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小娜:冲破创业寒冬,“雁”归来
薇客
2986
房小娜:冲破创业寒冬,“雁”归来
文/尤钦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迁徙的雁,或“人”字型,或“一”字型,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野生的雁也是可以驯养繁殖的。
来自安徽蚌埠的房小娜,她的创业项目就是大雁养殖。养雁7年的她,有过痛有过泪,而今的她全身熏蕴着的自信光彩,源自内心的强大。那会是怎样一段令人动容的经历呢?她和丈夫又是如何走出创业寒冬的?
不想再“漂”着 毅然回乡,继续创业
今年31岁的房小娜,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人。大学毕业后,她先后辗转3个城市换了4份工作,与丈夫李敬结婚后,夫妻俩在江苏南通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每个月收入有两三万元。可是作为身在城市的异乡人,创业的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业务,他们黎明即起、深夜归家,内心被疲惫和不甘反复焦灼。恰在这时,爱情的果实在房小娜的身体里萌芽了,她突然就厌倦了这种浮萍般“漂”在城市的生活,思乡情结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6月,夫妻俩一番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
那时的他们早就是家乡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这个决定毫无悬念地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气急的父亲甚至要跟他们分家。可是夫妻俩自动屏蔽了所有的质疑和压力,房小娜还挺着孕肚陪丈夫四处寻找创业项目。
他们家离沱湖只有5里地,水土优渥,气候适宜,不少当地人都从事禽类或水产养殖。但这些传统养殖费心费力不说,利润空间还极其有限,这对小夫妻决定另辟蹊径。房小娜毕业之前,曾在上海一家颇有特色的酒店实习过,酒店里一道供不应求的特色菜让她印象深刻——正是大雁。
当时出于好奇,她还曾在网上查过大雁这种“野味”的人工驯养方法。大雁属天鹅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取得野生驯养许可即可繁殖商品雁。而雁肉因肉质鲜美,口感细腻纯香,在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
房小娜养雁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通过网络搜索和对比,最终他们先后从新疆引进了800只种雁苗,在沱湖边建起了养殖场。刚开始的时候,养殖场不通水电,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往外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夫妻俩用了一个月时间,拓宽了通向基地的道路,又买来废置的电线杆和电线架通了电路,还搭建了成排的雁棚。李敬甚至亲手用竹板和茅草垒起了一间窝棚,里面除了摆上一张单人床,其余地方堆满了饲料。因为夜里养殖场需要人照看,他在这个棚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时间。
既然木已成舟,父亲也不好再生气,照样每天都去养殖场帮忙。辛苦了一整年,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成年商品雁终于长成,一只只膏肥体健、憨态可掬,喜坏了一家人。
房小娜试着联系了几家当地的酒店,可是对方在试吃了几次后,给出的反馈几乎让她崩溃。原来,这种圈养的大雁长得太肥,肉质跟普通的鹅肉几乎没有区别。销售遇到了瓶颈,房小娜没办法,只能低价处理掉大部分商品雁,最后只勉强收回成本。
总结经验,房小娜觉得雁没养好,还是专业知识不足,她和丈夫决定借助书本和网络从头学习。房小娜学习很拼命,有时候忙到午饭只能用方便面代替,她都捧着书边吃边看。她家养雁的专业书有几十本,但几乎每一本都被翻烂到可以直接回收。
创业寒冬,雁不归来,春天却来了
2011年春末,新的一批雁苗孵化出来,为了提高雁肉品质,房小娜觉得不能让雁苗“输在起跑线”。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将雁苗赶出雁棚,实行散养。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己充当起“头雁”,引着雁群去野地里放养。在饲料上,房小娜更是下足了工夫,除了粉碎的秸秆,她还巧妙地添加了大雁们喜欢吃的玉米、小麦等谷物。大雁的“生活品质”提了档次,近万只大雁一天的口粮就是个不小的数字,养殖成本的增加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积蓄。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油的钱都没有,夫妻俩只好下湖捕些鱼虾卖了钱补贴家用。就这样熬到了年底,努力终显成效,一只只大雁体型健硕、含脂量低,精神十足。
可是,“跟鹅肉差不多”的差评已经传得人人皆知,房小娜的大雁依然乏人问津。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天天带上几只雁去市场上碰运气,但时常无功而返。
转机出现在李敬跟人的一次打赌之后。当地一位做谷物加工的李老板听说了他们养大雁的事,专门跑来看热闹,没近距离见过大雁的他怎么也不信这是真的大雁,“要是能飞我就信。”李敬心里没底,虽然是散养,但场地里一直都有保护网,他还从没见过自己家的大雁飞离过地面。但他转念一想,就算不能飞,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更糟糕。他决定跟对方打这个赌。
李敬抓了一只大雁跟李老板来到一片空旷地,放手一扔,大雁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两个人都愣住了。这个赌,李敬赢了,但他内心却无比复杂,这一飞好像是为他们的努力正了名,可是几百块的大雁连根毛都没剩下。
好消息是,那位李老板当即承诺每年从他们这里购进400只商品雁,作为礼品送给客户。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房小娜他们家真的养了个稀罕物,一大批酒店纷纷登门求购。
后来,为了让大雁的生长环境更加原生态,房小娜和丈夫尝试驯化大雁,对一部分雁实行完全散养,商品雁的肉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殖基地里的大雁有灰雁、斑头雁、鸿雁等好几个品种,便宜的能卖200元一只,贵的一只要卖一千多块。2011年,他们的养殖场就实现了近百万的销售额。
成立合作社,布局全国,线上线下一体化
房小娜的大雁火了,很快就有一大批人慕名而来,也想尝试养殖大雁。这正契合了他们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初衷,于是房小娜去办齐了营业执照、野营许可、野生驯养许可、动物防疫、税务登记等所有证件,成立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
到2013年,房小娜家的雁群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养殖基地4处,种雁达5000只,年产4万多只雁苗,年销售额逾千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销售”的养殖模式,在全国带动了30多家联营养殖户。
合作社发展联营养殖户并不是盲目的,房小娜的想法是要在全国布下一张完善的养殖配送网络。各地发来的联营养殖申请,他们会去实地考察,方圆200公里内不能有重叠;他们还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统一为他们低价配送雁苗,提供技术支持,统一销售,最大程度让利给养殖户;此外,他们也赶起了新潮,不仅开通了网店服用于个人客户,还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快速为全国养殖户提供新型养殖管理技术,以及灾情防控等。李敬还把之前的创业团队重新聚起来,一起创建了网上联动系统,全国各地的客户有商品需求,他会就近安排当地的养殖户进行配送。
这一系列措施下来,合作社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养殖网络,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远程运输费用、降低了损耗,同时在商品雁的质量上形成统一管控,市场价格也能实现稳定。到今年,合作社已在全国建成126个养殖点,近至安徽、江苏、浙江、山东,远至云南、新疆、青海,全国主要城市可以做到6小时急速活体配送服务。
他们还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告牌、宣传册,大力推广商品雁和雁苗等信息,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以及省内多家媒体,都对房小娜夫妻俩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
到今年,合作社在大雁饲养和管理方面已经取得3项独有项目专利,通过“线上开店,线下布网”的模式,销售半径从原先的100多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以外,每年可以带动养殖户营收1200多万元。凭借在电商领域快人一步,合作社被授予“五河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在2014年安徽省青年创业大赛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下一步,房小娜决定着手发展大雁产品深加工,同时开发完善全套的手机APP管理系统,这个APP将涵盖服务端、客户端、养殖户端,与大雁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一站式解决。
创业几年,吃过很多苦,流过不少泪,但房小娜坚信,历练过的生命才更精彩。成绩虽然骄人,她却依然朴素无华,前路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和磨砺在向她招手,但是,她是无惧挑战的“雁”,即使狂风袭来,依然逆风飞翔。
第二篇:瞄准小程序?阿里应用分发在APP创业寒冬中挤出一丝温暖
用豌豆荚 发现好应用 去发现,去美好
瞄准小程序?阿里应用分发在APP创业寒冬中挤出一丝温暖
过去六年,国内App开发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只要任何一个细微的需求、爱好被发掘了之后就很快会匹配一个App,然后投放在应用市场等待着用户安装。人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也“被App化”了。
而相反的是,“还要不要开发App?”却成为了一个问题!去年8月一篇《别开发App了》10万+文章预测微信应用号的产品架构,很多人是冲着这个标题转的。张小龙选择在2017年1月9日也就是乔布斯发布iPhone十周年宣布小程序正式上线,而这回小程序号称是要干掉App。
阿里系则针锋相对地“捧”App:2016年7月份收购国内应用最全的第三方应用市场“豌豆荚”,12月20日宣布成立“阿里应用分发”,并投入10亿流量重磅推出“青藤计划”扶持优质App。
凡此种种表明,2017年无疑成为App物种存亡攸关的一年。
开发者戴着“流量荒”枷锁
“找流量”成为让产品活下来的第一要务,对App工具来说,流量的指标是装机量、留存率、打开率、DAU(日活用户)。
但是手机屏幕就巴掌大,内存128G的用户永远无法懂16G用户的伤悲,大多装上不久就卸载了。更残酷的事实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饱和,在相对稳定的“国民总时间”(GNT),App的获客成本加剧,信息超载让App的用户粘性每况日下。有数海量Android内容 免费一键获取www.xiexiebang.com
用豌豆荚 发现好应用 去发现,去美好
据显示,在大约400多个App之中,80%属于沉睡状态;而排名200的App占据总流量的60%以上。
“马太效益”以及二八定律在移动互联网世界愈演愈烈,微信成为超级App,头部App纷纷OS化,如支付宝做口碑、UC做资讯、美团做打车等,绝大多数中长尾App沦为陪衬和炮灰,更多名不经传、小而美的App却被埋没了。
开发者是移动互联网的“供给侧”,开发者艰难的生存处境让他们没有动力创新美妙的产品,并且即使有好的产品没有强有力渠道推介到用户面前,那么,互联网绚烂的虚拟世界将失去源头活水······
阿里在应用分发战场奋勇争先
App如同待出售的产品,而App商店是用户挑选应用的“超市”。争取好的陈列展位、获得平台的曝光推荐,是开发者们破解流量荒难题的首要目标,但渠道的议价能力处于优势。
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市场是BAT3的天下,百度系(91助手、百度手机助手)、腾讯系(应用宝)、阿里系(豌豆荚、PP助手、UC应用商店)等处于第一梯队,而国产手机如小米、华为等也在出厂前就预装了App,很难让开发者再分一杯羹。
与其他巨头守成相比,阿里在应用分发领域上的布局更为激进。2106年12月“阿里应用分发”正式成立,整合豌豆荚、阿里游戏·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并联合YunOS应用商店等应用分发平台,共同实现全流量矩阵布局。
海量Android内容 免费一键获取www.xiexiebang.com
用豌豆荚 发现好应用 去发现,去美好
自百度以19亿美金收购91助手之后,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许久没有这般热闹了,当阿里应用分发拧成一股绳冲击头把交椅时,江湖再起波澜!别忘了,阿里应用分发还背靠整个阿里大文娱集团。
阿里应用分发可以为阿里影业、合一集团、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等生产的内容提供有力的宣发推广渠道;而阿里应用分发也凭借阿里大文娱版块繁荣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正如阿里大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所说,未来更大的价值在于双方在“大数据”与“内容”的双向互利。
对开发者带来的利好不仅是多层次的优势分发渠道,还能依托阿里大数据技术和资源,更为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从而增强应用分发的运营效率。
为开发者而生的“青藤计划”
“青藤计划”顾名思义是阿里生态中一株扶持开发者的藤萝,以阿里系的流量生态土壤来反哺一些还显得青涩、稚嫩的好苗子。
应用分发市场早过了靠头部明星App来获取用户的阶段了,如果大多数中长尾产品的开发者没有展露机会,无法有效获取精准用户,那么整个应用分发市场乃至互联网产品界终究会竭泽而渔。放眼第三方分发市场,仍只有“阿里应用分发”有这样的格局,或许这与阿里一贯地扶持中小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经营思维一脉相承,这使得把App开发者扶上马、还送一程正向激励机制,赋有行业担当。
青藤计划整合了阿里应用分发的优势打造一个10亿流量的生态圈,2016年“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战略发布会,“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或许进一步诠释青藤计划的初衷。青藤计划通过筛选一批“业界良心”的App产品,向用户做平台推荐。阿里应用分发在2017年每海量Android内容 免费一键获取www.xiexiebang.com
用豌豆荚 发现好应用 去发现,去美好
月评选出一款优质App产品,有机会获得豌豆荚或PP助手客户端的闪屏推荐,百万级别单品活动曝光,以及联合品牌营销、内容共创等资源扶持。
在2017年1月,获“青藤计划”垂青的App产品为“即刻”。“即刻”是一款基于兴趣的极简信息推送工具,笔者身边的产品经理朋友这样评价,即刻可能是目前唯一向你Push信息,而不会引起反感的App了;它也是豌豆荚设计奖第227期获奖产品和知乎日报推荐的2016年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虽然即刻此前靠口碑传播获取用户,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有“青藤计划”扶持能够更快大放光彩。
“即刻”联合创始人林航表示,“开发者面临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不管多快,都嫌自己跑得不够快吧‟,竞争激烈的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才是硬道理。阿里的青藤计划把原来可以直接转化为收入的广告位,免费提供扶持给像即刻一样的优质新兴app,其实挺让人欣喜和钦佩的。”
笔者认为,阿里应用分发青藤计划首期选择“即刻”,也体现了其对内容产品的关注;豌豆荚也从应用下载工具华丽转身为流量和内容双入口,通过让用户阅读App量身定制的场景化故事来引导用户下载App,使应用分发迈进内容消费时代。
总之,在当前大多数App生存惨淡、资本寒冬之际,阿里应用分发整合旗下多个亿级应用分发渠道,形成“一点接入、多场景分发”的一站式服务,并通过青藤计划给予真正优质App项目流量资源扶持,无异于雪中送炭;是金子终会发光,优秀的产品终究不会被辜负……
海量Android内容 免费一键获取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