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

时间:2019-05-14 07: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

第一篇:(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

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

摘要: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不断向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桂林市近年来的发展进程和内涝灾情进行调研统计,并调查了政府部门采取的相关措施,同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内涝灾害 城市化 排水管网 两江四湖

前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1.11亿人,因灾死亡538人,失踪110人,经济损失845.96亿元;[1]2010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21084万人,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经济损失3745亿元;[2]2011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8942万人,因灾死亡519人,失踪121人,经济损失1301亿元;[3]2012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12367万人,因灾死亡673人,失踪159人,经济损失2675亿元。[4] 2013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12022万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经济损失3145亿元。[5]2014年全国洪涝受灾人口7382万人,因灾死亡485人,失踪92,经济损失1574亿元。[6]

近年来桂林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这进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就是众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地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多,人口持续膨胀, 污废水逐年增加,这些因素造成排水设施负荷超常,从而给城市防洪排涝整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桂林市2010年洪涝受灾人口达到3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人民币。[7]通过对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发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分析,能够给 现阶段桂林市的排洪防涝工作进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桂林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

桂林市内涝灾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生态系统及气候、桂林城市化发展、排水设施等。2、1 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 2.1.1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

桂林市城区的河流坡陡水急,流域汇流时间短,洪水过程线陡涨陡落。历年实测资料显示,大的洪水一般由连续几场暴雨形成,这些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连续形成几次超过防洪危险水位的洪峰。[8]这种情况对防洪抢险工作非常不利,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桂林市城区的生态系统变得愈发脆弱,植被严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瓦窑路9-15号等,周边大量湖泊、池塘被填平,用于房地产及市政建设。

2.1.2气候因素

桂林地处低纬亚热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大,且每年75%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 3月至 8月。洪水汇流时间短,暴涨暴落,导致市区洪水特性的改变,极易形成洪涝灾害。[9]典型的事例有:2005年 6月,桂林遭遇 80年一遇的高降雨强度,创纪录的暴雨导致市区近半面积变泽国[10];2013年4月暴雨导致市区黑山铁路立交桥、上海路立交桥、西门铁路立交桥、解放桥西立交桥下穿通道、凤凰山铁路立交桥下穿通道积水严重[11]。2.1.3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使桂林市区的年降水量大大提高,相较于农村地区,市区的年降雨量高出了5%--10%。市区内的地表径流系数较高,大量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机械排水能力较差,不能完全疏导地表径流,容易造成内涝。

2.2桂林城市化发展 2.2.1人口发展

城市发展必然会引起人口膨胀,2000年至2012年间桂林市5城区的户数及人数的变化情况都随着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城市发展引起面积的扩大,同样导致人口基数不断变大。

图1

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的消息,2000-2012年间,桂林市人口增加15.56万人,城市日均生活污水量增加2.37-3.86万立方米。由于 人口膨胀速度较快,市区周边的排水管网系统设施建设不成熟,管道建设初期周边区域规划不完整,排水设施的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已有的旧排水设施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要求,导致管网所承受的排水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导致周围的排水管道堵塞,如将生活垃圾或者工地废渣土等易堵塞管道的异物倾倒入雨水口中,造成雨水管道的人为堵塞。排水管接纳雨量的能力不足,导致雨季无法快速疏导降水,增加了内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2.2.2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发展促使建成区面积的增加,这也是内涝发生的原因之一。桂林市相关年份的建成区面积则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建成区中,绝大部分为不透水地面,土地硬化率过高,严重阻碍了雨水的下渗。一方面地表的摩擦阻力将会减小,而径流系数将会增大,汇流的速度随之加快;另一方面,下渗量减少,地面和树木的冠层截流作用变差。[12]植被、洼地对自然降雨量吸收减少,更多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2.3排水管网

图3为桂林市区排水管网布置图,桂林市排水管网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截止至2012年末,桂林市污水管网总长为271.7km,分布于桂林市的东、南、西、北城区服务范围,服务面积近60 k㎡,服务人口约70万人。[13]基于桂林市的特殊地形地貌,雨水的排放基本遵循就近排放原则。整个城区,共建有5座大型的雨水泵站,帮助雨水更快更好地排走。截止至2012年末,桂林市已建成长达236km的雨水管道,分布于整个城区,但仍然有部分周边城区没有完善的雨水管道系统。[14]

在暴雨天,管网除了承担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任务,同时也担负着雨水的转输及排放任务,且桂林的降雨一般历时较长雨量较大,因此会经常造成排水管网的超负荷运转。

图3[15]

同时由于部分老城区的排水设施不够完善,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地下工程和城市外围建设在城市整体外观上受到的关注度不够,排水管道设计及施工不到重视,设计标准较低,因而会出现城市排水管网的错接,导致地下和城外的排水建设有所滞后。例如之前的平山北路、瓦窑路等路段,开始有大量的房地产和市场建设,但是相应的排水设施没能及配套,加之地势低洼,极易造成积水,继而引发内涝灾害。

3桂林市现行的内涝整治措施 3.1 重视城市绿化的建设

图4(除2007年外)

图4为桂林市1999-2012年各年绿地率及人均绿地面积变化情况。很明显,桂林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呈上升的趋势。一般地,市区建设用地中的绿地率,平均要求达到20~25%;城市中心区(主要是在旧城区)内的绿地率,应争取达到15%以上;规划的“高绿地率”地区(军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旅游度假区等),绿地率应达到50%以上。[16]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桂林市政府十分重视本城市绿化的建设。据统计,2013年桂林市绿地面积发展到了2282.0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68%,城市的绿地率达到了37.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1.4平方米,与预计所规划的2010年达到11平方米/人同步。[16]

3.2加强预警及应急措施(1)提前预警内涝发生。

一方面,桂林市已开通市政服务热线。内涝灾害一旦发生,若接到市民的投诉电话,市政服务快速反应队将紧急出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受灾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应急小队到各易发点巡逻,以便内涝发生时能及时赶到内涝发生地应急,可以将内涝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桂林市区道路两旁设置排水井篦。

内涝发生时,预先设置的排水井篦将被临时打开,保证积水及时排掉,同时加大市区内桥梁道路的监测力度。

(3)及时启动防洪预案。

内涝发生时,根据预案按照内涝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相应开启分布在市区的各航道的各排涝泵,开展积水的抽排工作。[18]

3.3完善内涝防治工作

(1)在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排水监察管理队伍应加大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力度, 做好监管工作,严把施工质量关。在项目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清除抽排水井内大量的建筑垃圾,避免管道建设 未完成便投入使用,导致管道淤积和内涝的发生。[19](2)发生内涝后,根据内涝损失程度对灾后完善建设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项目资金改管,扩管等。

(3)政府加大内涝整治资金的投入。据统计, 桂林市2003年至2004年城市内涝整治工程,总投资约2653万元;2005年城市内涝整治,总投资为400万元;2007年城市内涝整治,总投资 1531.16万元。[20]桂林市政府将投入的资金运用于管道的改善与扩建,以及建设面积为38.59万平米、容量为78.24万立方米的具有自排和抽排功能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等,使本市的排水设施日渐完善,其内涝发生次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1]

3.4发挥两江四湖的调蓄作用

桂林市两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龙湖所构成的桂林环城水系。整个水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与漓江相沟通而构成的一环水系;二是桃花江与四个内湖相互构通而构成的二环水系;三是恢复朝宗渠,沟通小东江、訾洲河而构成的三环水系。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据统计,木龙湖、桂湖、榕湖及杉湖四个中心湖可容纳市区3k㎡左右的集雨面积的水分和城市污水,对桂林本市排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1]

在雨季,由于降雨导致雨涝,四湖的水位均高于149.15m时, 引水渠进水闸被关闭。[21]四湖有两种排洪方式,分别是自排和抽排。当外江水位比内湖水位低时,开启排洪设备自动排涝(自排)。当外江水 位比内湖水位高时,则启动抽水泵,进行抽水,降低水位,避免两岸人民遭受内涝的危害。“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排涝设施建设,解决了水系沿岸即桂林市大部分中心城区的排涝问题,在旅游城市美化观光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上推进桂林市城市总体防洪建设。构建“两江四湖”连通工程,全面提高了市区防洪、除涝能力。

4.建议与补充

4.1加大文明及造林宣传力度(1)加大文明宣传

深入商业区、各小区设点宣传文明排水,帮助市民改正乱排乱放、随意丢弃垃圾杂物等不良习惯,减少人为造成排水管道堵塞的情况。

(2)加大植树造林宣传力度

相同面积的绿地和硬地,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即如果降雨落在硬化的地表,只有10%可以渗入到地下,剩下的90%要通过排水管网排除;但如果落到绿地的话,将会有80%渗入到地下,管网只需排除20%。[12]所以加大植树造林宣传力度,鼓励市民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对内涝整治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4.2优化排水管网

在收集排放的污水时,要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减少排入自然水体的污水量。在管道的规划建设中,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能随意交接,并且要对已有的管道设备加强维护与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做好调整完善市区排水管道的维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这项管理工作的水平,能够保证市区排水管道的畅通,避免出现突然大幅度 降雨导致排水不畅的情况。[22] 暴雨是城市内涝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桂林市内涝多发地段主要是低洼地区及立交桥。由于地势及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双重原因,这些地段比较容易造成雨水汇集从而形成内涝。针对这一实际问题, 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交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重新规划雨水管道、开辟多条雨水管道或设置排水泵站等措施,加快排水速度。

4.3改善城区的相关规划建设

(1)严格控制规划区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在规划设计中,人行道、广场等公共露天区域使用透水砖,提高城市地下水的储水量;住宅区、军事用地等加大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所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使雨水的下渗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

(2)桂林市雨水的排放。一是遵循就近排放原则,靠近自然水体的雨水直接排入到自然水体,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抽水泵抽取一部分排水较困难地区的雨水至调节池,缓解暴增的雨水对排水管网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大对雨水回收利用的力度,收集部分雨水进行灌溉绿化地、洗车等;三是加强对两江四湖的管理,定期清淤,保证排水畅通。

(4)做好原有排水管道和排水泵站的防护和维修工作,科学完善排水泵站调度程序,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将原有排水管道和各排水泵站的配合作用发挥到最大。

5、结语

桂林市的内涝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在内涝整治工作中,地方相关 行政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科研部门、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加大与市民的配合,共同推进内涝防治工作,共创一个完美生态桂林。

6参考文献

[1] 闫淑春.2009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0,(1):68-75.[2] 2010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1,(1):1-3.[3] 2011年全国洪涝灾情情况[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1):26.[4] 闫淑春.2012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3,23(1):17-79.[5] 闫淑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4,24(1):18-36.[6] 张葆蔚.2014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5,25(1):19-38.[7] 欧惠兰,唐梦宪.桂林今年首次洪灾已造成35万人受灾 死亡两人[N].http://www.xiexiebang.com [21] 张向东.水系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水利部山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7, 5(38): 16-22.[22] 赵小然.浅谈城市排水管网的原因与疏通技术.秦皇岛海 港排水管理处,445.

第二篇: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之粮食安全

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

之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同样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地域差异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教育公平问题,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的畸形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带来的就业问题,再有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会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

伴随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农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了农业问题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客观现状是:

(1)由于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耕地减少、农业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粮食总能过产量得不到稳定保障,粮食尚未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还存在供需缺口;(2)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张,农业安全用地18亿亩随时探底(根据国土资源部2007的公报,当年全国耕地面积存量为18.26亿亩,11年之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19.51亿亩,11年中减少了6.4%。如果依照前十年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我们就将触及这条“红线”)。(3)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我国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

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样就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若此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将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一、粮食综合生产用地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刚性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刚性扩张,这会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而且粮食产需已经出现了缺口,不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需求。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保障农业的可耕地总量,不能触及18亿亩可耕地的警戒红线。要城市化,还是粮食,两者矛盾日益尖锐!

二、粮食综合生产用水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分布上,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频繁并存发生。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水将急剧增加,工业、城市用水同农业用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另外,在没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情况下,水源性污染将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会使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由此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我国耕地大量被占用的地区,恰好正是水资源供给充足、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地区。有水无地(或少地)和有地无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且,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的制约,可能会愈来愈大于耕地的制约。还有就是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城市的劳动收益高于从事农业活动的收益。

我国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办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这些企业的工作收益高于从事农业的收益。这对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造成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发展差距过大。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和城市化进展问题,就得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实现‘两权归一’;只有在‘国有’和‘集体’实行‘两权归一’后,只有由政府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彻底改革“二元化”的结构,深层次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都难以解决。除了实现“两权归一”外,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体的对策还包括: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之

上。其次,需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第三,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二、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贫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针对目前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信息不流畅的现状,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中的重要生产力量,只有其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面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现状,需要采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继续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四种粮食作物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结语:

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国家粮食安全是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国家粮食安全存在隐忧,两者之间又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又必须兼顾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化,国家粮食安全,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动摇不得!

参考文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R】.2009-07

张广翠.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D】.吉林:吉林大学2006-06

下载(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献)桂林市城市化发展对内涝灾害影响调研分析准备完结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