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定稿)(政府办公厅定稿
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2011年9月23日)
银川市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的首府,地处“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中部,辖三区两县一市,市域总面积955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总人口199.3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45.96万人。银川城始建于公元前112年,距今已2123年,资源秉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秀丽,具有“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的鲜明城市特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银川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26亿元,同比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73元和6161元,增长8.6%和14.3%。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保
—1—
模范城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等20余项殊荣。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近年来,我们科学审视市情,通过对银川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提出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深入落实,推动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们之所以提出文明城市创建目标,一是基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二是基于“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日益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创城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兴工强市、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每年一个主题,集中力量加以推进,着力营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
我市从1996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在实践中,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
—2—
筹安排,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项具体工作当中,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了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制定《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任务,认真研究部署,定期检查通报,狠抓督促整改,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围绕目标,真抓实干,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是一个吸引全市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和美好生活的伟大工程。我们坚持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的大框架下,创设各类载体,精心组织,全面推进,使各方面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不断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办周末讲坛、网上课堂教育等平台,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培训、县处级党员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妇女、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培训,对干部进行集中系统培训。制定并落实《银川市党员领导干部述学和学习考核办法》,每年召开述学述职大会,并将考核结果
—3—
纳入单位绩效考评和干部实绩考核。把每年六月定为“党建月”,每年一个主题,集中解决基层党建中遇到的问题,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凝聚起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强大动力。在全区率先开展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决策咨询、社会公示及听证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探索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和群众制度,就市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开展调研、走访,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建立了市级和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取消科长行政职务设置,全面实行内部“扁平化”管理,600多名正副科长变为业务主管,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推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全程代办、缺席默认等制度,审批事项减少40%,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成为西北地区保留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会(首府)城市。开展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调整界定了部门职责,民主、高效、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改革依法治市领导体制,市县两级党委委托同级人大常委会
—4—
党组代管依法治理日常工作,使党的领导和人大依法履行职能有机统一。2009年以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以严格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度重视地方立法,制定修订了符合市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35部。把深化司法机关内控机制建设作为优化法治环境的重要突破口,着力解决司法公正、司法效率、“执行难”、“打官司难”及政法机关服务态度等问题。法院系统全面推行审判公开,实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2010年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48%;检察院建立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等六大内部监督制约体系;司法系统建立了律师行业退出机制,司法公正得到进一步维护。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设立22个街道市民服务中心,街道主要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社区原则上不再承担政务服务职能,主要发挥自治、互助服务功能,实现了街道办事处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型。探索实施了扩大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工作,对乡镇能够履行的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委托授权形式进行执法,切实解决乡镇(街道)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的“看得见,管不了”问题。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首问责任制、三级终结制等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台账,实行包案到人、一抓到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访求。筹措资金25.7亿元,基本解决了前几年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建立工程款审查拨付、清偿准备金制度,清偿已审定工程项目欠款70%以上。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
—5—
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调、“大巡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机制。探索实施网络问政,开通了银川市党务政务网、微博、手机短信“三个网络问政平台”,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民主渠道进一步拓宽。
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于2007年启动“诚信银川”建设,成立了银川市信用管理中心,组建银川市诚信建设促进协会,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共享平台。制定政府、企业、个人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个人社会信息电子档案,今年重点开展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工程质量监理师等人群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共铸诚信”活动,在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诚信示范活动,发挥政府诚信的表率作用。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促进金融信用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权打假,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一条街”、诚信街。正在探索制定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加强典型性、模范性企业和个人的正面宣传奖励力度,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强化社会信用意识,依法经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树立诚信理念。
四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银川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形成并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着力塑造“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营造“胸有
—6—
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氛围,倡导“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树立“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为“两个最适宜”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规划建设城市文化中轴线,集中布局建设英贤祠、三馆两中心、中阿论坛永久会址等一批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的人文内涵。制定了《关于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民主法治素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市徽、市歌,评选市树、市花、市鸟,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事及其代表人物遴选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西北地区率先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城市,成功举办诗歌音乐节、国际汽摩节、风筝节、啤酒文化节和环阅海自行车赛、千人钓鱼大赛、龙舟大赛、首届全国休闲体育大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完成东方红影院和新城影院改制。鼓励文化原创活动,组织创排回族纱巾舞等12套广场民族舞蹈,精编《回乡宴席曲》、《幸福银川》等文艺剧目,我市作家郭文斌小说获鲁迅文学奖,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先后荣获“文华奖”特别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
—7—
资助剧目最高奖项,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市级文化场馆(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中心、农村乡镇数字电影放映厅等文化工程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文明家庭创评、和谐村镇、和谐社区等创建活动,提升了文明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把每年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月,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完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培养教育机制,逐步实现由传统经堂教育为主向正规院校教育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五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突出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大力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五大工程,广泛开展“送温暖”、“小手拉大手”、“扶残助残”、“改陋习、树新风”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礼仪、辨是非、守秩序、别陋习,德智体美学全面发展。成功承办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传唱优秀童谣和与身边的好人现场交流等多项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日行一善”、“小公民道德银行”、道德论坛等活动,营造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创新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评价,两次在今年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介绍经验,并被编入《全
—8—
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每年都召开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大力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广工作,组织开展了整治网吧、清查非法出版物、盗版光碟、口袋书等专项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探索实施了“小楼长行动”、“少先大队社区护绿行动”、“青少年咨询热线”等创建活动,新建100个社区青少年活动场地,形成了领导体制健全、“三结合”教育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及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农村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成效明显、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六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全面拉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成功实施了城市重心西移战略,新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以“五创”(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功能大幅提升。2005年以来,为了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基础,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80亿元,文化、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等方面的投入达到97亿元,“五创”投入近130亿元,覆盖城乡的交通、市政、环卫、环保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塞上湖城、回族风情”的城市特色基本形成,“西夏古都”的建筑风格研究和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面向“十
—9—
二五”发展,我们又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新六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是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总指挥部,组建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室,建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建立各职能部门应急指挥系统与“110”指挥中心联动机制。确定了2个中心避难场所、10个固定避难场所和3个紧急避难场所,在乡镇一级成立应急分队,公共安全应急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打破行政条块分割,按照“大部制”体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地方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建设过硬执法监管队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程检测,尤其是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检测,食品安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严格实行药品经营许可制度,建立安全协查机制,积极开展社区用药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用药安全意识。制定出台了《银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加强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近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10—
理,不断完善防控体系,构筑起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破获、查办和审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开通网上公安局,强力推进执法办案网上公开,提高了办案透明度,警民关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密切。探索建立以房为主、房业证有机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资6000万元,建成城市综合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技防网络,“平安银川”创建水平不断提高。
八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银川西依贺兰山,紧邻乌兰布和、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倍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以科技和人才支撑转变。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在西北地区率先实行全社会能耗分析预警及调控机制,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宝丰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严格执行项目环境保护测评制度,300平方公里城市远景规划范围内,不准污染性企业进入,非污染性企业适当远离城市中心区,对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狠抓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
—11—
能工艺、设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严格执行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耕地保有量从2006年的193万亩增加到201万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地推进城市水系建设,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绿色图章”审批制度,湖泊湿地面积达4.7万多公顷,构筑起“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建设格局。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成了大型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100%,整体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域功能区标准,2010年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332天,生态及环境质量位居西部城市前列。
三、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确保文明城市创建生动和谐
创建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为民、惠民,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们针对银川发展不足的基本情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加快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坚持不懈地实施“兴工强市”方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远、德胜等一批布局优化、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带动经济总量连续三年迈过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大关。坚持在统一、开放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中,对银川的比较优势进行
—12—
再认识,把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工业“一强四优五新”(一强:能源化工产业;四优:装备制造及再制造、羊绒、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发酵及生物制药;五新: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葡萄酒酿造、新材料、家具装饰)、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两强:设施园艺和奶产业;四优:露地瓜菜、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长红枣;四新:培育有机大米、玉米瓜菜制种、酿酒葡萄、花卉)和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从整体上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推动农民进城并稳定就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农民可以在不放弃承包地、宅基地的情况下,办理非农户口,享受除了低保和住房保障之外的所有待遇,为农民进城并安家落户打通体制和制度通道。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制定《关于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制定《关于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决定》,持续开展以村庄整治、危房改
—13—
造、改水改厕、道路和二代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打造“塞上江南田园风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开展“双结对、双共建”活动,积极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2010年全市移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8元,增长15%。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整体上提升社会和谐水平。教育方面,“三免一补”等政策全面落实,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验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统筹使用的新机制,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使学生都能普遍地接受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启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框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付费机制,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5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全面落实药品“三统一”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就业创业方面,研究出台了促进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全面启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成立了市级创业工作办公室,设立“全民创业月”,建立创业示范园区(基地)20个,借鉴YBC模式实施青春创业行动,全社会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劳
—14—
动力职业技能。近3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近16万人,劳务输出转移达38万人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100%。住房保障方面,建立了通过比例产权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机制,制定政策鼓励城郊失地农民建设租赁房,在购买和租赁两个方面,打通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之间的渠道。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7968套、廉租住房10591套、创业公寓130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492户,基本解决农民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遗留问题,解决了4万余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鼓励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房,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四、优化机制,强化保障,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持久动力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实实在在地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块负总责、全民动手、齐抓共管”的创建模式,形成和完善了文明创建与物质文明建设互动、文明创建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互动、文明创建与民主政治建设互动的长效机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社会化的共建机制、规范化的
—15—
活动机制和科学化的考评机制,把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限时必达标”的创建保障体系,切实做到创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之以恒、不留死角,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动力。
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持之以恒的开展创建,创建文明城市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实地督导创建工作、带头参与文明创建,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广大市民群众和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争当文明使者,劝导不文明行为,维护城市秩序;广场、公园、街道、出租车电子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放文明宣传语,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区普遍张贴了生动形象的宣传标语、横幅,创建氛围日益深厚,全社会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广大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焕然一新,城市处处洋溢着文明、进步、开放的时代气息。
各位领导,创建工作贵在平时、难在坚持。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检查验收为新的动力,对照检查组发现的问题,认真总结,强化措施,抓紧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把创建工作推向深入,使创建活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16—
第二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广泛动员和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文明创建与和谐创建活动,长沙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今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3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和风吹拂暖星城》宣传了长沙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工作的经验。现代表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向各位代表汇报长沙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
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坚持以发展固根基,创建基础不断夯实
1、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179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达261亿元,年均增长3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6000元和6316元,年均增长12??1%和13??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长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
2、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五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650亿元,新增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十横十纵”、“六桥三环”市域路网全部贯通。建设了湘江风光带等一批精品工程,基本完成了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了城市生态建设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6%。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长沙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
3、社会建设不断加强。过去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2??4万人,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72??5万人次,实现城镇无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险费征缴率超过95%,解决4??9万人家庭住房困难,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连续四年实施“八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荣获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二)坚持以教育优环境,市民素质不断提高
1、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三个融入”。一是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开展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建国55周年、建军8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和喜迎十七大等庆祝活动,组织“专家市民面对面,创新理论进社区”100场市民论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开展“雷锋故乡学雷锋”活动,连续十四届评选表彰学雷锋十佳集体和十佳个人,大力开展“学道德模范,促社会和谐”活动,集中宣传袁隆平、王佳仁、陈炳哲等先进典型。2006年,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二是坚持把培育和谐精神融入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大力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以群众首创的“心灵美容室”、“民情倾诉站”、“社区半月谈”等为载体,开展“心造和谐”活动;以“感恩长沙,传递文明”为主题,开展“我感恩,我回报”、“真诚感恩、健康生活”、“和谐家园、文明主人”等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各类群众性和谐创建主题活动达500多场次。三是坚持把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融入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表彰宣传韦黎、刘国强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志愿者组织,注册志愿者达19万人,涌现了“义工俱乐部”、“雷锋超市”、“志愿者联盟”、“孙建华义工工作室”、义工孟繁英等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公益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今年以来,以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为市民文明公约行动日,先后开展了干群共建日、志愿者行动日、小义工行动日、军民共建日、奥运日、无偿献血日等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万,共创文明、共建和谐、人际互助、崇尚和谐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
2、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抓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教育。每年举办10场以上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5万余人次参加集中学习;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万名干部下基层,排扰解难促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主题学教活动,大力开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专项工作,转变干部作风,树立良好“官德”。二是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建立了市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和5个区青少年宫(少年宫)、5个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建立了220个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全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治网吧活动,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开辟青少年绿色网吧专区,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体,开展“快乐教育、快乐成长”活动,首届“星城之星”评选活动参赛参评选手近10万人,举办各级评选活动300多场次。创造了“快乐大篷车”、“家长网校”、“快乐小义工”、“新概念三好学生”、“16∶00驿站”、留守儿童“山田模式”等未成年人工作新经验,分别获得全国未成年人工作创新一等奖和其他奖项,成功承办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会议。三是突出抓好新市民的教育。出台《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的实施意见》,把6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市民素质教育之中。编写了《长沙欢迎您》、《XX市文明市民读本》等教材,开办新市民学校,开展“我是新市民,我做文明人”教育活动,创设“故乡亭”、“安居港”、“外来妹之家”、“他乡美俱乐部”等教育载体,免费开展道德、法纪、技能培训,帮助外来人员向新市民转变。
3、在教育布局上,做到“三个纳入”。一是把国民教育纳入市民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夯实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长沙成为全国首批20个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城市之一,打造了长郡、雅礼、长沙一中等三湘名校。二是把城乡文化建设纳入市民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一馆三中心”、杜甫江阁、滨江广场等文化设施,改造了太平街等23条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完善了365个社区宣传文化法制中心,广泛开展了群众文化百团汇演活动,“湘江韵律”、“激扬天心”、“牵手芙蓉”、“相约斑马湖”、“周末我登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中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三是把城市综合管理纳入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市容环境卫生“春晖行动”、治理空气扬尘专项行动、网吧整治专项行动,用严格的管理规范人的行为,市民的文明素质、特别是市民交通行为的文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4、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三大载体”。一是广泛开展市民论坛活动。以社区为单位,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各街道、社区均开设市民论坛,讲心里话,议身边事,解周边难。2004年以来,以“怎样做长沙人”、“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家园”、“和谐家园,文明主人”为议题,举办论坛近1000场,吸引百万市民参与。二是扎实推进市民学校教育活动。成立市民学校总校和市民教育讲师团,兴办各类市民学校1000多所,开展“千所学校、万名教师、百万市民”素质提升大行动。组织高水平的形势政策教育报告团,全市形势报告员总人数超过1000人,每年深入街道、社区、村镇、学校宣讲1000多场次。三是大力创新市民自我教育的新载体。首创“道德银行”,道德银行储户已有10万人,储存好人好事50多万起。创办“义工俱乐部”、“零距离社区”、“母亲学堂”,开展“相互提醒、相约文明”、“小手牵大手,共走文明路”、“公德讲评台”、“公德红绿灯”、“楼栋白领联盟”等活动,“人人是文明形象,个个有创建责任”的意识普遍增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三)坚持以活动增活力,群众创建不断深入
1、以“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建设“十个一”的社区活动阵地,即:每个社区一所市民学校、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宣传文化法制中心、一个未成年人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全民健身场、一支100人以上的文艺宣传队或健身队、一支50人以上的志愿者服务队、一组高标准的宣传橱窗、一个社区警务室。大力推进“五进社区”(科教、文化、法律、卫生、环保),倡导“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社区一特色”,创建了绿色社区、文化社区、无毒社区、零家庭暴力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平安社区、人际关系零距离社区等一大批特色社区。目前,全市有省级文明社区21个,占全省文明社区总数的27??6%;有市级以上文明社区108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30??1%;有区级以上文明社区213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9??3%。
2、以“倡导文明新风,共铸诚信长沙”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以“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为主题,工商、税务等20个窗口单位和执法部门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公示和“回头看”活动,不断提升政府信用程度。商业单位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优质服务在长沙”示范活动,打造诚信商业广场、诚信商业圈,建立诚信联盟,不断提高商务信用程度,五一路和黄兴路步行街被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开展诚信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出台《诚信长沙建设的决定》、《社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平台,不断提升社会信用程度。目前,我市有国家级文明行业示范单位8个,省级文明窗口示范单位31个,市级文明窗口示范单位109个。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部署下,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XX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严、实、快、细、恒”的要求,以治理圩镇周边和农村“脏乱差”为目标,“城乡清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现作阶段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成立领导机构,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清洁办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成立了“环卫站”。由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梁纲同志担任组长,抽调镇建设站人员作具体负责和协助“环卫站”工作。现我镇共有城监人员8人,环卫工作人员5人。
同时,结合本镇的实际,把镇辖区内的路段划分为9个责任区,分别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并分别由一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责任领导,单位主要领导任责任人,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一级抓一级,党政、人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完善我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我镇“城乡清洁工程”取得实际成效,为我镇人民提供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 今年来,我镇先后进店入户,张贴标语,出专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搞好“城乡清洁工程”的重大意义,增强意识,形成了“人人爱清洁,大家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
(三)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采取镇拿出一点,部门支持一点,店铺住户集一点的资金筹集渠道。在周边建有垃圾池3个,增设环保果皮桶10个,垃圾桶20个,垃圾清运用车2台。为持久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镇容镇貌得到改观
我镇采取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措施,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为重点,坚持每周一组织全乡干部、职工进行集中清理的工作制度,大力整治“五乱”,有效改变了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状况。
二、我镇的工作计划
(一)、对我镇街道群众、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城乡清洁工程”宣传教育,从而提高我镇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寓教育于管理,寓管理于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行全民动员,引导我镇人民破除陋习,做文明人,做有品位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进一步完善我镇卫生清洁基础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村屯规划,加强村屯道路建设,整治村庄环境,使“城乡清洁工程”向农村延伸。我镇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建设好垃圾中转站2个,以及准备征地建1个垃圾填埋场,确保我镇垃圾清理后能够得到处理。(三)、继续完善“城乡清洁工程”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在保证政府必要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投入,不断加强环卫设施建设。要广泛动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投入,形成群众队伍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方面发挥作用。
二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监督同行政单位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监督网络。
经过努力,全镇逐步显现出干净、整洁、优美的镇村环境。今后,我们将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促使城乡清洁工作不断纵向深入开展,让镇村更整洁,山围更靓丽。
第三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材料
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开展情况的汇报
根据《昌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8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与市教育局下发的开展好“七城同创”相关工作的文件要求,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紧密围绕“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团结美丽”的总目标,积极扎实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相关指标性工作,并将“创文工作”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努力提升全校师生的文明素养。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在短短3年建校时间里,先后荣获 “昌都市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学校”、“自治区民族团结班级”、“全国中小学心理特色教育学校”、“教育部国防特色教育学校”、“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殊荣。在市创文办与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指导下,我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明确、措施务实、狠抓落实。现将我校“创文工作”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学校将德育处设立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工作办公室,并组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次仁央宗书记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王国荣校长、曾华兵副校长、李宏儒副校长、陈上榜副校长、扎西多布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德育处顿珠扎西主任、后勤服务中心周松主任、信息中心邓曾云邓主任、德育处成员、全体班主任担任小组成员。
学校召开了多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工作会议,制定并完善了我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对学校各项“创文工作”做出了多次研究与具体的工作布置,将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营造了创建氛围,加强了宣传力度
(1)召开了创建文明校园工作动员大会,使得全体师生了解了创建文明校园不仅是一项内容全面详细的测评体系,更是一个涵盖了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等“六个好”的系统工程,促使全体师生明确了创建文明校园的目的意义、具体任务和精细分工,增强了自身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四高师生负重奋进、创造佳绩的决心。
(2)学校多次利用中层例会组织学校管理层人员学习了“七城同创”相关的文件内容及赵建国同志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第三次推进会上讲话精神。
(3)制作并悬挂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标语口号的横幅,涵盖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昌都市“创文工作”总要求等内容,在全校范围掀起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4)制作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工作宣传栏,进一步提高学校“创文工作”的知晓率。
(5)学校里有LED屏幕显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工作有关的标语与目标口号等,营造创建宣传氛围。
(6)组织各班学生创办一期以“当师德标兵,做美德少年,创文明校园”为主题的黑板报,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创建文明校园的浓厚氛围,促进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7)利用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口号、总体目标及实际内容。
2、抓好校园绿化工作
学校自建校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加大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力度,后勤服务中心成员多次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植树美化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
3、狠抓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开展“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月一次彻底大扫除”的卫生管理制度,德育处随时督促全体学生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对未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卫生清理任务的班级、宿舍、学生个人等进行集会通报制度,坚持做到不留一个卫生死角,随时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4、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LED屏幕等多种渠道倡导全体师生做到“文明出行、文明就餐、文明上网”,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养。学校定期召开交通安全教育大会,为学生普及交通法规知识,再三强调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全体学生周末出行做到文明、安全;学校值班老师、班主任与文明就餐督导员每天在学生就餐期间到食堂值班,及时引导教育广大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饮食卫生习惯,做到文明就餐,不争抢、不插队、不浪费、餐后主动收餐盘;学校信息中心与学校各科室、各年级组教师、各班级学生分别签订了安全文明上网协议书,并实时监测学校网络使用的文明与安全情况,学校一直坚持严格的手机管理制度,同时,德育处督促全体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手机内容(包括微信、网页、QQ、相册等)进行定期的安全清查,以确保广大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5、开展师生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德育处组织了我校部分师生参与“四高出行特校献爱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德育处带领四高志愿者服务小队到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残障学生清洗衣物、与残障儿童做团体性游戏、对残障学生做心理疏导,我校志愿者们热情的笑容和真诚的行动,使特效的学生们感觉到了浓浓的暖意。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我校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了“奉献、友爱、互 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动了我校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
6、加强民族团结、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一日四读”制度,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晚自习前十分钟四个时间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促使全体学生学国学、知国学、传国学。学校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特举办了《弟子规》演讲比赛等大型活动,在高一年级积极开展锅庄、象棋、健美操、藏舞、电影赏析、英语口语等各类特色社团活动,以活动促管理。
三、存在的困难
1、因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牧区家庭,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日常卫生等行为习惯较差,因此我校文明素养教育亦受到了学生家庭环境现状的制约。
2、我校学生周末出行的交通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学校进行过多次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但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漏洞,故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我校学生乘坐非法运营车辆的现象。
3、我校供水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受水厂水压的影响,学生宿舍楼供水存在困难,导致我校卫生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等存在极大的困难。
4、学校的校医现目前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不利于学 校开展学生生病的服务工作。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创建文明校园”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校师生的“创文工作”知晓率。
2、继续完善校园绿化建设工作。
3、多形式组织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使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的一项工作。
4、在校门口马路两侧设置宣传栏,用于呈现四高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
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 2018年6月10日
第四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全市迎检动员会后,玉泉街道办事处按照会议要求,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推进创建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全市迎检动员会后,我办迅速行动,组织召开党政班子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市会精神,科学安排我办创建工作。25日召开了办事处迎检工作动员会,参加人员有班子成员、包居干部、居委会干部和涉及到的办直部门负责同志。传达市迎检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办事处整体工作,要求各责任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作日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迎检工作圆满完成。
2、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按照市创建工作台帐和文明委的要求,涉及我办共五项任务。其中,重点工作有两项。一是街巷基础设施建设。专门组织创建办对涉及到创建的7个居委会进行全面排查,对查漏出需要整改的任务已分发给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并责任到包居干部、包居领导。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对照创建标准一项一项地进行自查,看哪些已经达标,哪些还没有达标,已经达标或完成的要提高标准,没有达标和没完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达标。二是宣传营造创建氛围。通过标语、板报、传单、等形式,加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办居民文明素质。截止目前,制作大型宣传版面两块,建成高标准文化街10条,制作文明提示语300块,刷写宣传标语80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环城路周边居委会家户张贴“济源因您而文明”宣传画4000份,已张贴到每家每户。“五老”文明劝导队长期开展活动,到街头游园等公共场所宣传讲文明知识,对随时发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纠正。
3、创新机制,快速推进。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落到实处,我们不断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百村富民工程、干线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在办事处全面启动百村富民工程,加快推进干线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按照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的具体要求,逐项对照,逐条落实,注重质量,保证效果。当前,全办21个居委会按照“五化”标准,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与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相结合。结合由乡到办、由村到城、由农民到市民的实际,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宗旨,大力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在全办大力开展“文明居委会”、“文明家庭”、“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欢乐中原、和谐济源、魅力玉泉”广场文化活动,西水屯文工团创作编排了一批优秀节目,如家庭伦理小品《称妈》、《好孩赖孩》、创建文明城市题材的《欢迎你到济源来》、以玉泉撤乡建办为主题的《夸夸玉泉新面貌》,反映百村富民工程、新农村建设的快板《我们村里大变样》,以中马头、中马头、罡头等居委会老年协会开展的健身气功、中老年迪斯科、太极功夫扇、太极拳等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群众即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文明素质在逐渐的转变和提高。三是与“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活动相结合。在全办范围内开展“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活动,成立了由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为主的“五老”志愿文明劝导队22个,共80人,统一标识,配备印有“玉泉文明劝导”字样的帽子、T恤、胸牌、活动记录本等物品,在各居委会公共场所开展日常劝导纠正活动。办事处定期组织集中活动,与城管大队结合,到辖区内公共场所活动,如:到新济路沿线的五小门店、长途汽车站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知识内容,发放宣传页,张贴文明提示语,纠正不文明行为,为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 “五化”标准不够高,创卫成果有反弹现象。环路内居委会主次干道有建筑材料堆放、乱贴乱画现象、环境卫生整治不彻底现象。
二是宣传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居民的思想素质还没有完全适应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居民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是一项宠大的群众工程,为让群众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办营造“讲文明、创文明”的大环境,一是定期更新各居委会宣传栏、版报内容,大力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调查问卷”印发到居民手中,提前模拟测评居民的知晓情况,以便下步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三是加大“五老”文明劝导活动的力度和范围,有效纠正辖区内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作用,利用暑假期间,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向文明走”的活动
2、明确任务,严格落实。按照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标准,对照工作台帐,与市创建办结合,对环城路内各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做一次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短期内迅速整改,确保创建工作取得胜利,为我市顺利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镇党委、政府(2011年3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争创文明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城郊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区委、区政府3月15日召开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大会,会后,我镇以开展“不给别人添麻烦”、“负责任地做产品”和“健康成长我做主”三大主题活动为契机,以优化城市公共环境为目标,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促进我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提升。
一、加强领导,为文明创建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领导再加强。我镇专门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部门和村居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文明创建成为“一把手的工程”。二是责任再明确。会后,立即召开全镇文明创建推进会,将相关任务指标细化分解,任务到点,责任到人,部门与村居形成联动,使文明创建成为“一班子的责任”。三是情况再排摸。会后,我镇对辖区范围内的农民思想状况、企业生产情况和学校的学生品德现状等进行了认真调查,以吃透民情,掌握民意,增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文明创建成为“一片区的实事”。
二、广泛宣传,为文明创建浓厚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强化全民创建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全面铺开宣传。我镇在官塘桥、乔家门、韦岗等集镇和主要道路两侧、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小区,企业集中区、学校等区域,通过制作标牌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不给别 人添麻烦”、“负责任地做产品”和“健康成长我做主”三大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阶段性工作重点及要求,号召广大村民、企业职工和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二是注重提升素质。通过发放开展“不给别人添麻烦”、“负责任地做产品”和“健康成长我作主”等主题活动的宣传资料,不断增强广大村民、企业职工和中小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增强认识问题、了解时事、融入新城的本领,以“主人翁”姿态融入官塘新城建设,争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者。三是营造良好氛围。把开展“不给别人添麻烦”、“负责任地做产品”、“健康成长我做主”与“我们的节日”、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党员干部冬训等活动相结合,依托市、区媒体网络,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广泛宣传,浓厚舆论氛围,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个个支持。
三、细化措施,为文明创建打造特色亮点。
立足**自身实际,以开展“不给别人添麻烦”、“负责任地做产品”和“健康成长我做主”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开展志愿者义务清扫活动,优化公共环境。3月5日,镇全体机关干部和嶂山村干部群众志愿者近200人,在嶂山文体活动中心周边村庄捡拾垃圾、清除路边杂草、清理排水沟积存垃圾、洗擦宣传栏和补栽花木等。共清除积存垃圾10余车,清理水沟100多米,补栽花木近千株。与此同时,该镇全体党政领导全部下派到六个村、社区相应的联系点指导并参加各村、社区的活动。平山村、秀山村、官塘桥村、韦岗村和乔家门社区共召集干部群众700多人参加了环境整治清扫活动,出动运输车辆10台套,分别对平山中心村、秀山农民公园、官塘显阳文体活动中心、韦岗船山河两侧和乔家门集镇等村(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清除杂草、清理积存垃圾、打捞水中漂浮物等,共清理 杂草、垃圾近百吨。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美化了广大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二是推进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开展“健康成长我做主”主题实践活动。依托嶂山“乡村少年宫”示范点,积极开展“健康成长我做主”农村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小学学生参观嶂山蝴蝶兰生产基地,引导其掌握一项农活技能,培养农村未成年人爱家爱乡的情怀。嶂山村以庆“
三、八”活动为契机,融入“健康成长我做主”的内容,开展了“争创时代先锋,展示巾帼风采”演讲竞赛活动,充分展示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三是以职工教育培训为抓手,开展“负责任地做产品”主题实践活动。结合2010党员干部冬训活动,全镇各非公企业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平山村兴达联轴器有限公司开展职工了技能竞赛,提高了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镇江日报、镇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级主流媒体都作了相应的报道。2011年2月27日下午,乔家门社区金宇服饰有限公司为22名职工进行生产技能培训。这次培训班由专家现场介绍金宇服饰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这次培训,参训职工基本掌握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韦岗东亚碳素有限公司开展了职工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
各位领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迎检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创建工作,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