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 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1987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 年的任务是使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 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到1990 年第七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之时,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根据“三步走”战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部署,要求用10 年的时间实现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过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具体实施奔小康的战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各地区发展差异问题;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经济活动讲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经过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完成‘九五’计划为标志,经过20 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的变化。”2002 年在“5 · 31 ”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邓小平所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在分享进人小康的喜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现有小康的实际状况,看到我国距离现代化的差距。于是我们会发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还在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压力还未减缓;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要求我们向党提出许多挑战: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我们党要在上述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要集中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紧紧抓住21 世纪头20 年这个对我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6 年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不能完成,那么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要求全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靠人民大众,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坚持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社会和谐,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即社会建设任务。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新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内在地体现着协调之意,如果对“协调”从词义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名词,作为动词,协调是和谐的手段;作为名词,协调是和谐的一种状态。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要求包含在内。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以往的发展中,人类过度重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严重不足,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对自然资源的乱开滥采,对废气、废水、废料的乱排滥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做法,这种现象,世界上先工业化国家曾经发生过,在我国以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严重存在着。如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包头的氟污染,贵州的排硫超标„ „ 都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再如当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已经养活不了一方人。全国600 多个城市,有300 多个城市缺水,特别是在农村有6500 万人饮水困难,致使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会议,着重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在三年内让农民喝上干净水。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国土严重超载;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约1 / 2,其中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 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 / 4 ;而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因此,更确切地说,中国是地大、人多、物“薄”的国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而且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表现出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基本现实,就是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 在1000 一3000 美元之间的时期,可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时期。当前我国正是这样一个时期。我们要争取使这一时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防止发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就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只有和谐,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心气顺、干劲足,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和谐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进人人均GDP1000 一3000 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国情,从而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紧迫和重要。其一,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占人口的大多数,而且中国农民普遍较为贫穷。其二,收人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其三,中国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具有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其四,中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人口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就过早老龄化。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兴起与小国的兴起国际影响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国的兴起和更替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势力范围争夺的国际冲突。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国内社会和谐,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三个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函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 / 4,石油是12 %,天然气仅为4 %,煤炭是55 %。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比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 , 万元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 倍,万元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这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分迫切。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前儿年有人发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中央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农村发展有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所承担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2003 年统计资料测算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全国100 个最发达县的分布,浙江30 个,江苏和山东各16 个,广东10 个,福建5 个,北京4 个,河北3 个,内蒙古3 个,上海3 个,辽宁2 个,新疆2 个,天津1 个,黑龙江1 个,河南1 个,山西l 个。最发达的前ro 强是广东顺德、江苏昆山、江苏江阴、江苏张家港、江苏常熟、广东南海、浙江萧山、江苏武进、江苏吴江、浙江绍兴。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 年,我国仍有9 %的成人是文盲。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间题,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 %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过期药、假昌伪劣药都是销往农村。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 年的《 世界卫生报告》 中指出,全世界191 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为第188 名、这同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五是收人分配悬殊。中国的富翁不断增多,如20 世纪90 年代时是,“亿万富翁坐轿车(几个人),千万富翁坐大巴(几十人),百万富翁火车拉(几千人)”。而今天则是“亿万富翁坐大巴,千万富翁火车拉,百万富翁没有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一次拉完”。但从另一方面看,到2005 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 万人,低收人贫困人口有4067 万人,合计6432 万人。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贫富悬殊”是中国当前必须注意防范和化解的最大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 %的贫困人口在收人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 %,占总人口20 %的富裕人口占收人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 %。
总之,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最容易失调、社会最容易失序、心理最容易失衡、社会伦理最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对上述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主题中的“和平”,是说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追求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主张在国际事务中,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应当利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世界主题中的“发展”,是说各国都希望紧紧抓住和有效利用和平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国家发展.因而发展成为与和平相并列的另一个世界主题。其突出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人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和平问题上,天下仍不太平。对世界和平造成主要威胁的是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构筑“单极世界”、单独主宰国际事务的企图不断膨胀,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推行单边主义,以人权、种族、宗教、民主为借口,对许多国家指手画脚,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进而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大国的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同时,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问题、种族问题等日渐凸现,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世界局部战争、热点地区的战争冲突不断,“ 9 · 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上升,同国际犯罪、跨国毒品走私等相互交织,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造成新的威胁。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毁灭性后果,虽然已经导致某种理性观念的转变,并且主要国家也开始了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但是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进展并不顺利,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库仍然存在,距离中国等国家倡导的彻底消灭核武器的目标还很遥远,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仍然使我们对未来是否能避免战争不能下断言。
在发展问题上,当今世界各国可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从而使各国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由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对待。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便利用这一旧秩序,继续控制、剥夺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债务问题严重恶化。尤其是在对待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上,发达国家采取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政策。国际旧秩序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存在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恶化,南北差距拉大,也是引发世界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始终处于发展的有利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还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甚至是制裁,从而使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不断拉大。
在世界格局方面,多极化格局并没有形成。冷战结束后,世界安全形势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军事力量作用的相对下降,经济力量作用的相对上升。在当今世界上,美国仍是综合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在世界战略格局中一极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今后几十年内也不大可能出现美国的全球竞争对手。因此,世界战略格局的基本趋向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际形势存在着种种复杂局面,并且其发展前景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多极化发展过程也有着不确定性。其中对多极化格局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在失去了苏联的牵制之后,美国为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更加放手地干涉别国事务。在政治上,它以推行民主和人权为由,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在经济上,一切从本国利益出发,动辄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在国际上,它不顾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因此,多极化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它有赖于世界其他力量的分化组合和自身发展状况。世界多极化将在曲折中发展。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始终保持我们在国际上的一极地位,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在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自觉地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要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当前,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不论哪一项历史任务的完成,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进步,都依赖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动荡和战乱中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政治的大幅度进步和文化的大幅度提升。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的方式或者是和平、或者是武装,但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建立在祖国大陆强大的综合实力基础之上。特别是我们党力主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这就更需要靠实力来强烈地吸引台湾民众,靠实力来排除国际敌对势力的各种干涉。增强祖国的实力,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的。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发挥我国作为一个具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有世界上1 / 5 人口大国的作用。然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以其国力为基础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本》作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本》作业
单位: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发展B、共同富裕C、社会和谐D、国家富强
2、社会要和谐,根本地要取决于两条,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蛋糕分好”,意指()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D、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D、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行政区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其关键 在于()
A、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B、推行财政体制改革
C、打破行政区的垄断和封锁D、加快市场制度建设
5、深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B、《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
6、公共服务的提供的特点是()
A、有差别B、无差别C、有偿性D、无偿性
7、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是()
A、创新B、发展C、改革D、弘扬
8、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途径是()
A、城市社区居民自治B、加快城市社区建设
C、开发城市社区整体服务功能D、发挥和释放社区发展潜能
9、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是()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知识和人才D、尊重人才
110、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须以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要紧紧依靠()
A、大陆同胞B、广大台湾人民C、华侨D、世界各地的中国人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包括()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B、投入C、科技D、财政E、改革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4、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
A、知情权B、参与权C、决定权D、表达权E、监督权
5、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有()
A、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B、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C、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D、逐步解决城镇你收入家庭住房困难E、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6、培育先进的和谐治理文化要做到()
A、健全民主法制B、营造和谐的利益格局
C、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D、宣传和谐治理理念
7、推进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表现在()
A、发挥政府的作用B、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C、发挥企业的作用
D、发挥民众的作用E、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
8、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抓好
以下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深入普法宣传、()
A、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B、注重矛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
C、实行长效管理,保持“严打”态势
D、强化治安防范,完善防控体系
E、加强基础建设,坚持群防群治
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是()
A、平等B、互助C、团结D、和谐
10、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B、加大监督体系建设,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
C、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认真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D、坚持创新管理体制和制度,筑牢制度防线,进一步加大治本抓源头的力
度
E、强化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使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方向问
题。„„„„„„„„„„„„„„„„„„„„„„„„„„„„„()
3、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八个统筹”的思想,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城乡
统筹,被置于“八个统筹”的第一位。„„„„„„„„„„„„„„„()
4、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有的问
题甚至比较突出。„„„„„„„„„„„„„„„„„„„„„„„()
5、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管理社会事务还是
国家事务,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6、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法律强制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或没
有经济来源的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或补偿、救济的制
度。„„„„„„„„„„„„„„„„„„„„„„„„„„„„„()
7、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传统性和继承性的特征。„„„„„„()
8、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社会组织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培育
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
9、“和谐创业”之要旨就是以“和谐”求“创业”。„„„„„„„„„„„()
10、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心在于中央。„„„„„„„„„„„()
四、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意义?
2、请具体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3、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4、如何理解完善法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6、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是什么?
7、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的。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而且是高难度的任务(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而且是高难度的任务。诚然,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但是,在中国这样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大国里,在传统农业、大工业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还从来没有先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解决有关问题的难度,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正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和任务同改革初期相比更加具有复杂性,因此完成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任务,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较大的转变。首先,领导干部要有一系列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观念。例如全局的观念,不是从单项工作或局部出发,而是从全局的和谐出发来看问题;整合的观念,能够站在社会各个群体的合理要求的立场上,站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各个方面的整合;调适的观念,在认识并且尊重社会合理差异的基础之上,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推进多样化的社会和谐;服务的观念,党委和政府不只是对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而且要针对社会各个群体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此外还需要强化诚信的观念、依法治国的观念等等。其次,领导干部要更加具有系统思考和综合把握的能力。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对传统体制上或者在发展上单项突破的话,那么今天在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新的问题,在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的时候,需要处理的事情要比以往复杂得多。这就更加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把握能力,对问题有全面系统的思考,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防止简单地突出一个问题,忽略和漠视其它问题。为此,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更应该能够超越具体的问题,进行战略的综合的把握,从而使决策在总体上达到最优,而不是只追求单项最优。第三,要有更加人本化而且细致规范的工作方式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管理上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精神需求空前增加。特别是社会群体多样化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问题高度复杂化。面对这样新的社会需求和问题,各级领导延续多年的行之有效的某些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适用了,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新的条件下,要高度重视理顺多种社会群体的人心,化解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为此各级领导要以为公民服务为出发点,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更加人本化;在处理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问题时,更加注重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把工作做深做细,实现精细化服务。同时,行政机关还应该加强自我约束,注重规范行政,树立良好的受社会信任和尊重的形象。实现社会和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均GDP在1000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而且世界上一些国家在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和谐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不稳定的事实也说明,和谐问题是绝不能忽视和轻视的。我们必须以高度重视的、积极应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挑战。只有真正推进了社会和谐,实现了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我们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钟国兴)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不动摇,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字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 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
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和谐,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工会机关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党联系职工群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担,更应努力实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做好事“合”的文章。
要合心。合心是指同心同德,也就是“一盘棋”思想。“人心齐,泰山移。”和谐机关建设首要的是人的思想要和谐,就是要把人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首先,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谋划、思发展,共同绘制发展蓝图;其次,要把大家思想统一到聚精会神抓落实上来,强化责任意识,克服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把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变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第三,要把大家思想统一到真心实意建机关上来,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以和谐机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要合力。合力是指一起出力,也就是把劲往一处使。一是在实现和谐机关的目标上合力。构建和谐机关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机关各部门、各成员要拧成一股绳,朝着和谐机关建设的大目标,奋发有为,奋力拼搏;二是要在解决和谐机关建设的关键问题上合力。和谐机关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求真务实,讲真话、报实情,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机关各项制度。
要合拍。合拍是指符合节奏,协调一致。加强和谐机关建设,不仅体现在机关内部的融合、合作、协作和和谐上,也体现在机关建设的客观规律上。首先,工作谋划要同步。机关各部门、各成员都要摈弃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行为,避免让基层无所适从,避免让妇女群众不好理解、不好运用的措施出台,想问题、提建议要真正从和谐机关建设的实际出发,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其次,理论学习要跟进。全体机关人员要不断强化学习理念,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不断增强为妇女群众服务的本领,提高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工作落实要同步抓。努力形成整个机关协调一致抓工作落实的生动局面和良好风气,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个人之间、工作环节之间,要多沟通、多协调、多协作,最大限度减少内耗,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要合情。合情是指合情合理。机关和谐有基础是人和,而良好、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机关建设的根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机关的长效机制,在制度上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始终注重关心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注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要以诚信为纽带,在学习上互帮助,在工作上互相竞争,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互相鼓励,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互相谦让;交往,以诚相待,做事,光明正大。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坚持弘扬和谐精神,建立和谐文化,在机关内部营造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宽容友爱、爱岗敬业的和谐氛围,形成办事高效、文明和谐、富有激情的机关人文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工作舒心环境。
要合法。合法是指符合法律规范,也就是机关每个成员的言行都应符合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的具体要求。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依法作为;要遵章守纪,管好自己的脑子,保持清醒头脑,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不说,管好自己的手,不贪占便宜,做严于律已、维护纪律、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模范;要严格制度,建立并严格落实和谐机关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在有序、规范、高效中运转。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