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租房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分析
公租房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分析
当前,解决好广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保障性住房,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 际情况的住房保障模式,加大力度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状况,促进房地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正是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兴起的一种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保障性住房。
一、公共租赁住房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投资者(政府或企业等)持有房源,并将这些房屋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租给特定人群。其租金水平高于廉租住房,低于商品房。
公共租赁住房与其他以销售为主的保障性住房最大的区别在于产权归属性不同。公共租赁住房的产权归政府或相关机构、企业所有,不归居民个人所有。其目的是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低收入家庭出租住房,以改善这部分群体的住房困难状况。当低收入家庭收入发展变化时,有严格的退出机制。
公共租赁住房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一是体现出政府的干预性,公共租赁住房是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机构、企业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其二是需求对象的限制性,因其是保障性住房,其保障对象具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三是非营利性,不论是政府直接负责建设还是企业承担开发建设,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租赁价格的优惠性,公共租赁住房的出租价格低于一般的市场价;五是退出的灵活性,当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和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政府可随时停止发放补贴,退出程序简便易操作。
二、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尽快缓解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突出问题。我国每年城市化新增城市人口约1000万左右,而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又受到严格控制。在这种人多地少的矛盾冲突下,如果将所有中低收入群体都推向市场,将必然导致住房市场价格的进一步提升,增加租赁型公共住房比重将是有效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租赁型公共住房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低收人群体的住房需求。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多层次解决各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当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潜力较大:许多低收人群体穷其一生也不可能买得起房,只能以较低的租金价格支付住房使用权;还有职业特征为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个体经营户的低收人群体对居住场所的选择往往跟随工作地点的变动而迁移,体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因而中短期的租赁型公共住房更符合其住房要求,并有助于减少生活、出行的附加成本;再有部分刚进入社会的毕业学生或打工白领处于暂时性的购买力不足阶段,需要过渡性的租赁型公共住房以满足短期内的居住需求。因此,作为完善的住房市场,建立健全一个稳定的、规模化的公共租赁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如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推出了面向就业者的青年公寓,只要是大专以上学历、与科技园内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在上海无住房的年轻人,就可申请租房。每人在公寓最多只能住3年,单房租金888元。南京也针对大学毕业生推出了青年公寓。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弥补租赁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当前,城镇居民在改善住房条件时,都选择了购房而非租房。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租赁市场缺乏稳定性保障。因此,需要政府以制度化的模式提供租赁型的公共住房弥补中长期租赁市场的空缺。
三、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包括英国、美国、瑞典、新加坡等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按照“市场——救济型”,或按“市场——福利型”的二元政策导向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住房发展目标。即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住房严重短缺,主要由政府主导来解决住房问题;当社会主要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之后,实施市场化为主渠道,但对低收人家庭的住房保障一直存在并形成稳定的社会制度。虽然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发展背景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宜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但从一些国家的住房保障实践和相对成熟的公共住房制度中,可以在公共住房模式选择、建设方式、分配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获得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国外的主要住房保障形式
国外住房保障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出租房,即公共住房;二是政府通过干预房价,保证低价位住房供应;三是政府直接分配住房保障资金,提供中低收入者酌住房消费资金。
(二)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实现“人人有房住”的发展目标
为保障无力购房者的住房需求,国外在制定公共住房政策时普遍重视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各国租赁住房的比例都相当可观。以英国为例,在比例约30%的租赁住房中,20%左右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10%为私人租赁住房。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对申请房租补贴的低收入家庭限定的房屋租金标准为700美元以下。根据法律规定租房家庭只需支付其收入的1/3左右作为房租,剩余部分由政府付给房东。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
在公共住房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由不同的机构组成,这些机构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指负责制定政策和长期发展计划,负责与计划、财政、金融、土地、法律、建设等部门的协调运作。执行层来具体落实公共住房建设和运行。例如,韩国设立了国家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作为公共住房的决策协调机构。执行层为建设交通部,下设韩国住房住宅公社和大韩土地开发公社,专门负责建造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出租公房。
(四)通过完善的制度确保公共住房分配的公平性
公共住房属于社会公共资源,是政府福利的表现形式,其能否公平合理地分配,直接关系到公共住房政策实施的效果,国外在公共住房分配方面有两点很重要的经验:一是明确公共住房是为最需要的人提供的住房保障;二是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准人和退出机制,才能保证公共住房分配的公平性。
四、当前公共租赁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刚刚起步,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也显现出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制度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缺乏统一规范的法规制度或指导意见。而公共租赁住房的资格审核和后续管理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即使从目前各地己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国外有完善的准入审查和退出制度,家庭收入诚信公开透明,这些都是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的关键。另外,各地建设标准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约束性,如有些地方规定只有40平方米,有些地方建设标准则达到90平方米。
(二)覆盖人群相对较窄
以北京市为例,公共租赁住房刚刚起步,正处于摸索阶段,而最需要住房保障的流动人口还被排除在保障之外。
(三)资金短缺,房源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房源筹集不足,北京市的公共租赁住房一再延期登记时间。土地收益流失、资金来源不足以及管理复杂是公共租赁住房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
(四)维护成本较高。政府后续补贴较多
公共租赁住房对政府的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政府持有房源,后续的维护、更新改造以及管理方面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入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应在公共租赁住房计划中有充分的考虑。
五、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前景
(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缓解供需矛盾
过去以销售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导致政府手中缺乏持续稳定的保障性房源,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有效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矛盾,保证政府拥有大量流动性房源。政府也可通过市场化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取房源,一方面可减少政府的寻租空间,另一方面也活跃了住房二级市场。长期来看,从过去以出售为主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向公共租赁住房转变,与廉租住房一道,共同构成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可形成持续性的住房保障供应链。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三)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促进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
公共租赁住房的后续管理也是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容易导致退回到过去公房管理模式上,管理效率低,服务态度差。完全交给社会他物业管 理公司,又容易带来双方的利益冲突。因此,公共租赁住房的物业管理宜采取在政府主导和监督下,市场化运作,政府监督,政府的维修和管理补贴应补在明处,接受社会监督。
(四)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未来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主要责任将是向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提供优惠的低息住房贷款,同时,向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单位提供长期信贷资金支持,解决资金来源瓶颈问题。
(五)逐步把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扩大到城市非户籍家庭。在获取土地上,要对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给以较大的优惠政策,合理选址。因其面向全市低收入家庭,流动性较强,宜建在交通顺达,位置相对较方便的区域。其次应合理规划,以建设小户型住房为主。按照节约用地的要求,确定适当的住房建设套型面积、建筑形态和建筑容积率。同时做好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二篇:公租房租金分析
摘要:公租房租金标准的核定体现了其住房保障性质,并影响保障效果。成本法与社会平均负担法是两种不同的租金核定办法,并有不同效果。通过对比,后者更有助于达到保障目标,并能通过租金标准的动态调整实现与其他保障方式的对接。无论如何核定,都需要政府强大的执行力来支持。
关键词:公租房;租金;成本;社会平均负担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4-02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于2010年6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的,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出租的住房。这一人群的特点在于收入水平居于平均工资水平上下,但资金积累不够,无法负担购买商品住房所必要的首付款。公租房在住房保障体系中定位于廉租房之上、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之下。
北京市在推进公共租赁房过程中,创造性地采用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建设新模式和新机制。公租房筹集管理主体以市区政府为主,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由市、区住房保障机构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主体,负责融资、建设、收购、持有、管理公共租赁住房。这些机构均为政府所属机构,履行政府职责管理公共租赁房,工作以服务为导向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二是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经批准可以作为公共租赁房主体,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一些公租房,解决本园区符合条件家庭的住房困难。
公租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其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租金标准与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而其进入/退出机制又可通过租金标准的动态调节实现,因而合理确定租金标准最为关键。从公租房的出发点和定位分析,公租房的租金标准可分别通过成本法与社会平均负担法两种方法来确定,但其效果与保障力度有所不同。
成本法是目前各地正在使用或计划使用的租金确定方法,也是部分已出台公租房管理办法的城市用文件形式予以认可的核定办法,但对于如何核定成本却缺乏明确的说法与统一的认识。目前,北京市公布的公租房成本租金范围已引起很大的争议。公租房建设成本由几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土地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等。在成本核算中,不考虑在土地招、拍、挂中转移到共同开发项目中的成本,而将该部分视为公租房成本的一部分计算在内。
1.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由一级开发成本与一级开发利润构成。区别于普通商品房,公租房的土地成本中应剔除政府在招、拍、挂过程中形成的土地收益及土地出让金部分,同时,应明确限制土地一级开发利润,并减免承担一级开发企业在此过程中所缴纳的税费。在土地成本上应等同于经济适用房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此外,土地成本的降低还应通过合理选址、合理规划来实现。应该注意到的是,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其选址必须确保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周边配套完善,以有效降低入住群体的其他生活支出。因而,在选址、规划上不应通过降低生活便利而降低土地成本,而应通过合理提高容积率来降低单位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成本,通过适当降低舒适度来平衡因便利性提高而造成的土地成本上升。
2.建筑成本
建筑成本是必须投入到建筑之中的不可压缩的成本。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的提高,包括内部装修的标准化、规模化作业,仍可降低一定的建筑成本。
3.管理成本
这里所说的管理成本是指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经营管理成本,包括物业服务、维修、保养等成本,也包括为管理团队支付的工资等。管理成本的核算技术及标准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在于管理的主体上,即责任主体(甲方)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房地产开发公司,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也会带来效果的不同。以政府部门作为主体,符合公租房的权属关系和运行要求,但有可能会导致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提高。
4.税费成本
特意提到税费成本,是为了强调作为保障性住房,其本身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是用税收来对社会财富效用的重新分配;公租房的建设与运行中均应享受税收优惠,甚至于免税政策,而不应将其纳入到成本中。
5.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房地产开发中除土地、建筑外,成本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金成本与资金来源、资金周期等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在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的核算中都是考虑静态部分,而把资金成本单独计算。资金成本是房地产开发中静态成本的取得、周转所产生的额外支出。作为保障住房,公租房的资金来源应本着成本最低的考虑。目前,国家出台了利用公积金余额为政策性住房提供资金支持的相关办法,但由于规定回收周期仅为三年,无法适应公租房资金回收所需的十几、几十年的需求,无法解决问题。合理的资金来源应为地方债券形式,通过资本市场筹措长期资金,从而降低资金成本。这需要出台金融政策予以支持。
在成本法确定公租房租金标准中,关键在于政府要从社会保障性质出发,明确合理的优惠政策,真正以惠及民生为目标,避免、杜绝开发商或其他群体借公租房渔利。
为简易起见,可通过与市场上相似区位、相似条件租赁性住房的租金标准对比来确定成本范围。但须注意的是,应从市场租金中将开发利润、土地出让金、政府土地收益、出租税收等因素扣除后作为成本租金的参照标准。应该看到的是,因为租赁市场的不完善,以对比方式来分析成本范围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由于开发商利润的不透明和租赁税收的缺失。
与成本法相比,社会平均负担法更体现社会保障性质,并可以动态调整,上限可与市场接轨,下限可与廉租房衔接。平均负担法通过核定家庭年收入中扣除生活必需品支出(不计住房类消费)之后剩余部分为基数,以社会平均消费中房租消费占收入的百分比为因子,计算保障住房中的个人可负担部分,并作为租金标准。
1.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以上一为核算基础。除常用的工资收入、劳务收入等之外,考虑到家庭资产因素,比如,现有住房、汽车、存款等资产差别,应将资产以货币量化后,按社会平均资产收益率计入到家庭年收入水平中。
2.生活必需品支出水平。生活必需品支出水平可参考统计部门发布的有关数据,从中分析,获取一个固定的货币量而不是百分比。考虑到公租房的保障性质,在分析中应适当剔除高收入群体消费对统计数据的拉动作用。
3.房租、收入比。房租收入比在统计数据中也有所体现,另一个来源也可以考虑cpi 数据构成中的房租占其他生活品份额的比例来确定房租支出比。
合理确定以上参数后,公租房租金中的个人负担部分就可以得出:如其结果达到或超过市场租金标准,则表明不符合条件或应退出公租房体系;如其负担部分不足成本租金,则应以福利方式予以补贴,如租金返还。
平均负担法的困难在于收入水平的核定,特别是与准入/退出机制结合后的动态核定,需要有专业的部门来完成这项工作,并需要与税收、银行等部门的密切配合,辅之以完善的信用体系来保障运行效果。但与成本法相比,平均负担法更体现了保障性住房的福利保障特点,更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并且,对于公租房的合理使用、运转具有很大优势。
在目前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公共租赁住房土地获取费用、开发建设成本,为公共租赁住房提供长期低成本融资支持,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环节的税费减免力度,为在土地征收和拆迁安置补偿难度大、成本高的区域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以降低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综合成本。公租房定价的科学与否,是决定公租房制度成败与社会评价好坏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使用成本法还是平均负担法,关键还要看政府有关部门的定位与执行能力。对于保障住房,政府部门不是仲裁者,而是当事人,是行为的主体,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并用强大的执行力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达到保障的目标。
第三篇:关于公租房政策的落实与前景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租房政策的落实与前景的调查报告
暑假上网聊天时,一男生就很无奈地说“现在的房价那么高,一个月就几千块钱的公职,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呢!到时候,物价又那么高,连个小孩都养不活。”听完他的哀怨,我开始只是觉得这个男生好可爱,过后想了一想,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现今房价的飙升已超过一般人家的承受能力,而房子又是每个家庭在都市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因此觉得公租房的的落实与否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关注的事情。
在暑假里,我针对“你想申请公租房的哪种户型?你觉得公租房应该有哪些配套?你入住公租房了,还有哪些需求?希望公租房能提供什么样的设施?”等相关问题做了一个重庆一般市民对于公租房态度的调查。对调查问卷等情况的统计,在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准入条件方面,如本市户籍(或居住证)、稳定的工作、住房困难、未享受其他住房保障政策,市民赞同的比例分别达到64.7%、72.5%、72.1%和89.5%;在租赁价格方面,76.4%的市民赞同“租赁价格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在租赁期限方面,就“租赁总年限应为几年”这一问题,选择1至4年的占22.1%,选择5年的占35.4%,选择6至10年的占34.4%,选择10年以上的占8.1%;在房屋面积方面,对“套均面积一般控制在40-50平方米”的规定,认为“合理”的占57.3%,认为“太大”和“偏大”的占20.2%,认为“太小”和“偏小”的占22.5%。
不少市民提出,公共租赁住房推出初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希望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兴建和筹措房源;同时,健全轮候供应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供应的公平和公正。
一些单位租赁住房实施机构对进一步健全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模式、确保政府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强化租赁管理和退出机制等问题也分别提出了建议。
至于公租房的门槛问题,不少人也在关注。据网上信息: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初的计划是十年内建设完成3000万平方米,如果不够,再用两三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但是,在2011年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宣布,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提前五年完成计划。
重庆此番提速,有业内人士直言,是否会造成供过于求?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解释说,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城镇化率要达到62%,城镇人口达1800万,600户家庭。按30%的家庭需要提供公租房,即180万户,另外重庆计划引进富士康等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也增加了公租房需求。“重庆公租房首次摇号的中签率为68%。”
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原住民无论收入多少,只要人均居住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就符合申请条件;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重庆有工作的农民工,也都算在可申请之列。”
重庆公租房的建设主体是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在财政性投入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由国有的集团公司和区县政府性投资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目前重庆地产集团、城投公司、建工集团、中冶建工、外建公司等,都在实施公租房建设计划。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租赁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但是没有房屋租金的定价权和转让权。早在2010年2月,重庆就成立了注册资本10亿元的重庆市公共住房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当地公共住房的开发建设,该公司为重庆地产集团100%控股。
重庆地产集团拥有土地储备18.45万亩,占重庆土地储备公司总量的28.46%。在重庆主城范围内,土地储备主要由重庆地产集团、重庆城投和重庆渝富三家公司负责,在2009年时,重庆城投就新增收储土地4700亩。
有接近重庆地产集团的人士直言,土地要升值,房地产也要升值,公司以前储备土地,现在既储备土地、又储备房地产,这些房地产以后又可以卖,难道不好?
一位重庆地产商告诉记者,如此海量的公租房供应,肯定对商品房买卖产生影响。这些项目配套和地段潜力都不错,租满五年还可买卖,甚至买不了一套,也可以只买部分面积,“毫无疑问,这将吸引走很大部分初具经济实力、初次置业的客户”。
公租房到底是不是真正解决了房价问题?对于公租房的租金定价,6月中旬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水平,由市、县政府统筹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按实行动态调整。但是从政策实践来看,在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公租房定价大都以市场价为基准,而没有把供应对象的承受能力考虑进去。倘若公租房定价以市场价为基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租金当然也会水涨船高,这不仅会让“夹心层”不堪重负,更为重要的是,也不能体现社会保障房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公租房的定价标准上,应架构一种机制——不妨与市民收入建立联动机制。即规定市民家庭年收入与公租房年租金有一定倍数,一旦超过这个倍数,租金标准就随之调整。究竟依据什么倍数标准,相关部门要开展考察测算,并组织以“夹心层”为主要参与者的听证会,最后再颁布实施。其实,在公租房得到成功推广的香港,也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租房租金与市民收入联动机制。尤其是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租金调节机制,公租房每两年调整一次,按照市民收入指数的变动上下调整,真实反映公屋租户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正因为如此,其公租房租金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如果公租房定价真能与市民收入形成联动机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有利于保障公租房定价的公平与公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重点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如果公租房房租定价机制以市场价为基准,不但会加剧弱势群体的生存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损公租房定价机制的公平和公正。其二,能够使定价的调整做到及时、科学。尽管现行的公租房定价原则实行动态管理,但如果要调整公租房定价,还是要履行不少程序的。这种制度设计虽然相对公平,但势必会影响到执行效率。假如形成公租房定价与市民收入的联动机制,就能省去一些程序,让夹心阶层更快、更便利地受益。
公租房真的普及了吗?目前,我国住房供应体系设计的目标是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而从执行的情况看,最薄弱的就是“中端有支持”。
专家解释说:面向高收入群体,我们主推商品房。针对低收入人群,我们致力于建立、健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大致分为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但在这两类人群之外,还有着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不久的新“白领”、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一“中端”人群既享受不到保障房,短时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俨然成了社会的“夹心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聚的这类“夹心层”人群呈迅速膨胀之势,他们也是目前受高房价影响最大、对高房价抱怨最多的群体。而这部分人多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如不能缓解他们的住房需求,必将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发展。
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租房的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出公租房,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处于中端的”夹心层”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这是对城市住房制度完善的重大探索。,首先应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信用档案,将公租房的管理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对接。三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确保公租房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统筹考虑本地户籍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五是加强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公租房租住,擅自转租、出借和抵押公租房,欠交房租同等行为作出严肃处罚。
笔者语:公租房的诞生给众多的买不起房、为房而苦恼的人带来了希望,人生来平等,那么住房也理应有同等的条件。有些人,想我,为何从出生下来就要注定为住的、吃的而劳碌拼搏。造物主让我们在前二十年未能享受众生平等,我们也不去追疚,后来的几十年里,请让我们同样头擎雪白的天花板。
第四篇:重庆市公租房政策分析
重庆市公租房政策分析
摘要:中国“夹心层”的苦涩客观存在,由此催生的公租房在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尚属新生事物。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物,体现了公共权力机关的价值取向;公租房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保障了中国“夹心层”群体基本的住房需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租房,保障性住房,政策,重庆市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一些买不起普通商品房,而又无法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包括异地就业的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新市民”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国“夹心层”的苦涩客观存在,由此催生的公租房在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尚属新生事物。大力发展公租房,对于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满足城市“夹心层”的基本住房需求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以预期,公租房政策将惠及万千家庭。
一.公租房政策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1,公租房的提出: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
2009年12月20日,全市经济工作会上。***书记强调:解决住房保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要让城乡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在2010年1月至2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住房保障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初春,作出了一项搅动一池春水的重大决策———在全国率先开展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一套有重庆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吹响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军号!
在2月28日,重庆就已经开建了当地的第一个“公租房”项目。
6月12日,在继以“紧银根”为目的的新“国十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以后,住建部等七大部门又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5月24日,重庆市政府71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于7月1日正式施行。2.公租房的具体政策内容
1.公租房将限定面积,租金标准有优惠。公共租赁住房配租面积与申请人的家庭人数相对应,2人以下(含2人)选择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下住房,3人以下(含3人)选择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下住房,4人以上(含4人)可选择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内的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按照贷款利息、维护费并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房屋类别等因素,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市住房保障机构等相关部门研究确定。租金实行动态调整,每2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2.规划建设,产权由指定机构拥有,也可建成集体宿舍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公共租赁住房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建设,房屋产权由政府指定的机构拥有。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新建、收购、改建等多种渠道筹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集体宿舍。
3.资金管理和政策支持,从六方面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一)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 二)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三)土地出让收益的5%; 四)征收的高端商品房房产税; 五)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积金贷款; 六)发行债券。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租售收入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公租房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政策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逐步实行,我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住房供应体制的单一性,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买不起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我市用廉租住房等五种方式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廉租住房主要保障低收入群体,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设计上还不完善,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有阶段性,新生代就业人员和暂时买不起住房又不能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明确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住房调控思路,确定了“抓两头、稳中间”的调控着力点,以确保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导的住房保障体系。
5月24日,市政府71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于7月1日正式施行。
政策目标:
以确保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在未来10年内,由政府投资和提供相关优惠及配套政策,分别在主城和郊区区县,各建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前三年,主城和郊区区县各建1000万平方米;后七年,根据实际需求再各建1000万平方米。今年,作为启动之年,主城区将开建500万平方米,力争竣工交付20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主城区755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建设。今年四季度,区县公租房建设陆续启动,但不是31个区县(自治县)全面铺开,而是选择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黔江、长寿、璧山8个区县率先启动,年内8个区县将启动建设250万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到明年底,主城和区县开建的公租房竣工率分别要达到80%左右和70%左右。
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案:
1.供给规模严重不足,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从全国来看,重庆建设计划相对较多,但三年也只有30多万套,而且重庆不设户籍限制,虽是重庆市公租房政策的一大特色,创下迄今为止国内各省市公租房建设的新思路。但是却也让更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各类就业年限较短的院校毕业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很容易导致公租房供应量不足,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
2.资金问题。重庆公租房的建设由政府性投资主体负责。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租赁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但无房屋的定价权和转让权。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公租房建设所需资金与其建设规模一样庞大。公租房的建设土地将全为政府划拨,当一个政府把地租的调控当作赚钱工具,那只会越调越高,最后走火入魔。公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其建设单位不能收取高额造房利润,它基本是成本加三个百分点,实际就是施工队的收入,没有房产商卖房的利润。重庆大体量投建公租房,意味着地方政府要改变土地财政思维。而这道庞大的重庆公租房建设资金难题该如何解决?
3.监管制度缺乏,公租房会否步经济适用住房后尘。对于公共租赁房租金如何确定,如何审核,如何监管,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而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落入今天的尴尬,就是因为缺乏监管制度。公租房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政府部门如若自己建设,自己筹集房源,同时拥有产权与监管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一家”的情形难以避免,如何防范公租房变成“寻租房”?由于公租房可能在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给予减免,收益比较微薄,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收入减少,其建设是否会雷声大、雨点小,前期热情虚高,后期逐渐边缘化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政策问题解决方案:
1.引入行政问责机制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其一,必须要强化行政部门职责,一方面要扩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对于行政部门拖延公租房建设的行为,须明确建立问责机制。其二,海外公共租赁房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建设,通过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从而尽快解决供给规模不足的问题。
2.设立市住房保障局,专门负责公租房政策的建立、推动和落实。公共租赁房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不是炒作的概念,一定要落到实处,而不是搞政绩工程。要建立一套防止寻租和腐败的监管体系,让其真正成为“夹心层”圆住房梦的民生工程,避免经济适用房式的制度杯具。
3.通过资本信用,为公租房建设筹资。重庆地产集团以土地抵押融资等多种方式筹措公租房建设资金;同时,该市正积极协调政策性银行降低融资门槛,为公租房建设设置更为宽松的还款方式和期限。
最后,公租房能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显然,现在还无法知晓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公租房要获得认可,租金水平不能过高,但如果过低,跟廉租房没有区别,其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楼市的影响。之前的房地产调控结果已经表明,如果针对“夹心层”的刚性需求缺乏政策支撑,任何已有的调控政策效果都可能丧失。因此,公租房的出现,并不仅是解决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也事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就意味着引起房价上涨的“导火索”被熄灭,房地产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将趋于合理。如此,调控政策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挥空间,长期以来的房价上涨惯性才能够被有效遏制。
小结: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其根本目标,所以,对于社会来说,公租房的出现以及生存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政府的决心和努力。从政策的提出到试行再到以后的落实,我们看到重庆市政府做出的决心与努力,让公租房真正成为“夹心层”圆住房梦的民生工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政策所有夹心层看到了希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所有人的住房梦都能实现。
参考文献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渝府发[2010]61号 《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建保[2010]87号 《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政策解读
《我国廉租房供给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解读“廉租房”政策》 庞秀艳(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
第五篇:公租房租房合同范本
公租房租房合同范本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建立,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签订合同也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那么大家知道合法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租房租房合同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租房租房合同1出租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租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出租方)将管理的房屋租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承租方)使用,双方协商同意订立条款如下:
1、本租约为乙方取得承租房屋使用权的凭证。甲乙双方均有遵守国家有关房屋法律、政策、法令的义务。
2、房屋租金数额,由出租方根据本市现行租金标准核定。因房屋条件或租金标准变动时,其租额得予调整。每月租金,承租方应于当月15日前交清。
3、甲方根据本市公房修缮标准检查、维修房屋和设备,保障使用安全和正常使用。在正常情况下,如因检查不周,维修不及时,以致房屋倒塌使承租方遭受经济损失时,由出租方负责赔偿。
4、出租方鉴定房屋危险,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腾出时,承租方应按期迁出。
5、承租方对承租的房屋及室内装修设备,应负责保管,爱护使用,注意防火、防冻。如因照管不周或使用不当造成损坏时,承租方负责修复或赔偿。
6、承租方不得私自拆改、增添房屋或设备。如确属必需时,应事先取得出租方的同意或另行签订协议后方可动工,否则,承租方应负责恢复原状。
7、承租方退租房屋时,应于七日前通知出租方并办清以下手续:
(1)交清租金、暖气费和应交纳的赔偿费;
(2)按租约交清负责保管的房屋及装修设备;
(3)撤销租约。
8、承租方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出租方可以终止租约,收回房屋:
(1)把承租的房屋转租、转借或私自交换使用的;
(2)未经出租方同意私自改变承租用途的;
(3)无故拖延租金三个月以上的。
9、租赁房屋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10、本租约自立约日起生效,一式两份,甲乙方各执一份,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出租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承租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立约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公租房租房合同2出租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租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房屋租赁的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房屋基本情况
该房屋坐落于____号,使用面积____平方米。
第二条、房屋权属状况
该房屋属于公租房。
第三条、房屋用途
该房屋用途为住宅,乙方租赁后作为住房使用,乙方不得用于其他,否则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第四条、租赁期限
(一)房屋租赁期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共计____年。
(二)租赁期满,乙方应无条件交还甲方该房屋。
乙方有意继续承租的,应提前3个月向甲方提出书面续租要求,双方经协商后可重新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第五条、租金
(一)租金标准:按全县公租房价格进行支付
(二)租金支付时间:____月____日
第六条、房屋租赁保证金
(一)甲方交付该房屋时,乙方向甲方支付元房屋租赁保证金。
(二)租赁期满或合同解除后,房屋租赁保证金在乙方结清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后如数返还乙方。
第七条、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一)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二)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本合同(及附件)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生效后,双方对合同内容的变更或补充应采取书面形式,作为本合同的附件。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出租方(甲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承租方(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