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生态文明报告

时间:2019-05-14 07: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蒲江生态文明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蒲江生态文明报告》。

第一篇:蒲江生态文明报告

蒲江县生态文明报告

生态文明报告:

蒲江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工作,在2005年作为西部第一个单列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2009年成功建成了省级生态县,2010年5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省级预验收,现已上报国家环保部申请正式验收。在创建过程中,蒲江县成立了蒲江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蒲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并组织实施了《蒲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经过几年来的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蒲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9.2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7.6亿元,增长了6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472元增加到2009年的6298元,增长4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16%,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6%以上,综合污染指数为1.083。

如今,蒲江已进入“因保护生态而实现富民增收、因发展生态产业而更好保护生态” 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作为成都市的远郊县,蒲江依托生态抓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而实现富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成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成为成都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推进环保教育“小手牵大手”。

三是实施目标管理。每年下达环保专项目标任务,并将生态县建设工作列入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督查,同时,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和绩效考核,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乡镇部门协作”的生态县建设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对“三湖一阁”核心区环境保护、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财政资金予以重点倾斜。同时,按照工业污染治理“污染者负责”的原则,现有污染源治理投资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新扩建项目环保投资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通过BOT、BT等运作模式,引入实力企业建设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全县环保投入达13.28亿元。

(二)坚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巡山护林防火,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和后续发展资源。使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45.50%增加2009年的49.1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开展了以扬尘污染整治为重点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了“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降尘”三大除尘工程,集中开展整治城乡环境“七乱”、“四清”等专项行动,对城区、重点镇餐饮娱乐服务业开展了燃煤污染专项整治,认真做好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以水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对蒲江河、临溪河重点流域进行水环境专项整治。完善对涉水企业的配套治理设施,并对日排放100吨以上废水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加快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五改三建”工程,加大农村环保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推行“畜、茶、果、蔬”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联合开展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业及工业生产等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对超标的噪声排污单位给予整顿,整顿不达标的予以坚决取缔。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实施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及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制;实行环保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严格监管各类污染源,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其它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五)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是着力开展以“三湖一阁”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森林资源长效行政首长负责制等制度,切实强化封山育林、水体保护、湿地自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沿湖(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作;二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体验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打造成都休闲旅游基地,重点推进了成佳茶文化观光区、光明樱桃观光休闲3A景区、西来古镇民俗风情体验、朝阳湖风景区等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旅游观光道路、发展生态农庄等,促进了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区集中,改善了生态旅游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乡村旅游发展区农民收入。同时,加快推进花样年二期、石象湖二期等高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以茶叶、生猪、猕猴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示范园区。特别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七)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产业。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大力建设现代食品和轻工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畜产品加工、天然产物提取以及轻工制造和现代印务等生态工业产业。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加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建设,大力促进企业向园区内集中发展。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税源型项目,重点抓好食品饮料、天然产物提取、轻工制造等项目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拓展。鼓励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技术革新,扶持东骏激光等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八)大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结合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县城骨架道路改造及其配套建设;深入实施重点镇培育工程,着力抓好寿安优先发展重点镇、成佳重点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积极实施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加大乡镇场镇改造和风貌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居住环境“五改三建”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道路、水利以及公共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成效

(一)区域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16%,水域功能区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三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优级率超过70%。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四川省出口茶基地县及最佳生态宜居县等殊荣。

(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城市景观旧貌换新颜。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县城旧城改造、雨污管网建设等工程顺利实施,2009年绿化覆盖率达40.43%;二是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农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聚集农户9350户、3.4万人,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农村污染源治理卓有成效。通过开展农村“七乱”、“四清”、“五改三建”工程,大力治理农村环境,基本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农村垃圾中转房加密工作全面完成,全面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四级联动。农村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水合格率均达到10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6%;“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近2万口,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2600立方米,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71.6%。

(三)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一是现代农业持续增效。200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4.6%。以生态为依托,全县优质茶叶基地发展到1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1万吨,柑橘基地23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猕猴桃4万亩,年出栏生猪102万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8家、农村专合组织140家,带动农户面达76%。先后有12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获得认证,3个基地获得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达2.7万亩。荣获农产品省级名牌5个、省级著名商标6件。相继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和“2009中国柑桔年会暨中国·成都第二届柑桔采购商年会”,嘉竹茶业等3户企业进入中国茶业百强,“蒲江雀舌”入选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蒲柑”等农产品品牌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省“三农样板县”称号;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0.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5%。建成了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了蜡笔小新食品加工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5家。寿安工业区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试验基地”称号。三是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编制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和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光明樱桃山和朝阳湖镇、成佳镇特色街区风貌改造规划,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不断优化。积极引进花样年·大溪谷、保利·石象湖二期等重大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成都樱桃节、成都石象湖郁金香节、成都乡村美食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2009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506万人次,增长74.5%,旅游收入4.05亿元,增长76.8%。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先后投入13.28亿元,完成了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环境综合整理、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细胞工程和环保能力建设等工程。完善了县城及乡镇的水、电、气、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启动了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预计年底将实施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完善了县城工业区道路、供排水、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形成“三纵四横”区域交通网络;继续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27.9万亩,巩固4.5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工业原料林1.58万亩、营造抑螺生态林5000亩;配套完善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率高于全市0.87个百分点。完成农网改造投资2100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1个,新建农民新居9个,聚集农户1052户,城市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耕地1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6万亩,受益农户1.35万户4.53万人。花样年大溪谷、文旅西来天府古镇、保利石象湖等重大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

(五)细胞工程创建成效显著。全县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全覆盖,12个乡镇中6个乡镇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获国家级命名,6个乡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现场考核验收,并已报国家待命名。全县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80个、市级以上的生态家园1208户,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园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0所,市级园林城镇1个,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园区1个。

三、未来的发展目标

下一步蒲江县将瞄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调整人们的生产、管理以及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基本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向生态文明县迈进,为推动蒲江走上富裕、健康、文明的繁荣发展道路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社会实践报告生态文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

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 学号: 姓名: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现近年来,亳 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科技化发展之路,在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抓好涡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亳州”渐行渐近。

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新机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城区烟尘、油烟、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我市还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实施了多项污水处理工程,较好的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措并举。我市加强源头控制,防止工业污染,着力加大生态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亳州绿色形象,争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对家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我的家乡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碧水蓝天”的美景正从记忆中逐渐回归现实。然而,虽然近年来亳州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亳州还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按照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力争把亳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区。

为此,我们要根据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定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要加强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市区内河水系和排污体系,保护城市水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大力提倡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政府和人民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政治方面: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所以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方面: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

(四)社会方面: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美丽家乡与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为家乡,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筑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三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2007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延伸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2007年情况

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确保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市委发布公告,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公布,并在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分解表对《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了详细分解,共9大类别,每项类别又分成若干项,每项除明确完成时限外,还明确具体负责人,从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逐项分工负责,对口各局、委为责任单位。

制定法规,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在2008年制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贵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等多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对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贵阳市劳动监察条例的修改和贵阳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贵阳市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项目开展立法调研。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481个,总投资89.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6.34亿元,超额完成了10亿元的目标任务。完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安投资10.2亿元。金阳新区城市道路工程中金朱路、迎宾东路(二期)、兴筑东路(二期)已建成通车;金岭东路已正式开工;金朱东路不涉及拆迁和林地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兴黔路(一期)A标已建成通车,正在进行人行道、边坡及管道工程的施工,B标已建成通车;兴筑东路(二期)A标已实现通车。开工建设贵金线、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朝阳洞路、市北路二期、水东路、西南环线一期等七条道路,道路总长50公里。完成服务大楼立交桥、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编制及报审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77公里,完成投资36804万元。其中,县乡公路完成221公里,村公路完成856公里,顺利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实事目标任务1042公里。农村乡镇客车站共开工14个,完工10个,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客车站建设的实事任务。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小水池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实际完成1371口/44670立方米;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88万亩,占计划的100%。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370户,超额完成计划的13%。动工建设沼气池36750口,完工35984口;改圈29186间,改厕29147座,改灶28763个。完成串户路改造634.7公里,占计划92.7%。“万户小水池工程”进展迅速,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额完成实事任务。农村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400个农家店和20个农资超市工程总量的95%。“建立15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任务完成176个。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镇东郊水厂厂区土建工程完成90%,城区供水管网已完成50%。金阳新区消防指挥中心、金阳医院已完工投入使用。贵阳市新庄污水处理厂厂龙塘大沟改线工程已完成,厂外截污沟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构筑物基础已完成,SBR池结构已完成,沉砂池上部结构完成。小黄河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已完成,河道档墙施工完成92%,安装完成50%,完成总量95%。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完成地下室和边坡防护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勘工作基本完成。贵阳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消化道病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呼吸道病区基本完成即将进行竣工验收,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建

1设完成教学楼、1号学生楼基础。全市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8所公办学校改扩建已完成。

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城乡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扎实抓好以营林工程和绿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台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建房3535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2.7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9%。初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关停华电清镇发电公司2×6.5万千瓦机组,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实施水晶集团、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企业的14个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确定10户企业为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以治理噪声、饮食油烟污染为主的“双降”工作。全年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6天,比上年增加7天。全面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初步建立了“两湖一库”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2007年5月30日,贵阳市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建设部专家组于2007年10月19日—10月21日到贵阳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最终,在11月底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评审会中,贵阳市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把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工作,作为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完成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申报、创建方案和组织动员工作。以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巩固贵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成果,做好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促进中心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升。2007年,贵阳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中心”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的目标,按照“树雄心、展‘两翼’、抓落实、促腾飞”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狠抓行业监管,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循环经济扎实推进。2007年4月印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7年8月下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07年4月编制完成;正式下发了《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金阳新区和一些大型的楼盘进行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命名了39个绿色社区和75所绿色学校,为全市的大力推广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面,确定了16个项目做为2006-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16个项目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个,工业类节能项目2个,工业类节水项目1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1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79768.7万元,目前,已完成333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废渣近19万吨、废旧塑料1000多吨。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3个开工建设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还有4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更显和谐。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7.2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低保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惠及3.49万户7.85万人,农村低保惠及3.16万户7.06万人。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扩面达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8万人,扩面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1.3万人),扩面5.6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对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医疗优惠政策,为“低保”户减免医疗费约16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已开工廉租房建设5万平方米,备案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58.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完成136项科技计划项目,预期新增产值14.64亿元。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再次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8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补助。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大赛,县级“两馆”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63%,高于全年目标。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人口自然增长率4.31‰。强化安全生产,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在全省名列前茅。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显著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2008年展望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2008年贵阳市将配合省抓好贵广高速铁路贵阳站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环城高速路西南段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修编城市路网规划,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三环十六射线”骨干路网规划,加快南环线等道路建设,力争启动北京东路建设;新增3000个停车位。加快金阳新区路网建设,建成连接老城区的贵金线,打通新区至百花湖、清镇的快速通道,推动贵广铁路金阳客站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寨串户路,新建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农村乡镇渡口;解决20万户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工建设7座小型水库;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26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2万亩;建成“四改一气”

1.76万套。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中介服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批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并实施《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继续推进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和谐贵阳”。实施“学有所教”计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劳有所得”计划,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8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病有所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实施“老有所养”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内养老保险扩面3.3万人、医疗保险扩面2.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1万人。实施“住有所居”计划,加大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适用房管理体制,加快城区危房、旧住宅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实施“居有所安”计划,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创建工作,继续开展 “严打‘两抢一盗’专项斗争”。

五是努力平抑物价过快上涨。提高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能力,制定重要商品供应应急预案,完善流通渠道,积极搞好食品市场供应,加强食品质量和市场价格监管。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实行挂钩联动的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受大的影响。

第四篇: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东营市龙居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12生态 张丹丹

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深入学习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真正学习和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利用寒假时间去往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发现这几年来龙居在生态文明方面有切实的改进和发展。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东营市立足蓝黄两大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努力构建秀美宜居、幸福富裕的生态文明城市。

 绿化面积不断加大 农村景观不断美化

该区全面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渠相连、路相通”的大格局。东营区先后投入858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还对重点村居统一供苗、连片绿化,共植树35.6万株,衬砌花池3200平方米,建成村庄小公园5处。

绿树成荫,让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

 垃圾回收践行环保理念 还农村干净街道

曾经的垃圾路边扔

如今垃圾普遍分类回收

投资2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镇55个村庄全部配备保洁员,对“三

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

在农村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聘用保洁人员710多人,保洁率达100%。推行“户集、村(居)收、镇运、区中转处理”的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理模式,建成小型移动式垃圾转运站9座,垃圾收集池196个,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 生态环保理念宣传 村民联手共建生态农村

领导高度重视龙居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行环保购物袋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在调查中,龙居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博兴有这样的感言:“俺做梦也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龙居生态林场建设把小村建成了‘天然氧吧’,村里修了路,完善了基础设施,村里有了环卫工,垃圾运输车每天一趟进村来„„”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2012.12.31----2013.1.27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2011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8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

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2.2、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09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07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08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下载蒲江生态文明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蒲江生态文明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学前师范系 杨 娜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保护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农村 实践目的: 农村的先天优势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也在农村。相比起城市,农村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大局。本人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初步调研,撰写此调研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2012年11月3号这天早上,我们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食堂吃过早饭之后,我们便集体向我们的第一站目的地江西......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观......

    生态文明

    热点专题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时政背景 1.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归纳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新增......

    生态文明

    一年级生态文明,美丽凉州主题班会 ——-感受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 3、懂得热爱大自......

    生态文明

    盛夏时节,信步薛城,处处绿树婆娑,碧水荡漾,湿地公园、绿色通道、线性园林交相辉映,各色乔灌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醉人的绿意溢满城乡,一座魅力四射的山水绿城悄然崛起在古薛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