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4 07: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

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市政协调研汇报材料)

信阳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经济带结合部,是连接我国东西部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截至2013年底,全市(不含固始)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779.417公里,公路密度为136.98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京九铁路、京广高铁和G106、G107与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淮固高速公路纵贯市境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息淮高速公路横穿市境东西,在信阳形成多重“十字”交叉,已经通航的淮河航道通江达海;信阳市是全国196个、河南省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目前,信阳主要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且公路与铁路、航空、水路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还很低,高速公路网对外与安徽、湖北还未实现多区域、多方向的衔接,全市公路网通车里程虽长、公路密度虽大,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474.64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5.97公里,还没有建成穿越市境、县境的快速通道,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尤其是沿淮河生态走廊的高等级公路连接不畅,淮河在我市境内达363.5公里,只有淮滨至固始三河尖省界76公里四级航道通航,水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且港航设施落后、效率不高,缺少多功能、综合性的内河港

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没有把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

随着周边省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面临考验,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淮河流域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争取到2030年前将我市建成“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一主六支”的水运网、“三纵一横”的铁路网,“四纵两横”的国道网,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生态环保,与周边区域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现代运输体系,支撑并引领信阳成为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城市。

结合信阳交通运输发展实际,谋划了以下五类建设项目:

一、淮河信阳区域航运建设

进一步加强淮河航运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淮河水资源综合效益,重点推进淮河淮滨至息县段航运工程,淮滨县公铁水港口物流项目,持续推进洪河、潢河、史灌河、白露河、浉河、灌河支流航运开发工程建设,泉河陈集鲍店至三河尖入淮口段航道通航项目,淮河三河尖至息县城关航道升级改造和息县城关至长台关段航运工程,淮河息县境内航运战备建设项目,形成以淮河干流航道为骨干,支流航道为基础的水运网。投资概算318.26亿元。

二、淮河信阳区域高速公路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沿淮高速公路网,重点推进我市与安徽、湖北多区域、多方向的高速公路衔接。当前正推进淮息高速至豫皖省界淮滨段、息县杨店至邢集、固始至商城至豫鄂省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谋划明港至鸡公山、信阳至随州至荆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高速公路。信阳境内路线总长约390公里,总投资概算300亿元。

三、淮河信阳区域干线公路改造改建

重点将我市辖区内G106、G107、G312进行升级改造、改建,使其成为我市连通内外的快速通道。重点推进G312罗山县城至信阳市区段改建工程、G107线信阳段改扩建工程、G106线信阳境内改造工程、省道升级改造打捆项目,新建G107信阳市区段改线工程、出山店水库至罗山县城(G312信阳市区段改线)工程、G312出山店水库淹没区段改线工程、息县界至光山县界省道211线建设项目、商城县河凤桥乡至正阳县大林镇S227息县段建设项目、淮滨县至正阳省道333线建设项目、息县至正阳省道334线建设项目、息县-邢集高速路口乡出口至县城连接线建设项目、息淮高速小茴店出口至长陵连接线建设项目、大广高速寨河出口至息县曹黄林连接线建设项目、G328国道固始往流白露河桥—徐集公路建设项目、G312线固始春河集—安徽叶集公路建设项目、S204线固始三河尖—方集马达河公路建设项目。路线总长约1701公里,总投资概算167.3亿元。

四、信阳区域淮河两岸交通基础设施治理

按50年一遇的标准提高淮河防洪能力,沿线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出山店水库大坝下游淮河两岸至G107景观大道工程、淮河息县县城段景观大道工程、淮河淮滨县城段景观大道工程、息县南大街(埠口)淮河大桥工程、淮滨淮河二桥工程、淮河防洪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淮河生态移民道路建设工程建设、息县战备公路建设项目、息县县城至火车站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公路总长约380公里,桥梁约6600延米,总投资概算86亿元。

五、淮河信阳区域交通服务业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淮河经济带建设,重点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公路及桥梁项目、生态客运汽车站新建项目68 个、生态物流园区新建项目35个。公路长约5600公里,桥梁约20000延米,总投资概算110亿元。

信阳市交通运输局

2014年11月10日

第二篇: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二)发展要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

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

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城市间实现快速通达,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城市体现公交优先,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结构。统筹水路、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发展,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水路和铁路建设,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平安绿色。将安全第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着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线位等资源,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现安全、低碳、永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

——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

——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三、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一)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二)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建设合裕线、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研究论证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济淮通航和长江水系具有开发潜力航道升级改造的可能性。统筹推进其他支线航道建设。

(三)促进港口合理布局。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提升,有序推进内河主要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

(五)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既有船闸潜力,启动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扩能和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的翻坝转运系统,大力推进铁路水路有效连接的联运系统建设,抓紧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六)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做好隧道桥梁方案比选、洪水影响评价等论证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城市间以及城市组团间便捷顺畅连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

四、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强化铁路运输网络。加强快速铁路建设,重点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建设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重庆至贵阳等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加快普通铁路新建和既有线路改扩建,改扩建沿长江普通铁路。新建衢州至丽江铁路,进一步提高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加快南北向铁路、中西部干线建设,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二)优化公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消除省际间“断头路”,尽快形成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点经济区、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建设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和补充。

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快普通国道建设,消除瓶颈路段制约,提高技术等级和安全水平,使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加强省际通道和连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设,实现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重要边境口岸、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三)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温州、无锡、丽江、西双版纳等干线机场作用,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优化航线网络,科学论证,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

(四)完善油气管道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沿江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完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川渝云贵地区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以及区域天然气管网,加快油气管道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五)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根据城市空间形态、旅客出行等特征,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客运枢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鼓励采取开放式、立体化方式建设交通枢纽,尽可能实现同站换乘。

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统筹货运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建设能力匹配的公路、铁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工作,做好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的发展。

(六)建设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孟中印缅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昆明至缅甸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建设,形成至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推进昆明至越南、老挝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形成至东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开发利用国际河流航运资源,建设澜沧江、红河等水路国际运输通道。配套建设与国际通道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

五、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建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交通网络,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一)完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城际铁路为主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南通为节点的“多三角”城际交通网。建设以上海为中心,连通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南京为中心,连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杭州为中心,连通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湖州、嘉兴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连通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淮南、蚌埠、滁洲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二)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快速铁路为主通道的“三角形”城际交通网。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连通黄石、鄂州、咸宁、宜昌、荆州、荆门、潜江、仙桃、天门、孝感、黄冈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长沙为中心,连通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岳阳、益阳、常德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南昌为中心,连通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武汉、长沙、南昌之间2小时通达,武汉、长沙、南昌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三)构建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重庆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为主通道的运输主轴,重庆中心城区连通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区(县)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成都连通德阳、绵阳、遂宁、南充、广安、达州、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重庆、成都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四)建设黔中、滇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贵阳为中心,连通安顺、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贵阳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建设以昆明为中心,连通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实现昆明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

(五)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能力。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统筹城市发展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杭州、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宁波、苏州、无锡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资源,积极推进市郊铁路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枢纽场站规划建设水平,基本实现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强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改善微循环系统,优化交通组织,广泛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强静态交通管理。进一步推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六)改善乡村交通条件。以满足农村交通需求为出发点,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畅工程,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覆盖行政村的乡村公路网络,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骨架网络质量。实施乡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乡村公路的标识、标线、护栏等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实现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交通发展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规模,优化结构和投向。创新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各级政府责任清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普通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中央资金对内河航道和中西部支线机场的投入。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开发试点工作,并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二)拓宽交通建设融资渠道。抓紧制定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破解融资瓶颈。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和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支持。推进经营性内河水运工程市场化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满足城际铁路、普通公路、内河航道等建设资金需求。

(三)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型;坚持安全第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专业化船舶运输危险品。抓紧推广三峡船型,充分释放三峡船闸通航潜力。根据跨江桥梁净空高度、航道水深和运输需求等条件,积极发展江海直达船型,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

(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铁水、空铁、公水等联运发展,扩大辐射范围,提高联运比重。抓紧制定多式联运标准规范,完善运输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推广标准合同范本,统一多式联运单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大型港航、铁路和公路运输企业以长江为依托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快捷高效的进出口货运大通道。充分发挥“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既有通道作用,优化整合中欧通道国际集装箱班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输平台。整合航空货运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航空物流。推动联运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联运效率。

(五)提升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技术体系,健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全面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交通等客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发展。提升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加快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

(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长江干线岸线管理和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探索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岸线使用人和港口岸线有偿使用办法。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对规划通航河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应同步建设或改造现有通航设施。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改进船舶技术条件,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内河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标准,加强水上危险品运输监管、船舶溢油防治和污染物处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运营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七)科学组织项目实施。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项目实施,避免一哄而上。加快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和公路“断头路”、“瓶颈路段”工程。抓好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解决进港铁路、高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过江通道研究论证,通道选址、过江方式(隧道或桥梁)和建设方案等均应满足通航、岸线利用、防洪等要求。

七、规划环评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四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资资源,并可能对局部地区地理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规划期间,预计长江经济带将新增交通用地约50万公顷;新增能源消耗26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5%左右。

(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与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以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目标,发挥交通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从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协调性看,本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以及沿江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等的衔接。本规划提出的项目将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有关建设规划中进一步落实,同时充分吸纳相关专项规划环评工作的成果,不突破相应环评结论,并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

(三)预防和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线位、桥位资源,减少土地占用。鼓励建设公用码头,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先进适用的运输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新型节能的运输工具,推行更高的排放标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输设备,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标准,推广清洁环保车辆。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景观修复,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鼓励运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项目论证审核和土地、环保准入。规范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控体系。

附图:1.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2.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

3.长江经济带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4.长江经济带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第三篇:荆州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荆州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荆州市交通局调研组

荆州是湖北重要的沿江城市,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将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如何借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东风,抢抓机遇,做好荆州“大交通”这一篇文章,是摆在荆州交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市交通局按照市政协的总体安排,组织专班,历时五月有余,就港航、公路、物流站场三个方面展开专题调研,编制专题规划,形成本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荆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现状

荆州所辖8个县市区均依江而立,长江流经境内长达483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1/6以上,长江岸线里程在长江沿线的地市中居于首位;境内与长江相互贯通的通航河流达68条,航道里程1780公里,为全省第一;荆州是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一类口岸城市,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全市船舶运力及港口吞吐能力均为全省第二;荆州港是国家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盐卡港区是全市唯一的国家水运口岸所在地、国际集装箱专业港、公铁水联运中转港。“十一五”以来,我市公路、水路、物流站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横二纵”(沪渝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荆监一级公路、荆岳长江公路大桥、汉洪东荆河大桥、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荆州境内的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截止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161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4.3%,全市100%的乡镇和农场通达三级以上油路,100%的行政村通达油路、水泥路,通客车率达95%以上。全市拥有客货运站场77个,开通客运班线1086条、班次11005班、辐射17个省直辖市222个地级市,旅客量约4800万。全市拥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1个,省级重点港口2个,码头泊位411个,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吨。

按照构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要求,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港口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较低;港口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港口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船舶运力小、零、杂情况比较明显;疏港道路呈现瓶颈,严重制约港口的通过和辐射能力。二是公路路网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偏短,与外界相通、与内部相连的快速通道还需加强;过江通道不足,荆州483公里长江河段上,仅有2座过江桥梁。三是货运站场规模偏小、分布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偏低,与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有相当距离;企业的物流观念落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四是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不完善,缺乏机场、铁路、管道的有效衔接;交通内部也存在结构不优、衔接不畅的问题,和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运输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荆州面临历史性机遇

(一)2004年,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和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的重大举措,交通部及长江沿线七省二市领导就共同开发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每两年召开专题研讨会。

(二)从2005年起,由国务院牵头,长江沿岸7省2市共同落实《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确立了7省2市联动发展谋共赢的战略格局;

(三)2007年,交通部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干线为代表、以主要港口为核心,以港口城市为依托加强现代物流建设;

(四)2008年10月30日,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黄金水道开发进一步促进产业合作的多边协议》,将进一步加快长江开发开放步伐,加大投资力度,把黄金水道建成世界级的一流运输通道;

(五)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了2015年中部地区的发展目标,长江经济带开发被列入其中;

(六)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荆州成为全省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七)200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运发展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省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筹集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水运事业发展。荆州组合港纳入了全省港航五大重点建设项目。

(八)2009年12月9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荆州马家咀航道整治工程现场。于12日在武汉召开的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科学规划、协调统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促进内河航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九)市委、市政府“工业兴市”战略和满园工程的推进,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目标的提出,以及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为荆州水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长江沿线港口迅猛发展,各港重组联合、上市扩张方兴未艾,形势十分逼人。上海港定位国际航运中心,重庆港建为西南七省市水上门户,武汉新港提出“千万标箱、亿吨大港”建设目标。

全国港航发展趋势和长江港口区域整合态势为荆州市港航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三、精心编制荆州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整合公路、港口、物流资产资源,加快荆州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实现铁路、公路、港口、管网、物流园区等交通运输方式的顺畅对接,形成“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大交通”格局,实现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的局面。

(二)规划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力求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规划配套。即:与荆州市城市规划、城镇布局相结合;与江汉平原运输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结合;与荆州人水和谐城市建设、长江防洪及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临江产业布局及沿江骨干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2、功能配套、动态适应。强化荆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荆州中心城区与县市以及县市之间的高等级路网、航道、港口、站场连接。在不断完善港口功能的前提下,公路、港口、航道、站场发展要立足荆州、增强周边经济发展辐射。

3、创新发展、节约资源。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连接,适应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新建、改建与利用现有设施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项目

根据《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公路主骨架网规划》和《荆州港口总体规划》,结合荆州交通现状、长江经济带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公路、港航、站场建设项目。共规划项目186个,建设高速公路520公里,一级公路450公里;客货运站场物流设施41个;新建千吨级以上泊位100个(其中2000-5000吨级20个),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船舶载重吨达到200万吨。重点项目有:

四条航道:积极做好荆江河段整治工程(重点改善荆江段太平口水道、马家嘴水道和窑监水道条件)、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松虎航线整治工程、内荆河航线整治工程,打通长江与汉江,完善江汉平原航道网,逐步形成干支相连、高效便捷、贯通湘鄂、江海直达的航运网络。

七座大桥:在现有荆州长江大桥和汉洪东荆河大桥的基础上,明年完成荆岳长江大桥,加快推进荆州荆岳铁路公铁两用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开展石首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等前期工作,到2020年,荆州特大桥达到七座。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荆州长江经济带南北两岸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增强对两湖平原等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

七条高速:在现有沪渝高速、二广高速的基础上,明年初通车随岳南高速,开工洪监高速,加快江南高速、仙嘉咸高速洪湖段,启动荆门至石首高速。到2020年,实现荆州到周边大中城市通达高速公路,荆州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县市与县市之间通达高速公路,形成荆州“三横四纵”的高速公路骨架网。

八条快速通道:大力推进207国道、318国道中心城区改线,完成荆监一级公路,建设荆州至松滋一级公路、荆州至当阳一级公路、江陵经公安至江南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仙桃至洪湖一级公路、荆州中心城区大外环等,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高等级干线公路为支撑、疏港公路为纽带、与城市道路顺畅连接、与铁路、港口等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现代化沿江区域公路网。

十大港区:在现有港区的基础上,做好盐卡保税物流港区、江陵危化港区、李埠港区、松滋车阳河港区、监利容城新港区、石首绣林港区、洪湖新港、公安斗湖堤港区、柳林州煤炭专用港区等荆州组合港的项目建设,形成集装箱、外贸货物、大宗散货、件杂货分类聚集,具有装卸、中转、仓储、保税、商贸、信息等多种功能,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水公铁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性港口群。同时,对四码头-新河口范围内的江滩进行开发,建设涉外旅游港区。一是在现有旅游码头的基础上,新增2个旅游泊位,形成“一主两副”涉外旅游码头格局。二是对宝塔公园-旅游码头范围内的岸线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建设成为亲水岸线。三是建设江滩公园,大桥上下游港区范围,规划建设江滩主题公园,建成后,成为荆州城区的又一处标志性景观、长江岸线的一道亮丽风景和荆州旅游休闲的良好去处。

十大站场(物流园):在现有站场(物流园)的基础上,建设五大一级客运站,荆州郢城综合客运枢纽站、荆州荆岳综合客运枢纽站、荆州城东客运站、荆州城南客运站、沙市长途客运站;五大一级物流园,荆州荆岳综合物流园、荆州李埠物流园、荆州长江物流园、荆州楚都物流中心、荆州荆襄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以港口-物流园区或港口-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为模式,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将荆州市建成沿江现代化物流运输重要的节点城市。

长江经济带荆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为590亿元,其中公路392.3亿元,港航181.3亿元,站场9.7亿元,其他项目6.7亿元。建设资金采取多渠道筹措,主要来源是上级补助投入、骨干企业自身投入、特许经营权置换、土地置换、优惠政策吸引、财政预期增长投入、招商引资、放开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途径。

通过以上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荆州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站场的“无缝隙对接”,将荆州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四、实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荆州交通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稍瞬即逝;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竞相崛起的势头逼人,荆州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承受着巨大压力。荆州在上一轮的发展落后于周边,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我们交通人认真思考和回答,我们一定从交通先行、科学发展出发,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努力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健全组织,统一机构

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成立荆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正县级荆州港航建设管理委员会,对部省争取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对市研究制定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外组织招商引资、融通资金,统一筹划、推动实施。

(三)沟通衔接,统一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专项为主,合理布局、衔接互动的原则,编制公路、港口航道、客货运站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全市要统一部署,结合《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荆州港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沿江产业布局规划、沿江城镇发展规划、港口岸线规划;配套交通规划,使临港工业园区与港区疏港道路和物流通道转运通畅,外部疏运顺畅;衔接铁路规划,使沪汉蓉铁路、荆岳铁路、月益铁路、焦柳铁路等与荆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衔接;积极争取机场复航、管道加密,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

(四)部门联动,统一政策

市委、市政府要把加快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支持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共同参与、通力配合、协调推进。

对重点建设项目,在财政投入、土地征用、金融信贷、税收优惠、招商引资等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对建设用地参照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给予优惠,建设营业税实行即征即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民营、外来资本投入。相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采取综合评审,减少前期费用,提高审批效率。

对口岸业务、货运物流业务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建立外贸货物和集装箱运输的“绿色通道”,实行运输车辆“特别通行证”制度、河道部门放开卡口、交警路政超限免检放行、减免过桥费等措施,以降低车辆营运成本,增强对周边城市交叉腹地货源的吸引力,提高荆州城市和口岸的竞争力。

(五)确定主体,统一推进

对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要明确建设管理责任,跨县市区的重点项目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其它重点项目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建设;要明确重点工程任务目标,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资本金;对于具有全局性的重点项目,要成立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领导挂帅,定期督办,部门联动,统一推进。要把疏港公路建设作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突破口,整合发改委、城建、水利、河道、交通等部门的力量,先行解决。

(六)理顺体制,统一管理

进一步理顺中心城区港口管理体制,明确牵头主管部门,避免行业交叉管理;加大港口岸线保护及整治力度,严格码头岸线、水域审批政策;严格行业准入政策,明

确码头经营行业准入门槛;引导企业将港口业务归入主要港口经营企业的公共码头,限制企业自建码头,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统一城市港口建设和发展布局。(调研组成员:姚荆汉沈先武刘俊张斌毕家松周圣龙龙鹏)

作者:

来源:荆州市政协信息网 2010.01.11

阅读:2911 次

日期:2010-1-13

录入:jwgly

第四篇:中国综合交通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关 键 词】综合交通规划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综合交通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综合交通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各行业的运转、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交通运输业更加凸显其重要的地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交通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交通运输过程中,按照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联结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必然选择。

201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达400.8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74万公里。其中,全国高速公路达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增加9108公里。2010年底,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59公里,比“十五”末增加979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比上年底增加205个。2010年,全国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2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5%。“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47851.63亿元,是“十五“投资完成额的2.1倍。

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比上年增加5660.7公里、增长

6.6%,里程长度升至世界第二位;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含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机车车辆购置)完成8426.52亿元,比上年增加1381.25亿元、增长19.6%。

2010年底,中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75个,比上年增加9个,并全部开通定期航班;民航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646.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机场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

2011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是:

1、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2、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拓展。形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港口码头结构进一步优化,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能力适应度(港口通过能力/实际完成吞吐量)达到1.1。

3、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着改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9万公里高等级航道70%达到规划标准,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3万公里,内河水运得到较快发展,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

4、民用航空保障能力整体提高。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得到缓解。

5、邮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邮政普遍服务局所总数达到

6.2万个。

6、运输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

同时,各省市的“十二五”交通规划也相继出台,这将为综合交通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随着交通规划设计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交通规划设计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交通规划设计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交通规划中的翘楚!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环境;国外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借鉴;综合交通运输需求分析与总体规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分析;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分析;综合交通规划区域市场分析;交通规划行业标杆企业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案例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几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综合交通规划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交通运输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特征,并根据交通规划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交通规划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交通规划设计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准确了解交通规划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综合交通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下载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