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临清胡同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古运河文化之临清胡同文化的
研究报告
山东省临清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十八班 齐树豪
关于古运河文化之临清胡同文化的
研究报告
摘要:走进临清的老胡同,就等于走进了临清的历史,它像一本书,记录着临清的过去、临清的变迁、临清的兴衰和临清的喜怒哀乐。
引言:“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岸边,其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每每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临清是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但是通过什么来证明、来认识它哪?
研究方法与过程:2011年春节正月初二参加“临清吧”举办的“临清胡同游”活动,走进胡同,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后,通过查阅《临清县志》、《可爱的临清》、《临清古今名人》、《临清运河名城》等书本资料;请教年长的老人、拍摄实地照片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临清老胡同的所有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被胡同内所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动,卷写成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胡同文化,弘扬我运河文化精髓。
正文:
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岸边,其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每每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临清是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但是通过什么来证明、来认识它哪?
胡同及胡同名称是很好的佐证。文物与文献都有可能被毁灭,但以口碑形式留传下来的老胡同的名称毁不掉,它能为我们把运河名城真实的历史长久地保存下去。
当我们走进老胡同,就是等于走进了临清历史,它就象一本书,记录着临清的过去、临清的变迁、临清的兴衰和临清的喜怒哀乐。可以这么说,临清的老街巷、老胡同,就是运河名城临清的活化石,是大运河积淀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不少游过临清老胡同的外地人,最大的感言:“走进临清老胡同,就如同走进了明清博物馆”。
作为一个临清人我非常自豪,我从小就对临清的运河文化情有独衷,尤其爱搜集老街巷、老胡同的传说,奇闻轶事。下面讲一下,就我搜集的有关老街巷、老胡同的情况。
一、临清老街巷、老胡同大多依运河的流向而建,而每个胡同名称都有它的来历,每个胡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目前为止,我搜集到的临清老街巷、老胡同名称167条。其中:69条街、50条巷、48条胡同。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类:
(一)有因地形而名的:比如东、西夹道街,东、西角门胡同,豆芽胡同,卍(万)字胡同,耳朵眼胡同,下凹胡同等等。
(二)因商业而名的有:箍桶巷,琵琶巷,粜米巷,果子巷(竹竿巷),油篓巷,皮巷,毛袄巷,香巷,白布巷,白纸巷,碾子巷,纺织巷,冠带巷,还有青碗市口,牛市口街,碎皮市街,马市街,锅市街,驴市街,柴市街等等。
(三)因官府机构而名的有:察院街,公馆街,河卫衙街,帅府街,御史巷,户部巷,南司衙胡同,工部胡同,考棚街(工部街),(前后)钞关街等等。
(四)因建筑物而名的有:永清街,古楼街,圆仓街,大寺街,牌坊街,旗杆街,弥陀寺胡同,行宫庙胡同,三元阁胡同,财神庙胡同等等,(五)因姓氏而名的有:常家胡同,武训胡同,徐川店胡同,田家店胡同,汪家胡同,查家胡同,张家胡同,东解元胡同等等。
(六)因传说、会意而名的有:会通街,金牛巷,宁海巷,灯挂胡同,(大小)独一处胡同,铁梁庙胡同,青龙街,大义街等等。
二、胡同的建筑特色
名满京城的临清贡砖 临清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曾一度成为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并以“军事要地,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而著称于世。临清的老房子墙都
是用大青砖砌成的,这与明清时期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贡砖烧制中心有关。从明永乐年间开始,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所用的贡砖,绝大多数是临清烧造。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1米多深后,就会发现这种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尤其是砖的硬度无可替代,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一)胡同建筑之民居篇
现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多分布在运河两岸,在这些民居中,保存较好当属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孙家大院。临清的这些古民居体现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及鲁西北民居的特点,是研究运河文化、城市发展、商贸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临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冀家大院为明、清代建筑,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兖州护卫冀天仪改调平山卫临清干户所,举家由山西迁居临清所建,景泰二年、嘉靖、万历年增建,至清嘉庆年间冀家武德骑尉冀辉大兴土木构建宅弟,道光初居地二万平方米,房屋四百余间。从平面布局看,院落规模庞大,墀头砖浮雕工艺精湛,檐檩下有曲拱形的额枋,上面有浮雕梅、兰、竹、菊和卷草图案。冀家大院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完美,工艺精良,在众多的临清民居中堪称上品。
汪家大院为清代建筑,为汪姓宅第。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人,清代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创办“济美酱园”,酱园又称“远春斋”
“济美酱园”与北京“六必居”、济宁“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为“江北四大酱园”。汪家大院属徽派建筑,砖墙、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
孙家大院为清代建筑,原为临清税课局(临清地方税务局),民国间由天津商人孙氏购得,解放前夕(1945年)孙氏潜逃,现为国家经租。现整座建筑占地约1200平方米,房屋二十余间,整座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廊房窗、门、挂落、隔扇多饰梅、兰、竹、菊、八宝、冰凌刻雕,疏朗大方、朴质古香。
(二)胡同建筑之名胜古迹篇
1、古香古色之鳌头矶
临清是会通河和通惠河的连接处,为了调节水位便于航运,临清城内有很多段运河和古闸桥。位于城内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鳌头矶。鳌头矶处
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据期形特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现尚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抱。北殿称“甘堂祠”;南楼名“登瀛楼”;西殿曰“吕祖堂”;东楼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鳌矶凝秀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
2、雄伟壮丽之大宁寺
大宁寺坐落在临清大寺街,同静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为“临清四大寺”。该寺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清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全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原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祭奠、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辅以对称禅堂、斋堂,是“壮丽甲于诸刹”的建筑群。殿中原塑有释迦摩尼像,还供奉观音、文姝、普贤三尊佛像。该
殿为临清现存唯一完整的寺观古建筑。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七年《大宁寺稳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等三通碑碣及经幢。碑文中记有当时“环四周为市,金银钱布、见玉珠玑堆积如山”的民间商业繁荣景象。《临清州志》中载有谢榛等人吟诵游览该寺的诗篇。
3、异族风情之清真寺
古香古色的胡同中,隐约着异族风情的几座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临清俗称“礼拜寺”。
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更楼、月台、正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
临清清真寺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既具有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又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风貌。
整个清真寺建筑,是由两排左右对立、中高两低的木牌坊与歇山重檐楼阁合为—体。建筑形式以我国传统为主调,流露着外来气息,布局精巧,结构紧严,舒展大方,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佳构。
三、胡同名人及手工业
(一)胡同代有名人出
临清傍临运河,北通京津,南达苏杭,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昌盛,使临清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风流人物荟萃之地。
1、初唐博学有吕才
吕才(600~665),唐朝初年博州清平(今临清境内)人。他出生在庶民家庭,少年时勤学好问,读了许多书,精通多方面的知识,成为当时著名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吕才的成就不仅表现在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哲学上,他的哲学思想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千余年来,吕才作为名震一时的音乐家、哲学家,受到历代史学界、文化界的重视。
2、谢榛吟诗运河畔
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著有《四溟集》十卷,诗词论述近500条,成为诗坛上的一颗
明珠。
谢榛在临清出生,自幼聪颖超人,勤学好问。清嘉庆八年(公元1830年),临清修复城池时,在广积门外掘得残碑一块,上镌“谢茂秦故里”五字隐约可辨,知州张光兴闻讯前往凭吊遗迹,遂命工匠砻石摹刻,并亲撰小记附在石上,重树于旧址(今回民小学院内)。
3、近代怪杰吴秋辉
吴秋辉(1896~1927),原名吴桂华,出生于临清城内考棚街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幼时天资聪颖,稍识文字便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其诗文闻名故里。他才华横溢,目空千古,卓异不群,雄于辞章。所著《学文溯源》一书,为当时“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赞赏,称誉吴先生学识“横绝一世”。
4、著名画家黑伯龙
黑伯龙(1915—1989)原名黑元吉,临清市前关街人。自幼喜爱书画,启蒙老师有赫保真、赵望云等。20岁入上海美专得汪声远、潘天寿、黄宾虹诸名家真传。由于心领神会,技艺大进,遂在美术界崭露头角。29岁举行画展于济南,34岁举行画展于上海。暮年又与花鸟画大师许麟庐书画联展于齐鲁,名声大振。
(二)发达的手工业
运河的通航和临清城的建立,不仅带来了临清商业经济的极大繁荣,而且出现了一些以运河流通为依托的手工业生产,并且渐成规模,形成特色。这其中,既有官办手工业,也有民间手工业。官办手工业一般都分布在运河岸边,以贡砖烧制和船只修造为主。民间手工
业多集中于城内,以竹木加工、酿造和皮毛加工为主。在明代,全城81条街巷中,以手工业命名的街巷就有31条,且各有专业市场。
1、竹木加工业
江南盛产竹木,价格低廉,因而大多数漕船都载有竹木沿运北上,沿途发卖,这就为山东运河沿岸的各城镇提供了足够的竹器加工原料。临清为重要漕运码头,流动人口极多,对竹制容器需求量很大。在明后期,临清的竹器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此后,临清的竹器经营户形成了两个专门的街巷,一为竹竿巷,一为油篓巷。临清经营竹器的小手工业者很多,仅竹竿巷内就有70多家。竹竿巷的产品有百十种,农器类主要有:竹耙、扫帚子等;生活用品主要有:竹帘、竹篮、竹筐、竹笼屉、竹筷、竹牌等;另外还有竹鸟花、竹呼哨等装饰品和儿童玩具,满足了人们从生产到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
临清居民在油篓巷从业者亦应有数十家。另外,在竹竿巷附近,还有一条百余米长的箍桶巷,专门生产马桶、脚盆、水桶等,也是以竹木为原料从事加工和售卖。临清城内居民以竹木业为生产者当不下百余户,竹木加工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成为临清城内十分重要的手工业行业。这个行业养活的城市人口约有千人之多。
2、皮革加工与“千张袄”
临清的皮毛加工业,由于水质的关系和回族工匠的娴熟工艺,制出的皮裘“特柔而不膻”,广受欢迎,销路看好,因而名气越来越大,雍正年间被列为贡品,清代临清皮毛手工业产品最受民间欢迎,最畅销的是“风格独特,物美价廉的千张袄”。“千张袄”最初也叫“千张
皮”,是由皮毛业工匠将裁制皮裘的边角碎料拼接而成。“千张袄”物美价廉,行销甚广,成为清后期的临清名产。
3、临清哈达
在江南丝织品业传入临清后,丝织哈达迅速成为这里一项重要的工业生产。当年,砖城内家家织机响,人人织绸忙,老年人端坐一隅,以手牵引,荾子飞转,将洁白的丝线整理成适合织机的线把。织机上,提花人稳坐机顶,小心翼翼地为图案殚精竭虑。丝师傅拉起机杼,铿锵作响。浆房里,热气腾腾,丝织品被漂洗、上浆。轧台上,工人脚蹬青石元宝,如飘似舞地为织品轧光„„
四、胡同民俗文化
(一)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
临清,这座古运河边的明珠城市,由于长期接纳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在临清原来固有的“吃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地特点、异域精华,经过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自成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整个“吃文化”的一大支流。
1、徐家煎包。
由徐学敏创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煎包选料讲究,制作精细,有精面粉、鲜嫰羊肉、大葱等14种原料细作而成。其特点为馅软而香嫰,皮薄而焦黄,酥香油亮,肥而不腻,味道别致。它一直是临清人招待亲朋好友、远道嘉宾的上品。
2、窦家蒸包
由窦延栋创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其特点是面软皮薄,肉
馅清香鲜嫩,皮馅不沾,隔皮能观其馅,手捏包皮似提灯笼,故又称“灯笼包。”
3、小笼烧麦
创始人王长明,王家烧麦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烧麦出笼,如莲花瓣式排列,在外形上呈“石榴嘴”形,既有别于北京的“大麦穗”烧麦,又有别于天津的“荷叶皮”烧麦,鲜嫩适口,老少皆宜。
4、观音堂熟牛肉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创建的“观音堂”牛肉铺,一直沿袭至今。其特点是咸、烂、香,呈赭石色,食之无渣,口味浓香,深受各界人士欢迎。
这些是临清回族群众创造出的“吃”的名牌,如果你想按照汉族人的口味,来品尝一下这里的风味小吃,那么,吴德奎肉饼、伊阁下凡肉、八宝布袋鸡,足可供你选择。吴德奎肉饼是十足的天津风味;下凡肉制法独特,味道鲜美;八宝布袋鸡整鸡无骨,既有鸡肉的异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
(二)热烈火爆的民间社火
临清多庙宇、多神祗,自然也就多祭祀。凡是各路神灵得到成仙、生日寿诞,甚至他们拜把结盟、醉酒献艺的日子,都要庆祝一番。这就使临清的民间社火迅速发展起来。
临清社火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不仅有自己的创造,也有对远方社火的吸收和改造,像龙灯、架鼓、舞狮子、高跷、彩船、赶脚、扛箱、闹判、锯缸、采茶、唱会、小八出等等,不下几十种。几十种社
火,排成十几里的长龙,一路锣鼓齐鸣,鞭炮竞响,金龙舞天,雄狮旋地,人们载歌载舞,生机勃勃,热闹非凡,情趣盎然。
(三)独具风采的民间艺术
临清,也是曲艺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自古以来,有多种曲艺形式广泛地流传着,山东快书、山东琴书、道情、落子、评词、大鼓等,影响巨大,在群众中,拥有很多的听众。由临清人创造的曲艺有“小曲”、“时调”、“山东快书”和“犁铧大鼓”。
(四)运河水甜茶更香
临清在历史上为商业都会,经商者在饮茶习俗上自有其经商者的独到之处。各字号店铺都在柜台内用大锡壶沏茶,外面护以棉套保温,棉套做工精细美观,兼以装饰。如“泰兴永”、“同兴斋”、“大昌”等字号。
临清人到茶馆喝茶的也很普遍。茶桌上多以一人一壶一杯,联袂而去的则共沏一壶,人各一杯。大宁寺及繁华市区的竹竿巷、养济院、二闸口、浮桥口、碧霞宫的茶馆,还伴有说评书、唱小曲、下象棋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给茶馆带来了生机,为茶客增添了乐趣。
临清民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无一不与古老的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大运河,没有明清之际漕运的兴盛,就没有临清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一切,如今都成了这里宝贵的文化遗产。结语:
临清的老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满载着临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屹立不倒。胡同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 的场所。临清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参考文献:①《可爱的临清》,上海文化出版社
②《运河名城临清》,中国文史出版社
③《临清古今名人》,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年3月10日
第二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3.认识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像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韵味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二、解题(投影显示)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2.讲析课文第1~5自然段(板书)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迁移训练
①想象“胡同文化”今天的状况。
②概括武汉的“热干面”文化和广州的“凉席”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投影显示)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板书)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板书)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板书)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写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作业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介绍胡同
布局 方正
北京人的生活
影响
北京人的思想
居住 交际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封闭 自闭、随意 闲适 易于满足
冷漠、隐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取名 数量 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不清
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第三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代兴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1-4段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第四段:(指名朗读)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学习第13-15段
1、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2)取名来源(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13-15)
文化(5-12)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8)易于满足(9)不爱管闲事(10-12)精义:忍
第四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歌曲《北京胡同》。(优化P18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
同学们,说起巷子,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应该比较熟悉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巷子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巷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巷子也就是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我们将一节课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照片)
(三)作者简介(教参P47)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四)解题(教参P47+优化P186)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1>胡同:小弄(lòng)堂、小巷子(点出了写作对象)<2>文化: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它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多媒体展示)
《胡同文化》通过是北京胡同的特点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这也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五)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品味文章语言。1.速读课文,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分段。(见书上)
2.我们的汪曾祺先生又是如何介绍胡同的,汪先生笔下的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快速阅读课文(1—4段),划出表现胡同特点的关键词句,概括胡同的特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请同学来给大家说说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让另外同学补充,然后明确。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特点 方位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请问同学们是如何找到这些特点的? 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
板书:
①化繁为简,抓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②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说明其共同点。
3.文章的题目是《胡同文化》,为什么作者要用1—4段来写胡同的特点呢,是否和文题偏离?
齐读第1段首尾两句和第5段。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指的是胡同文化。第5段 过渡段
4.了解胡同,对胡同文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接着就是对胡同文化有理性的认识,所以接下来就是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
由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找出关键词句,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主要分析第6段至12段。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的精义是什么呢? 封闭 忍
(2)请问,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居住心态是怎样的? 安土重(zhòng)迁
(3)同学们,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4)请问,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易于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生活态度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满足”→作者“赞赏”。(5)请找出,北京人的政治态度?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6)北京人有这样的政治态度,那他们又是如何处世的呢?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处世哲学的?请分析品味作者的情感。“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忍耐”→作者“赞赏”或“否定”。(多媒体展示一组胡同、四合院的图片,突出并让学生感知胡同“封闭”的特点,让学生更易理解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作者用“封闭”和“忍”来概括北京“文化形态” 的内涵。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封闭”造就了“忍”,而“忍”更加固了“封闭”。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是有紧密联系的,胡同、四合院对北京市民文化性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学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北京胡同市民这种“忍”的特征的呢?(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和北京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来考虑)
明确: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北京市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身处皇城根下、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百姓只能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耐屈从,长期以来就造就了他们“忍”的特性,这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以上谈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以及胡同文化的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概括现在胡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多媒体展示图片)
(1)随着北京市市政建设的发展,北京的胡同走向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小结:语言朴实通俗,准确易懂又优美典雅)
(2)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优化P187)留念、伤感、怀旧(感性)
无可奈何、没落的必然(理性)
6.作者为何有这种感情?(多媒体补充作者的背景介绍)
作者虽然是外地人,但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北京人是有感情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他对胡同百姓的易于满足的心态、胡同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是理解的。因此当看到胡同没落、胡同文化衰退时,表现出伤感怀旧的情感。但作者对胡同百姓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处事态度和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态是持否定态度的,“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以调侃的意味含蓄的批判了北京人“忍”的心态等胡同文化中的消极方面。作者也看到,这种保守封闭的文化在如今这种信息社会中迟早有消失的一天,而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豁达的人,所以他对胡同文化的消亡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是理解接受的,所以最终含着复杂的感情说:“再见吧,胡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多媒体打出现代北京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七)拓展探究
1.作者所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共同的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你怎么看? 2.课后思考:我们现在的建筑有哪些特征?从中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文化心态?(提示:现代人装防盗门、封闭阳台体现了现代人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对绿化面积的要求体现了现代人因远离自然而想亲近自然的心态;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体现了崇尚健康的心态等等。)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 文化
↓ 大潮席卷 ↓
方位、取名、数量、网络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 ∣ ↓
毫无生气 ↓ 衰败没落
↓———————→ 日趋消失 ←——————↓
第五篇:胡同文化
语文教案
(基础版)第二学期(上)
2012年春季学期
授课班级: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题解,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文化”一词含义的理解。教具: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四、指导阅读课文: 思考: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4.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5.划分文章结构
五、作业:继续完成步骤四的思考问题。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分析1—4自然段。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明确:
1.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 ― 胡同文化内涵― ― 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2.概括要点(根据关键词)
第一部分(1—4)写了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
第二部分(5—12)写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满足、冷漠、忍耐)第三部分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指导学生读1-4自然段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四、作业:
试分析5—12自然段 板书设计:
①方正
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②愿意
源于生活 取名
③宽窄
影响生活 ④网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5—12自然段。教学重难点:胡同文化的特点。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复述北京胡同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习5—12自然段
1、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或: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三、作业:
试分析13—15自然段 板书设计:
⑥
安土重迁
亲切
文
⑦
不多交往
⑤胡同与四合院一体 ⑧
易满足
欣赏 化
⑨
不爱管闲事 ⑩—⑿ 忍
不满 封闭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13—11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复述北京胡同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习13—15自然段
1.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2)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或者:(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3)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4)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2.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三、归纳小结 文章中心:
本文介绍了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以及它的特点,介绍了生活在这些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处世心态,充满了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眷恋以及对它们即将消失的无奈与惆怅。
四、作业:
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