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吴炳辉
班级:13级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摄像方向)1班 姓 名:吴炳辉 学 号:1394111032 指导老师:刘文奕
考察地点:泉州寺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寺、关帝庙 考察时间:2016年8月8日到2016年8月9日
0 / 7
目录
一、考察目的及意义..........................................................1
(一)考察目的.............................................................1
(二)考察意义.............................................................1
二、考察情况简介..............................................................1
(一)考察地点.............................................................1
(二)考察路线.............................................................1
三、考察时间......................................................................2
四、考察经过......................................................................2
(一)开元寺.................................................................2
(二)清净寺.................................................................3
(三)关帝庙.................................................................3
(四)草庵寺.................................................................4
五、考察感想......................................................................4
(一)艺术考察不可忽略细节.....................................4
(二)带着目的去考察才能收获更多.........................5
六、考察总结......................................................................5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及意义
(一)考察目的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世界宗教的融合之地,在这里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基督教······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中宗教的寺庙是最能体现其独有特征的标志之一,为了更加清楚的知道泉州市现有宗教寺庙的艺术特色,应用所学知识结合实践提高对不同宗教寺庙的辨识能力,我们以泉州市的几个寺庙为考察地点进行了考察。
(二)考察意义
1、更加清楚的知道不同宗教寺庙的特色。
2、提升自己对宗教寺庙的辨识度。
3、把所学的艺术相关理论知识同实际联合起来。
4、感受具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独有的宗教魅力。
二、考察情况简介
(一)考察地点
泉州市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草庵。
(二)考察路线
8月8日上午十点左右乘坐公交车先到开元寺考察,之后转到清净寺,认真观察了其寺庙特色后,就停下来吃饭休息。下午三点左右走访了关帝庙。
1/ 7
8月9日十一点左右到了晋江,修整之后考察了草庵,拍摄了一些图片资料,后乘车返回。
三、考察时间
2016年8月8日到2016年8月10日。
四、考察经过
(一)开元寺——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庙
一走进开元寺我们最先看到的便是出名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其实大雄宝殿里面还有一种值得我们驻足观谈的景物,那便是24尊妙音鸟“飞天”雕像(妙音鸟,佛经里面说这是一种可以发出仙乐一般歌声的鸟)。这些飞天在中国美术史的珍贵地位在于,她们不但是全国仅存的有翅膀的飞天(一般都是有飘带),全身彩绘又结合了中国传统色彩的飞天组群造型,同时又是中国飞天形象当中极为罕见的立体木雕(敦煌云岗龙门大部分都是平面壁画和浅浮雕),而且还在整个建筑当中起着支撑与承重作用。
另外,妙音鸟们除了手持文房四宝和各种宗教宝器以及吉祥物以外,不少造型中手持的乐器,包括琵琶、尺八(即洞箫)、二弦、拍板、南嗳(唢呐)、笙和“下四管”的小打击乐器,其实就是南音的一个乐队阵容,所以对于研究中国唐宋音乐是还有着重要意义。
再往里面走我们可以看到甘露戒坛,而它前面的菩提树便是和佛教息息相关的。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故此树便沾了佛气。唐·贞观年间,使者多次到印度摩伽迪国菩提树寺设供,并施舍袈裟。唐·高宗五年还曾于该寺立碑因此菩提树的存在便悄无声息的增加了法坛的佛气。
(二)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首先一进门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门楼,它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1.奉天坛
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请看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
2.明善堂
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3.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
虽说地方小了一点,却是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近几年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络绎不绝。
(三)关帝庙——福建省现存最大的武庙(道教庙宇)
说到关帝庙,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大家都说在这里抽签极其灵验。相传这与里面的关帝像有关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因此关帝庙的外面是两个大大的香炉。而在关帝庙里面则摆放有关公、土地公、张飞等等,这其实和泉州的多神信仰有关。
(四)草庵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世界遗址
在草庵寺里面行走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其实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
草庵寺里面比较有宗教特色的是摩尼光佛了。整尊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仔细看,可以看出整尊摩尼光佛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脸呈草绿色,手粉红、身灰白。这是根据石质本身不同的颜色雕刻而成的,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五、考察感想
(一)艺术考察不可忽略细节
这次考察让我比较震撼的是一些寺庙建筑上面的小细节,以前去这些地方游玩的时候,我们一般只注重看一些寺庙的大概框架结构和一些植入寺庙内部的景色,一直忽略了一些寺庙建筑上的细节,也从不去思考为什么它要那样设计。比如以前看了开元寺的壁画就觉得花花绿绿的挺好看,从来不觉得那是一种艺术,直到这次带着目的去看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些房梁上的壁画是妙音鸟“飞天”造型说的其实是最能代表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南音”。
(二)带着目的去考察才能收获更多
其实一开始进入开元寺的时候我们仿佛不知道怎么入手,就觉得是简简单单拍摄一些,随便看一下,后期写一下就好,但逛完大半圈我们才发现,这样和平时游玩并没有什么区别,和“艺术考察”四个字一点也不沾边,后来我们停下来讨论了一下到底我们是要考察什么,然后慢慢的我们才进入状态,去注重那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六、考察总结
我们考察的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草庵寺其实分别代表了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摩尼教的建筑,但它们又融入了泉州本地的建筑特色。在开元寺里我们看到的佛像还有菩提树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佛寺庙特色,但里面的妙音鸟飞天造型雕像又深深融入了闽南特色,还有象征着泉州的东西塔,它上面的男性须观音也是佛教特征之一,但又比较独特。
建筑特色最为明显的要数代表着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其建筑上的窟窿、开孔和纹样都和伊斯兰教寺庙的别无二致,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关帝庙的道教特色不是很突出,主要是受到闽南本地信奉多神的习俗所影响。但其房屋结构和道教一致,均为木质结构再加上砖瓦,里面添加一些精美的雕塑、绘画、书法碑刻和匾联。
草庵寺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里面的石碑上的文字可以说明这些,其摩尼光佛像是其最典型的宗教特色。
但其实凭我目前所学知识,是无法把这些极具艺术特色的寺庙用完美的文字表达出来,但我想于我们学生而言,艺术考察更像是一种实践,那种把课本和所学知识带到实际中去验证的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通过自己的脚步和双眼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人笔下的艺术,才能领悟到艺术为何被称之为艺术!
第二篇:宗教寺庙消防安全
宗教寺庙消防安全
一、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形势
我国是一个宗教自由,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宗教信仰在我国文化长河中拥有极其丰富深远的历史传承与沿袭,这种传承与沿袭决定了宗教信仰在我国各地分布的广泛性、普遍性与多样性,而宗教场所,作为一种心灵信仰与精神世界的寄托,同样的,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宗教场所消防安全问题。随着宗教寺庙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宗教寺庙已成为人们观光、朝佛的胜地,在寺庙内开展佛事活动已成为经常,因此,寺庙已成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很有可能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势必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寺庙的消防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形势还不容乐观。做好寺庙的消防安全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此,我们必须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寺庙的消防安全工作。
二、宗教寺庙火灾事故
2005年12月7日上午,温州市瓯海区吹台山上的无量寺发生火灾,造成寺内一座建筑被毁,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寺内存放的200多吨蜡烛被引燃,消防人员于下午4时许才将大火扑灭。据介绍,火灾是由寺内一对点着的蜡烛引发的。
2007年8月13日,镇江京口区谏壁镇李华村东侧的“龙兴禅寺”发生火灾,大殿屋顶(木结构)及殿内三尊塑像均烧毁,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推断,火灾可能系电气线路故障所致。
2005年4月5日,韩国襄阳一座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寺庙发生火灾,大火蔓延到邻近的民居,1800多名居民被迫疏散。此次大火将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寺庙毁于一旦,所幸未出现人员伤亡。据调查,此次火灾原因可能是由于游客用火不慎引发的。
总结宗教寺庙火灾特点:损失大,影响深,易造成恶性亡人事件。
三、宗教寺庙类建筑的特点:
1.建筑耐火等级低,燃烧条件丰富
宗教寺庙大多数修建年代长久,多为砖木甚至土木结构体系。其梁、板、柱、屋架、地面、隔墙等主要构件都是木料,耐火极限都非常低,加之寺庙内有大量的唐卡、经幡、幔帐、哈达等可燃装饰品,更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和火势的蔓延扩大,给扑救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建筑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严重不足
由于寺庙在建设之前没有经过科学周密的统一规划设计与总体布局,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多数为成片区建设,建筑之间紧密相连,院套院、门连门、台阶遍布、高低错落,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无防火隔区,一旦有火灾发生,很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并且多数殿堂跨度大、空间大且高位窗口多,火灾情况下,易形成“烟囱效应”,僧舍虽多为单层,但楼层低矮、门窗洞口小,易形成闷燃,不利于扑救。
同时,大多数寺庙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消防部队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火场,在初起阶段对火灾进行有效扑救;并且寺庙内建筑布局没有考虑到诸如消防车等现代消防装备的应用,预留消防通道狭窄,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灭火战斗难以有效展开。
3.用火用电频繁且不规范,电气线路陈旧老化
寺庙内普遍存在“四多”现象,即
1、使用明火多;
2、电气线路多;
3、可燃物品多;
4、寺庙老人多。
寺庙内的用火主要是僧尼们的生活用火和宗教用火,僧尼们在自己的僧舍内用柴禾、牛粪、煤油、液化气等烧火煮饭,方式繁多;多数寺庙的经堂、殿堂内都点有数
十、数百甚至上千盏长明灯,这些灯又距佛像及佛像上的哈达和其它易燃织物非常近;僧人及游客随处烧香的现象也很普遍。用电主要是电器及照明之用,多数寺庙的电气线路为自行铺设且年代很早,有的是建寺以来从未更换过,线路陈旧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私拉乱接、接头裸露现象十分突出,线路犹如蜘蛛网,有的还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且靠近可燃物。尤为严重的是寺庙对用火用电缺乏严格的管理规定,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4.人员流动大,管理缺乏
寺庙游客人流量大且不易管理,部分游客消防安全意识淡泊,未对消防安全形成足够重视,普遍存在着不在规定位置燃香祭拜,随地乱扔烟头等陋习,大大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部分管理人员的宗教意识形态与现代消防安全要求冲突不断,譬如在消防安全提示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的设置上,责任落实不到位。
5.相关主管部门多,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
寺庙普遍存在行政管理归口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属宗教部门管,有的属文物部门管,有的属统战部门管,形式多样,还有的无人管辖,尤其是这些主管部门对寺庙的消防工作职责不明确。这种多头管理,职能交叉,使寺庙的消防安全管理从源头上就出现无人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寺庙内部,有的设有寺管会,有的没有,而这些机构它又不具备法律责任主体资格,不易确定它的法律责任及义务,导致寺庙内部消防安全制度、措施不落实,管理松懈。
四、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对策与举措
1.加强政府领导,部门管理,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对宗教寺庙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文化部、公安部颁布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明确古建筑的消防工作负责单位,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指导和管理,民间民族宗教组织积极协调、组织、参与寺庙的消防管理工作。
2.着力提高寺庙建筑的耐火等级,消除隐患。
耐火等级低是寺庙最大的火灾隐患之一,我们要尽可能地通过宣传动员、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寺庙对其建筑结构进行改造,特别是对主要沉重构件采用砖混、钢筋混凝土材料,对采用的木材、装饰织物等易可、燃材料进行防火阻燃处理,提高其耐火极限,防止在火灾情况下,火势迅速蔓延和在短时间内出现房屋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3.加强用火、用电安全管理。
禁止在寺庙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非规定区域内点灯、烧香、烧纸等动用明火,在规定区域内要有专人守护,在僧舍内严禁堆放柴草,必须严格火源管理,做到人走火灭。周围有树林、草木的寺庙周围应设置防火隔离带。寺庙内禁止悬挂帐幔、伞盖等易燃织物。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
用电安全方面必须严格按着国家有关规程进行电气线路及设备安装,严禁私拉乱接,对陈旧老化的线路必须立即进行改造,严禁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用电设备,照明灯具应与可燃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用电设备要有可靠的防雷接地措施。
4.加强消防培训,建立更全面的寺庙防火安全规范。
由于大部分寺庙都远离城镇、远离公安消防队,火灾扑救宜立足于自救,因此,各寺庙要立足实际,配置必要的灭火器、消防沙、水缸、水桶等设消防施设备,有市政给水的地方还应安装消火栓系统,没有市镇给水的地方应修建消防水池、配置消防手抬泵等设施。另外,应建立专职消防队,实地进行火灾预案演练。
5.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消防宣传长效机制。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宣传教育,通过火灾避险演习等各种方式增强寺庙内外居民的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第三篇:泉州的宗教文化
泉州的宗教文化
政治组 王少虹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东南部,依山面海,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面积为10865平方千米,人口以汉族为主,民族有回、蒙、畲、藏、苗、彝、壮、朝鲜、满、侗等41个。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早在唐代,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许多商人、旅行家、僧侣等汇聚泉州,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泉州本土民间宗教互相辉映。
从秦朝到唐代,大量的汉人多次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佛教、道教就跟随南迁的移民传入泉州。从唐代开始,泉州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的传入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道教在东汉年间(25~220年)就开始传入福建,泉州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据清《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281年。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应不在少数。泉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古寺是延福寺,据记载延福寺始建于288年。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在宋、元、明曾扩建、重建。唐代印度高僧释智亮曾来开元寺弘法,住东律院。中国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也被僧人带到了日本、朝鲜。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离开泉州回日本时,带回了福州版的大藏经。五代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在朝鲜开雕,并保存在朝鲜海印寺,成为珍本。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泉州灵山有“圣墓”,据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介绍,这是唐初来泉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1009年,根据陈达生同志的考证,泉州现存伊斯兰教寺门楣石刻4个,重修寺碑、建寺碑各1个,说明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七座清真寺。这反映了宋、元之际泉州存在许多穆斯林,现在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20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证实了当时泉州穆斯林人数的众多。他们中的一些人与汉族通婚,在泉州地区繁衍生息,晋江陈埭丁氏、惠安百奇郭氏就很典型。基督教在唐代贞观九年(635年)第一次传入中国,中国称之为“景教”或“秦教”,属于聂斯脱里派。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禁佛灭教,景教也不能幸免,北宋时景教在内地已不复存在。元朝时聂派第二次传入中国,同时另一教派方济各派也传入中国,1294年罗马教皇特派孟德哥维奴到北京做方济各派的总主教,孟德哥维奴派了3名意大利人来泉州做方济各派主教。目前,泉州发现的基督教碑刻属于两种不同的教派,大致都是元代的,元代以前的只发现一块[3]。明万历十年(1582年),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意大利耶苏会教士艾儒略,在福建活动25年,足迹遍及南平、建鸥、福州、泉州等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尼(卫匡国)、西班牙天主教士塞拉莫雅都到泉州进行传教活动。摩尼教在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传入福建,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国摩尼教的主要活动中心。泉州草庵现保存有世界惟一的摩尼雕像,草庵前还曾出土过“明教会”字的黑釉碗和60多块残片,这些碗片是摩尼教教徒的食具,这些都说明草庵曾是摩尼教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过海路传入泉州,泉州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其石刻虽已散布各处,但仍能感觉到番佛寺原先的宏伟。
泉州的土著居民是很少的,其居民大多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汉族后裔,有一小部分是外来民族的后裔。佛教、道教对泉州的影响很深,除佛教外,其他外来宗教在泉州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它们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有一些外来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如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从明代开始在泉州的影响也逐渐衰退;虽然基督教曾先后四次传入泉州,但直到18、19世纪基督教在泉州的影响才开始显现。总的来说,泉州多种宗教盛行的情形持续了唐、宋、元三个朝代,超过700年,这些外来宗教在泉州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与当地主流宗教融合的现象。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到唐朝成为中 1 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禅宗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佛教的世界观,把佛从遥远的彼岸拉入人的内心,心就是佛,把渐悟改为顿悟。用儒家的宗法制度改造佛教戒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禅宗的戒律。禅宗的兴盛与一些福建僧人有关,因为他们是创始者或中坚力量,如怀海、灵佑、希运、义存等。
宋代朱熹创立的闽学,将心性论和本体论统一起来,把佛教变为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泉州偏于福建一隅,受到儒家的强烈影响,氏族宗法是社会底层构建中最主要的要件,家族寺庙修建体现了血缘和神权的结合,泉州人既在家庙、族庙中供奉祖先牌位,又供奉与本族关系密切的神明。家庙、乡庙也是泉州地区民间管理的中心,既可以调解民事纠纷,又可以解决经济争端乃至管理教育、慈善工作。这样,泉州人普遍信奉鬼神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因为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愿望能否实现,至于所祭拜的是何方神圣,那无关紧要。而且通过家庙、乡庙也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团结和扩张,保护家族的势力范围甚至对外扩张,这样,宗教的力量不仅巩固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也强调了家族利益的最大化。泉州独特的宗教兼容性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出现了佛教、道教与民间宗教的神明,乃至祖先牌位同时供奉在同一寺庙的现象。
由于泉州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多,平原面积少,而且泉州平原是海湾海漫滩涂淤积而成,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并被开垦利用,所以,泉州具有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特征。长期生活在海边上的人会产生一种冒险、探险的心态,面临变化莫测的海洋,人们需要随机应变、避险趋安,化险为夷。这种外向型开放心态使泉州人很早就同外域发生关系,敢于向海外开拓,甚至远涉重洋。所以泉州籍的海外侨胞、侨商数量很多,这也是泉州海洋文化商业特征的反映。泉州有重商的习惯,历代泉州人弃儒入商、弃农经商的不在少数,还有的人亦商亦儒,他们“朝为原宪暮陶朱”,“只博黄金不博诗”,早晨读书,傍晚经商。原先是孔子的学生,陶朱是商人的始祖范蠡。这种开放的、变通的心态也影响着泉州人的宗教观,他们对于外来宗教见怪不怪,欢迎而不排斥,从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明代泉州人李光缙认为儒家与佛教、儒家与伊斯兰教有相近的地方,如果从佛教、伊斯兰教中学习好的、有用的东西,那么都会有所得。反之,则得不到提高。
正是这种宽容、包容的心态使许多外国商人、旅行家、僧侣荟集泉州,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泉州曾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在其游记中记载了泉州的盛况,保留至今的艾苏哈卜清真寺、灵山圣墓、草庵摹尼像,以及许多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反映了当时外来宗教在泉州的盛况。外来宗教既然能传入泉州,泉州的宗教也能传播出去。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随着移民的步伐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神妈祖,妈祖本是福建湄洲岛上的一民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她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另外,泉州通淮关岳庙的香火也远播东南亚,仅菲律宾就有几十座。清水祖师、郭圣王的庙宇也遍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海洋成了宗教传播的路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条宗教传播之路。
当然,儒家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也曾吸取了佛教、道教的某些思想和观点。这种宗教融合的趋势对于我们处理当前纷乱复杂的国际局势也是有启发的,塞缪尔·亨廷顿认为“21世纪是作为文化的世纪开始的,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互动、冲突走上了中心舞台”,“文化的两个核心要素是语言和宗教”。所谓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宗教间的对话是各种宗教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消除彼此的误解,加强合作,对于21世纪的世界和平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篇:创建和谐寺庙 促进宗教和睦
原标题:创建和谐寺庙 促进宗教和睦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把广大僧尼作为普通公民和基本群众,把僧尼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不断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拨付专项资金,实现了在编僧尼医疗、养老、低保全覆盖,免费为在编僧尼开展健康体检,免费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保险。同时,加快了寺院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的进程,提高了寺庙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展现了区党委、政府对广大僧尼的特殊关怀和爱护,受到广大僧尼的欢迎。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自治区将认真落实创新寺庙管理的各项措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维护正常宗教活动秩序,积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在召开的自治区两会上,广大宗教界委员们在接受采访时,纷纷结合各自实际,畅谈对党的利寺惠僧政策的认识。
“自治区结合寺庙实际,实施了寺庙„六个一‟活动和„九有‟工程,这些政策为我们学经、生活等各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项利寺惠僧政策拉近了党和政府同僧尼心与心的距离,使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团结、发展、稳定的成果,对此大家无不心存感激。”自治区政协委员、扎什伦布寺管委会副主任加孜·念扎说,“我们将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为西藏和谐繁荣做出积极努力。目前,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萨迦寺都建立了佛学分院,希望自治区能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爱国爱教僧尼。”
在自治区组织开展的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评选活动中,先进僧尼积极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在广大僧俗信众中扬爱国正气,压制分裂邪气,教育广大僧尼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专心修行,深入讲解党的利寺惠僧相关政策,引导僧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守法意识,积极创建和谐模范寺庙,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广大僧尼中营造“人人争当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发挥了积极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人士典范。
自治区政协委员、拉萨清真大寺教长亚古曾荣获“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荣誉称号,他说:“拉萨清真大寺一直是拉萨当地伊斯兰教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部分外省区进藏的伊斯兰教信众的宗教场所。作为这里的教长,我不会辜负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这份殊荣,再接再厉,逐步使拉萨清真大寺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伊斯兰教信众的信仰需求,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团结进步,发挥好应有的积极作用。”
自治区政协委员、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指出,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宗教界的政协委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各寺庙代表要加强寺庙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争做爱国爱教、遵规守法、提高造诣、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五好僧尼”,切实维护“宗教和睦、佛事和顺”的良好局面。
筑牢僧尼爱国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系列评论之十三本报评论员
着力抓好对寺庙僧尼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我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寺庙僧尼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僧尼深刻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区广大僧尼正确的祖国观念、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筑牢他们爱国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使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与全区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我区目前有1700多处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寺庙僧尼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历来是境内外分裂主义势力与我争夺的重点。长期以来,**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利用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的广泛影响和**的特殊身份,不断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活动,与我争夺寺庙领导权,企图使藏传佛教成为他们争夺群众、争夺人心的工具,使寺庙成为其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策源地。因此,在寺庙僧尼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仅是我区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和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开创寺庙工作新局面的需要,也是我区反分裂斗争的需要,是维护西藏稳定的根本措施。
在寺庙僧尼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关键在于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找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与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寺庙法制宣传教育的结合点,紧密联系僧尼的思想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筑牢僧尼爱国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要结合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和寺庙法制宣传教育,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反对分裂、抵御渗透为重点,大力普及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知识,引导广大僧尼深刻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下转第三版)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系列评论之十三
本报评论员
(紧接第一版)要始终把反分裂斗争教育放在首位,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僧尼彻底认清**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抵御**集团和支持他们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要充分发挥宗教界爱国人士的作用,组织宗教界爱国人士,把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到寺庙和信教群众之中。要通过宗教界爱国人士言传身教,把实现西藏和平解放,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开辟西藏历史新纪元讲明白;把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最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讲清楚;把确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西藏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伟大实践讲透彻;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治藏方略,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在我们党的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讲充分;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全国人民无私支援西藏,特别是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广大援藏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真心实意为西藏各族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努力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讲全面。
要充分挖掘藏传佛教倡导团结和谐的内容,组织有影响力的宗教界人士举办《弘扬团结和谐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专题讲座,编写和发放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充实学习教材,丰富学习内容,健全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僧尼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僧尼的祖国观念、法制观念、政府观念和公民意识。
在寺庙僧尼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我们一定要从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的高度,把在寺庙僧尼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紧抓实,引导广大僧尼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切实筑牢广大僧尼爱国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僧尼教育显成效江达县主
题教育
2014-03-13 10:35编辑:admin来源:未知 评论:点击:91 “江达县深入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来,驻寺工作组向广大我们寺庙的广大僧尼交心谈心,宣讲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教育引导我们爱国爱教,多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通过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我充分认识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同普乡宗玛寺民管会主任洛加表示,作为寺管会负责人,我要做出表率,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安排,维护社会稳定,依法管理好寺庙。
自江达县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驻寺工作组与广大僧尼同吃同住、交心谈心、交朋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僧尼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全面了解寺庙的基本情况、僧尼的思想动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稳定是福等,提高了僧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了僧人爱国爱教的思想,树立了正确的宗教观。
在瓦拉、东多、宗玛、觉普、德登寺等各工作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寺庙爱国主义和法制宣传教育教育活动,做到了党的政策进寺庙、规章制度进寺庙、法律法规进寺庙、综合管理进寺庙等,帮助各寺庙逐步步入法制化、正规化的管理轨道。切实增强了广大僧尼的爱国爱教意识,增强了广大僧尼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驻同普乡瓦拉寺主题教育工作组深入瓦拉寺五明佛学院走访该院堪布、执法僧及学经班学员,深入开展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活动,调查了解该院管理层和学院的人员结构及思想动态。工作组在该院召开主题教育动员会,要求学经班全体学员必须全过程参与主题教育,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回头看”工作;瓦拉寺寺管会和该院管理层要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切实增强法律意识、祖国观念,严禁寺庙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工作组帮助该院建立和落实学员入学审批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完善管理办法,规范学经班管理,坚决防止学经班脱离主寺、自立门户、一寺变两寺等问题的发生;该院管理层要积极配合工作组清理劝退学经班中的外省区僧人、未成年僧人、有违法行为的僧人、非法出入境僧人、“回流”僧人和闲杂人员,进一步纯洁学员队伍。
驻德登乡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紧紧围绕乡情、寺情、民情实际,集思广益,专题研究部署寺庙法制宣传“回头看”工作,细化具体工作方案,把寺庙作为重中之重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扎实稳健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回头看”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由工作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责任人,对3座重点寺庙和4个重点行政村实行分片包干,全权负责到底。强化、落实属地管理原则,确定乡党委书记为该乡寺庙管理第一责任人,乡党委政府8名主要负责同志分别联系1座寺庙,切实敢管、真管、善管,把工作做在日常和平时。
通过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江达县各寺庙僧人纷纷表示:“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我们在寺庙民管会的带领下,更加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好寺庙的正常秩序,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伟大旗帜,一如既往地支持党和政府工作,积极发挥寺庙中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特殊作用,争当和谐寺庙。”
札达召开寺庙僧尼及驻寺干部 “藏汉双语”
学习动员大会
发布时间: 2015-02-09 18:22:51 作者:札达县委宣传部 来源: 《阿里网》编辑部 浏
览次数: 我要评论()摘要: 2月5日,札达县组织召开全县寺庙僧尼、驻寺干部“藏汉双语”学习动员大会。
2月5日,札达县组织召开全县寺庙僧尼、驻寺干部“藏汉双语”学习动员大会。县委常委、政协主席、统战部长石确旺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增亮,县人大副主任何世举出席会议,各寺管会、特派机构负责人,统战民宗干部、托林寺全体僧尼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利用五年时间以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僧尼自学、开展测试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僧尼运用“双语”能力,做好僧尼每日学习笔记和每月撰写学习心得、制定学习计划等工作。驻寺干部要把僧尼“藏汉双语”学习活动列入重要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强化督促,建立健全每日工作台账、结对帮扶学习台账、僧尼学习考勤表等工作制度机制,确保学习“双语”工作全覆盖,实现“藏汉双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会议要求,要认真办好寺庙僧尼“藏汉双语”各项学习活动,做好教材选取、配好教学力量、强化学习制度保障和学习成果转化等工作,把学习持之以恒地抓好。
本报日喀则12月2日电(记者 陈志强)今年以来,吉隆县不断加强寺庙管理力度,完善僧尼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建立制度。建立驻寺干部包僧尼制度,指定1名驻寺干部联系负责三至四名僧尼,做到日走访、周谈心。建立僧尼联保体月例制度,定期组织联保僧尼交流讨论。建立联合会议制度,寺管会每月组织寺庙所在村委会、僧尼家属所在村委会等召开一次联合会议。
抓好结合。利用代办制、“连心卡”等载体,抓好寺庙管理与寺庙“六个一”活动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抓好寺庙管理与寺庙法制宣传活动的结合。做好僧尼藏汉双语培训工作,抓好寺庙管理与“双语”培训的结合。
建强队伍。组建寺情僧意信息员队伍,通过举办依法管理寺庙、藏传佛教历史专题培训班,提高驻寺干部业务水平。推荐自治区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在寺管会、政协、佛协等任职,积极引导自治区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在寺庙管理、维护稳定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台账。加强对僧尼持有移动终端的检查,建立僧尼微信、微博、QQ台账。为僧尼及其家人和社会关系人建立详细的档案,建立僧尼档案台账。详细记录僧尼外出念经的审批手续情况,建立僧尼日常动态登记备案台账。
完善网络。由驻寺干部担任联保组长,指定有威望、能管理的僧尼担任僧尼长,完善僧尼联保体网络。强化寺庙法宣组、治保组等职能发挥,将责任分配落实到僧尼联保体、村(居)委会、派出所(驻寺民警)、僧尼家长所在联保户,做到责任细化、责任到人,织密寺庙管理服务工作群防群治网络。
第五篇:艺术考察报告
考察学习报告
文 化 艺 术 之 行
学号:10322115 姓名:陈辉翔 班级:书法教育班
提交日期:二0一二年十月 人已去,字久远:考察学习报告
【前沿】二零一二年十月八日本校开展学习考察行,八个班为八个组集体展开了外出考察学习,分为山东行:曲阜(宿两天)-泰山(宿两天)-济南(宿一天);河南行:洛阳(宿三天),包括路途全程十一天。本班一零级书法教育班十四人,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开往了第一站山东,这个文化经济的大省,切身感受下齐鲁这块大地至圣孔子文化传统,从娄底到曲阜二十来个小时可能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走的最远的一趟旅程,旅途很劳累但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带着兴奋很多同学一晚没睡,窗外越来越平坦的平原吸引着我,内心难以抑制,我激动地大喊一声:“北方我来啦!”
第一站“曲阜·三孔”
曲阜市这个城市给我们带来典型北方小城的风味。两·三层为主和灰蓝色的建筑风格,似乎诉说着她的岁月;还有夜色下平躺整洁街道的宁静,或许是气候原因街上很难见到行人。晚饭吃到了我们至北方的第一顿饭品尝着曲阜“孔家”的特色菜肴,全班十四人也难得的齐聚在一起,各自议论着自己眼中的北方。饭后坐着别具特色的黄包车围绕着孔庙·孔府转了一圈,骑车的师傅是本地人热情的给我们介绍附近的商业街·特产·景点·古玩·小工艺品,给我们明天的“三孔”之行打小了底稿,宁静的古城带给我们别样的风味。
翌日清晨,参观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孔子故宅”以及孔子后裔居住办公的宅院—孔府,游览孔子家族墓地—孔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不得不提一下乾隆曾八次驾临山东留下大量乾隆御书。乾隆书法宗元人赵子昂,得其雍荣华贵之态,以颜鲁公笔法参融化之,以壮其风骨,更觉气魄不凡。兼之纸润如玉,墨凝似漆,纸墨俱佳,所谓『乌,方,光』,三妙俱得,是馆阁体的代表。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给了一个历史长廊中的官方书体的认识。
位于孔府后院出口得汉碑博物馆,院内共一百三十一块碑,其中六块西汉碑,二十二块汉魏碑,更是让我们与现实碑刻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都是难得珍贵的历史资料,同学们纷纷认真观看并不时拍照保存作为研究资料。特别是在汉碑陈列馆,不敢相信自己得眼睛我们日常临习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刻石等本来的样貌?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是西汉五凤、莱子侯刻石的实物?怎么是这样?每个同学表情都好像是在这样的问自己为什么?看到的究竟有多少真实,完全推翻了自己的理解,它们原来是这样的。让我们以后的学生生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们以后学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天晚上到曲阜师范-书法院,观摩了一下同道的学习成就。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教学区—书法院;每个班有着不同独立的书法专业方向,不像我们学的很笼统;在当地应该算很晚了,教室也能看到很多的学生;看到很多学生的挥毫,写的很不错。比较起来我们教室比他们大,桌子也大很多,除上课外平常不大写字,回去一定加倍努力不甘人后。默默的对自己说一句,加油!
第二站泰安“岱庙·泰山”
岱庙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着中华之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当日上午,参观了岱庙正阳门门两侧有碑碣二十一块,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在山东可以看到他的很多题字,关于舒同很容易想到弘一法师,但这个舒同是山东人有“党内一枝笔”之称,先后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书法喜颜、柳,晚期学何绍基,形成了他的书法风格,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汉张迁碑》、《汉衡方碑》、《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等名碑十九块。西廊内陈列汉墓出土画像石四十八块。触摸到原碑的兴奋,同样又带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不得不说一句山东好碑真多,动不动就上塑秦汉。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门内巨匾高悬,李铎蒋军书。院内存历代碑碣九十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二十块,诗三十首。亭台及东墙内嵌七十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美、美、美···仿佛置身于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丛中,让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真是一个不小的轰击。
翌日清晨,步行登泰山从红门开始至中天门--登十八盘至南天门--观天街、唐摩崖石刻--登泰山之巅玉皇顶,上下时长八个小时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挑战,特别是六千余台阶的十八盘。很多同学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泰山。我倒不这样认为,对我来说是兴奋多于劳累,想一想五岳之尊泰山终于被自己征服在了脚下,心中还是满是自豪。如果有有时间,我还会来,再一次站在那泰山之巅傲视天下,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境界。
《泰山秦刻石》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文二百二十二个字,几经波折三次失而复得只剩下九个半字。径石峪的北齐《金刚经》,遒劲雄奇,现存一千零六十七字。历代书法家称为“大字鼻祖”、“榜书第一”。泰山之巅的《纪泰山铭》是唐玄宗的手笔,一千个镏金大字世称“八分隶书之祖”。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在泰山留下不少佳作,泰山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这数千计的摩崖、石碑,不管你走在那都能看到不同时期的碑碣。使泰山笼罩在一片历史、艺术、文学的氛围里,环绕的文化圣地真令人难以忘怀。盛名之下无虚士,不虚此行。仰望、仰望!
第三站济南“大明湖·趵突泉” 赴泉城领略“趵突腾空”的诗情画,游览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大明湖。参观济南市标志性建筑泉城广场,游览“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当日上午,参观了大明湖公园,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篇章,解放以来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泛舟游湖。内还辟建了书画展览馆等艺术展厅。虽然大多数为现代人作品,但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
下午,满怀着儿时老舍《趵突泉》的梦,来到这个我盼望已久的趵突泉,进了公园,便直奔趵突泉。趵突泉似乎是公园里人最集中的地方,人们环以扶栏,可以凭栏俯视池内那三泉喷涌的景观。泉水涌出的高度大约不足数寸?但是真的没办法估计,元代张养浩《趵突泉》诗中有“三尺不消平地雪”,似乎是说泉水高达三尺;清代怀应聘《游趵突泉记》文中说“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丈”,相差甚为悬殊。其实,究竟有多高根本没讨论的必须,心中的泉水有多高,就是多高吧!„„我凭栏观泉,想象着心目之中的泉水,似乎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一个的池子,而应当是在山涧小溪边,周围郁郁葱葱,溪水蜿蜒流淌,泉水就在这茂密丛林之中,或许现实中今日,已经很难看到想象中的景色。“包装”已经成为现代的必须,像这里楼台亭阁,富丽堂皇;乾隆御笔,碑林画廊;长廊围合,雕梁画栋;与我的梦的差距是这样的大,或许吧梦与现实就是这样吧。趵突泉出来是济南市标志性建筑泉城广场,因时间关系没有细看。
第四站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老街”
当日,到达洛阳已经是暮色降临,这个喧嚣的中原城市依然车水马龙,这个素称“九朝古都”,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貌似错过了季节遗憾呀!“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汴洛多佛迹,中国 “祖庭”之称的白马寺。还有老街“水席”,人家都说去洛阳,不吃水席等于没有去洛阳,难道果真是天下第一宴?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参观龙门石窟本人钟爱褚遂良他的《伊阙佛龛碑》当然不会错过,唐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唐贞观十五年立。楷书。此碑为摩崖刻石。其结体雄浑秀逸兼而有之,笔力挺劲,端庄奇伟,气韵广严博大,与其晚年书法之变化多端、婵娟婀娜迥异其趣。看到实碑真是有惊有喜,我的褚登善爱死你了。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九万七千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年达比较久远人为破坏,岁月侵蚀,特别是东山石窟破坏比较严重。东山多大佛,西山的犹显精致。深厚的佛文化与精美的造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结合在一起。龙门石窟中碑刻达两千八百多块,有龙门“三千品之称”,精选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墓志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墓志,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家所称道。因此这座洞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远远的就围了圈铁栏杆,让人无法靠近,可以说根本没看清,又是一个遗憾。
第三日下午,去了佛教圣地白马寺中国的僧刹,差不多是固守同一法式来建的。白马寺并无例外,挑出它的特殊之点倒不容易。我这个对佛教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真是没什么心得,但奇迹!这还是有我想要的白马寺佛教造像石刻拓片展,“乖乖”三百多片精品中的精品,说是我国第一次佛文化有关的碑贴群会展也不过分,如:北魏的《龙门造像》、隋朝的《龙藏寺碑》、唐朝鲁公的《多宝塔》、褚河南的《雁塔》等等名碑拓片。如此之多真是罕见的机会,这么多精品难得的齐聚在一起。观赏了这些拓片我足足一个下午没挪地方,看了又看拍了二百来名碑拓片照片,直到傍晚才依依不舍的回来。这次他“白马之行”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此身难忘。
傍晚,被同学坑了!老说转个弯就到老街,居然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勉强到达老街这个天堂,带着古色古香的老街满是吃的汤、面、水席··· 还有很很多多的文化用品如书店,字画店,书画用品···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这样的景。哈哈我要吃,吃,吃···计划吃上三顿补回来,“不翻汤”加炊饼一顿,“水席”一顿,还有“糊辣汤”。后来吃着、吃着晚了没吃上糊辣汤遗憾呀!置身于静静沉寂下来的老街仿佛回到历史的长廊,古城老街正述说着着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结束】坐在回程的车上想想达十一天的考察也就告一段落了,有人惊喜,有人遗憾,有人失望···这段不同寻常的考察经历,将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考察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扶持—“记得前两天小番茄同学不小心受伤,同学们忙碌的场景依稀在我的眼前”,这才是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团体。本次考察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此番经历让我深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自豪,为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自豪。有着这样一门艺术,文字体势进行的自由舞蹈,黑白之间演绎出的宇宙万象,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书法。静穆的篆书、劲健的隶书、从容的真书、流动的行书、狂放的草书,在这漫长书法的道路上,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美。
此致
报告人:陈辉翔 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