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川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城总体规划2030
青川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
二O一八年五月
项目名称:青川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单位: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防护院 证书号:国环评证甲字第3214号
1、规划背景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东经104°36'-105°38',北纬32°12'-32°56',处于中国中西部交接地带上,东与陕西宁强县、广元利州区接壤,北与甘肃武都、文县接界,南连江油、剑阁县,西邻绵阳平武县,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于1949年建立青川县人民政府,1985年划归地级广元市,青川县现辖11个镇、23个乡、2个民族乡、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幅员面积3216km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川县城市发展进程已超过预期,现行的10版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青川县城市新的发展。为指导青川县的城乡建设与发展,全面贯彻党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践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2016年11月,四川省住建厅组织召开《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审查会,会议原则通过实施评估报告,2017年3月,省政府原则同意青川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此背景下,受青川县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7年正式承担《青川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正确把握 3 青川县的城市定位、发展方向及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按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青川县应对该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为宏观决策服务。按国家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以及《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川府发[2007]16号)的要求,青川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于2017年委托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对《青川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规划期限:2016-2035年
规划范围:规划包括城县域(城市规划区,3216km2)以及中心城区(26.4m2)两个层次。
总体发展目标:贯彻“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思路,坚守生态底线,使得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严格保护和优化;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构建“全产业、全要素、全空间、全季候、全社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格局;发展生态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扶贫攻坚战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最终实现安全、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生态文明强县”总体目标。
县域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三轴串四片,三心七节点”的县域空间 布局结构。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四区”的产业布局结构。一轴:乔庄至竹园一线依托剑青路形成青川经济发展轴;一带:青溪、三锅、乔庄、木鱼及沙州一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沟谷地形构建青川农旅互融经济发展带;三核:乔庄为县域经济产业核心,竹园为工业发展核心,青溪为旅游业发展核心;四区:按照县域发展分区,以唐家河—青溪、县城、白龙湖及竹园为中心分别形成西部、中部、东部及南部产业发展区。
中心城区规模: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3万人,远期2035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4-5万人;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8km2,远期203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6km2。
城市性质:全国生态康养旅游样板城镇,灾后重建典型示范城镇,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的山水园林城镇。
3、规划实施的必要性
一、宏观政策背景及要求
(1)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发展之路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青川县应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完善广大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现代化进程。(2)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青川县应该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并作为贯穿发展全局的思路。关键依托自身的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青川的绿色崛起。
(3)遵循国家“全面脱贫”要求,加快扶贫工作开展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青川县应顺应国家扶贫工作积极开展的形势,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扎实做好支撑工作,确保按时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4)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合理安排空间布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在新时期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推动城市科学合理发展。
青川县应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主要精神,以青川发展的客观情况为基础,是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并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最终构建合理高效的空间系统。
(5)落实美丽四川建设部署,加快青川绿色崛起步伐 2016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城乡体系等要求。
青川县资源禀赋良好,环境优美,应该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主动以建设“美丽青川”为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二、城市自身发展面临新需求(1)生态旅游发展需求。
近年来青川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理念,县域层面已建成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3 个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和众多新兴景点,县城成功创办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要求青川以更高的标准来制定旅游发展思路,对全域旅游资源进行统筹部署。
(2)绿色产业发展需求。
青川绿色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名优茶叶、绿色山珍、木本油料、风景银杏、优质药材、生态养殖六大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品牌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电商发展基础,青川需要 合理安排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特色化发展。
(3)县城空间优化和拓展需求。
为更好将县城建设AAAA级景区,营造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乔庄和黄坪一体化发展,县城的空间发展框架需要再优化,更好统筹城镇与山水空间,合理组织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
(4)城市规划领域技术革新的要求。
从规划工作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12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审视和完善城乡规,划的通知》均对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方法、内容和深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若干修订增补条款。其中着重要求突出正确的规划导向、设定和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把握好城镇空间的总体结构、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加强对历史文化或地方特色的保护等方面内容。依照新的法规、规范、标准、要求,“10总规”已不能满足规划应达到的编制要求,城市发展与建设急需符合新法规、规范、标准要求的规划作指引。
三、区域发展条件变化
区域交通设施改善。西(安)成(都)高铁客运专线已经通车,并在青川金子山乡设站,大大改善了青川的对外交通条件。规划新增广平高速,纳入了青川县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预计近期将开工建设。
区域旅游发展升温。四川省和广元市均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 略,广元市明确要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城市”,青川旅游资源丰富,在省域旅游格局中青川紧挨宝成-成昆沿山旅游发展走廊,位于大九寨旅游高山草原发展翼和秦巴高山峡谷旅游发展翼相交区域,旅游区位良好。蜀道纳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穿越青川境内,青川是蜀道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为青川未来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四、区域旅游发展升温带来机遇
四川规划形成“一廊四环、五线十区”的省域旅游空间结构,青川紧挨宝成-成昆沿山旅游发展走廊,位于大九寨旅游高山草原发展翼和秦巴高山峡谷旅游发展翼相交区域,旅游区位良好。蜀道申遗,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穿越青川境内,这为青川未来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五、有利于解决上轮规划的不足,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本规划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研究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协调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关系,进一步突出能够代表青川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构建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质的人居环境空间体系。
“10总规”县域统筹规划布局的内容存在缺失,利于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拓展、水源保护、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科学引导;老城区受地震断裂带影响的待调整用地功能未明确,需要结合最新的地勘材料和相应管控要求进行落实;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与实际情况差距明显,需要进一步研究修正;目前已接近“10总规”的规划期限年,需要对青川未来的城乡发展做更长远考虑。
新一轮城市总规的实施,一方面可解决现行规划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解决城市未按现行规划实施而引起的问题。在提倡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新的城市总规将进一步贯彻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原则,力图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4、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影响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青川县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足以支撑城市发展至远期规模,加之过境水资源对该县可利用水资源量的贡献,城市发展有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在区域水资源可承载范围内。
水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从水环境容量角度,按总规提出的城镇化率、经济目标,青川县至2020年、2035年,县域和竹园水环境可以支撑城市发展;但乔庄镇水环境无法支撑城区发展,氨氮容量是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乔庄镇是青川县的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居住生活等的中心,人口密度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而主要过境水资源乔庄河在枯水期的流量又很小,在乔庄镇规划范围内乔庄河河流长度较短,这些原因导致乔庄镇水容量无法承载其发展。鉴于青川县中心城区乔庄镇水污染物排放量与水环境容量的差距并不大,建议青川县采取提高近期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尽快实施乔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扩建和提标改造、加快“青川县大坝河-寨溪河-乔庄河水系连通项目”建设进程、适时实施中水回用等措施来解决青川县中心城区的水环境制约问题。从总量控制角度,经预测,按照本轮规划的城 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规划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可满足区域总量控制要求。
大气环境:青川县区域大气环境的SO2、NO2、PM10尚有一定剩余环境容量。经分析,规划远期县域、乔庄镇、竹园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预测排放量处于相应的大气环境剩余容量内,可以支撑其规划的发展实施。从总量控制角度,至规划近期(2020年),县域范围SO2和NOx排放总量均低于“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量,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固体废物:规划对固体废物处理提出详细的处理措施。规划环评建议生活垃圾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处理方式(以减量化措施为主)。采纳规划环评建议后,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能实现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可避免固体废弃物对区域环境质量、区域景观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远期实现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率达到100%及危险废物处理率达到100%的环境目标。
声环境:青川县城市建设中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对策和措施后,可有效的降低各类噪声对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确保城市声环境质量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能源利用:青川县的单位GDP能耗低于广元市、四川省平均水平。本轮规划明确提出了以天然气、液化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变目前的燃料结构,逐步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同时规划提出了中心城镇、重点城镇、一般乡镇的天然气的气化率,并对供气设施做 出了规划。
生态承载力:青川县生态敏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轮总规在选择城市用地扩展空间时已经充分考虑和规划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措施。因此,只要按照城市总规中的要求进行生态及景观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城市规划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影响不大,区域生态环境可支撑城市发展。
土地承载力:青川县地处山区地带,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较大,现状区域分割较多,可建设区域与限制建设区、禁建区分布不均匀,城市规划实施中充分重视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严格履行土地占用补偿相关政策,切实落实土地资源保障措施。总的来说,青川县城市规划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总体上相协调,区域土地资源能够支撑城市发展。
5、规划实施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水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l)新建和扩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效率。2)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以及节水型工业、农业、社区建设:加快推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步伐,有效控制外排污水量。3)加快推进县域重点城镇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4)科学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并划定各水源保护区,严格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要求进行管理和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1)调整能源结构,中心城区内生活燃煤设施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在周边农村推广使用新能源。2)严格审批各类排放污染项目,控制城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控制建材等大气污染排放严重企业的发展,提高清洁生产准入要求;同时,对于现有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措施不满足国家、地方产业政策或不满足相应清洁生产标准的,应实施“关、停、并、转”,尽快予以清理。3)控制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施工、道路运输和堆场管理的扬尘污染控制。
声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揞施:1)过境公路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局部地段增设屏障措施,对敏感地段实行限速、禁止鸣笛、规定车流量。根据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城市内部道路调整禁止机动车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2)加大对有关防治建筑施工噪声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防止建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推广低噪施工设备,积极采取消声、隔声和吸声等有效措施,以减少噪声扰民现象。3)城区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控制音响设备音量及播放时间;限制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设置区域、数量及活动时间,提高大型商店、超市及娱乐活动场所建筑物的隔音防噪性能,在商业区繁华地带禁止机动车道通行。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与减缓措施:l)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中转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和效率。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密封式运输,采用综合处理方法进行处理。2)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角度控制各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引导企业系统内部减量化和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加大其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促进上下游产品、副产品和代谢废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固体废物重新进入生产循环系统,实现固体废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及资源化。3)加快建立和完善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置的管理制度,重点加强产生危险废物单位中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转运管理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1)加强县域“两江一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沿江绿化和生态林带建设。2)在重点流域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土地整理开发及坡耕地治理改造,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3)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力度,搞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村、长防林工程示范项目,增大森林覆盖率,合理利用土地及矿产资源,增大水土流失治理率,确保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4)重点保护“两江一河”水质及水生环境,保护景区的植物和动物资源。5)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应按照《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进行保护。
6、规划环评总体结论
就全县域而言,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表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在采取本环评提出的相应措施和建议前提下,均可支撑青川县域及中心城区规划至远期规模。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性质、规划目标、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方向与布局、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等方面总体而言从环保角度是合理的。同时,针对其中不足之处规划环评提出了相应建议措施,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提出 的调整建议和减缓措施,可有效减缓因城市规划实施造成区域环境不良影响。
采纳并落实规划环评提出的各项措施及建议后,其环境影响较原规划方案明显减小,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青川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总体可行。
第二篇:论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土地资源的紧缺,要求从事城市、村镇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进行合理的布局。本文提出了村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步骤步骤。
关键词:小城镇;镇域村镇;规划;原则;方法
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是在乡(镇)域范围内,解决村庄和集镇的合理布点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村镇体系的结构层次和各个具体村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及其具体位置,确定哪些村庄要发展,哪些要适当合并,哪些要逐步淘汰等。
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集镇和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从表面看起来是分散、独立的个体,但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以集镇为中心,吸引附近的大小村庄组成了一个群体网络组织。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在生产和生活上保持了密切的内在联系。客观地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联系、生产联系、行政组织联系、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
1.镇域村镇体系的结构层次
村镇体系由基层村、中心村、乡镇3个层次组成。
①基层村 基层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仅为本村服务的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②中心村 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基本的生话服务设施。
③乡镇 乡镇是县辖的一个基层政权组织(乡或镇)所辖地域的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一般集镇具有组织本乡(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设有比较齐全的服务设施;中心集镇除具有一般集镇的职能外,还具有推动附近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设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这种多层次的村镇体系,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所决定的。便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定了我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特点。这个特点将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只是基层村、中心村和乡镇的规模和数量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有所调整。基层村的规模或数量会适当减少,集镇的规模或数量会适当增加。这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2.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原则
2.1工农业生产
村镇的布点要同乡(镇)域的田、渠、路、林等各专项规划同时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布点应尽可能位于所经营土地的中心,以便于相互间的联系和组织管理;还要考虑村镇工业的布局,使之有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广大村庄,尤其应考虑耕作的方便,一般以耕作距离作为衡量村庄与饼地之间是否适应的一项数据指标。耕作距离也称耕作半径,是指从村镇到耕作地尽头的距离。其数值同村镇规模和人均耕地有关,村镇规模大或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的地区,耕作半径就大;反之,耕作半径就小。耕作半径的大小要适当,半径太大,农民下地往返消耗时间较多,对生产不利;半径过小,不仅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会使村庄规模相应变小,布局分散,不宜配置生活福利设施,影响村民生活。随着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耕作半径的概念将会发生变化,它不应仅指空间距离,而主要应以时间来衡量,即农民下地需花多少时间。如果在人少地多的地区,农民下地以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时,耕作的空间距离就可大大增加,与此相适应,村镇的规模也可增大。在做远景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2.2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对村镇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有了方便的运输条件,才能有利于村镇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促进其生产的发展。靠近公路干线、河流、车站、码头的村镇,一般都有发展前途,布点时其规模可以大些;在公路夯或河流交汇处的村镇,可作为集镇或中心集镇来考虑;而对一些交通闭塞的村镇,切不可任意扩大其规模,应该维持现状,或者逐步淘汰。考虑交通条件时,当然应考虑远景,虽然目前交通不便,若干年后会有交通干线通过的村镇仍可发展,但更重要的还是立足现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公路、铁路、河流、码头,这样更现实,也有利于节约农村的工程投资。具体布局时,应注意避免铁路或过境公路穿越村镇内部。
2.3建设条件
在进行村镇位置的定点时,要认真地进行用地选择,考虑是否具备有利的建设条件。除了要有足够的同村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用地面积以外,还要考虑地势、地形、土壤承载力等方面是否适宜于建筑房屋。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要考虑滑坡、断层、山洪冲均等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尽量利用背风向阳坡地作为村址。在平原地区受地形约束要少些,但应注意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并应考虑水
3.小城镇银城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制定。
①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②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③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④确定镇城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2 村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3.2.1搜集资料
搜集所在县的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镇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拟订村镇体系规划提供依据。
3.2.2确定村镇居民点分级
在规划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村镇分布形式是三级(集镇、中心村、基层村)还是二级(集镇、中心村)布置等。
3.2.3拟订村镇体系规划方案
在当地农业现代化远景规划指导下,结合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村镇道路网分布现状,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乡镇工业、牧业、副业等,进行各级村镇的分布规划,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在地形图上确定各村镇的具体方位。该项工作通常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同时完成,做到山、水、田、路、电、村镇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阳建强、王海卉.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
【文章编号】1006-2688(2016)03-0061-02
【作者简介】李康阳(1982-),男,研究方向:城镇规划。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建委(建设局)、规划局、农办、国土资源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0〕34号)要求,顺应新时期我省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培育建设中心镇中心村,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处在“规划、建设、管理”这三个轮子中的龙头位置。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镇规划工作,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全省各地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进程,基本形成了包括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村镇规划体系,在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调控作用。当前我省正处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十分活跃,农村出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用途的建设行为和多方面的利益格局,农民生产、生活、居住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发挥村镇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中心镇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和纽带,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和改进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规划编制,是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解决当前中心镇中心村适应不了城乡结构快速变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是进一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农村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是进一步转变村庄整治建设方式和提升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的需要;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镇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城乡统筹为
目标,以推进全域规划为重点,着力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吸引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中心镇中心村的重点供给,加快建立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节点的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目标任务
1.2012年底前,全省所有省级中心镇(除县城以外)要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并编制完成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2.2012年底前,修编完善全省4000个中心村规划。其中,今年要修编完善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和1200个中心村规划。
(三)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避免“就镇论镇、就村论村”,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考虑城镇、村庄的功能、数量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可持续发展。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体现发展经济、集聚集约、保护生态的要求。坚持新区建设与旧镇旧村改造结合,新增建设用地和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结合,坚持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并举,人居环境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体现特色。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既要体现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一般要求和镇村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特色要求。不仅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还要考虑各自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平原、水乡、山区、海岛不同地形地貌的自然特色。
——相互衔接。按照“体现科学发展、突出特色优势、实现无缝对接、强化空间管制”的要求,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城乡规划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定,并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协调衔接。中心村规划要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两规合一”,并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下山搬迁、农村公路建设、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有机结合。
——公众参与。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充分尊重镇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镇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规划审批之前要履行公示和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程序,规划依法审批后要张榜公布并广泛宣传。
三、深化调整城乡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至2012年培育1200个以及至2020年建设4000个中心村”的总体部署,各县(市)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着眼于城、镇、村互动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县(市)域分区规划或镇村域整个行政地域的全域规划和统一规划,深化落实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明确县(市)域内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四、修编完善中心镇中心村规划
要从当前镇村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城乡结构变动较快的实际出发,创新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理念,改进编制方式,规范编制要求,提升编制水平。
(一)注重全域规划。改变以往重镇区规划的编制理念和做法,通过编制中心镇域总体规划、充实中心镇总体规划的镇域规划内容、做深做细中心镇总体规划中的村镇体系规划,切实加强中心镇域的统筹协调。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注重推进中心村域的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中心镇域村庄,要综合考虑农村人口结构、农民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村庄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城乡一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直接编制详细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要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把握准确定位。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周边的中心镇,要充分把握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人口转移的有利时机,按照大中城市的卫星城进行规划定位。其它经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心镇,以及以二、三产业和人口集聚为主体功能的区域性中心镇,原则上要按照功能齐全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定位。中心村的定位总体上要突出其人口集聚与居住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使之发展成为当地配套设施齐、服务功能全、社区管理同步的人口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同时要根据农村的人文积淀、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按照块状经济集聚型、特色农业发展型、农家乐休闲旅游型、文化古村保护等不同类型,进一步明确中心村发展定位。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
(三)明确重点要求。中心镇规划应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编制和管理的重点,应由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为对各类资源节约利用和对公共利益的有效保护以及引导公共财政投入到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切实保障社会和公共利益。
中心镇总体规划要落实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本镇发展的战略要求,统筹考虑本镇在县(市)域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城镇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基础设施的服务与引导作用,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规划区范围、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列入中心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要适度超前,优先覆盖近期建设规划涉及地块,并把各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环境保护要求等”作为强制性内容。
中心村规划应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总体要求,明确人口集聚、自然村点缩减、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村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范围等规划目标。对发展潜力大的中心村,要注重生产和生活并举,总体安排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区域布局,统筹安排种(养)殖业、加工业及公益福利事业等场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空心村整治、闲置地利用和危房改造,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传统民居、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
(四)加强项目支持。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特别是中心村规划要做到项目有规划指引、规划有项目支持。推广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一体化试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统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增强中心镇中心村对周边村落的集聚辐射能力,推动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的实施。在重点抓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同时,各地要继续分类推进其它村镇规划编制和修编,注重保留村镇的规划特色。对以农产品集散和加工服务为主体功能的一般镇,可按小市镇规划;对以区域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产业为主体功能,无特色产业支撑的一般镇,要突出其农村的社会管理服务和居住服务职能,可按较大规模的农村新社区规划。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要区分情况,相应编制和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对规划撤并的村庄,要明确规划去向与时序安排。对特色村镇,要根据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加强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保护。
五、切实加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规划建设、农办、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建立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规划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对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村庄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在规划上形成一盘棋,在项目安排上形成建设合力。各市县规划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村镇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规划设计单位的积极性,邀请省内外规划院所、大专院校参与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依法制定,中心镇总体规划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同时,并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第四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 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
豫建村镇〔2014〕3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关于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和全省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我厅决定在全省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省每个县(市)确定1个中心镇、1个中心村,共选定109个中心镇、112个中心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示范引导点,同时也作为省级村镇规划试点,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符合村镇实际、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实施性的镇规划、村庄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规划范例并加以总结推广,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魅力镇村,为我省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为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实践基础。
二、提升中心镇规划水平。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优化完善中心镇规划,探索符合小城镇特点的产业发展和扩大稳定就业的措施,合理确定镇与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标准,增强镇服务功能。探索“多规合一”的镇规划方法和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照搬城市规划方法、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镇区轻镇域、重新镇区建设轻老镇区改造、缺乏小城镇特色、可操作性差等突出问题。
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镇、亮点镇。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发挥小城镇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村庄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村庄规划内容及深度,引导村庄按照解决基本、因地制宜、农村特色、便于普及、简明易懂、农民支持、易于实施的基本要求,编制“好编、好懂、好用”的实用性规划,以全面保障村庄基本生活条件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主要任务,突出解决农房建设无序、村庄环境亟待改善、现有规划实施性差等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建立规划引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净化环境、美化村庄,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五、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推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引导点规划编制进行跟踪指导,适时进行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择优公布一批示范名单,并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荐。各地要以示范引导点规划建设为突破口,转变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跟踪指导规划实施,及时总结提炼示范经验,积极在本地区进行推广。
附件:河南省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名单
附
件
河南省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
示范引导点名单
郑州市(6镇+6村)
新郑市辛店镇
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 荥阳市贾峪镇
荥阳市高村镇刘沟村 新密市大隗镇
新密市米村镇金井沟村 登封市东华镇
登封市颖阳镇刘村 上街区峡窝镇
上街区峡窝镇朱寨村 中牟县大孟镇
中牟县郑庵镇刘庄村 洛阳市:(9镇+9村)
洛宁县东宋镇
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汝阳县上店镇
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 栾川县合峪镇
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 新安县石寺镇
新安县石寺镇孟庄村 嵩县车村镇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宜阳县三乡镇
宜阳县香鹿山镇牌窑村 孟津县常袋镇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偃师市顾县镇
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 伊川县鸣皋镇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 开封市:(4镇+4村)开封县朱仙镇
开封县朱仙镇腰甫村 尉氏县张市镇
尉氏县张市镇张市村 通许县朱砂镇
通许县朱砂镇徐屯村 杞县葛岗镇
杞县葛岗镇西云村平顶山市:(5镇+5村)
宝丰县赵庄镇
宝丰县大营镇青城社区 郏县安良镇
郏县冢头镇陈寨村 鲁山县尧山镇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村 舞钢市尹集镇
舞钢市尹集镇张庄村 叶县常村镇
叶县龙泉乡草厂村 安阳市:(4镇+4村)
林州市姚村镇
林州市河顺镇西曲阳村 内黄县井店镇
内黄县井店镇王尉村 汤阴县宜沟镇
汤阴县韩庄镇北张贾村 安阳县柏庄镇
安阳县曲沟镇东彰武村 鹤壁市:(2镇+2村)
浚县王庄镇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 淇县北阳镇
淇县北阳镇卧羊湾村 新乡市:(7镇+7村)
辉县市冀屯镇
辉县张村乡裴寨村 卫辉市唐庄镇
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村 封丘县应举镇
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 获嘉县亢村镇
获嘉县史庄镇湖畔社区 新乡县古固寨镇
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 延津县东屯镇
延津县石婆固镇集北村 原阳县福宁集镇
原阳县太平镇西衙寺村 焦作市:(6镇+5村)
博爱县磨头镇
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 沁阳市西向镇
沁阳市西向镇捏掌村 温县番田镇
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武陟县詹店镇
武陟县圪垱店乡岗头村 修武县七贤镇
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 孟州市南庄镇 濮阳市:(5镇+5村)
濮阳县文留镇
濮阳县庆祖镇朗寨村 清丰县马庄桥镇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台前县侯庙镇
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 范县高码头镇
范县王楼镇苏庄村 南乐县张果屯镇
南乐县梁村乡吴村
许昌市:(5镇+5村)
长葛市大周镇
长葛市大周镇小谢庄村 襄城县库庄镇
襄城县库庄镇常庄村 许昌县灵井镇
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 鄢陵县陈化店镇
鄢陵县柏梁镇姚家村 禹州市神垕镇
禹州市浅井镇扒村 漯河市:(2镇+2村)
舞阳县北舞渡镇
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 临颍县繁城回族镇
临颍县大郭乡胡桥村 三门峡市:(4镇+5村)
灵宝市豫灵镇
豫灵镇姚子头村 卢氏县五里川镇
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 陕县观音堂镇
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渑池县张村镇
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湖滨区交口乡杨家沟村
南阳市:(9镇+9村)
方城县小史店镇
方城县小史店镇老庄村 内乡县马山口镇
内乡县灌涨镇魏庄村 社旗县李店镇
社旗县五里桥镇黄狮村 淅川县九重镇
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 新野县施庵镇
新野县施庵镇万前社区 镇平县石佛寺镇
镇平县曲屯镇楼子王村 南召县云阳镇
南召县乔端镇洞街村 唐河县湖阳镇
唐河县桐寨铺镇肖堰村 桐柏县安棚镇
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 商丘市:(6镇+8村)
夏邑县太平镇
夏邑县孔庄乡八里庙村 虞城县利民镇
虞城县站集镇沙岗村 宁陵县石桥镇
宁陵县城郊乡李七庄村 柘城镇岗王镇
柘城县远襄镇庞堂村 睢县平岗镇
睢县董店乡黄台村 民权县北关镇
民权县白云寺镇白云寺村 睢阳区路河镇熊楼村
梁园区刘口乡张彭村 信阳市:(7镇+8村)
平桥区洋河镇
平桥区洋河镇陈畈村 光山县泼陂河镇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潢川县双柳树镇
潢川县仁和镇连岗村 罗山县灵山镇
罗山县楠杆镇田堰村 商城县金刚台镇
商城县达权店镇幸福村 息县夏庄镇
息县项店镇李楼村
新县沙窝镇
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 浉河区浉河港镇郝家冲村 周口市:(8镇+8村)
项城市秣陵镇
项城市王明口镇王明口村 扶沟县白潭镇
扶沟县白潭镇白潭村 郸城县汲冢镇
郸城县汲冢镇谢寨村 淮阳县四通镇
淮阳县齐老乡柳林村 商水县郝岗镇
商水县郝岗镇北社村 沈丘县付井镇
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 太康县老冢镇
太康县龙曲镇料城村 西华县逍遥镇
西华县逍遥镇常村 驻马店市:(9镇+9村)
泌阳县官庄镇
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平舆县西洋店镇
平舆县西洋店镇西洋店村 确山县竹沟镇
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村 汝南县梁祝镇
汝南县梁祝镇马北村 上蔡县黄埠镇
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 遂平县嵖岈山镇
遂平县嵖岈山镇魏楼村 西平县出山镇
西平县老王坡镇顾庙村 正阳县汝南埠镇
正阳县真阳镇庞桥村 驿城区蚁蜂镇
驿城区古城镇古城村 济源市:(1镇+1村)
承留镇
承留镇卫佛安村 省直管县(市):(10镇+10村)巩义市米河镇
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 兰考县堌阳镇
兰考县红庙镇双杨村 汝州市温泉镇
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 滑县留固镇
滑县老爷庙乡南塔邱村 长垣县恼里镇
长垣县赵堤镇赵堤村 邓州市构林镇
邓州市穰东镇葛营村 永城市芒山镇
永城市演集镇丰庄村 固始县陈淋子镇
固始县武庙集镇锁口村 鹿邑县太清宫镇
鹿邑县太清宫镇怀六村 新蔡县黄楼镇
新蔡县黄楼镇黄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