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森防总站
第七章 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 森林害鼠和害兔种类较多,发生范围较广,害鼠害兔直接啃食林木的树干或根系,常致死林木。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幼树,若遭受害鼠害兔的侵扰,将遭受灭顶之灾。
第一节 害鼠的危害与调查
依据害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即地下鼠和地上鼠。地下鼠危害林木的根系,其代表为中华鼢鼠;地上鼠以危害林木树干的棕背鼠平和危害树干及枝梢的大沙鼠为代表。
1.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内分布于西北和华北等地的温带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发生。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云杉Picea asperata 等针叶树。
形态特征
体长20cm~25cm,体重250g~500g;体形短粗,略呈圆筒状,雄鼠常大于雌鼠。头宽而扁,嘴短,耳壳退化、耳轮小,额头有1白斑。四肢发达,前肢爪呈镰刀状,善于挖土打洞;后足较小,适于拔土。头骨粗大,头骨后面宽大于高。1对门齿较大,外露。毛短细密,体背毛厚,呈灰褐色和锈褐色,略有绿光。腹部毛为浅色,尾长3.0cm~4.5cm,无毛,粉红色。
生活习性
终年营地下生活,取食、繁殖、防御等一切活动均在洞内进行。每年10月下旬在较深的洞内休眠,翌年4月份解除休眠开始危害,以植物的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番薯Ipomoea batatas及豆类Leguminosae sp.等,喜欢吃油松根皮和小根,对油松幼林危害较大。
中华鼢鼠怕风、怕光、怕水,有封洞的习性。5月份开始繁殖,1年1胎,每胎1只~4只,多为2只~3只。以夜间和晨昏活动为主,盛夏季节活动较少;1a内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春季繁殖期和越冬前储食阶段。其地下洞系纵横交错,上下相连,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洞系结构,洞穴可分主通道、取食道,越冬时有老窝,在老窝的附近还分粪道、贮食道。中华鼢鼠在打各种通道时,把多余的土堆到地面,形成一个个直径30cm,高约5cm~6cm的土丘。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 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箭,弓箭(地箭)与洞口的距离为切开的洞口直径的2倍。1昼夜检查1次,及时重设弓箭(地箭),连续捕杀2昼夜。然后统计捕获的鼢鼠数量和鼠种,计算出土丘系数和捕获率。根据下式计算土丘系数: 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
然后在各种立地类型标准地内分别统计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鼢鼠的相对数量。鼢鼠密度(只/ hm2)=标准地内鼢鼠数/标准地面积。捕获率计算公式如下: p=[n/(N×H)]×100% 式中:p为捕获率;n为捕获的鼢鼠数;N为设置弓箭数;H为捕鼠昼夜数。
被害株率调查 于每年春季3月~5月土壤解冻后和秋季9月~10月鼢鼠储粮期各调查1次。选择1块面积1hm的临时标准地,逐株调查标准株,以树下有鼠洞,针叶发灰、发黄色,顶芽生长缓慢判定为被害。统计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预测方法
幼鼠发生量预测 采用鼠口调查分析法预测鼢鼠当年幼鼠发生量。F=P(a×b)×c×(1-d);
式中:F为当年仔鼠发生量(只/hm),P为越冬鼠口密度,a为雌雄鼠比率(雌/(雌+雄)),b为每雌每胎平均产仔数,c为年繁殖胎数,d为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
22甘肃省a=0.5349,b=2.38,c=1,d=5%,预测模型为:F=1.2094 P。
种群密度预测 用幼树被害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根据中华鼢鼠种群密度(Y,只/hm)
2与油松幼树被害死亡株率(X,%)的线性关系,经过长期观测可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2.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 分布于河北燕山地区海河平原,内蒙东部地区,辽宁辽河平原,吉林中、西部地区,黑龙江西部,山东中部地区,河南沿黄流域、黄淮平原,以及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危害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花生Arachis hypogae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 Daucus carota.var.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 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 的根系是其最理想的越冬食物。
形态特征
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体毛细软有光泽,面部毛色棕黄色,背毛灰棕色,毛干为浅灰色,毛尖为棕色。额顶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点,但有变化。体侧及前后肢外侧毛色与体背毛色相似。腹毛灰色,毛尖稍显浅褐色,与体侧无明显界线,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头骨短,有明显的棱嵴,枕骨高而宽,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鼻骨前宽后窄,末端嵌入额骨前部,具有发达的眶上嵴和颞嵴,在左右两嵴之间形成凹陷。上门齿凿状,突出于口外,齿根延伸到第1臼齿前面,第1上臼齿大,第2、3上臼齿小,第3下臼齿退化,外侧仅有1个凹角,内侧第1凹角深,第2凹角浅。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土质粘重或偏粘的壤土中。多见于丘陵、低山、谷地的林缘、灌丛及湿润草甸,以草甸草原和田间荒地的密度为最高,干燥的丘陵顶部和密林中极少见到,在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与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的分布区相重叠。食物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也吃绿色茎叶和种子。在山东还曾发现它捕食金龟子。活动无明显的昼夜区别,一天中以6:00~9:00,18:00~21:00为活动高峰。雨后常可见到较多的土丘出现。极少见出洞。营独立生活。
雌鼠洞系较为复杂,分支和仓库数量都多于雄鼠。洞系结构与中华鼢鼠相似。唯其洞道距地面较浅,有时仅10cm左右。在地面可见拱掘洞道留下的龟裂纹。觅食道复杂,洞道形成网络结构,并且经常变化,随时挖掘新道,同时也不断废弃旧道。因而土丘的排列比较分散,有时在洞道的左右对称出现。每个洞系占地面积较大,据寿振黄等(1959)报道,该鼠洞系面积为14.5m×50m,其窝巢的深度为80cm~100cm。
1a繁殖1次,每胎产仔1只~6只。调查方法
同中华鼢鼠。
3.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 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危害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等固沙植物。形态特征
体长大于150mm。耳短小,短于后腿长的1/2,耳壳前缘列生长毛。爪锐利,尾粗大、近于体长、上被密毛,尾末端形成毛管状黑色“毛束”。背部呈暗黄褐色、杂有毛尖为黑色的毛,腹毛毛尖污白色,尾毛锈红色。
生活习性
无冬眠,冬季多在中午出洞,夏季约在日出后1h出洞、在日落后1刻钟入洞。4月~9月为其繁殖期,5月~7月为繁殖高峰期。妊娠期约25d,每窝产仔1只~11只,一般为4只~7只。一般不远离洞系觅食,多局限在洞系所在范围内的梭梭林间活动,最喜食的是梭梭、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nica 等的枝条。每年储食两次,初次在仲夏,第2次在秋季。在储食季节,它们异常活跃,经常攀爬到2m~3m高的树梢上,将枝条咬断,衔回洞内储藏。
该鼠营“家族”式群居生活。最适生境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 的半固定沙丘,地下水位6m~12m深的地方最适宜于其栖居。春季多栖息于白刺+盐爪爪的半固定沙丘,秋季又向盐爪爪裸露土岗生境迁移。喜欢在有坡度的沙丘上挖巢,一些天然形成的土丘隆起或山岗、水利枢纽的引洪灌渠土坝,是秋季大沙鼠喜欢栖息的生境类型之一。该鼠洞系结构复杂,常连成一片,地面出口甚多;洞道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距地面20cm~40cm,下层距地面80cm左右,巢位常在1.5m~2m之间。在冬春季,主要利用朝南或东南方向的洞口,此时北和西北方向的洞口则被风沙掩埋,从而提高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夏秋季,则主要利用朝西、北的洞口,而反方向的洞口并不被风沙掩埋,以保持整个洞系通风良好。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 在标准地内设置100个10cm×15cm鼠铗。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设鼠铗。统计堵洞数、有效洞数、百铗捕获数,计算百铗捕获率和鼠口密度,连续调查5d。
有效洞口系数=有效洞数/堵洞数
校正百铗捕获率(%)=百铗捕获数×有效洞口系数调查日标准地害鼠数量=堵洞数×校正百铗捕获率
害鼠密度(只/hm2)=∑逐日标准地害鼠数量/标准地面积
被害株率调查
结合春季鼠口密度调查进行。采取样株调查法。将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块~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要求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然后,在样方内逐株调查,凡树干、树枝被啃食即为被害。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4.棕背鼠平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 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湖北、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危害赤松Pinus densiflora、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红松 Pinus koraiensis、油松P.tabuliformis、云杉Picea asperata、冷杉Abies、椴树Tilia、黄波萝Cortex phellodendri、山槐Albizia kalkora、榆树Ulmus pumila.、蒙古柞Quercus mongolica、杨树Populus、柳树Salix、桦树Betula、山丁子Malus baccat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刺五加Radix Acanthopanacis、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刺枚果Rosa davurica 和榛子Corylus chinensis等。
形态特征
体长90mm~110mm。冬季背毛红棕色,身体两侧毛灰色,腹毛淡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夏季背毛暗棕色,体侧和腹部毛色也比冬季暗些。尾毛较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 Pallas短而稀,稍细;尾上面毛色同背部,下面毛色同腹部。幼鼠的毛色较深,毛亦短。头骨较粗大,颅全长不小于25mm,有明显的眶上嵴,成鼠眶间有1明显的纵形浅沟;颧弓较粗大,中间宽。牙齿的齿列较长,上齿列长不少于6mm,上颌第3齿最后齿叶向后突出一部分,致使内外两侧各有3个突出角,构成2个缺刻。
生活习性
繁殖力强。每年4月份开始繁殖,雌鼠怀孕期约22d。刚出生的幼鼠肉红色,体重1.5g~2.5g,体长25mm~35mm。15d以后幼鼠开始独立取食,20d以后完全独立生活。幼鼠出生后50d~60d即可参加繁殖,5月、8月是繁殖盛期。1a繁殖2窝~3窝,每窝平均胎崽为3只~6只。
该鼠害多发生在树内卫生状况不良、杂草丛生的人工幼树,林分郁闭以后鼠害显著减轻,或很少发生鼠害。多栖息在杂草较茂密,胡枝子、刺梅果、榛子等灌木较多的林内背风、向阳处。在树根、倒木、伐根、灌丛、草丛或枯枝叶层下掘洞,洞口有1个或多个,与周围草下面交错的跑道接连。有多次在同一路线危害同一株树的习性,一般在霜后草本植物枯黄、地表结冻时开始危害树木,危害最盛期为10月~12月、4月末停止危害。
在植物生长季节主要取食绿色植物的嫩茎、嫩叶,在春季(地表解冻后)、秋季(降霜后)以取食植物的嫩芽及地下茎为主,在冬季主要取食种子和树皮、主要危害幼树,树木被害有树干被剥皮及枝条被切断两种。多数被害树木,一般从树干地径向上的树皮被剥皮一圈或部分树皮被剥、韧皮部被食。根据干部被啃食程度,可划分为环状、大于1/2环状、小于1/2环状及点斑状4种危害状;环状剥皮输导组织被切断、树木枯死,部分剥皮长势减弱。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 在每块标准地内,将100个中号板铗(12 cm×6.5cm),按铗距5m、行距20m的平行线、或按“Z”字形、棋盘式等形式顺势布放。食饵选用炒熟的白瓜子。鼠铗布放后,间隔24h进行检查,用空铗将已捕获鼠的鼠铗替换,48h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逐日统计捕获害鼠的数量。
被害株率调查 在4月中旬~5月初进行。将1hm的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块~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然后,以树干四周皮部1/4以上被啃食或侧枝被啃断1枝~4枝为林木受害的统计起点,在样方内逐株调查。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预测方法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森防站用棕背鼠平的春季数量、温湿系数组成、性比、温度及繁殖率等因子对秋季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如,春季数量X预测秋季捕获率Y=0.9172+20.1939X,春季性比X预测秋季捕获率Y=21.3725-4.9469X,春季繁殖率X预测秋季捕获率Y=40.2601-O.4245X。春季捕获率X1、温湿系数X2与秋季捕获率Y=10.4414+22.1915X1-0.9473X2。春季捕获率(X1)百分比、组成(X2)、温湿系数(X3)与秋季捕
22获率Y=16.6703+17.9112X1-O.8950X2-4.9065X3 5.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 Büchner 分布于内蒙黄河沿岸地区,辽宁东部和辽河平原,黑龙江东部山区和平原地区,山东南部平原,宁夏中、北部丘陵地区,陕西秦岭,安徽贵池,浙江北部和西部地区,福建武夷山一带,湖南北部湖泊河汊区,以及吉林、湖北和贵州。危害幼树。
形态特征
为体型较大的田鼠,成体体长120mm~150mm。尾长为体长的1/3~1/2,尾被密毛。后足长22mm~24mm,足掌前部裸露,有5枚足垫,而足掌基部被毛。这是与莫氏田鼠相区别的关键特征,后者具6枚足垫。背毛黑褐色,其毛基为灰黑色,毛尖暗棕色。体侧毛色较浅。腹毛污白色,毛基为深灰色。背腹毛间分界明显。足背与体背同色。尾部背面为黑色,腹面为污白色。各地种群的体色深浅有区别。头骨棱嵴不明显,无眶上嵴。腭骨属田鼠特征,其后缘有一下伸小骨与翼骨相连,形成翼窝。听泡较高。门齿唇面无纵沟。M1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其前端具1小横叶。M2有3个三角形。M3有3个,但内侧有1小突起。
生活习性
东方田鼠多栖息于低湿多水的环境。自然条件下集中于沼泽草甸、河渠两岸。在沿海地区多栖息于湖周草甸、河边苇塘等地。食物以植物的茎、叶、种子为主。喜食鲜嫩的水生植物。不冬眠。昼夜均可活动,夏季以夜间活动为主,其他季节则以白天活动为主。善游泳,可潜水。有季节迁移习性,当洪水来临时,成群迁往周围农田。
洞系结构简繁不一。简单的洞系只在苔草墩下挖1个侧坑,筑巢;复杂的洞系有20多个洞口,洞道长而分支,内有仓库2个~5个。
春夏繁殖,每年产3胎~4胎,每胎产仔5只~11只。种群的平均寿命为14个月,种群更新速度很快。数量常有暴发性。亚成体在种群中的比例高达44.5%左右,而成体仅占21%。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 在每块标准地内,将100个鼠铗按铗距5m、行距150m,分2行平行线布放。24h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统计捕获害鼠的数量。
被害株率调查 将1hm的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块~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226.根田鼠 Microtus oeconomus Pallas 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焉耆盆地,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南部和祁连山东部,陕西秦岭,四川北部,以及青海。以植物种子和根、茎、叶为食,对灌木林和幼树危害较大。
形态特征
体长约为105mm,后足长19mm左右,尾长不及体长一半,但大于后足长的1.5倍。成年鼠雌性体重25.98±0.31g,雄性体重36.92±0.63g。体毛蓬松,体背毛深灰褐色乃至黑褐,沿背中部毛色深褐;腹毛灰白或沾淡棕黄色,尾毛双色,上面黑色,下面灰白或淡黄;四肢外侧及足背为灰褐色,四肢之内侧色同腹部。头骨较宽大,颅全长约26mm,颧骨相当宽大,颧宽约14mm,为颅全长的1/2,眶间较宽大。第2上臼齿内侧有2个突出角,外侧有3个突出角;第1下臼齿最后横叶之前有4个封闭三角形与1个前叶;上齿列长约6.8mm,短于齿隙之长度。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海拔2000m以下的亚高山灌丛,林间隙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沼泽草原等比较潮湿,多水的生境。筑洞穴居,洞道较简单,大多为单一洞口。筑窝于草堆、草根、树根之下方。个别个体筑有外窝。营昼夜活动之生活方式。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 在每块标准地内,布设100个铁制踏板式鼠铗,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按铗距5m随地形地势一条线布放。24h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统计捕获害鼠的数量。
被害株率调查 将1hm的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块~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样方内
22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第二节 害兔的危害与调查
蒙古兔和达乌尔鼠兔是我国北方林业生产上的两大害兔。主要危害幼林和幼苗,树木被啃食后死亡率极高。
1.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 国外分布于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分布于安徽、北京、甘肃、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新疆和云南等地。危害所有的造林树种,对10a生以下的幼树、幼苗危害最严重。
形态特征
体长约450mm,尾长约90mm,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体重一般在2kg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面颊部,各有1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臀部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冬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生活习性
活动敏捷,听觉、嗅觉灵敏,性机警,遇敌快速奔跑、跳跃。除繁殖哺乳期外,无固定老窝,多数在草丛中潜伏,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活动最为频繁。植食性,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取食林木幼苗和嫩茎、叶,冬季和初春,啃食林木根基部树皮,咬断幼树。地面和雪面留有明显的觅食路线,在林地危害呈线形分布,同一方向危害较重。严重时,林木成片被害死亡。蒙古兔主要栖息于山坡林地,农田附近,半荒漠地区绿洲,沙丘灌丛等处。在华北地区每年繁殖2胎~3胎,孕期45d~48d,每胎2仔~5仔;在长江流域每年繁殖4胎~6胎,孕期42d左右,每胎2仔~6仔。早春出生的幼兔夏末性成熟,饲养寿命5a~6a。
调查方法
春季,选择1hm的长方形或方形样地,样地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逐株调查被害情况。计算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22.达乌尔鼠兔Ochtona daurica Pallas 分布于东北、山西、陕西、青海、内蒙古、宁夏、西藏和甘肃等地。危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杉Picea asperata、白榆Ulmus pumila、青杨Populus cathayana、山杏Prunus armeniaca、旱柳Salixmatsuda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拧条 Caragana korshinskii 等,尤以油松、侧柏、云杉受害最为严重。
形态特征
体长125mm~185mm,后肢略长于前肢,无尾,在颈下与胸部中央具1沙黄色斑。椭圆形大耳具明显的白色边缘,吻部上下唇白色。冬毛较长,背部和四肢外侧为沙黄褐色或黄褐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乳白色。夏毛较短,背部黄褐色,并杂有全黑色的细毛。颅全长一般小于45mm,额骨隆起,故头骨上方轮廓的弧度较大,顶骨前部隆起,后部扁平。门齿孔与腭孔合为1孔,具2对上门齿,前面1对比后面1对门齿大1倍多。
生活习性
营群栖穴居生活,一年四季活动、不冬眠;1a2胎,胎产仔一般3只~5只,多达8只,少则1只~2只,雌雄比例为1.29:1。多栖息于荒坡、荒沟、林地草滩和野生的灌木丛中,少数生活在农田地梗上。春秋季节多在林地内活动取食,在早春和枯草期啃食幼树当年生嫩枝和树皮,使其生长畸形成丛枝状,失去形成主干的能力,或将根茎上部约20cm处环状剥皮,致使树木水分养分输送受阻而死亡。秋季将新植幼树从地表处咬断,拉到洞口或洞道内贮藏越冬。冬季寒冷时多在中午活动,夏季1d内有2个活动高峰,即7:00时~10:00时和17:00时。4月~7月繁殖期种群数量的变动很大,年度的数量变动亦十分显著、高数量峰年密度可超过低谷年10倍以上。
达乌尔鼠兔具贮草习性,7月~9月集草,待草晒成半干后拖入洞中贮于仓库里,作为越冬之用。该鼠兔的简单洞多数只有1个洞口,无仓库。复杂洞洞道结构复杂,弯曲多支,总长约3m~10m;具3个~6个圆形至椭圆形洞口,直径约5cm~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粪便,鲜粪草黄色,陈粪灰褐色,洞口间具宽约5cm的网状跑道;洞口通道与地面成30°~40°的角度,并延伸约50cm后与地面平行;洞道中部具1窝巢,内铺以碎草,窝形扁平;距洞口不远处有仓库1个~3个。
调查方法
于春季牧草返青前的4月和秋季牧草枯黄后的10月各调查1次。根据调查地块的形状选择1条最长的对角线,进行线路踏查,随机选取100株树,调查林木的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3.西藏鼠兔 Ochotona thibetana Milen-Edwards 分布于陕西秦岭,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和甘南地区,以及青海、河南西部山区、西藏东部和南部、四川和云南。森林更新的幼苗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
体型较达乎尔鼠兔小而细长。体长一般不超过155mm。耳较大,椭圆形,高度不超过27mm。四肢短小,后肢略比前肢长。无尾,尾椎隐藏于毛被之下,上唇有纵裂。体毛毛色较灰暗,夏毛背部棕黑色,毛基黑色,中上部浅棕,毛尖黑褐色;体侧较背色为淡;耳外侧黑褐,内侧棕黑色,边缘有窄白边,耳前方有一撮淡色毛丛,耳后近颈部处有一淡色斑块。触须棕色或棕黄色,较短;头部及吻端颜色较背部暗深;头侧、颈部淡棕黄色,整个腹毛基色灰黑;颏部毛尖白色;腹部中央淡棕黄色,两侧污白色;四肢外侧毛色同背,内侧毛色与腹部相同;足背淡棕黄色,趾部有黑褐色密毛;冬毛背部比夏毛稍浅淡,毛基部灰黑、毛尖黄褐色;故整个背部毛色呈黄褐色,体侧淡黄褐色;腹毛色同夏毛,耳后淡色毛斑不及夏毛明显。头骨较平直狭长,颅全长小于40mm,脑颅低平,棱角不大明显,背部平直;额骨略突出,中间骨缝处稍凹入;顶骨前部略上凸,后部低平,人字嵴和矢状嵴很低,人字嵴向两侧延伸与颞嵴相接;颧弓呈平行状,前宽后略窄,末端有一细长突起;门齿孔与腭孔合并成一个大孔;梨骨不被前额骨边缘遮位。腭长一般不超过14.5mm。听泡中等。不十分隆起。齿隙长与齿列长相等。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0m~4000m的高山草甸、灌丛、芨芨草滩、山坡草丛中,尤其以柳Salix、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等不占优势的灌丛中最多。在祁连山西段,主要分布在针茅Stipa、苔草Carex为主的生境中,以双子叶植物为建群种的阶地,山麓平原上数量最多。有时也栖居在河渠边的马蔺 Iris lactea var.chinensis、苔草滩上。营穴居生活,筑洞穴于干草根、灌丛及土块之下,也有利用旱獭Marmota bobak废弃洞道侧壁挖洞营巢。洞道一般距地面10cm,根据洞穴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结构复杂,全长3m以上,具多个分支,洞道出口多,洞内有贮室和一个巢室,名曰居住院洞;另一种构造简陋,洞道全长仅为40cm~-50cm,有1个~2个分支,分支末端各有1个与地面相通的出口,此种洞穴,用于临时休息或躲避敌害,称临时洞。洞群各出口之间,有跑道相互贯连。洞口近旁常堆积有粪便,粪便呈圆球状,新鲜粪便颜色黄绿,陈旧粪便灰黄色。昼夜活动,冬不蛰眠,甚至在雨天,雪被底下,亦常外出觅食。食性以植物为主,经常取食莎草科 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植物的茎、叶,亦食山柳 Salix oritrepha、浪麻Caragana jubata 等小灌丛的嫩叶及其他植物嫩根。胃内偶尔有甲虫残骸。一年繁殖数次,繁殖期为5月~6月,8月~9月常有怀孕雌鼠,每胎5仔~6仔。分布区内数量较多,但由于其群居性不如达乎尔鼠兔强,故无密集聚居之现象。
调查方法
选择西藏鼠兔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的标准地2块~3块。再将1 hm的标准地划分为20m×20m 的样方若干块,从中随机抽取3块,以洞口旁有新鲜粪便为有效洞口的标准,统计其有效洞口数量。计算出1 hm的鼠兔密度。
224.高山鼠兔 Ochotona alpina Pallas 分布于内蒙东部、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林区,以及宁夏贺兰山区。以松子、榛子Corylus chinensis、橡子Quercus mongolica、植物的绿色部分及苔藓Bryophyta等为食,亦啃食幼苗及幼树。
形态特征
体长150mm~210mm,体重0.14kg~0.26kg。体型较浑圆,四肢短小,后肢稍长于前肢,毛长而蓬松,吻钝。耳短而圆,具白边。无尾。后足腹面具污白色密毛,其毛基为黑色。
冬毛背面棕黄色,背毛基部灰黑色,上段棕黄色,尖端黑色,致使背部颜色较暗。体侧及四肢外部较为鲜亮,为纯棕黄色。腹面毛淡,呈灰棕色或淡黄灰色,灰色毛基常显露外方。后足毛棕黑色。
上门齿2对,第1对强大而弯曲,其前方内侧有明显的深沟。第2对门齿位于前齿后方,较小,其长不及第1对门齿长的一半,呈棒状。齿隙较宽。第1上前臼齿较小,为扁缘柱状,第2上前臼齿形状不规则,其内侧有2个突出棱。
生活习性
一般群居于山中岩地,以石隙为洞穴。洞口形状不一,藏在乱石间。冬季不冬眠,在积雪时常将洞口通于雪面上,雪上洞口直径约5cm~8cm,早晨及傍晚活动较多,晚上少见。有贮食越冬习性。1年繁殖2胎,每胎产仔2只~3只。
调查方法
选择高山鼠兔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的标准地2块~3块。根据调查地块的形状选择1条最长的对角线,进行线路踏查,随机选取100株树,调查林木的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2(王玉玲编写)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百贇,等.人工油松林地中华鼢鼠防治指标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5):559~561 【2】韩丽,等.中华鼢鼠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60~62 【3】赵天飙,等.大沙鼠对栖息地的选择.动物学杂志,2000,35(1):40~42 【4】李景俊,等.大沙鼠种群生态及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干旱区研究,2004,21(4):451~454 【5】张三亮.达乌尔鼠兔综合防治技术.林业实用科技,2005,(6):41~42
【6】赵丽群,等.棕背平的生态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4,28(3):25~27 【7】杨春文.林业害鼠及其防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张美文,等.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特性.兽类学报, 2009,29(4):396~405 【9】仓决卓玛,等.高原鼠兔对藏北草原的危害及其主要天敌.西藏科技, 2010,1:65~67 【10】都玉蓉,等.根田鼠身体大小的性二型.兽类学报, 2001,21(3):236~239
【11】张同作,等.退耕还林还草地鼠类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草业科学, 2005,22(4):83~87
第二篇:鼠兔害填空题1森林鼠害是由______引发的一类森林灾害
第四章
鼠兔害
一、填空题
1.森林鼠害是由________引发的一类森林灾害。* 2.啮齿动物,包括________与________两大类。* 3.森林鼠害是北半球寒温带林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灾害,其中以________受害最为严重。* 4.化学灭鼠剂又称________,是指用于杀灭鼠类的有毒化学药物。* 5.鼠类,是指均以门齿啃啮食物的啮齿动物,包括1个目,即________的动物。** 6.啮齿动物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无齿根,能终生生长。* 7.鼠(兔)害按危害形式分为两类,一类为____________,包括鼠平鼠、姬鼠、沙鼠、跳鼠、绒鼠、田鼠和野兔等;另一类为____________,即专门啃食植物根部的鼢鼠类。** 8.全球的森林鼠害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即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方。** 9.在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严重危害的林分,应使用_____________进行防治。* 10.按灭鼠剂对鼠类中毒的作用速度和形式,一般习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灭鼠剂和____________灭鼠剂。** 11.毒饵通常是由基饵、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2.中华鼢鼠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一大害鼠。** 13.中华鼢鼠主要危害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树种。*** 14.东北鼢鼠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和落叶松的根系等。*** 15.鼢鼠的洞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16.达乌尔鼠兔是典型的________动物,一般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的丘陵、山坡草地、平原草场和灌木丛等立地环境下。** 17.赤腹松鼠的身体背面、两侧面和四肢外侧面呈橄榄褐色;体腹面毛色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南至北到安徽大别山一带,毛色从________逐渐变淡成为橙黄色,最后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__。*** 18.啮齿动物不仅____________,而且具有强大的________,分布在除南极大陆外的世界各地。** 19.啮齿动物危害的树种,几乎是所有____________的全部树种,在鼠类大发生的,还可以见到________中的一些树种或灌木丛也遭受危害。** 20.有害啮齿动物的控制必须保障______________的安全,有利于维护____________,同时实现有害啮齿动物的可持续控制。*** 21.利用物理学原理制成捕鼠器械对害鼠进行人工捕杀,适用于害鼠________或不宜进行大规模________的林地。*** 22.由于____________的高效、低毒、安全和特有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灭鼠药物。* 23.理想的毒饵引诱剂不仅可以通过________,也可以通过________起作用。** 24.利用________,就是直接将烟剂点燃后投入鼠洞,再封堵洞口,熏死害鼠。** 25.赤腹松鼠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剥食树皮,在树干基部的___________及树体上、中、下部的___________,最长的达2-3 m。***
二、单选题
1.啮齿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门齿很发达,无齿根,能终生生长,()。* A.无犬齿 C.无臼齿 A.原始林 C.人工林 A.寒带林区 C.温带林区
护树体,都是()方法。* A.化学控制 C.生物学控制 A.獾和猫头鹰 C.黄鼬和乌鸦 A.12年 C.6年 A.生产者
B.物理控制 D.综合控制 B.穿山甲和隼 D.水獭和秃鹫 B.9年 D.3年 B.消费者 B.无前臼齿 D.A.B.C.B.次生林 D.A.B.C.B.寒温带林区 D.热带林区 2.森林鼠害发生最为严重的是()。* 3.森林鼠害主要发生在北半球()。*** 4.挖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套硬质塑料管、金属网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5.自然界中许多小型食肉兽和猛禽,如()都是鼠类的天敌。* 6.我国东北林区棕背鼠平的密度,每隔()就有周期性的波动。** 7.鼠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在能量流及物质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C.还原者 A.西北及西藏 C.西北及内蒙古
9.鼢鼠是适于()生活的鼠类。*
D.A.B.C.B.西南及西藏 D.东北及内蒙古 8.在我国红背鼠平分布于()的林区及森林草原区。** A.地下
B.地面 C.树上
10.化学灭鼠剂来源于()。** A.微生物产品 C.植物药物类
B.化学药物类
D.动物药物类 D.A.B.C.11.鼠害治理提倡预防为主,下面预防技术措施是()。* A.生物防治技术
B.化学防治技术 C.林木保护技术
D.物理器械防治
12.环状剥皮是害鼠取食的结果,树皮中含有粗糖、粗脂肪、粗蛋白等营养成分,其中营养成分含量丰富的是()。** A.红松
B.樟子松 C.落叶松
D.杨树
13.生态控制技术是具有生态修复功能无公害防治技术,它是()。** A.设置替代性食物
B.挂鸟巢招引食虫鸟 C.应用生物制剂防治
D.人工捕杀
14.生态控制技术是具有生态修复功能无公害防治技术,哪种不是生态措施()。** A.设置捕鼠陷阱
B.除草、提高林分卫生状况 C.合理密植
D.促进林分郁闭
15.利用捕鼠夹进行害鼠调查,下列不同布夹密度和间距哪种更科学合理()。** A.5m×5m
B.10m×10m C.10m×15m
D.5m×20m 16.抗生育技术是控制害鼠种群密度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依靠()。** A.消灭害鼠个体,达到降低密度
B.靠气味驱赶害鼠,降低密度 C.让害鼠绝育,高效降低密度
D.控制害鼠繁殖力,保持低密度 17.抗凝血杀鼠剂对非靶动物、鼠类天敌和环境的影响是()。*** A.严重毒害
B.有毒害 C.毒害轻微
D.安全
18.鼠害发生中等危害时,应拒绝使用()。* A.抗生育药剂
B.捕鼠器械捕杀 C.化学杀鼠剂
D.生物防治
19.田鼠喜欢生活在湿润环境中,其夏季主要食物是()。** A.林木幼苗
B.草根、绿色植物 C.粮食、种子
D.块根、块茎
20.不同湿度影响到地面鼠类种群组成,由湿润向干燥过渡,害鼠依次为()。** A.鼠平鼠、田鼠、姬鼠、跳鼠
B.跳鼠、田鼠、姬鼠、鼠平鼠 C.姬鼠、田鼠、鼠平鼠、跳鼠
D.田鼠、鼠平鼠、姬鼠、跳鼠
21.林木保护药剂具有多种处理方式,例如沾根、喷雾、涂树干、全株沾苗处理等,在地下害鼠和野兔重复发生、交替危害的地区,使用()能够有效控制灾害。*** A.涂树干处理
B.沾根处理 C.全株沾苗处理
D.喷雾防治
22.林木保护药剂通过对()刺激作用,达到保护树木的目的。** A.嗅觉和触觉
B.触觉和视觉 C.味觉和触觉
D.味觉和嗅觉
23.天敌动物是控制害鼠种群的因素之一,对于地下害鼠来说,()控制效果最好。** A.狼、狐等中型食肉目动物
B.蛇类
C.鹰隼、猫头鹰等猛禽类
D.鼬科动物
24.在低洼、水湿环境下投药防治害鼠,要求蜡块毒饵剂型,()是蜡块毒饵不具备的。*** A.能保持药剂的有效作用期
B.不污染水环境 C.增加药剂的适口性
D.对鸟类等安全
25.抗生育防治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害鼠的出生率来控制种群密度,从而减轻危害,达到()。** A.预防当年鼠密度上升
B.长期维持在低密度水平C.保存一定密度,维持生态平衡 D.防止其它害鼠入侵 26.抗生育防治技术的效果与()密切相关。*** A.投药量
B.防治时间 C.投药方式
D.天气状况
27.棕背鼠平的危害有以下规律()。** A.山下坡重、坡上轻
B.林缘重、林内轻
C.海拔高重、海拔低地轻 D.火烧迹地重、其它造林地轻
28.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害鼠种群组成,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各自具有相应的种群组成,哪种是针叶林的鼠类组成()。*** A.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
B.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 C.红背鼠平和棕背鼠平
D.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 29.抗生育药剂具有环境友好的优点,而非()。** A.对环境无污染
B.促进森林健康
C.对非靶动物、天敌安全
D.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30.棕背鼠平危害林木的原因不是()。** A.为繁殖需要而准备
B.有啃咬物质的习性
C.洞道简单,不储存食物
D.为了取食
31.棕背鼠平具有的生活习性不是()。* A.有冬眠习性
B.会游泳 C.有很强的攀爬能力
D.觅食能力好 32.提倡无公害防治,是因为()。** A.提高防治效率
B.更经济实用 C.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D.促进科技创新
33.抗生育剂控制害鼠种群效果比较理想的是()。** A.雌性抗生育剂
B.雄性抗生育剂 C.化学抗生育剂
D.雌雄两性抗生育剂
三、多选题
1.鼠(兔)类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盗食直播树籽 C.啃食幼树树皮 A.携带和传播种子 C.提供食物
A.数量突然急剧上升 C.食物数量不足
B.啃食幼苗与树根 D.啃食嫩枝嫩芽 B.扩大森林植物分布
D.维持森林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B.隐蔽条件差 D.缺水 2.鼠(兔)类的活动也能给森林带来益处,如()。** 3.森林鼠(兔)只有在()的情况下,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 4.有害啮齿动物的控制必须保障()的安全,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实现有害啮齿动物的可持续控制。** A.牧场 C.人类
5.毒饵通常由()组成。*** A.灭鼠剂 C.附加剂 A.挖防鼠阻隔沟 C.在树干上涂拒避剂 A.鼬和獾 C.鹰和隼
B.诱饵 D.色素
B.在树干基部套硬质塑料管 D.用金属网保护树体 B.蛇和狐 D.猫头鹰 B.环境 D.动物
6.()等方式,这些都是鼠害的物理控制方法。* 7.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如()等都是鼠类的天敌。* 8.由于抗凝血灭鼠剂的()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灭鼠药物。*** A.低毒 C.安全 A.引诱剂 C.粘着剂 A.鼠的分布状况 C.鼠的个体大小 A.混交林、阔叶疏林 C.杨桦林、柞林 A.东北 C.华北
A.阔叶林与针叶林 C.阔叶林与草原交接区域 A.落叶松 C.杉木
A.针阔叶混交林 C.台地森林 A.草原 C.河谷 A.郁闭度大
C.杂草种类少覆盖度低 A.取食 C.粮仓
B.高效 D.特有 B.增效剂 D.防霉防腐剂 B.当地鼠类种类组成 D.鼠的数量(或密度)B.农田 D.室内 B.西北 D.西南 B.针阔混交林 D.次生灌丛 B.泡桐 D.柳杉 B.阔叶疏林 D.坡地林缘 B.农田 D.山地 B.光照强度弱 D.幼林杂草丛生 B.休息洞 D.厕所 9.毒饵添加剂按其作用形式又可分为()等。*** 10.灭鼠前的鼠害调查的内容主要是()。*** 11.大林姬鼠主要在()等地活动。** 12.大林姬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栖息在林区。** 13.赤腹松鼠栖息在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常见于()等生境。** 14.赤腹松鼠主要危害树种有()等。** 15.棕背鼠平栖息于林区地势高而干燥的地方,在()中都能见到。** 16.鼢鼠栖息于()等各种野外环境。** 17.鼢鼠在()的地方,数量较少。*** 18.鼢鼠的永久性洞主要由()组成。*** 19.草兔主要栖息在()等环境中。** A.草原 C.森林草原 A.丘陵 C.平原草场
B.干旱草原 D.丘陵 B.山坡草地 D.灌木丛 20.鼠兔科动物是典型的草原动物,一般栖息于()等林地环境。**
四、判断题
1.啮齿类动物的啮齿是犬齿。()* 2.森林鼠害发生最严重的是次生林。()* 3.森林鼠(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着一个平稳的状态,对林木生长不构成危害。()* 4.森林鼠(兔)只有在数量突然急剧上升、食物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 5.在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分,应使用物理器械进行防治。()* 6.在害鼠种群密度较低、还未造成较大危害的林分,应使用化学杀鼠剂进行防治。()* 7.抗凝血灭鼠剂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灭鼠药物。()** 8.毒饵通常是由基饵、灭鼠剂和添加剂组成。()** 9.赤腹松鼠是一种地栖松鼠。()** 10.赤腹松鼠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11.赤腹松鼠是四川灌木林主要害鼠之一。()** 12.大林姬鼠在树冠层筑巢。()** 13.大林姬鼠是一种大型的鼠类。()** 14.全球的森林鼠害主要发生在热带林区,即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北方。()** 15.森林鼠(兔)类为害林木时,被害株率达50%以上为重度危害。()** 16.森林鼠(兔)类为害林木时,被害株率在20%-30%之间为中度危害。()** 17.森林鼠(兔)类为害林木时,被害株率在10%以下为轻度危害。()** 18.很多害鼠对于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19.化学灭鼠剂来源于化学药物类、植物药物类和微生物产品。()* 20.引诱剂配制的毒饵对害鼠具有引诱力,故易使害鼠吃够致死剂量,从而能大大提高毒饵灭鼠的效果。()** 21.鼠类的防治对策主要是采取器械捕杀和化学防治。()*** 22.灭鼠剂的毒力是灭鼠剂有效的唯一条件。()* 23.在毒饵中完全不被觉察的灭鼠剂,尤其是能瞒过所有个体的灭鼠剂并不存在。()** 24.赤腹松鼠腹部的毛色均为红色。()** 25.赤腹松鼠剥食树皮主要是因为季节变化。()** 26.红背鼠平常在树枝上营巢。()** 27.在我国,红背鼠平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区与农田。()** 28.红背鼠平是典型的林栖鼠类,数量很多,是华北林区的优势鼠种之一。()** 29.农作物是鼢鼠的主要食源。()* 30.鼢鼠类是适于树上生活的鼠类。()** 31.鼢鼠由于适于地下生活,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 32.中华鼢鼠迁移地的变化与水源有关。()*** 33.在一次灭鼠消灭了种群中90%的个体,若不采取其他措施,一年之后,鼠密度又恢复到灭鼠前的水平。()*** 3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象是个体。()* 35.在害鼠的隐蔽场所遭到破坏时,利用天敌防治害鼠往往效果较好。()*** 36.抗凝血剂的主要作用点是血液。()*** 37.烟剂就是将灭鼠药物配制成烟炮,待点燃后放出有毒气体以杀死害鼠。()** 38.鼢鼠有弃洞的习性。发现洞被掘开后,鼢鼠会很快逃离。()*** 39.鼢鼠的洞系结构最为复杂。()*** 40.草兔活动范围一般在10km以内,10%的个体可以在原栖息地内再捕获。()***
五、简答题
1.鼠(兔)类对林业的危害。* 2.田鼠的主要特征。** 3.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主要特征。** 4.中华鼢鼠对林业的主要危害。* 5.如何招引天敌控制森林鼠害?*** 6.森林鼠(兔)害发生的原因。** 7.达乌尔鼠兔对林木的危害。** 8.经口灭鼠剂的衡量标准。** 9.赤腹松鼠对林业的危害。** 10.子午沙鼠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1.大沙鼠的危害。* 12.草兔对林业的危害。** 13.生态学方法灭鼠(兔)的原理*** 14.为什么说通过营林措施可达到防治鼠害的目的?*** 15.为什么常用致死中量表示灭鼠剂毒力的强弱?** 16.适口性好的灭鼠剂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17.棕背鼠平对林业的危害。** 18.中华鼢鼠的取食规律。*** 19.不同性别的甘肃鼢鼠对林木危害的表现。*** 20.害鼠综合管理。*** 21.兔害的综合治理方法。*
六、论述题
1.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的措施。* 2.评价灭鼠剂的标准。* 3.地下害鼠与野兔交替危害时的综合治理。** 4.常用哪些方法防治达乌尔鼠兔?** 5.分析森林鼠害发生的原因。** 6.如何通过营林措施控制害鼠?*** 7.如何利用天敌控制鼠害?** 8.论述对鼢鼠的综合防治。** 9.害鼠综合管理的原则。**
第四章答案
一、填空题
1.啮齿动物 2.啮齿目,兔形目 3.人工林 4.灭鼠药 5.啮齿目 6.门齿很发达
7.地上危害型,地下危害型 8.寒温带林区 9.化学灭鼠剂
10.急性或单剂量,慢性或多剂量
11.灭鼠剂,添加剂 12.人工林,天然林
二、单选题
1.A 8.D 15.D 2.C 9.A 16.D 3.B 10.B 17.B 4.B 11.C 18.C 5.A 12.B 19.B 6.D 13.A 20.D 7.B 14.A
21.C
三、多选题
1.ABCD 3.AC 2.ABCD
4.BC
13.油松,落叶松,杨属及榆属 14.樟子松,油松 15.永久性,临时性 16.草原
17.栗红色,灰白带浅土黄色 18.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力 19.人工造林地,原始森林 20.环境和人类,生物多样性 21.种群数量低,化学防治 22.抗凝血灭鼠剂 23.嗅觉,味觉 24.熏蒸灭鼠
25.环状剥皮,条状剥皮
22.D 29.B 23.D 30.B 24.C 31.A 25.B 32.C 26.B 33.D
27.C 28.C
5.ABC 7.ABCD 6.ABD
8.ABCD 9.ABCD 10.AB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ABCD 20.ABC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五、简答题
1.鼠(兔)类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盗食直播树籽,啃食幼苗或幼树树皮、嫩枝、嫩芽、树根等,极大降低了出苗率及成活率,严重地影响了植树造林质量和森林更新。
2.田鼠的主要特征:身体较粗笨,毛被蓬松,四肢与尾均较短,耳亦短小。臼齿常分成很多齿叶,咀嚼面平坦,其上有很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少数种类其排列似左右相对)。大部分种类的臼齿能终生生长;少数种类在成年之后生有齿根,在鳞骨上大都生有眶后嵴。
3.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主要特征:体形粗壮,四肢及尾均短。眼极小。耳壳甚小,隐于毛下。前足爪特别发达。
4.中华鼢鼠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要食物,食性很杂,粮作、蔬菜、杂草、果树及林木的幼树、幼苗等均遭受危害,在林地内主要觅食树木、灌木及部分杂草的根系。
5.招引鼠类天敌主要采取如下具体措施:(1)实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猎等天敌保护措施;(2)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3)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6.(1)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食物短缺,尤其是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森林鼠(兔)会大量地以树木为食;(2)食物供应发生变化,如大面积、单一营造鼠(兔)喜食的树种,其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的充足而迅速上升;(3)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人为大量捕捉鼠(兔)天敌,使鼠(兔)种群失去制约;(4)退耕还林地以前是农田,食物充足,鼠(兔)数量多,栽种作物改为种树后,植被稀少、食物短缺,鼠(兔)被迫以树木为食,危害新植林。
7.达乌尔鼠兔以植物茎叶为食,主要取食杂草,对林木、农作物、牧草均有危害。木本植物主要危害油松、侧柏、青杨、白榆、山杏、旱柳、沙枣、酸刺、沙棘、拧条等,尤以为害油松、侧柏、云杉最为严重。
在早春和枯草期啃食幼树当年生嫩枝和树皮,使其生长畸形成丛枝状,失去形成主干的能力,或将根茎上部约20cm处环状剥皮,致使树木水分养分输送受阻而死亡。秋季将枝条或新植幼树从地表处咬断,运送到洞口或洞道内贮藏越冬。
8.经口灭鼠剂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1)毒力;(2)适口性;(3)耐药性或抗药性;(4)作用速度和稳定性;(5)解毒及检测方法;(6)价格和来源等。
9.赤腹松鼠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为害的树种包括杉木、柳杉、水杉、泡桐、银杏等。(2)为害的林龄从3 年幼树到25 年的成林,最严重的是10-20年生的杉木、柳杉。(3)为害方式有茎基部环剥及树上、中、下部的条状剥皮,最长的达2-3 m。(4)受害部位,树高5 m以上的多在树冠基部,4 m以下的多在树干部,很少在近地表的基部环剥。
10.子午沙鼠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主要表现在:(1)传播鼠疫、利什曼原虫病(即黑热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2)以豆类、禾谷类农作物为食,危害农作物;(3)破坏荒漠和半荒漠草场,盗食荒漠植被的种子,啃食固沙植物的根基部树皮,造成植株死亡,加速水土流失。
11.大沙鼠在荒漠上危害灌木林,毁食牧草,尤其是毁灭性破坏固沙植物,使很多固沙植物成片死亡,从而严重影响防沙治沙的进程。在农垦区,该鼠主要环剥农田防护林根基部树皮,造成林木大量死亡。在流行病学上是鼠疫、黑热病、蜱性斑疹伤寒、蜱传性回归热、白蛉热等传染病病原的天然携带者。
12.草兔对林业危害主要表现在:(1)剪株型 主要危害幼苗,在地上10 cm左右处将苗木剪断,取食苗木嫩枝;地径在1.5 cm以上时,剪株现象不明显,草兔取食干部的幼嫩枝条及鳞片。(2)啃皮型 主要危害大树,危害部位以1 m以下为主,将树皮环剥,或全部啃光,或从下到上呈条状剥皮。(3)食根型 主要危害1年生幼苗。将新栽植的幼苗连根拔起,然后取食幼苗根部,以对沙棘苗的危害最为突出。
(4)食苗型 危害实生苗和萌生苗。
13.主要采取破坏森林鼠(兔)类适宜的栖息、繁殖、生存环境及食物条件等措施,使鼠(兔)类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从而影响鼠(兔)类数量的增长。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森林采伐和培育过程中,应设法创造不利于鼠(兔)类栖息和隐蔽的条件;二是在营林措施上应尽量减少鼠(兔)类的食源。14.营林措施是指通过抚育伐等林业生产方式来破坏适宜鼠类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及食物条件,以影响害鼠种群数量增长。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综合治理技术,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改善林内卫生、实现提早郁闭;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以形成可持续控制鼠害的生态林分等。
15.第一,致死中量是全部试验动物死亡剂量的对数平均值,个别个体(无论最敏感还是最不敏感)对它的影响较小,最有代表性。第二,它最易准确测定,灵敏度高。第三,只要方法适当,通过测定致死中量,可计算出95%致死量、5%致死量以及相当于任何死亡率的致死量。
16.一是鼠类不能觉察到毒饵中的灭鼠剂;二是虽能察觉但并不厌弃,甚至有乐于取食的倾向。
17.一是春季和夏季啃咬幼树的树皮,有时可爬上树尖进行咬枝梢。二是秋季啃食树皮、榛子等;三是冬季啃咬幼树的树皮,取食时可以环状剥皮,咬食幼苗主梢,危害期可长达半年,特别对灌木的危害在天然林中非常严重。棕背鼠平严重影响林木的更新和造林,是当前林区的主要的鼠害之一。18.(1)春夏季喜食植物幼嫩多汁肥大组织,秋冬季喜食树木及杂草根茎。(2)从植物类型看,对农作物的喜食性>杂草>林木。(3)木本植物中,对针叶树(主要指松科植物)的喜食性大于阔叶树,尤其对落叶松、油松最为喜食;草本植物中以马铃薯、小麦、当归、党参、野胡萝卜、苜蓿最为喜食。(4)鼢鼠有贮食的特点,贮食量因季节而不同,春季每只平均贮食300g左右,夏季200g左右,秋季每只积食可达900g左右。(5)生殖期的雌鼠因育仔而需大量补充营养,取食活动比雄鼠频繁,特别是在4~5月繁殖盛期,雌鼠的取食量相当于雄鼠的2~3倍。
19.甘肃鼢鼠雌鼠的整个洞系在林地形成一个扇形的分布区,对林木表现为危害一大片,雄鼠的整个洞系形成一个长扁形的水平分布区,对林木的危害表现为一条线。
20.害鼠综合管理可以理解为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利用各种治理害鼠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在保证生态系统良好的基础上治理害鼠。具体措施包括:(1)测定一个害鼠的生态系统,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其种群数量,降低到可忍受的水平(低于经济阈值);(2)应用害鼠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及现有治理技术、寻求达到标准的治理方案;(3)设计害鼠治理的方法,既适应现代的技术,又符合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21.(1)合理狩猎;(2)保护天敌;(3)林业技术措施。深坑载植,适地适树,堆土预防,障碍防治法;(4)化学防治。药剂驱避,毒饵法。
六、论述题
1.(1)提高灭鼠率,使所留下的害鼠数量低于最小种群数,使其不容易繁殖。(2)设法降低种群环境容纳量,从食物资源、隐蔽条件和水源三方面着手。
2.(1)靶标动物不拒食,平均摄食的毒饵量中所含毒物有效成分能足够达到致死量;(2)对靶标动物具有选择性毒力;(3)操作安全,使用方便;(4)作用缓慢,能使靶标动物有时间吃够致死剂量;(5)二次中毒危险性小;(6)使用浓度对人畜安全;(7)没有累积毒性;(8)对植物没有内吸毒;(9)在环境中很快分解成无害的产物(生物降解);(10)有特效的解毒剂或治疗方法;(11)价格低廉;(12)不产生生理耐药性;(13)经国家检验合格的产品。
3.(1)化学灭鼠法。
毒饵法 在冬春季,诱饵选用燕麦、青稞等;在夏季,诱饵选用蔬菜、青草等。
喷雾法 可用内吸性药剂,宜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行,施毒后应禁牧4个月以上。
熏蒸法 应在夏季使用。
药剂驱避 在造林时,利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忌避剂等拌成的泥浆蘸根,或在冬、春季节将其喷洒在苗木上,药效可达一个生长季节。也可在下雪后或立春前用生石灰加少量动物油和红矾(三氧化二砷)加水调匀后,涂抹在树干上预防鼠(兔)害。
林木保护剂使用:在交替危害区,造林时用P—1拒避剂全株沾苗预防灾害。(2)物理灭鼠法
新型抗逆袋技术 新型植物抗逆袋是采用目前较先进的纳米技术和微电磁技术,结合多效抗旱驱鼠剂的驱鼠成分,对鼠(兔)危害的预防效果可达95%以上。鼓风捕鼠法 利用鼠(兔)遇到急促气浪即警惕逃窜的特性,向其洞内鼓风,乘它向外逃跑时捕捉。
陷阱法 5月初,幼鼠开始出洞活动时,在洞口附近跑道上挖一深约30cm的垂直洞,当幼鼠受惊吓乱窜时,就会掉入其中,或被捉住或饿死在洞中。
封洞法 冬季用泥或雪将鼠(兔)洞口堵死,结冻后,不易挖开洞口,鼠(兔)就会闷死于洞中。
4.(1)林木树干物理保护。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树体防止达乌尔鼠兔啃咬,如树干涂白、树干套硬质塑料管、金属网等防护材料。(2)采用弓型夹、环形捕鼠夹、铁板夹在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林地进行防治。(3)毒饵诱杀。(4)应用生化灭鼠剂防治(5)涂刷防啃剂,林木保护剂。(6)利用天敌。(7)营林技术防治。造林设计时,要合理搭配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加植乌尔鼠兔厌食的树种,注意提高其抗逆性,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并合理密植以早日郁闭成林。造林时,尽量减轻对造林地原生植被的破坏,保持乌尔鼠兔的食物资源。造林后,要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监测,及时进行鼠害发生情况的调查,采取林木树干物理保护措施,提高对天敌保护、饲养和释放技术等方法的应用水平。(8)应用植物不育剂,破坏其生殖能力,降低其出生率,从而达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
5.(1)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农林牧交错,一年四季食源丰富,鼠害种类、发生时期及为害情况变化较大。(2)森林的过度采伐、不合理的造林技术和采伐作业方式,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和地表植被,改变了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加重了人工林的鼠害发生。(3)鼠害局部暴发与当地人为活动频繁有极大关系。比如人为捕杀蛇、黄鼬等鼠类天敌;采矿的机器轰鸣声及放炮声严重干扰并威胁到了蛇、猫头鹰等鼠类天敌的生存,从而导致相邻农田和林区鼠害的暴发成灾。(4)害鼠主要在地下洞道中生活,缺乏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防治难度大,防治效果差。(5)部分地区农牧林交错种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各辖区之间缺乏统一开展防治工作的协调管理机制,导致交界区域灭鼠责任不清,鼠害发生密度高,为害重。(6)缺乏对鼠害进行全面防治,致使鼠口密度居高不下。
6.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造林设计时,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加植害鼠厌食树种(如西北地区的沙棘、柠条等)、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东北在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占优势的地区,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并合理密植以早日郁闭成林。
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破坏鼠群的栖息环境;将造林地内的枝丫、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如果造林地内鼠密度过大,应投放化学药剂进行毒杀,有效降低鼠密度后再造林。
造林时,要对树苗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对于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地区,要实行深坑栽植,挖掘防鼠阻隔沟。
造林后,在抚育时要及时清除林内灌木和藤蔓植物,搞好林内环境卫生,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合理密植以早日郁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在害鼠数量高峰年,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7.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对鼠类天敌要大力进行保护利用,这对控制害鼠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以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可以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猛禽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韵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人工饲养、投放黄鼬、伶鼬、白鼬、鸱鸮及蛇类等天敌。8.鼢鼠防治在春、秋两季为宜。造林地的鼢鼠防治应在造林前的7-10d进行;新植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鼢鼠防治应在早春雪化后或霜降上冻后降雪前这一期间进行。
(1)营林措施:造林前进行鱼鳞坑整地,在平缓山坡造林地行间等距犁几犁,可破坏鼢鼠洞系,干扰其活动,预防鼢鼠危害。合理搭配树种,营造带状针阔混交林、块状混交林,加大造林密度,促进林木提早郁闭成林。在有条件灌溉的果园、苗圃及经济林园区,周围可采取种植荏子或3-4月上旬进行春灌,可有效杀灭鼢鼠,减轻鼢鼠对苗木的危害。(2)加大对蛇等天敌动物的保护力度,发挥天敌对鼢鼠的生物控制作用,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3)应用化学方法灭鼠。(4)应用物理方法灭鼠。
9.(1)注重生态。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全面安排和解决各有关问题。(2)科学地选择各种治理措施。每种治理措施都各有优缺点、各有局限性,要科学地选择应用各种治理技术和措施,使之扬长避短,互相协调,相互补充。(3)注重自然因子的控制作用。重视各种自然因素控制害鼠数量增长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恶化害鼠的生存、繁殖条件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化学灭鼠剂的用量,保持害鼠治理的效果。(4)突出管理的预见性。鼠情的预测预报必须先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管理。(5)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森林鼠害治理的认知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害鼠综合管理。
第三篇: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分析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分析
摘要 互助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互助县森林鼠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对互助县森林鼠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物理机械防治捕获率一般在65%~90%之间。使用方便,无污染,不伤天敌安全高效;②化学生物药剂防治中溴敌隆对兔鼠类具有强烈的诱杀功能。防治效果达95%以上;③营林技术、天敌控制措施可破坏鼠(兔)类生存条件,抑制害鼠(兔)种群数量的增长。
关键词
森林鼠害;发生;综合防治;效果分析;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S7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6-0123-03
互助县是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8.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03%。2000年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80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0.55万公顷,封山育林1.17万公顷。随着林业工程的全面快速推进。新造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营林成效及生态效益初现。但是,全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害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影响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问题日趋尖锐。因此,笔者对森林鼠害展开全面的调查,并对各项森林鼠害综合防治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互助县森林鼠害发生类型
互助县境内鼠类与兔类普遍分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发生严重,危害面积达2.91万公顷,涉及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实验林场和19个乡镇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严重的危害面积达0.60万公顷,是该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的主要灾害之一。林业工程建设区内鼠害与兔害危害有2种形式。
1.1地上危害型
包括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根田鼠、松田鼠、高原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原兔和草兔等。
(1)阿拉善黄鼠(Spermophius alaschanicus Buchner)。俗称黄鼠,互助县境内广泛分布,栖息于农田及退耕还林地附近的草丛、田埂、山坡及草地。主要为害灌木林地、幼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主要为害树种有云杉、油松、桦树、山杏、榆树、沙枣、沙棘、枸杞、拧条等幼苗,以及全部牧草。
(2)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 Thomas)。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2400~4000m的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及脑山地区的森林、灌丛及草地中。啃食云杉、油松、桦树、圆柏、山杨、沙棘、小檗等树木的种子、嫩叶、幼苗等,主要为害林地、灌木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
(3)根田鼠(Microtus oeconmusPallas)和松田鼠(Pitymys Irene Thomas)。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草原、山地灌丛、林缘草坡中,以油松、圆柏、青杨、沙枣、沙棘、小檗等的嫩树皮以及草籽、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主要为害灌木林地、幼林地、新造林地(林草间作地)、未成林地。
(4)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Hodgson)、甘肃鼠兔(Oc-hotonaCansus Lvon)和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Pallas)。高原鼠兔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山地灌丛、林缘草坡中,全年活动:甘肃鼠兔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2400~3900m的森林、灌丛、草坡中,也在农田附近地埂及宅旁的墙洞中活动。达乌尔鼠兔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沟谷阶地、农田、干旱浅山草坡、灌丛中。鼠兔主要以禾本科、豆科等草本植物为食物,亦食苗木和灌木的叶与根,特别是在冬季及初春季节中环剥、啃食云杉、油松、桦树、山杏、榆树、青杨、沙枣、沙棘、枸杞等苗木、幼树、灌木的根颈部。主要为害灌木林地、幼林地、新造林地(林草间作地)、未成林造林地。
(5)高原兔(Lepus oiostolus Hodgson)和草兔(Lepus capensis Linnaeus)。高原兔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林区及脑山地区的森林、灌木林、农田及附近的草丛、高山草地、荒坡上;草兔广泛分布在2800m以下的林地、灌丛、苗圃、农田及荒山荒坡中。野兔的活动距离可长达1km左右,主要以草类为食物,在冬季和初春季节则啃食嫩树皮、枝条,常从离地10~40cm处咬断苗木的主干。对山杏、榆树、云杉、油松、沙枣等树种的危害最为严重。
1.2地下危害型
指专门啃食植物根部的鼢鼠,包括甘肃鼢鼠(Myospalax gansbs Lyon)和高原鼢鼠(Mrospalax baileyiThomias),甘肃鼢鼠在互助县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干旱浅山到半浅半脑山地区的农田地埂、林地、荒山荒坡及造林地中。高原鼢鼠互助县栖息于海拔2800m以上的农田地埂、林地、荒山荒坡、造林地、草原、山地灌丛、林缘草坡中。两者广泛分布于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实验林场和各乡镇有林地,为害云杉、油松、桦树、圆柏、青杨、山杏、榆树、沙棘、小檗等林木的根系,除中龄林以上的有林地受害较轻外,对灌木林地、幼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危害严重,是为害林木的主要害鼠。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
根据近年来对互助县森林鼠害测报和摸底调查,特别是对退耕还林区主要害鼠调查。全县鼠、兔害发生面积达25.99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5.6%;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发生面积2.90万公顷,中度以上危害面积1.67万公顷,占全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总面积的61.6%。
2.1在不同地类上鼠、兔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
互助县林业生态工程区内鼠害、兔害在有林地(主要是幼林地发生)发生面积8933hm2,危害程度为:轻度5513hm2、中度2167hm2、严重1253hm2;未成林地发生面积13867hm2,危害程度为:轻度4333hm2、中度5934hm2、严重3600hm2:新造林地发生而积6253hm2,危害程度为:轻度1880hm2、中度2907hm2、严重1466hm2。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区鼠害危害十分严重,已建成的1.80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发生面积1.48万公顷,危害面积1.01万公顷。
2.2不同种类的鼠、兔害发生面积及危害情况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笔者根据鼠害、兔害的主要种类进行了发生而积及危害情况的调查和统计。
(1)鼢鼠调查采用土丘群数法,鼢鼠挖掘活动以春秋最
为频繁,尤以初春为盛,它频繁的挖掘及取食严重影响苗木生根和生长,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初春危害时新土丘在180~1250个/hm2之间,数量在5~42只/hm2之间,为亚优势种,林木受害株率在13%~82%之间,死亡率5%~67%,发生面积1.0247万公顷,轻度3460hm2、中度4027hm2、严重2760hm2。
(2)鼠兔在野外为优势种,群栖穴居有强烈的挖掘活动,洞穴星罗棋布,洞道纵横交错,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食量较大,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对植被、土壤及林木的影响上。数量为40~250只/hm2,苗木受害株率10%~50%,死亡率5%~30%,发生面积9200hm2,轻度3580hm2、中度3260hm2、严重2360hm2。
(3)根田鼠、松田鼠属洞穴群居性鼠类,危害的严重性不及鼠兔,在野外大部分地区为亚优势种,数量为16~180只/hm2,苗木受害株率1%~20%,死亡率3.5%左右,发生面积1773hm2,轻度1093hm2、中度以上680hm2。
(4)高原兔、草兔为亚优势种,和其他鼠类在同一地类上共同分布与危害,数量为0.3~1.0只/hm2,在植苗造林地与苗圃地上危害严重,苗木受害株率10%~45%,死亡率3.5%~35%,发生面积3960hm2,轻度1233hm2、中度2080hm2、严重647hm2。
(5)大林姬鼠在天然林区为优势种,有效洞为10~36个/hm2,对林木危害轻,但消耗相当数量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发生面积2686hm2,轻度1860hm2、中度826hm2。
(6)阿拉善黄鼠属单独穴居性鼠类,对林木危害较轻,在野外为亚优势种,有效洞18~28个/hm2,发生面积1187hm2,轻度500hm2、中度527hm2,严重160hm2。主要防治措施
近2年来,互助县将鼠害防治作为林木生态工程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使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止2008年7月底,全县共完成鼠害防治1.26万公顷,其中,药物防治1.04万公顷,人工防治0.15万公顷,天敌控制0.07万公顷。
3.1物理防治
主要针对害鼠种群密度较低,局部地段危害严重,或存在大量鸟类等有益动物的地类上,笔者主要动员群众大量使用弓箭、鼠夹、弓形夹、捕兔钢丝扣、弹弓、灭鼠雷、灭鼠弹等器械、装备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化学、生物药剂防治
主要针对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严重危害的地类上,根据害鼠的种类,合理使用药物及饵料,对症下药,效果良好。具体应用方法:将溴敌隆等药物利用小麦、土豆、甘蓝、萝卜(切块)配成毒饵,克鼠星、杀它杖等成品药直接使用。防治地下鼢鼠时,投饵5~15g于有效洞内,封上洞口。对地上对象防治时,尽量将毒饵放置于有效洞内和“交通道”上,以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在果园、苗圃、植苗造林地上,用防啃剂、白涂剂、红黏土(一般分别加入石灰、硫磺、硫酸铜等)喷涂在果树及苗木的主干、侧枝上,防治鼠兔、野兔、田鼠的危害,效果明显。
3.3天敌控制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害鼠天敌的工作,为有益动物的繁衍栖息创造条件,对有较多害鼠天敌生存的地类上,进行天敌控制的防治试验。
3.4营林技术措施
2009年互助县加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加大了高标准水平沟、反坡梯田整地力度,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影响了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特别是深50cm以上的竹节式水平沟、反坡梯田整地,再结合开挖防鼠沟,对鼢鼠的活动影响较大,从而大幅度减轻了对林木的危害;二是混交林的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了83%以上:三是开展春、夏、秋3季造林,植苗、直播、插干、容器苗造林综合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害鼠对林木的危害。效果分析及评价
4.1物理机械防治效果分析及评价
(1)弓箭(地箭)、鼠夹、弓形夹。弓箭(地箭)专门用于捕杀鼢鼠;鼠夹、弓形夹用于捕杀鼠兔、田鼠、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等地上害鼠。只要熟练掌握了使用方法、害鼠生活习性以及选择和配制引诱性强的饵料,捕获率一般在65%~90%之间,使用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长期重复使用。并且无污染,不伤天敌,安全高效,应在今后的防治中大力推广。
(2)弹弓。虽说易制作、使用方便,但需要大量的劳力,并且需要熟练使用,在灭鼠时要集中精力,才能提高命中率,一般命中率在3%~12%之间,不宜进行规模防治,仅用于果园、苗圃等地上防治少量鼠兔、田鼠。
(3)钢丝扣。用于防治野兔,只需将钢丝扣牢固地放置在野兔经常来往的线路上,以及喜食的植物处即可,一般每只兔子要设5~10个扣,捕获率在70%以上,需连续设置,直到捕完为止。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
(4)灭鼠雷、灭鼠弹。灭鼠雷主要用于防治鼢鼠,使用较弓箭方便,易掌握要领,对害鼠击伤强度大,捕杀率在85%以上,但是雷和装置太少,未能形成规模。灭鼠弹使用十分方便,对防治鼠兔、田鼠、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等鼠类效果好,防治效果达86%以上,互助县群众使用后,反映良好。但两者使用成本高,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2化学、生物药剂防治效果分析及评价
(1)猫王诱杀剂。该药由锌、尼古丁、麻前子、闹羊花、香油等30多种中草药制成,对互助县境内几乎所有的鼠、兔类都有强烈的诱杀功能,食用后迅速中毒死亡,防治效果达95%以上。如能足量投放饵料,可以将害鼠(兔)一网打尽,能迅速降低害鼠(兔)密度。但该药剧毒,对鸟类、鼠类天敌威胁巨大,对人畜有毒害,应安全、谨慎使用。
(2)溴敌隆。为第2代抗凝血剂,针对性强,对其他动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2001年互助县从甘肃省引进了一种防治鼢鼠的澳敌隆毒饵鼢鼠灵,药饵用甘草、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炮制而成。经过使用发现,它对互助县境内几乎所有的鼠、兔类都同样具有强烈的诱杀功能,食用后迅速中毒死亡,防治效果达95%以上,对鼢鼠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应在今后的防治中大力推广。
(3)肉毒素。对鼠类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无污染和二次中毒现象,以前利用小麦配成毒饵,防治效果达90%以上。但是,由于该药要在低温、避光的条件下使用,否则易失效,增加了使用难度。
(4)克鼠星。为第3代新型成品鼠药,鼠类不拒食,取食后中毒症状缓慢,无污染和二次中毒现象,在苗圃地及新造林地上防治效果达70%以上。但该药适口性较差,并在潮湿的环境上易受潮变成糊状,失去作用,应加以改进。在防治中,应在鼠类食物最缺乏的冬、春季节和晴天时使用,效果好。
(5)杀它杖。为新型进口成品鼠药,对鼠、兔适口性强,防治效果在90%以上。
(6)防啃剂类。用防啃剂、白涂剂、红黏土(一般分别加入石灰、硫酸铜等)喷涂在果树及苗木的主干、侧枝上,预防鼠兔、野兔、田鼠等对果园、苗圃、植苗造林地上林木的危害,有效率达90%以上。
4.3营林技术、天敌控制措施效果分析及评价
森林鼠害防治一定要从营造林工作着手。要在营造林前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破坏鼠类生存条件,抑制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具体措施:一是通过营造大面积的混交林,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为首选林种,减少纯林面积。将喜食树种与厌食树种合理配置林种结构;二是高标准的水平沟、反坡梯田整地,结合防鼠沟,影响鼢鼠的活动,从而减轻对林木的危害;三是开展雨季造林。避开害鼠危害高峰期,有效降低森林鼠害危害程度;四是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严格禁止捕杀一切野生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为鼠类天敌的栖息、繁衍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和发展的生态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