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时间:2019-05-14 07: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第一篇: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记者 杨刚

郁郁葱葱的岷江柏、侧柏、辐射松长势喜人,大的有三四米高,小的也有一米多高,均匀地分布在沟壑山谷间,林间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丰富的负氧离子让人心旷神怡……

11月14日,“2010阿坝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记者来到理县甘堡乡熊耳村碳汇项目造林处实地采访,这个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在为当地老百姓赚着大把钞票的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系统、构建物种种群之间的走廊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展森林碳汇

——空气也能卖钱

“卖空气也能赚钱。”人们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如今在理县甘堡乡熊耳村变成现实。随着理县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甘堡乡和薛城镇五个村共480户2102人成为我州第一批分享碳汇林带来收益的人群。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理县算是走在全国前列了。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也是中国第二个、四川第一个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负责人、理县林业局董生刚告诉记者。

理县林业局从2004年开始接触“碳汇”,在组织人员经过多次学习培训后,于2005年在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国际(CI)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始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至今已在该县熊耳山实施碳汇项目造林747.8公顷。因为地处大熊猫栖息地,所以该项目取名为“熊猫碳汇”,项目执行周期60年。“森林所带来的空气也是一种资产,若按照目前国际市场森林碳汇项目6.5美元/吨算,这片新造林20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将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约200万元的收入。”董生刚当场为老百姓算了一笔账。

空气能卖钱成为事实,其实这卖的不仅仅是空气,而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服务功能。

荒山植树造林

——带给百姓多重收益

“仅靠植树,这几年村民赚取的劳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董生刚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按一亩地80元的劳务费支付工资,747.8公顷就支付村民工资近百万,再加上每年少量的补种,100多万元装进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既照顾了自家的农活,又赚回了真金白银,真是一举两得啊!”熊耳村党支部郭书记告诉记者。

“我每天不去看看那片林子,心里就闷得慌!”森林管护员郭义雄告诉记者,他一天要往林子里跑几趟,看看哪家的牛羊在林子里,看看林木长势如何,是否生病?甚至把锄草这本不是他份内的事也“揽过来”,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这片全村村民的“摇钱树”。像他这样的管护员村里有两个,靠着闲暇时间管管林子一年也能增加收入5000元。

村民也积极配合他们的管护工作,当地村规民约规定,牲畜全部实行圈养,“放野”的牲畜必须全部卖掉,为了减少对林地的破坏,熊耳村87户人家户户买上了“铁公鸡”来犁地。

用村民的话说,碳汇造林在贫瘠的干旱河谷,没影响自家的耕地,这个周期20年是200余万元,随着树木不断长大,吸收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下个20年说不定就是400万元甚至更多,这是留给子孙后代一笔“永久的财富”。有了林子,明显感觉这里空气湿润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了,原来滑坡地段的地基也稳固了,森林系统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村民一一道着碳汇林的好处。

整合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百姓在森林碳汇中受益,是进一步加快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阿坝日报2010.11.24第二版)

第二篇: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绿了草原 富了牧民

——赫章县 “五大举措”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产业

赫章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没有大工业的严重污染,气候湿润,推进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赫章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绿色畜牧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财、集全县之智,以实施草地肉羊科技扶贫项目为重要抓手,确立了以保护和扩大生态植被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养殖小区化、投入多元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草地生态畜牧业正逐渐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和亮点工程。

一、依托资源,助推产业发展

赫章县有放牧草山草坡92.9 万亩,可供牲畜采食牧草有27 科129 种,可开发利用的牧地面积122.74 万亩,常年产草量达150 万吨,全县退耕还林(还草)14.16万亩,年绿肥种植面积40 余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2 万吨。县内拥有可乐猪、威宁黄牛、黑马羊、乌骨鸡等地方优良品种,其中黑马羊已进行了商标注册,“可乐猪”2003 年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称号和“首届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近年来,2

大力推广牛羊舍饲、半舍饲技术,短期育肥技术,糟类养畜利用技术等,着力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和牛羊出栏率、商品率。

四、建立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建立资金整合机制。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司运作、合同管理、规模发展、完善服务、滚动扶持”为准则,按照“区域集中、项目集中、投入集中、效益集中”的要求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科技扶贫项目为依托,多渠道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搞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

——建立担保融资机制。采取公司担保、小额授信、政府贴息等方式积极探索融资办法,初步建成了“银农”合作机制。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2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农业银行在深入项目村寨调研后,对授信农户发放“惠农卡”,按15 倍的比例放大借贷资金给农户,政府给予三年贴息,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保障养殖农户产业资金充足。

——建立滚动发展机制。制定出台了《赫章县草地生态畜牧业滚动发展实施方案》、《赫章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资金滚动管理办法》,对项目和整合投入产业的资金,采取“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规定除部分明确投入基础设施的奖补资金外,其它资金为有偿投入,以“借资还资、借畜还畜”的方式,规定发展目标和使用年限,到期收回后继续滚动使用,确保产业投入资金基本保值并滚动发展。养羊项目每个滚动周期为

三年,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偿还15%,第二年偿还40%,第三年偿还45%。养牛项目每个滚动周期为两年,项目建成后两年内偿还牛本或折资偿还。通过变产业资金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滚动发展,增强了养殖农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扩大了扶贫覆盖面,增大了产业规模。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坚持把产业区土地流转作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培植规模养殖大户的抓手。在规划区内对没有参与项目实施农户的25 度以上坡耕地,采取县、乡投入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土地流转费,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和大户流转土地种草,使土地向养殖能手和养殖大户集中,确保规划区没有实施项目的农户土地退得下、种得上、稳得住、能发展,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民集体转产。实现了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土地流转户“共赢”。

——建立企业运作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群众自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采取“公司(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运作形式,探索建立了以黔峰公司为主导、合作社(农户)为主体的“草连片、圈联建、羊联管”统分结合经营管理模式。由黔峰公司统一向养殖合作社、农户等提供跟踪服务管理和药品器械等支持,合作社组织农户连片种草、集中建圈、统一疫病防控、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分户管理,有效提高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五、完善体系,构筑发展平台

第三篇:观《杨善洲》有感:荒山绿了,他老了

观《杨善洲》有感:荒山绿了,他老了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题记

悄悄的,他来了,带来一抹绿荫;悄悄的,他走了,两袖清风,什么也不曾留下。

亲情与工作

他说:“我欠家人的太多。”他弃了小家,而维护了大家。

曾几何时,他奋斗于田间地头,指挥抗旱救灾,而不曾回家探望早已年迈的老母亲。

曾几何时,他召开收粮大会,与乡亲们同庆胜利,却冷落了举办婚礼的女儿,令她泪如雨下。

曾几何时,他退休在家,本应陪老母亲安度晚年,却上山种树,与家人数月不曾谋面。

曾几何时,他深思熟虑,拒绝了女儿请他帮忙调回本地工作的请求,使她心灰意冷,跑下了山。

能为人民而放弃了家人的,实在是太少太少„„

坚守原则

原则,是杨善洲一生最看重的。

他本可坐公车回去上班,却要起早挤班车;

他本可免费坐公车送阿昌上学,却偏要打表付钱;

他本可一个电话,为女儿办了农转非,却不肯坏了规矩;

他本可一句请求,让两地分居的女儿女婿一起呆在过日子,却不肯因个人私事向组织上张口。

反观如今,公车私用,求人办事成了家常便饭,要想在官场立足,必须要对原则置之不理,才可博得家人,同事、领导的欢心。

杨善洲坚持原则的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下中国人最应该具备的。

为民办事

他的一句话让我心中感触良多。

“老板姓的饭碗比我们的脸面重要。”堂堂滇西粮仓,他宁可拉下老脸向国家要救济粮,也不肯让老百姓少吃一顿饭。

现今社会,脸面就是一切,人们宁可多花好几千冤枉钱也要在所谓最好的酒店,喝最好的酒,吃最好的饭。究其原因,只因一句“这样才有面子。”

一次,抗旱用水紧张时,杨善洲召开临时地委会,建议把修办公室的钱用来打抗旱井。他这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去维护人民利益,他真真正正的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公仆!

杨善洲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他真正的去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自己的立场上去看事情,他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什么都可以不要,他就是为官者的典范!

领导艺术

杨善洲作为保山市地委书记,需要协调治下几个村县共同应对大旱。

一次,河流上下游两个县为用水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剑拔弩张时,他仅一句话便让两方心悦诚服。他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你到他那个县去任职,你到他那个县去任职,你们俩互换一下。”上游县长一换位思考,马上开闸放水,一场矛盾就此化解。

而现在的领导多半只会拿权力压人,不会运用方法让两方自愿解决纠纷。杨善洲领导的魅力,由此可见。

杨善洲将他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党,投入了奉献中,他身上如同金子般的品格更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杨善洲说:“人生在世,要活出价值,要为后世子孙留下点什么。”

我想,他做到了„„

学习杨善洲,争做棉乡先锋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参加工作以来,虽然一直担任区县领导工作,但是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1986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办农场,一干就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XX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的事迹,让谁听了都会为之振奋,他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畏艰难,奋力拼博。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兢兢业业干工作,脚踏实地办事情的工作作风和二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党员干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普通群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用。作为我县棉纺织企业的一名技术工人,我想到了我的工作,我想到了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近十年来,我县的棉纺织企业从少到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到现在,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业人员更是达到了今天的上万人。现在,我县已经成了“中国纺织名城”,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县。虽然现在的纺织企业正处在经济的低谷时期,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只要我们狠抓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调查市场,我们一定能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自己的企业渡过难关。

学习杨善洲,我们就是要学习他那种执着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年轻的技术工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技术上的难题,会遇到工作与自己的生活相冲突的矛盾,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来解决难题,使自己的技术进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回报社会。在技术难题面前,我们不能退缩,要敢于挑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查阅相关资料,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使自己能够前进一步。我们的许多革命前辈都是为了革命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当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多想想他们,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自己多奉献一点,那样自己的收获就会多一点,自己的快乐就会多一点。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这样你就不会感到乏味,不会感到枯燥。虽然我们只是在企业干工作,也许并不起眼,也许并不重要,但是你只有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的时候,只有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这里面也有学问,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去想,怎么去做。如果想到了,我们就要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困难,也会有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自己不能放弃,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会是你工作中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在企业干工作,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企业是实体经济,是通过人的团结合作才能完成的生产过程,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就需要全体职工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质量意识,提高责任心来进行生产,只有这样,人人把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杨善洲同志也是我们脚踏实地干工作的楷模。我们如果都能像他那样,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我们的企业会发展的更好,我们的社会经济也会更加繁荣,我们的“棉纺织名城”这个品牌会叫得更响,分量更重。让我们继续努力吧,尽一己之力,为棉乡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第四篇:红了沟 绿了坡 富了民-阿都乡党建引领山乡巨变(2稿)

红了沟 绿了坡 富了民

宣威市阿都乡党建引领山乡巨变

阿都乡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四群”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武定会议精神,正视差距、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落实措施,把基层党建与“8666”整乡推进深度融合,使“插甸经验”转变为“阿都特色”。

抓班子、带队伍,基层组织强起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这样的标语在阿都大山深处随处可见。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阿都乡党委紧紧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总目标,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着力打造一流班子、过硬队伍。一是实施“头雁引领”工程。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引进、回请、下派等方式,从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能人中选拔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从优秀站所负责人中下派12名到各村担任村党总支常务书记,12个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五个好”的标准。二是实施“源头活水”工程。变“等着上门”为“引导入门”,全面推行发展党员“两推两审三公示”制度,大力把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今年全乡共发展党员73名,35岁以上年轻党员占85%,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作用弱化问题得到缓解。三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 1 么”的原则,邀请专家授课为乡村干部“换理念”,观摩先进典型让村组干部“明目标”,个体互动交流让党员干部“解困惑”,解决了村干部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全乡共举办村组干部培训班3场360人次,24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了赴外学习培训。

转作风、树形象,干群关系好起来。通过“四群”教育活动,真正让干部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做群众的贴心人。一是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全体乡干部、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委员共188人分别安排到12个村委会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三访三送”活动,即访困难户,送温暖真情为民;访示范户,送科技真心为民;访上访户,送法律真诚为民。全乡发放民情联系卡584张,建立“民情台账”188册,收集意见建议1400余条,办实事做好事760件。二是开展“三治三树三落实”活动。严格落实干部职工管理规定,建立完善包村、包片、包项目制度,配套健全乡村干部年终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让干部树立信心、树立正气、树立形象,做到工作落实、学习落实、自律落实。三是开展“矛盾纠纷大化解”活动。实行“三变”工作法,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即:变堵为疏,变上访为下访,变日常管理为全程服务,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针对整乡推进中 2 涉及农户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问题,组成15个工作组,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排查热点隐患94起,化解纠纷136起,确保了全乡无一人到市以上上访。

建阵地、增活力,党心民心聚起来。阿都乡牢牢把握被宣威市委列为党建示范乡创的重要机遇,千方百计加大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投入,让最偏远的山村能够看到党支部的旗帜,让群众有说话办事的地方。一是抓巩固提升。在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投入150多万元开展“星级达标”活动,做到“三齐全四规范五上墙”,即办公设备齐全、档案材料齐全、各种设施齐全;党组织活动记录规范、室内摆设规范、上墙内容规范、党支部工作规范;党建基本知识上墙、党建制度上墙、创建目标上墙、工作分工上墙、经济发展规划上墙。二是抓延伸拓展。针对村民小组党支部无场地办公、无场地活动、活动不正常等突出问题,采取自筹资金新建一批、整合项目促建一批、挂钩单位援建一批、协调转化利用一批的办法,把活动场所建设向下延伸,投入190万元建成22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实现党员10名以上村民小组全覆盖,让每名党员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三是抓作用发挥。认真贯彻源潮部长“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既要为组织和干部所用,也要为服务村民所用”的指示精神,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新农村故事会”活动,3 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现场讲致富经、说创业史、谈发展观,让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真正做到“火了阵地聚了力”。

强基础、惠民生,党员群众富起来。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党员冲锋在一线,形成了艰苦岗位是党员,关键环节有党员,攻坚克难靠党员的良好氛围,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一是夯基础解民难。紧紧抓住制约阿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夯实交通、水利、电力、住房、集镇“五大基础”,破解群众“用水难”、“出行难”、“用电难”、“居住难”、“交易服务难”等五大实际困难。阿都村党总支书记管尤乾带领21名村组干部和上百名群众,历时103天,打炮眼18000多个、开挖土石方20余万方,打通了13条38.6公里的出山“天路”,212名回族同胞、568名彝族同胞祖祖辈辈出门绕山走,运输靠人背马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二是兴产业帮民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科推广力度,发展壮大粮食、烤烟、畜牧、蚕桑、生姜、林果、劳务等七大产业,增强脱贫后劲和造血功能。据统计,阿都乡近两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011万亩,种植核桃8.35万亩、桑树1.31万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挂职扶贫干部沈立党通过和群众算经济账、算生态账,动员村民栽植核桃树1万余亩,挂果后每亩每年可增收2000多元,4 核桃树将成为阿都农民新的“摇钱树”。三是办实事解民优。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养老等热难点问题,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乡党委副书记王维军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建筑工匠、沼气技工、建筑安装、果树嫁接、种养业等实用技术培训148期10258人次,1670名党员成为科技致富引路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2048人,实现了由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变。全乡共完成项目总投资4.76亿元,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和乡“六有”的目标全面实现,“8666”分别完成建设计划的117%、114%、118%、100%。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农民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红了一条沟,绿了一片坡,富了一方民”,用这样话来形容阿都的变化也许最为贴切。阿都乡党委以“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不等不靠的自立精神,描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的生动画卷。如今的阿都,山还是那座山,路已不再是那路,村里的人思想观念变了、精神风貌好了,处处能感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下载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