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滋病疫情报告内容和做法
艾滋病疫情报告内容和做法
一、疫情的发现
(1)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采供血机构或者其他进行艾滋病病毒检验的机构检测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果的标本应当尽快送确认实验室确认。在确认之前,不得通知受检者。
(2)经确认实验室确认的阳性报告,应当按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
二、报告
发现HIV感染者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一)报告要求
(1)纸质报告卡填写:首次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同时填写《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蓝色或者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艾滋病的专项监测或者专题调查如哨点监测、行为监测、自愿咨询检测等,若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HIV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
(2)网络直报:由负责疫情网络报告的科室负责收集《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并且对报告卡内容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疫情信息必须及时向填报人核实。核实无误后直报人签名,并于24 h内登陆“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输入《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上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的内容及时核实,负责组织对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及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且填报《艾滋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3)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HIV感染者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对艾滋病病人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并且填写《艾滋病个案随访表》。
(4)各级(类)责任报告单位按月上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报表》。
(二)报告程序
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1)接诊医师发现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时,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并且报告所在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上报。
(2)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艾滋病疫情信息。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该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直报。
(3)县(区)级以及以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实行网络直报。暂时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当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给本辖区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直报。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主动与辖区内医疗机构以及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部队、武警所属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部门建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信息报告机制,及时收集疫情,实施网络直报。
(三)报告时限
(1)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以后,应当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
(2)暂时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以后,应当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
(3)疫情的管理。(4)经确认的阳性结果原则上通知受检者本人及其配偶或者亲属。通知的时机和方式,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在通知的时候,要给予心理咨询并提供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
(5)各地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对本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并且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如有可能,应当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档案属于机密资料,要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并且设立专人负责,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第二篇: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艾滋病疫情报告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过国家疫情报告系统上报,并及时开展HIV/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艾滋病疫情报告同时要实行季报和“零”报告制度。即次季度的首月5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疫情上报省疾控中心。
三、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全县艾滋病疫情。对瞒报、漏报和迟报疫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对艾滋病疫情报告每月要进行核对,与传染病大疫情保持一致。
五、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
六、开展对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七、严格遵守艾滋病疫情保密制度。
八、上报艾滋病疫情报告表:
1、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报表;
2、HIV感染者报告一览表;
3、艾滋病病人报告一览表;
4、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死亡报告一览表;
5、HIV感染/AIDS个案调查表。
第三篇: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
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时限及流程须知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精神,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现将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时限及流程告知如下:
一、报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乙类(25)和丙类(10):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二、报告时限及方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指出,当同一班级的学生一天内有3个或连续3天内有5个以上学生有相似的发热等症状,学校需要在24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
《规范》强调,当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以上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需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报告顺序:学生→班主任→校卫生室→当地疾控中心、↓
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
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东郭党山中学
第四篇:性病艾滋病疫情报告、奖惩和保密制度
性病艾滋病疫情报告、奖惩和保密制度
为提高医院性病艾滋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保护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隐私,特修订以下制度:
一、性病艾滋病指的是: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监测性性病的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二、艾滋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为首诊医生,责任人应根据初筛阳性结果,在规定报告时限24小时内,通过院内传染病疫情电子报告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卡时完整记录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详细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等4个关键信息。
三、院内除皮肤性病科外的其它科室和专业在日常诊疗中发现可疑性病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并初步判断为性病的患者,门诊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由皮肤性病科接诊医师报告疫情;住院患者应及时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由患者所在科室主管医师报告疫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三、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性病艾滋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疫情专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对全院性病艾滋病报告卡进行收集、核对、订正后进行网络直报。
四、院内漏报一例性病艾滋病疫情扣责任人奖金50元。院内漏报指预防保健科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查漏时发现的疫情未报病例。
五、迟报一例扣责任人奖金40元。迟报以医生接到阳性报告时间或下临床诊断时间与填报卡时间间隔超过报告时限为标准。
六、报卡质量差一例扣责任人奖金30元,质量差指报告卡中必填项目缺项、不真实。
七、对疫情报告实施奖励措施,医院每年对院内传染病填报质量最好的10名责任报告人给予奖励,每人奖励200元。
八、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收集的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病情记录、检验资料、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及个人隐私,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九、医务人员、疫情专管人员未经当事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均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及家属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也不得在有可能让无关人员听到或看到的场合谈论或出示相关信息。
十、性病艾滋病疫情专管人员对所掌握的进行网络直报使用的登陆用户名及密码必须进行严格保密,定期更换密码。
十一、凡泄露患者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资料者,情节较轻者,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引起医疗纠纷者,按医院有关医疗纠纷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篇: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
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经过平均5-10年的时间(即潜伏期)才发病。发病之前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之后为艾滋病病人。无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还是艾滋病人,都能把病毒传给他人。
特别要注意的是,艾滋病感染者本人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人也不能从外观上判断出来,只有通过血液检测才能确诊。目前,世界上90%的艾滋病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感染。因此,潜伏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非常危险的时期。
二、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这几种体液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性传播: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三、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播艾滋病
我们已经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1、一般的社交活动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怀子;
2、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眼泪、汗水和尿液中不含艾滋病病毒
3、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四、怎样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避免通过性生活感染艾滋病病毒:
注意: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得了性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注意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吸毒;不非法卖血贩血;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必须注射时,避免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怀孕;
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母乳喂养。
从我国的艾滋病感染情况看:与多人发生性关系,共用注射器吸毒和非法买卖血液及血液制品是最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五、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
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应尽早(并动员自己的性接触者或共用针具者)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去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
避免感染和皮肤破损;戒烟戒酒,过有规律的生活。
这样将会大大延缓艾滋病的发作,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战胜艾滋病病毒的。活下去,就有希望!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确诊后,还应该做到:
决不故意传染给他人。要将病情如实告诉自己的性伴侣,如果对方仍然愿意与你发生性行为,要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须刀、牙刷等物品;
不献血、不损献器官、不损献精子、避免怀孕。这样的行为能够使艾滋病感染者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从而有利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六、身边有艾滋感染者怎么办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歧视、排斥艾滋病感染者是非常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如果你的身边发生了艾滋病感染者,你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因为:
你已经掌握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对于公开了病情的艾滋病感染者,你更加容易防范;
艾滋病感染者在很长的时间内同样具有工作和生活能力,照样能够为国家和家庭作出贡献。
因此,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
家里如果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不用害怕,因为日常生活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事例表明,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其他成员完全
可以与感染者亲密相处多年而不受感染。
作为感染者家属,需要做到:
分开使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容易弄破皮肤或粘膜的物品; 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测。
1、预防艾滋病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人体的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检测出抗体之前,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他们在发病前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
要在经过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的医生指导下,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人要坚持规范服药,治疗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随意停药或不定时、不定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甚至治疗失败。
至今还没有研制出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2.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在我国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
艾滋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3.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树立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策。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青年人过早发生性行为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性病患者或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性病和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
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时,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争取治愈,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接受检查和治疗。
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后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多性伴等高危行为,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正规医院能提供规范、保密的性病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服务。找游医药贩求治、购药自治,会误诊误治、延长病程、增加治疗困难,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5.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
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可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与注射吸毒的人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性病。
在注射吸毒人员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可切断因注射吸毒经血传播艾滋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