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变压器安装位置离居民楼要有多远
农村变压器安装位置离居民楼要有多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53-94)规定,其变压器外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5m。
因为,电磁辐射是针对波长很小的微波而言,但输电线频率为50赫兹,电磁波长达6000公里,即使是500千伏的超高压线路,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磁场。否则,通过辐射导致的能量损耗将是个天文数字。另外检测数据表明,输电线5米至10米以外的磁场水平不超过10微特斯拉(强度单位)。这只有一只开着的电吹风机产生磁场的七分之
一、电热毯的五分之一。WHO还在1995年启动了“EMF”十年国际研究计划,对高压线等低频电磁进行研究,但至今没有发现它有确切的危害。电磁专家表示,该结果并不意味着高压电线磁场有某种不可知的巨大危害,而是意味着“没有危害”。国内对电场和磁场的限制,比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严格。例如,美国在1992年就把限制范围从100微特斯拉扩大到了900微特斯拉。国内限制标准一直是不得高于100微特斯拉。所以,完全不必对电磁过于担忧。
第二篇:中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成果(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
中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成果
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 [内容摘要] 农村社区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垃圾分类处理又是农村社区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垃圾的科学处理,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做好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区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所以了解当前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现状、寻求可行的垃圾分类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垃圾分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垃圾总堆放量已达到70多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全国4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的城市被城区外的垃圾包围着。于是我国很多城市正在积极倡导、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湖州的许多大街小巷的道路两边及一些新建小区设置了许多分类垃圾箱。2010年,吴兴区八里店镇紫金桥村紧紧抓住八里店镇南片区域3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的契机,大力进行街道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那么分类垃圾箱在八里店镇农村街道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中的设置、使用又是如何一种现状呢?农村社区有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到底难在哪里?它离我们农村的生活还有多远?社区农民对垃圾分类又有何看法?带着这些疑问与思考,我们调查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的调查问卷,并深入紫金桥等农村社区进行实践调查,去了解农村社区分类垃圾箱使用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当地村委提一些有效的环保建议,从而为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实践调查来了解农村社区垃圾分类情况,并在活动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此增强社区农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了解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在环保实践调查活动中更深切地了解家乡环境保护现状,体会到社会实践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习并掌握研究性报告的撰写、应用。
三、研究准备
(一)确定主题,制订计划
为了了解农村社区分类垃圾箱使用现状,增强社区农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我们确定了《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调查主题。主题明确后,我们制订了活动的计划,进行了人员的分工,正式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二)科学分工,合作调查
活动负责人、组长:蔡宇婷 资料收集:吴宇凡、倪笑燕 问卷设计、统计:蔡晓伟、潘晓东 摄影:潘晓东、沈丽雅 采访、实地考察:蔡宇婷、吴宇凡、蔡晓伟、潘晓东、沈丽雅、倪笑燕
报告书写:吴宇凡 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吴宇凡、沈丽雅
(三)调查时间:2011年8月10-28日
(四)调查地点:八里店镇紫金桥社区
(五)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
(六)研究过程;制定活动计划→查询资料→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查﹑随机访问社区农民﹑摄影→获得事实材料→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调查记录→分析讨论研究成果→撰写调查报告→评价和总结
四、调查过程
(一)问卷调查
我们在调查中发放50份《农村社区 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调查问卷,收 回有效问卷50份。问卷调查的相关信息 如下:
1.请问您知道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吗?()A.知道(16%)B.不完全知道(30%)C.完全不知道(54%)2.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益处?()A.了解(28%)B.了解一点(26%)C.不了解(46%)3.您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A.经常(16%)B.偶尔(32%)C.没有(52%)4.您们一般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垃圾?()A.所有垃圾装一起扔(42%)B.有意识垃圾分类装(22%)C.能卖钱的另外装(36%)5.您所在的小区是否有垃圾分类回收装置?()A.有(38%)B.没有(50%)C.不知道(12%)6.如果扔垃圾时,看到分类垃圾箱,您是否会将垃圾分类扔进去?()A.有(30%)B.偶尔有(52%)C.没有(18%)7.您对自己周围垃圾分类与处理的现状满意吗?()A.满意(18%)B.不满意(54%)C.无所谓(28%)
8.您认为采取何种奖惩措施更有利于增强大家生活垃圾分类的自觉性?()A.物质奖励(66%)B.荣誉激励(24%)C.罚款(10%)9.您是否支持垃圾分类这项工作?()A.支持(78%)B.不支持(8%)C.无所谓(14%)10.您认为目前生活垃圾不能分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A.公众环保意识薄弱,闲麻烦(66%)B.回收分类系统设施不完善(66%)C.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60%)D.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甚少(50%)E.相关部门后期管理不到位(52%)F.其它(10%)
(二)采访调查 采访过程
采访内容(以下是摘录其中部分社区农民的回答)1.请问您所住的社区有没有放置分类垃圾桶?
村民一:紫金桥街上有分类垃圾桶,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村民二:我们小区没有,还在使用普通垃圾桶。
2.您觉得政府在把分类垃圾桶普及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工作来保护环境? 村民一: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村民二:大力度保护环境,加大环保监督。用经济手段有效地制止污染源。(三)实地考察 1.分类垃圾箱
2.普通垃圾桶
3.水泥垃圾箱
五、研究成果
(一)紫金桥村垃圾分类后的变化
1.实施前:垃圾都乱扔,即使有垃圾桶,街上还是有很多垃圾。垃圾没有分类,给人感觉很糟糕,很难受。
2.实施后: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后,有了分类垃圾桶,并且开始普遍。村民们都会自觉的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并且大部分村民还会适当的进行分类。现在经过了环境整治后共建了垃圾箱30多个,落实垃圾填埋场1处。街上也很少见到垃圾,整个紫金桥村的街道变得十分整洁。
(二)很多社区未使用垃圾分类箱
农村环境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采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留意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分类垃圾桶,专职保洁队伍难以稳定,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部分村民长年的生活陋习影响,传统的生活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环保意识不强,垃圾乱扔的情况还是存在着。
(三)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的统计数据、采访、实地察看,分析农村社区垃圾分类未普及的原因有: 1.宣传力度不够。我们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还是不太了解的,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按照垃圾的什么属性成分。关于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调查16%的人知道,30%的人不完全知道,54%的人完全不知道; 28%的人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益处,26%的人了解一点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益处,46%的人不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益处;16%的人经常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32%的人偶尔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52%的人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上数据说明很社区农民对垃圾分类具体知识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政府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以及宣传知识的细化力度还不够大。
2.分类习惯欠缺。关于您们一般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垃圾的调查,42%的人所有垃圾装一起扔,22%的人有意识垃圾分类装,36%的人能卖钱的另外装;如果扔垃圾时,看到分类垃圾箱,您是否会将垃圾分类扔进去?30%的人会,52%的人偶尔会,18%的人从不会。看来社区农民的分类习惯欠缺,环保意识还有待增强。
3.分类障碍重重。虽然关于您是否支持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调查,78%的人很支持,8%的人不支持,14%的人无所谓。但是关于目前农村社区生活垃圾不能分类主要原因的调查统计中,66%的人认为公众环保意识薄弱,闲麻烦,66%的人认为回收分类系统设施不完善,60%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50%的人认为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甚少,52%的人认为相关部门后期管理不到位,10%的人选择其它原因;关于所在的小区是否有垃圾分类回收装置的调查,38%的人认为有,50%的人认为没有,12%的人不知道。可见,大多数农民虽然支持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社区分类设施不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是垃圾分类前行中的三大“拦路虎”,分类垃圾箱还没有完全走进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困难重重。
(四)对今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1.宣传先行。建议有关部门在居民群体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力度,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的力量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细化成册。可成立垃
圾分类回收宣传队伍,深入学校、社区、医院、单位等各种公共场所进行宣传,使公众能够自觉地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社区分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完善分类果壳箱投放说明。可以借“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开展集中的社会宣传,定期组织市民开展环保体验等。倡导大家都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尽一份力量。要明确宣传内容,引导大家懂得何谓可回收物,何谓不可回收物;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等。
2.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垃圾桶的数量和质量。先顺应居民的习惯,在楼道设置足量的垃圾分类桶。在垃圾分类箱上面标上醒目的图案或者文字说明,让大家在扔垃圾的时候,能将垃圾轻松准确的分类。比如在“可回收”垃圾箱上画上:瓶子、玻璃、纸张等。在“不可回收”也画上相应的物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能在无形中将垃圾分类的常识灌进人们的意识中,也能省掉一些市民“思考到底哪些是可回收哪些为不可回收”的麻烦,让垃圾分类成为可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落实经费管理,保障环境整治建设工作长期进行。
3.强化管理。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相关的政策要跟上,相关的激励措施要出台。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对不认真进行管理的小区或是不实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经多次教育仍然不改者,应给予罚款处理。
六、报告评价
由于这是我们首次制作的研究调查报告,经验不足,对数据和资料只能进行最简单而又理想化的分析,对项目的研究缺乏深度;另外,由于时间和理论水平有限,因而未能对农村垃圾分类制度的有效实施提出一套系列性的方案。垃圾分类不是一个新话题,多年的垃圾分类治理已初显成效,只是环保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民共同持续的努力。我们本着为农村社区服务,宣传环保的宗旨,进行此次调查,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建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活动感受
我们通过准备、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东奔西跑,亲身体会到社会实践的苦与乐。在整个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就如某些村民不配合我们的调查活动,本着怀疑的心态找各种借口拒绝我们的调查和采访,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一些阻碍。活动中,我们也真切的体会到社会实践的辛苦,但我们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方式与步骤,学会了调查报告的撰写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活动中我们锻炼出了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了做任何事都要坚持,还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不光如此,我们还接触体会了社会生活,懂得了发现研究,提出并解决问题,还行成了独立观点和培养了开放而新颖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