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读《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读《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李善惠著,华文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定价:28元
本书是作者多次采访目前仍居住在台湾的参加金门登陆战的幸存者赵保厚亲口讲述的真实历史记录。
1949年10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的第24天,本应享受新中国幸福生活的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九千余名解放军官兵扬帆渡海、夜袭金门岛。他们抢滩登陆、在后援无继的情况下,顽强鏖战三天,最终参战的3个团的13名团职干部和36名营级干部尽数牺牲或被俘,他们无一不是出生入死、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硝烟洗礼的老新四军或八路军。
在短短3天鏖战中,4千余名年轻的解放军官兵壮烈牺牲、5千余人被俘,其中负伤者占三分之一。这些被俘人员一部分坚贞不屈遗骨无存,一部分被永远滞留台湾饱受一生的思乡之苦,另一部分900余人被遣返。
生于1930年的赵保厚是28军82师244团一营医务员,战前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244团是攻金第一梯队的主攻团,素有“渤海雄狮”之称,在金门之战中全团覆没。赵保厚在战斗中被俘,就地充军金门岛,其后又随军调往更远的台湾,在孤岛上风风雨雨六十多年,演绎了自己艰难传奇的人生。1987年,他辗转日本冒着极大危险、千辛万苦回到阔别38年的大陆,见到了年逾93岁的老母亲。此后,他多次回乡,那种对故乡深深的怀恋和与244团魂魄相牵的情结让人感怀。
赵保厚被俘后,1953年家乡人民政府给他母亲一张“失踪军人证明”和100元钱。六十年代中期赵保厚依托一位担任船员的战友从日本给老家寄过一封信,这封信让家人承受了“叛徒”的污蔑,父亲在“文革”中遭受批判含冤去世,一家人遭受了多年的不公正待遇。真实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最让人伤感的是那些被俘虏后遣返者的命运,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经历了不少苦难,当年多数是负伤而无奈被俘的,遣返后则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命运对他们太不公了。尽管1983年,中共中央对待“金门被俘遣返人员”已予以平反、落实政策,但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一天,等到的人也已经风烛残年,痛哉!
“金门战斗失利,为我军解放战争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我精干三个半团建制全部破坏,但作战官兵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坚持三天三夜的战斗,其英勇和坚强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所无可比拟的,这不是他们的错!作为后人,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但我们可以善待他们。金门战斗留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在于精神——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