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

时间:2019-05-14 07:2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

第一篇: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

保险公司和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

理方法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自20世纪以来中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特使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不足与缺失。自然灾害导致的巨灾风险是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重大风险事件,巨灾事件带来的损失巨大一般保险公司无法承担,这样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效进行风险监管,提高偿付能力已经成为保险业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风险监管以维持自身经营的稳定性,同时保障受灾人民的生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保险公司和政府双方共同合作推进巨灾保险的制度完善。

关键词:自然灾害

风险管理

政府

保险公司

引言

中国社会已步入一个历史性的风险高度累计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中,以损失补偿为主要功能的保险业是否有足够的损失偿付能力就成为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保险业的稳定事关重要。近年来的数次大型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也使得保险行业在整个社会的作用、功能和存在的必要受到了严厉的拷问。诚然,巨灾事件所具有的低损失频率和高损失幅度的特点使其与经典的可保条件想去甚远,因而一般情况下巨灾风险并不在商业保险的可保风险范围内。但从实践来看,商业保险主动承担和承包巨灾风险已并不仅仅是保险业拓宽可保风险范围以持续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和利益的层面看,也是保险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社会重大损失事件提供必要补偿渠道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巨灾保险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尚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巨灾保险管理的需要,在灾害来临时无法弥补巨灾所带来的高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付金额。由于巨灾风险保险公司难以运动传统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地风险分散、转移和平衡,巨灾保险也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不仅无法盈利,还有可能亏损,甚至还有威胁公司财务安全的危险。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努力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机制及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必须介入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予以完成。建立由政府主导并提供财政支持的、由商业保险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巨灾保险制度。

我国目前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对地震等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与救助,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巨灾风险后的灾区重建,基本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主要用于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和最困难群体的住房修复重建,经济补偿层次低,救助范围小,一般公众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常常是“听天由命”。在我国,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险种不多,保险制度不完善。自然灾害险在其经营过程中,因承保条件相对较高,理赔标准过于苛刻,客观上弱化了保险功能的发挥,客观导致目前保险对巨灾的经济补偿呈现“杯水车薪”的现象。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监管,尽力开发自然灾害险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政府也应干预巨灾险的市场失灵,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功能,促进保险市场良好发展。

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几点措施

自然灾害导致的巨灾风险是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重大风险事件,建立应急预案是实施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保险公司应急预案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自然灾害巨灾风险的研究

要做好应急预案,首先应当学习和研究有关自然灾害的一系列法规和保险业的有关规章,为制定本公司的应急预案提供法律法规依据和指引;其次,应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对风险的最新趋势和规律加以分析和判断,进行风险识别;关注和研究减轻灾害的风险战略、行动趋向和着眼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巨灾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变化趋势,加以应对,提前做好准备。

二、评估巨灾风险

通过加强与地震、气象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加强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进行分析,尽可能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烈度,对巨灾及其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制作“风险地图”,以评估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一旦发生将导致的损失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提供条件。

三、通过制度和流程建设优化风险管理机制

巨灾风险的发生不同于常规状态下的风险损失,因此需要保险公司以制度和流程对人财物进行整合协调,确保在应对巨灾风险的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

1、建立理赔后备队伍。巨灾一旦发生,影响面广,报损数量多,损失程度重,因此必定会对保案人员和查勘定损人员产生较多 需求。为此,保险公司应建立足够的理赔后备人员。

2、完善服务作业设备。如报案电话,理赔查勘的配置等。

3、建立总体规划下的区域联防机制。在区域范围内,针对具有共性的自然灾害,统筹考察各项资源的统一配置,形成总公司总体规划和管理下的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的自然灾害巨灾风险管控机制。

四、加强巨灾风险损失的评估。

从巨灾风险专业化管理的需要来看,保险行业应当与专业的巨灾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水灾等巨灾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根据自身偿付能力通过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巨灾损失,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以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为社会发挥长久的经济补偿作用。

五、提高信息技术对巨灾风险管理的支持

提高信息技术对巨灾风险管理的支持,即使发出风险预警,其基础是承保、理赔环节风险要素的规范化采集。同时,要建立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自身加强偿付能力管理,主动增强体质,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主要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责任;设立总精算师职位,充分发挥精算作用;建立合规管理制度,促使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防范操作风险;实施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建立规范的决策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建立反映灵活、覆盖全面的监管体系,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确保保险业的稳健、科学发展。

保险公司完善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路径前瞻

1、审慎、稳健地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投资渠道,分散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率,但应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能盲目冒进,避免引火烧身。将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股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长效监管机制。首先,要建立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即使掌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其次,进一步细化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实行量化监管;再次,将偿付能力监管与分支机构批设、高官任职资格、资金运用渠道、产品审批密切挂钩特别加强对分支机构现金流、费率执行情况和数据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强化资本约束,督促公司通过限制业务规模、加强分保、优化业务结构以及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改善偿付能力。最后,保险公司要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预测和评价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

3、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第一,采取定性和定量想结合的方式,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和量化指标,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机制,以及时掌握投资风险动态。一旦出现风险信号,企业可以实时调整投资方向和规模,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第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及时处理预计能够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第三,建立完善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设立并强化审计委员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作用,控制并强调精算师、审计师和首席财务官等关键岗位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

4、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必须强化统筹谋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形成防范化解风险的整体思路。

5、对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适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系统管理的原则和程序。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应涵盖:信息处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权责的划分,信息处理部门功能及职责划分,系统开发及程序修改的控制,程序及资料的存取,数据处理的控制以及档案设备、信息的安全控制。

6、在当前保险公司缺乏巨灾保险风险管理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可通过加强与政府、各专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其在灾前规划、预报、灾后抗灾、救灾中的积极作用,事半功倍地做好风险评估和灾后勘察理赔工作。

政府加强风险管理的几点措施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同时,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加大,保险产品供给不需的情况下。对于市场无法解决或暂时无力解决的保险问题,人们自然会求助于政府去解决市场这一失灵的问题,而政府也会对这一要求作出正面回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干预方式的正确选择,就自然灾害保险资金池的扩充方面,政府有如下选择:

其一,政府可以以保险人或再保险人的身份提供保险产品。作为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政府的唯一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偿付能力,而非风险管理能力。理论上政府可以无限量供给保险产品,而政府的偿付能力却不能随之扩大,最终,政府机构会因为承担了超出其能力的风险。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提供保险产品,而是放松金融管制,以资本市场的深化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

其二,政府作为最后借款人,以财政的方式补充商业保险的不足。商业保险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自然灾害的风险转化为市场主体的行为成本。但是,在保险人无力提供相关保险产品或潜在被保险人无力获得保险的情况下,上述成本内化过程将受到限制。在这一情况下,通过政府在灾后的财政救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保险难以承担的损失,从而有助于受害人调整生活。

同时,政府还应在其他方面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人民意识等各方面加以干预影响,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提高人们的参保意识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适当引导和宣传,以保证巨灾保险较高的参保率和覆盖面。为提高参保率,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适度引导和宣传,把巨灾保险与防灾减灾的相关激励政策结合起来,形成巨灾保险与防灾减灾良好互动的格局。此外,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巨灾保险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切实提高巨灾保险的参保率。险种的条款和费率设计

条款和费率的设计应合理。应实行区域内强制保险。为保证大家买得起,强制保险应具 备保额和保障范围有效。在条款设计上,可设置一定的免赔额。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报废过高。另一方面也能有利于赔案发生时保险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实现最佳配置,而不致因大量的小赔案件占用过多资源而影响施救效率。巨灾保险法规制度

巨灾保险需要相应的法规和制度来配套,这是巨灾保险发展的前提。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形成巨灾保险制度,有助于消除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现象。

巨灾保险的供应干预

私营保险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巨灾保险有效供给不足。无论是私营保险市场还是政府,都不是解决巨灾保险问题的唯一主体,政府和市场的密切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发展政策性保险,非商业化运作,将有利于低成本营运。一方面节省各保险公司在竞争业务时产生不必要中间费用,防止恶意竞争;另一方面又可降低对国外再保险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对外谈判的话语权。强制性保险干预

社会政策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往往通过强制保险的形式进行,巨灾保险的产品属性及其市场失灵和经济政策性保险归属,必须选择强制性保险干预。这样有利于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营效率,因为强制性保险具有统一的保险方案、价格条件、特定的保险标的、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均要投保等特点,这不仅可以克服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可以克服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所产生的外在风险。建立巨灾基金

巨灾委员会下设全国巨灾保险基金,包括地震基金和洪涝基金两个子基金。巨灾保险基金由聚在保险委员会或者委托信誉度高的专业投资机构代为投资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和报纸增值,并享受政府的免税待遇。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政府拨付的初始准备金;巨灾委员会销售保险的保费收入。中央政府和灾区各级地方政府每年提取的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巨灾基金的投资收益;巨灾福利彩票的发型收入等。此外,可以从巨灾保险基金每年的投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居民住宅加固、防灾工程建设的补贴,以提高灾区抵御风险的能力。福利彩票

可以定期发行类似于“抗洪赈灾”的巨灾福利彩票的发稿时为巨灾基金筹资,平时积累,未雨稠缪。在现阶段可以由民政部作为巨灾风险彩票的发行主体,发行收入纳入全国巨灾保险基金。

各级地方政府

灾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巨灾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对顶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上交巨灾保险基金。通过广泛的宣传使民众能够了解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取得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理解与支持。配合保险公司的工作,加强当地防洪防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市场

巨灾风险证券是保险业在遭受严重的承保损失和资本市场投资损失的双重打击下,迫于生存和竞争压力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保险证券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都有很高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技术、法律、会计、资本市场等条件所限,使得目前设计出巨灾风险证券并实际运作还不太现实,但其作为一种能够在更广范围内有效分散巨灾风险的方式,将是我国巨灾保险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并将作为我国巨灾保障体系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因此政府要继续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巨灾数据收集,及时跟踪国际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最新理论,加强与国外成功将巨灾风险证券化国家的技术沟通,为今后巨灾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创造条件。

总结

本文通过描述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正在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给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提出保险公司和政府加强风险管理的紧迫性。通过建立健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内控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指引作用,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制度,使保险充分发挥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弥补受灾人民的损失,保障社会的安定。“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探讨(理论与实务2007年02期),赵雪媛

2、我国巨灾风险及其应对策略(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1年第六期),徐爱荣

3、自然灾害保险的产品设计与制度构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6月),孙南申 彭岳

4、区域性强制巨灾保险(中国保险),张淑玲 雷越 邹晓雯 刘金清 钟诚

5、对财产保险公司完善自然灾害巨灾风险应急预案的思考(保险实践与探索2010年第3期),周东卫

第二篇: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方法探索――以合规信息库为工具

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方法探索――以合规信息库为工具

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风险管控部 董悦琪

合规风险管理在国际国内都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银行业方面的合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早,而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理论和工具上较为薄弱。本文拟以合规信息库为工具,对如何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提出方法论。

“合规” 是由英文“Compliance”一词翻译而来。Compliance原意为“遵守、服从”。要做到合规,“规”是什么,要合什么“规”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否则合规便成了空谈。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制度是一个包罗万象,十分广义的概念,2007年9月我国保监会在《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中指出: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合规的范畴不仅涵盖保险公司业务活动所应遵循或适用的所有法律法规、监管规则、行业规范以及内部操作程序与标准,而且涉及保险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的各个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因此,要把与保险公司合规相关的所有规章与文件罗列出来,即不现实,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以规范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务销售为例,相关的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等。如果仅仅是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显然其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较差。鉴于此,建立一个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对合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归纳、整理、吸收、同化,形成一个可学习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合规手册”,将大大有利于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对合规制度的学习与掌握。

按照我国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现状,不论是国有保险公司,还是股份制保险公司,都主要是采取的总分公司模式。在同一个保险公司中,各分公司可以使用同一个合规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实现对不同级别权限的控制。

一、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整体架构及基础内容由总公司确定

总公司构建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总体架构时,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大类的内容:

1、国家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与金融监管机构发布的监管规章等

在国内方面,我国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同时,在金融法制建设领域,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发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体,司法解释为补充的现代中国保险业监管法律体系。对于国内的保险公司而言,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体系,尤其是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发布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关系,因而它应当是保险公司合规所需遵循的主要部分。

2、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与职业操守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2月,在协助保险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促进行业自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自成立以来与国内保险公司签署了一系列的公

约,虽然这些自律性公约不具备法律的强制力,但是作为共同签署的约定文件,签署方有遵守与执行的义务。

3、操作规程、行为准则等保险公司内部规章

保险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一般都是依据法律法规、监管当局的规定,结合保险自身的业务需要与内控要求而制定的。由于一家保险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数量庞大内容繁多,有些规章制度仅适用一个特定的范围(如特定的岗位、人员等), 因此,一般可将这些内部规章大致分为保险公司内部一般规章、机构特别规章、业务部门特别规章等。无论如何分类,最终目的是可以让每一位员工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应当遵循什么。

4、企业伦理与社会规范

所谓企业伦理,就是蕴含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常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而社会规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遵守公司竞争的经济秩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社会好评、履行社会责任等而应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总和。保险公司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可忽视伦理建设,加强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在这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从保险行业协会的诸多公约中提炼自身应当遵循的企业伦理与社会规范的基本精神,从而丰富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

总公司在确定了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整体框架后,分门别类建立合规规则库(见附件一)。然后安排专门的合规管理人员对合规制度的基础内容进行梳理。基础内容主要是指那些全行业人员都需要遵循的合规管理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制度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各分支公司重复性工作。例如,反洗钱工作做的好坏,关键在于各分公司反洗钱关键岗位人员,但对于大额和可疑交易的识别标准多而且不够清晰,需要对这些识别标准进行梳理、概括与评估,如果这一工作由各个分公司来做,整理出的方法存在不统一、不权威、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应当由总公司统一制定。

另外总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合规管理制度内容的特点与效力范围的不同,安排下级合规管理部门或人员对相应内容进行梳理,对各级分支机构的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和规范;对历年各种文件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盘点,包括规章制度类文件,同时兼顾一次性文件(批复、报告、人事任免等)。通过文件清理,识别制度中重复、矛盾、遗漏的部分(尤其是业务管理空白点和薄弱点)。

二、广泛参考国内外各种合规指导性文件

借鉴于国际保险业合规风险管理的实践与通行作法,保险公司在构建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过程中需要参考以下文件:

1、国际监管规则以及指导性文件

比如COSOⅠ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Ⅱ《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偿付能力监管SolvencyⅡ等,从这些文档中,国内保险公司可以提炼学习到许多合规管理方面的理念与做法,对于具有涉外业务的保险公司更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我国保监会及人民银行出台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

如《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保监发„2010‟69号),《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2010第4号),《保险公司管理规定》(2010第1号),《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等,其中《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是保监会经过长时间酝酿,借鉴国际保险业的经验教训,在国内保险界集思广益,结合我国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编撰而成。它总共包含六章三十七条,涵盖了保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的合规职责以及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合规文化建设、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做出了规定。该文件应是国内保险公司建立本公司合规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围绕“合规风险点”构建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

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建立要避免对现有规章制度的简单罗列,而是应当围绕合规风险点而构建。所谓合规风险点,即合规风险在某一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上的体现,即保险公司因无法满足某条规章制度,而使保险公司蒙受某种合规风险的情况(具体可参见附件二)。

在大量的涉及保险公司合规的规章制度中提炼出合规风险点,可以使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更具有指导性与警示性,员工在阅读、学习合规知识的时候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合规风险点也为合规稽核系统中建立合规稽核点提供依据。

合规风险点的构建,可以在自我总结的同时借鉴其他公司经验教训。合规管理是所有保险公司的共同任务,不同保险公司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业务侧

重范围,但在合规管理方面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一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各自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值得同业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另一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也往往在自身的合规管理中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吃一堑,长一智”虽然是探索合规管理的一种方法,在其他保险公司的“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却可以大大减少为此付出的成本,做到尽量不在绊倒别人的石头上再绊倒自己。合规风险点的构建,还应着重关注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本公司或国内外其他保险公司所出现的典型案例,往往会暴露出保险公司业的一些通病,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就是一个典型的合规风险点,而且有案例说明的合规风险点更有助于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对合规制度的学习与领会。

四、实现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信息分级维护

总公司在确定了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总体框架后,对于其中信息的维护,不可能仅由总公司来实现。保险公司内部各级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都应具备维护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内信息的权限。

具体而言,总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在确定了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整体架构后,由包含总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在内的各级合规管理部门与岗位按照该库的整体架构进行数据的更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各级合规部门(或人员)能够根据相应级别工作的特点,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合规要求,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合规制度信息发布要依照“合规信息审核发布”的流程,其中信息上报者为除总公司合规管理部门之外的其它各级合规部门与岗位,上报的信息中注明信息的受众范围,比如是全公司、分公司、中支公司等等。审核者为总公司合规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其他合规管理部门或人员,如果审核发现上报信息存在问题,则应退回该信息,并在退回原因中注明上报信息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果审核无误,则应将该信息进行发布。

五、使用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

合规制度信息库在建成后,便可以成为全公司范围内统一的、权威的合规管理制度汇编与信息发布平台。首先它可以是员工自学合规管理制度的良好渠道,员工随时都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库学习合规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关注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合规风险点,对比检查并改正自身工作中存在的违规情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身的合规意识。其次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可以成为未来合规稽核系统的基础,其合规风险点对应于合规稽核矩阵中的合规稽核点。另外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合规方面的内部培训提供良好的依据,有助于培育保险公司的合规文化氛围。

合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管理工作,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理应伴随着保险公司的成长不断变更与完善。在新的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出台,原有政策变化、本行业内规定的变更等情况下,合规管理制度信息库就必须随之及时变更。

第三篇:流动人口为当前治安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对策分析(2007论文)(推荐)

新时期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 人口流动的合法化是一种社会趋势。人口的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对地区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由于其所附带的与个人利益的直接性,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当前,流动人口增加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警力增长的速度,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挑战。作为基层公安机关的派出所,应该从全局出发,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转变旧有观念,在打击和防范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同时,加强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外来人口归属感的形成,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来治理因流动人口所引发的违法犯罪,达到治本的目的。

[关键词] 流动人口治安权益

从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看到中国大陆人口中心正逐步向沿海地区和城市移动,总的趋势是: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沿海地区成为人口流向的重心。大量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为发展中的沿海地区(近几年主要集中在继珠三角之后的长三角地区),在带来生机、动力和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迷茫与困惑,为这些地区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经济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一方经济带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而由于流动人口的涌入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当地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基层公安机关的派出所面对如此的治安问题将如何应对?如何保一方平安?如何使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权益受到同等保护?

一、王江泾派出所辖区内流动人口现状

王江泾镇作为中国织造名镇,利用比邻上海和苏州的良好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传统的纺织技术优势,迅速发展纺织业等其他相关产业,成为嘉兴重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量的流动人口的涌入,根据镇派出所户籍统计数字,当前王江泾镇常住人口约为8万人,外来人口约为3万人,尤其是地处工业功能区的宇泗浜村、收藏、闻川等行政村出现人口数量的倒挂,外来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甚至高达5:1,而社会治安状况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区域内流动人口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警力增长速度,警力严重不足。

来自不同国籍、地区、文化背景、学历背景的流动人口,构成了王江泾镇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来源,为王江泾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滋生。频繁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造成了社会公众普遍的心理恐慌,也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地区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防范和遏制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保一方平安,创造平稳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也成为当前基层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必须充分意识到,做好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是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将防范、打击、遏制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与对流动人口进行道德、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二、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分析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部分地区人口组成的重要部分,由于来自不同的背景使他们具有了自身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成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也为基层公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经济发展初期,流动人口的来源还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由于我国短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相比较而言,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也成为发达地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另外,流动人口还包括具有其他国籍的外商和技术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

2.流动人口各自所属的不同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冲突。

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有自己不同的生长教育环境、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而流动人员来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无论是务工或者是工作,或者是投资经商,都需要一个渐进融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他们所带来的亚文化和所欲融入地区的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流动人口对文化冲突的不适应是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而不良的亚文化的触发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直接原因。

3.流动人口所具备的教育层次、学历背景各不相同。

流动人口各自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学历层次上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甚至包括归国留学人员。由于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也使他们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工作能力、思想意识、人格形态、心理状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4.流动人口的生活、居住环境普遍较差。

流动人口大多离乡背井,来自五湖四海,除少数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的人可以生活的较为舒适外,大多数人生活的都比较简单、艰苦,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流动人口,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生活得尤为艰难,医疗无法得到保障,教育资源匮乏,与周边的人群相比,在内心深处比较容易形成强烈的落差,贫富差距以及所面对的各种物质诱惑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诱因之一。

5.流动人口的创业、兴业入户门槛较多。

流动人口涌入发达地区,最原始的驱动力都是出自于经济上的目的,从事的也主要是经济活动。流动人口进入某个城市或者地区后,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去,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在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财富和缴纳税收的同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居民待遇,相比较当地居民而言,从政府到社会都为流动人口设置了层层障碍,虽然取消了对暂住证收费制度,但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6.流动人口在居住地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流动人口,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投身到异地他乡,除了要饱尝思乡之苦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包括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有的来自工作单位,有的来自自身的经济条件,有的来自周围的人群,甚至来自当地的政府。

7.流动人口自身所具有的较大的流动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之所以被称为流动人口,就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流动性决定的,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其不稳定性,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为了流动人员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四处走动,居住场所时刻处在变化中,自身也在各种文化风俗的撞击中不断的挣扎。

8.流动人口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

三、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关注

流动人口进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面临着生活、习惯上的不熟悉和不适应,相比较当地的居民而言,流动人口要承受的更多。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劳动技术,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利用违法犯罪手段获取生活资源成为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当然,并不排除恶意违法犯罪行为和好吃懒做情况的存在,并且还具有相当的传染性,可能影响到其他同乡和身边的人,从而扩大违法犯罪的范围或者形成团伙犯罪。

笔者认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个互动引导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管理与服务以及防范与引导的同步进行,才能更好的解决因为流动人口的涌入给地区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最近,有新闻报道,广州市将为维护城市治安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入户门槛,限制低素质流动人口的进入。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影响,甚至也是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就是,流动人口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也曾为“外来人口”向“流动人口”的过渡而深深感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压制和限制流动人口的进入不能解决因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何将流动人口真正吸纳进我们的城市和地区,建立起对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归属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地区的关键。例如,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体

系的完善、常住人口对流动人口的认同等等。

四、新时期基层公安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弱势和对策

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而对流动人口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基层公安派出所进行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机关面临着很多新课题、新挑战。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现阶段,许多基层公安机关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形势都建立了基本的管理系统,包括申报、登记、发证、变更、管理、监督、服务等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人户一致”,开展“常口管理外口”,落实“谁雇佣、谁负责”、“谁租房、谁负责”①,确保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动向。但是,在共同营建和谐国际、和谐社会的总体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我们应该走在前面,从更高的层次出发,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1.深化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认识。

人口流动的合法化是一种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流动人口的集中存在也具有长期性。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我们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转变传统的观念,不能做到高瞻远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打击、重处罚、重防范,轻保护、轻教育、轻服务。民警在管理中经常以管理者自居,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亲和力和服务意识,甚至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先入为主的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有罪推定。二是日常的制度化管理薄弱。虽然普遍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却依然存在种种障碍,甚至存在悬空状态,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据此,公安机关应该加强对干警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转变旧有的理念,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真正树立起干警的服务意识,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寓于良好的服务当中。作为干警,既要看到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给社会治安带来的压力,也要看到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带来的重要活力;既要看到他们为社会治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看到他们为经济带来的繁荣;既要看到流动人口自身流动的盲目性,也应看到其流动的必然性,从而从心灵深处接受他们,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

2.加强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力度,形成合力。

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部门较多,例如计生部门、房管部门、人事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在管理实践中,又会因为流动人口个人的特殊性,涉及到工商、税务等其他部门。而公安机关只是负责治安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完善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信息的及时反馈。而现实的情况是,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无法形成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合力。曾有学者认为,需要设置统一的领导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统一管理。笔者认为不妥,首先,无论是计生部门,还是房管部门,或是公安部门,它们都有共同的上级机关就是当地的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的工作,人民政府有协调的义

务和能力,而且另设一个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其次,与我国精简政府机构的方针相违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财政投入。在现有的条件下,最为可行的就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将对流动人口的各方面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全面掌握外来流动人口信息,对其进行服务和管理。在这项工作中,公安机关应该能够首先挑起重担。

3.公安机关的管理活动应该建立流动人口的归属感。

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但是流动中也不乏稳定。对于那些能够找到稳定工作、收入稳定、生活安定的部分流动人口,应该给予同其他居民相同的待遇。但现实的状况是,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其他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上一概而论,无法建立流动人口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始终以一种陌生人的姿态出现,造成了娘家不管、婆家不要的状态。作为公安机关,应该走在前面,给予流动人口同其它常住居民同等待遇,避免另类待遇等不和谐现象,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4.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该注重长效机制。

当前,公安机关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一般采取的是限制、防范、打击和遏制的方式,短期内可以解决因流动人口的混乱而带来的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但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流动人口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从犯罪学角度讲,犯罪的一个成因是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欠缺基本法律常识,天生犯罪人毕竟只是少数。有些地区也进行了法制教育宣传,但是范围还不够广,多数是集中在某些企业和用工单位。事实上,引起社会治安问题的多是那些无业者,由于社会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这也成为公安机关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盲点和真空地带,案发后,也恰恰是公安机关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地方。基层派出所应该和社区、村委会采取开办流动人口法制夜校,组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形式,加强与流动人口的联系和服务,利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与其他配套福利措施(这些福利措施包含了技术培训和生活上的保障)相配合。平稳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各种有机体良性互动的结果。

5.公安机关在打击流动人口犯罪的同时加强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公安机关不应该只是把外来人口看作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应该区别对待。在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对待,迅速处置,不护短、不徇情,公正严肃地依法给予处理;派出所要开展经常性的调查走访,及时发现和解决涉及流动人口生活和就业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以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取信于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行为要给予表扬,增加其荣誉感。让流动人口觉得自己也是和大家一样的,公安机关在打击防范违法犯罪的同时,对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样给予保护,使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同心同德,自觉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环

境。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正是“以人为本”的政府理念的体现。目前,流动人口的权利处于弱势状态,竞争和维权难度大,需要强化政府对流动人口的保护责任,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武装力量首当其冲。

五、流动人口管理的未来走向及其对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人口流动是社会要求,是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必然过程。而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达,也为人口流动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经济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流动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的是社会条件的支撑和制度条件的保障,而这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全社会信任危机的逐步消除和诚信的重建。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公安机关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行政机关,面对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应该能够抛弃部门利益,勇于承担,勇于实践,以流动人口管理为切入口推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进行。参考文献:

作者:周厦

下载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公司和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风险管理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