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蓝型油菜 干旱 抗旱相关基因 抗旱生理指标 相关关系
甘蓝型油菜论文: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中文摘要】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饲料蛋白和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季节性干旱对我国油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选育油菜抗耐旱种质资源、培育油菜的抗耐旱品种是减少干旱对油菜产量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系统研究了8个油菜干旱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对油菜耐旱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1.利用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2份抗旱、2份敏感及4份中度抗旱的甘蓝型油菜,对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形态指标如相对含水量、相对电渗漏、抗旱系数和过氧化氢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抗旱性材料的生理指标存在很大差异。2.本研究选择了植物响应干旱的不同机制,包括渗透胁迫、干旱诱导蛋白、植物干旱逆境信号传递、植物干旱中的多胺代谢过程和植物逆境的SOS途径等过程中关键基因进行了相关的表达谱分析,研究了这些基因在不同抗旱性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抗旱性的品种中所选抗旱基因的表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3.将所选的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抗旱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结果进行了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干旱诱导蛋白btg-26的编码基因btg-26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漏...【英文摘要】Rapeseed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important oil crops but also raw material for industrial product like feed protein.But seasonal drough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rapeseed production in China, so selection of rapeseed germplasm to breed for drought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varieties.Here we systematic studied expression level of eight gen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analysed the 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ed:1.Using two d...【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干旱 抗旱相关基因 抗旱生理指标 相关关系
【英文关键词】Brassica nupus Drought Drought-related genes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Correlation analysis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5-6Abstract6-7
摘要
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2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机制11-15旱11-12
1.1.1 植物的外观形态与抗
1.1.3 1.1.2 植物的渗透调节与抗旱12-13植物体内的活性氧清除与抗旱13-14与抗旱14-15
1.1.4 植物的多胺代谢
1.2 植物抗
1.1.5 植物的激素与抗旱15旱的分子机制15-21因的表达调控16-18因18-1919-21
1.2.1 干旱相关的信号转导及其相关基1.2.2 干旱胁迫过程中的相关的应答基1.2.3 干旱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进展1.2.4 抗旱相关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21
1.3 本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2-2922-29
21-22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2.2 2.1 材料与干旱处理222.2.1 实验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22-24植物总 RNA 的提取24-25DNA25-26
2.2.3 除去 RNA 中的基因组
2.2.4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
2.2.5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体系建立cDNA(invitrogen)26-282.2.6 抗旱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抗旱生理指标的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9-36
3.1 干旱相关性分析28-29胁迫处理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29-30表达量的变化30-3430-3131-34分析34-36达情况36-383636-373737-3838-39附录45-46
3.2 抗旱相关基因的3.2.1 供试实验材料的总 RNA 检测3.2.2 抗旱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3.3 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抗旱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36-39
4.1 抗旱相关基因的表
4.1.1 干旱诱导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4.1.2 植物渗透调节相关基因在干旱中的表达变化4.1.3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干旱过程中的表达变化4.1.4 多胺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表达变化4.2 抗旱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干旱指标的相关性第五章 全文结论39-40
致谢46-47
参考文献40-45
作者简历47
第二篇:关于干旱期间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干旱期间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
在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期间,乡新任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全乡干部职工按时到岗到位,服从党委政府的安排,积极进行抗旱救灾工作。面对干旱,乡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成立抗旱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预案,并组织各部门认真做好旱情的摸底排查、动态统计和信息反馈,进一步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有序有力开展抗旱工作;二是领导包片,部门及干部职工包组,组织乡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最新旱情,帮助群众抗旱救灾;三是召开群众会,宣传节约用水,合理调配山塘、水库的水资源;四是积极组织乡内企业支持抽水设备投入抗旱;五是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我乡的抗旱工作,把因灾损失的程度降到最小;六是为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用水车送水及组织干部送水。六条措施确保了我乡孤、寡、残及留守老人和儿童有水吃,没有因旱灾而导致非正常的事故发生。目前乡组织投入抗旱经费20万元(其中:县6万元,乡
4.5万元,群众7.3万元,帮扶部门地税局1.7万元,史志办0.5万元),上级部门支持抗旱车辆1辆,抽水机、潜水泵6台,购买小型潜水泵300余台,大流量潜水泵2台,抢修维护现有提灌站3台投入抗旱。
帮扶部门县地税局、史志办到玉华帮扶村田间地头查看灾
情,与群众交谈解民意,告诉群众做好生产自救,并投入抗旱经费共计2.2万元。太文村帮扶部门州史志办主任陆兴和带领10人到太文村与村支两委共商抗旱措施,并到群众家中走访,为12户群众送去食用油。州安监局到我乡指导抗旱,到村组了解旱情,走访群众,并对我乡境内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了业务指导,为我乡送来5000元的抗旱金费。农工局领导干部先后五次到玉华为群众送来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发展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指导群众提前预防,做好油菜育苗及分带轮作技术指导,目前正计划落实油菜育苗示范点。
第三篇:苏北新沂地区干旱情况及抗旱保苗措施调查
苏北新沂地区干旱情况及抗旱保苗措施调查
一 总述
由于持续降雨偏少,去年9月以来,河北南部、黄淮和江淮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
相比,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山东省平均降水量为
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少值,江苏降水量为196
1年以来第四少值。同时,河北南部、黄淮和江淮北
部气温偏高0℃至2℃,气象干旱发展迅速,“盘
踞”我国北方大地。
本报告的调查地新沂地区也一直受到干旱的困
扰,事实上,新沂市今年以来一直干旱少雨。
据新沂市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市16镇平均总降水量仅为699.3毫米,为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75%。今年主汛期7月20日至8月22日,持续一个多月没有降雨,为新沂解放以来60多年未遇。9月中旬至今两个月又未降雨,两次严重旱情给新沂市的抗旱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截至11月16日,新沂全市小麦播种面积共计70万亩,受旱面积已达60万亩,其中旱茬麦35万亩、稻茬麦25万亩,4.8万亩出苗不齐,近10万亩小麦出现枯黄现象,主要集中在棋盘、新店、港头、时集、马陵山、阿湖、双塘等镇的山丘区及高岗地区。
二 干旱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 是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直接原因:造成今冬以来我国大部降水少的原因是影响我国的暖湿空气少,这是由于来自东 南方
向的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空气都偏少(其根本原因
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综述:拉尼娜现象导致今冬副热带高压偏弱,太平洋西侧水汽输送较弱,同时,全球大气环流
异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气偏暖,南支槽不活跃.东南、西南的两条路线水汽输送都较弱,直接导致今冬我国北方的干旱。
当冷空气从北方入侵南下,遇到水汽较多的暖湿气流,在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运
动中便会出现降水。但从今冬的形势来看,虽然冷空气强势,但偏南风较弱,大气环流
不利于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向上输送,便无法最终形成降水。
三 干旱带来的影响
小麦在越冬期间受旱,主要会影响分蘖和成穗数,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在浇灌前已经变黄的小麦,减产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且,按照新沂地区的地域特点,1月下旬正是冬小麦返青拔节的时期,麦苗需水量大,如果不能保证浇灌,将进一步影响每个麦穗的小麦粒数。每亩的麦穗数和每个麦穗小麦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目前的情况将导致小麦每亩减产20%左右
本人所在的新店镇胡庄村也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在胡庄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沟渠内已经干涸见底。田间小道上,车子经过,都会掀起一阵尘土。极目所至,麦地里看不到多少绿色。胡庄村村民杨流涌在一块麦地里,拔出麦苗后对我们说:“你看,都干死了。” 我们看到,焦黄的麦苗根部,没有多少的根须。干涸的泥土,焦黄的麦苗,所见让人吃惊。在有的麦地当中,土墒好的部分,麦苗
顽强地长了出来;而土墒不好的地方,则根本就没出苗。一整块的麦地里,麦苗看起来显得稀稀拉拉。
杨流涌说,现在这样的干旱天气,就连他70多岁的父母都没有见过。“在我的记忆中,这一轮的干旱天气是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的。其间,偶尔有零星的小雨,但雨量实在太小,根本无济于事。到现在已经60多天了,根本还看不到一点下大雨的迹象。” 村民向我们算了以笔帐:在风调雨顺的年岁里,一亩地大约需要投入300-400元,以亩产1000斤,每斤一元计算,一亩地可以赚600-700元。如果年岁不好投入的成本会增加到400-500元左右,就像今年如果再持续长时间干旱,小麦得不到足够的雨水,可能出现大规模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在更多的村民看来,物价现在上涨的这么快,而小麦,玉米的价格又不涨,他们担心今后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在新沂全市,受旱地区除了棋盘镇外,还有唐
店、新店,时集、高流、北沟等几个乡镇。这些乡镇主要在新沂的西南和东南丘陵山区,山区农户减产已成定局,但总
产量应该比较稳定,在新沂全市,有8万亩小麦受旱比较严
重,水利部门目前正在采取引水的措施,农业部门也组织喷
灌设备,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包片,下乡到田间地头去工作。
指导农民补施肥料,在需要开沟的地方开沟,进行生产自救。
小麦的产量主要取决
于穗数,粒数和粒重,现在出现了死苗的情
况,只能在后期加强管理,提高粒数粒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产
量大幅降低的情况。
旱情在持续,一些水库,塘坝的蓄水量都没有达到正常年份的数值,一些河、湖、库的存水量也在锐减。新沂市水利局有关
负责人称,虽然8月25日、9月2日和9月7日,新沂出现
3场降雨,但目前除骆马湖蓄水量较好外,内河、水库、塘坝可用
蓄水量仅为2000万方左右。其中:阿湖水库蓄水量849万方;
高塘水库蓄水量773万方;沭河塔山闸以上段可用蓄水量仅为
600万方;内河蓄水量约80万方;小水库、塘坝蓄水量不足200
万方。
四 抗旱保苗的措施
目前新沂全市灌溉用水缺口为3000万—5000万方。在抢打新深水井45眼抗旱保苗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协调骆马湖管理单位和山东有关水利部门调水引水,通过水库等水源工程蓄水、引水,以保证农业用水需求。
据介绍,针对今年发生的两次重大旱情,新沂已投入抗旱资金1900万元。投入抗旱人力1.9万人次、轻型抗旱机械1900台套、抗旱用电190万度、抗旱用油150吨,翻、引、调水4000万立方米,浇灌面积37.4万亩,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目前仍有27.6万亩受旱,其中8万亩严重受旱。就田打井 抗旱保苗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旱情,我们来到了棋盘镇,一个受灾十分严重的地方。棋盘镇白草村支部书记杨二远介绍,白草村有村民557户,人口2300人,耕地为4250亩。村民们基本是种完玉米后再种小麦。“棋盘镇地势比较高,属于高亢山区。村里都是旱茬麦!现在天气持续干旱,小麦减产,农民减收看来不可避免。”
我们在白草村调查时发现,尽管小麦在喊“渴”,但是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并不存在问题。在白草村村口,记者看到有一个小院子,里面是一个泵房。杨书记介绍说:“这口井井深为100米,去年打的。现在白草村村民的生活用水,都是用自来水管网通到各家各户的,而且白草村这口井和棋盘镇其他16口水井都是联网的,村民的生活用水能够得到保障!”
杨书记说,面对旱情,为实现抗旱保苗,现在只能在村里合适的地点,打井取水。在距离泵房大概1000多米的一块麦地上。一台柴油机正在轰隆作响,履带在有规则地转动。打井队负责人曹兵看着泥浆从地
下翻滚而出,表情终于比较轻松了。5天前,曹兵的打
井队被新沂市水利部门调到了棋盘镇。“棋盘镇的地理
位置很特殊,海拔比较高,东西落差大概有30-40米。
选择在这个地方打井,也是现场查看多次最终才定下来的。”曹兵说,刚开始打井的时候,心里真没有底,不
知道到底要打多深。“下面有岩石,每天掘进的深度大
概在6米左右。”连续5个昼夜作业后,终于有泥浆从
下面喷了出来。“泥浆从井内抽出后,接下来安装水泵,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我们注意到,为了打井,曹兵和他的几名工人,在麦地里搭起了帐篷,还带来了被褥等生活用品。“干活干累了,可以在帐篷内休息,晚上我们也住在这里。”曹兵说,这口井打了30米左右深,现在每小时的出水量在30-40方左右,和预期的差不多。
“打井以米为单位收费的,一米费用在400-500元之间。这样一口井可以解决附近村民们三四百亩的小麦灌溉。” 曹兵介绍,目前在棋盘镇,类似这样的打井点,仅在白草,冯庄等村,就有6个点。清理沟渠 引水灌溉
可是杨书记话锋一转说:“打井一米,打井队收费
400-500元,水泵,电线等林林总总算下来,一口60-70
米的深井费用大概要四五万元。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
制,要全部实现抗旱保苗,我们镇只能依靠打井。但棋
盘作为一个农业大镇,这个投入拿不起。所以我们在打井的同时还和水库联系,希望可以引水灌溉,解决干
旱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加紧修缮破损的引水沟渠和闸
孔,购买专业的灌溉机械,水利部门目前正在采取引水的措施,农业部门也组织喷灌设备,并安排相关人员进
行包片,下乡到田间地头去工作。指导农民补施肥料,在需要开沟的地方开沟,进行生产自救。
3实施人工增雨,调节旱情。
我们从新沂市气象局了解到因为最近仍无有效降水,且天空水汽不足,实施人工增雨的天气状况不明显,所以人工增雨的方法作用不大。
五 干旱带来的反思打井引水费用高
杨书记介绍说:“打井一米,打井队收费400-500元,水泵,电线等林林总总算下来,一口60-70米的出水深井费用大概要四五万元。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要全部实现抗旱保苗,棋盘镇只能依靠打井。但棋盘作为一个农业大镇,这个投入拿不起。如果从骆马湖调水的话,由于棋盘镇海拔比较高,要通过三级提水,成本更高。”目前只有距离骆马湖较近的村庄才能调水灌溉,白草村距离骆马湖太远了,大概20多公里。“在骆马湖边上,有一个大墩闸站,从闸站引水至郑梁,这中间距离就有20多公里,而郑梁村距离白草村还有1.5公里的路,由于路途遥远,引水很不方便。”所以上级用该增加资金的拨付力度,为引水抗旱提供保证。农村水利设施老化陈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地区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几乎都为30-40年代所修建,由于长时间缺乏维护与修缮,损坏严重。这在客观上加重了干旱的程度,不利于抗旱保苗措施的开展。实际上中央每年都划拨一批水利专项资金,但是经过各级的从从节流,往往到达村手中就会只剩一点点,根本就没法兴修或修缮水利设施,这已经是阻挡农村发展的一大“宿疾”,只有将水利专项资金真正用于水利建设,才有可能抵挡类似今年的干旱,只有这样农村才有可能真正的发展。注:名词解释
⑴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⑵土壤墒情
墒,指土壤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第四篇:试论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八大关系
试论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八大关系
作者:薛选世 上传:yeguiren 来源:水利工程网 2005-05-30 00:00
防汛抗旱工作事关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它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涵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尊重自然经济规律,统筹协调并正确处理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保持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系河流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人和洪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与洪水的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上人与洪水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业社会是局部斗争,被动防守,“水来土挡”,以人类被动适应自然为主要特征,这是人适应水的阶段。工业社会是全面治理,主动控制,“人定胜天”,人们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以人类主动改造自然为主要特征,这是水适应人的阶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已逐步进入了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新阶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水旱灾害不可避免,也不能完全消除,要从单纯与洪水抗争转变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人类必须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与承受风险的能力,规范和调整自身的行为,给洪水以出路,科学防控洪水,主动规避风险,在以工程技术措施改造洪水、防治旱灾的同时,要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洪水、减轻旱灾影响。适应并非消极躲避,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工程技术等措施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
要协调好人和洪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加强洪水管理,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原则:一是与河流共存的原则。人类对河流的治理,必须尽力维护并改善河流固有的各种基本功能,维持河流健康,而不是导致河流的消亡;二是与洪水共存的原则。人类防洪体系的建设,是以将洪水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为目标,而不是消除洪水;三是保障发展的原则。人类要与洪水协调共处,必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经济平稳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四是社会公正的原则。防洪减灾的政策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两极分化;五是适度分担风险的原则。无论什么地区都有义务承担自己的固有风险,即使是确保安全的地区,也要对因提高自身工程保护标准而可能对其他地区造成的附加风险,提供必要的补偿。
2、防汛抗旱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840年的2046年中,我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共计984次,平均两年左右就发生1次。1949年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亿多亩,大约也是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旱灾也比较严重。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干旱灾害就达1056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1949年至1990年全国因旱造成农业、工业和牧业直接经济损失年均204亿元,因旱造成多达数百座城市缺水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水旱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防汛抗旱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我们治水的首要目标。因此,防汛抗旱工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在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因此,必须保证防汛抗旱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完善防汛抗旱的规划、预案、投资、建设和管理等政策法规,规范防汛抗旱行为和各种人类活动,使人水和谐共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防汛抗旱工作,要把防洪抗旱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不断完善防洪抗旱体系,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3、人与人的关系
防汛抗旱工作关键取决于人,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我国实行的是洪水风险管理,洪水的风险特性决定了洪水不但易于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会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而且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国家的治水政策及治水投入都要有利于缓解消除这些矛盾,否则,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加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则人与自然之间就会陷入恶性互动的关系,这样的治水将是没有出路的;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治水的后果很可能只是风险的转移,并可能反而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将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者进一步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则更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同样,在一个河流乃至一个流域中,难免出现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因防洪抗旱而引发的供水、发电、灌溉等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出现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水争地等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和解决不当,势必影响防汛抗旱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从防洪保安的高度出发,依法规范人类的各种活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及时化解各方面的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为防汛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应对水旱灾害和水危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现社会内部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内公平)、当代
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区际公平),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不断前进。
4、防汛和抗旱的关系
我国内地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这种气候特点导致了我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交替。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科学管理洪水,全面主动抗旱,既不能因防汛而忽视抗旱,也不可因抗旱而放松防汛。要把防汛与抗旱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防为主,防患于然,争取主动,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增强前瞻性, 提高预见性、科学性,及时向社会通报发布水文、气象等防汛抗旱信息,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洪水管理,科学调蓄洪水,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为抗旱工作打好基础。如1996年海河大水,流域各省全力以赴把洪水安全送入大海。紧接着的几年,海河流域来水偏枯,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长期干旱的地区,适当承受损失而留住洪水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实现洪水资源化绝不是一个单向问题,洪水利用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利用得越多,防洪风险就越大,抗旱效益也越大。我们既不能过于保守只求安全,忽视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能盲目强调洪水资源化而忽视安全。要不断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健全政策法规,规范人类活动,统筹兼顾,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防抗并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安全,努力满足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沙尘暴肆虐,雨水不断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甚至连年不断,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抗旱形势愈来愈严峻,抗旱任务十分艰巨,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抗旱工作,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保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了适应防汛抗旱的新形势,建议国家在《防洪法》的基础上制定颁布《防洪抗旱法》,进一步规范防汛抗旱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阔步前进。
5、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
按照《防洪法》,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防洪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责。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流域管理离不开区域管理, 区域管理也离不开流域管理,要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科学运行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流域机构要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重大决策权力,重点抓好流域内带全局性、涉及省际以及地方难以办到的事,并为流域内各省市做好服务。在宏观管理职能中,实行流域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宏观指导,监督检查。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指导、协作、监督和行业管理关系。在直管职能中,对于流域全局水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控制性水利工程,不宜由地方直接管理的重要河段或容易引起纠纷的省际重要边界河段,都由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与配合责任的关系(主次关系)。地方水利部门应在流域机构的指导下,完成所辖区段的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流域机构对地方工作进行督导。在加强流域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水利、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作用。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防汛、防凌、防污染、防断流等工作中,应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河务部门要主动为其当好参谋,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并与地方环保部门加强协作,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多部门沟通和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对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统一管理,对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污水处理、水能开发等统筹协调,促进流域的良性循环,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防汛抗旱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加上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大大增加,致使一些江河断流、河湖萎缩、水污染严重,土地、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快,沙尘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列。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防汛抗旱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防汛抗旱工作要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现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遵循自然经济规律,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洪水管理,实行全面主动抗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用水量与用水保证率需求都显著提高。如何加大调蓄洪水的能力,以丰补枯,对防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洪水并非完全有害,它是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江河物质输移的载体,是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调控洪水既可满足人类对水量、水能的需求,还有维持河道行洪能力,补充地下和地表水资源,改善河流和水库天然淤积或冲刷状况,延长堤防和水库的使用寿命,并为湿地、滩地等输送水沙改善水生态环境,稀释污水提高受污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多种功能,并可实行跨流域向外调洪水。因此,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洪水管理,不断完善防洪调控体系,保护好资源环境,尽快实现从洪水调度向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相结合转变,从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转变,从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一调度转变,从区域调度向流域和区域相结合调度转变。科学调控洪水,合理利用洪水,最大限度地挖掘洪水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通过洪水资源化促进资源环境的改善。但洪水资源化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地区人群的利益,而应当是服务于整体的、有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果仅是满足局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则可能使其他地区陷入更为难以克服的困境;如果仅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则难以避免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水库拦洪虽然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洪水资源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让水库拦蓄更多的水,因为这样的思路仍然仅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为导向,有可能继续加剧区域间的矛盾与生态环境的危机。实现洪水资源化,必须做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无论是将洪水全部拦蓄起来,确保“供水安全”,还是处处严防死守,确保“防洪安全”,都不利于洪水资源化的实现。水少时,该放的水要放下来;水多时,该淹的地要淹得起。对由此而难以避免的损失,可通过“风险分担”的模式使其降低到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现实面前,任何局部区域或部门在治水中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可能危及他人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通过洪水的风险管理,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洪水的资源化才能达到保障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保障饮水安全、生态安全,还是保障粮食安全,都对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快实现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抗旱基础工作,加快建设抗旱信息管理系统和旱情监测预报系统,利用工程、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调动社会一切力量,采取机械抽水、筑坝拦水、打井取水、修渠引水、水库控水、空中增水、改种省水、灌溉节水、综合保水等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等抗旱应急设施建设,增加抗旱水源。必要时,实行人工增雨,加强计划用水,大力节约用水,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健全抗旱服务体系,正确处理人饮用水、发电用水、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的关系,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搞好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合理统筹安排用水,确保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生态用水。
7、防汛抗旱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转变”,加强洪水管理,实施全面抗旱,但并不是说不要防洪工程,也不是说防洪工程不重要,更不排斥修建防洪工程,如果没有防洪工程,洪水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洪水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适度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支撑,不仅工程标准要适度,还要注意流域整体防洪功能的发挥,从较低层次转到较高层次,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采取综合措施,把防洪工程搞得更好,更有效。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因此,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全面考虑,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注重工程的整体效能,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应一步到位,一次建成生效,如:在建设防洪工程同时要将其防汛道路等一并建成。要对工程的经济及其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引入绿色GDP概念,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堤防、大坝等水利工程对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但如果单纯依靠工程手段控制洪水,不仅不可能有效解决防洪形势变化下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如果过于依赖工程手段,可能出现人与自然恶性互动的问题;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地滥用工程手段,还可能引起区域间矛盾的加剧,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不仅要考虑工程措施,更要注重非工程措施;不仅要考虑除水害、利用水资源,还要考虑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通讯信息、洪水监测预报、科学调度与指挥决策等非工程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防洪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定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等,加强防洪区、堤防保护区和洪泛区的社会化管理,规范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于过度的国土开发并由此使防洪条件恶化的社会行为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协调区域之间利益的平衡,努力实现公平、公正。从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入海为安”,转变为主动规避和承担风险,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洪标准、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提高承受洪涝风险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维系良好的生态,实现洪水资源化,确保标准内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防汛抗旱减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8、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全国各大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在北方一些缺水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而且在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河流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流健康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防汛抗旱工作要为河流健康提供保证。因此,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河流健康与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的关系,要以河为伴,以河为友,与河流和谐共处,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把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建立防汛抗旱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对策,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切实做好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加强洪水管理,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全面主动抗旱,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识大体、顾大局,树立全河一盘棋的思想,坚决服从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决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河道不断流,维持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依法行政 努力把水利事业推进到新水平
2、鄂竟平:大力推进两个转变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3、程晓陶:关于洪水管理基本理念的探讨
第五篇: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名称: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体系建设项目
1.2建设单位:冷水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1.3实施期限:2012年至2016年 1.4建设地点:冷水江市16个乡镇办
1.5建设目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成覆盖全市16个乡镇办153个村的农机抗旱体系网络,推进全市旱灾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6规划编制依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娄底市干旱综合治理规划。1.7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新建机埠250处,配套管路1375千米,水渠400千米,维修160处.1.8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8100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1.9效益:项目全部实施后,农民每年将创收2亿元,极大地改善冷水江的生态环境,形成全市干旱无忧的格局,社会效益明显.第二章项目建设缘由
2.1项目建设背景
衡邵干旱走廊,是以湘江、资江两条流域的分水岭为中轴线分布的广大干旱区域,东起衡阳衡东县,西至邵阳洞口县,主要涉及衡阳、邵阳、娄底以及永州的部分县市区,地处北纬25°40′~27°31′,东经110°25′~113°16′,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18%。冷水江市位于北纬27°30′49″~27°50′38″,东经111°18′57″~111°36′40″之间,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北部,位于湘中中部,下辖12个乡镇4个办事处,总面积439平方公里,地理位臵优越,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不断变化的水情以及十分脆弱的抗灾能力,冷水江市水源储量低,地表保水难,储水能力弱、用水条件差,干旱次数频繁,使本市成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县市。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资源过快开采、城镇化加快和社会发展,时一步加剧了冷水江水资源供需矛盾,干旱情势愈发严峻,粮食因旱减产绝收,人畜饮水无保障,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干旱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瓶颈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冷水江市进行了干旱综合治理,兴建和改选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及配套渠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旱情的发展,但由于一直以来干旱综合治理重涝轻旱,重大轻小,机电排机灌等农机抗旱未予充分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小,造
成提灌设施老化,缺乏科学规划,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几乎为零,造成了冷水江市干旱综合治理鲜有成效,旱情态势无法遏制,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已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列入了冷水江市干旱综合治理重要内容。2.2项目区概况 2。2。1项目区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臵及范围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麓,地处北纬27°30′49″~27°50′38″,东经111°18′57″~111°36′40″之间。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部和北部接新化县。市中心城区东距娄底市87公里,南距邵阳市83公里,西距怀化市244公里,东北距省会长沙市236公里。市境周长128.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39公里,东西最大横跨22公里,下辖12个乡镇4个办事处,总面积439平方公里。
(二)水文气象
1、气候
冷水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境影响,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深处内陆环境。在季风和地形的支配影响下,水、热时空分布不均,冬有短寒,夏有 长热,春温多变;雨量集中,前涝后旱,反映大陆性气候特色较浓。而总的气候资源丰富,与作物生长季节配合较好,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
根据冷水江市气象站记录,境内年均日照1401.8小时,平均每天日照3.84小时。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6.7‴,1971年7月26日出现过39.7‴的极端最高温,1977年1月30日出现过仅维持1小时的-10.9‴的极端最低温。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54.6毫米,从空间看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三尖镇为1434毫米,矿山乡的马颈坳为1109.3毫米,两地相差324.7毫米。每年4-6月为丰水期,11-12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
2、水资源
市境分属资江和湘江两大水系。资江水系分布在市境的西、南部,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7%;东、北隅为湘江水系,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47%。市内有5公里以上溪河16条,总长度181.9公里。市内多年平均降雨量总量为6.16亿立方米,资江过境水量126.28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4.66亿立方米。市内岩溶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动储总量为0.3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9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资江干流浪石滩水电站3.6万千瓦。全市水域占地26580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04%,其中山塘、水库、溪河水面25267亩,占水域面积的95.06%。
(三)地形、地貌及土壤
1、地形、地貌
冷水江市以山区区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马鞍形。市境北部有龙虎山脉、玄山山脉、龙盘山脉、谢铎山山脉,南部有大乘山脉、天龙山脉。市内海拔400米以上山峰有123座,其中800米以上山峰20座。北部山地面积155.8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积的35.8%,最高点在癞子岭,海拔994米。南部山地面积46.79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积的10.66%,最高点在祖师岭,海拔1072米。中部是资江谷地,以平原、岗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面积35.94平方公里、岗地面积73.7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92.41平方公里。市内最低点在铎山镇花桥村,海拔162米。境内地势相对高差910米,平均比降4.79%,宏观地貌呈一不对称马鞍形。
2、土壤
土壤的发生及其属性的差异,与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有紧密联系。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有因果关系。冷水江市成土母质类型有八种,即花岗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砂岩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紫色砂石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湖积物。经土壤普查,冷水江市共分 个土类,个亚类、个土属、个土种。根据自然条件,农、林、牧生产特点和封分布规律,冷水江市属于红壤、黄壤为主的土区。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薄,水土流失容易发生,加
上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目前冷水江市成为了娄底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县市。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公里以上河流16条,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6座,中小型灌区30个,河坝298座,山塘5200多口,各类渠道10064公里。
(五)作物种植情况及开发潜力 2.2.2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及劳力
(二)社会经济概况
根据冷水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149亿元,同比增长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9亿元,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99.93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35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9.62亿元,增长9.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69.9%26.6%。完成财政总收入156209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1363万元,同比增长21.3%。2010年,冷水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36元,同比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9元,同比增长18.7%,连续6年保持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地位。
(三)农业产业概况
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6507万元,增长4.9%,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2332万元,增长5.0 %。全市耕地面积8595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2千公顷,增长4.1%。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达4.75万吨,增长2%,出栏生猪32.3万头、牛1.2万头,分别增长2.9%、9.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8.3%,发展壮大了瑞生源生物科技、响莲葛根、宏达乳业、富康油茶等企业,加快建设特色水果、中药材、无公害蔬菜、油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了潘桥银凯、岩口三友等休闲农业。
(四)农机服务体系概况
到2010年底,全市的排灌总动力有19480KW(4716台套),其中柴油机动力12470KW,电动机动力7010KW。40KW以下机电提灌机站25座,小型、微型提灌机具保有量4500台套(18100KW),机电灌溉面积9.9万亩.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人员80人,拥有拖拉机 45 台,中小型流动提灌机具100台套;农机服务队22个,人员210人,拥有拖拉机15台,中小型流动提灌机具140台套,从事抗旱农机应急小分队29个,县级1个,乡级16个,共有120余人,共有应急提灌机具320台套。在全市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的农业生产抗旱减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离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抗旱减灾能力有待加
强。
2.2.3水利设施现状 2.3干旱成因及规律分析 2.3.1干旱成困
1、复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冷水江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气环流运动经党变化,每年夏季,副高北跃西进,天气晴热,蒸发强,是形成干旱的气象背景。冷水江整体地貌形态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马鞍形。受特殊地形影响,易产生“焚风”效应,加之地表岩石、土壤吸热性强,散热难,形成区域性干旱现象;秋季,由于极地气团与温带气团的交界面逐渐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挺西伸,受单一的暖气流稳定控制,晴热少雨,这一时期常常出现干热风及干热期,该时段正值双季晚稻需水季节,水量供需矛盾突出,极易发生干旱。2.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
冷水江市以山区(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主要由花岗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砂岩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紫色砂石岩风化物,质地松散,含沙多,粘结力差,暴雨溅击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目前冷水江市石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高于15%。因此,由降水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很少,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冷水江市地表持水蓄水能力差,使得冷水江干旱更加易发。
3.严重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冷水江水资源年内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量大多集中在4-6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0%,连续最大三个月径流量出现的时间在4-7月。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致辞使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旱涝急转灾害。冷水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400毫米,低于全省多年平均降雨1450毫米,且冷水江水资源随季节分配也十分不均,4-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0%以上,按正常年景,7-9月是中、晚稻需水高峰期,但降雨量稀少,一般只占全年总雨量的10%-15%。形成了冷水江干旱的季节性特点:干旱以夏秋连旱为主,夏旱和秋旱次之。有时有夏秋冬三季,甚至夏秋季春四季连旱。
4、薄弱的水利设施。
水利工程设施是抗旱减灾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冷水江境内水利工程相对薄弱,水资源调蓄能力不强,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冷水江已建成大小水库众多,但蓄水保水抗旱能力不强,已建水库病险多,日趋老化,水库蓄水抗旱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每年在汛期到来之前,病险水库要严格按度汛方案降低蓄水位迎汛,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汛后由于降雨少,一般不能很好地蓄足水量,防洪与兴利的矛盾十分突出。若病险水库如能正常蓄水,将大大提高抗旱能力。从灌溉设施来看,灌区建设不配套,渠系及其建筑物老化严
重,灌区不能达到设计灌溉面积,尾灌区不配套情况尤为严重。大部分的水利工程设施存在老化严重、管理维护落后、渠道杂草丛生,启闭机、闸门锈迹斑斑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质量不好、配套不全、维护管理跟不上,导致普遍老化损坏严重,效益衰减的局面。4.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机抗旱是干旱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明显。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重涝轻旱,偏重于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农机抗旱服务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农机抗旱设施疏于管理。现在的机埠及渠系配套设施大多建于50-70年代,日益老化,年久失修,渠道杂草丛生、沉积堵塞,一遇干旱,其抗旱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二是缺乏科学规划。现在各乡镇办多数机埠及渠系配套设施分布还是50-70年代的规划,随着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原有的布局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农机服务空位缺位。农机服务一直以来名义上由政府引导,扶持农户发展。但由于农机服务经济效益低,加之政府在资金上扶持力度不大,农机服务体系松散,组织、规范性不强,农机服务趋利性强,农机抗旱应急小分队形同虚设,缺乏发展动力。干旱来临,农机抗旱不能充分发挥其抗旱效益。
5.不规范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冷水江干旱的孕灾因素。人类活动使得冷水江的干旱情势日益恶化。一是开山耕种,导致水土流失,冲走了肥沃表土,致使土壤土质恶化,保水能力下降;二是矿山开采,导致踩空塌陷,加之尾矿乱弃,破坏植被,导致生态恶化,加剧水土流失;三是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增加了不透水层面积,使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增加径流量,降低封土壤蓄水的能力,加剧了旱情程度。这些人类活动致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水土流失还使泥沙流入水库、渠道,降低蓄、引水量的效能和水利工程的抗旱排涝能力,缩短水利工程寿命。2.3.2干旱的规律
1.夏秋连旱为主,持续时间长。
冷水江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特殊地形影响,导致夏秋规律性干旱。根据干旱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一般年份,冷水江市干旱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6月底-7月下旬,第二阶段出现在8月中下旬-9月下旬。有的年份,因受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两段旱情相连,出现大范围夏秋连旱。2.旱灾发生频率高,重现期短。
据统计,近600年中,冷水江市的旱年有390年,平均1。5年左右发生1次旱灾,在相关史料中,大旱、特大旱灾记载屡见不鲜。特别是建国以来,该市共发生旱灾51次,平均每年1。2年一次,可见,从年际分布特征来看,该市干旱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密,重现期越来越短。
3.干旱范围广,受灾程度深
根据冷水江市1990年-2010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统计资料及“湖南省水旱灾害”统计资料分析,旱情影响范围及旱灾损失程度相当严重。1990年-2010年期间,冷水江市年均播种面积在11万亩,年均受旱面积为2。09万亩,受旱率达到19%。此外,干旱还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值的增值。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目前,冷水江面临着人畜饮水得不到保证、粮食安全无法保障、水资源严重短缺三大问题,干旱态势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以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为内容的干旱综合治理已成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二是旱情威胁人民生活和生产,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农业的命脉,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仅2003年,冷水江市作物受旱面积达3。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1万亩,绝收1。1万亩,粮食减产1万吨,经济作物损失0。4亿元,有1125个村民组10。23万人饮水困难。而且干旱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值的增值。因此,全面推进冷水江市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的干旱治理,已成为当前一项必要和迫切的重要工
作。
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惩威胁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活生产需水急剧增加,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及影响范围有逐步加重扩大之势。冷水江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 万㎡,总需水量为 万㎡,缺水量达 万㎡,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生产,因此,增加可供水量,提高供水保证率,增强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确保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尤为必要。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高,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冷水江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恶劣,境内水土流失严重,采矿等人类活动和石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境内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崩岗和泥石流次之,工矿区同为混合型侵蚀。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生产能力,流失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减少,地力衰弱,土地产出率低,严重影响农民收入;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灾害,直接毁坏农业作物,造成减产或颗粒无收,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土流失淤塞山塘、水库、河道,降低了水利工程效能和调蓄洪水、抗旱能力,导致境内旱灾发生的频率明显提高。
四是农机抗旱体系薄弱,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目前的机电提灌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建成,能耗高,出力低,超期服役的机电设备严重老化,现有设备一旦损坏无从修复,只
能报废,余下的大多带病运行,功效明显降低,能耗普遍增加,效益逐年衰减,双加之管护体制和机制落后,管理队伍不稳,缺乏明确的建管主体,资金难以到位,一遇干旱,完全不能保证抗旱需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抗旱减灾工程服务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农机抗旱减灾能力为抓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巩固和加强农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机抗旱减灾能力体系,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城乡饮用水安全和经济安全,促进冷水江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冷水江市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本市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质特征和农机抗旱设施现状,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口饮用水安全作为冷水江市干旱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确定农机抗旱减灾能力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新建修复并重,抗旱减灾并举。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三、循序渐进,分期实施
根据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任务及其工程特点,充分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发展需要,按照建设的先后顺序,分期实施,急用急建,逐步推进,实现农机抗旱减灾科学化、规范化。
四、部门协作,优化配臵原则
打破行政界限,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协作,调配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臵,形成建设合力,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农机抗旱减灾体系。3.3总体目标
灌溉保证率达到 %,改善灌溉面积 亩,旱涝保收面积增加 亩,农作物受旱面积降低多少,旱灾损失率降低 %,缺水率降低 %,经济损失率降低 %。3.4分阶段目标
2012-2013年:减少受旱面积 亩,新增粮食产能 吨。2014-2015年:减少受旱面积 亩,新增粮食产能 吨。2016年:减少受旱面积 亩,新增粮食产能 吨。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4.1机埠更新改造规划 4.1.1现状 4.1.2建设内容 4.2机埠新建规划 4.2.1现状 4.2.2建设内容 4.3渠系配套工程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 分三期进行:
2012-2013年:水源有保证,灌溉面积大,干旱影响严重的亟需建设的 2014-2015年: 2016年:
第六章项目投资概算 6.1项目总投资
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 万元 6.2分投资估算
根据规划确定的的总体目标、分阶段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参照现行的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设定额投资估算编制规定及同类工程投资情况,初步确定估算冷水江市2012-2016年期间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各项工程总的投资规模为 万元,其中:计划2012年-2013年投资 万元,2014年-2015年投
资 万元,2016年投资 万元。6.3项目资金筹措
为了实现冷水江市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目标的,到2016年共需投入建设资金 万元,其筹措渠道为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7.1经济效益与经济评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全市受旱面积将由现在的 亩减少到 亩,全市粮食产能将由现在 吨增加到 吨,作物种植产量将增长为 %。7.2社会效益
提升我市旱灾综合治理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解决饮水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速我市农业走向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现,将极大充实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人口的数量,为搞好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7.3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防止土壤板结,遏制农田抛荒,保护耕地面积。林果业的发展,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多种资源将得到综合利用和良性循环,人和自然将达到和谐统一。第八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8.1组织机构设臵 8.2运行管理与维护
第九章项目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