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做法及今后思路
集约节约用地及农村土地整治对策与建议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怀生
(2011年9月)
在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第63期市、县国土资源局长培训班,通过几天的学习,收获很大。现围绕集约节约用地及农村土地整治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体会。
第一,集约节约用地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集约节约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尖锐,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任重道远;二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紧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三是盲目占用土地资源和低效利用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土地后备资源十分短缺,补充耕地难。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规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相同质量和面积的耕地,但相同质量难于做到。
二、集约节约用地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在2011年8月23日就完善中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31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用三个“最 严格”强调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三个“最严格”,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针对土地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新工作,创优工作,在申报新增用地、整合存量土地、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配臵上下功夫、搞突破,以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积极破解“资源保障”这一难题,全面推进基础工作,不断增强保障能力。要通过国土资源规划、国土资源价格、国土资源供应总量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等,严把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供应“闸门”,调控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调控社会性的投资方向和社会需求,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一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杜绝违规用地行为。要注重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进行用地控制,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二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逐级建立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实行奖惩;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巩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的成果,坚决守住耕地这条“红线”。三要把握好调控的重点和方向,确保国家和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把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重点急需建设项目。四要大力 推进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严禁闲臵土地。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国家的供地目录供地。
(二)围绕经济建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扎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行新的管理方式,用地指标都跟着项目走,没有项目就没有指标。所以,项目工作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今后发展。要重点抓项目报批,切实加快项目可研、初设、选址、征迁等前期工作,加强“跑省进市”,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报批。我县县城建成区面积仅1.7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内地县的一个小镇。由于县城周围都是森林,县城内已无可供建设用地,县城需往勐梭镇移建,如何报批用地和如何集约节约用地是我们需做好的工作。一要正确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做保障,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保障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在国土资源管理理念上,既要树立依法保护观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又要从本县实际出发保障合理发展用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发展与高效利用土地的 关系,走集约发展之路。我县通过加强土地管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盲目占用土地资源和低效利用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现有不少企业投资不大,要起土地来则狮子大开口。同时农村用地浪费也比较严重。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用地问题上决不能大手大脚、任意挥霍。“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首位,要保障供应,服务发展,但必须按照集约型社会的要求,完善机制,加强引导,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各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措施,并从源头抓起,在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审批及项目建设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前期方案审查阶段,严把土地利用关,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对不符合条件和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建设。三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对土地的权属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们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和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但近几年,随着用地的增多,土地征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征地管理,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安臵工作,妥善解决 被征地人员的实际问题,绝不允许损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土地是我们在经营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利用的最大一笔资产和财富。一要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努力培育和发展土地市场。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将调控土地市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把握供地节奏,通过适时调控土地供应量调节土地价格。二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全面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出让,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三要集中力量开发重点区块,避免四面开花。对重点区块,要精心策划包装,倾斜支持,形成开发热点,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四要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严格控制划拨用地的范围,经营性用地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第二,农村土地整治的实施与建议
一、西盟县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情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的阿佤山区。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四位一体” 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国土面积中山区占99.9%,仅河谷区有0.1%的平地。在部、省厅、市局的关心支持下,从2002年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至2011年止,全县共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1个,建设规模2884.87公顷,总投资7886万元。其中: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3个;省级投资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3个;省级投资土地整治补助项目2个,市级投资土地开发占补平衡项目2个;县级投资土地开发占补平衡项目1个。至2011年8月,除2010年的3个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建设外,其余8个项目均已完工,有7个已通过省、市国土资源部门验收。
二、项目组织管理的主要措施与经验
西盟县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在省、市的关心支持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乡、村、组的积极支持配合,落实了项目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工作,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土地整治目标。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全面推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项目实施中采取的措施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水务、交通、环保等部门的科学规划及综合协 调。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国土、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水务、交通、林业、监察和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国土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各部门工作。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抽调农业、水务、交通等相关技术员及乡(镇)、村相关负责人员,组成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项目实施的全程管理。
(二)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项目管理机构主体是国土资源局,在省厅和市局的指导下,由县国土资源局组建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一是项目公告制度建设,明确了区域范围内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告,项目工程招投标公告及项目公告的原则、内容、要求,在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下对其进行公告;二是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建设,依据项目建设内容,抓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项目工程廉政建设合同》和《安全生产合同》,落实双方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等控制,明确对项目领导的责任和风险。负责落实建设项目的初步规划及设计、设计变更等,对项目实施进行组织策划,督促、检查工作。四是项目工程招投标制,严格按照《招标投标 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五是项目管理工作制度,主要落实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在项目实施中的工作、汇报、检查和勤政廉洁等内容。六是认真执行质量控制,落实项目承担单位对各单项工程工序及标准要求,进行系统质量监督、控制,同时将单个工程建设质量责任落实到施工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组织考核。七是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将项目所涉文档按照不同内容,类别进行规范归类,最后按照土地整治竣工验收目录要求,成册归档。
(三)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搞好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建设施工队未进入现场前,在各项公告发出后,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进驻实地,进行土地清查,同时确定项目实施计划,技术施工设计和项目实施方案。由于项目建设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把握好前期工作,做好宣传是非常关键的,同时,按照规划设计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协调好用地范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四)严抓项目工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规范各项制度建设的前提下,抓好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按照土地整治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在材料上认真检查,在放样上按规划图,用仪器放样,在断面上严格按设计实地施工,由技术人员现场进行监督。做到各个环节都有人员把关,各 项工序都有人员监督,各项措施都能落实,保证了时间,保障了质量。
(五)抓好工程移交,落实工程管护。项目工程建完后,根据所建项目涉及乡、村、组,召开移交会议,同时村、组制定相应管护措施,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并规定用新增有效耕地的部分收益来维修项目工程,使其工程长效、持续得到使用。并签订工程管护协议。
(六)项目工程建设与全县扶贫攻坚战略等相结合,充分反映了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我县地处云南边疆,与缅甸接壤,土地较为贫瘠,大多数地方还处于轮歇耕作状态,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投入的人力物力大,产出少。当地老百姓意识比较落后,不会采用机耕,不会使用和维护水利设施。所以,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对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讲解和教会老百姓使用很重要,我县对此非常重视,由乡党委政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二)我县99.9%为山地,地形复杂,交通困难,水源缺乏。由于项目资金有限,规划设计只能在项目区内进行。有一部分项目,项目区内道路畅通了,但项目区外交通不 便,依然进不来出不去。有的地区水源缺乏,引水条件差,资金有限,只能靠天下雨。没有真正给农户带来实惠,没有发挥资金效益。建议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将项目区外的水利设施纳入项目投资建设。
(三)对于山区土地整治,不便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只能依山就势进行整治,否则会造成田块面积小,坎高坡陡。因此,规划设计时就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点,尊重老百姓习俗,深入了解,不能生硬的照搬规范规定,否则,到现场难以实施。
(四)山地陡峭,耕作土恢复困难。由于我县全部为坡地,加上投资不高,在土地整治中表土还原困难,建议上级国土部门根据项目特点,适当配套生物农艺、培肥地力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区耕地质量不因整治而受影响,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增加土地收益。
(五)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除完善项目踏勘外,还应加强可研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特别是设计深度和设计的可操作性,必须做好其他相关工作,为项目实施打下基础。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尽量做到土地权属不变或作极少归并调整;二要加强土壤质地调查分析,确定不同的施工方法和采取相应的培肥措施;三要对区域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平衡肥力,科学改良,提升土地利用效力和生产能力;四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 加护路林和护岸林网建设,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综合效益。
第二篇: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
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
2010-10-13 | 来源: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1、建章建制引导节约集约用地。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发后,我厅高度重视,相关处室迅速组织了学习,厅党组学习中心组也将《通知》列入重要学习内容。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8]29号),从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落实责任,确保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目标等几方面提出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根据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145号)精神,我们积极部署全省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及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今年,按照部要求,我们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将评价时点统一到2009年12月31日。2009年,我省实行节约集约用地问责制,将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到《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并结合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布和实施<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的通知》,将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并严格追究违法违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作用。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和规范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加快推进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的空间范围,统筹安排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严格执行规划计划,健全土地利用标准体系,严格按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二是编制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按照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编制长株潭“3+5”城市群国土规划。按照“反规划”理念,优先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优先保护山林、水体、湿地、城市群绿心等生态系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统筹协调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治理等各类用地,形成土地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新格局。省财政厅已将国土规划编制经费列入2009年预算安排,省国土资源厅已组织到辽宁、广东等地学习调研,拟定了工作方案。省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选择技术承担单位,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三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织编制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规划范围涉及长株潭三个市区以及望城、浏阳等14个县(市、区),总面积8448.18平方公里。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按照“一心”(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双轴”(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双带”(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的空间发展结构,统筹考虑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控制指标,统筹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五个示范区分别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做到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心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作为试验区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四是积极探索土
地利用规划进村工作。在长沙等地试点推进村级规划合一,通过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域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国土整治、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五是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实行重大规划衔接制度、重大项目规划审查制度、规划动态管理制度和规划实施评价制度,正在开展《长株潭国土规划与利用条例》的调研论证工作,将以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3、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机制。一是加大市场配置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全面落实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省土地供应招拍挂出让比例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89%,长沙、湘潭等地已实行网上招拍挂。二是积极探索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在长沙新河三角洲、武广客运专线黎托客运站等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新河三角洲实施人车分流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与传统开发相比,总建筑面积由300万平米增加到600万平米,容积率由2.0增至2.8,开发强度提高了40%,相当于节约土地58.62公顷(项目实际开发总面积为147.16公顷)。黎托客运站将两个铁路编组安排在一起,进行立体叠加组合,利用地形高差实行人车竖向分流,按原规划需基础设施用地1093公顷,采用该节地模式,仅用地640公顷,预计节地率40%左右。
4、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形成节约用地“倒逼”机制。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使建设占用耕地得到有效控制,切实保护耕地。我们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一是健全共同责任机制。2008年,省政府修订出台了《市州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确立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增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和执法监察等考核内容,作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抄送组织部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业绩突出的政府与部门给予奖励。二是创新补充耕地机制。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和《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即由整理开发向综合整治转变,由重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由零星分散向重大项目带动转变,由“先占后补”向“先补后占”转变。针对长株潭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无法自行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实际情况,实行异地有偿调剂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耕地补充。为提高补充耕地质量,省政府已决定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对新开耕地安排耕种补助资金,补助年限不得少于5年;对新补划的基本农田安排设施配套资金。为落实“先补后占”制度,省财政改进耕地开垦费拨付方式,并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北整理、南开发、西保护”的思路,湘北启动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整理、湘南启动涔天河2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基地重大工程建设。
5、通过严格执法监管促进节约用地。一是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从2009年3月1日起,全省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运行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将土地供应信息、开发利用、收购储备、市场交易、集体建设用地等信息进行网上备案,并发布到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公开。二是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建立建设用地供应备案制度和用地核查制度,对建设用地审批、供应、利用和补充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实行全程动
态监管。三是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充分运用现代遥感、信息等技术,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每块土地的类别、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完善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快速更新,对土地开发、利用、闲置等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作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的依据。四是完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按照“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部门协作配合和共同责任机制,健全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了“政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执法监管新格局。强化执法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划计划、未批先用、征地补偿安置和补充耕地不到位的,及时制止,坚决查处,严格问责。
6、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文件,土地开发整理思路实行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土地整理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由增加耕地、改善耕地质量的单一目标向增加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村庄整治、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多目标转变。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平台,整体规划,整合资金,整村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计划到2020年完成1万个村的综合整治,整理土地20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如长沙县圣毅园农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该项目总规划面积37000亩,总投资15亿元,湖南圣毅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投入1.3亿元, 规划总面积12152.6亩,其中耕地6024.3亩,整治土地近1万亩,新增耕地10%以上,全部实现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津市市保河堤镇中南村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照布局优化、节约集约的原则,拆迁农村房屋155户,建立集中安置小区,完善配套设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且节余建设用地指标309亩,通过增减挂钩预计可产生土地出让收入5000万元。为破解综合整治融资难题,我们将建立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转让制度,积极研究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市场运作模式。今年已组织资金8亿元,实施省以上投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6个,建设总规模1.3万公顷
第三篇: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
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
2010-10-13 | 来源: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1、建章建制引导节约集约用地。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发后,我厅高度重视,相关处室迅速组织了学习,厅党组学习中心组也将《通知》列入重要学习内容。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8]29号),从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落实责任,确保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目标等几方面提出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根据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5号)精神,我们积极部署全省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及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今年,按照部要求,我们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将评价时点统一到2009年12月31日。2009年,我省实行节约集约用地问责制,将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到《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并结合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布和实施<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的通知》,将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并严格追究违法违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作用。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和规范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加快推进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的空间范围,统筹安排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严格执行规划计划,健全土地利用标准体系,严格按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二是编制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按照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编制长株潭“3+5”城市群国土规划。按照“反规划”理念,优先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优先保护山林、水体、湿地、城市群绿心等生态系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统筹协调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治理等各类用地,形成土地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新格局。省财政厅已将国土规划编制经费列入2009年预算安排,省国土资源厅已组织到辽宁、广东等地学习调研,拟定了工作方案。省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选择技术承担单位,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三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织编制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规划范围涉及长株潭三个市区以及望城、浏阳等14个县(市、区),总面积8448.18平方公里。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按照“一心”(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双轴”(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双带”(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的空间发展结构,统筹考虑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控制指标,统筹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五个示范区分别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做到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心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作为试验区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四是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进村工作。在长沙等地试点推进村级规划合一,通过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域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国土整治、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五是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实行重大规划衔接制度、重大项目规划审查制度、规划动态管理制度和规划实施评价制度,正在开展《长株潭国土规划与利用条例》的调研论证工作,将以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3、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机制。一是加大市场配置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全面落实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省土地供应招拍挂出让比例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89%,长沙、湘潭等地已实行网上招拍挂。二是积极探索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在长沙新河三角洲、武广客运专线黎托客运站等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新河三角洲实施人车分流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与传统开发相比,总建筑面积由300万平米增加到600万平米,容积率由2.0增至2.8,开发强度提高了40%,相当于节约土地58.62公顷(项目实际开发总面积为147.16公顷)。黎托客运站将两个铁路编组安排在一起,进行立体叠加组合,利用地形高差实行人车竖向分流,按原规划需基础设施用地1093公顷,采用该节地模式,仅用地640公顷,预计节地率40%左右。
4、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形成节约用地“倒逼”机制。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使建设占用耕地得到有效控制,切实保护耕地。我们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一是健全共同责任机制。2008年,省政府修订出台了《市州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确立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增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和执法监察等考核内容,作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抄送组织部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业绩突出的政府与部门给予奖励。二是创新补充耕地机制。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和《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即由整理开发向综合整治转变,由重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由零星分散向重大项目带动转变,由“先占后补”向“先补后占”转变。针对长株潭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无法自行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实际情况,实行异地有偿调剂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耕地补充。为提高补充耕地质量,省政府已决定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对新开耕地安排耕种补助资金,补助年限不得少于5年;对新补划的基本农田安排设施配套资金。为落实“先补后占”制度,省财政改进耕地开垦费拨付方式,并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北整理、南开发、西保护”的思路,湘北启动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整理、湘南启动涔天河2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基地重大工程建设。
5、通过严格执法监管促进节约用地。一是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从2009年3月1日起,全省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运行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将土地供应信息、开发利用、收购储备、市场交易、集体建设用地等信息进行网上备案,并发布到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公开。二是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建立建设用地供应备案制度和用地核查制度,对建设用地审批、供应、利用和补充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实行全程动态监管。三是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充分运用现代遥感、信息等技术,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每块土地的类别、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完善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快速更新,对土地开发、利用、闲置等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作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的依据。四是完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按照“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部门协作配合和共同责任机制,健全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了“政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执法监管新格局。强化执法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划计划、未批先用、征地补偿安置和补充耕地不到位的,及时制止,坚决查处,严格问责。
6、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文件,土地开发整理思路实行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土地整理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由增加耕地、改善耕地质量的单一目标向增加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村庄整治、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多目标转变。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平台,整体规划,整合资金,整村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计划到2020年完成1万个村的综合整治,整理土地20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如长沙县圣毅园农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该项目总规划面积37000亩,总投资15亿元,湖南圣毅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投入1.3亿元, 规划总面积12152.6亩,其中耕地6024.3亩,整治土地近1万亩,新增耕地10%以上,全部实现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津市市保河堤镇中南村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照布局优化、节约集约的原则,拆迁农村房屋155户,建立集中安置小区,完善配套设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且节余建设用地指标309亩,通过增减挂钩预计可产生土地出让收入5000万元。为破解综合整治融资难题,我们将建立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转让制度,积极研究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市场运作模式。今年已组织资金8亿元,实施省以上投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6个,建设总规模1.3万公顷
第四篇: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五篇: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点评:通过“点供”,不仅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