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和评审程序规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和评审程序规范(试行)
来源:
民政科技与标准化信息平台 时间:
2011-06-02 16:1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和评审程序规范(试行)
为保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项目立项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进一步规范立项程序,强化关键环节的监督,提高管理效率,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范,部内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一、项目建议申报与初选
第一条 各有关部门、地方及有关单位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等发展需求,向科技部提出项目建议。鼓励多家单位协商并联合申报支撑计划项目建议,鼓励产学研结合联合申报支撑计划项目建议。
第二条 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经费概算建议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委(厅、局)的计划管理部门、有关大企业集团等综合汇总后,通过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中心(科技部网站:www.xiexiebang.com)报送科技部。
第三条 科技部计划司对申报的项目建议进行汇总,统一的纳入支撑计划项目备选库;同时依据专业四的职能分工,分送相关专业司。
第四条 根据《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体的任务部署,对一些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的科技需求,科技部相关司局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等直接提出项目建议,纳入项目备选库,并由项目建议提出司局作出必要说明。
第五条 各司局会同相关专业事业单位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初审。评审专家原则上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可根据需要增加若干来自企业、用户、经济等方面的专家,按支撑计划领域设置的评审组,每组由7-9位专家组成,主要从技术、需求等角度对项目目标、技术的创新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等提出咨询意见,并按领域对所有项目建议进行打分和排序。
/ 6
第六条 专业司局会同相关专业事业单位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内容相近或者交叉的项目建议,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凝练和整合,并根据支撑计划的定位和领域总体布局,经司务会研究后提出初选项目建议、项目经费概算建议、项目组织单位建议等。其中对协商整合后的项目建议及未纳入初选范围的项目建议,专业司应作出必要的说明。
第七条 项目组织单位原则上是项目建议申报单位。科技部原则上不作为项目组织单位。但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并且难以确定某一优势部门或者地方牵头的项目,可以由科技部牵头组织。
第八条 专业司根据支撑计划的总体安排和专家初审意见等,对初选出的项目建议进行排序,连同项目组织单位建议、项目经费概算建议等,报主管部领导审阅后,送计划司(附电子版)。
二、综合咨询与立项
第九条 计划司会同条财司对各专业司局提出的初选项目建议,组织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进行综合咨询。其中,重大项目采取会议答辩方式进行咨询,重点项目采取会议答辩或书面材料评议等方式进行咨询。
第十条 综合咨询包括技术咨询和经费概算咨询,二者一并进行。针对项目的重要性、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任务设置的针对性、经费概算的合理性、项目组织单位选择的科学性等,每位咨询专家对每个项目独立打分并填写个人咨询意见,专家委员会讨论分别形成每个项目的技术咨询意见和经费概算咨询意见,并提出明确的立项建议和经费概算意见。
第十一条 经过综合咨询的项目提交部务会审议。其中,计划司汇报计划安排总体情况及《纲要》任务落实情况、专家综合咨询情况(包括专家咨询打分的排序情况等);各专业司汇报归口领域总体布局及项目安排情况、立项建议项目情况等。对2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议或在综合咨询中有较大分歧意见的项目建议,要逐项汇报项目目标、任务等内容。
三、项目可行性论证
(一)第十二条 经部务会批准立项的项目及项目经费概算报财政部备案,并进入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由计划司在7个工作日内以司发函通知项目组织
/ 6
单位组织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
(一)第十三条 为避免分散,项目课题实行限量分解,其中最大项目课题数一般不超过20个,重点项目课题数一般不超过10个。课题之下不得再列子课题。
第十四条 各专业司局负责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论证专家一般由13-15名专家组成,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论证专家原则上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可根据需要增加若干企业、用户、经济、财务等专家。其中,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目标、或者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项目,应有2名以上来自企业的专家;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须有2名来自用户单位的专家;应有2-3名财务专家。具体论证组织公作为托科技部有关事业单位负责。
第十五条 论证专家组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目标、技术路线、课题设置、项目及课题经费概算、组织实施机制、基础条件等进行论证,独立形成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意见和项目经费概算(含课题概算分解)论证意见。
第十六条 各专业司局将专家论证意见反馈给项目组织单位。项目组织单位对可行性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在10个工作日内连同修订说明报科技部相关专业司进行审核。对可行性论证过程中有较大分歧意见的项目,专业司应向部务会报告。
四、课题评审与承担单位选择
第十七条 通过可行性论证报告审核的项目,由专业司通知项目组织单位进行课题承担单位的落实工作。课题承担单位的选择原则应通过公开发布指南、招投标等方式择优确定。
第十八条 项目组织单位按照可行性论证报告,组织编写课题申报指南(标书)。课题申报指南(标书)应包括项目总体目标、项目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等情况简介,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经济指标、研发周期、经费支持强度、课题承担单位要求以及其它所需的条件或特殊要求等,课题申报指南(标书)不得对课题承担单位由特定指向。
/ 6
第十九条 课题申报指南(标书)经科技部相关专业司审核后,在项目组织单位网站、科技部网站和支撑计划网站上同时发布,课题申请受理时间不应少于30天。
第二十条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课题评审。评审专家原则上应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可根据需要增加若干企业、经济等专家。采取扎投标方式落实课题承担单位的,参照《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0]589号文)执行。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组织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原则上按照评审排序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负责人。在确定课题承担单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系统内和系统外课题申报单位的情况,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
第二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60岁以下(按签订课题任务书时计算);具有高级职称;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过去三年内没有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第二十三条 每一位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支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国科发字[2002]123号文)执行。一经发现同期承担多项课题,经核实并通报后,对未及时作出整改的将取消其参加所有课题的资格。
第二十四条 课题承担对单位确定后,项目组织单位应要求课题承担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修订完善课题论证报告,并填报课题任务书和课题经费预算书。项目组织单位审核汇总各课题任务书和课题预算书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五条 科技部相关专业司负责审核课题任务书。科技部条财司负责课题预算评审或评估,并根据评审评估结果,提出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按程序报财务部批复。课题预算评审或评估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规范》执行。
/ 6
五、项目批复
第二十六条 根据审核意见及课题预算评审、评估意见,项目组织单位组织修订课题任务书、课题预算书等,并连同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课题论证报告(申报书)及论证评审意见等,一式七份正式行文报送科技部(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应以部发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网站提交上述材料电子版。
第二十七条 经报主管部部长审阅后,各专业司提出立项批复申请,报计划司。随文应附以下有关附件:组织单位(牵头组织单位)的正式来文;项目可行性论证材料,包括可行性论证报告及其专家论证意见和各专家个人意见,报告修改意见、组织部门意见;课题的论证报告(申报书)及专家评审意见等。
第二十八条 计划司提出项目批复意见,会签条财司后,报主管部长以部发文正式批复。
第二十九条 除保密项目和课题外,项目立项信息(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名称、课题承担单位及负责人、国拨经费等)应在科技部网站、支撑计划网站、项目组织单位网站等公布。
第三十条 根据批复意见,各方分别就课题任务书和课题预算书进行核准和盖章。
第三十一条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课题的实施。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按照课题任务书和课题预算书分年度下达课题经费。
第三十二条 成立支撑计划监督委员会,对支撑计划项目及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投诉问题进行核查和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试行监督员试点制度,加强实施过程的监督。
六、专家咨询机制
第三十三条 参加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评审、论证的专家原则上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每组抽取拟请专家数量的2倍作为备选专家。按随机抽取形成的排序,对备选专家依次进行调整和优化,可根据需要增加若干企业、用户、经济、财务等专家参与,但数量不应超过专家组成员总量的2/5。
第三十四条 在项目(课题)咨询、论证、评审、评估中应坚持回避制度。参与支撑计划咨询论证和评审的专家,应回避自己参与编写的项目咨询论证或者课
/ 6
题评审,回避所在单位的项目或课题的咨询、论证和评审。单位回避的与原则是,研究院回避到所在的研究所,大学回避到所在的学院(系),企业集团回避到法人单位。
第三十五条 专家在应回避课题的评审过程中一律暂时离席,如该专家需回避课题数量超过评审总课题数的1/5,则不参加本次评审活动,可在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相关领域的其它专家接替此专家。
第三十六条 因特殊原因,在评议、评审活动开始以后才发现回避情形的,回避专家意见视为无效,并按照评议、评审专家选取要求,另外补充专家意见。
第三十七条 专家按照要求对咨询项目(课题)独立提出意见并打分。咨询项目(课题)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平均分进行排序,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项目(课题)概算的咨询评议不采用打分方式。
第三十八条 科技部对参与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实施的各类主体,建立信用信息评价记录,作为各类主体今后继续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工作的依据。
七、附则
第三十九条 经过各有关部门、地方确定为保密项目的,按有关科技报名规定管理。
第四十条 凡本程序为涉及的事项均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 6
第二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验收上交材料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要求:
正式行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报送科技部;
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其它说明:需要两个附件。一是项目简介;二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组织单位编写)
要求:
编写《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一并报送;
一式十五份,由项目组织单位盖章后报科技部,同时报送电子版本。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要求:
另编制《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申报书》一并上报;
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的“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预算申报中心”,将《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申报书》报送科技部。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要求:
任务书A4一式八份,由项目牵头组织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组织单位两份;课题承担单位一份;课题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方科技厅(科委)各一份;科技部三份。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要求:
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相关业务司;
上报材料一律用打印稿(一式两份),并同时上报电子版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
要求:
上报材料一律用打印稿(一式两份),并同时上报电子版; 并按中期检查工作时间节点要求报送科技部相关业务司
第三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六、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四)文化科技创新西部行动
1.数字文化旅游共性支撑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制定基于地理信息图层的文化资源加载与服务集成技术规范,研究基于影像和街景地图的文化资源虚拟展示、文化资源信息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技术;研制集成电子商务、电子地图和文化资源展示等服务功能的开放式文化旅游综合服务集成云平台和线上线下虚拟文化商店接入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包,制定与各类互联网开放接口规范;结合西部行动计划开展应用示范,集成云平台具备千万级在线用户支撑能力,支持主流手机和PC操作系统,电子地图数据覆盖西部各省市,支持与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子支付平台的对接。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具有电子地图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优势的网络平台型科技服务企业申报。
2.区域文化资源集成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应用示范
研究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机制,构建区域性文化资源展示、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产品营销等内容聚合虚拟文化商店云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集成区域主要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开办不少于80家虚拟文化商店,开展应用服务示范,提供网上虚拟文化商店、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网购、票务、文化演出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形成区域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支持具有资源覆盖和服务优势的省级区域性文化旅游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3.西部特色文化实景互动展演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挖掘西部城市文化内涵及文化主题艺术表现与特征表达形式,研究城市景观、建筑及室内空间与文化主题大众体验的内在关系;研究交互空间体验和音效、影像与载人装置同步控制等文化创意与空间设计融合的声光电多维空间综合展演关键技术,结合西部城市文化特色及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实景规划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可复制的文化主题实景互动展演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和新业态。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鼓励东部具有大型实景展演艺术创意和技术研发优势的企业与西部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运营企业联合申报,共同开展技术集成与西部落地应用示范。
4.大众定制化创意设计众包服务云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大众定制化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众包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媒体交易和智能撮合模型、知识产权在线保护与智能信用评价体系,研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众包撮合云平台、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系统。聚集百万级创意设计个人或工作室,开展创意设计领域的众包服务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年数百万级的创意作品众包服务能力,培育新型大众定制化创意设计众包服务模式。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鼓励西部具有创意设计服务优势的网络平台型科技企业申报。
5.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研发与国际文化交流应用示范
研究挖掘敦煌石窟等民族历史和艺术文化遗产表现与特征表达形式,集成数字化采集处理、内容制作、视听觉、虚拟现实、多媒体等适屏传播展呈方法和技术,构建高清晰度展示内容与文化内涵库的网络化传播云服务平台,形成符合国际表达的数字化展示系列资源,面向全球开展国际化网络传播与实地展示,实现每年千万级点击量的网络展示和10个国家的实地展览。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中西部优势单位联合申报。
第四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指南内容
四、制造业
(一)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桥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共性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起重机金属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提出适合于轻量化桥式起重机起升减速器结构形式、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研究桥式起重机械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形成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完成在中/大型桥式起重机上的示范应用,自重减轻10%,节能10%以上。
有关说明:无。
2.桥式起重机械关键部件及智能控制技术开发
针对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设计的需要,开发高效变频电机、专用交流变频器、轻量化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形成系列产品并应用。开展桥式起重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吊钩定位控制、智能故障诊断及安全保护。电机功率范围≤315Kw,低频过载倍数>1.8(3Hz);新型减速器系列型谱满足200t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需要,功率密度提高20%。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桥式起重机新型传动装置开发与应用
针对桥式起重机对轻量化的需求,开发两种以上不同等级起重机的新型传动装置,并在75-200吨桥式起重机上应用,实现整机减重25%以上,节电15%以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4.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工业厂房设计中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配置,研究变频电机、变频器、圆盘制动器、悬挂式减速器等关键配套技术,开展箱型梁自动焊接、钢丝绳卷筒加工和组装等关键工艺研究,推广应用100吨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系列产品100台以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二)工程机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工程机械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围绕节能减排、关键零部件载荷谱分析、整机及零部件可靠性试验方法、疲劳寿命预测等共性技术研究。研制试验装备,选择关键基础部件进行可靠性台架试验。形成可靠性试验、检测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有关说明:无。
2.工程机械减振降噪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的低噪音要求,开展排气频谱、发动机散热系统的流体特性、优化散热系统等研究,降低风扇造成的气动噪声,开展产品的发动机减振系统和驾驶室减振系统测试和评价,优化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刚度和阻尼比,改善整机的振动特性,实现目标机型的排气噪声1m近场辐射声压级降低1-2dB(A),发动机舱风道提高风量10%。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五、交通运输业
(一)双源快充纯电动公交客车开发及产业化 研制基于网线配电和车载能源的双源快充城市电动客车,重点研究双源动力系统的匹配与优化设计技术、电气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技术、高效驱动与回馈技术、网线设施匹配技术、快充电源系统技术、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技术、高压电安全与电磁兼容技术和智能化诊断与控制技术,12米及以上公交车公交工况电耗≤0.8千瓦时/公里(不开空调),并开展示范运行考核。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3家。
(二)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动力电池成组技 术
开展动力电池串并联组合矩阵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与安全设计技术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电池系统耐久性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3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大于1000次,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等满足整车使用要求,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3家。
(三)增程/插电式电动汽车关键总成技术 1.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开发及产业化 研发先进的机电耦合总成,完成包括电机、逆变器及耦合装置在内的机电耦合系统产品设计和性能开发,进行机电耦合系统的整车集成、匹配标定、可靠耐久等试验研究。产品结构、成本、质量等满足整车使用需求,应用2款以上混合动力乘用车车型,混合动力模式节油率40%以上,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家。2.基于新型发动机的乘用车增程器开发
研发适应于增程器的新型发动机,进行增程器系统集成;开发先进的增程式电驱动系统,并应用于增程式电动乘用车。增程器工作噪声、重量、油耗、成本等满足整车需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发动机最低比油耗≤230克/ 千瓦时(带OBD),增程器比功率≥0.3千瓦/公斤。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四)面向产业化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重点开展低成本、长寿命和低温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效空压机总成,低铂(Pt)及其合金催化剂,低成本双极板。实现燃料电池系统-20℃低温冷启动、寿命>5000小时,成本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
有关说明:拟支持1家。
(五)电动汽车标准规范、测试及基础设施等技术 开展我国城市公交客车行驶工况及基于底盘测功机工况法排放、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性、燃料电池汽车测试等技术及电池、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消防技术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测试规范;完善充电及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完成相关标准规范报批稿不少于20项,并形成与新增标准规范相匹配的测试能力。
有关说明:拟支持1家。
(六)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与集成示范
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研究,开发包括车载信息技术、车联网技术、用户行为监控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与充电网络等在内的多技术集成管理系统,建立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分时租赁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定价及 网银支付与结算体系、维保响应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等研究,并开展较大规模的车辆及充电网络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4家。
(七)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 采用整车设计新技术,研究城轨列车系统的新架构、新结构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制下一代城轨列车走行、承载、控制、牵引传动、制动和辅助等子系统;开发出具有低噪音、低能耗、高可用性和高适用性特征的城轨列车样车,与既有国家标准相比,列车内外噪声降低不少于3分贝、列车减重不小于10%、列车节能不低于10%,并完成线路试验。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家。
(八)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TCSN)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制
研究TCSN的体系架构、功能逻辑和标准协议体系;研究车载实时任务调度、控制与服务一体化、动态配置与互联以及多协议复合与协同等关键技术;形成TCSN系列标准,研制TCSN综合测试平台;开发具有大带宽、可重构、高可靠等特征的TCSN产品平台,面向列车实时控制任务的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100兆/秒,形成产品级样机系统并完成装车运用验证。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九)空中交通航迹运行技术与验证
研究面向定制到达的机载飞行引导、交通环境监视与共享、空地协同的航迹运行管控等航迹运行关键技术,研制机载和地面的核心系统与装备;利用校验飞机、大型客机在典型航路和终端区进行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实现航路上分钟级和终端区秒级的运行管控。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十)自主船用低速柴油机开发验证平台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
完成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排放船用低速柴油机整机开发设计与样机制造,样机油耗不高于180克/千瓦时,通过机内净化技术使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第三阶段要求。形成覆盖大中小缸径低速机的开发、设计、验证平台。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范围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项目推荐
请根据指南及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按要求填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单位需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并通过各推荐单位报送正式文件。
推荐单位分为以下几类:
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
5.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数额不限。
三、申报资质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
2.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项目,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需为在职人员,限申报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2014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在研项目可不计入)。
四、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 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左右。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无三级标题的可按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5.本次项目申报时,不预先对申报项目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现有的支撑条件和自身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项目经费需求。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经费需求将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及立项后进一步细化编制项目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
6.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7.项目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相关联系电话
1.能源、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 服务业
联系人: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 马晓辉、蓝弘、雷瑾亮
联系电话:010-68339041、68342550、68351583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 王志强、张巧显
联系电话:010-58884824、58884828 3.人口与健康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与协调处 邱宏伟
联系电话:010-88225161 4.农业、村镇建设
联系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处 王文月、孟艳萍
联系电话:010-68511848 5.科研条件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洁技术发展处 谢茜
联系电话:010-58884882
第五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条
支撑计划重点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第四条
支撑计划按照“竞争、公开、择优、问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坚持需求牵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联合推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在实施机制中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
— 1 —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第五条
支撑计划实行保密制度、回避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课题任务的组织实施强化法人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支撑计划绩效评价体系,对计划参与主体加强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共享。
第七条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二章 组 织
第八条
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总体实施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汇总提出、审定项目立项建议,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验收;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八)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或组织,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可行性论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组织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除财政资金以外的其他渠道经费及相关保障条件;
(四)组织项目(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汇交和归档。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
第十条
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按法人管理责任制要求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
— 3 — 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自筹投入及有关保障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三)按规定管理使用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归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一条
充分发挥专家在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实施监督、验收、经费预算等环节中的咨询作用;参与支撑计划的专家从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对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使用、回避和信用制度。
第十二条
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工作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负责。
第三章 立 项
第十三条
支撑计划立项的基本要求:
(一)符合支撑计划的定位及支持重点;
(二)项目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项目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组织实施机制和配套条件有保障,实施方案和经费配臵合理、科学、可操作;
(四)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项目完成后成果能够转化应用。
第十四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确定支持重点并发布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结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国家级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需求,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备选项目库是计划编制的主要来源。
第十五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审,对于研究内容重要、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研究队伍强、研究基础和条件好的备选项目择优入库。
第十六条
科技部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国家五年科技规划、五年科技专项规划、部际合作、部省会商等确定的重点任务,会同部门、地方及有关方面,从备选项目库中凝炼、整合,提出符合支持重点的备选项目建议。
第十七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提出的备选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确定立项项目、项目组织单位等。
第十八条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
第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从科技部备选项目库中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对于目标任务明确、课题承担单位优势特别明显的项目,可以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
— 5 — 低于40%。
第二十条
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课题)的条件:
(一)符合课题承担单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二)产学研联合实施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与其他机构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三)通过项目(课题)实施获取的共性技术成果,企业有义务通过多种方式向本行业进行扩散;
(四)其自筹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
第二十一条
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组织和承担支撑计划项目。
第二十二条
科技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形成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
第二十三条
科技部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核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知识产权分析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本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布、发展趋势和本项 — 6 — 目(课题)研究与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二十六条
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组织实施项目(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有助于形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可显著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项目(课题)。
第二十七条
支撑计划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加强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衔接,统筹项目实施、人才团队培养和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工作。
第二十八条
建立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九条
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等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保障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一条
支撑计划项目实行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
— 7 — 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一并上报。报告是项目(课题)下一调整、撤销和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管理、监督和评估。科技部委托相关事业单位或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保障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项目过程管理实行项目专员制。对于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实施的项目,可采取设立项目专员或专家总体组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具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项目(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课题)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建设或装备开发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 8 — 第三十四条
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五条
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臵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三十六条
项目(课题)接受组织管理或实施部门、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项目专员等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
支撑计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计划管理和实施的人员、单位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
(一)对于出现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管理人员,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二)对于在项目(课题)申请、评审、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课题任务并造成损失的科研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课题)任务并追回专项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任务的资格等处理;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三)对不按时上报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按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课题),科技部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
— 9 — 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三十八条
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九条
科技部组织支撑计划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批复确定的任务考核指标为依据;项目验收工作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半年内完成。
第四十条
对项目在执行期结束后半年仍不能接受验收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一条
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可采取会议审查验收、网络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形成验收结论意见。
第四十二条
支撑计划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指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规定的执行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四十三条
因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翔实、不准确等原因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后,再次组织验收。若未按规定时限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四十四条
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验收结论及成果应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的资格。
第六章 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与成果
第四十六条
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支撑计划的知识产权
— 11 — 管理及其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规定》等执行。
第四十七条
支撑计划根据《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实施细则》的要求,鼓励、引导对形成技术标准的成果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
第四十八条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应与各参与单位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在五年内不得参与支撑计划。
第五十条
加强支撑计划的宣传。支撑计划形成的技术、产品、专利和标准等成果的宣传推广,应标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字样及项目编号,并作为评估或验收时确认依据。
第五十一条
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和科技报告档案,建立项目科技资源的汇交和共享机制。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国家有关科学数据共享的规定,按时上报项目(课题)有关数据和成果。建立健全支撑计划项目数据和成果库,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1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