第一篇: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考研复习货币银行学第六章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考研复习:货币银行学第六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史、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种类,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本章重点】
中央银行的发展及其体制类型。可适当补充介绍欧洲中央银行的有关情况。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业务中。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其核心是独立性问题。
【本章难点】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本章基本内容】
9.1 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由以下4方面问题引起: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票据交换问题、最后贷款人问题;金融管理问题。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4—1913),从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13—1945),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的急剧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46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是各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阶段。
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的类型按中央银行的体制和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划分。按体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l)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国家不专门设立中央银行,而由一家大银行兼司中央银行职能;(2)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国家单设中央银行,全面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3)跨国中央银行制。指由货币联盟成员国联合组成中央银行。按资本所有权也可划分为三类:(1)政府拥有中央银行的全部资本;(2)公私合股持有中央银行资本;(3)完全由私人拥有中央银行资本。
9.2 中央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目的是调节信用规模;(2)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业务,它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和金融机构;(3)它处于超然地位,是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和信用管理者身份出现。作为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体现在:(1)中央银行管理和服务的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2)中央银行的管理手段是经济手段。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有三个:(1)发行的银行。它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2)银行的银行。其含义为,中央银行不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它以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集中它们的存款准备金,充当它们的最后贷款人,对它们的业务实施监管和指导;(3)国家的银行。它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项目,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它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渠道,将货币投入市场;
政府和公共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是中央银行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属于财政性存款,中央银行对这类存款不支付利息;
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商业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两部分构成。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包括黄金及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证券买卖和对政府及公共机构的贷款等。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到调节货币资金,改善经济和外貌结构以及稳定金融市场等目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通过票据再贴现、票据再抵押和买卖有价证券方式实现;
证券买卖——属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实现其制定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贷款——通过购买政府公债或国库券以及对政府和公共机构进行无担保的直接透支方式提供。
9.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焦点。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上。正确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1)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目标;(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央银行产生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从目前来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呈不断加强趋势。
按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程度,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可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对国会负责,独立性较大的中央银行:(2)名义上归财政部领导,实际上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3)归财政部领导,独立性较小的中央银行。
【材料分析】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年报》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关国家的发展情况
【本章复习思考题】
关键词:
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单一式中央银行体制跨国中央银行体制发行的银行
一元的中央银行体制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国家的银行票据再贴现银行的银行
思考题:
1.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有何弊端?
2.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
3.试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4.简述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5.论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本章主要参考数目】
[英] 里查德·德尔著《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宇航出版社1999年版
李越著《金融市场秩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甘当善编著《欧洲中央银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第二篇: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考研复习:货币银行学第六章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考研复习:货币银行学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它以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集中它 们的存款准备金,充当它们的最后贷款人,对它们的业务实施监管和指导;(3)国家的银行。它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项目,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它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渠道,将货币投入市场;
政府和公共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是中央银行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属于财政性存款,中央银行对这类存款不支付利息;
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商业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两部分构成。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指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包括黄金及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证券买卖和对政府及公共机构的贷款等。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到调节货币资金,改善经济和外貌结构以及稳定金融市场等目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通过票据再贴现、票据再抵押和买卖有价证券方式实现;
证券买卖——属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实现其制定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贷款——通过购买政府公债或国库券以及对政府和公共机构进行无担保的直接透支方式提供。
9.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焦点。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上。正确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1)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目标;(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央银行产生初期、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本章复习思考题】
关键词:
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单一式中央银行体制跨国中央银行体制发行的银行
一元的中央银行体制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国家的银行 票据再贴现银行的银行
思考题:
1.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有何弊端?
2.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3.试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4.简述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5.论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本章主要参考数目】
[英] 里查德·德尔 著 《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宇航出版社1999年版
李越 著 《金融市场秩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甘当善 编著 《欧洲中央银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货币银行学知识点介绍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货币银行学知识点介绍 1、20世纪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等人提出的现金余额说,被视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源头。
(1)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认为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
(2)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剑桥货币需求方程,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前者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后者重视资产的选择,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
(4)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综合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了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不受利率影响。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因此,通常的情况是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
(4)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改变贴现率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信贷起限制或鼓励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市场利率。
(5)国民生产总值。它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衰退,因此,利率就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从一个长期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递增,利率是趋于上升的。但对不同种类的利率,其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于其他利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增减开支和税收变动。一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直接提高投资水平,因此引起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上升;二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政府增加税收,直接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减少储蓄和投资,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同时减少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利率下降。因此,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决定利率的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们总是在同一经济条件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利率产生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作用。
*L4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1、利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且,高利率还会缩减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减少,消费减少。
(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
(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运用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因此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4)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结构,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成为可能和有效。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作用由于其决定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而难以用以上几个方面给予全面解释,只能择其要点而概之。
2、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条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关键条件:各微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种类、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因素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L5结合我国利率体制的变革过程谈谈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不会考)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利率管理体制范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我国也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建立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借贷市场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管理体制。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体制的变革:两个阶段一个趋势
(3)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a、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b、是发挥利率反映并引导市场供求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效率的要求。
c、是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要求。
(4)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为条件。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些条件:经济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拥有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实现商品化,资金市场供求要大致均衡;要有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时常;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5)展望。
*L6“螺旋式” 混合型通货膨胀有那几个基本要点?请描述其动态形成过程。
(1)“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最初的起因来源于成本方面的因素,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当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得到总需求扩张的支持后,便演化为“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2)基本要点: 一是起因于成本推动;二是总需求不断扩张;三是实际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水平“螺旋式”上升。
(3)动态形成过程:成本上升,为了抑制产出和就业率下降,政府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扩张总需求,进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同时产出回到原起点。物价上升引起成本进一步上升,导致产出又一次下降,因而,政府进一步扩张总需求,使物价进一步上升,产出则又回到原起点。所以,物价上涨率沿着动态均衡点螺旋上升,产出不变。
(4)特点:步步为营,涨势逐步强劲,很难调节,因为它涉及到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机制配套等问题。
*L7试论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指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与短期经济增长:(前提是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不变)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果通货膨胀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社会公众都会对通货膨胀形成预期。此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会减弱。原因:
www.xiexiebang.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有银行贷款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
d直接融资体系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其中股票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较快。
(3)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
a直接融资的优点;
b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体系中的比重还很小,使金融体系整体发展不均衡;
c从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趋势上看,需要发展更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增强市场融资的功能,扩大融资的规模,提高金融证券的流动性。
d发展直接融资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促进银行体制的改革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8年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随着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着,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金融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的复习经验。
1.货币各职能:⑴价值尺度⑵流通手段⑶贮藏手段⑷支付手段⑸世界货币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通常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3.货币制度的演变,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⑴银本单位制是最早的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增加,暴露出其价值不稳定的缺点。⑵由于商品交易种对金银需求都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用于大宗买卖从而形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三种形态。⑶金本单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位制度,它在实行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在实行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后由于世界经济规模扩大,黄金存量有限而难以维持。
金本单位制特点:⑴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则限制铸造⑵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⑶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
纸币制度主要内容:⑴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⑵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⑶纸币不能兑现⑷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区别:⑴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⑵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⑶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信用基本特征:具有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2个特征。
现代信用形式的种类及特点:主要形式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高利贷信用特点:1.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官吏.宗教机构,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2.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商业信用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的主体不同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变化不同
国家信用的特点:1.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2.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3.国家信用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的各项支出
消费信用的特点:1.扩大需求,提高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矛盾2.是有利的促销手段,可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3.给经济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
国际信用特点:国际信用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上发生的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的克服: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不断增大,贷款期限不断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票据:具有一定格式并可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承兑: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认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
本票:是由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发出的在一定期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的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买卖中,由购货人承兑的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汇票
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通常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由以经营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和以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系统。
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2.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4金融服务5调节经济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商业银行的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其他业务
商业银行的功能:资金融通功能 调控功能
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运行中既有银行机构自身以及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形成的内部道德风险,又有银行机构客户不讲诚信、不按信贷合同规定运用资金等所引致的外部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期间关系:1.安全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盈利性原则 应该首先坚持安全性原则,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在安全性与盈利性相冲突的情况下,则应该设法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市场的类型:1.按融资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2种2.按融资工具划分,可分为证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3种3.按交易对象划分,可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4.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主体: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投机者
金融市场的功能:1.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2.资金期限转换功能3.分散与转移风险功能4.信息集散功能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最终贷款人和最终借款人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其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自己的过程
直接融资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优点:1.灵活方便2.安全性高3.提高了金融的规模经济
缺点:1.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的关注与筹资者对使用资金的压力和约束力2.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筹资的成本
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剔除通货膨胀因 3 页 共 3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素后的利率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4.国际利率水平5.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6.汇率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和意义: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则考察利率的决定就应该着眼于可用于贷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并非一定完全来自投资,还可能来自窖藏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利率和古典利率理论都忽略了收入因素,都不能确定利率水平,认为应该把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把收入作为一个与利率相关变量加以考虑,认为利率受制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供给量四大要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包括预期假说,市场分割理论,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资本市场概念: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证券市场
股票的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活期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特征:1.无期性2.参与性3.流动性4.风险性5.收益性
股票分类:1.普通股和优先股2.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债券定义: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债券特点:1.期限性2.安全性3.流动性4.收益性
债券分类:1.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2.定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累计利率债券3.4 页 共 4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4.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5.注册债券,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6.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
股票与债券异同点:同包括都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都有一般有价证券的共性。异包括持有者权利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稳定性不同,分配和清偿顺序不同
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票据贴现:指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转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券临时性地售予买房,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卖方
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主要内容: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跨国支付服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币值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银行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是是一个比较虚的科目,许多的大学生在考研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复习,希望上述的金融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的复习经验可以帮到大家。
页 共 5 页
第五篇:货币银行学复习材料
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
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
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6、商业信用: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局限性:无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和利率。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而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给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即均衡的利率水平。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利息所得完全是由真实因素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影响。货币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这也是“真实的利率理论。”(①实际因素;②无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流量分析法P47)
18、流动性偏好理论:它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利息是对放弃流动性偏好的补偿,因此利率就是对人们流动性偏好的衡量指标。相对而言,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一个常量。因此,利率水平取决于货币的需求量。(①货币因素;②受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存量分析法P48)
19、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会认为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可能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即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r时,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趋向于无限大,会吸收所有增加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曲线的末端逐渐变成一条水平直线,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利率水平都不可能再下跌。(*)
20、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利率应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窖藏,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和货币供给的增量。可贷资金的需求是关于利率的减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则是关于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r。该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商品和货币市场格子的均衡。(①实际货币;②未考虑收入;③流量和存量分析法)
21、利率决定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这个太操蛋,你们自己看吧,听说是重点,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烧香拜佛了P51)
22、直接融通: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期间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两个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
23、间接融通: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没有直接契约关系,以金融中介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中介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再用该资金买入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
24、金融的基本特点:回收性、期限性、收益性、风险性。
25、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特点:①期限短;②较高的安全性;③较高的流动性;④融资高效性;⑤有适当的收益。
26、金融工具:国库券、联邦基金、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欧洲美元
27、一级市场:又称为初级市场,是发行新证券的的市场,也称资本发行市场。分为债券发行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
28、二级市场:买卖已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也称流通市场。分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29、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特点:①地点固定,时间固定;②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任何交易活动;③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从事交易;④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30、期货: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资产的协议。
31、期货种类: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32、利率期货:短期(3个月内)、长期(长期的)
33、期权:合约多头方有权利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某一约定的价格向合约的空头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标的物。
34、期权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35、期权按执行时间区分: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36、欧式四大期权的图示分析(P86)
37、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元制:银行业务完全由总行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分支行制: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国内各地及国外普遍设立分支行。银行持股公司由某一集团成立一家持股公司,由持股公司控制或收购一家或几家银行。代理行制:银行间互相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连锁银行:实际上由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持有这些银行的股份,控制这些银行的经营决策。
38、票据贴现:持票人将未到期票据交银行请求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一定贴现利息后,以现款付给客户,或转入其活期存款账户。计算公式:贴现利息=票面金额X贴现率X(未到期天数/360)实际贴现率=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39、银行是三个基本经营方针: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40、银行面临的风险(安全性):①信用风险②市场风险③外汇风险④购买力风险⑤内部风险⑥政策风险
41、我国现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42、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①准备策略②规避策略③分散策略④转移策略
43、银行三大方针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现为盈利性是对利润的追求,这种追求越高,往往风险越大,安全性、流动性越差。统一则体现在:其一,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其二,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两者可以实现同向变化。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都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
44、三性的相对地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盈利性是目标,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条件)。
45、资产管理6C原则: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或抵押、环境、连续性
46、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历史: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1983年5月,修改--->1988年7月,实质性进步的通常意义上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通过--->1994年6月调整了信用等级与风险认识--->1995年4月,表外业务风险调整--->1996年1月推出市场风险补充规定--->1997年9月推出全面的管理理念--->2004年6月26发布《新资本协议》--->2006年底在试过集团开始实施
47、《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
48、《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算式: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投资总额>=8%
49、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P174)
50、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投放或者回收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能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51、货币乘数完备式:m=(1+k)/(Rd+Rt*t+e+k)
货币乘数=(1+活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非个人定存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比率)
52、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53、中央银行的资产: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贴现);②对政府的贷款;③黄金外汇储备;
④证券(及其他资产);⑤特别提款权。
54、中央银行的负债:①流通中的货币(通货);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③财政性存款。
55、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式:资产总额=负债+资产项目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56、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57、一般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58、再贴现政策: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缺点:①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强迫或组织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②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依赖降低,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③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中央银行若经常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59、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①难以确定调整的时机和幅度;②商业银行也难以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变动了的法定限额;③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④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60、公开市场政策优点: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②该政策具有主动权,比贴现政策优越;③该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进行调节,比较灵活;④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起业务,能迅速做出反应,能产生连续性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易做出激烈反应。缺点:①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应视其买卖净值而定;②此举只能为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奠定条件,不能迫使银行非扩张信贷不可;③该政策产生预期效果前提是必须有高度发达,具有相当深度、广度和弹性的证券市场。
6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6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63、金融创新的动因:从根源上讲,金融创新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①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②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加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的幻化莫测;③技术进步;④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
6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①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②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和广度;③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④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65、B=C+RB为基础货币,C为通货,R为各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M=m X B66、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M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67、现金余额数量说: M=K X P X RM为货币数量(现金余额),P为一般物价 水平,K是R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R为“真实的资源”,定义不一定,设为总产量。
68、上述二者的区别:①现金交易数量说从宏观领域分析,而现金余额数量说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分析;②前者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飞翔的货币),后者则强调货币的贮藏职能(栖息的货币);③前者运用了流量分析法,后者运用了存量分析法。
69、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70、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①凯恩斯认为的货币主要是货币和债券,而弗里德曼认为的货币是货币、债券、股票和财富;②凯恩斯强调的货币是现金,弗里德曼强调的是存款;③凯恩斯认为利率是不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④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因而强调相机抉择,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故强调单一抉择。
7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72、通货膨胀的成因:①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②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价格上涨;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即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上的刚性,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
73、通货膨胀的治理------需求政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制定物价与工资行为准则,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
供给政策: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
结构调整:实施微观财政(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和货币(包括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政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以缓和结构失调而引起的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