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办法(鄂交财〔2008〕374号)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办法(鄂交财〔2008〕37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湖北省境内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收费管理,根据《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关于设立全省交通系统公路、桥梁路产赔偿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函》(鄂财综复字[2002]442号)、省财政厅《关于启用湖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13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高速公路、公路桥梁路产赔(补)偿费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是指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按照省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范围和标准收取的路产赔偿费、占(利)用公路补偿费和超限运输车辆补偿费。
第四条
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以下简称省高管局)负责实施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收支的管理。
第五条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高管局及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分两级设立收入、支出专户,实行独立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定期报告财务信息。
收支核算、票据领购销等由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具体会计核算执行《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会计核算办法(试行)》。
第二章
收入管理
第六条
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必须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核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收取,不得超范围、超标准收费。
第七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在进行现场调查取证,收取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时,不得少于2人。
第八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在银行开设经财政部门审批的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收入专户,用于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的存款管理。
各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交班时必须按相关规定办理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票、款交接手续。收取的款项必须于收款后当日(节假日顺延)全额存入指定的收入专户。
第九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将收入专户的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上解至省高管局收入专户,由省高管局按时上解省交通厅,省交通厅上解至省财政厅预算外资金专户,收入专户月末清零。
第十条
各高速公路管理管理机构应当于次月5日前向省高管局报送上月“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收入月报表”(一式两份)。收入月报表应按“路产赔偿费”、“占(利)用公路补偿费”及“超限运输补偿费”等项目设置明细表分类填报,并经填报人、路政管理机构负责人签字,加盖路政管理机构印章。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遵循专款专用、统筹兼顾的原则。路产赔偿费和占(利)用公路补偿费应当用于因当事人造成损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的修复,超限运输补偿费主要用于因超限超载运输造成损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的修复。
第十二条
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支出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申请使用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时,应编制明细的项目支出预算。
第十三条
路产赔偿费的支出,由省高管局根据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申报的项目审核后安排,超限运输补偿费和占(利)用公路补偿费的支出,由省高管局根据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申报的项目、高速公路里程、超限运输车辆行驶情况及高速公路损坏程度统筹安排。
第十四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按月编制“高速公路路产修复支出明细表”和“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拨款申请表”,并经填报人、路政管理机构负责人签字,加盖路政管理机构印章后于每月5日前报送省高管局。
第十五条 收到各高速路政管理机构报送的“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拨款申请表”后,省高管局应及时审核并向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申报用款计划,待计划批复后向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下达具体预算项目通知,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必须按照批复后的预算项目执行。
第十六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于每月5日前向省高管局报送上月财务会计报表(一式两份)。
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十七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收取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时必须统一使用由省财政厅统一印制、套印湖北省财政票据监制章(财政部监制)的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公路路产赔(补)偿费)。
第十八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执行《湖北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鄂财综〔2006〕42号)和相应的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专用票据管理规定,切实加强领取、发放、使用、核销、保管各个环节的票据管理。
第十九条 省高管局凭省财政厅核发的票据购领证向省财政厅统一购领“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凭省高管局核发的票据购领证向省高管局领用票据,领用票据时均应填制“票据发放领用单”。
票据发放应坚持交旧领新的原则,提交已使用票据的“票据核销表”和已使用票据的第四联(送财政核销联),经票据发放单位审核并核销旧票据后,方可购领新票据,票据核销表需经相关人员签字盖章后方可办理核销手续。
“票据发放领用单”一式三联,其中票据发放单位和领用单位各一联作为事后备查,存根一联,经发票人、领票人签章,方为有效。
第二十条
票据应先验收入库,后登记发放。票据管理人员按照购领单上注明的票据字号、票据本数和起止号码进行验收。发现票据缺页、漏页、跳号、重号的,应整本停止使用,并及时向票据发放单位报告。
第二十一条
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因工作需要领取收费专用票据须经路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开票人员应于开票当日填制“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收入日报表”连同票据第三联(记账联)以及所收票款(或银行已收款的现金缴款单)交财务管理人员。
第二十二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按照管用分离的原则,设专人、专柜妥善保管票据,制定防盗、防水、防火、防蛀等措施,保证票据的安全、完整、有效。如发生票据丢失,应及时声明作废,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报上级路政管理机构处理。
第二十三条
票据存根联应完好保存五年。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票据,由省高管局提出申请并负责登记造册,逐级上报,经省财政厅核准后销毁。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省高管局及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的收支及票据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严重违纪行为应严肃处理,并逐级上报。
第二十五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明确独立的稽核人员对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将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调离执法岗位,并追究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的责任:
1、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
2、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票据收费的;
3、少开票多收钱或只收钱不开票的;
4、故意隐瞒、截留、坐支、挪用应上解的收入资金的;
5、不按下达的预算项目使用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的;
6、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省高管局应当建立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审计制度。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省高管局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交通厅核备。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关于印发《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精)
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文件 鄂高管„2008‟78号 错误!未指定书签。
各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长江大桥:
为加强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根据省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鄂交财„2008‟374号)文件规定,省局制定了《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学习,贯彻执行,及时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湖北省境内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根据《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关于设立全省交通系统公路、桥梁路产赔偿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函》(鄂财综复字„2002‟442号)、省财政厅《关于启用湖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13号)、省交通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鄂交财„2008‟374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条 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总队(以下简称执法总队)设立收入及支出帐户各一个。各路政支队只在支队层级设立收入及支出帐户各一个,执法总
队直属大队只设立大队层级收入及支出帐户各一个(属执法总队直属大队,但路政业务受其它支队指导管理的除外)。
第四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路产赔(补)偿费管理实行独立核算,具体会计核算执行《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会计核算办法(试行)》。
第五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财务人员必须于每月5日(节
假日顺延)前向局路政法规处、费收财务处报送上月会计报表(一式两份,含日常经费支出),并经填报人、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第六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财务人员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对上季度的路产赔(补)偿费收入上缴、拨款等往来项目,与局费收财务处进行对账核实。
第二章 收入管理
第七条 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必须严格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收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范围、提高或降低标准收费。
第八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应安排持有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具备一定财务实践经验的人员负责本路段路产赔(补)偿费的收缴管理工作。
第九条 各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进行现场处理、收取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时,不得少于2人。
第十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当日收取的全部赔(补)偿费24小时内必须全额存入本支队(直属大队)收入帐户。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应做好财务人员交班时路产赔(补)偿费票、款交接手续,确保赔(补)偿费的正常收缴。
第十一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路产赔(补)偿费分两次解缴。第一次必须于每月26日足额将本月1-25日收入专户的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上解到高管局收入专户,第二次必须于次月1日前足额将上月26日至上月末收入专户的公路路
产赔(补)偿费上解到高管局收入专户,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收入专户月底清零。
路产赔(补)偿费利息与本金一起按要求足额上解。
因上缴路产赔(补)偿费产生的手续费在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管理经费中支出。
第十二条 省高管局每月28日足额将收入专户的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上解省交通厅,收入专户月底清零。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三条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使用遵循统筹兼顾、专款专用的原则。路产损失赔偿费和占(利)用公路补偿费主要用于因当事人造成损坏的公路、桥梁等安全设施的修复,超限运输补偿费主要部分用于因超限超载运输造成损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的修复。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按照预算管理要求,经批准可以部分用于弥补治超检测站设施更新维护、路政装备更新、路政执法科技创新、路政教育培训、建筑控制区内原有房屋拆迁补偿、对保护
路产、维护路权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进行奖励等管理经费不足,但不得用于干部职工的福利支出和工资性补贴。
第十四条 超限运输补偿费和占(利)用公路补偿费由高管局根据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申报的项目、高速公路里程、超限车辆行驶情况及高速公路损坏程度统筹安排。由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填写申请表,经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审核后报领导审批。
第十五条 路产损失赔偿费由高管局根据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申报的项目审核后安排。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每月20日前应将下月支出预算表报局路政法规处、费收财务处,经相关处室负责人审核后报领导审批。
实施委托管理的路段由该路政大队或中队及时提交支出预算,受委管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汇总后按程序报高管局审批。
第十六条 路产损失赔偿费的拨付实行当月拨付上月公路、桥梁等安全设施修复费用。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使用路产损失赔偿费应编制“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拨款申请表”,并经填报人、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于每月5日前(节假日顺延)送局路政法规处、费收财务处,经相关处室负责人审核后报领导审批。
第十七条 省高管局审核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拨款申请表后,及时向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申报用款计划,并根据批复向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下达具体预算项目通知。凡未按照预算项目通
知使用拨款的,自下月开始在该单位拨款计划中核减此拨款数额直至完毕,核减金额纳入统筹资金管理。
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十八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收取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时必须统一使用由省财政厅统一印制,套印湖北省财政票据监制章(财政部监制)的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公路路产损失赔(补)偿费)。
第十九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要执行《湖北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鄂财综„2006‟42号)和相应的公路路产赔(补)偿费专用票据管理规定,严格使用“湖北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公路路产损失赔(补)偿费)”,切实加强领取、发放、使用、核销、保管各个环节的票据管理。
第二十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的内业人员为本单位的票据领用、保管、核销人。
第二十一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持高管局核发的票据领用核销证向局票据发放部门领用核销票据。票据发放坚持核销多少旧票据领用多少新票据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内业人员应认真检查所领新票据,发现票据缺页、漏页、跳号、重号的,应将整本票据退
还发放部门,重新领用其它票据。
第二十三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应做好新领票据的登记入库工作,做到新旧票据分类分开存放。
第二十四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票据的发放应根据各大队或中队的实际使用情况,按照保证一个月的使用时间,按票据自局领用先后顺序、合理发放票据,严禁一次发放多个月使用量,严禁票据在有关单位超时积存。
第二十五条 票据的核销根据需要或每双月底进行一次。核销时应详细填写票据领用核销证,领用核销证经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并提交已使用票据的第四联(送财政核销联),送局票据发放部门核销。
第二十六条 票据的使用填写应细致谨慎,减少票据作废现象发生。第二十七条 执法人员因工作需要领取收费专用票据需填写临时领用票据申请表,经大队或支队主要负责人签字批准方可领用。
票据临时领用人应于票据使用结束后24小时内将票据以及所收票款(或银行已收款的现金缴款单)交财务人员,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应设专库妥善保管票据,按照“三铁”:铁门、铁柜、铁窗的要求做好防盗设施,并做好防潮、防火、防蛀等措施,确保票据的安全、完整、有效。
第二十九条 发现票据被盗、丢失后三天内应查明原因,并将书面报告送局路政法规处。如发生票据作废现象,应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于票据核销时报局路政法规处。
第三十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每月底应对本月票据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并于当月5日前将上月票据使用情况表报局票据发放部门。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高管局成立由局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路产赔(补)偿费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加强路产赔(补)偿费的收支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路政支队(直属大队)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大队或中队路产赔(补)偿费标准的执行情况及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挪用赔(补)偿费事件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局路政法规处。第三十三条 未按规定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未按规定及时上解赔(补)偿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与支队(直属大队)全年预算挂钩。
第三十四条 发现以下行为,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调离工作岗位,并追究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的责任:
1、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
2、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票据收费的;
3、少开票多收钱或只收钱不开票的;
4、故意隐瞒、截留、坐支、挪用应上解的收入资金的;
5、不按下达预算安排规定的项目使用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的。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
1、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专用票据领用核 销证
2、路政管理机构路政专用票据发放登记表
3、临时领用路政专用票据登记表
4、湖北省高速公路路政专用票据清理表
5、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拨款申请表
6、超限运输补偿费及占(利 用公路补偿费使用申请表
7、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支出预算表
8、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 偿费管理预算项目通知 书
主题词:错误!未指定书签。
抄送:错误!未指定书签。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办公室 2008年10月23日印发
湖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专用票据领用核销证
路政管理机构路政专用票据发放登记表 单位:
临时领用路政专用票据登记表 单位: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政专用票据清理表 单位:
单位负责人: 制表人: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拨款申请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附件 6 超限运输补偿费及占(利用公路补偿费使用申请表 年 申请项目名称 申请理由 项目描述 预算金额(元 月 日 单位: 序号 备注 局领导: 路政法规处: 费收财务处: 路政管理机构负责人: 附件 7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支出预算表 预算单位: 序号 支出项目名称 数量 预算金额(元 备注 合计 局领导审批: 路政法规处审核: 费收财务处审核: 路政机构负责人: 制表: 附件 8 湖北省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费管理预算项目通知书 预算单位 预算项目名称 预算金额(元 审批金额(元 备注 序号 局领导: 路政法规处: 费收财务处: 制表:
第三篇: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鄂财社规[2011]19号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规[2011]19号
各市、州、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湖 北 省 财 政 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 1 — 附件:
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负责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 2 — 第二章 资金筹集及使用范围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按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适时调整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第五条 就业专项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从政府统筹调剂的非税收入中安排的资金;
(三)上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四)社会募捐筹措的资金;
(五)就业专项资金利息收入;
(六)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
(七)其它资金。
第六条 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创业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六)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七)就业见习补贴;
(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九)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十一)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十二)“充分就业社区”奖励;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贴;
(十四)创业扶持补助;
(十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十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省财政分配就业专项资金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扶持和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情况)、就业专项资金绩效、就业工作成效等因素挂钩,重点考核各地就业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支出进度、支出结构、支出效益等,对有违规问题的地区,将相应扣减补助资金。补助资金按照因素法和项目化管理的办法分配,每年分两次拨付,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
第八条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 4 — 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严禁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严禁用于基本建设、租赁、交通工具购臵和部门或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支出。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 资金拨付办法及程序
第九条 职业介绍补贴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获得职业中介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登记的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相关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 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16号)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和创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对已经足额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未足额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执行期限不超过2013年底。
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的标准为200元/人。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其劳务派遣人员不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条 职业培训补贴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
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可向职业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应附:— 6 — 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证明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实训,培训时间不得低于7天,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200元—2000元/人。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与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费申请材料除前款所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材料外,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代为申请协议书等。职业培训机构凭借劳动预备制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对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
— 7 — 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
企业新录用的四类人员,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企业定额职业培训补贴。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前,需将培训计划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培训后根据劳动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企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附: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培训合格证书等凭证材料。
对培训对象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培训机构可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补贴代为申请协议书,由培训机— 8 — 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免交补贴标准内培训费用,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含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建立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实行年检制度,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一条 创业培训补贴
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技能时间不少于10天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申请,培训对象免费参加。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复印件。创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对已经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参训人员,补贴标准为1200元/人;未办理工
— 9 — 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补贴标准为800元/人。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下同)。
1、对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上述三项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企业(单位)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 10 — 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按不超过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率计算的缴费额的60%给予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上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由本人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明细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经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劳动者,不得享受灵活就业人员
— 11 — 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含政府投资开发和购买的)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支付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的单位(企业),按其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的公益性岗位补贴。
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或政策享受期满后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企业),可按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申请,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创业工作需要继续筹集落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保持在一定的规— 12 — 模以上。上级财政拨付担保基金补助、代偿损失补助以及同级财政安排的担保基金应专户储存于同级担保机构在经办银行开设的担保基金专户,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利息计入担保基金,不得挪作他用。
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从事非国家限制性行业的,均可在创业地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在限额内给予财政贴息。对城乡劳动者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
完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风险机制。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当年增长5%以上的地方,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省级和市州县要共同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管理。省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承担各市、州、县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余下部分由各地担保基金承担。建立省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奖补制度。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1%给予奖励性补助,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承担0.5%,所需资金全部从贴息资金中安排,用于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突出的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用社区等单位的工作经费补助。
— 13 — 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就业见习补贴
对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企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材料应附:实际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人员《身份证》、《登记证》复印件和大学毕业证复印件、企业(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
第十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四类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附: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减免收费证明(减收或免收均需当事人签字)等凭证材— 14 — 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基本账户。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暂按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职业技能鉴定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04‟196号)执行。
第十七条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现行特定就业政策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第十八条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合理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场所、公共就业实训、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设施设备和信息网络建设(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臵、开发应用和运行维护支出),以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等专项招聘、宣传活动和资金审核公示等资金支出。省级财政对各地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预算,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
— 1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第十九条 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对经地方人民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并派驻专门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驻外劳务工作机构,同级财政根据其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社会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方面的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奖励
对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社区,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评定后,给予奖励。其中,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给予8000元奖励,对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给予1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称号的给予1.5万元奖励。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办法和评估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助
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参加劳动预备— 16 — 制培训的农村学员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月拨付学员本人。就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应与培训对象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书等凭证材料。
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8元。第二十二条 创业扶持补助
对就业困难人员新增自主创业的,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后,可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其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需附《登记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
对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按照担保总额的1.5%给予担保费补贴。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租、水电等减免的,可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
— 17 — 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予经费支持,所需资金从地方政府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购臵技能研修实训设施设备、聘用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开发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等。
第二十四条 其他支出
包括《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工本费以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由省人社厅统一印制,免费发放。
第二十五条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上述各项补贴支出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财政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的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或公示情况按规定拨付资金。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执行按月或按季受理补贴申请的规定,及时受理各类单位和个人的申请;受理申请后,要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审核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就业等信息管理系统,并采取实地核查、电话抽查、专业机构审查等手段,确保申请资料的真实、完整;审核完成后,要在当地人民政府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18 — 网站上公示申请单位或人员名单、补助项目、拟补助金额等,公示期最短为1周;公示后无异议的,要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报财政部门。各地财政部门在收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审核材料、审核意见和拨款申请后,要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抽查,并将抽查情况反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地财政部门要根据抽查情况及时办理拨款手续,并将拨款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按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及时、均衡、有效、安全”的要求,加快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按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及时编制分项
— 19 — 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台账,按月做好与财政部门对账工作。在终了后,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
终了,就业专项资金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同级财政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使用。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将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筹措的就业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按季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账。县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专项资金支出户”,负责核算发放给个人的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
— 20 — 第二十八条 中央、省属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级财政在分配各地就业专项资金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省管理企业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五章 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 21 — 挪用、骗取就业专项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培训机构采取虚报培训人数或者培训时间等手段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责令退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参加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政策。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责或者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措施的;
(二)虚报促进就业考核指标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专项资金的;
(四)擅自改变就业专项资金用途的;
(五)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六)虚报、冒领、骗取就业专项资金的;
(七)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 22 —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负责解释。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已经发布的有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执行。《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鄂财社发„2009‟70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鄂财社发[2006]17号 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发[2006]17号
各市、州、县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6]1号)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附件:《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遥知》(鄂政发(2006)1号)、《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负责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四条 各级财政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第五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财政部门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5%安排的就业再就业预算内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从政府统筹调剂的预算外资金中安排的资金;
(三)上级财政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
(四)按《失业保险条例》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资金;
(五)社会募捐筹措的资金;
(六)就业再就业资金利息收入;
(七)其他资金。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六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创业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损失及担保费;
(六)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七)公益性岗位补贴;
(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九)特定政策补助;
(十)劳动力市场建设;
(十一)驻外劳务工作机构补助;
(十二)公共实训基地补助;
(十三)“充分就业社区”奖励;
(十四)《再就业优惠证》及相关证件工本费;
(十五)经省政府或经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共同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省拨各地的中央财政就业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特定政策补助。
第四章 资金拨付办法及程序
第八条 省财政分配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各地财政实际投入、资金使用情况、扶持政策落实状况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绩等因素挂钩,实行指标一次统一下达补助资金按季拨付、年底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第九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设办公楼、培训基地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不得用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无关的其它方面开支。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职业介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提供免费服务,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名单及免费职业介绍服务证明、《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求职登记证明等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就业证》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介绍机构或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同时,在确保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好职业介绍补贴资金预算,根据其免费职业介绍成功情况按季据实结算。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的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200元/人,县、市150元/人。
(二)职业培训补贴。对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经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后实现就业的,可向培训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位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及《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求职登记证明等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就业证》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补贴,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审批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由培训机构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经核实确认后,可免交补贴标准内培训费用,待培训结束后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600元/人,县、市500元/人。
(三)创业培训补贴。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参加创业技能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创业培训补贴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审批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对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好、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补贴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1200元/人,县、市1000元/人;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执行。
(四)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①对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援助对象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应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对就业援助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由同级财政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医疗保险补贴只在剩余期限内执行,不予追补。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O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企业(单位),以及请款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②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援助对象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以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当地政府确定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率计算的缴费额的50%给予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上述就业援助对象实现灵活就业后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或《就业证》或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发给申请者本人。
③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且难以再就业的“4555”国有特困企业下岗困难人员(即在2006年底之前女性年满45周岁、男性年满55周岁)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援助。各地可按参保缴费地上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逐年或一次性将上述人员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额缴至其法定退休年龄。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拨入财政社保基金专户,并将有关凭证转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记账手续。
(五)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各地要保持一定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其中,省级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市、州保持在500万元以上,直管市保持在200万元以上,林区及县(市)保持在100万元以上。省级和市州要共同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管理。省级担保基金可承担市、州、县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各市、州、县财政部门应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确定贷款担保基金的代偿率的最高限额,对限额以内、贷款担保基金自身无法承担的代偿损失,经本级担保机构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予以弥补。有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六)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援助对象的单位(企业),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财政部门复核后,根据本地实际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申请,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个人居民身份证、工资表、《再就业优惠证》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或公益性岗位证明等相关资料。
为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范围的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就业援助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地可结台实际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就业援助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
(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就业援助对象、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可申请减免职业技能鉴定费。其中,就业援助对象生活确有困难的免收鉴定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减半收取。财政部门按劳动保障部门实际减免的职业技能鉴定费予以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附符合减免政策的个人身份证明、被鉴定人员名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减免收费票据.(减收或免收均需当事人签字)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O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八)特定政策补助。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遗留的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一是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在做好与相关再就业政策合理衔接,不影响再就业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三是省政府明确的其它特定支出项目。特定政策补助暂定执行到2007年底。
(九)劳动力市场建设。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资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等工作。
(十)驻外劳务工作机构补助。各级财政根据驻外劳务工作机构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至职业中介、社会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方面的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和奖励。
(十一)公共实训基地补助。各级财政对依托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给予适当的补助。
(十二)“充分就业社区”奖励。对基本无失业、无“零就业”家庭的社区,经逐级申报、省财政厅和劳动保障厅认定为“充分就业社区”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再就业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再就业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批准的预算;及时编制分项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清理和对帐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和说明,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资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就业再就业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使用。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将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筹措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按季与劳动保障部门对帐。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户”,负责核算发放给个人的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2005年底结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合并纳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失业保险关系在省的中央和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由企业和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并出具证明,经省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省财政部门复核后,从省级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拨付。其他中央、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级财政在分配各地就业再就业资金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素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名、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六章 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再就业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再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对违规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要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再就业资金的;
(二)擅自改变就业再就业资金用途的;
(三)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四)虚报、冒领、骗取就业再就业金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勇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再就业人数、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市、州、县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湖北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鄂财社[2003]14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社发〔2005〕1号 )(定稿)
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发〔2005〕1号)
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财政局、卫生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超支风险,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的意见》(财社〔2004〕96号),结合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实际,现将《湖北省新型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以卞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五年一月十日
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超支风险,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以下简称“风险基金”)制度。
第二条风险基金是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和合作医疗基金结余中划转的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专项储备资金。
第三条风险基金由试点县(市、区)按3%每年从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总额中提取;基金结余较多的试点县(市、区)按结余资金的50%划入风险基金。
第四条试点县(市、区)风险基金的规模应经常保持在上一筹资总额的10%。风险基金达到规定的规模后,不再提取。风险基金按规定动用后,应及时补充,保持确定的规模。试点县(市、区)风险基金提取比例和总规模需要调整的,须报省财政厅、卫生厅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风险基金以县级为统筹单位。试点县(市)筹集的风险基金及其利息的所有权不变。风险基金必须全部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和改变用途。
第六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保持收支平衡,风险基金作为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合作医疗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
第七条非正常超支是指因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当年大病人数异常增多等原因,使按规定应由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致使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
第八条合作医疗基金正常超支主要是通过采取适时调整补助方案、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等措施加以解决,一般不得动用风险基金。
第九条符合第六条、第七条规定,需要动用风险基金的,由试点县(市)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提出申请,报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批准,试点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拨付。
第十条各试点县(市)、区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试点工作实际等,研究制定具体的风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卫生厅备案。
第十一条风险基金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及利息相关规定计息,其利息要归集到风险基金的本金中。
第十二条风险基金要严格执行《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财务制度》,纳入财政社保专户管理,严格履行动用风险基金的审批程序。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和挪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基金和利息。
第十三条风险基金要严格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实施风险基金办法之后,各地要相应增加风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科目。
第十四条试点县(市)、区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基金封闭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严格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违规划拨的资金要坚决抵制。
第十五条对违犯规定的,擅自动用、挪用风险基金的,要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此办法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资金管理问题的通知》(鄂卫发〔2003〕99号)风险资金提取办法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