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上社会实践作业——关于老年协会在农村发展的情况调查 以四川省珙县A村情况为例
2010—2011(上)学期假期实践调查
——关于老年协会在农村发展的情况调查
以四川省珙县A村情况为例
(四川文理学院社会与科学系
2009级2班
欧露
学号:2009020226)
本学期寒假在家乡发现在农村成立的老年协会搞得甚有声色,于是与A村老年协会会长一起展开分析调查。
调查项目:农村老年协会发展情况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探究学习在农村中有关老龄人口的工作开展,分析在农村搞老年协会的可行性、经验,并且发现其中存在的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并在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基础上对农村老龄人口工作进行一些思考。
调查时间:2011年2月
参与人员:李步才(A村老年体协分会会长)、欧露(四川文理学院社科系学生)调查形式:以宜宾市A村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和有关人员交谈,在获得A村老年协会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简单探究。
正文:
“尊老”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健康生活需要得到更大的关注。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怎样使农村老年人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正常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许多基层社区、街道都有老年人集体活动的身影,他们扭起秧歌、跳着欢快的舞蹈,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些活动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组织——老年协会支撑着。“老年协会的存在有益于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帮助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对于关爱老年人发展,帮助做好老年人工作的有效组织”。随着老年协会的不断发展,其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受到重视,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逐渐成立了老年人体协分会。
A村是一个比较靠近城镇的村子,在780余名村民中,老龄人口有120人(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以前都曾看着镇里的“老伙计”们搞活动,总是一阵欣羡。而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协会,平时可以一起搞些活动增添生活乐趣,逢年过节还会组织一些更大的集体活动,协会还会组织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他们生活更加丰富、愉快。
A村老年体协分会成立于2009年11月16日,它是在上级组织镇老年协会的指导下成立的群众性社团。现在拥有会员89人,占该村老年人口总数70%。
一、A村老年协会组织性质
A村老年体协分会是由镇老年体协会主管、受村“两委”指导的群众性社团,是一个老年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老年人说话、为老年人办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它接受业务主管单位镇人民政府同时受登记机关民政局的监督管理。
二、A村老年协会的组织、管理
1、组织设置和运作
A村老年协会设会长1名,下设4名分会长,并设秘书长、会计、出纳,并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兼任名誉会长。以上成员组成理事会,每月下旬开会1次,平时可临时召集。
2、成员
凡该村村民男性年满60岁以上、女性年满55岁以上均可加入该组织,每年需缴会费10元,自由进退。
3、经费来源、使用
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村委支出、企业捐赠。但该协会并不直接使用会费,所收取的会费要转向上级(镇老年协会),上级再将这10元会费分两次(重阳节和春节)发到会员手中作为节假赠费。在临时性的一些活动中村委会支出一部分(约一百元)作为奖励(如棋牌比赛),此外该村建有一个砖厂,由于建在该村,该厂每年向村老年协会捐赠400元。其余活动,如组织旅游,则由成员自己掏钱。
4、日常工作与活动
该协会会在重阳节、春节开展两次节日组织就活动(组织唱歌、棋牌游戏等);逢国庆、党建等重大节日参与组织活动;近自费旅游,(有时因人员数量不足会与其他村一起);平时临时召集活动(如成立时村里花钱购买一套铜锣鼓乐设备,平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敲打),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有条件还会组织学习体操、健身舞蹈等。此外,还会不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相关法律、政策。协助解决老年人要求解决的问题,保障老年人权益。
三、重要经验意义
1、增添老年人生活乐趣,帮助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开展给老年人们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使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更多幸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生活孤单,没有乐趣,和协会的老伙伴们常常一起活动、一起生活使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谈到自己的协会时,许多老年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组织。此外协会在有条件时候还会组织大家体检,呵护老年人的健康。而从协会开展的活动参与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大家很有热情也很有兴趣,每次活动都有半数以上的会员参加,大家觉得在一起很高兴。
2、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老年人合法利益
老年协会的存在同时也是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一种组织,而且,作为一个合法组织的声音表达起来也更加有效。例如,如果村中有老人因家庭原因受到不合理待遇时,协会就会出面,捍卫老年人权益。有了组织的依靠还可以有效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指导,避免上当受骗。此外,作为一个组织,它还可以为成员们争取到更多的好的待遇、政策、福利等等。
3、协助村“两委”做好村务工作
作为一个正式组织,除了可以调节、做好组织内部工作外,还可以协助村两委做一些工作。作为老年人,本身就有着一种受尊重的身份,利于开展工作,同时协会内的一些成员还是老干部,经验丰富。同时它也可以就一些具体的事项与村委协商、建议,这也有利于在农村基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例如,A村老年人协会就计划在今年建党90周年会开展一些活动,同时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在村里宣传党的一些知识、政策。“做这些工作也能使他们感到自己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4、应对老龄化重要组织,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组织的发展是应对的重要方式,它有效地组织起了老年人们,使得“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这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老年人们也能在建设新型农村中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也减轻了一些社会负担。自从A村老年协会运作起来,村委明显地感到这个组织的发展有效地营造了村里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村里的形象,在多次会议上均受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从1人牵头,10余人的组织到现在的近100人,A村的老年协会发展情况告诉我们:在农村中发展老年协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发展老年协会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
四、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
首先,经费问题亟待解决
在调查过程中提到问题最多的就是经费问题,“因为经费不足已经取消了很多活动,而
且有的活动也因为经费不足而限制参与人数”,所以想要真正地搞好这样的协会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这样才能使得其发挥真正的作用。A村在搞活动过程中除了企业捐赠的400元用于“大”点的活动,其他活动都靠大家凑钱,而且,在农村中,老年人自主开销有限,所以很多活动有的成员并不会参加。经费的紧张、不稳定、使用不自主是很大的问题。
其次,管理的自主化有待加强
A村虽然建立了组织机构,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村委,班子里除了会长以外,其他两名分会长、秘书长、会计都是村干部,每次会议都由村里召集,决定都是由村里定,例如,不久村里就取消了协会的一次活动,因为活动费用(100元左右)紧张。甚至去上级开会有时都会由村委代为参加。
第三,需要针对农村实际建立制度保障
A村老年协会成立至今还没有一份属于自己分会的章程,所依照的都是镇协会的一些章程或者文件,但村老年协会有自己的特点,毕竟它存在于农村。
第四,活动开展需要多样化 协会活动比较单一,A村老年协会成立以来主要开展的都是例如棋牌等单一活动,对于一些其他娱乐活动如歌舞以及一些公益性活动,村里的公共性事务参与不多。活动范围狭小,限于本村小型活动,自己会内成员参加。可以考虑加强对外联系,多与邻村合作,与上级联系。
第五,固定场地
A村协会没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场地,有时会在会员家中搞,在主要干部家中轮流进行。虽然这也是临时应对的有效方式,而且像聚餐等活动还是比较方便,但对于舞蹈、体操等活动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场地,该村也在想办法对一片空地进行改造提供场所。
第六,老年人认识加强(对协会看法,不仅仅是娱乐性组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对协会的认识还不够明确,仅限于娱乐意义上的认识,对于它保护合法利益等方面认识不够,而且协会本身发挥的公共性作用也也不够明显,仅限于一些棋牌娱乐活动。
第七,对老年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不明确,组织不明确(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对于协会的性质没有明确,A村协会例子而言,虽说是群众性组织,但它的自主性不明显,而且受村委、镇等领导影响大,它究竟应该作为民间组织还是政府官方组织需要得以明确,如果是政府组织,它就必须发挥相应职能。如果是民间组织,政府就应该在指导的层面上予以关心、帮助。
五、建议与对策思考
1、建立完备有效地经费管理机制
扩大经费来源,开拓稳定的经费渠道,对于这样有效的组织,我们认为政府应当予以充分的扶持,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专款专用,同时这也可以是对老年人社会保障的一种手段。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同时实现开支自主,使得经费得到有效利用。
2、完善法律保障,明确定位
这样的组织应该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受法律的充分保护,使得这样一个组织更加正式,也更有效力。
3、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协会在明确了定位以后除了平常的娱乐等活动,还可以拓宽活动渠道,开展更多实质性活动,参加一些公益性事务,发挥群众组织的特性。还可与邻村组织、上级协会一起开展活动,这样也可拓宽参与面。
4、加强老年人学习
加强协会对老年人的培训、学习工作,应该同相关部门联系,获得相关资料、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入一些教师、专业人员指导。此外应建立老年人学习室、资料中心并在固定时间组织集体学习,发展老年人相关特长,真正做到“老有所为”。
5、做好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老年协会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度,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农村老年协会的发展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也需要其他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关心,只要它能够健康地发展,必将必将能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写光辉的篇章。
在调查过程中A村老年体协分会表示他们将在今后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并且力争让全村老年人受益。
参考: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作用研究》.人口学刊.2006(3)黄乾、原新 《古丈县农村老年协会调研情况》湘西州民政网.老龄办 2008.7.30 以及珙县底洞镇相关部门、领导,老年协会相关人士指导、支持。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现状调查—以XXX小学为例
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现状调查—以XXX小学为例
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外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然而,受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影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的单一、机械化的作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公平镇胜山小学为例,对一至六年级现存在的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减负增效”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公平镇胜山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素质教育虽实行多年,但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为了让班里的成绩有所上升,总是在课后留了很多单一而又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实施题海战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我对胜山小学的学生就作业存在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旨在通过调查与分析,为研究数学作业设计、布置和实施过程提供参考,这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的“作业”均指“数学作业”,“学校”均指公平镇胜山小学,“教师”和“学生”均指公平镇胜山小学的教师和学生。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形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校数学作业都是以书面形式为主,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都是为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书面作业,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型、操作型、作品型等非书面形式的作业基本上没有教师关注过也没教师布置过,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数学日记、数学调查这类型的作业布置就更加没有教师了解过。
(二)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内容来自哪里?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于教材和教辅资料中的习题,教师根据“学情”自编的习题作业只是占10%。在作业设计的内容上,更多的教师倾向于教材与教辅资料中的习题,很少教师会关注“学情”来自编习题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设计与学情相关的作业。
(三)学校数学作业设计的个性化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是面向所有学生,并没有教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上较为“专制”,数学作业设计上缺少选择性和层次性。
(四)学生对待数学作业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的只有12%,对作业态度马虎的学生占了83%,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占了5%。这些数据就能够说明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识还不够正确,大部分学生知道作业能够巩固课堂知识,但却认为完成作业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不正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五)教师评价数学作业的方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教师评价学生数学作业主要采用“面批”的方式,只有小部分教师会进行二次批改。而对学生数学作业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并通过作业评价给学生学习情况予以反馈、交流和鼓励。大部分学生更希望通过作业,能够获得教师的认可、鼓励、指导。
总
结
从本次的的调查来看,学校数学作业设计形式呆板,没有创新,没法激发学生对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数学作业设计的内容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设计的取材范围狭窄,局限于教材与教辅习题,学生每天都在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没有新意;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统一,没有分层作业,在作业的设计中,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而设计的分层式和合作式作业,大部分学生更加期待个性化有层次和梯度的作业;学生对于完成数学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大部分的学生表达了对数学作业的不喜欢,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的情况;在数学作业评价方面,绝多部分的教师评价数学作业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而在于作业的结果,没有发挥出作业的多元价值,而且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多采用“负面教育”,学生在教师那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产生对数学作业的恐惧感。
通过本次调查,我了解了农村小学目前存在的数学作业现状,明白在新理念下的传统数学作业设计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对传统数学作业设计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发展舞台。那么新理念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作业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以某某村经济状况调查为例
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以******经济状况调查为例
化学化工学院2010131152李平
调查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调查时间:8月2日——8月8日
调查对象:勐统镇勐统村
调查目的:通过对勐统镇勐统村经济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此次暑假期间,我们勐统镇对整个镇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作为家乡勐统村的一名村民,我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次调查工作当中,并且还协助村干部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通过较深入的调查,然后经过细致整理,将自己在这次调查工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较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现在根据这些事实和客观数据对家乡勐统村的经济状况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一、村落基本概况:
勐统镇勐统村,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0.50公里,国土面积29.06平方公里,海拔1118.00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烟、蔗、茶等农作物。有耕地4054.45亩,其中人均耕地0.83亩;有林地12472.97亩。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83户,有乡村人口4920人,其中农业人口4788人,劳动力299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778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9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二、村民基本情况:
1.村民住房主要有三种:两层的新式小楼房、老式的古青砖楼和一般的木质、土著结构的平房。沿街新盖了不少的铺面房,商主两用,但都还在空置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冰箱、彩电、VCD等现代家电都已配备齐全,许多的家庭还购置了电脑。不少的年轻人都用上了等离子液晶设备,几乎家家至少都有一辆摩托车,有的一家二三辆。个别先富起来的家庭还有了私家小轿车,有的跑货运的大卡车也是自己买的。.一般的家里有4--7口人,多为:“2-2”、“2-3-2”、“2-2-2”结构。不少的家庭因子女外出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等实际家中的人数较少。
3.村民的收支明细。村民多数是在市里、镇上村里干活或者在全国各地跑货运,农忙时间回到地里劳动。村中的主要产业为:粮、烟、蔗、茶。水稻种植主要在水田开展,一年一季。村中的水稻种植范围广,但相对分散。
三、勐统村的现经济收入状况
2011年4月——2012年5月,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896.5万元,同比增长807万元,增合8.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同比增272元,增合12.8%。
粮食产业:完成小春粮食播种面积0.65万亩,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71万亩,其中水稻1.03万亩、包谷1.16万亩、其它作物0.52万亩,预计可实现粮食总产1109.56万公斤,占镇政府下达任务1070万公斤的103.7%。
香料烟产业:2011,完成种植面积10106.6亩,实现“万亩香料烟基地” 建设目标,完成产量1538.9吨,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1650吨的93.27%,同比增209.1吨、增合15.7%;实现烟农收入2121万元,同比增623.7万元、增合41.7%。2012,镇政府下达我镇指令性收购产量1650吨,我村计划种植面积11270亩、实现产量1668吨,截止目前,全村共落实种植面积11138.5亩(其中田烟8362.5亩、地烟2776亩)、占计划的98.3%,完成育苗655.6亩、占计划的107.7%。
甘蔗产业:2011榨季入榨甘蔗7.03万吨,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7万吨的100.4%,实现蔗农收入1800万元。完成新植蔗2960.7亩,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4500亩的65.8%,总面积达到2.02万亩。2012榨季预计可实现农业产量7.5万吨、入榨7万吨、蔗农收入1800多万元。
茶叶产业:完成新植803.8亩,茶叶总面积12354.8亩,完成干茶产量805吨,占镇政府下达任务820吨的98.2%,同比增103吨、增合14.7%。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9003头、生猪存栏44563头、山羊存栏7474头、禽类存栏77681羽,完成肥猪出栏数37636头、实现肉类总产2965吨,畜牧收入185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达85%。
林业产业:完成核桃种植2000亩,占镇政府下达任务8000亩的25%,核桃总面积达44519亩;新植竹子5740亩,总面积38340亩,其中甜龙竹23240亩。实现林业收入1200万元。
蚕桑产业:2008/2009,完成新植桑园3500亩,总面积达6187亩。目前全镇共饲养蚕种514.28张,交售鲜茧19.34吨、张产量37.6公斤,产值40.04万元、张产值785.6元,综合均价20.9元/公斤;全村现正在饲养晚秋蚕164.66张,预计全年可养蚕678.94张、完成蚕茧总产量25.93吨。
2012年外来投资810万元,同比增180万元,增长28.6%,占年初计划1500万元的54%。农业经济开局良好。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出新,小春生产实现增产增收,高效农业规模化初见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又有新的重大进展,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二、三产业形势平稳。第二产业收入完成140万元,同比减21万元、减13%;第三产业收入完成420.7万元,同比增52.7万元,增长14.3%。
四、村民生活情况具体调查
勐统村农村农户的生活水平,近几年在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农户住上了楼房,家中添置了现代化的设备。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表
一、农户家庭住房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二、农户家庭现代化设备购置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三、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样本容量:155)
表
四、农户家庭年经济收入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五、家庭支出中最大的项目(样本容量:155)
从上面的一些数据可看出大多数家庭基本生活费占总收入比例中的最大部分,说明农民离小康生活确有很大的距离。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经济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之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2.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3.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对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政府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支持力度,对乡镇的农业型小城镇建设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在实地查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予立项和建设资金扶持。
2.政府在下达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时,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合理下达各项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及任务。
3.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4.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
5、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
6.针对农民普遍科技素质较差的特点,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7.政府应筹措资金,重点解决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问题。
第四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摘 要:基于两次深入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村的实地调查,文章介绍了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通过相关思考论证了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村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内在动力,认为该村以集体经济为核心,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社会、环境都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家庄,集体经济,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的基础薄弱,生产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业基本上处于生产初级产品阶段等(李文华,2003)。近几年来,许多农村难以抵挡市场的冲击,农民收入又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一些以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为主的村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步前进,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就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村庄,多年来,该村在老支书高能权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一、吕家庄村概况
吕家庄村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东12公里处,西距省会石家庄60公里,北邻307国道,南临石德铁路,东与辛集市接壤,隶属晋州市马于镇。全村共 1560户,5540人,拥有429.33公顷耕地,46.67余公顷果园。村集体下设十个农业生产队,一个果林队,一个农机站,并拥有十个村办集体企业。
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及村民的自愿选择,该村以集体所有制为核心,形成了“四统”、“两促”、“一发展”的管理模式。
“四统”即在农业生产中村里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土地,统一农业生产规划,统一耕种收打,统一购置生产资料:“二促”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一发展”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该村仍保留着大队和生产队两级核算体制,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吕家庄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吕家庄村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农业在全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
1.粮食作物。吕家庄的小麦与周围其他村落所种植的小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外销优质良种小麦为一大特色,即吕家庄大多数的小麦不是作为普通粮食而是作为种子粮。目前所种植的品种有石家庄8号、石家庄9号、石家庄987号和石家庄5385号优质良种小麦,种植面积达213.33余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每年为国家调拨种子达130万斤。
除小麦以外,玉米和大豆也有相当面积的种植(如下表)。由于大豆的市场价格较高,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该村近两年来大豆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已经突破了约186.67公顷,其种植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集体实力强,村中地块面积大,便于机械化操作,所以该村所有粮食作物的耕、种、收都采用了机械化。村集体有5台联合收割机,9辆载重汽车,可对所有粮食作物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全村的小麦收割只须劳力16人在4天内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村集体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调整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能动地进行农业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2.蔬菜。吕家庄村现有66.67余公顷菜地,主要种植芸豆角、西红柿、黄瓜、菜花、韭菜、芫荽等。吕家庄村委规定,为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村民可有偿使用集体土地进行蔬菜种植,由村集体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统一耕地,免收水电费。村民除每年上缴村集体 26.67元/公顷的一次性费用之外,所有收入归村民个人所有。通常情况下,菜农每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个别菜农可收入2万元。
3.养殖业。吕家庄村有一个养殖小区,共 36户,占地6.53公顷,主要饲养牛、猪、羊、鸡、狐狸等。在引导畜牧养殖业发展上,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养殖小区的建设,提供场地、技术、兽药。与蔬菜种植户一样,养殖户除每年上缴 26.67元/公顷的土地使用费外,其余的收入也归个人所有,平均一个养殖户年收入可达3—4万元。一些养殖狐狸的农产为村内的裘皮制衣厂直接提供产品原料,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年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
4.林果业。吕家庄村的林果以鸭梨、雪梨、葡萄为主。并依托省外贸出口选果库,建立了46.67公顷的套袋鸭梨生产基地,60%的产品远销国外。近年来,又引进日本新品种“三水”鸭梨,这种鸭梨产量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保障鸭梨外销时的质量,村集体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两个占地近2000m2的水果保鲜库。目前村领导一班人正考虑拓宽销售渠道,以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利润损耗,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
与我国现存的经济体制相吻合,吕家庄村的工业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架构。全村的工厂有集体所有制型、中外合资企业型和个体经营企业型,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吕家庄村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工业局面。
1.集体企业。目前,村办企业发展到了10个,骨干企业有造纸毛毯厂、帽料厂等。村支柱企业锦华制帽厂,从小到大,从生产国内产品到出口创汇,现已颇具规模。该厂先后引进了双针机、扣眼机、韩国进口定型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顶,产品全部打人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国、希腊、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该厂生产的“娇燕”牌棒球帽被河北省轻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在制帽厂的带动下,全村70%的农户都进行个体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制帽专业村,并且带动全镇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帽子出口基地。
村另一支柱企业造纸毛毯厂,年创利润达200余万元。在1987年建厂时,全国仅有4-5家同类企业分布于江苏和上海。吕家庄村果断创办该厂,并抓住机遇,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厂已成为拥有700余万元资产的知名企业,利润十分可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厂不断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目前正在推广BUM造纸毛毯和条纹造纸毛毯两种新产品。
集体企业的巨大收益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为全村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仅锦华制帽厂就吸收劳动力400余人。2003年,集体企业共创收537万元。
2.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
吕家庄村现有中韩合资帽厂一家,作为吕家庄村唯一的一家外资企业,该厂与锦华制帽厂互学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已达53家,有面粉厂、新亚皮件厂、圣亚制衣厂、双龙制衣厂、圣龙制衣厂等等。民营企业每年可向村集体上缴180余万元,是集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其中个体服装业是吕家庄村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如圣亚制衣厂的产值可达300万元,吸收劳动力350余人。
三、吕家庄村社会发展情况
(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吕家庄村的政治文明,主要有以下四点。(1)村党委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实头脑,形成了讲团结、讲贡献、讲民主、讲纪律的良好风气。(2)坚持各项制度落实,狠抓民主政治建设,定期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村内重大事项经集体研究决定,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3)坚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4)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坚持好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节约各项开支。
多年来,吕家庄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内经常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出了吕家庄村民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也塑造了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吕家庄村的工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事业
吕家庄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蓬勃发展,村集体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入托率达百分之百,并吸收邻近两个村庄的学生到本村就读。吕家庄村小学连年被评为“晋州市示范学校”,现有700余名学生,16个教学班,34名教师全部具有中师以上学历,1名教师已经具有本科学历。拥有两个微机室,连年被评为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三)公益及社会保障事业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吕家庄村不断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该村共投入113万元对所有的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村路网长度共40千米,路边绿化林带葱绿整齐。为方便群众吃上清洁健康的水,村里打了300多米深的吃水井,修建了两座水塔。为保障企业用电,村集体投入资金68万元建起了一座变电站。此外,村中还兴建了邮电支局、卫星地面接收站,并且建有中国移动通信塔一座。
吕家庄村还建立、健全了多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村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退休补贴制;村民用水、吃粮也集体补贴,村集体每年支付水费10万元,粮食按补贴10%计算,每年要支付近10万元;各家各户都免费收看有线电视;村卫生所已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四)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计划生育是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很多偷生、瞒报、漏报的现象。然而在吕家庄村,由于制度的健全和经济的保障,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超生现象,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村内无早婚、私婚、计划外生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