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7: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公交管〔2013〕45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管理局、处:

为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我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实施。各交警总队要进一步加强对下指导,结合本省(区、市)查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执法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查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有关工作情况,请及时报我局。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2013年12月25日

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

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保证严格公正执法,保障机动车驾驶人的合法权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部门规章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现就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依法依规选用测速取证设备。记录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以下简称“测速取证设备”)应当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购置和设置,新投资设置测速取证设备应当提请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禁止企业、个人投资。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和《机动车测速仪》(GB/T21255)、《机动车区间测速技术规范》(GA/T959)等技术标准的要求,选用测速取证设备。新设置测速取证设备应当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在用测速取证设备应当经有关部门定期认定、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持功能完好。未经认定和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测速取证设备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资料不得作为执法证据使用。

二、科学合理设置测速取证设备。设置测速取证设备应当遵循依法、规范、公开的原则,按照《道路交通信息监测记录设备设置规范》(GA/T1047)的要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固定测速取证设备的设置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应当设置在限速标志起始点后500米至解除限速标志或下一限速标志之间;

(二)在来车方向距离测速点200米以外应当设置“前方测速”或者“进入测速路段”等交通标志。上述交通标志至测速点之间有交叉路口的,应当在交叉路口增设相应的交通标志;

(三)设置在通行秩序较乱、交通事故较多或存在较严重交通安全隐患的路段;

(四)设置地点应当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使用移动测速取证设备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来车方向距离测速点500米以外应当有明显的限速标志;

(二)在来车方向距离测速点200米以外应当设置“前方测速”或者“进入测速路段”等交通标志。上述交通标志至测速点之间有交叉路口的,应当在交叉路口增设相应的交通标志。使用移动便携式交通标志的,应当符合显著、清晰、明确的视认要求;

(三)移动测速取证设备应当放置于路侧明显位置,不得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不得无故遮挡或者掩盖;

(四)现场查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测速点与查处点之间的距离不少于两公里。在高速公路上现场查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点应当设置在收费站、服务区等场所;

(五)使用移动测速设备测速的,应当由交通警察操作;使用车载移动测速设备的,应当使用制式警车。

三、完善测速取证设备设置程序。新设置固定测速取证设备的,应当向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地审查道路交通条件、交通状况,并审核设置地点、道路限速值及交通标志等事项。符合要求的,上报交警总队备案后,方可设置。设置测速取证设备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应用平台”)“电子监控设备管理”模块录入设备类型、品牌、型号、地点、所在地道路类型、限速值、检测有效起止日期、联系人及电话等信息。各交警总队要组织本省(区、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全部固定测速取证设备相关情况录入综合应用平台。未在综合应用平台中备案的,自2014年4月1日起,固定测速取证设备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资料不得作为执法证据使用。

四、严格执行证据标准。使用测速取证设备记录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应当严格执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832)的规定。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证据资料应当能够准确地反映机动车类型、号牌、外观等特征,清晰地记录违法时间、地点以及违法过程,包含不少于两幅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位置的机动车全景特征图片,每幅图片上应当叠加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的日期、时间、地点、方向、设备编号、防伪码、测速方向以及道路限速值、车辆行驶速度值等信息。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不得作为执法证据使用。

五、规范违法行为处理。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时,应当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的要求,认真调查、比对交通违法证据资料,核查当事人提供的驾驶证等信息,依法实施处罚。对违法证据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处罚当事人。处理中型以上客货车和实习期驾驶人一次记12分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关于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公交管〔2013〕93号)要求,适用一般程序进行处理。

同一辆机动车在同一道路的同一行驶方向,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被同一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者高速公路交警大队辖区的测速取证设备记录多次的,选择一次最为严重的违反限速规定行为实施处罚。

驾驶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属于以下情形之一,未造成后果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予以警告:

(一)在限速低于60公里/小时的公路上超过规定车速50%以下的;

(二)驾驶中型以上客货车、校车、危化品运输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超过规定车速10%以下的;

(三)驾驶中型以上客货车、校车、危化品运输车以外的机动车超过规定车速10%以下的;

(四)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低于规定时速20%以下的。

六、科学合理设定和调整道路限速值。道路限速值的设定应当以保障行车安全和提高通行效率为目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科学设定:

(一)道路设计速度;

(二)道路线形条件、路侧环境影响、沿线设施;

(三)机动车安全运行速度(第85%位速度);

(四)道路交通流量及车辆类型构成;

(五)道路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情况。

上述道路状况和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调整道路限速值。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分析测速取证设备记录的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情况,对同一地点记录数量大或者群众对道路限速值的投诉意见多的,应当及时调研论证,需要调整道路限速值的,报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后调整。涉及其他部门设定的道路限速值需要调整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向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相应建议,并说明调整的理由。调整前,暂不进行测速。

第二篇:江苏省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规范

江苏省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并根据监控信息资料,对违法机动车驾驶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的,应当遵照本规范执行。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是指电视监控系统、闯红灯自动记录、测速、摄(录)像、照相等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设备。

监控信息资料是指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通过控制、检测和成像等技术手段,自动或者人工获取的记录有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的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第三条 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可以由违法行为发现地或者机动车号牌核发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有异议的,应当由违法行为发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五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制定考核办法,不断提高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广应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加强交通安全执法工作,提高道路管控效能。

第二章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记录

第七条 下列方式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应当作为监控信息资料进行管理:

(一)固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

(二)移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

(三)执勤民警利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当场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

(四)交通指挥中心监控系统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

(五)其他合法途径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信息。

第八条 下列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应当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予以记录和处理:

(一)驾驶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

(二)机动车不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

(三)机动车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

(四)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行驶的;

(五)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超越行驶的;

(六)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七)驾驶摩托车时驾驶人未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的;

(八)机动车违反规定停放、临时停车且驾驶人不在现场或驾驶人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它车辆、行人通行的;

(九)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十)机动车变更车道时影响其它正常行驶的机动车;

(十一)机动车在禁止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掉头的;

(十二)机动车通过灯控路口时,不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的;

(十三)机动车通过路口遇放行信号不依次通过的;

(十四)机动车通过路口遇停止信号时,停在停止线以内或路口内的;

(十五)机动车通过路口向右转弯遇同车道内有车等候放行信号时,不依次停车等候的;

(十六)机动车路口遇有交通阻塞时未依次等候的;

(十七)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指示的;

(十八)机动车违反禁止标线指示的;

(十九)机动车违反警告标志指示的;

(二十)机动车违反警告标线指示的;

(二十一)机动车逆向行驶的;

(二十二)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规定通行的;

(二十三)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的;

(二十四)驾驶未经检验合格的机动车的;

(二十五)其它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第九条 监控信息资料应当清晰、完整反映违法车辆的牌照号码、车辆外观、违法时间、违法地点、违法事实等。

人工记录违反机动车停放规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应当先在车辆前挡风玻璃或摩托车座位上粘贴《违法停车告知单》。

第三章 监控信息资料的核准和告知

第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读取监控信息资料。使用有传输功能的固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以及移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含人工记录)道路交

通违法信息的,应当每天读取;固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无传输功能的,每周至少读取一次。

读取监控信息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工作。

第十一条 核准监控信息资料时,应当辨别确认车辆牌照号码,车辆外观,交通信号,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事实等相关信息,并与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机动车驾驶人管理信息系统、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比对,确认机动车及其所有人、管理人的基本信息。发现有假牌假证、挪用牌证、冒领牌证、盗抢车辆等违法嫌疑的,应当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通知路面执勤民警查扣。

第十二条 已核准的监控信息资料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录入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属于非本辖区车辆的监控信息资料,可以通过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转至号牌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监控信息资料录入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后,应当在4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声讯电话等方式提供查询服务,并通过邮寄告知单、发送短信或报纸公告等方式进行告知。同一车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种违法行为达3次以上的,应当在核准后3个工作日内告知。

非本辖区车辆的监控信息资料,通过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转递的,号牌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监控信息资料后,应当在4个工作日内进行告知。

第四章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警务公开的要求,在处理窗口公开处理程序、依据和服务内容,设置查询设备,提供必要的查询服务,维护当事人的知情权。

第十五条 根据监控信息资料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罚时,应当查验机动车行驶证。能够确定驾驶人的,应当查验该驾驶人的驾驶证,在处罚后按规定予以记分。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一并处理。

不能确定驾驶人的,只处罚不记分,但应当在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中注明。违法行为已处理的监控信息资料保存期限为2年。

第十六条 非本辖区车辆的监控信息资料通过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转递的,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以在办理车辆定期检验手续的县(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核实后,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不处罚或者免予处罚:

(一)执勤民警指挥通过的;

(二)信号灯发生故障的;

(三)告知的车辆与实际车辆不符的;

(四)协助司法机关侦查破案、追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的;

(五)因道路交通设施改造、维修占用道路造成的;

(六)车辆被盗抢期间发生的;

(七)办理车辆转移登记时,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尚未录入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的;

(八)距核发车辆检验合格标志1个月前,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尚未录入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的;

(九)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的;

(十)已接受过现场处罚的;

(十一)其他特殊情况应当不处罚或免予处罚的。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提出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重新核准,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对属于不处罚或免予处罚情形之一的,应当经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在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中注明。

第十九条 车辆管理部门在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等业务时,应当与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比对,发现有违法行为尚未处理的,可以依据公安部《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二十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 工作人员在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中,有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超越职权作出处理决定等行为的,一经发现或者举报查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五章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第二十一条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选购、安装应当符合《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4)、《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A/T514-2004)、《机动车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GA297-2001)、《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2004)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第二十二条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须按技术标准和验收程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并按规定和技术标准定期检验。测速仪等计量设备应当按规定定期接受法定检测机构的检定。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指定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选购、安装、维护和日常管理,保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第二十四条 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自动拍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设备,要按照一机一档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记录设备编号、类型、管线图、感应线位置、投入使用时间、维修、移机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区域、路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设置提示标志牌或在媒体上公布,提醒驾驶人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高速公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利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理,按照《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查处动态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系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规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编制 ... -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编制说明

一、本市共享自行车发展现状

自2016年4月22日摩拜单车在沪投入运营以来,在沪运营的共享自行车企业、车辆投放和注册用户数都呈快速发展之势。共享自行车在给市民短距离出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带来便利的同时,共享自行车车辆无序投放、破损锈蚀以及用户违法骑行、违规停放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城市秩序和形象。

据调研统计,至2017年4月25日,在沪运营共享自行车企业共8家,投放总数约62万辆(其中电动自行车约6万辆),注册用户数约766万。

二、政府管理部门为规范共享自行车发展已开展的相关工作 针对共享自行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6年下半年起,市交通委多次召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区交通管理部门、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和运营企业座谈会,密切跟踪调研共享自行车发展状况,并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启动编制《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与此同时,结合市“两会”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4月初,市交通委牵头北京、广州、深圳交通部门在沪召开研讨会,就共享自行车发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交流探讨规范发展思路。目前,本市已编制形成了《意见》征求意见稿,分 “总体要求、设施配建、引导发展、强化管理、完善保障”5个方面,共22条。

三、共享自行车的功能定位

《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自行车交通方便灵活、经济环保,是公众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方式。按照“互联网+”创新 思路,《意见》将共享自行车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平台,由经营企业投放车辆,为市民提供日常短距离出行和对接公共交通等主要功能的自行车租赁服务”。

四、共享自行车的发展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优先满足短距离出行和对接公共交通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共享自行车发展;以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为主导,以规范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和维护城市环境为重点,汇聚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规范引导共享自行车有序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结合本市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和交通安全状况,本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五、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基本考虑

主要是基于城市交通安全和市民人身安全考虑。由于共享电动自行车产权不属于个人,存在骑行对象不确定、不固定,车速较快,且骑行者对车辆技术性能熟悉程度不一,尤其是每一次使用后,缺少安全性能检查和操作交接,一旦驾驶操作不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据交警部门统计,本市因电动自行车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2015年发生158起共96人死亡,2016年发生108起共95人死亡,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由2015年的60%上升至2016年的88%,事故死亡率高且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同时,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对电池的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考虑本市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和交通安全状况,本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六、共享自行车发展原则 一是积极引导。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强化慢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和完善,倡导市民文明骑行停放。

二是强化安全。确保自行车车辆安全性能状况良好,建立健全骑行保险理赔机制,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加强用户押金风险管控。

三是注重有序。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强化车辆运行调度和停放秩序的企业主体责任;综合城市设施承载力和出行特征需求,加强动态监测,保证投放有序。

四是加强协同。发挥政府、社会、企业资源优势,强化政府统筹兼顾、社会自律自治、企业规范服务的作用,市加强指导协调,区强化属地管理。

七、厘清政府、企业、用户各方职责

共享自行车规范发展涉及设施配套、车辆质量、运营维护、运力调度、车辆投放、骑行与停放、资金存管等众多方面,需要汇聚政府、企业和用户各方力量,营造全市上下共治共管格局,协同推进共享自行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政府:市级部门负责制定共享自行车发展政策文件,编制慢行交通系统总体规划和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指导区域慢行交通及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和各区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区级部门结合地区实际,负责规范共享自行车发展的具体管理工作,编制区域慢行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规划,建设完善非机动车通行网络、停放点等慢行交通设施,动态监测并指导区域车辆有序投放,做好非机动车停放点的日常管理和违法骑行、违 规停放的执法管理,并对企业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企业:承担自行车租赁服务与管理的主体责任,科学制定投放计划,开展车辆安全评估并保证质量安全,建立车辆管维机制,及时保养维修车辆和召回报废老旧车辆。配备管理力量,做好现场停放秩序管理和车辆运营调度,及时清理违规停放车辆和处理用户投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保证网络信息与用户资金安全,管理约束用户行为,及时提供相关共享信息数据,并接受政府的服务监督。

用户:在使用共享自行车过程中,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服务协议的约定,做到文明出行、安全骑行、规范停放,爱护共享自行车和停放设施。

八、条块结合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意见》中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市、区、街镇等各层面相应建立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加强统筹指导,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做好相关服务和监督管理。区级层面加强属地推进落实,统筹区属各职能部门做好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和车辆投放及停放等管理。街镇层面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强车辆停放点设置与日常管理以及停放秩序管理。

市交通委负责组织起草共享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编制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导则,指导各区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和相关工作推进实施。

市公安局负责共享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通行秩序、社会治安等管理,对盗窃、破坏共享自行车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停 放和骑行秩序进行执法。

市住建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城市网格化管理、市容环境和城市管理执法的指导与监督管理,对占用盲道、损毁绿化等影响市容市貌行为进行查处。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行业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标准制定以及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完善的指导,并负责价格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企业资金专用账户监管。市文明办负责市民遵章守纪、文明骑行和规范停放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负责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规划,指导督促各区规划与相关配套用地落实。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网信办、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上海保监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共享自行车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市行业协会、市消保委牵头制定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统一合同文本格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共享自行车企业规范服务、公平竞争。

九、解决共享自行车乱停放问题

车辆乱停放既有企业无序投放问题,也有现场管理和停放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

对于共享自行车企业无序投放问题,《意见》要求企业在投放前,应先向投放所在区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投放规模和方案计划;各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辖区内停放点容量与出行特征需求等,对区域车辆投放进行动态指导和监控;市交通行政管理 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全市车辆投放情况,加强车辆投放的监测与引导。

同时,为加强现场停放管理,《意见》要求各区政府组建专门管理队伍,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点车辆停放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企业应与属地政府签订共享自行车管理承诺书,对投放车辆的乱停乱放负有管理与清理责任,可以自行负责,也可以与属地政府部门合作,委托属地专门管理队伍,共担现场管理成本,做好车辆停放秩序管理。鼓励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力量整合,提高管理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电子地图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对违规停放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公安机关会同城管对现场及时予以清理。

《意见》还要求企业充分运用车辆实时定位信息,加强运营大数据分析,对停放超出停车点容量的车辆要加强现场运营调度,及时平衡区域潮汐车辆供给,并保持运营车辆车身干净、整洁,维护城市良好环境。

针对共享自行车停放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市路政局组织编制了《上海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技术导则》(试行),近期即将发布实施。目前,本市已完成中心城区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容量普查。据统计,中心城区共有非机动车停车点17481个,停放点长度409公里。下一步,各区政府将以“交通相宜、衔接接驳、规模适度、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明确非机动车禁投、禁停区域路段,并协调推进辖区轨交与公交枢纽站点、大型商业与办公区、医院、居住区等公共场所停放点设置和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在非公共区域设置共享自行车调度停放点。

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意见》,要求在本市从事共享自行车经营服务的企业除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的同时,应当在本市设立服务机构,配备与车辆投放规模相适应的服务网点和管维人员,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巡检维修、安全保养、报废回收等机制,并通过网络与用户签订格式规范的租赁服务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和义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公开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接受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企业退出运营前要向社会公示,退还用户押金及预存金,完成所有车辆回收等工作。

十一、加强车辆质量、用户信息和骑行安全监管

车辆质量方面,要求企业所投车辆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团体标准,具有国家认定的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且具备实时定位和精确查找功能,并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维护保养,并向社会公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用户信息方面,要求企业信息平台所采集的用户个人信息和生成的业务数据,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将上述信息数据公开或擅自泄露,不得外流。

用户骑行安全,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用户使用管理,限制12周岁以下儿童使用,依法规范用户骑行行为。鼓励企业为用户购买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人身伤害保险。

十二、保障用户押金和预存资金的权益

《意见》要求收取用户押金与预存资金的企业,须在本市开设资金专用账户,公示押金与预存资金退还时限,及时退还用户资金;定期公开用户押金使用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中 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会同市商务委、金融办、工商局、上海银监局加强对企业资金专用账户监管,防控用户资金风险。

十三、加强用户违规停放、违法骑行管理

《意见》要求企业建立并落实用户信用约束机制,制定安全骑行规范、停放守则、文明用车奖惩办法。加强企业之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将多次违法违约的用户列入黑名单,共同限制其使用,加强对用户失信行为的约束。市公共信用平台加强与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将用户严重失信行为依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交通执法管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和曝光力度,倡导市民文明用车。

第四篇:(公交管〔2013〕93号)公安部关于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公安部关于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公交管〔2013〕93号)

为进一步完善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交通违法行为工作制度,规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民警的执法行为,保证严格公正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监控设备和违法信息管理

1、健全监控设备管理制度。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使用和管理的操作细则,依法、规范、科学设置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要健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日常管理制度,定期排查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功能状况、设置地点及相应的交通信号。

2、严格监控记录资料的审核录入。要完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的采集、审核和违法信息录入工作流程,确定专人专职负责审核录入信息。自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收集违法行为记录资料之日起十日内,记录资料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对记录内容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具有行驶记录功能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车载视频装置等车辆动态监控系统记录的营运车辆、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的超速、疲劳驾驶、违法停车等违法行为资料,经严格审核后可以作为违法信息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对群众拍摄记录并在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三日内举报的机动车闯红灯、违法占用专用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要通过询问举报人和涉嫌违法车辆所有人、管理人等形式认真调查核实,对提供的记录资料严格审核,符合证据要求的,可以作为违法信息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不得作为违法信息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3、严格违法信息消除的审批程序。对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规定的情形应当予以消除违法信息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收集、审核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机动车驾驶人的陈述或者申辩材料、能够证明属于应当消除情形的证据材料等,填报审批表(附件1),通过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上传至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由法制或者有关业务部门审核、支队领导审批后予以消除。因机动车号牌被他人伪造、变造或者非法使用发生的违法信息,由机动车登记地、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我局《关于印发〈办理使用伪造变造和挪用机动车号牌案件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公交管[2012]239号)规定的程序从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中移出,并导入伪造变造和挪用机动车号牌案件管理系统,同时,组织查缉使用伪造、变造或者其他机动车号牌的违法行为人,并依据伪造变造和挪用机动车号牌案件管理系统记录的违法信息依法予以处罚。

二、完善违法告知和提示程序

4、履行违法信息查询告知职责。违法信息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后三日内,机动车登记地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互联网公共信息查询平台、查询服务电话、短信定制服务等形式向社会提供查询,并通过邮寄信函或者电话通知、发送手机短信、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责成驾驶人在三十日内接受处理。交通民警在道路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办理车辆和驾驶证业务中发现机动车有未处理的违法信息的,应当告知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现场或者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已依法采取扣留机动车强制措施,发现机动车有未处理的违法信息的,应当在依法扣留车辆期间,要求当事人将违法行为处理完毕。

5、开展特别提示。要定期清理录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违法信息,及时处置无效和异常信息。对驾驶人记分满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记分达到9分(含)以上以及降级换证、注销实习驾驶资格、延长实习期等信息,应当每月全面清理一次,向驾驶人告知提示,在车辆管理所业务办公大厅以及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记满12分的大中型客货运车辆违法行为人名单。对机动车累积有20个以上未处理的违法信息或者违法信息记录的违法行为记分临界满分、满分的,应当每月向车辆所有人、管理人邮寄信函或者发送提示短信、发送电子邮件、电话通知,要求其及时处理。发现营运车辆、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有3个以上未处理的违法信息,且经通知无正当理由超期一个月不接受处理的,还应当抄告当地安监、交通运输部门,建议暂停营运,消除安全隐患。

6、规范信息采集。交通民警在道路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办理车辆和驾驶证业务中发现驾驶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信息与系统登记信息不一致的,应当填写变更登记信息采集表(附件2),经审核后由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十日内通过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转递至机动车登记地、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部门。发现本地驾驶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信息变更的,经核实后可以直接通过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及时变更。

三、规范违法行为处理程序

7、依法确定接受处理的当事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违法行为时,可以对违法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通过辨认证据图片、图像或者当事人书面陈述和签字确认、询问当事人、收集证人证言、审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等方式能够确定机动车驾驶人的,应当固定证据,对驾驶人依法处罚。不得对驾驶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以外的人员进行处罚。

8、严格信息审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违法行为时,要严格审核违法行为证据反映的机动车、驾驶人信息,严格查验接受处理的驾驶人或者违法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出示的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核对驾驶证准驾车型是否与违法机动车型相符、持证人相貌是否与驾驶证上的照片同一等信息。必要时可以通过人口信息系统进行关联查询比对,并要求驾驶人出示居民身份证核对。当事人未出示驾驶证和行驶证、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驾驶证已过有效期、驾驶证已被暂扣、吊销或者公告停止使用的,不得对其进行处罚。

四、严格违法记分管理

9、落实违法记分措施。要严格落实交通违法记分措施,机动车未处理的违法信息记录的违法行为属于《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附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规定的记分行为的,对机动车驾驶人一律予以记分。经调查,不能确定机动车驾驶人的,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依法实施处罚。未按照本意见第7条规定程序调查核实机动车驾驶人的,不得以无法确定机动车驾驶人为由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处罚而不予记分。

10、严格执行满分学习制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健全满分学习考试制度,严格驾驶人学习考试登记、签到和驾驶证发还等环节管理。处理机动车违法信息记录的违法行为前,发现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达到12分以上的,应当依法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要求驾驶人按照规定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学习,经考试合格的,清除其违法记分并发还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人可以持驾驶证处理机动车违法信息记录的违法行为。对在处理违法信息记录的违法行为过程中,机动车驾驶人被记分达到24分以上的,应当依法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除要求其按照规定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学习和考试外,还应要求其参加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经考试合格的,清除其违法记分并发还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人可以继续处理违法信息记录的其他违法行为。

五、打击非法代理和买卖分行为

11、规范执法场所管理。要积极协调治安、刑侦、网监等部门,开展综合整治,强化车管所、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窗口、机动车检测场及周边地区的秩序管控。要在执法办公场所建立值日警官巡查或者专人值守制度,对无正当理由出入办公场所或多次、长时间占用交通违法自助处理设备的人员,要及时盘问调查,对重点可疑人员要登记取证。要在执法办公场所和交通违法自助处理设备安装监控设备,对处理违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定期分析监控记录,排查违法嫌疑人,抽查民警处理情况。

12、防止代理人员接受违法行为处理。要建立 “重点人员监控数据库”,对在一年内同一驾驶人为非本人所有的3辆以上不同号牌机动车,或者3名以上的驾驶人(不包含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为同一号牌机动车接受违法行为处理的,列入涉嫌代替接受处理的重点人员名单,暂停其违法处理业务,并对其涉嫌代替接受处理的行为组织调查。要逐步推行在交通违法处理窗口使用身份证读取、当事人图像采集等技术和设备,提高对替代机动车驾驶人处理违法行为的查处效率。

13、依法打击买卖记分行为。要依法严格查处利用买卖记分牟取利益的违法行为。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通报、移交治安、刑侦部门处理,并撤销原处罚决定。对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传播“销分”、“铲分”、“代扣分”信息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要严格落地追查,依法严厉打击。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销分”、“铲分”、“代扣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和典型案例。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非法中介的电话,并建立落实举报奖励机制。

六、强化内部监督

14、落实内部监督考核。省级、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基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违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并纳入执法质量考评,通过定期抽查违法处理档案、审核系统日志等方式,严格监控管理。对未严格执行处理程序要求、未严格履行审核职责、违反规定消除违法信息、不严格落实违法记分和满分学习制度、规避或者减轻处罚的,要严肃追究相关民警和领导责任。

15、建立异常情况预警和倒查机制。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每月通过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对违法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对违法记分情况和违法信息的消除变更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对单辆机动车未处理的违法信息数量、驾驶人满分学习考试比例、违法信息修改和消除等出现异常情况的,要约谈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调查核实有关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发现违法违纪的,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下载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