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绿色”走进幼儿园
让“绿色”走进幼儿园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这些垃圾中,有些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比如废旧盒子、饮料瓶、报纸等。如果对这些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开展“变废为宝”,无疑是一种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的活动。”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幼儿教育时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创设具有环保特色的环境,使各种废旧物品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但体现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等的发展。为此,我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一个会说话的环保环境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以“绿色环保”为原则,“变废为宝”为指导思想,我园进行了具有环保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布置,比如张贴环保标语:“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请别让水龙头流眼泪”等;创设“环保博客”、“废品回收站”、“环保作品陈列墙”;用废旧纸箱、稻草制作成鸟窝投放到树上等,让幼儿耳濡目染,在具有环保特色的环境中去发现、去思索,从而树立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意识。
2.班级小环境创设
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也以“绿色环保”为原则,“变废为宝”为指导思想,同时要求每个班级能够凸显自己的环保特色。经过研讨,我园决定十个班级都设定自己的班级环保特色,如中一班选择的主材料是废旧席子,无论是教室墙面布置还是区域布置等,布置材料均以席子为主。另外每个班级特别开辟一个环保主题墙,张贴“变废为宝”的手工制品、绘画作品等;在家园联系栏张贴一些环保教育的资料,比如电池的危害、白色污染等环境污染的照片、文章等。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家长和幼儿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与一日生活相结合开展环保教育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作为终身全面教育的一个奠基阶段,是实施环保教育的关键。如何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增强环保意识?我们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年龄段制订环保课程,并将相应的环保课制订到周计划中,保证每周有一堂环保课,如《报纸变变变》、《我是环保小卫士》等,通过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激发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我们还与社区联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清除白色污染,争当绿色之星”让幼儿到社区去寻找白色污染并将其清除,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幼儿才懂得白色污染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
2.与区域活动相结合(1)利用废旧材料创设区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本着家园合作的原则,我们对家长提出倡议,请家长将家中闲置的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这一倡议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纷纷将家中闲置的鞋盒、装电器的纸箱、矿泉水瓶、包装袋、编织袋、麻袋、酒坛、酒瓶等带到了幼儿园,经过老师们的再加工变成了抽油烟机、煤气灶、空调、煤气桶等模型,一个用废旧物制作的娃娃家即刻呈现在眼前;再比如利用纸盒制作成书架,供幼儿摆放图书;利用饮料瓶、纸盒制作成《有趣的滚动》让幼儿动手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索,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树立环保的意识。
(2)以废旧物品为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中就会变得更加出色,而利用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比如将废旧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幼儿给废旧的饮料瓶进行装饰,装饰完成的饮料瓶成为了装饰幼儿园的吊饰;幼儿在废弃的蛋糕纸盘上进行绘画等。在建筑区幼儿用易拉罐、各种纸盒制作了长颈鹿、恐龙、高楼、立交桥„„树枝、pvc管、报纸、毛线、布条、麻绳、油壶、鞋子等被废弃的物品,经过家长与幼儿的巧手全部变成了一个个“宝贝”。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还能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3.与户外活动相结合
相关幼教法规明确要求幼儿在园需要保证2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我园结合实际,将晨间活动、早操、体育活动及游戏活动均安排为户外活动时间。为了保证幼儿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锻炼,我园还专门建立了风雨操场。如何才能延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保持对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观察发现,提供丰富的户外锻炼器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制作,不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在经过收集、改造、美化等一系列再加工之后,一件件“宝贝”完成了:用废旧布制作了袋鼠跳的袋子;用易拉罐制作成了高跷;用布与棉絮制作成了“炸弹”,幼儿可以进行“炸弹手”的游戏;用稻草制作成了草铺垫„„轮胎、油壶、皮筋、报纸等废旧物品都成为了“变废为宝”的原材料。幼儿拿着这些“宝贝”蹦啊跳啊,追啊跑啊,一个个笑靥如花,丰富了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同时,幼儿的身体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优化了幼儿园一日生活。
三、家园合作开展环保展示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得到好的发展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心愿,通过家园合作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展示活动,比如“我型我秀――亲子环保服装秀”,让幼儿与家长利用废旧材料:碟片、纸杯、编织袋、尼龙袋、稻草等废旧材料制作一件件精美、有创意的服装、头饰等,在动感的音乐声中进行模特走秀。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表演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又能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我园还举行了“环保小制作大比拼”、“亲子环保口号征集”、“亲子环保小报”、“染厂爸爸进课堂”、“环保展板”等一系列活动。在家园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将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理念播种到幼儿的心间,期待生根发芽,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家园――地球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保护环境,从娃娃抓起,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园的教育,循循善诱,使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发挥想象“变废为宝”,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为拥有一个“绿色”家园尽一份力。
第二篇: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 键 词】:绿色环保;环保教育;课堂渗透;环保理念;绿色教育
从2008北京绿色奥运到2009世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今年上海世博,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人民也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然而,20世纪地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植被资源逐渐遭受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这一切事实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据报道,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10.4%,在以墨西哥为首的世界十大雾都中,中国就占了5个,包括北京、上海、兰州„„就苍南而言,江南平原水污染引起饮水困难,母亲河 横阳支江源头受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活的健康;矾山镇酸雨严重,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种下的蕃薯、蔬菜受到灭顶之灾„„
这一幕幕铁证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是多么触目惊心。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面临抉择和挑战,面临严峻的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二十一世纪人类任重道远,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方面,认为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是怎样去教育学生呢?学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教师有责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文就语文教学这一角度探讨如何渗透绿色教育,有益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中就存在大量科普文章及其他文章,其中都直接或间接在宣传环保意识。如《沁园春·雪》、《春》、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时渗透环保意识,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分析和利用现行教材,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文道结合,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保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在痛苦的呻吟:美丽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屡遭沙尘暴袭击;中华民族之“摇篮”黄河再也无力给予儿女更多的乳汁,甚至已无力潇洒地奔向大海,退化的草原已吸干涓涓细流,干旱的高原阻断了丰沛的水源,断流问题日益严峻,对全流域生态环境、民众生活和政府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但在人类恣意的破坏下逐渐生命垂危,直至枯竭;野生动物滥遭杀戮,不少珍贵动物已经濒临灭绝或即将灭绝;世界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日渐扩大„„环境问题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①土壤遭受严重破坏,肥沃程度降低,剥蚀情况严重,年流失量大增。②能源的浪费引起气温升高,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③自然区域越来越小,导致数以千计物种灭绝。④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⑤淡水资源受到威胁,1/4的地方长期缺水。⑥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健康,引发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⑦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⑨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锐减。⑨空气污染威胁人们的健康。⑩极地臭氧洞扩大,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作为小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从小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到关心全球环境问题,小至节约一滴水、不乱扔一张废纸、爱护一棵草„„
二,分析课文,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
中学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其中不乏可用作环保教育的好素材。通过正反两方面鲜明生动列子让学生领悟绿色环保的重要,学生自然知道了“不做什么,该做什么”。教材有关大量自然、绿色、生命、环保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诗歌,有的是抒情状景的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小品文。如,《黄河颂》、《童趣》、《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钱塘湖春行》、《散步》、《绿色蝈蝈》、《夸父逐日》、《斑羚飞渡》、《小石潭记》、《苏州园林》、《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爱莲说》、《满井游记》、《与朱元思书》《三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紫藤萝瀑布》、《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故乡》、《热爱生命》、《谈生命》,等等,这些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群山,那辽远广阔的田野,那神识灵性的花木„„江山如此多娇!那一幅幅的美景总能让人如临其境,心情愉悦、心旷神怡。
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以情动人,体味大自然的美,可以是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品味祖国风光的无限美好,也可以是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丽风光,还可以是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边读边体会景色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关注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反,有一类文章却是人类没有注意环保的重要性,肆意破坏大自然,牺牲环境取得经济发展,获得暂时的安逸。如《行道树》、《华南虎》、《敬畏自然》、《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向沙漠进军》„„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教《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揭示了沙漠的本质与特征。这是一篇让学生了解环境,增强环保意识的科学小品。我在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有:通过学习此文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保护教育;布置的课前预习有:从报刊、杂志、网上等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都在想办法、出主意、找资料、作筛选。各位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实际就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 了解环保情况,这一工作本身就是环保意识的潜在灌输。课堂上,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收集来的各类资料。有剪报文字,有漫画,有网上下载的图片。在交流中相互又扩展了知识的范围。有一位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沙漠吞食浓田、摧毁森林的图片,画面上浩瀚的沙漠中几棵枯萎的树枝在风沙中瑟瑟发抖。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在说出“状观”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慨。在课堂上,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沙化现象还不像现在这么严重,但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竺可桢当时都曾一一指出了其中的危害,并切实提出了沙漠斗争的方针策略,可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在沙尘暴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此文,会深切感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完课文,我又安排了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了解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让学生分几个方面去分头收集:
1、何谓“沙尘暴”?
2、近年来沙尘暴袭击了哪些省市?造在了怎样的危害?
3、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教学中的这一系列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又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一箭多雕的收效,不仅仅是这一篇课文,对于这一类有关环保的课文,我们的学生都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课,大力渗透环保意识
教材虽然有许多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教师在利用时把握时机,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做到水乳交融。
例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在举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题,认识黄河断流给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懂得“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治理黄河建言献策,让他们自己设计治理黄河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并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主题是:节约用水,植树种草,保护永强塘河,预防河水断流和水土流失,弘扬以人为本,呼唤低碳生活,永葆绿色未来。
学习《黄河颂》时,学生感受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领略了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其中有一位 学生提出:我们“母亲河”为何会出现断流理现象呢?是啊,过去我们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可为现在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断流断水到江南”。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我与学生一起上网查阅资料,找到了黄河源区断流4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的扎陵源与鄂陵湖中间,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源区沼泽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了2748.53平方千米,由此导致对地表调蓄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同时,源区含水层厚江变薄,使原来的水循环模式发生改变。另外,巴颜喀接山以南的多年冻土下界上移了60多米,地下水位下降,引起黄河径流量的减少。从气候方面看,黄河我的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年上升,蒸发失水量增大。源区内降水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减少趋势显著,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因此,源区黄河断流多发生在枯水年份与旱年份的12月至翌年3月。黄河正源卡日曲盘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渍化与植被沙化现象,这也是导致源区黄河源区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此外,我还给学生了解到最近北京发生了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长江变短了八十多千米,西藏拉萨正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向北京靠拢等现象。
对还有疑惑的学生,还可以将此现象通过放录象,影片和相片展览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警示教育,使每一位学生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用荒漠、沙尘、干旱、水患等一次次唤醒我们更多的良知。加强环保责任感。
教者只要在向学生提供这些环保信息时,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切勿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就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只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各种活动,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语文活动课既有语文性,又有活动性。怎样在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呢?我认为,在语文活动课中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社区环境中的良好现象进行宣传。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墙报,还可以开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会。目前我结合教会提出的“环保绿色工程”的精神。首先让同学们看了一节“环保知识”的书,然后让学生写了“谈谈环境保护,我如何从现在做起”的后感。同学们都谈得非常透切深刻,然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保护绿色工程”的宣传,最后让学生出了一期“保护绿色工程”的板报。至此,“保护绿色工程”的环保意识已深入了学生之心,使他们感受日常生活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善待地球,形成与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我们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活动与课余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可以把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玩中找到乐趣,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环保意识。例如,在我校创建绿色学校之际,我们在3月12日组织学生在校园、社区开展“为创绿作贡献,美化社区家园”的绿色环保行动。我们亲自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学生在植树造林、拾拣垃圾、清理卫生死角,以及制止不讲究卫生的行为时,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深入地植根心中。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非常重视卫生值岗工作,落实环保行动。要求每一位值日生都要尽职尽责、高度负责地完成每一次的卫生工作。平时更注重环保渗透的细节,例如,要求学生为校园花坛、草坪,以及教室内设计环保标语:“呼唤低碳生活,拥抱绿色未来!”“爱护绿色,不要攀折花木!”“勿踏草地,保持清洁!”“勿乱扔纸屑果壳,别随地吐痰!”等等。平时积极鼓励学生在家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环保节约行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坚持以步代车。在学校要随时拣起地板上的垃圾,时刻保持个人的卫生,用心维护校园的清洁。这样培养了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实践证明,语文课确实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良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教学之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⑪蔡拓《当代全球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2)教育研究(1999年6月)(3)德育报(2000年2月12日)
(4)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6)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M].》东北师大出版社.(7)中学语文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8)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第三篇:让电化教学走进幼儿园
让电化教学走进幼儿园
河北省东光县幼儿园 杨晓宇 061600 ***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也朝着更深、更新、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其中,电化教育手段的普遍使用便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的积极性,使幼儿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锻炼。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事实证明,让幼儿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开阔幼儿视野
幼儿园的教育是将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就存在着如何提取、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由于幼儿生活范围、经验的有限,有些知识内容和经验是孩子所不具备的。大班科学常识“种子找家”的教学活动,以通过对多种种子以及其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认识作为幼儿认识秋季的契入口,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幼儿对于种子的认识只是单一的,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为了能客观地使幼儿有机会观察到不同种类种子的产生、传播、发芽变化的状况,了解到种子与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我根据教学要求,在网上搜寻了很多罕见的资料,如喷瓜种子,喷瓜的种子从喷瓜中射出只是刹那之间,可是要等待这一刹那之间的出现并非易事,我在搜寻到这一资料后,复制下来让幼儿观察,从而让幼儿有机会看清种子传播的过程,让孩子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种子在海、陆、空中的不同传播方法,又如:莲蓬种子传播是在水底进行的,一般人是不易见到的,可电教媒体应用把这一过程完整清晰地提供给幼儿,丰富了教材,拓宽了教育内容。再如故事《小狐狸画春天》,伴着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春风轻轻吹着,吹来一阵春雨,雨停了,金灿灿的太阳照得大地暖洋洋的,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一点一点的,就像一串串的珍珠;草地一片绿油油,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迎春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来,甜滋滋的。”同时画面呈现出小树伸出嫩绿的叶芽,小草渐渐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开放了,这对于生长在大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亲身经历的,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置身于洋溢着春天气息的大自然中,感受小动物辛勤劳动的结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二、用心使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有推动幼儿去为之发挥内因,增加内驱力,引发大脑皮层兴奋的重要因素,而电化教学有刺激幼儿感官的作用。幼儿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曾用多媒体制作了散文诗《萤火虫》、儿歌《五个好朋友》等课件,在教学中这些课件充分展现出声、像、色、形等方面的优势,逼真、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散文诗《萤火虫》,我们根据散文诗的内容编制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件,如;“远远地、远远地飞来了一只萤火虫”这一句,画面到运行层萤火虫就从远到近、从小到大慢慢飞入画面,“那是一盏会飞的灯”这一句,一点鼠标萤火虫闪着光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等,画面生动有趣,老师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之后,老师提问,幼儿通过直观的感受,很快说出散文诗的内容,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在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又如:在让幼儿了解小兔喜欢吃的食物时,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幼儿了解除了大家知道的萝卜和青菜,原来小兔也喜欢吃小麦和其他别的食物。这就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来达到,当小兔来到小麦身边事,幻灯片上会出现小兔的笑脸,小兔见到不喜欢吃的食物,会有一个不高兴的表情,这时,孩子们会不约而同的喊道:呀,小兔不喜欢这些食物!通过多媒体网络的直观教学,幼儿可以了解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也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且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巧妙利用电教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还有些重难点往往不易突破,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的使幼儿接受的教学手段,达到知识的迁移,而多媒体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大班的美工活动:扎染《美丽的花布》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的捆扎图案的方法,难点是自己设计图例制作花布。扎染是一项手工制作活动,整个扎染过程制作起来时间比较长,如果在活动中当着孩子的面直接示范,势必延长教学时间,而5—6岁孩子让他们在活动中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把扎染的整个过程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并分成设计花纹----捆扎----染色----打开晾干这几个步骤,而多媒体网络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换功能,运用多媒体以后,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控、快捷的交换,活动中,如果幼儿有疑问,计算机还可以再次演示,强化捆扎图案这一步骤。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机因倒回播放而中断教学使幼儿注意力分散、影响幼儿思维等弊端的发生,这就可以使教师能更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魅力所在,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能造就想象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幼儿较快得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要求幼儿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情景,而生活在城市的幼儿很少有机会观察到小蝌蚪生活的场面,因而作画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动画的真实再现无疑是幼儿最佳的感知途径,短短几分钟的flash动画,便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的眼前,并留在幼儿记忆的宝库中,然后幼儿根据对刚才小蝌蚪找妈妈的表象记忆进行联想、概括、取舍,从而创造成新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宽泛的体验空间里学习,幼儿创作的作品非常生动、形象,效果很好。
电化教学已深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反对滥用多媒体,因为我们不能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觉得使用电化教学应该注意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件内容的独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制作,让课件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幼儿易于接受,不能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能把本来简明的问题搞得花里胡哨,否则,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课件内容的实效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而不姓“电”,因此,在制作使用课件上,不能简单地配上不相关的“漂亮”画面和“美妙”音乐,将教材内容“电子化”,而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上。
3.课件内容的价值性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易转移,我们在使用电化教学时,要注意“度与量”的问题,多媒体使用过多,易出现“喧宾夺主”,因此,要坚持“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的原则,让电教手段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去,真正体现它的教学价值,这样的课件才有意义。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巧妙合理地使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趣,培养幼儿感受和表现没得能力,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就会真正走进幼儿园,成为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四篇:让感恩节教育走进幼儿园
让感恩节教育走进幼儿园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任性、自私、冷漠、不讲道理的现象,缺乏同情心,爱心。只知道别人应该要怎样爱他、关心他、呵护他,却不懂得自己也要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因此,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造成幼儿没有感恩意识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成人言行的影响
幼儿喜欢观察,成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里有好吃的食物,成人总是让孩子先吃或独享。每年的生日,成人总是给孩子过,“六一”。春节,成人都先给孩子买礼物、送礼物,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不懂得什么是爱。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和老人争吵、顶嘴,甚至出现种种的不关心与不孝顺的行为。成人的言行影响着幼儿,不仅使孩子不会关爱他人,更加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二、成人的过度爱护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想吃什么买什么,想玩什么买什么,一切从孩子需要出发。父母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辛劳而不图回报。孩子只会简单的接受,日久天长养成这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也不行”的思想,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三、教育观的改变造成的负面影响
幼儿所表现的冷漠、自私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所受的教育有关。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人们的儿童观有了很大改变,逐渐认识到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着独特思想的个体;应当尊重幼儿,随之而来的便是教育观的改变,在幼儿园幼儿是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幼儿展开,由幼儿提出主题,按照幼儿的意愿开展活动,还有表扬幼儿的创造性。特别是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主张个性的张扬等等,这些改变确实有它积极的一面,也使我们看到它无形之中给幼儿形成一种优越感、唯我独尊、行为自私、对他人保持冷漠态度等不良倾向。
以上这些原因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如果不抓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下一代的精神面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见感恩教育应当走进幼儿园。
那么,幼儿园又该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一、教师借助幼儿日常生活,及时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父母,她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注幼儿,对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所表现的友爱互助行为,教师应及时地表扬,引导幼儿说声“谢谢”。如:在课间活动时,郑用烨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张磊小朋友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并摸了摸他的腿。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并提醒郑用烨对张磊说声“谢谢”。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结束后,老师把钱丢在操场。董忠炜小朋友把它捡回来交给老师,听到老师那
一句“谢谢”,他笑得是那么灿烂。虽然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那一声声简短的“谢谢”,却深深地表达了他们之间浓浓的友情。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注,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句句“谢谢您”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意识到,生活中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感谢,这无形中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充分利用节日对幼儿开展一些感恩活动。如利用“三八”节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活动,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妈妈从事什么工作,下班后在家做什么。教育幼儿妈妈工作、带孩子很辛苦,我们从小要爱妈妈。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可组织幼儿亲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并感谢妈妈对自己的爱。又如,利用“重阳”节开展“我爱爷爷奶奶”主题活动,教师可组织幼儿到敬老院或社区看望爷爷奶奶。给他们唱歌、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并带上一些水果等好吃的东西送给他们,教育他们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
2、通过语言活动、听故事等,让幼儿学会感恩。可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羊羔跪乳》等反复让幼儿听,以此来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3、通过父母正确言行的示范作用,激励幼儿学会感恩。
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善良的情感和行为,会给孩子极深的影响。
第五篇: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园
让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更红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湖前幼儿园林兰香
一、问题的提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但目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不断壮大,感恩意识在他们的心目中却日益淡化。
案例一:去幼儿园的路上,华华爸爸一路背着他,看着别的小朋友和家长在一起走着,华华在爸爸的背上很神气。到了幼儿园门口,老师问:“华华,你为什么让爸爸背你走啊?”华华说:“爸爸喜欢背我„„”下午放学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华华爸爸撑着雨伞气喘吁吁地赶到幼儿园,裤脚湿漉漉的,脸颊都是汗,华华看着稍迟来的爸爸,心里很是不高兴,手指着爸爸的鼻子说:“你为什么迟来接我?你说,你说„„”
案例二:齐齐拉肚子了,家长还是坚持把他送到了幼儿园。老师一遍一遍地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齐齐却认为理所当然,连个“谢谢”都没有;午餐到了,老师辛辛苦苦地把可口的饭菜分给幼儿,幼儿却嘟着嘴不乐意;可可的生日到了,妈妈为可可准备了蛋糕,老师和同伴也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当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时,可可高兴地接受着这一切,却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友情。
案例三:晚饭时,妈妈在给6岁的明明好吃的东西前试吃了一口,明明就大哭着叫起来:“谁让你吃的?你给我吐出来!” 晚饭后,明明躺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动画片,手里拿着遥控器,朝身边的奶奶命令道:“给我洗一个桃子。”奶奶洗完桃子递到他手上,说:“动画片完了之后,让奶奶看看京剧好不好?”明明说:“电视是我的„„”
这一幕幕,使我的心情异常复杂: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二、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育人理念的缺陷
现在的家庭结构一般是“4+2+1”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小孩是家中的全部希望,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长辈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了自我情感的满足。在生活上,他们处处给孩子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体验现实生活的艰辛,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压力
和艰难,对孩子所应给予长辈起码的感恩和爱心毫无要求。长此以往,孩子自然感受不到幸福生活得来的艰辛,体会不到他人付出的恩情。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许多家长重视孩子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教育,他们在接孩子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么?故事会讲吗?等等。如果听到老师夸孩子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就满心欢喜;如果反映的是孩子行为方面的缺点,家长往往会爱听不听的,甚至怀疑老师对孩子有成见。这些家庭育人理念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冷漠的一代”。
2.社会大环境的侵袭
当今,随着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身边的孩子,一些孩子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片面地理解所谓的“自由”,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越来越浓厚,他们漠视了身边宝贵的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精神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 “真空”。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舆论(如:“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是ⅹⅹⅹ我怕谁”、“成王败寇”、“谁有钱谁就是爷”、“笑贫不笑娼”等等)也不断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另外,某些电视、卡通、新闻、电影等公共媒介,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如感恩节没有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其他“洋节”被商家所重视;还有发达的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无知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的感恩意识日益淡化,甚至性情变得冷酷无情。3.学校教育的偏差
就学校而言,我觉得当前幼儿园课程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偏少(上海市在幼儿感恩教育方面做得较好,值得借鉴推广。在新版的《中幼儿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在幼儿园的“二期课改”中,也将“学会做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教材“学习”、“生活”、“游戏”、“运动”中,都贯穿了“学做人”的要求。),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惟一,德育课成了绿叶,这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同时,老师本人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老师们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这也在一定程度误导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1、老师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要让幼儿学会感恩,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幼儿天性爱模仿,他们能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关心幼儿,时刻起榜样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带幼儿参加文艺演出途经一个十字路口时,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过马路,我立刻跑过去扶着他过马路,并嘱咐他慢走。这出自内心的一个举动,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国庆节期间,我坐公交车去探亲,恰巧我班的两名幼儿舒婷和梦琪也坐同一班次,在一个公交车停站点,一位老奶奶爬上了公交车,由于座位已坐满,老奶奶只能站在通道上,舒婷和梦琪看见了,两个人争着让座给老奶奶。眼前这一幕,使我震撼,我当众表扬了舒婷和梦琪。过后,我在想:小小的舒婷和梦琪为何有如此之举?这或许就是当初自己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爱心种子所带来的作用。
2、老师要善抓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点滴,对其实施感恩教育
我觉得老师对幼儿“感恩教育”无需太多的理论,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就是很好的素材。老师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如:老师在为小朋友分饭时,让幼儿看看老师头上的汗,让幼儿感知他人的辛苦,从而做出互助和感激等积极行为。又如幼儿在撕书时老师就提醒幼儿:“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他多难受啊!”幼儿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在揪他,他就不和你做朋友了。”幼儿把被风吹倒的小树扶起来了,老师就及时表扬她:“你很有爱心,小树感谢你!”这些友善的提醒和毫无吝啬的表扬,我觉得总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
3、老师要充分利用传统和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老师要不定期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在故事、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让幼儿亲自制作一朵小红花或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回家为奶奶锤锤背;老师还可以利用老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老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4、老师要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自己感恩意识也很不够。因此,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介绍一些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如老师可以经常组织家长听家教讲座,使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方法更科学。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互相介绍相关的经验,这样既能增强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又能使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得以提高。也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离园活动时的简短交谈、以及定期分发《幼儿发展情况评估手册》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使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当然老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例如对于那些比较自私的幼儿,老师建议家长把好吃的东西买回家时,要先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爷爷奶奶吃,并且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很爱你,为你做了很多事情,很辛苦,我们也要爱爷爷奶奶。”也可以在孩子生日的时候,带孩子去看望一下为自己接生的医生,并送上一朵鲜花,说一句感激或祝福的话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学会感恩。
5.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老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比如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孩子到郊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油菜花,挖挖野菜;硕果累累的的秋天到了,我们可以带孩子到野外采采菊花,帮叔叔阿姨摘摘苹果。引导孩子在玩耍中感受自然界所赋予我们的快乐,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阳光,就没有我们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太阳,感谢空气,感谢大自然,感谢万物„„当我们带着孩子走在干净的马路上,我们可以将清洁工人无论严寒酷暑,天还没亮就要推着清洁车扫地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清洁工人心存感激;当孩子捧着白花花的米饭时要告诉孩子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让孩子对农民心存感激„„
总之,感恩是人不可少的品德,只要人人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我们的民族才会变得更加兴旺发达。感恩教育虽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教育工程,但我坚信:只有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