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实施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实施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建设局、城管局、水务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3]267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我省关于实施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请各地认真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我省地处江南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为丰沛,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缺水。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我省也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城市居民节水意识亟待加强。另外环境保护也要求大家节约用水。因此,全面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作用,对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引导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要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为前提,以改革居民用水计价方式为抓手,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完善保障等措施,充分发挥阶梯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则。一是保障基本需求。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保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价格相对稳定;对非基本用水需求,价格要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二是促进公平负担。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总体上要反映供水成本,并兼顾不同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多用水多负担。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用水习惯等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确保实效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三)主要目标。2015年底前,各设区市和县级市原则上要全面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2017年底前,各县城原则上要全面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县城以外其他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即其他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也要积极推进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三、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各阶梯水量确定。我省居民生活用水的阶梯统一设置为三级。第一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80%左右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95%左右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体现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合理用水需求;第三级水量为超出第二级水量的用水部分。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和近三年居民实际月人均用水量合理确定分级水量。其中,第一、第二级水量值建议分别为4—6立方米/人.月和6—8立方米/人.月。
(二)各阶梯价格制定。根据不同阶梯的保障功能,第一和第二级要保持适当价差,第三级要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拉大价差,抑制不合理消费。一、二、三级阶梯水价原则按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区,含水质型缺水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价差,具体由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稀缺状况等因素确定。实行阶梯水价后增加的收入,应用于供水企业实施户表改造、弥补供水成本上涨和保持第一级水价相对稳定等。
(三)计量缴费周期。各地在确定计量缴费周期时,应考虑季节性用水差异,以月或季、年度作为计量缴费周期,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原则上以居民家庭用户为单位,对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要通过适当增加用水基数等方式妥善解决。
(四)全面推行成本公开。制定和调整居民阶梯水价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实施成本监审和成本公开。切实做到供水企业成本公开和定价成本监审公开,把成本公开作为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水价的一项基本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水价调整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四、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地应按照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区居民阶梯水价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实际,适当考虑家庭人口差异,合理确定阶梯水量、分档水价、计价周期,妥善处理合表用户水价问题,明确推进居民阶梯水价的步骤、进度要求,制定确保阶梯水价落实到位的保障措施。今后凡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的,必须同步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已实施居民阶梯水价的城市,要按本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方案论证和听证。各地在制定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方案形成后,应按照《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进行听证后实施。
(三)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为切实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确保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落到实处,各设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和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时,应事先报我委备案后方可公布执行;各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和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时,在事先报设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同时,应报我委备案后方可公布执行。
(四)加快城市“一户一表”改造。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是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的重要基础条件。国家对户表改造资金实行支持政策,各地列入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管网改造项目,可将户表改造工作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地方也要加大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限期完成“一户一表”改造。新建住宅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分户水表,便于户外读表。户表改造和新建住宅水表应积极推行智能化管理。供水企业因实施计量到户增加的改造、运营和维护费用,可计入供水成本。
(五)做好低收入家庭保障工作。各地在建立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工作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对低收入居民家庭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的减免优惠水量或增加补贴等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实施阶梯水价制度而降低。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我国水资源紧缺现状、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社会各方理解和支持。
(七)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级价格、城市供水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工作,明确任务和要求,加强跟踪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务求实效。2015年底前,各设区市价格、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每半年要向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送一次本地推进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工作进展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适时检查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报告。
委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5月12日
江西省发展改革
第二篇:住房城乡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索 引 号: 000013338/2012-00650 主题信息: 城市建设
发文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生成日期: 2012年09月05日
文件名称: 住房城乡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有 效 期:
文号: 建城[2012]133号 主 题 词:
住房城乡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城乡建设委、建委、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天津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交通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倡导绿色出行,针对当前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降的实际情况,就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重要性
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节能、减少碳排放和细颗粒物(PM2.5)、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出行作为首要原则,以群众实际出行需求和意愿为导向,加强道路等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二是坚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与有关规划的协调,做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和匹配。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合理选择建设方案。四是坚持节约集约。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用地安排、材料选择、景观环境建设等方面,兼顾舒适性和经济性。
(二)发展目标
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重点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中小城市要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方式予以重点发展。
到2015年,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明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逐步提高。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320平方公里以上或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55%以上;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65%以上;其余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70%以上。
三、强化规划的先导和调控作用
(一)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按照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和路网密度等方面应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在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要求。
(二)通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统筹设施布局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要确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原则、功能定位和设施布局。根据城市规模、自然条件、交通需求、公共交通设施等,确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比例目标,以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为前提,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结合道路系统规划,确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网络布局和道路、绿道等设施规划指标。
(三)编制实施专项规划
2015年前,设市城市政府要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重点是落实和细化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政策和设施布局,结合城市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城市交通发展实际等,合理规划步行、自行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建设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道路建设要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依据专项规划,新建及改扩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要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道路,要设置步行道。对不按规划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规划许可,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自行车道原则上应尽可能避免与步行道共板设置。要结合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等,打通断头路,打开封闭街区,加密路网,完善步行和自行车微循环系统。
结合城市水体、山体、绿地,建设步行和自行车休闲道路。在城市河道整治、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规划建设自行车路网,在城市河道两侧亲水空间设置步行专用道,在郊野公园、湖泊周边设置步行专用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方便居民休闲、健身和出行。
加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环境建设。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建设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道路铺装材料,确保路面平整。加强城市道路沿线照明和沿路绿化,建设林荫路,提高舒适性,改善出行环境。在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机动车和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支路,合理设置机非护栏、阻车桩、隔离墩等设施,防止机动车穿行自行车道或进入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
(二)合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
坚持平面为主、立体为辅的原则,科学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在城市道路路段和交叉口,设置人行横道,并通过施划标线、设置安全岛、信号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应符合无障碍标准,尽可能安装电梯、电动扶梯,方便行人通行。
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建设立体步行系统和步行街。在人流密集的大型商业中心、办公区、公共交通枢纽等地区,结合地下空间利用、周边建筑、公交车站、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连廊等立体步行系统。结合商业、旅游网点开发,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风貌相协调的步行街。
(三)加快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
居住区、公共设施要为自行车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和方便的停车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建永久性自行车停车场(库),并以地面停车为主。老旧小区、平房地区要通过建设自行车公共停车场,解决居民自行车停车问题。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名胜古迹、公园、广场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对不按规划建设自行车停车设施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规划许可,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鼓励发展自行车驻车换乘。轨道交通车站、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必须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集散量较大的公交车站也应尽可能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并为自行车驻车换乘提供良好和方便的条件。
五、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基本路权
(一)加强占道管理保障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有效宽度。严禁通过挤占步行道、自行车道方式拓宽机动车道,已挤占的,要尽快恢复。步行道、自行车道上必要的设施设置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禁止以任何形式非法占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合理布设公交站点,设置公交港湾,减少公共汽(电)车进出站对自行车的影响。
禁止占用步行道、减少占用自行车道停放机动车。为缓解机动车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在统筹考虑城市道路等级及功能、地上杆线及地下管线、车辆及行人交通流量组织疏导能力等情况下,可适当设置限时停车、夜间停车等分时段临时占用道路的机动车停车位。在路外机动车停车位比较充裕的区域,不得占用道路设置路内机动车停车位。
严格占道施工许可。尽量减少占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确需占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要通过交通组织、临时工程措施等解决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问题。
(二)加强设施养护和维修
结合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加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及附属设施的养护和维修。城市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组织有关单位,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技术规范,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养护、维修,确保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保障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具有良好的通行条件。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保障资金投入
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及其附属设施一并纳入城市道路建设(养护、维修)计划,保证资金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地要保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的落实。
(二)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
结合城市实际条件,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原则,结合公交车站、轨道车站、交通枢纽等合理布设自行车存取点,做到系统化、网络化。重点加强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改善自行车出行条件,并引导居民自有自行车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自行车出行整体水平。
(三)正确引导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电动自行车在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考虑充电桩等设施的建设。同时,城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引导居民合理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
七、加强宣传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制作公益广告片、推广宣传好的典型。通过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示范段(区域)等形式,增强居民绿色交通出行意识,倡导选择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二)加强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要明确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主要职责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督促、指导各城市落实有关政策,并加强监督检查。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工作开展。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完善情况作为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的必要条件,通过有关指标的考核,指导地方加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2年9月5日
第三篇: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建设厅环保局国土资源厅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河 南 省
建
设
厅 河南省 环 境 保护 局 河南省国 土 资 源 厅
豫发改工业〔2008〕549号
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是节约土地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建筑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对推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逐步在各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治理整顿粘土砖瓦窑厂,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新型墙材产量达到260亿块(折标砖),比重占71.3%,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3.2倍和53个百分点,新型墙材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亿块,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总体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省新型墙材生产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新型墙材产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注重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升级转变。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装备简陋、能耗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质量不够稳定,特别是随着“禁实”工作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不顾资源条件约束盲目建设的苗头开始显现,对我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加快提升企业素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促进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优化升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把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市场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为目标,以保护土地、节约能源、综合利废为重点,全面关闭实心粘土砖瓦生产企业,优化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资源保障能力强、生产规模大、市场辐射广的骨干企业,形成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生产技术先进、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新格局,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通过加快关闭实心粘土砖瓦窑厂,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要实现以下目标。
——总体规模目标。到2012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600亿块,年均增长17%,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50亿元。
——结构调整目标。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质量有较大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1亿块以上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隧道窑生产线比重达到50%以上。
——节能减排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瓦窑厂,综合利用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工业废渣,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节约用地,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做到增产不增污,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三)优化升级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墙体材料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墙材生产供应体系,形成供需协调、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
坚持节能环保原则。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尾矿渣、脱硫石膏、污泥、建筑废料等废弃和再生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完善粉尘治理措施,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模化发展原则。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提高新建企业单线生产能力,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减少土地占用,提升产品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坚持合理布局原则。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情况,在工业废渣资源充足地区,建立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在工业废渣资源缺乏地区,支持与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合作建设生产企业,适度发展以非粘土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三、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及区域布局
(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强度、能够有效减轻墙体自重、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形成砖、块、板相结合,高、中、低档相配套的产品体系。
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弃赤泥、污泥、页岩等为原料生产的全内燃烧结砖;以粉煤灰、炉渣、电石渣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蒸压砖;以水泥、石灰为胶结材,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与板材;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烧结多孔砖、蒸压多孔砖(孔洞率>25%)及空心砖。
鼓励发展以脱硫石膏、各种轻集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建筑砌块、空心条板;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类纤维增强型利废板材及其复合墙板;以水泥为胶结材、以各种轻集料、尾矿渣、建筑废料、砂石为骨料生产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与空心墙板。
(二)着力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装备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烧结砖类要以工业废渣或污泥、页岩为原料,采用隧道窑焙烧、窑炉余热干燥工艺,加快淘汰小型轮窑焙烧工艺。现有企业要加强对原料精细处理工艺的技2 术改造,重视混合料的陈化库和计算机配料系统建设,增加混练和捏合装备。新建的煤矸石烧结砖厂应采用隧道窑一次码烧、硬塑或半硬塑真空挤出成型工艺。加大原材料破碎过程以及陈化工段的粉尘治理和焙烧窑的烟气综合治理。蒸压砖类应采用计算机配料技术,均化设备采用间歇强制式搅拌机、连续式消化装置;应重视对坯料的碾练处理,采用液压高压挤压成型工艺,较高压力的饱和蒸汽养护。加大原材料处理过程与成型工段的粉尘治理。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类应采用计算机配料、间歇强制式搅拌、全自动成型和非自然养护工艺技术,石膏砌块、空心条板类应采用计算机配料、机械搅拌制浆、自动浇注成型和人工干燥工艺技术,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类应采用计算机配料、机械搅拌制浆、自动浇注成型、机械自动切割和较高压力的饱和蒸汽养护工艺技术。
(三)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技术先进、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显著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形成一批产品质量较高、规模优势明显、技术装备先进的节能环保型骨干企业。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和总装机60万KW以上火电企业,依托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资源,建设年产2亿块以上的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积极支持大型火电和重点煤炭企业,建设具有10亿块以上产能的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2012年,全省产能10亿块以上的企业达到3-5家,2亿块以上的企业30家左右,1亿块以上企业100家。
(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按照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布局建设供应全省的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在资源贫乏地区,建立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生产供应体系。以平顶山、焦作、鹤壁、三门峡、永城、新密等煤炭产地为重点,建设大型煤矸石烧结砖生产基地;以大型火电、煤化工生产企业为依托,建设大型粉煤灰蒸压砖生产基地;支持工业废渣资源贫乏,但页岩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页岩烧结多孔(空心)砖。资源相对贫乏的平原地区,应积极发展以水泥和建筑废料为原料的混凝土砌块和多孔(空心)砖等,适当利用周边地区资源,布局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鼓励骨干生产企业在没有资源的地区建立销售网络,保障市场供应。
四、加快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各市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和原料供给,编制新型墙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主要目标和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有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和分期淘汰的总体目标,强化监督检查,加快粘土实心砖淘汰步伐。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引导企业规模化高水平发展,防止新建项目低水平分散布局,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新建墙体材料项目的起始规模为:大宗工业废渣、页岩等烧结类产品,粉煤灰、灰砂等蒸压类产品,依托大型排渣工矿企业建设的要达到年产2亿块以上,资源丰富的其他地区企业规模达到年产1亿块以上,平原地区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6000万块;混凝土多孔砖类不低于年产6000万块,建筑废料砖类不低于年产3000万块。新建烧结砖生产线必须采用隧道窑工艺,单线规模不低于年产6000万块(以单台主机成型能力计);新建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单线规模不低于年产6000万块(以单台主机成型能力计);新建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单线规模不低于年产10万立方米。禁止批大建小,擅自分期建设。严禁任何企 3 业新建、改建和扩建粘土砖瓦生产线,对违法建设的粘土砖瓦企业,要加大执法查处力度。
(三)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要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快发展高废渣掺量、环保节能、轻质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各市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优势的骨干企业。新建企业要积极应用成熟的工艺技术,生产全煤矸石烧结砖、建筑垃圾砌块等保温节能的墙材产品。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3000万块以下规模的新型墙材生产线,要督促企业按照新的准入标准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对2010年6月底前没有完成改造的,以及改造后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制砖设备和窑型,当地政府要予以强制淘汰,腾出土地和市场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四)强化行业协调管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管理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改扩建项目,由备案制改为核准制管理,国土、环保、发展改革部门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对2007年7月10日前已经完成备案的项目,凡2008年5月31日前相关手续不完备、未开工建设的,一律重新履行核准程序,原备案批准文件作废。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管理,逐步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范畴,不经认证不得销售使用。国土部门要严格对新型墙材企业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凡违法占用土地或在耕地非法取土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对非法新建、复建和假借新型墙体材料名义生产粘土砖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取缔。环保部门要强化对新型墙材项目的环保评价和审批,未经验收不得投入生产。电力部门要对强制淘汰的落后产能、违规新建项目和使用粘土为原料生产的企业,采取停电措施。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对节约能源、保护土地和环境的重大意义,报道先进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典型经验,为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篇: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1789号,20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9〕1789号
(2009年7月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住房城乡建设厅,海南省水务局,北京、天津、上海市水务局,重庆市市政管委:
近期,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方案,对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缓解供水和污水处理单位的运行困难,保障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地方因调价方案和调价程序不完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为确保水价调整工作的规范有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当前,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一是要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为目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三是要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确保水价调整工作的平稳实施。
二、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一是加大成本监审力度。要加强对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的监审,完善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自我约束,切实加大水费收缴力度,严格控制人员的不合理增长,着力降低管网漏损,抑制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二是依法履行听证制度。水价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出台,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加强与听证参加人及社会各界的沟通,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三是合理确定水价调整时机和力度。各地要统筹考虑本地区水价调整工作,区分轻重缓急,合理把握水价的调整节奏和调整幅度,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分步到位。
三、完善水价计价方式。一是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尽快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不同级别的水量基数及其比价关系,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对非居民生活用水,要继续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二是尽快对环卫、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用水实行计量计价。实施按用水量计取水费,促进节水和降低供水企业产销差。三是适当确定各级水量间的差价。实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加价的城市,可在合理核定各级水量基数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各级水量间的价差,促进节约用水。
四、理顺水价结构。一是简化水价分类。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促进节水和公平负担”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各类用水的结构,逐步将现行城市供水价格分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三类。其中,非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工业、经营服务用水和行政事业单位用水等。特种用水主要包括洗浴、洗车用水等,特种用水范围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自行确定。二是突出调整重点。污水处理费偏低的地区,调整城镇水价时要优先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同时,要综合考虑供水和污水处理单位的运营情况,着力解决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供排水行业协调发展。三是理顺再生水与城市供水的比价 1
关系。各地要加大再生水设施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对再生水的生产使用的优惠政策,努力降低再生水使用成本。再生水水价的确定,要结合再生水水质、用途等情况,与自来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鼓励再生水的使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强制部分行业使用再生水,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
五、做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为避免调价对低收入家庭产生较大影响,各地在调整水价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要根据水价调整的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因地制宜地采取提高低保标准、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六、加强宣传解释。要充分认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重要性,将宣传解释工作贯穿于水价调整的全过程。要拟定详细和便于社会理解的宣传方案,采取多种方式,向群众充分解释当前水资源和水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加大节水和污水处理力度的紧迫性,供水及污水处理单位运行面临的困难,对低收入家庭的照顾措施,以及政府在供水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政策等相关措施,全面阐述水价调整的必要性,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水价调整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级价格、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审慎决策,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握水价调整时机,统筹考虑与其他价格改革的衔接,加强跟踪调查和指导,稳妥地做好水价调整工作,确保水价调整平稳实施。各地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请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反映。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
第五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建村〔20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
试点的指导意见
建村„2009‟84号(2009年5月8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扩大试点的要求,做实做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总体要求,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为目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二)目标任务。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任务是完成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全部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一线团场约8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其中,东北、西北 和华北等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1.5万农户,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在今年扩大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制定中长期规划,逐步解决农村贫困户的危房问题。
(三)基本原则。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计划;要突出重点,厉行节约,帮助贫困危房户改造建设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卫生的农房,防止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要坚持农民自主、自愿,政府引导、扶持,落实地方责任,中央适当补助;要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加强相关惠农支农政策衔接;要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二、加强规划编制与资金筹集
(四)编制规划。各地要按照《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农村危房调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和有关文件要求,组织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改造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市、县、乡,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五)资金筹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民自筹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为辅,并通过银行信贷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地方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纳入预算计划,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所需资金。各试点县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将抗震安居、游牧民 2 定居、自然灾害倒损农房恢复重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扶贫安居等与农村危房改造有机衔接,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捐赠和资助。要通过制定贴息、担保等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危房改造贷款。2009年中央将安排40亿元补助资金,并根据试点地区农村农户数、农村危房数、地区财力差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达。
三、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和补助对象
(六)补助标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参考农村危房改造方式、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合理确定补助标准。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各地可在确保完成改造任务的前提下,结合翻建新建、修缮加固等不同情况自行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分类补助标准。
(七)补助对象。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是指依据《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属于整栋危房(D级)或局部危险(C级)的房屋。
(八)审核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的审核、审批程序,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 3 批。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查环节的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县级政府要组织做好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
四、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的基本要求
(九)改造方式。拟改造农村危房属整栋危房(D级)的应拆除重建,属局部危险(C级)的应修缮加固。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农户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地方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要以分散分户改造为主,危房改造比较集中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庄,可实施村庄规划、危房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推进,整村整治。
(十)建设标准。农村危房改造要在满足最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改造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的特困户,翻建、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其他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建房面积可根据家庭人口规模适当调整。农房设计建设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工法,推进农房建设技术进步。
(十一)村庄规划。改造户数较多的村庄,必须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协调整合道路、供水、沼气、环保、扶贫开发、改厕等建设项目,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益与效率,以危房改造带动村庄人居生态环境改善。陆地边境一线农村危房改造重建以原址翻建为主,确需异址新建的,应靠紧边境、不得后移。
(十二)建筑节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农房建筑节能示范是危房改造试点的重要内容,要点面结合,同步推进。每个试点县至少要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示范点(村),有条件的县要每个乡镇安排一个示范点(村)。各地要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和适用技术,研究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节能房设计与工法,优化采暖方式,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对研发生产农房建筑节能材料,具有良好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企业,要落实好现行的税收、融资、贴息等优惠政策。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和农民学习节能技术和建造管理,做好宣传推广。
五、规范项目管理
(十三)资金管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资金要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使用,健全内控制度,执行规定标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要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要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十四)技术服务。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了解情况,编制安全、经济、适用的农房设计图集和施工方案,免费发放给农户参考。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要组织协调主要建筑材料的生产、采购与运输,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服务。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开设危房改造咨询窗口,面向农民提供危房改造技术服务和工程纠纷 5 调解服务。完善乡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验收。
(十五)档案与产权登记。农村危房改造要一户一档,规范管理。农户危房改造申请、政府补助审批表、改造前后住房资料等要整理归档。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改造后农户住房产权归农户所有,并根据实际做好产权登记。
(十六)信息报告。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省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于今年7月初将改造计划、改造进度、竣工情况、资金安排,以及于明年1月初将总结报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各地要组织编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将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等以简报、通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报送三部委。
(十七)监督检查。计划完成后,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牵头组织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在一个月内提交检查报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备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将组织进行抽查。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十八)落实地方责任。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改造项目实行计划、任务、资金、目标、责任“五到省”,即项目工程建设的计划下达到省、任务落实到省、资金拨付到省、目标和责任明 6 确到省。地方政府负责编制改造规划、组织项目实施、落实地方投入、监管工程质量、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等。
(十九)部门协作。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会同民政、民族工作、环保、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扶贫、残联、国土资源、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九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