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关于“北京一批批老地名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随之产生”的思考
作文:关于“北京一批批老地名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随之产生”的思考
【原题再现】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东直门,挂着匾,隔壁儿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隔壁儿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隔壁儿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隔壁儿就是国子监……”,这首老北京歌谣每句唱一个地名,串起的不仅是生活的记忆,还有城市的历史。有学者曾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不过,近30年来,生活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批批老地名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随之产生……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联想或思考?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老地方的消逝 48分
“东直门,挂着匾,隔壁儿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隔壁儿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一首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一个个老地名,是一个个老故事,是一位位老北京人的共同回忆。如今偶然还能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白发老人,跷着腿,坐在胡同口,手里拎着一只小巧精致的鸟笼,眯着眼儿,逗着鸟儿,路旁经过的行人总要和他亲切地打声招呼,或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上几句。老人的身后,青砖白瓦,只有门前贴着的鲜红色的对联儿告诉人们这还不是一件儿老古董。
但是,如今这样的情形已越来越少见了。老房屋,老地名逐渐被高楼大厦,新建街到所覆盖。新立起的白字蓝底的街道牌子处处可寻,但那些早已锈迹斑斑,满是青苔的印着老地名的牌子却想寻也寻不到了。也许我们丢失的不只是老地名老牌匾更是一种历史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还记得建国初时,梁思诚不惜拖着他病重的身体与早已疲惫的灵魂奔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与人据理力争,不知受到多少拒绝,白眼,冷漠,只为保住北京的老建筑,老地名。这是因为他知道老建筑不只是亭台楼阁,老地名更不只是几个随口而出的词语,是一种文化,拨开层层历史烟云,经过多少人间洗礼的历史的文化。
失去老地名,丢掉老胡同让我们失去的更是一种情怀。今年年初一部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它便是彰显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作品《老炮儿》。《老炮儿》中没有炫丽华美的特效,没有生离死别的情感宣泄,却凭借其独特的韵味抓住了全国观众的心。我认为那种韵味便是北京情怀。电影中北海,胡同儿一个个熟悉的地方牵动着北京观众的心,其中体现的也正是北京这座城市包容并蓄的精神,忠义勇敢的情怀。老地名的小消逝带走了人们心中最真挚最淳朴的情怀。
一座座高楼耸起,人们困与其间变越来越像笼中之鸟。对于北京这座古都尤然。老地名的消逝带走了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之感,更拉远了这座城市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代的发展本无错但保有那份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韵味,心中的情怀更重要。
【简评】观点明确,材料丰富,文笔较好。
2.故宫与世纪坛 46分
“天地玄黄……”不知是哪里的琅琅读书声,穿过故宫游览人群的嘈杂之音传到我的耳畔,童子诵读,清稚如洗。我在漱芳斋内,观赏着玻璃柜下的御制杯盘流光溢彩,开出一屏孔雀青蓝,同时又感觉到锦席上的明黄映照出帝王不堪的寂寞——繁华背后的死寂,歌舞掩饰的动荡,正是故宫,北京心脏的矛盾之处。
蓦然想起一件百年前的往事。伪满政权的傀儡皇帝傅仪曾在此处偷偷接见新派文人胡适。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报纸对此事着重报导,一时喧嚣难静,而当事人胡适只是说那不过是一场平淡无奇的,关于文学的谈话,而溥仪不过是一个向往新思想却只能在故宫内院骑一骑自行车的少年。百尺宫墙少年心,溥仪终究是被封建制度的余威禁锢了,未能走向新时代,但是有没有人走出来呢?有,如王国维,他曾做过晚清的大臣,但是没有成为大势的牺牲者。他出了宫墙,走向考古实地,走向商周遗迹,走进甲骨文中扣问上古文字的秘密,而他所运用的知识是最正宗传统的国学。
由此,我陷入沉思:关于新与旧。曾经有段时间,社会高喊“打倒孔家店”,极力扼杀孔孟儒家思想。从批判的角度看,孔子确实不一定是过去五千年文化所奉养的一尊神,他的思想也有刻板,陈腐之处,但是不能否认他的人生态度、思想仍是一座高峰,于今日亦有借鉴、继承的意义,旧,不能被全盘否定,而应该舍其弃糟粕,取其精华,旧中求新,一肩继承传统一肩开创新意。
遥望似乎可以看见中华世纪坛的尖顶——它是新世纪的见证、纪念。几年前,我曾参与那里的文化活动。穿过长长的走廊,从今日溯源到五千年前的鸿蒙时代,帝王将相,英雄文豪彪炳史册,盛衰荣辱,朝代更迭见证于烟雨楼台中。最后与众人并立于汉白玉石阶的最高级,诵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历史如箭簇飞逝,在时间的标靶上留下印记。然而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华儿女诵读着永恒的一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旧中求新,传统中求创造。故宫与世纪坛并立,彰显了北京旧与新的融合,其间的桥梁正是华夏团结统一的思想。
【简评】新旧地名并立,新旧融文化融合,展示好。
3.旧雨映新城 44分
一场旧雨洋洋洒洒倾泻而下,雨水荡去旧时痕迹,只留一座,崭新的城。随着近30年的电子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生产化产品应时而生,那些长在承载了千百年文化历史,积淀了古韵韶华的一个个地名,正随着时代的变迁,隐匿消逝于历史长河中,不复再现。
犹记得小时候随父母游历北京城,母亲拉着我的小手告诉我城八区的名字,如前门,钟,鼓楼,雍和宫,国子监……记忆还甚分明,可这才过了几年,城八区并为了六区。偶遇外地来客问路:“宣武区医院在哪儿?”我竟不知该道宣武区,还是东城区!
诗句里那些“洛阳亲友如相问”,“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地名,也早已如长安变西安变靓,汴京唤南京等,被一个个新鲜的地名所取代了,不禁问自己,这如同改朝换代的更名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00后”的孩子们受网络热潮的影响,将北京唤作“帝都”,诠为皇城根儿,天子脚下的意思。读来虽含几分搞笑趣味,可细思,却又有点儿悲哀。北京历为六朝古都,中国政府多次迁址最终选择这里作为我们的首都,对外交流的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就于瞬间让这时代浪潮换了个名儿?真不知往后“熊孩子们”,读到《动人的北平》时,该揣着怎样一种不敬的滋味儿笑说“可爱的帝都”此种情状,我不敢想象。
战国七雄争霸割据的蓟都,竟不如燕京啤酒的燕京让人记得它曾是燕国故都来的深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若说旧文化是一场积年累月的旧雨,那么这新浪潮便是一场实打实的酸雨!她用欧美的文化入侵,日韩的娱乐影响,兜头将这城市,这国家淋了个遍!在这强烈的腐蚀作用下,那些古色古香的八角屋檐下,竟处处清晰可见外国文字!何其悲哀!
愿几十年后当我拉着孙儿的手再游北京城时,那些承载了我儿时记忆的地名我依旧可以娓娓道来,而不是让这时代的变迁,换了旧时记忆。
一场旧雨洋洋洒洒而下,这四九城,还是旧着,更动人。
【简评】文章紧扣材料写出了随着生活的变化,北京地名的变化。如果结尾处多点了变化地名是发展变化的标志更好!
4.目送历史,放眼未来 42分
老北京的生活记忆是美好的,东直门、雍和宫、国子监无疑是北京历史的代表。但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目送了一批批老地名的消失,迎来了更好的北京城,迎来了更好的新时代。
历史的远去是不可避免的。从古至今,消失的岂止是地名,从政治制度上的封建制,到经济上的小农社会等等,它们均随着历史长河消逝。从客观上说,是它们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从另一方面上,这是我们人类的展轨迹。所以,地名的消失不应使我们惆怅,历史的车轮我们不可阻挡。
新地名的产生是我们为适应新社会的结果。其实地名只是我们庞大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还经历了巨变。从首钢等巨型企业一家独大的居面,变为如今中小企业临立,创业浪潮席卷全国,中小企业林立的场面。国家经济也从落后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如果还在怀念陶渊明式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生活,纠结于历史的消逝,又怎能真正地昂起头颅,迈步向前呢?所以我们应直面新时代,适应新的时代。
人类社会如今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去创造。虽然中国经济已位于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尖端技术却是少之又少。小到圆珠笔尖的小珠,大到民航客机,真正使我们自豪的技术可以说是没有,全部以进口为主。虽然C919客机下线,虽然中国汽车销量世界第一,但他们的发动机,他们的核心部件,我们却是没有掌握。时代的重担压在我们的身上,辉煌的古代文明只属于古人。我们不能陶醉于四大发明之中,而是应走出自己的道路,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未来。
历史要去,便放它离去。但我们应学会从历史中借鉴。屠呦呦可以从中医之中找到青蒿素,数学家可以从《九章算术》中找到古人的思想方法,农学家应《天工开物》中找到新的生态农业。目送历史不能放弃历史,它固然有不合当今社会之处,但同时也是前人思维的宝库。
目送历史,放眼未来。时代的冲锋号已然吹响。让我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未来。
【简评】没有扣“地名”。(但,提升到了“类”,可以二类。)
5.老地方 39分 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总是有着心里那一处忘怀的老地方。或许是相约在冬季滑冰的什刹海冰场,或许是鼓楼大街的一个遇到爱的转角。对于我而言,是那老的不起眼的“三轮车”。
我迈开沉重的脚步,心情沮丧地进入家门。爷爷见我这般模样,“走,上车!”他意味深长地一笑,我便明白了他的用意,依旧撅着小嘴儿等的我踏着些许轻快的步伐蹿上了他的三轮车。“走喽!”一句吆喝似的亮嗓使我再憋不住笑容,舒展了那抑紧的眉头。“坏爷爷,哼!”我嗔怨地轻拍他的后背。心里念到,唉,他总是这么了解我,多么糟糕的情绪他都会用“这招”来帮化解,想发脾气也顿时像被春雨滋润过的大地,不再有一缕冬季的凛冽寒意逼人之色。
我坐在他的三轮车上,看着他的背景,往昔如洪水般向我汹涌而来。他微微吃力的蹬着三轮车,他的背居然有些弯了,鬓角几根盘踞的白发似乎也张扬着他经历了许多岁月,已经老了事实。甚至上坡时他的脖颈会有缜密的汗珠颗颗豆大,像刚经历过春雨的春笋一样植满了他的脖子。坐在这老地方里。我的心情似乎也不像往日一般轻松甚至他为我买的爱心雪糕也只能博得我浅浅的一抹笑。含着雪糕,虽在甜在嘴里,但那有些酸涩的味道却根植于心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老了,他的三轮儿车也老了。吱吱呀呀的刺耳声音似诉着他的不服老,那尖锐的声音在别人听来像是厌恶的嗓音,在我听来似乎像一般优美的音符,和爷爷的唱歌一样的好听。因为那是我和爷爷共有的回忆。
“老地方”老了,颓败了,没了。爷爷的体力衰退使他再也无法再驾驭他了。然而那些回忆是无法磨灭的。
这个老地方,随着时间,永远不会变,也没有新地方可取代在我心里,在我梦里。
6.老愧树 37分
远远地,我望着那棵老实的大槐树,不管它脚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它就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为行人遮荫蔽雨。
那是原来我家老院中的一棵大槐树,老院被拆之后,所有的一切,有关于我年幼时的物件和回忆,都被那之后所建立起的大菜市场所掩埋。只有那棵槐树,还是原封不变似的,站在那里。
记得那时候我们所居住的胡同,它没有名字,我们一辈儿的孩子们就在那胡同里整日的玩耍。在外院的土地上挖个坑儿,就可以玩上一下午玻璃弹球,那时候可是攒了不少宝贝呢!还有整打方片,跳格子,扔沙包……真是其乐无穷。奶奶时常在胡同口处与老街坊们谈天说地,邻居的老奶奶也是那么的慈眉善目,总会用手轻轻抚摸着我们的头。最舒适的是在那三伏天儿,奶奶在地上铺上一层凉席,拿着大蒲扇哄我们睡觉。那阳光透过老槐树叶子间孔隙打在奶奶的脸上,院里的土地上和田间忙碌大人们的后背上……那一切是如此的安宁、祥和。
而那种感觉,却渐行渐远。
现在,我也会偶尔经过那菜市场,却觅不到一点儿儿时的记忆。只有随意停放在人行道上的汽车;在理发店前做着广播操的黄毛店员;还有那刺耳的叫卖声……
我几乎不怎么往老院的方向看,但每次看,都会盯住那棵老槐树,它不管它树荫下的人们、车辆,还是蔬菜,它就那么地站在那里。只有它,仿佛还可以让我体会到那时的感觉。
我时常忍住去抱怨市城市化的过度和对物质文明的高企所带来的影响。我只是希望那安宁的祥和的生活可以再次降临我的生活。
或许那老槐树也与我想的一样吧?
【简评】回忆胡同生活,念旧情怀,但扣地名变化不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