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4.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 50%。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要求的布病防治机制,显著提升布病监测预警能力、移动监管和疫情处置能力,迅速遏制布病上升态势,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并维持控制标准;海南省达到消灭标准;其他省份达到净化标准。提高全国人间布病急性期患者治愈率,降低慢性化危害。
2.工作指标
(1)检测诊断: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开展布病血清学检测能力,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有效开展布病病原学检测工作;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对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对布病确诊能力;
(2)免疫状况:免疫地区的家畜应免尽免,畜间布病免疫场群全部建立免疫档案;(3)病例治疗:一类地区人间急性期布病病例治愈率达85% ;
(4)检疫监管:各地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区域布病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监管机制;(5)经费支持:布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等畜间和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6)宣传培训:从事养殖、屠宰、加工等相关高危职业人群的防治知识知晓率90% 以上,布病防治和研究人员的年培训率100%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布病防治知识培训合格率90%。
(三)防治策略
根据畜间和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综合考虑家畜流动实际情况及布病防治整片推进的防控策略,对家畜布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区域: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 以上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类地区,本地有新发人间病例发生且报告发病率低于或等于 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 以下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5个省份。三类地区,无本地新发人间病例和畜间疫情省份,目前有海南省。本计划所指家畜为牛羊,其他易感家畜参照实施。
畜间:在全国范围内,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一类地区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二类地区采取以监测净化为主的防控策略。三类地区采取以风险防范为主的防控策略。鼓励和支持各地实施牛羊(以下所提“牛羊”均不含种畜)“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冷鲜上市”。
各省(区、市)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当地布病流行率确定未控制区、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和净化区(见附件1),并进行评估验收。按照国家无疫标准和公布规定要求,开展“布病无疫区”和“布病净化场群”的建设和评估验收,公布相关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各省(区、市)提出的申请,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有关省份布病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验收结果调整布病区域类别,及时向社会发布。
人间:全国范围内开展布病监测工作,做好布病病例的发现、报告、治疗和管理工作。及时开展以疫情调查处置,防止疫情传播蔓延。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断水平。一类地区重点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增强高危人群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患者就诊及时性。
二、三类地区重点开展疫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处置,并深入调查传播因素,及时干预,防治疫情蔓延。
三、技术措施
(一)畜间布病防治 1.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1)基线调查
到2017年6月,各省(区、市)畜牧兽医部门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抽样方法(见附件2)和检测方法(见附件 3)对场群和个体样本数进行采样检测,组织完成基线调查,了解掌握本行政区域牛羊养殖方式、数量和不同牛羊的场群阳性率、个体阳性率等基本情况,并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未控制区、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和净化区。
(2)日常监测
免疫牛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调查流行率的方式抽样检测免疫抗体,结合免疫档案,了解布病免疫实施情况。
非免疫牛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所有种畜和奶畜每年至少开展1次检测。对其他牛羊每年至少开展 1次抽检,发现阳性畜的场群应进行逐头检测。
对早产、流产等疑似病畜,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采样开展布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发现阳性畜的,应当追溯来源场群并进行逐头检测。
奶牛、奶山羊场户应当及时向乳品生产加工企业出具地方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的布病检测报告或相关动物疫病健康合格证明。
2.免疫接种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免疫工作,建立健全免疫档案。
奶畜:一类地区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发现阳性奶畜的养殖场可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免疫申请,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二类地区和净化区奶畜禁止实施免疫。
其他牛羊:一类地区对牛羊场群采取全面免疫的措施。对个体检测阳性率<2% 或群体检测阳性率<5% 的区域,可采取非免疫的监测净化措施。可由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以县(市、区)为单位对牛羊不进行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二类地区牛羊原则上禁止免疫。当牛的个体检测阳性率≥1% 或羊的个体检测阳性率≥0.5% 的场,可采取免疫措施,养殖场可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免疫申请,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三类地区的牛羊禁止免疫。通过监测净化,维持无疫状态,发现阳性个体,及时扑杀。
3.移动控制
严格限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
一类地区免疫牛羊,在免疫45天后可以凭产地检疫证明在一类地区跨省流通。其中,禁止免疫县(市、区)牛羊向非免疫县(市、区)调运,免疫县(市、区)牛羊的调运不得经过非免疫县(市、区)。二类地区免疫场群的牛羊禁止转场饲养。布病无疫区牛羊凭产地检疫证明跨省流通。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牛羊及其产品实施检疫。
4.诊断和报告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开展牛羊布病的诊断。从事牛羊饲养、屠宰、经营、隔离和运输以及从事布病防治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牛羊感染布病或出现早产、流产症状等疑似感染布病的,应该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
5.扑杀与无害化处理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对感染布病的牛羊进行扑杀。二类和三类地区,必要时可扑杀同群畜。同时,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对病畜尸体及其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乳、乳制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6.消毒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养殖场户做好相关场所和人员的消毒防护工作,对感染布病牛羊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有效切断布病传播途径。具体消毒方法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二)人间防治 1.疫情监测
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布病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及反馈工作,完善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
2.疫情调查与处置
疫情发生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间布病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危险因素,同时通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调查处置。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置。
3.高危人群筛查 在布病高发季节,一类地区高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高危人群开展布病筛查,提高布病早期发现力度。
4.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调查了解高危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从业人员提供职业防护措施及条件,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5.病例规范化治疗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规定对布病感染病例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对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县级及以上医院应具备对布病确诊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诊疗水平,规范病例治疗与管理。将布病诊疗费用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四、管理措施
(一)部门合作。农业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按照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要求,统筹协调全国布病防治工作。地方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协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二)落实责任。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履行义务,切实做好牛羊布病免疫、监测、消毒和疫情报告等工作。各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参与布病防治工作。
(三)监督执法。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管理规定,加强牛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运监管,严厉查处相关违规出证行为。
(四)区划管理。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布病无疫区、无布病场群的评估程序和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布病净化场群”和“布病无疫区”建设,推动人畜间布病控制和净化。
(五)人员防护。在从事布病防治、牛羊养殖及其产品加工等相关职业人群中,广泛开展布病防治健康教育。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劳动保护制度,加强职业健康培训,为高危职业人群提供必要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卫生设施,定期开展布病体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六)信息化管理。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健全布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适时更新一类、二类和三类地区及布病无疫区、净化场群信息,发布布病分区、免疫状况和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七)宣传教育。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人员防护和防治技术培训。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因地制宜,编制健康教育材料,组织开展健康卫生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食用未经加工的生鲜奶等生活习惯,增强群众布病防治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布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布病防治计划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防治工作进展,实施开展实施效果评估,确保按期实现计划目标。各地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措施联动,及时沟通交流信息,适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全面推动布病预防、控制和消灭工作。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级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科技保障,提高布病防治科学化水平。各地特别是一类地区省份要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病防治能力建设,依靠国家布病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以及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力量,发挥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和各省级布病防治专家组作用,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支持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控制布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类地区布病防治模式。重点加强敏感、特异、快速的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的鉴别检测方法,以及高效、安全疫苗的研发。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家布病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开展布病监测诊断工作。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要加强布病疫苗质量监管和免疫效果评价,大力推行诊断试剂标准化,增强试剂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国家布病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要重点跟踪菌株分布和变异情况,研究并提出相关防控对策建议,做好技术支持。
(三)落实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布病防治工作支持政策,将布病预防、控制、消灭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协调落实对国家从事布病防治人员和兽医防疫人员卫生津贴政策。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广泛动员相关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控。
六、监督与考核
各地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按照本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省(区、市)根据布病防治工作进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评估验收,并做好相关结果应用。
根据各省(区、市)提出的申请,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有关省份布病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布病区域类别,及时向社会发布。
对在布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第二篇:“布鲁氏菌病”培训计划、总结
“布鲁氏菌病”知识培训计划
根据上级的部署及我乡的实际情况,我院定于2014年2月26日,对乔武村养殖户及家属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讲座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前下发通知,说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地点、主讲人、参加人员等情况。
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培训材料。
三、认真授课,听课人员做好笔记。
四、培训之后检验培训效果,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卫生院
2014年2月20日
通
知
养殖户及家属:
为了做好地方病的防控服务,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自我保健及防护意识,我院在你村村委会会议室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授布氏菌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并现场答疑。欢迎各位养殖户朋友参加。
时间:2014年2月26日14:00—16:30 地点:村委会会议室
讲座内容:布鲁氏菌病的相关防控知识 授课人:主治医师
参加人员:你村牛羊养殖户及或家属
卫生院
2014年2月20号
第三篇:布鲁氏菌病教材
四棵树乡卫生院布鲁氏菌病培训教材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1905年我国重庆曾报告了两例布病。1916年在福建发现1名布病。1925年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1932年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在吉林白城子进行羊群调查时,发现羊感染率33%,1938年在该地发现布病患者。新中国在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
二、病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
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
三、防控措施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2、合理选用药物和用药途径
3、综合疗法
4、中西医结合
5、对症治疗
6、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
7、重点人群预防接种
8、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
第四篇:关于印发全旗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全旗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0-12-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稿〗〖关闭〗
太政办发〔2010〕132号
太仆寺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全旗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单位:
经旗政府同意,现将《太仆寺旗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太仆寺旗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全旗人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条例》和《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盟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锡署办发〔2010〕129号)精神,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旗布病防控形势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畜间传向人间。解放初期,我旗人间布病流行十分严重,曾一度危害我旗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近20年的综合防治,人间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我旗于1995年5月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虽然我旗长期以来全面开展布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和牲畜市场的活跃,人间布病疫情大幅度回升,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从2002年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病例700例。
二、指导思想和防治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科学、有效开展人间布病防治工作,努力消除布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二)防治原则
——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群防群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综合防治机制,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坚持不断强化人间布病防治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人间布病病例发现率、规范化治疗率和治愈率,有效降低人间布病慢性化率。
——坚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高危人群对布病及其危害的知晓率,逐步培养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布病预防能力。
三、工作目标
按照全盟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全盟人间布病疫情发展现状,将我旗列入一类地区(发病率1‰以上),实施布病防治项目,项目周期为五年,分阶段防治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旗县市区为单位,急性期人间布病病例发现率、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以上;相关医疗卫生人员人间布病防治技能考核达标率和高危人群人间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以旗县市区为单位,急性期人间布病病例发现率、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5%以上;相关医疗卫生人员人间布病防治技能考核达标率和高危人群人间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四、技术措施
(一)专项调查与档案管理。按照全盟人间布病防治技术方案要求,以苏木乡镇为单位,针对牛、羊等家畜饲养放牧人员和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重点职业人群,对人间布病发病率、患病率、漏报率、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进行基线调查;对各级相关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防治技能、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设备配备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本地区人间布病防治基本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调查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利用和上报。人间布病专项调查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要求,按照一事一卷的原则,及时分类,系统归档,为本地区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和中期、终期效果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二)常规监测。项目执行单位要按照《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做好监测和数据上报工作。按照全盟人间布病防治技术方案要求,全面开展人间布病常规监测。
(三)病人发现、诊断、治疗与管理
1、开展病例主动搜索,提高病人发现率。要结合当地人间布病疫情流行特点和现状,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布病血清学筛查,及时发现人间布病患者。
2、加强医防合作,提高病人发现率和转诊率。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开展医防合作,对人间布病患者按要求进行登记和依法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将可疑患者转诊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确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利用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和转诊单,及时了解人间布病患者到位情况。对未到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就诊的可疑病人,由经过相应培训的乡村医生负责进行现场追踪和登记,提高急性期病人发现率和转诊到位率。对开展病人追踪且病人到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诊的基层医务人员给予工作补助。
3、实施线索追踪调查,进一步提高病人发现率。根据人间布病流行的季节性和聚集性特点,深入已确诊人间布病患者的居住村、牧业点以及屠宰加工企业等发病现场,筛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症状和体征的疑似人间布病患者,动员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验室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对追踪调查人员给予工作补助。
4、病人治疗管理。对居家治疗或在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的人间布病患者,纳入新农合和医疗保险管理范畴。负责督导居家治疗人间布病病例的基层卫生人员,要定期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监督病人按疗程规范服药,观察掌握病人治疗效果,并按要求将病人治疗管理报表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人间布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对完成规范治疗和督导管理的相关医务人员给予督导管理补助。
5、病人档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专人负责,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全过程实施一人一档管理制度。病人管理档案按照全区统一格式填写。
6、补助发放原则。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相关工作人员给予工作补助:报告或转诊病人到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诊且经实验室确诊为急性期人间布病;追踪病人(网报或转诊未到)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规定检查、确诊和治疗;开展线索追踪调查且病人按要求到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检查和规范治疗;跟踪随访、规范管理且病人完成系统治疗并治愈。对按照专业人员要求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检查的患者可适当给予交通等生活补助,对实施网络直报工作的单位给予相应经费支持。上述补助可参照中央补助地方结核病防治项目规定标准执行。相关补助资金从盟、旗配套经费中安排,并要健全发放管理制度。
(四)暴发疫情处理。卫生与农牧业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人畜间布病同步监测,准确分析和掌握疫情动态。要相互通报疫情监测信息,及时开展疫点、疫区消毒处理,净化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环境,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五)督导检查。根据项目执行和疫情情况,实施分级督导。每年接受2次盟级督导检查,并对疫情严重苏木乡镇进行重点督导检查;本级每年对50%的苏木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对重点苏木乡镇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随时进行督导检查。
旗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经费到位使用等情况随时进行督导检查。为提高防治工作质量,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对参与流调和督导检查工作的人员,按照旗财政差旅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五、领导机构及工作职责
我旗人间布病防治项目工作在旗政府及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旗政府决定成立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孟根(副旗长)
副组长:王军(政府办公室主任)
成 员:宋桂芳(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刘春雷(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乔卫东(发改局副局长)
李斌(财政局副局长)
王雨贤(农牧业局副局长)
杨树江(公安局副政委)
张海涛(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毛相贵(教育科技局副局长)
高昶(卫生局副局长)
蔡跃武(工商局副局长)
范立水(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王英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旗卫生局,办公室主任:高昶(兼)。办公室负责分解目标任务,细化明确各部门和机构职责,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定期通报情况,并对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名单如下:
组 长:高昶(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白文普(卫生局疾控科科长)
王英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王书中(旗医院院长)
路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任继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科科长)
柳晓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门诊主任)
邢志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医师兼信息员)
陈淑琴(旗医院控感科主任)
技术指导组设在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下发技术方案,组织技术培训、检查和考核,并完成办公室交付的其它任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间布病防治的具体实施工作。按照项目要求制定本级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机构,依据项目技术方案开展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按项目要求组织完成人间布病病人发现、报告、规范治疗、追踪随访等目标任务,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建立相关补助激励和医防合作机制,提高病人发现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嘎查村,培训乡村医生,指导其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居家治疗和监督规范服药等工作,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系统管理率,降低慢性化率;将人间布病患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并提高报销比例;按要求对苏木乡)和嘎查村项目实施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确保各目标任务和防控措施的落实。全旗于每年7月5日和12月20日前,向盟项目办公室分别上报项目进展报告和工作报告。
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宣传广电部门: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安排播放布病防治科普专题片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电视讲座等活动,全面提高群众卫生健康意识。
发改部门:将布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予以项目支持。
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落实阶段目标的相关技术指标;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有关布病防治技术资料。农牧业部门:做好畜间布病防控的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疫情诊断报告、疫点消毒、扑杀淘汰病畜等工作。
教育科技部门:将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设立健康教育课,广泛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在学生中普及预防布病的知识;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布病防治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财政部门:根据布病防治工作需要,落实工作补助和人员补助经费。
其它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人间布病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布病防治工作,要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落实布病防治项目的各项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项目责任书,落实好统筹规划、协调配合、检查督导等任
务。要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要负总责,经常性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统筹协调,主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认真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与人员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配备从事人间布病检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保证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对于从事人间布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给予补贴,并要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从事传染病防治高危险岗位人员工资、保健津贴等福利待遇政策,稳定专业队伍。积极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条件,根据人间布病防治监测检测、生物安全、病人检查诊断、追踪随访等工作需要,装备或补充必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提高防治队伍监测检测的服务能力。
培训工作由旗卫生局统筹安排,采取分级、分阶段培训形式,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从事布病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使其各项技能达到各阶段目标要求。
(三)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全面提高群众对布病及其危害的知晓率,逐步培养健康的卫生保健意识和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各地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声势浩大的布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结合“三下乡”活动和各级各类会议开展长期与重点时期宣传教育;要通过在苏木乡镇及交通要道粉刷标语、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办法大张旗鼓地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课,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格局,即:老师—学生—家长的宣传途径,提高群众对布病危害及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普及布病防治知识;要常年为农牧民提供预防咨询服务,全面提高重点人群预防人间布病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切实改变人畜共舍、徒手接羔、饮用或食用生乳及未熟肉食、接触污染物不洗手进食和皮毛加工不带口罩等不良卫生习惯。
七、资金保障
(一)旗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万元专项经费,如果疫情严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二)布病防治项目经费必须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八、考核验收与评估
按照自治区制定的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接受锡盟、自治区中期和终期考核评估。
第五篇:职业病防治计划
xxx公司职业病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计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特制订我公司职业病防治计划。
二、防治计划的目标
本职业病防治计划的目标是减少(杜绝)职业病的发生,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救治,并尽快送至最近医院进行救治,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允许有一名员工因职业病事故而致残发生。
三、防治计划措施
1、对每名员工进行投保,员工入职之初由人力资源部为其办理工伤保险。
2、丝网印刷员工及磷化喷涂员工在工作之前,由人力资源部对其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讲解工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危害,讲解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
3、对工业原料(丝网印刷涂料、磷化药液等)的购买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购,不采购没有安全保障的原料,必须由供货商提供原料的安全标准。
4、在丝网印刷车间及磷化车间要配备急救药品,存放急救药品的橱柜不得上锁。
5、负责专人学习我公司职业病危害的急救方法。
6、车间主任必须保障员工在工作中不得直接接触化学原料,并穿戴好防护服。
四、计划实施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由财务部划拨专项费用,用于购买劳保防护用品及急救药品。
2、人员保障:由后勤科xx、xx全面负责职业病防治方案的实施。
3、组织保障:公司设立“职业病危害防治小组”专门负责计划的实行。
五、计划实施方案
(一)方案进度
1、应急预案力争上半年修改发布完毕;
2、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体检和场所监测以监测计划为准;
3、宣传和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新到人员随入厂教育进行;
4、有害作业场所改造争取下半年改造完成。
5、从事有害作业人员体检验收以体检和监测结果为依据。
(二)保证措施
1、为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配备专门的个人防护用品,购买一批防噪声耳罩、防电焊尘口罩等。
2、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本单位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体检安排。
3、各单位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力争使职业病防治的职业卫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验收
1、由总经理负责职业病防治计划的验收工作。
2、每月对各项劳保防护用品进行检查。
3、每季度对丝网应刷及磷化喷粉员工的体检报告进行检验。
4、不定期检查原料供应商的安全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