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07: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一篇: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者:黄笑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

152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10日

一、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和性质

新型农村合作社是指我国农村80年代以后出现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农民自愿联合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分享收益的各类新型合作社。包括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合作基金会、社区合作组织等合作经济组织,不包括传统的信用社和供销合作社。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法律规范。

合作社就其本质意义是劳动者(包括城市工人、手工业者、农民等小生产者和贫穷阶层)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合作社的原则和规章制度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营企业或经济组织。合作社不同于合作制,前者是指经济组织,其特征在于构成和运行;后者指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合作经济不同于集体经济,前者是一种组织经营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参与;后者是一种公有制形态,集体所有制经济不一定按合作经济形式的运行。但集体所有制本质属性是合作经济。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

1、新型的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可使旅游要素实现聚集。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规模较小、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加上现阶段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地方土地抛荒、半抛荒现象严重,农民传统的耕作模式和粗放经营,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资金、技术也难以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展的初期这些基本的要素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关乡村旅游的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农户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乡村旅游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合理的聚集和配置,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

2、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管理。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以一定的年限和价格出租给投资商,农民的收益通常是每年固定的收入,一些投资商得到土地后反过来雇佣农民为其打工。但是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景区获得的更大收益与农户关联性并不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土地贬值了,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而农民把土地交到合作社,合作社运用新科学、新知识、新信息,走现代化统一管理模式,土地产生的效益是农民的几倍,这样就实现了农民和土地双赢的局面,大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促使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的规模化、集约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产业链的连接功能,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是,光靠农业龙头企业,还难以实现与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之间的有效连接,也仍然难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的模式。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为成员提供各类产销和技术服务,使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和其他要求准确地落实到农民。同时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有利地位。通过建立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开展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大背景和基础要素。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以乡村景观为核心吸引物,但分散的农业景观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此前提下,成立新型合作社,可以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即根据不同片区开展不同功能的农业,营造不同氛围的农业景观,例如成片的花卉和苗木等乡村景观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开展。

4、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建立新型合作社,合作社以有偿租用的方式,每亩每年返还给农民固定的资金。农民自己再也不受土地的限制,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和情况,可以自由的选择生出路的农民可以到城镇工厂上班或出外打工挣钱。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自由性、选择性。进入合作社的农民,由合作社统一对农民进行培训,对从事不同旅游项目的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农民更好的进行专业化生产。

5、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新型合作社合作社以农户的利益为基本的出发点,除了合作社每年补偿农民固定的资产,合作社的全部收益基本上都返回给社员,土地增值部分占社员所得收益的大头,合作社除必要开支和成本外,其他收益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这是任何一个股份制公司做不到的。

乡村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诸如景区交通运输设施、娱乐设施、购物设施以及安全设施等等。以往的家庭联产承办制农民的资金过于分散,对于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并且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这些公共设施的要求较低,所以建设实施较困难。新型合作社的产生将农民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促进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使得大部分农民集中居住,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诸如水、电、气、道路也加强建设,而这些生活配套设施一部分也为游客所需。

6、可以有效地实现农村业态的调控,实现和谐发展,保证了市场的有序性。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大多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简单的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当最初开展农家乐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更多的农户开始效仿,农村开始出现了大批个体经营的农家乐,由于市场有限的,而大多数农家乐并无太大的特色,因此农户之间开始形成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的规律。原来吸引游客淳朴的乡村气息在农户之间经济角逐中逐渐丧失,市场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分工,农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不同的专业分工,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大家互帮互带,组织起来一起应对市场。例如从事餐饮、住宿、接待等不同业态的工作,将农民之间的恶性竞争转变成友好的合作关系。由于大多农民只从事一种工作,农民的专业化程度也更高,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市场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范文

重庆市推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

实 施 方 案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范畴,是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以出资多元化、要素股份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农村体制为导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鼓励和支持农民以承包经营权等多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快缩小“三个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农民以劳务收入、资金、技术、设施设备、生物资产、农村“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等多种要素作为股份,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领办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清理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探索发展具有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股份合作社。重庆主城近郊农村重点推行以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其他地区重点推行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发展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

(三)工作原则。一是农民自愿。农民可以自主成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也可以志愿加入或退出一个或多个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二是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实际,鼓励各地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组织规模、组织形式和发展途径。三是规范办社。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章程,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以农为主。面向“三农”发展,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农村土地,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年底前)。全面总结近年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区县(自治县)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实施方案,搞好宣传培训工作。

(二)推进发展阶段(2012―2015年)。稳步推进多模式、宽领域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使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年底前)。全面总结、评价推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三、主要工作

(一)依法组建。

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到依法组建、依法运作、依章办事、诚信经营。

制定完善管理章程和相关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须经成员民主讨论制定完善管理章程,健全运营管理、社务公开、岗位责任、生产经营、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

依法开展登记注册。新成立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按照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进行规范运作的,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登记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应包含“股份合作社”字样。

规范出资行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应向入社成员提供出资证明,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并以记名方式对成员姓名(单位或组织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度、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成员入社、退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出资入股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必须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健全治理结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成员(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执行监事)等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职责,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

(二)强化管理。

完善经营结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需要,可以聘请职业经理。职业经理可以进入理事会或管理班子,按照章程规定和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授权负责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财政部印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独立建账,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

做好盈余分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每年应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以及必要的公益金、风险基金。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和所占股份份额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制订返还或分配方案。按成员与本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具体返还或分配办法按照章程规定或由成员(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三)多元发展。

按照“三个一批”的工作思路,抓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一批。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组建或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城市工商企业等市场主体联合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规范一批。指导现有股份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完善经营机制、要素投入机制和利益联接机制,促进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改造一批。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凡是入社农民愿意以多种要素的紧密合作取代原单一要素合作方式的,有关职能部门要支持指导其规范合作行为,合理确定要素股份,依法变更登记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四)提升能力。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活动;支持其在城镇建立产品销售连锁店、专柜和产品直销点、代销点,开展“农超”、“农校”、“农商”对接;支持其实行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优质、低价的农资采购供应、资金周转、土地流转等服务,开展内部信用合作。

提升引导带动能力。引导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立规范、合理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帮助成员提高收入水平,辐射和带动非成员农户增加收入。

(五)政策扶持。扩大成员数量。以普通农户为基础,以种植和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动员广大农民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不

断增加入社成员数量。鼓励保留农村承包地的转户农民和在农业领域创业兴业的城镇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等加入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促进资本集聚。引导农民以各种生产要素出资入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城市资本、基层供销社等市场主体出资入股,扩大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资本规模。探索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与有关市场主体开展合资、租赁、BOT等形式的合作,解决服务设施、加工厂房等方面需求。

壮大经营规模。鼓励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通过依法流转方式承接转户农民保留的承包地和自愿退出的承包地,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集约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拓展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分配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要求,大胆探索承包经营制度、经济责任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努力实现公平的产权制度与高效的经营制度的统一。

四、重点项目

(一)基地建设项目。2012―2015年,全市每年扶持100个产业基础好、运行机制好、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重点支持建设和改造温室大棚、仓储设施、小微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购置灌溉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等设备;良繁体系建设及优质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二)产业链建设项目。

积极支持农产品运输冷链系统建设及加工、物流所需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支持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打造知名品牌;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在城市超市设立直销专柜,建立城市社

区直销网点。

(三)管理能力提升。

实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优秀理事长培养计划”。采取市内集中学习与市外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200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每年培训1万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成员,每年培训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信息员500名。建立全市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信息化体系,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实施精确指导、精细管理、动态监测。

五、推进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市供销总社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建立全市扶持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形势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口径。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指导、扶持、服务、监督等工作。各级工商、财政、税务、科技、国土房管、交通、林业、水利、扶贫、质监、商业、金融、环保等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有关业务的指导、扶持、服务、监督工作。各级供销合作社依据职责,通过引领创办、资金注入、项目扶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产供销服务等形式,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组织、指导、培育、服务工作。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和区县(自治县)财政建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资本注入、项目补助、农业保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要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优先向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服务。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优先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把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纳入农村信用等级评

定范围。在坚持“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等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具备条件的可以允许其牵头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完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用地审批手续,充分利用“地票”制度对合作社符合条件的加工项目建设用地予以支持,依法依规支持设施农业用地。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类企业。

(四)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培育一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领军人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允许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受聘到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兼职。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就业。

(五)加强指导监管服务。全市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按照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的要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监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动态。建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季度统计制度。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维护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合法权益,防止向合作社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市农委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将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自治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

(六)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主题词:农业 农村 合作社 方案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1月28日印发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高等独特优点。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深度促进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市民化、城乡统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等问题。

1.以人为本是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5 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 7000 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2。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的是居民数量规模的变化,而并没有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传统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进程,在快速城镇化中的过程中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面临井喷。推动农村发展跟随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是出路

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圆“城镇化梦”,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 2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的公共服务,拥有同样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致力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化,着力于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3。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是实现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现代旅游业已经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企业围绕着核心吸引物集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外围还围绕着对这些企业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业的集聚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集聚,包括产品供应商、客户、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并拓展到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等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因此,旅游业能为城镇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是新型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业引导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旅游业一般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创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业是以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维持和强化地方性,引领城市特色化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大量旅游产品的区域整合集中,可以迅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推动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遏制高扩张,高耗能城市化病,成为当前最强的声音。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就是选择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基础及 3 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配套设施建设,引领游客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发展旅游业能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本地的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发展的矛盾。与驱农进城相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的城镇化,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核心的特征。没有老中幼三代的骨肉分离,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进城务工后寄人篱下的卑微,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农民能从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受益,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旅游活动一般总是以城镇为集散地和连结点,城镇构成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空间和活动中心。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平台。同时,城镇化能够使城镇的系统功能日臻完善,产业门类不断增加,特别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产业、休闲产业能够获得广泛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广泛延伸。

2.新型城镇化助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科学开发及利用,以免因开发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建设生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利用地区资源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看重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文化,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这会对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目前,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旅游业没有得到最优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社会法律法规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健全。城镇化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毕竟在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也是利益主体之一,居民的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机制的申请建议都能更便捷的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接待设施的供求错位

乡村旅游接待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都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的接待设施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卫生设施设备缺乏,卫生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游后评价;另一些乡村旅游地过分追求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农家旅馆外观设计及内部装修均向星级宾馆看齐,与乡村整体景观不一致,同时也难以满足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这种倾向在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中比较典型。

(二)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含量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农家乐模式,旅游者参与农村耕作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风味;二是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与生态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地区;三是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村聚落景观等为特点,或者是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者把观赏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游客,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苗圃等,或者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项目4。但这三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三)营销观念及手段落后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经营理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念上都难以与城市里的大企业相比拟,在宣传促销手段上或者出于资金不足或者出于方法不当,总体上还停留在投入资金少、专业水准差的状态,依赖朋友介绍和口碑宣传,发传单和名片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起不到太大的影响作用,有限的信息渠道及信息量也让旅游者难以作出长久的旅游计划。

(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在乡村旅游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通常只是以旅游服务业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在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局外人角色,成为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如西藏吉沙村的村寨旅游开发,纯粹从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角度制订旅游规划,忽视了当地居民的要求,当旅游者大量涌入时,给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虽然引起了学界、政府的重视,但是具体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重乡村旅游经济收益,轻乡村旅游文化及环境消极影响

首先,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所具有的强势文化对来自乡村的居民所具有的弱势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展毕竟是商业活动,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为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必然会对乡村文化加以切割、包装,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沦为文化快餐;最后,乡村旅游的开展让乡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钱的“重要”,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商业竞争而不复存在。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度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场所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劳动中,其主体参与者主要为农民,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后,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城市居民向乡村旅游所在地流动,劳动主体由一般农民扩展到农民和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5 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因此,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大提升。首先在硬件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是来自城市,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硬件设施更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但是绝不是“一样化”,在保证游客在享受舒适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让其感受到“乡土化”。其次在软件方面,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最后在内容方面,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二)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本质的是要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兼顾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在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参与的积极引导,包括对农村旅游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改善自身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最终实现从个别参与向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及全面参与的转变。

(三)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基础之上。乡村与城市在自然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差异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消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切旅游开发都要做好环境评价,对于旅游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做好乡村旅游地区废水、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做好环境监测,对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

(四)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保守的营销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旅游、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远程市场,培育潜在市场。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发展旅游微博、旅游网站等在线宣传营销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调动旅游社等旅游企业积极性,利用“美丽乡村旅游专项基金”实施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戴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115.[2]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4,08:90-92.[3]葛敬炳.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84.[4]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石洁,桂橙林.旅游业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71-72.[6]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7:59-76.[7]张红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2013,06:16-18.[8]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08:39-40.[9]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61-62.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

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

摘要: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民生保障水平;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缓解了居民生活压力,改善民生。

关键词: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民生黔县目的GDP收入措施

旅游业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等功能,但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善民生。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200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678美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差距明显,南北差异大,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自此,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

我国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已使站贫困地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实现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1、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基本生存状态的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的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拓展农民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显现出强劲的民生效应。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素质、观念、技能等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农村民生的改善。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改善了原居住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与提高。

案例:黟县是我国最早实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地区之一。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紧密结合县情,把培育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全县工作中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科学定位,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龙头牵动各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黟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基本成效: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增加从事旅游农民的收入,而且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带动农村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增加农民收入。全县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以“猪栏酒吧”、“旷古斋”、“黄岳画院”等为代表的新型乡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以龙池湾农耕文化园、木坑竹海人家、秀里农庄为典型的农家乐、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渐成气候;五里、深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开发初显成效;以山地车为代表的体育旅游和露营

旅游、徒步旅游、农家乐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溪打鼓岭瀑布和桃花源漂流景区的开发,填补了我县生态旅游和水上旅游的空白。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古村落观光旅游为基础,逐步向休闲度假、乡村文化体验、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民俗风情等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的目标,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双向互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城市人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一个有效平台,缩短了农民了解和接受城市文明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农村走向富裕和文明。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八五”期间,黟县就确立了旅游先导产业地位,经过发展,旅游业发展成为黟县支柱产业,实现了由资源经营向产品经营转变、进而加速向品牌经营跨越。“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农业基础、城镇突破、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相继提出了“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倾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县”战略目标,2007年,以黟县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为标志,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审视县情,黟县于2008年确立了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二、科学规划,推进农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根据定位,相继编制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一批景区景点开发规划,切实做到旅游开发,规划先行。为进一步构筑黟县大景区建设,我县于2008年启动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规划、黟西北部山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西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规划三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涉旅工程建设项目的会审、评审制度。同时,按照围绕旅游抓新农村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原则,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和差异性开发,全县共开发乡村旅游景区12处,其中4A、3A级景区分别达到4个和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农家乐示范户14户,逐步形成以西递宏村为核心、县城周边古村落为基础、众多乡村景区为补充的较为完备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增加投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以构筑快速、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债项目、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2亿余元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先后建成石小、宏儒、县城过境线等旅游公路,改造提升S218和黟七线重要干道,逐步形成游客快速进出黟县的便捷通道,县内景区间交通网络初步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交通状况。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金陵黟县宾馆、香溪谷大酒店、桃源人家旅游度假村、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星级宾馆建成营业或在建,较好地改善了黟县的旅游接待条件。

四是抓市场营销,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和手段,拓展营销渠道,推介黟县旅游产品,极力塑造黟县旅游主题形象。借助主流媒体、重大接待、旅游促销、举办节庆活动等,多措并举,着力打响“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画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同时,我县高度重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全县旅游企业积极推广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开展诚信经营、文明经营、创文明窗口行业等活动,重视和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强化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强力推进“四大整治”,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树立了黟县良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是抓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规模。

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方针,扶持农民增收为核心,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的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个体私营旅游商品作坊达150多家,形成了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并涌现出了竹制棒针、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宏村竹雕挂件、金星工艺品系列、徽州三雕系列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产品;西递、宏村、金星、古黟商旅4个旅游商品购物市场,旅游商品经营店铺、摊点达700多家,年营业额近5000万元;农民兴办的餐馆120多家,家庭旅馆及学生写生公寓94余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黟县茶叶、香菇、木耳、笋干、香榧、葛粉、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苦丁茶以及丝棉被、木竹工艺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六是抓农旅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挥旅游牵动作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培育了五里的桃、深冲的茶、叶村的桑、木坑的竹、塔川的秋色、南屏的古民居等一批专业村、特色村,成为黟县农旅结合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出台《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管理办法》和《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评定标准》,引导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富农、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推动力。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全国实施“千万亿乡村旅游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将会在改善农民基本生存状态、拓展农民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改善我国广大农村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旅游学刊》赵黎明,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民生。

《旅游的发展之路》马耀峰

《环游世界、看旅游》

《旅游规划》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下载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乡村旅游[范文大全]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合集5篇)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好形式,它既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又能够有效地解决小......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

    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漾濞县为例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首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附近的乡村蓬勃兴起。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XXX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范文)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对该村的积极影响和益处,以及成都消费市场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支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