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

时间:2019-05-14 08: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

第一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

摘要: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是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对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内控措施不到位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外拨经费管理、采购管理、财务报销管理、会计核算管理、间接费用管理和绩效管理,应完善相关内部控制,避免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违规、舞弊、违法行为,为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法人责任;内部控制

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重要文件和措施。新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对科技项目微观管理、提高资金使用自主权,把更多的管理权赋予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强化了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是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承担单位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的有力抓手。

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是承担单位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关部门或岗位应职责明确、权限清晰。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内控制度,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外拨经费管理、资金管理、经费支出授权审批管理、采购管理、财务报销管理、会计核算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间接费用管理、绩效管理、内部审计等,同时须考虑相关制度与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的衔接。因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和特点、科研经费来源多样性,科研经费管理具体措施又有别于单位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管理,承担单位应完善相关内部控制,避免因内控缺失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发生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以下就承担单位在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内控措施不到位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外拨经费管理、采购管理、财务报销管理、会计核算管理、间接费用管理和绩效管理针对性地一一详述。

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获批复的项目(课题)经费预算是后续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承担单位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和地方相关财经法规及科研活动预期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预算应由课题组会同科研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共同编制。虽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预算如何编制作了明确规定,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对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和地方相关财经法规了解较少,缺少财务管理知识,如果没有科研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参与,可能导致支出预算明细不合理、盲目承诺配套资金等。承担单位应加强对拟申报的科研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科研经费使用原则上应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因其不确定性,存在对原立项时的经费预算进行调整是正常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已进一步下放了财政专项资金预算调整权限。为能有效实施预算控制,承担单位应对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的条件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应相对集中。对于应报国家和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或备案的预算调整事项,应在履行单位内部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后,向国家和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科研经费预算调整。预算调整应由课题组以书面报告形式提出申请,预算调整申请应说明预算调整内容、理由和调整金额;科研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权限进行审核,必要时,可外聘专家论证预算调整事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预算调整事项的审批。课题组按审批后的预算安排科研经费支出。单位内部履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相关材料是财务验收必备材料。

承担单位应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定期对项目(课题)任务实施进展情况和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及时纠偏或调整,并落实相关责任。如不能严格按预算(含调整后预算)执行,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大,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科研经费预算会丧失其应有的约束力。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缺失或失控,可能导致虚假预算、虚假承诺配套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擅自设立子任务转拨经费、擅自变更承担单位、擅自增减合作单位、列支预算外设备、内部预算调整不规范、列支不相关支出、自筹资金不到位、结题前突击花钱等问题产生。

二、外拨经费管理

外拨经费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之一,承担单位应明确科研经费外拨条件、程序、审批权限及资金支付方式;向课题单位或合作单位转拨科研经费应严格按任务书和合同约定金额和进度支付;委外测试、化验、加工、软件开发等,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及单位采购管理规定确定供应商,按单位合同管理规定签订相关合同或协议;课题组应主动申报是否与对方单位或人员存在利益关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应审核委外业务真实性、必要性、合规性、对方单位资质、履约能力、价格合理性及支付方式的适当性。科研经费外拨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进行。承担单位应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委外业务的成果验收。

外拨经费管理缺失或失控,可能导致擅自调整外拨经费、虚构业务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科研经费、设立“小金库”等问题产生。

三、采购管理

承担单位对于科研项目(课题)中涉及采购的,应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法规及单位内部采购管理规定办理。承担单位应明确采购业务流程,对供应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定价、审批授权、验收及付款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验收应由独立于采购部门和财会部门的人员担任,根据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规定的验收标准、约定条款以及应达到的效果等进行验收,并填制验收证明。

对科研项目(课题)采购管理缺失或失控,可能导致购置/试制设备账实不符、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以购代耗、违规采购、形成账外资产、虚构业务转移财政专项资金等问题产生。

四、财务报销管理

承担单位应明确科研经费各预算科目支出内容范围和支出金额标准、支出报销应送交财会部门必要原始凭证的类别和名称、报销程序和审批权限,对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应严格控制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和地方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相关法规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内。科研管理部门对经费支出事项真实性、必要性、合理性及与预算是否相符进行审核,财会部门对经费支出报销相关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及时性及是否在预算限额内进行审核。对于未经审核、审批的支出报销,财会部门应不予办理。

财务报销管理缺失或失控,可能导致虚假列支、虚假票据、违规支出、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支出依据不足等问题产生。

五、会计核算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有明确要求:对获得的专项经费应纳入单位会计核算系统统一核算;通过设单独的会计明细科目或设辅助明细账对科研经费区分项目(课题)和资金来源分别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按预算科目进行费用归集。

会计核算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财务验收时出现以表代账(指在会计核算系统外以备查账形式归集经费支出,与会计凭证记录内容或金额不一致)、未区分项目(课题)单独核算、未区分资金来源单独核算、大量大额调账、随意修改会计凭证、未按预算科目合理进行分类核算、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串项目(课题)列支等问题产生。

六、间接费用管理和绩效管理

承担单位应明确间接费用支出方式、支出内容和限额;对于绩效支出,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绩效考核和发放办法,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

间接费用管理和绩效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违规支出、费用分摊无依据、不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等事项发生。

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在课题组及相关职能部门间良好沟通和积极配合基础上。很多项目(课题)在立项前已有预研、且与单位日常经济和业务活动相关,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如课题组与相关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沟通,在单位内部各流转环节不能按项目(课题)单独管理,财会部门在核算经费支出时,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单独核算,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也就无从谈起。

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规范,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内控流程清晰,项目(课题)在单位内部有独立管理的唯一标识(如编号、课题卡号等),在会计核算系统内对科研经费区分项目(课题)和资金来源单独核算,经费支出原始凭证完整、规范,预算执行良好,是完善科研经费内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S].2014.[2]科技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S].2014.[3]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S].2012.[4]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S].2012.[5]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沪财教〔2015〕95号)[S].2015.[6]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课题)财务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沪科合〔2014〕25号)[S].2014.(作者单位:上海科技开发实业有限公司)

第二篇:浅议内部审计在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浅议内部审计在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以及相应各项《应用指引》的即将出台,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揭示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内部审计应有效实施各种类型的审计项目,在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合同管理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类风险也愈加增多,尤其是这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以至经济危机,更是将风险的危害性后果充分地释放出来,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新要求,促进企业提高抵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2008年国家五部委(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同时各项《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也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即将出台。可见,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已刻不容缓。

合同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合同管理作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合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也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岂今为止,国内学界还没有直接给企业合同管理下一个权威的定义。从实践角度来说,合同管理一般指的是合同当事人为实现单位的合同目的,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合同从准备,谈判、签署、生效、履行、变更,直到救济权利、解决纠纷的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民商事法律行为的统称,简单的说,“合同管理”就是以“管理合同”行为为主的一系列行为。

从企业实践角度来看,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约、合同文件、合同执行、合同结算、合同变更等环节或内容。其中,合同起草提供合同示范文本库,起草人选择对应的合同范本,填写合同要素,合同示范文本只允许起草人填空,不允许修改固定条款格式;合同文件是指管理所有与合同有关的文件,包括合同原稿、变更文件、附图等内容,将任意格式的电子版文档可以直接导入系统中;合同结算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管理,为合同细化了何时应该结算账款,无论是对收款还是付款均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安排资金调度及收回款项,既保证按时守信,又合理充分利用资金,降低执行风险;合同执行是指明确记录合同进度,并与计划情况进行对比,随时了解合同动态执行的情况,到底完成到何种程度,完成的百分比是多少,方便合同调整进度及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可见,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通过合同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可以为合同管理信息化和合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切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笔者所在公司的建设和改造项目较多,每年对外签订的合同协议数量也逐年增加。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笔者所在的内部审计部门逐步推进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审计项目,在推动企业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就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签订与审核控制的不足

1.未经授权批准,对外签署合同协议

笔者所在的公司规定,对外签订合同协议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人签章,同时加盖公司合同专用章。但审计中发现,存在未经授权的下属单位领导自行对外签署合同协议的现象。有个别单位甚至已经习以为常,认为合同协议金额不大,问题也不大。

笔者曾经参加对公司下属的一家三级分公司负责人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家分公司属于安全保障型单位,几乎没有直接的经营收入,也没有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权,生产运营所需固定资产的采购、基本建设及维修维护工程项目大多由上级公司签订合同并付款。但在审阅该单位的会计资料中发现,该单位的负责人未经授权对外签署了不少零星维修项目的合同协议,并且加盖的是该三级分公司的印章。尽管这些合同协议的金额都较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法律纠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属于无效合同协议,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产生纠纷,双方的权益都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不仅会发生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对我们企业的信誉等方面都可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2.对合同签约对象的资质审查不严

在签订合同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特别是各类工程项目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施工要求,因此对合同签约对象,即施工单位,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个别工程合同缺少施工方的资质证明,或有的资质证明已过期等现象,严重危害到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二)合同履约控制的不足

1.部分合同条款执行不严

合同一旦订立并生效,合同的当事人就应该全面地履行合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部分合同条款没有被严格执行的情况。

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事先未按照合同规定程序上报业主和设计单位,擅自改变设计进行施工,特别是地下管道工程,未按设计进行施工将会给工程的质量和今后的维修留下极大的隐患。部分工程还存在验收环节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条款严格执行,验收手续不齐全的现象。另外,工程施工合同中明确规定不得转包,但仍存在擅自转包的现象。更常见的是,尽管合同一般都订有违约条款,但实际执行中即使发生违约现象,大多都没有按照有关条款严格执行。

2.合同变更和终止较为随意

按照合法程序订立的合同,对合同各方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各方都负有全面履行合同的义务。当然,在履约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合同当事人无法完全履行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各方必须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并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合法的合同变更或终止手续。但在审计工作中,还是会发现有些单位的既订合同没有得到全部履行或提前终止,也没有办理相关合法的合同变更或终止手续的现象。不利于维护合同履行的严肃性。同时,企业相关的合法权益也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三)合同文件管理的不足

通过审计,笔者还发现下属单位大多缺乏一套完善的合同文件管理规定,没有做到合同资料的统一规范管理,因此造成合同文件管理较分散,且合同清单和部分合同资料不齐全的现象。同时,合同管理台帐、合同清单的编制也不规范,内容不完整,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对各项合同的持续监督和控制。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合同管理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强。合同管理中存在诸些不足,并且有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见相关管理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以“惯例”为借口,忽视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认为反正没“出事”,问题也不大,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薄弱。

二是,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修订也不及时。公司目前尚未建立严格的合同履行结果验收制度、合同资料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合同履约过程、合同资料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够。同时,作为公司合同管理的基本制度--《合同管理办法》是2001年制订实施的,仅在2002年做过一次修订,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合同管理的要求。

三是,合同管理的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尽管有些单位的合同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制定较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对于既有的合同管理制度没有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得到了切实地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防患于未然,真正有效控制风险。

四是,对合同管理情况的考核力度不够。目前,公司每年对下属各单位进行安全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考核,建立了一套安全和经济指标考核体系,但其中对合同管理工作缺少相应明确的考核要求。

三、发挥内审作用,促进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施各种类型的审计,积极促进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1.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内控自觉性和能力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一个企业来说,每一位企业负责人的任期,在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只是一个阶段,与这个阶段的经营效益相比,负责人在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所做的贡献往往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意义更大。同时,对企业负责人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继任者也有着提示和预防的作用,对其今后的经营管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抓住目前合同管理中的难点和弱点,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价,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作用,有效增强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

2.开展专项审计,强化合同管理控制

针对合同量较大的下属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组织实施合同管理方面的专项审计,对现有的合同管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发现不足,提示风险。

首先,要帮助企业健全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合同订立及实施的保证体系,使工程项目的全部合同事件都处于控制之中,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合同订立及实施的保证体系包括合同审核制度、合同管理工作程序、合同资料文档系统、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告和行文制度等。通过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既有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绘制流程图,并抽取部分合同进行再执行检查,可以发现现有合同管理内控制度中不健全,已过时,或未执行的情况,提醒管理当局及时制订或修订相关制度。

其次,选择重点项目,开展合同实施后评估工作。对合同签订情况、合同执行情况、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甚至可以对合同条款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评价报告。

当然,我们也关注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检查和监督来揭示问题,评价企业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弥补控制中的漏洞,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风险评估师和咨询专家。因此,在审计监督、评价的基础上,内审人员要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提供内部控制规范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并结合企业实际,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功能,帮助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管理工作,强化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3、督促整改落实,完善考核内容

为了检查审计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内审部门要加强后续审计,对审计结果执行情况进行后续的跟踪检查。通过后续审计,还可以帮助内审人员深入了解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切实可行,执行中又产生了那些问题需要修正等情况,有助于内部审计和合同管理控制等方面质量的持续改进。

同时,积极建议将审计结果执行情况,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纳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与各级管理者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激发其努力提高合同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促进各级管理者强化风险意识、内控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真正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让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第三篇: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过程控制 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通知

各部门,项目分部:

为了切实提升项目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结合本项目实际,具体要求日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寓于生产全过程,使生产过程中的目标责任具体明晰、工艺流程精准规范、防范措施严密周到、安全检查全面细致、整改治理扎实有效,实现对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实施严格控制和高效管理,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管理“零缺陷”、隐患“零容忍”、生产“零伤亡”。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实施科学严谨的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评估、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应急管理、安全检查等重点环节的过程管控制度。

2、建立实施以“精、严、细、实”为要求,以管理制度、现场管理、流程管理、岗位管理、装备管理、标准管理精细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事前防范,强化事中控制,主动发现、控制和治理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风险。

2、科学规范原则。以科学、规范的制度、规程、措施实施管控,促进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最佳结合、最优配备、最准操作、最严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隧道开挖、高空作业、满堂支架等高风险工序为重点,在所有工序全面深入推进。

4、结合实际原则。针对项目特点、规律,把握安全生产关键部位、要害场所、主要环节、危险工序,大力开展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5、精益求精原则。坚持以精细、精准、精确为特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从生产流程细节和人的行为细节入手,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三)工作目标

1、项目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质量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员无失误”。

2、姓名本质安全能力和事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降低事故风险。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项目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重点环节

(一)安全教育培训管控

项目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档案,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二)安全风险评估管控

项目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相关标准,建立本项目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制度。要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涉及重大危险源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环节、场所、部位都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用评估结论指导日常安全管理。

(三)危险作业安全管控

项目要建立健全危险作业准许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要严格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经危险作业审批人员现场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现场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必须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擅离现场。

(四)应急管理

项目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及时完善修改预案。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五)安全检查

项目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方可实施作业。要建立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全面、持续、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应当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严防引发事故。

四、项目精细化管理主要任务

(一)管理制度精细化

项目要按照精细化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准确定位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以及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

(二)现场管理精细化

确保对作业现场中人、机、物、环、法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审核、调度、执行、监控和检测确认。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偏差,做到准确无误、精益求精,使所有生产过程畅通有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三)流程管理精细化

要细分各业务部门刘超,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有效运转。

(四)岗位管理精细化

项目应结合工艺流程和施工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安全职能交叉重迭或无人负责等情况。要定岗、定人、定责、定制度、定标准,使每个岗位权责一致、合理匹配。要对岗位操作规程不断量化、细化。对特殊工种或危险操作岗位,要建立严谨、科学、细致、精准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规则。要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把岗位精细化管理与职工奖惩紧密结合。

(五)装备管理精细化

项目要对所有设备设施建立管理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特种设备设施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要编制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规程。要以落实设备设施“零缺陷”和“零故障”为目标,加强维护保养、开停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异常工况和险情实时监测预警等全过程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减少因设备运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六)标准管理精细化

项目应坚持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科学合理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各项重要技术管理规范,以更严格、更精准、更精细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促进人的行为、设备运行、物料状态、环境保障、规章执行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安全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物料、工艺、流程等高效、可靠,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各分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项目部将对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较差的各分部实施重点监管。

(二)落实责任,深入实施

各分部要夯实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责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三)严格考核,形成机制

各分部要把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分部要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并与员工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形成与安全评估、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机制。

第四篇: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范文

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

杨陵区人民政府,示范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7号)精神,结合杨凌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寓于生产全过程,使生产过程中的目标责任具体明晰、工艺流程精准规范、防范措施严密周到、安全检查全面细致、整改治理扎实有效,实现对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实施严格控制和高效管理,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管理“零缺陷”、隐患“零容忍”、生产“零伤亡”。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实现生产与安全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基础和关键。各类企业都必须依法依规建立健全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办法和措施,大力推进工作落实,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上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实施科学严谨的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评估、试生产试运行、危险作业、承包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安全检查等重点环节的过程管控制度。

2、建立实施以“精、严、细、实”为要求,以管理制度、现场管理、流程管理、岗位管理、装备管理、标准管理精细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事前防范,强化事中控制,主动发现、控制和治理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风险。

2、科学规范原则。以科学、规范的制度、规程、措施实施管控,促进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最佳结合、最优配备、最准操作、最严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为重点,在所有行业领域全面深入推进。

4、结合实际原则。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规律,把握安全生产关键部位、要害场所、主要环节、危险工序,大力开展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5、精益求精原则。坚持以精细、精准、精确为特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从生产流程细节和人的行为细节入手,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控制设备安全运行,保证危险工艺和流程有序衔接。

(三)工作目标

1、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员无失误”。

2、企业本质安全能力和事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降低事故风险。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材、机械等重点领域企业全面实现达标。已达标企业抓好巩固提升,争取每年5%以上的三级达标企业提升标准化等级。

4、逐步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和生产企业全覆盖。已实现标准化达标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其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要从2014年开始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其他企业要在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三、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重点环节

(一)建设项目“三同时”管控

新设企业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按照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安全教育培训管控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档案,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三)安全风险评估管控

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相关标准,建立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制度。要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涉及危险工艺、危险流程、重大危险源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环节、场所、部位以及生产装备装置、设施设备,都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每年至少进行1次,其他生产过程至少每2年进行1次;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进行1次评估,及时对重大隐患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用评估结论指导日常安全管理。

(四)试生产、试运行管控

项目试运行阶段,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控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五)危险作业安全管控

企业要建立健全危险作业准许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要严格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经危险作业审批人员现场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现场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必须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擅离现场。

(六)承包商管理

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承发包安全责任。要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照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进入作业现场前,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要严格审查承包商相关资质,每年要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要对承包商及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方可凭证入厂。

(七)变更管理

企业要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将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纳入变更管理。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等管理程序,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消除、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以及对操作规程的修改、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后的安全验收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

(八)应急管理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及时完善修改预案。企业预案要和属地政府及周边其他单位的预案相互衔接,形成联动机制,并按规定报属地政府备案。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九)安全检查

企业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方可实施作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使用危险物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单位,应当在生产作业场所、岗位、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及作业现场建立安全确认制度,实行安全管理“岗位描述、手指口述”等安全确认办法,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一线。要建立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全面、持续、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应当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严防引发事故。

四、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任务

(一)管理制度精细化

企业要按照精细化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准确定位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以及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企业、车间、班组安全例会制度,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把企业领导和管理干部带班、巡检与走动式管理、夜间安全生产交接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科学、严谨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机制。

(二)现场管理精细化

要制定现场管理手册,确保对作业现场中人、机、物、环、法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审核、调度、执行、监控和检测确认。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偏差,做到准确无误、精益求精,使所有生产过程畅通有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三)流程管理精细化

要细分生产业务流程,全面梳理、细化、再造生产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有效运转。企业每年要对生产流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业务流程。要定期开展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培训考核,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和运用。

(四)岗位管理精细化

企业应结合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安全职能交叉重迭或无人负责等情况。要定岗、定人、定责、定制度、定标准,使每个岗位权责一致、合理匹配。要对岗位操作规程不断量化、细化。对特殊工种或危险操作岗位,要建立严谨、科学、细致、精准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规则。要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把岗位精细化管理与职工奖惩紧密结合。

(五)装备管理精细化

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设施建立管理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特种设备设施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要编制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规程,并至少每2年进行1次审核修订。要以落实设备设施“零缺陷”和“零故障”为目标,加强维护保养、开停安全条件

检查确认、异常工况和险情实时监测预警等全过程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减少因设备运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六)标准管理精细化

企业应坚持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科学合理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各项重要技术管理规范,以更严格、更精准、更精细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促进人的行为、设备运行、物料状态、环境保障、规章执行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安全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物料、工艺、流程等高效、可靠,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较差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企业要成立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开展本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

(二)落实责任,深入实施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夯实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责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三)严格考核,形成机制

杨陵区政府和示范区安委办要把各级各部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评优评先、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的重要参考因素。企业要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并与员工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形成与安全评估、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机制。

铜川市印台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

为切实提升我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按照《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通知》(铜政办发〔2014〕1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预防为主、科学规范、统筹兼顾、结合实际、精益求精的原则,以“精、细、严、实”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以管理“零缺陷”、隐患“零容忍”、生产“零伤亡”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统一部署、分布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质安全能力、事故防控水平和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部署、分布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原则,从今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到2015年底区属所有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

运输及其他工贸企业,全部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三、主要内容

㈠企业过程控制方面

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控。新设企业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按照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2、安全教育培训管控。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档案,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相关标准,建立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制度。要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涉及危险工艺、危险流程、重大危险源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环节、场所、部位以及生产装备装置、设施设备,都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每年至少进行1次,其他生产过程至少每2年进行1次;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进行1次评估,及时对重大隐患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用评估结论指导日常安全管理。

4、试生产、试运行管控。项目试运行阶段,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控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5、危险作业安全管控。企业要建立健全危险作业准许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要严格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经危险作业审批人员现场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现场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必须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擅离现场。

6、承包商管理。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承发包安全责任。要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照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进入作业现场前,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要严格审查承包商相关资质,每年要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要对承包商及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方可凭证入厂。

7、变更管理。企业要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将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纳入变更管理。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等管理程序,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消除、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以及对操作规程的修改、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后的安全验收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

8、应急管理。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及时完善修改预案。企业预案要和地方政府及周边其他单位的预案相互衔接,形成联动机制,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

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9、安全检查。企业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方可实施作业。矿山、冶金、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使用危险物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单位,应当在生产作业场所、岗位、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及作业现场建立安全确认制度,实行安全管理“岗位描述、手指口述”等安全确认办法,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一线。要建立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全面、持续、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应当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严防引发事故。㈡企业精细化管理方面

1、管理制度精细化。企业要按照精细化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准确定位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以及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企业、车间、班组安全例会制度,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把企业领导和管理干部带班、巡检与走动式管理、夜间安全生产交接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科学、严谨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机制。

2、现场管理精细化。要制定现场管理手册,确保对作业现场中人、机、物、环、法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审核、调度、执行、监控和检测确认。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偏差,做到准确无误、精益求精,使所有生产过程畅通有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3、流程管理精细化。要细分生产业务流程,全面梳理、细化、再造生产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有效运转。企业每年要对生产流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业务流程。要定期开展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培训考核,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和运用。

4、岗位管理精细化。企业应结合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安全职能交叉重叠或无人负责等情况。要定岗、定人、定责、定制度、定标准,使每个岗位权责一致、合理匹配。要对岗位操作规程不断量化、细化。对特殊工种或危险操作岗位,要建立严谨、科学、细致、精准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规则。要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把岗位精细化管理与职工奖惩紧密结合。

5、装备管理精细化。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设施建立管理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特种设备设施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要编制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规程,并至少每2年进行1次审核修订。要以落实设备设施“零缺陷”和“零故障”为目标,加强维护保养、开停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异常工况和险情实时监测预警等全过程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减少因设备运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6、标准管理精细化。企业应坚持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科学合理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各项重要技术管理规范,以更严格、更精准、更精细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促进人的行为、设备运行、物料状态、环境保障、规章执行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安全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物料、工艺、流程等高效、可靠,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四、工作安排

我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已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及其他工贸企业中全面实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区煤炭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安监局、工信局、顺金工业园区管委会、周陵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本行业领域企业实施工作。具体分两个步骤进行:

㈠制定方案(2014年5月9日至2014年5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本行业领域启动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名单,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方案印发至各相关企业并报区安委办备案。

㈡全面实施(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指导监督企业单位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4年6月前)。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任务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细化任务措施,制订实施方案。

2、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对照实施方案,查漏补缺,全面整改,建章立制,加强内控。

3、固化提升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结合工作开展任务要求,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方向,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㈠提高思想认识。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全面深刻领会实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灵魂和精髓,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各镇办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配合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㈡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要成立专门机构、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此项工作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各企业单位要成立具体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开展本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

㈢全面深入实施。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要对照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9项重点环节和6项精细化管理任务,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准企业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要将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衔接、整体推进。

㈣加强监督考核。区安委会办公室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并进行情况通报。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评优评先、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的重要参考因素,实行“一票否决”。各企业单位要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管理绩效考核,与员工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形成与安全评估、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机制。

第五篇:基于内部控制角度谈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谈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潜在风险及应对

措施

摘 要: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分析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探索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等环节存在潜在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潜内在联系

企业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大要素。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责任体系、预算指标体系、预算跟踪体系、预算评价体系及预算考核激励体系。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充分涵盖了内控五大要素的内容,同时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责任体系体现的是企业控制环境的具体情况及监控职能的执行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等;预算指标体系则体现了企业在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偏好程度及控制活动的实施标准;预算跟踪体系则决定了信息与沟通的频度和广度;预算评价体系及预算考核激励体系则明确了监控要素的具体内容。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体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潜在风险

第一,预算指标体系设计不完善,不能充分体现企业风险承受度及企业各项控制活动实施环节的具体指标要求。首先,在预算指标标准值的设定上,未充分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及风险承受度。例如,对于钢铁、大宗商品等低迷的行业,在指标值设定上不应过余激进,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抗风险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其次,在预算指标涵盖面上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对各项控制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例如,资金面紧张情况下,对应收账款周转、经营性现金流量等指标就要从严设定。在行业前景不佳的情况下,对于投资项目的预算指标就要谨慎设置。

第二,预算跟踪体系设置与执行存在差异,导致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不畅,监控不及时、不到位。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从客观上造成了预算与实际的某种差异,如果预算跟踪体系执行不到位,不能及时反馈差异的存在,及时查找原因纠偏,势必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且会造成资源上的不必要浪费。另外,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按预算制度办事,随意挤占、挪用各项预算指标,越权审批等问题存在的话,预算跟踪体系不完善,就不能及时发现和反映这些疏漏,事中监督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内控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监控和解决。

第三,预算评价与考核体系设置不完善,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中监控环节的有效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考核极为重要,它关系到预算指标最终能否顺利执行。例如,考核指标怎样算完成,完成后的奖惩措施是什么等等,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如果存在缺陷,就无法客观的评价,事后监控就无法有效实施。另,考核机构设置不科学,也会导致监控环节失效。例如,有的企业为了节约费用,考虑人力成本等原因,让财务部门代为执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之一,与其他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对其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的客观性、真实性也无法做到公正、独立的判断。

三、从内部控制角度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预算指标体系设计不完善的风险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目标值是核心。在设立目标值时,需充分考虑外部市场形势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企业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避免偏高或偏低,脱离实际。如遇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编制基础发生重大改变,应按照管理程序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

2、预算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评价考核导向的需要。预算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关注方向和需在企业推行的价值观念。例如,当企业在扩张期,关注规模和盈利时,收入和利润指标则是预算指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当企业所处的行业不景气时,成本、费用控制、资金安全等预算指标就成为指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当企业需要在员工中树立经济增加值的观念导向时,EVA就成为重要的预算指标。预算指标的选定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所处环境的需要,因此每年都要对预算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

(二)预算跟踪体系设置与执行存在差异的风险应对措施

1、预算指标的执行要严格遵守授权管理制度。一些重要的预算指标,由谁来审批,权限多大都要严格遵守相应制度,切不可越权审批。同时,执行中还要杜绝挤占、挪用指标的现象发生。要做到全员控制、全员监控。

2、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编制的各预算项目指标预设到信息化处理平台之中,及时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处理,提高执行跟踪效率,及时反馈差异。

3、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达体系。完善的信息传达体系在企业横向个部门之间能够加强合作,促进内部高效运转;同时,在企业纵向上,自下而上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以促进其决策的正确制定,并且还能促进企业员工建议意见的传达,增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体意识。

(三)预算评价与考核体系设置不完善的风险应对措施

1、合理设置预算管理考核机构。企业需要设置一个独立于企业各个部门之外的机构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机构需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才能对企业各预算责任主体的执行结果进行合理评判,并仅对预算责任体系中的最高权利机构负责。

2、完善考核指标的设置体系。在企业基础考核指标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的考核主体需要设置个性化的补充指标,达到全面平衡的效果。同时,在指标选取时,尽可能将主观因素评价指标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徇私舞弊的情况产生。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无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全面预算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落到实处;若缺少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就会与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发生脱节,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将全面预算管理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内部控制的各要素中,才能将内部控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内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宝钢资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立信会计出版社,裘益政、竺素娥著 《高级财务管理》

[2] 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长胜著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3] 清华大学出版社,刘胜强著《企业内部控制》

[4] 人民邮电出版社,胡晓明、许婷著《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下载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推进科研项目(课题)顺利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