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高中部多样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普教职教综合办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XX县第五中学校高中部多样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有针对性的,是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大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关键,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促进我校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全面了解我校高中部多样化发展现状,使我校沿着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八月中下旬,按照县科教局基教科安排,我校组织专门人员对我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理解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发展;五中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办有特色方面的做法、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我校多样化发展受制约的因素及最大的困难;我校今后的办学方向以及建议对策。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师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XX县第五中学校高中部多样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XX县第五中学校开展调研的整体情况
基本情况分析:
XX县第五中学校创办于2001年,初为民办公助性质的私立完全中学,2007年6月,县委、县政府出资收购为县直公办学校,之后又经
过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扩建,到2010年秋学校成为高中八轨、初中六轨的完全中学。
2009年,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力争把我县建成人力资源强县,提出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思想。从2009年初起,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履新之际,在刘振国书记的指导下,XX五中积极迈出创建XX县特色教育主阵地的步伐,学校从此有了创建XX特色教育主阵地的定位。
为进一步更好地发挥我校特色办学优势,在县委、县政府及科教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8月魏树全校长上任以来,XX五中在以魏校长为核心的校领导集体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正确引导,努力开拓学校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学校以开辟学生第二课堂为重点,加强学生特长教育,先后举办体育、美术和音乐高考班。使艺体教育凸现特色,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体育艺术特长。加强学校艺体教育、特长教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设臵体系,学校艺术特长班包括:音乐特长班、美术特长班、舞蹈特长班、体育特长班。三年来,我校积极整合原有特长培训班和学生社团,通过对它们的兼并重组,多方筹集资金,添臵设施设备,并千方百计投入人力物力,新建起XX五中体育特长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舞蹈特长班。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主要由音、体、美教研组具体实施。文化课与专业课统筹兼顾,统一时间安排,统一场地分配,统一器材配臵,统一组织辅导。同时,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站、朝霞文学社、“玖舞凤飞”舞蹈社和学生礼仪队等学生社团,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
生社团活动。学校并广播站和校报编辑部整合,统一管理。
学校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努力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全县各层次的大型文艺艺体活动时时出现五中特长生的身影,受到县委、县政府认可和称赞,2010年高考取得了达线人数二本9人、一本11人的好成绩,理科状元王文哲同学以560分的好成绩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其中不少学生通过艺体特长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报考率、升学率、名牌率都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2010年初县委、县政府站在教育均衡发展和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的高度,委任我校校长魏树全兼任XX县职中校长职务,将原在平城村的XX职中搬迁到XX五中东。
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单
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的需要,以魏树全同志为校长的校领导班子在特长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初见成效的基础上一致达成共识,既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的公益性,又要坚持多样化发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利用XX五中,与XX职中校区紧邻可以相互依托,资源共享且统一管理的便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我校迈出大胆探索试验的步子。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XX五中的使命就是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他们的成才道路,学校致力于将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在普遍施教的前提下,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此,我校在普通高中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上,根据本
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弹性”上下功夫,保证常规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文理科文化课程的同时,对艺体特长生开设专业课程。对职中学籍学生开设职业中学专业课,这三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与舞台,搭建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桥梁,分别管理学生学籍,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开展文化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起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
XX五中紧邻XX职中促使普高中融通中职的便利,两校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形成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此外XX职中还与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工作,实行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扩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XX五中建校近十年,对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的理解,则基于本校师资和生源的实际。XX五中高中部未来的发展将朝着“多样化和特色化”之路迈进,形成普通高中办学通过普教与特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联合起来,实现融合办学的全新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成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提升,使我校多样化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
二、XX县第五中学校高中部多样化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是新世纪高中学校办学发展的方向,我校近年来积极寻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力图改变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现象,学校面对当下基础教育同质化现象批判的声音,也在进行自己的反思。
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和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甚至成了XX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学校应保
持高昂的斗志,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使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个性品质,学校就可以在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与名牌学校合作共生、共存共荣。
2001年建校之初,我校借用XX县职中校舍办学,当时师资基本上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有从XX一中、XX二中老教师中返聘的,有从职中、宜兴等乡镇初中抽调的,有部分是县里安排的入编教师,有学校自聘的大中专毕业生。2002年基建工程完工搬迁至现址,学校发展到2006年,由于资金、师资、生源等诸多困难,民办机制办学陷入困境。
当时全县普通高中的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XX一中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兵强马壮,在硬件、师资、生源等方面占尽先机,规模扩张势头强劲;XX二中偏居岭西地区生源较稳定,而XX五中面临“招生难-提高难-生存难”的危机。2007年6月,县委、县政府出资790万元将其收购为公办县直完全中学。当时学校初高中仅共有二三百人,高考成绩即使与二中相比也仍处于下风。五中高中生存于一中、二中的夹缝中,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员工无不忧心忡忡,感觉犹如泰山压顶。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做了许多工作,学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收购前的240名增加到现在的880名,但由于学校刚刚改制,新招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以高一为例,我校招新生时,高一学生成绩均在全县600名以后,五中建校及改制时间短,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远无法与优质学校比肩,因此学校高考成绩一时低于“老大哥”学校,大家都能理解。
五中生源质量太差了。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的生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分数至上和升学第一的质量观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不考虑生源实际,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从而导致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学校间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的局面。不少薄弱高中也盲从这种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跟在名牌优势学校后面亦步亦趋,抢优质生源而不得,比高考升学而居下,结果迷失了自我,陷入了困境。
建校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的发展,五中的出路在哪里,这样一个难题摆在五中人面前,引起五中人的思索,(普通高中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各有特色,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局限在同一种模式下,更不必非得拼出个高下强弱)。当时,学校在冷静地分析教育市场后,判断出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我们认为,与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围绕优等生源展开恶性竞争,不如另辟蹊径,走创新之路。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学校,将来的五中靠什么屹立于世人面前,肯定不是一所学校的的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但正是这种教育领导者“使学校能够在与同类学校的竞争中取胜”的多样化发展理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届校领导班子组成后,不等不靠。积极认真地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探索实践,为此学校定位为“为中考成绩非一流学生提供一流的高中教育”,开始创新高中多样化办学的多元办学体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如何给五中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机会,争取让全社会认同。对于中
考成绩“非一流”的学生能否得到很好的高中教育,五中教育工作者怀着“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勇于担当教育每个学生成人成才的社会责任。
魏树全校长以创建合格加特长学校为目标带领创新办学思路,整合现有资源,站在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的高度,开发学生志趣,挖掘学生特长,培养他们的能力,积极促进教育模式也由原来的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学校树立素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积极探索特色教育的崭新模式。在发展特长教育这一块,学校摒弃单纯以文化成绩作标尺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提出“特色强校”的战略,执着追求“人才为本、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特色取胜”的办学特色。从2009年起,我校开始从我县初中毕业生中招收高中部特长生。之后学校坚持对艺术体育特长者,通过面试、测试,适当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予以特招,以此保证学校年年都有一批有潜质艺术体育生入校,带动全校特色教育工作不断创新。
我们清醒的认识的想办好五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不考虑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严字当头,力求向管理要效率,向过程要质量,向细节要成绩,确保文化课教学成绩的提升,同时学校加强学生艺体特长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学科兴趣或特长,突出学科建设特征,于是我们特长教育专门与高考艺体专业测试挂钩,从发展壮大特长班入手。2010年秋,我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大量配备音体美舞等专业教师在原有体育队、美术班、音乐班的基础上扩设4个体育班、3个美术班、3个音乐班、2个舞蹈班特长学生达超两百人的规模。
开展以文化课教学为主,发展特长特色教育为辅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以“创建艺术和体育等见长的特色高中”为目标,积极建立完整系统的特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了培养模式多样化。通过加快XX县特色教育主阵地的建设步伐,使我校特色教育初具规模。
我县县委刘书记、县政府郭占宝县长、王玉娥副县长和科教局梁进军局长等领导都十分关注五中的生存与发展,并对我校寄予厚望并给以支持。县领导们反复强调,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内涵发展,创建别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学校,这就为五中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对成绩一流的学生的教育,更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让有特长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在体艺教学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艺类训练和管理经验,许多学习基础本不是很好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都实现了理想,考上了大学,我校特色教育建设初见成效。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健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融通机制。2010年实现了我校和宜兴初中实质合并,在我校加挂了“XX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牌子,开始了普教职教融合办学的道路,承担起我县职业技术教育所有职能。为了培育办学特色,学校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确定了以“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探索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上了建立普高为主体,以艺体教育、职业教育为两翼,三元并行,互相促进”的发展路径,一批有艺术或体育特长的学生和职中籍学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艺体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逐步显现。学校后来
还开办起武术班、跆拳道等兴趣班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来五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学到普通高中文化课,还可以学到一技之长的事实,加之校长“魏树全”的名号(在XX教育界就是一块品牌),2010年我们吸引大量的学生争相前来就读。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众多当年中考成绩“非一流”的学生开始觉得XX五中的定位适合自己的发展,特色教育不仅成了学校的亮点,还成了撬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支点,学校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五中推到了一个错位竞争、异军奋起的平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和实质性跨越式发展。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2011年高考,我校学生全部达到了专科分数线,有70人本科达线,其中达20人一本线,艺考学生连放“卫星”,超额完成了既定指标,学生获得了远高于当初心理预期的成绩,也因此体验到了“后来者居上”的兴奋与快慰!
2011年秋我校教师人数突破200人大关,在校生人数迅猛增长,目前已达2700人,生源质量逐步改善,被誉为“XX大地上基础设施完善快、教学质量提高快,师生规模增长快的优秀学校”。2010年学校组建起校报编辑部作为高中部多样化发展的宣传阵地。新学年学校将积极筹建可以代表我县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和重大活动的体育代表队、管乐队、弦乐队,到时我校特长教育特色更鲜明。
通过全方位的抓教育教学质量,一年来学生纪律、校园秩序明显好转,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高,成果明显。学生违纪现象逐年减少,文明行为多了,不抛弃,不放弃,差生转化工作好,成绩连年提高。办学体制的创新已走在全县前列,发挥了效力,彰显了办学特色,提高了教育
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硬件配套,软件跟上,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体育、艺术、职教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完成了学校的预定目标。
三、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受制约的因素及最大的困难;学校今后的办学方向以及建议对策。
目前存在软件投入仍然不足、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师资短缺、、课改推进仍需加大力度、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不小差距等问题。
(1)制约的因素及困难
1、场地限制。由于学生人数日增致使场地紧张,现在XX五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工作专业课的教学场地不足,现有公寓已不能满足学生住宿的需要,原教学楼没有设计专业的教师教研室、会议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现在各种办公用房与教室混杂一起,教室紧缺,办公用房紧缺,学生宿舍紧缺,图书实验设施紧缺,现代信息教育设备紧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新建相应的教学生活设施已是当务之急。
2、软硬件设施配套。
多样化发展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现在,高中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特色。高中要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群体和学校群体的多样化发展,将过去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之间有特色差别,教育才有活力。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现在五中无论从校荣
校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设施、教学质量以及办学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学校规制、学生人数的增加,致使现有实验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及图书装备也难以与日常教学的需要相配套。学校完善了理化生实验室、实验仪器、图书室等主要设施设备。即使这样,学校自筹资金更新、改造了。仍有很多设备需要补充、更新、改造,实验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及图书装备也难以与日常教学的需要相配套。如电教及理化生实验室设备陈旧,已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工作课程开展,新课程中的好多实验内容不能实践操作,图书装备人均比不足,也已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语音设备奇缺,“三语”教学更是无法开展、现有教学设施不足已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不平衡,就我校来看大班额突出,有待补充教师,达到合理的师生比。
4、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多。主要是职业教育教学受经济等条件限制,投入不足,吸引力不强,学生及家长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中培养模式趋同;缺乏特色、不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5、师生及家长质量分数化观念普遍存在。(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建议:
1、政策、资金倾斜。
尽管近年来我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高中教育投入仍然有很大缺口。多样化发展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需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分担机制;
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政策滞后,管理体制僵化;政府责任,投入比例偏低。当前,教育督导在“导”的内容上,应当特别重视引导各级领导自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
2、师资、质量保障。
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师资是一个重要保障。学校特色是一个体系,是一个领域的卓越,是带动整体水平提高的切入点,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既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关系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后劲。
3、理念、制度建设。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应该推动多样化的理念建设、多样化的制度建设、多样化的能力建设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加强与改进对多样化教育的督导工作,要有包容多样化的胸怀,尊重多样化的意识,调适多样化的能力。
Xx 五 中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第二篇: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小学调研报告
在县教育局“131”工作方针指引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我校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根据县教育局师训股的安排,我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体育场地1200平方米。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1人,住宿生245人,在职教师人,其中专任教师 14人,后勤辅助3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学历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人。
二、学校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园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园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认真施实,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加强校园设施维护,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教学楼顶进行了SBS防水处理,更换了校园花池,粉刷教学楼墙面,仿瓷教室、办公室墙面;维修门窗、课桌;校园容貌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握好教育性、1
科学性、艺术性三个原则,确立“规范加创新,素质加个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形成符合自己的校训、校风、教风、作风、学风。同时开展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墙壁文化的创建活动,让校园内处处体现高雅和文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师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服务全体师生。
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要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具体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加强校园安全能力建设,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增加了一名校园专职校警,配备了警棍、强光手电等防爆器材,24小时负责校园内外的安全保卫工作。按要求购置、更换灭火器等安保设备,坚持每月的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强化对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每周开设一节安全卫生课,教会学生基本的安全卫生常识,同时每学期开展防火、防震安全演练,每学年开展灭火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渗透自救、自护的知识教育,真正让学生掌握自救、自护的本领,做到服务育人。
4、食堂是学校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今年给
新食堂配齐了新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明确要求和操作规范,从原料采购到饭菜入口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县食药局制定的要求和标准,统一配备学生餐具,专人清洗,每餐消毒,保证学生饮食安全。
5、学生住宿方面,学校制定了《生活教师管理细则》、《女生管护细则》、《住宿生请假要求》,对生活教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三)、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得利用课余、节假日、双休日给学生有偿补课,不得私自订教辅资料,不得歧视学困生。
2、抓好教学研究工作,让教研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成立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各教研组长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和讲评课活动方案,严格要求,认真落实。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做法:(1)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指导(新老教师一帮一等);(2)组织外出学习,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3、明确常规教学的规定,并认真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进行周查月评,详实记录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要求教师改正,帮助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每学期分两次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纳入年底的绩效考核。
4、加强质量分析,每次考试都要对成绩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位老师都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明确目标,逐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5、少先队组织健全,开展特色活动,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每年10月13日进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宣布本学年少先队机构,明确活动要求。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进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宣布上周“文明班级”的评比结果。
6、教室开展创设“温馨班级”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班级文化,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理导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宿舍开展争创“五星宿舍”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7、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每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小型竞赛,促进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良好风气,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8、培养学生特长,成立美术、竖笛、抖空竹、花样跳绳等兴趣小组,有组织地开展培训活动。
9、加强家校联系,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家校活动。
10、学校档案资料完整规范、分类存放,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
l、教师严重缺编,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老师占50%,中青年教师少,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不利于学校发展。
2、房屋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学校学生寝室是租用的民房,没有美术、音乐、科学、电脑等专用教室。
3、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还需制定更有力的措施和方法。
4、校园特色文化还需挖掘,“书香校园”氛围还需加强。
5、安全管理和常规教学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四、今后工作措施
1、科学管理,发挥团队作用。在学校管理中,要依靠一支团结协作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学校一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的学习提高,努力提升本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能胜任学校各线工作。今后我校要通过开展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动,打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较强,具有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
2、规范管理,严抓常规教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我校在坚持周查、月查教案、作业的基础上,再次加大教师的“备、教、辅、改、研”即:任课教师每学期在校内讲两节公开课;每位教师除本教研组外再听其他教研组1——
3节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同时精细要求,高标准规范各项工作。
3、塑造品牌,深化学校发展。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此次参观之后让我感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应该更细致、更清晰、更系统、更明确,使校园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再逐一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得到改善,以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素质,提升学校品味。进—步改善办学条件,利用一年时间配齐多媒体,优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搞好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一个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突出的校园。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努力办成让群众满意的学校!
第三篇:县农业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业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农民自愿参与;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或农业发展项目,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积极探索、引导,稳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围绕粮、糖、茶三大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共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六个,协会一个,即省级审批的打洛镇勐板村委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省级审批勐阿镇曼迈农用物资服务专业合作社,勐遮镇曼恩甘蔗良种繁育生产专业合作社,勐海县茗艳山区茶业专业合作社;部级审批的勐遮镇曼根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部级审批的勐海镇蔬菜协会。申报省级待批的有勐海镇曼真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勐遮镇曼扫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勐混镇曼扫傣家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勐海县云麻生产专业合作社五个;申报部级待批的布朗山章家辣子生产专业合作社一个。资产总额428.53万元,其中:省级扶持财政专项资金4个,每个专业合作社10万元,计40万元,部级扶持财政专项资金1个,计20万元,县级财政扶持资金5.5万元,农业局扶持贴息贷款20万元;扶持资金总合计85.5万元。总收入408.62万元,总支出279.61万元,盈余60.75万元,农民成员因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增收132.10万元。目前我县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制度健全,组织机构、组织运作相对齐全规范。如勐遮曼根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成立于3月26日,最初由31户农户提出,村党支部牵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组织发起,目前,合作社社员遍及全村22个村民小组,有持股社员372户,合作社成立至今,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注册商标及商品条形码,开创了合作社的品牌——曼根傣贡。如勐海县茗艳山区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9月,在茶叶市场十分低落的情势下,探索开辟茶叶销售的新路子,解决社员买茶难的问题,组织收购销售青毛茶300多吨,创利润38多万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有了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的困难,农民迫切需要以合作制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进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够
主要是扶持资金规模小,牵线搭桥不够。目前虽有农业部门牵头申报争取立项,但启动资金有限,扶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仍未能得到系统的实施,或者说是相关涉及部门未能很好的达成一整套扶持机制,出现政策执行的断层,这对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我县来看,极大的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在社会上营造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够,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目前发展中正处于探索阶段,社会认知程度不高,致使社会共创意识未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民组织化领域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生产、经营、分配、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而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有限,把握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能力不够充分或者说是不全面,在组织、管理、运作,拓展业务等方面处于摸索阶段。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环节尚未较好的延伸到生产流通领域,合作社多以生产资料采购、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尚未呈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未能拓宽市场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三、全县建设与发展农业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意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联结农户、市场和企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合理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有序发展,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县委政府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2家以上,覆盖乡镇2家以上的要求。首先,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粮、茶、糖、林木、养殖、冬季农作物开发和
第四篇:小学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平遥县襄垣乡郝温村小学校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平遥县郝温村小学校是一所单轨制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距县城20公里。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人,其中寄宿生18人;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教师8人;教师学历100%达标,全部已获得大专及以上文凭。校长姓名:安宏图联系方式:***
二、学校总体发展情况 学校以“强化基础、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为办学宗旨,以“以发展学校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为办学核心,紧紧围绕“实施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成一流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三、学校发展特色
1、抓好师德建设,打造和谐团队
为了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学校把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工作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礼仪等内容,并持续开展了“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师德建设系列活动。
2、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校通过构建多方位的德育教育网络,我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一方面我校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八大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利用各种重大节日活动加强主题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再次,及时发现养成教育典型,通过各种途径表彰优秀学生、激励后进。充分利用升旗、橱窗、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与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3、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特色课程开设方面,做为一所地处丘陵的农村小学,学校坚持将果树管理与家乡文化知识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果树基本管理技能,让学生对家乡各方面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家乡的激情。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手抄报比赛活动。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学科特点等确定主题内容,让学生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手抄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与处理资料、绘画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学校还成立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指定专人每天开展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机会,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1、师资配备方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音、体、美等专业课教师的短缺,致使开足开全课程表的质量不高和新配套的器材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我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
3、校园环境有待进一步美化。
平遥县郝温村小学校2013年10月
第五篇:云南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云南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乡村游“硬伤”明显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去年,接待游客突破3498.1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27.8%;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2.39亿元,占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的6.5%;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28万人。
喻顶成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致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在旅游“二次创业”带动下,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云南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后,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多方整合各项配套资金,全面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新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充实。
尽管云南乡村旅游经过3年努力已经取得突出成绩,但产品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有一定的“硬伤”。有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游客中一日游占90%以上,其中半日游游客不在乡村旅游点用餐的不占少数,停留二日及其以上的很少。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游客在乡村旅游点对旅游设施的使用量,对当地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偏少,造成了旅游产业链条短,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拉动效应不明显。
为了解决这种收益低的现状,喻顶成认为,在开发中须注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性,不该”弃农造景”,不是乡村的“城镇化”。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异化上找出路。开发设计适合都市人休闲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推出民族风情之旅、农俗节庆之旅、乡村休闲之旅、农事体验之旅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景区创A结合、与线路统筹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风格乡村游全省开花
据了解,下步我省将围绕“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着力打造由滇中“城郊休闲乡村游”、滇东南 “山水田园乡村游”、滇西南“热带风情乡村游”、滇西 “边境风光乡村游”、滇西北 “高原山地乡村游”、滇东北 “红土高原乡村游”等6大区域主题。并从2011年起逐年推出 “和谐乡村游”、“民俗乡村游”、“美丽乡村游”、“绿色乡村游”、“度假乡村游”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成功地把昆明市官渡区官度古镇、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等六家乡村旅游点列入第一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名单,进一步提高了全省乡村旅游业知名度和引吸力,树立了云南乡村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截止2010年8月,全省形成了拥有全国旅游经济强县2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6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6个,旅游小镇60个,旅游特色村150个,乡村度假村512家,规模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4887处,农家乐近万家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正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省政府为验收合格的首批50个旅游特色村颁发了统一制造的标识牌,第二批50个旅游特色村正在加紧开发建设,准备按期接受检查验收,第三批50个旅游特色村已报请省政府批准,即将全面启动建设。至此,全省已形成覆盖16个州(市)76个县(市、区)150个旅游特色村的产业规模。(昆明日报 记者陈俊洁)
目前,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各持己见。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旅游的各种看法,可以概括为: 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旅游、观光旅游、绿色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等[①]。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旅游扶贫的政策下应运而生的旅游新形式。现代旅游从西方开始,乡村旅游也一样,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农林生产经营活动、田园风光、森林景观、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受农家乐趣”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确定将中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各地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 纷纷推出自己的乡村特色景点及路线,旅行社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作宣传,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
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②],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归纳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农副产品取得一定的收入,而且都是处于“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状态,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目前分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农民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大问题,乡村旅游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在当地就业,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饭店、加工纪念品等,能够保证农民在农闲时也获取一定的利益。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大难题。
(二)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田园旅游和绿色旅游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来自农民。因此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者应积极引导社区参与模式,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众多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副土特产提供了很大消费市场,而且还种植了部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开展的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的收入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例如贵阳市花溪区每年接待来自市区大量的游客,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活动,满足旅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花溪河两旁种植了大量的瓜果蔬菜,开办了许多农家乐,促进了当地村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收入的空间。
(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指导下,乡村旅游为农民送来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经验、新观念,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对接,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③],同时增强了农民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优化了旅游环境,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优缺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④]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共同点,大致在于合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成功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略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 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但村落整体景观特色鲜明, 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由于目前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旅游意识薄弱, 并且无论是前期旅游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旅游投入资金的筹集, 以及在乡村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后的发展与管理等方面, 政府都将起到主导作用, 宜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小规模逐步开发, 客源定位为城市居民市场。政府要引导和教育村民保护和传承最有价值、吸引游客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在经营与管理上也主要由政府进行。因此需要政府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筹集资金。当乡村旅游有较好的效益后, 再还银行贷款或民间资金。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优点是有效地配置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资金筹集得到政府支持,拓宽了开发渠道。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竞争力不足,村民积极性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名旅游开发意识淡薄都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因素。
(二)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
对于旅游资源较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客源腹地的村落, 可采用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从投资的角度看, 企业的资本雄厚, 能建设高档次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能开拓市场, 但企业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 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宁静的景观和带来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倾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企业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开发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保护,只开发不保护的发展策略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的优点是旅游资源较丰富离市场近,由旅游企业主导发展,宜开始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但是也易产生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倾向,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易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商业化的开发引发环境污染,企业的持续开发性较弱。
(三)集体所有制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好、紧临大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的村落或者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每位村民或其生活、民居等都是旅游吸引物, 则宜采用集体所有制模式。村民以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形式入股, 使村落的交通、水电、通讯、餐饮、娱乐、住宿等行业高标准发展, 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 全民参与也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如天龙屯堡模式就是集体所有制模式,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天龙屯堡模式”既能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资金,经营管理等具体问题,使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农民都获得利益,旅游发展中各方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分配,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新路子。
集体所有制模式的优点是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得到合理整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开发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宽,带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经济发展持续效果好。但是整体优势不易发挥,严重影响旅游开发;权、责、利的分配不均,容易诱发相关问题,制约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难度大,原生环境易遭到污染和破坏;缺乏品牌的旅游产品。
(四)自主发展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城市的有几个小时车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且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的村落, 则宜采用自主发展模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同, 积极性也不同;其二是村民的经济条件差异大, 投资的意识和力度差异也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其三是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这种类型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可以建议当地政府采取行政引导、银行能够适度贷款用于前期投资建设。村内形成产业布局划分, 积极发展多种产业模式, 形成农业服务旅游业一条链, 使更多的村民从中获得利益。如成都郊区的农家乐,村民积极自发参与到农家乐的旅游开发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成为村民自主发展乡村旅游取得成功的例子之一。
自主发展模式优点是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市场毗邻;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村民自主参与性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
但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积极性不同,呈多种态度;村民经济条件差异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差。以上几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只要是成功的,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当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也要加以弥补其不足之处;这些成功的旅游发展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在现代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本文列举部分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二)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村民对旅游环境的理解不够,乡村旅游在发展的时候就出现很多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资金、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等,甚至对垃圾桶的使用都较少,旅客来到乡村旅游,是在服务意识上服务不能满足游客,在基础设施的薄弱,如道路狭窄,自驾车无法进入乡村、卫生间的卫生条件差,餐饮条件没有保障等,都使游客在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乡村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四)发展观念落伍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极端的村民误认为搞旅游就是服侍别人的事,不愿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匮乏,缺少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思想观念亟待提高。要调动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以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 就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 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使农民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要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观念。
(五)缺乏乡村旅游品牌产品
在乡村旅游的品牌宣传中,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而且旅游产品单一,没有能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逗留时间短,盈利点自然少,甚至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个性丧失。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出现乡村旅游产品过剩和浪费的情况。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相应列举了几点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⑤]。
(一)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二)制定整体规划,树立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的开展,必须作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制定一整套符合自身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专题规划”,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导向,在作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题规划”,乡村旅游的规划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规划乡村旅游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满足游客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前提,如果乡村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会使游客感觉到不满,更重要的是重游率会直线下降,来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的对所在的城市感觉到巨大的工作压力或生活压力,才来到乡村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就是要达到减缓心理压力,放松的目的,如果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很不满意,所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十分重视,为游客提供一个恬静、舒适的环境。
(四)提高思想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大多的处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不是太高,特别是开发乡村旅游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认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不断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对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能者上的竞争氛围,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益处,了解相应的旅游服务常识,这是保证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的内在因素。
(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依据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不能盲目跟风,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同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乡村为主题来进行设计。乡村旅游的饮食要突出乡土特色。比如餐馆可设于靠山靠水的地方,还可自己种植蔬菜,圈养家禽,保持菜肴原料的新鲜。在乡村,宾馆酒店应该是另外一种形式,可以造成农舍的形象,外部要保持乡土自然特色,内部装潢简洁舒适方便以满足游客需要。另外条件具备的农民也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家庭旅馆。如乡村旅游增加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品牌。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我国旅游推介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我国的旅游推介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旅游开发也要争取当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便捷渠道。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浅析,了解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对策,祈望有利于今后乡村旅游的开发,从而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友善旅游环境,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