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时间:2019-05-14 08:2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第一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2005-3-22 来源:本网

发言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何兴照副总工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一、二期)涉及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4省(区)的14个市、48个县(旗),总面积3556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347万km2,是我国水利行业首次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型外资项目。

一、二期项目区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农业是项目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一期项目区199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67元,二期项目区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元,远低于项目省(区)同期平均水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泥沙大量进入黄河,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给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和隐患。为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水利部从1990年开始探讨在这一地区利用世行贷款开展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性。

一期项目从1991年开始前期准备,1994年10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信贷),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二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前期准备,1999年12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信贷5000万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式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两期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

在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四省(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项目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誉和好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引进、吸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利的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为全面达到预定项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项目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被世行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荣获世界银行颁发的2003年度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

一、项目前期准备

1、可行性研究。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和可行性研究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的必要条件。根据世行软贷款“扶贫和改善环境” 的宗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的特点,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围绕 “发展农业生产,促使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的项目目标,中央和四省(区)组织技术人员,对黄土高原项目进行了充分论证。从1991年起,按照世行要求以及国内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关规定开展了全面的项目前期准备。为满足世行项目在经济效益评价和投资成本分析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水利部派出2名技术人员,赴纽约世行总部,学习专门的经济分析和成本分析软件,中央、省、地、县各级抽调近千名业务骨干,共同开展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经过各级业务部门,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建议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利用外资方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等论证材料,使项目顺利通过世界银行的预评估和评估,1994年4月在华盛顿通过谈判,5月27日得到世行执董会批准,同年10月3日正式生效。二期项目从1998年起前期准备,由于有了一期项目奠定的良好基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项目立项所需的所有技术文件和论证材料,顺利通过世行项目预评估和评估,1999年5月获世行执董会通过,1999年9月签署法律文件,同年12月正式生效。

2、规划设计。项目在规划设计中,紧紧围绕项目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高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与开发体系,注重各类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发挥,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提高作物单产,促进陡坡退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修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水保工程,有效的拦蓄、利用径流泥沙;通过育苗、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发展经济林、大面积封育保护,增加项目区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考虑贷款项目的还贷要求,在项目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保证项目贷款偿还。

按照世行提出的要求,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引进系统工程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用于小流域规划以及项目监测评价和管理等,使项目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项目经济分析、财务分析、工程概算和成本分析中使用了世行研制的Costab和Farmod等计算机软件;在项目规划中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小流域规划编制;在项目投资使用、物资管理及采购、实施进度、财务报账等方面也广泛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推动项目科学管理。各项目县(旗)政府对项目准备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经费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并积极参加中央项目办组织的有关培训学习,使项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很快达到项目工作需要,并且为以后的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世行方面的高度肯定。

二、项目实施管理

1、组织机构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了健全完善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在水利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央项目领导小组,由水利部1名副部长担任组长,国家有关部委、司(局)及流域机构负责人、四省(区)分管项目的副省长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制定有关项目建设方针、政策,审批项目总体规划,协调四省(区)及中央各部门之间关系,解决重大的项目问题。省(区)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省(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市、县、乡各级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各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以水保部门为主,吸纳农、林、牧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中央和省(区)级还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小组,负责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咨询,进行技术指导。

中央项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由黄委1名副主任担任主任,全面负责项目宏观技术指导,协调各省(区)项目活动;通过ICB、LCB等方式组织项目物资采购;负责社会发展项目的实施,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国外考察培训和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审批治沟骨干工程,检查监督各省(区)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审查四省(区)报账申请,负责与世行和中央各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沟通。

中央项目办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通过对项目各省(区)的宏观协调指导,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黄河治理开发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等要求,结合各省(区)区域治理和开发规划,在统一的框架和体系下组织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规划,保证各省(区)提出的项目建设区域性目标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在项目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作用。各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及运作流程见下图所示。

2、计划管理

项目执行进度采用计划管理。四省(区)各级项目办依据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及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逐级编制并上报下年度项目工作实施计划,4省(区)项目办汇总后报中央项目办,由中央项目办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项目总体实施计划,作为下年度项目执行依据;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统计,由各级项目办具体负责,计划执行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会计核算等资料的填报,由各级分别负责,省(区)项目审核、汇总后上报中央项目办;中央项目办根据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对各省(区)项目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下年度计划进行协调、审查、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世界银行。

同时,中央项目办还必须随时随地对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计划落实情况及有关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帮助,要求制定统一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了解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征求各省(区)对项目计划的改变和调整建议,经过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在必要时征得世行同意对项目计划做出调整。

3、财务管理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省贷省还的打捆项目,世界银行为一、二期项目提供的贷款总额为3亿美元,在资金支付方式上根据世行项目特点采用了报账制,即对于建设完成的项目内容,按照项目监测规定,通过各项目办检查验收合格后,根据实际数量和规定的支付方式向项目专用账户申请支付。一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财政部,二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四省(区)财政厅;项目建设资金由各省(区)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并下拨。但四省(区)项目机构对于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完成措施的数量、质量及真实性负有责任,并且对贷款的发放和使用具有控制监督职能。

为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按照世行要求全面推行了项目财务审计制度。各省(区)在专业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定期组织编制本省(区)财务报告,由中央项目办审核汇总编制总项目财务报告,报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同时,每年定期由同级(及世行指定)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项目提款报账流程见下面框图所示。

4、还贷机制

贷款发放和回收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一般是省(区)财政部门转贷给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或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按照项目机构提交的措施任务情况与合同数额,搞好贷款发放。国内配套资金的运作方式与贷款发放基本相同,同样由受益方与相应的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同,纳入基建和项目管理程序一道管理,采用报账制的方法进行支付。所不同的只是国内配套资金不需签订还贷合同。

贷款偿还原则上本着“谁使用、谁受益、谁还贷”的原则,采取由地方政府(财政)承诺,贷款使用和受益人还款的做法。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主要的还贷途径有以下几种:

①项目区各级政府从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地方财政税收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或利用有关开发建设项目(如石油、煤矿、矿山等)收取的水土保持治理费中的部分资金还贷;

②根据合同规定,受益农户(如小型加工、养殖户,梯田、果园种植户等)从获得的经济效益中偿还所贷款项;

③项目区各级政府从拍卖、租赁项目治理措施使用权以及治理后项目区土地增值所得的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以及其他措施等。

具体各地在执行中,又根据实际有多种不同的做法。

5、物资管理

根据世行要求,对项目涉及的大宗物资和一定投资额以上的工程措施,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方式分别有国际竞争性招标、国际有限招标、国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外直采等。具体方法包括:各省(区)在中央项目办统一组织下,编制本省(区)的项目物资供应计划,报中央项目办审批后,会同物资部门将落实的物资采购数量、规格逐级分配到各项目实施部门;按照《项目协议》规定的种类、数量和采购方式编制本省(区)的物资招标采购计划,中央项目办重点对其中需采用国际竞争招标方式采购的物资组织进行统一采购;在中央办统一协调下,制定项目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各省(区)项目办协同有关部门全面监督、检查本省(区)项目物资使用情况;中央项目办和上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并加以解决。

从1994年5月开始,中央项目办成立了由中央项目办牵头,四省(区)项目办参加的项目物资国际招标采购工作小组,按照项目计划组织开展国际招标采购工作,按照世行规定的采购程序及时完成了材料和车辆的国际招标采购任务。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对大宗物资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外,对金额超过10万元美元的自营工程,也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完成,小宗物资设备和自营工程采购主要由省(区)各级项目办组织进行。

6、制度建设

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吸收国内外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管理、财务管理和技术规程等办法和制度,使各级项目办的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项目实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技术规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规程》等,对项目的宏观管理程序、各级管理职责及项目实施总体要求等做出统一规定;对财务报账、物资管理、监测评价、项目造林措施及牧业管理等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或世行特别重视的工作制定出单项管理办法;省、地、县项目办则逐级针对每项工作制定出

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指导项目实际工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项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各种项目实施细则、畜牧管理以及治理成果管护和土地承包办法等。

7、监测评价

根据世行项目要求,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中央和省(区)各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成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监评人员,充实监测评价工作技术力量,强化监测评价工作。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办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规程》等,编制了统一的监测指标、农户监测表;各级项目办根据项目监测评价整体规划,布设了较为完整的监测网点,对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等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在对项目进展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将监测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与工程质量监测方面,各地分别采取定点监测、抽样监测、重点监测和跟踪监测等不同手段,及时掌握完成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保证了各种进度数据的准确可靠;采取有效的施工监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监理监督办法,中央和省、地各级项目办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际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监测评价工作人员由各级项目办统一调配,监评资金一般利用国内配套解决。但从黄土高原一、二期项目

工作实际来看,完全利用国内配套资金解决监评经费,在国内资金有时到位不够及时的情况下,对于保证监评工作的时效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贷款项目设计中,建议在监评工作经费中列入一定比例的外资,有利于监评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项目执行结束后3-5年需对项目进行后评估。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后评估工作目前尚未开展,但中央项目办为项目后评估已做了准备,在研究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中,将对一期项目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归档整理和分析,同时,将根据后评估工作的需要,安排布置各省(区)开展有关资料的收集补充和完善。

8、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项目实施的科学保证。中央和省(区)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技术小组,对项目实施与管理进行技术把关。中央项目技术委员会成员由水保及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监测评价报告》、《竣工报告》等重要技术报告的审查,并定期对项目区进行考察,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中央和省(区)各级项目办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考察与培训活动,对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学习项目区外先进经验;组织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科研推广课题研究,在积极引进推广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对项目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用科研成果指导项目实践。

9、中期调整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在项目实施中期,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世行称之为项目中期调整。项目中期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项目《评估报告》、《信贷协定》、《贷款协议》、《世行检查备忘录》等文件。在保证项目目标宗旨和投资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影响项目实施的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汇率的变化,对项目措施类别、数量及单价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

黄土高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区严重干旱,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调整中根据干旱、汇率变化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对各项治理措施结构做了进一步优化,对项目计划做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项目计划与原计划比较其设计更加经济、可行,生态效益更加明显。除中期调整外,项目在执行期末,还根据项目资金类别的使用情况和措施进度,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类别进行了最终调整。如项目内容中增加较多的畜牧养殖、封禁保护等措施。

10、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世行项目必须履行的重要程序,也是项目实施完成的重要标志。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竣工验收2002年9月由世界银行委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验收团进行。验收团通过对项目区实地考察以及与各级项目办座谈了解、内业资料查看等,对项目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检查与验收。世行验收团经过对一期项目执行情况和效果认真考察后一致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其扎实细致的前期准备,科学严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建成了一大批综合治理典型。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减少了入黄泥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验收团在提供给世行执董会的ICR报告中给予项目非常高的评价。对于项目建设内容、产出效益、可持续性发展、机构建设、借款方表现等五项指标都给予了“非常满意”的最高评价。验收团团长刘雪明先生在验收总结中指出: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实施如此规模的水土保持项目,并取得这样巨大的治理成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无愧于世界银行农业项目“旗帜工程”的称号。项目经理伏格乐先生也认为:项目创造了黄土高原开发的新的且可持续的模式,即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原来的预计。

目前二期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开展。

三、项目实施效果

经过十年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项目实施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地面植被大幅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9万hm2,果园经济林12万hm2,营造乔木林40万hm2,种草16万hm2,天然草场封育5万hm2;修建骨干工程258座,淤地坝1353座,修建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5400多处。一期项目各项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3800万t,植被覆盖率由17.8%提高到4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06元提高到2001年的1263元,人均粮食由378公斤增加到532公斤。二期项目完成后,一、二项目各项治理措施累计年减少泥沙可达到6000万t。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了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项目首次按照基建程序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完备的项目组织领导和实施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中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首次开展了全面的水土保持项目监测评价工作;首次进行了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开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样板工程,同时还引进了先进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

项目成功实施充分证明引进利用外资、扩大投资渠道对于提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都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项目建设方向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部署是完全一致的。项目实施中引进吸收了国内外大量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建立完善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支持服务系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运行制度和办法,保证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任务和预定目标实施。项目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由此在国内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黄土高原乃至全国的水土保持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加入WTO后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今后继续开展国际间合作交流,引进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从黄土高原项目的实践中看到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希望。

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进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如报账制、审计制、监测评价、科研和推广等,已在全国的水土保持项目中普遍应用。同时由于项目实施引出的各级政府对一些相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如禁牧、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成果维护以及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迪

1、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在引进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成功地引进了世行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为各级项目办和业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管理人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与实施效益。如在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引进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2、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治理速度

引进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水土保持工作完全依赖国家无偿投入的传统观念,拓宽了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以事实证明了引进外资治理水土流失是切实可行的。

3、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通过报账制、招标采购制和监测评价、监理监督、财务审计等要求在项目中的广泛推行,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按照基本建设要求引进推行“三项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促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在优质、高效和规范、科学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4、加强了水土保持机构的能力建设

通过世行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大量开展的考察培训、科研推广等内容,加强了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和项目办的能力建设,锻炼了技术队伍,培养了业务人员,提高了项目实施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为以后同类项目的实施管理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业务管理队伍。

5、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项目在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带动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展现了引进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

由于一、二期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利用外资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多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都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表现出极大兴趣。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361万英镑实施的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已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根据黄河流域有关省(区)的一致要求,中央项目办在一、二期项目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省(区)全面开展了世行三期和亚行贷款项目的前期准备。

第二篇: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经验总结

中国/陕西: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省/自治区/直辖市:

陕西省

项目目标:

1.在10056.6km2的范围内,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显著提高,泥沙输出显著减少;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和保证粮食单产、总产以及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103.17万人受益;

3.整合破碎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实行科学种田,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把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

4.制止和约束人为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5.形成比较完善的的培训、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项目资金来源:

1.世界银行;

2.中、省、市县政府财政以及社区、个人投劳或集资。

实施日期:

1.一期项目:1994年10月——2001年12月; 2.二期项目:2002年1月——2005年9月;

案例研究提供者:

1.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2.陕西省财政厅

摘要:

1.建设成果。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建成水浇地1571.11hm,坝地1407.7hm,果园14479.61hm,对项目区12318.15hm

222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2.项目建设成果的交付管理方法。

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决定着交付全过程,土地权属在建设改造前后保持不变;

②建设成果的交付一般受制于土地权属,随土地权属交付运作,谁拥有土地,谁最终得到项目建设成果;

③公益工程如生产道路等属于社区;

④大型可盈利工程如小型抽水站、中心果库等交付社区集体管理;小型可盈利工程谁建设、谁所有。

一、原先的发展挑战。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立项实施前的项目区是一副满目黄土裸露、沟壑纵横、几乎看不见绿色、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景象。在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且难以利用、交通等基础设施很差、外来投资极为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甚至一部分人面临着温饱问题等等,几乎看不到这里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但在这些挑战中,当时最紧迫的一个是水土流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制约,一个是贫困和温饱,都是当地难以自行解决的。

1.面临的水土流失挑战。1990年代初,这里的水土流失占到总面积95%以上,局地侵蚀模数达26400t/km2〃a,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流失的强度在全世界水蚀发生区都是极为严重和典型的。

2.面临的贫困和温饱挑战。项目实施前,项目区耕地面积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30.6%,林地面积仅占到12%,耕地中坡耕地占到76%以上,粮食平均单产仅

维持在仅43公斤的水平,全年人均占有粮食不到100公斤,面临着非常大的粮食缺口,而且,除过粮食以外,群众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当时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需要救济才能维持生存。

二、项目设计

1.总体思路:在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阻止破坏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地貌特征和侵蚀规律布设各种水保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实现保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增长。

2.项目设计。在项目前期,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民及其社区组织经过反复地协商和讨论,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设计方案。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统一规划、全面设计,自下而上,实现全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

②根据地貌部位和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梁峁坡、梁峁边、沟谷坡、沟谷底不同部位布设不同的水保措施,形成四道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③统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林,在解决温饱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④措施设计。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措施类型,保证项目的实施,并按照有关规范对各项措施作具体技术设计。Ⅰ.工程措施:A.新修水平梯田与田间道路;B.新修淤地坝及旧坝维修加固;C.新修治沟骨干工程;D.新建小型灌溉工程(含水窖);E.新建沟头防护工程、沟边埂等。Ⅱ.林草措施:A.水保林;B.果园或经济林;C.苗圃;D.人工种草;E.封山育林;Ⅲ.其它民生工程:A.中心果库;B.农户果库;C.蔬菜大棚;D.畜棚;E.养畜。

三、项目交付

㈠机构方面

项目实施初期的1993年11月,陕西省政府就成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项目管

理组织机构,并将该组织机构细分为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而且将此类机构推广到市、县两级政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

㈡资金方面/新型筹资方式

1.资金管理:首先,在各级项目办设立了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其次,根据世行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经常进行财务检查,督促项目资金正常运转,第四,做到了专款专用,为项目顺利提供了资金保障。

2.资金筹集:项目筹集的资金总额共约111335万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世行贷款64415.35万元,占57.86%,另一方面来自国内配套资金,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配套和项目区居民投劳折资,累计约46919.65万元,占42.14%。

㈢采用的激励措施

1.谁治理,谁受益。在项目区全面推行“谁治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筹资投劳按项目设计的要求治理水土流失,并以合同的形式保证投资治理成果在合同期内归农户个体所有,调动了各个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个体业主、工贸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居民、佛教人士等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兴办绿色产业,此类投资高达24851万元,占项目投资的22%;

2.长期承包。在项目区大力提倡户包治理小流域,允许有一定技术、且资金充足的农户,大面积(5-10km2)、长期承包(10-20年)完整的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3.转贷措施。将世行贷款由政府贷款转化为农户个体贷款,保证绝大多数农户参与项目活动,并在其中受益。

㈣使用的创新手段

1.封山禁牧。项目实施中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在了项目建设中,实行“封”“治”结合。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后,项目区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退耕还林(草),大力实施封禁治理,边退耕边封禁边造林种草,加快了植被恢复,并用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如彬县政府颁发的《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彬县柿子生产基地林木管护办法》,配备专职护林员320名,建护林房160多处,树 4

立禁牧标志碑1000多块,有力地促进了封山禁牧,实现了全面封禁。

2.管理创新。项目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组织领导体系、实施管理体系和技术咨询管理体系,以新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首次按照基建程序进行设计;项目财务首次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首次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项目物资首次按照采购制的方式进行采购,引入了国竞争性招标采购、自营采购等概念。整个项目把组织实施、技术管理、财务保障、支持服务、考察培训等环节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科技创新。项目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培育项目建设新亮点。全省项目区推广了彬县总结的“挖根、分级、修根、蘸浆、浇水、点播、整盘、覆膜、压土” 和长武县总结的“吊袋输水法”等造林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结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项目区引进优质水果、干果品种,栽植优质大扁桃2000多亩,美国红提葡萄2000多亩,美国黑梅李500多亩,澳洲青苹8000多亩,冬枣2000多亩,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安塞、宝塔、淳化等县区大力推广大棚菜、大棚水果种植技术等,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㈤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较低,造成项目资金的浪费。

项目在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上想了好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在项目的中后期,将这项工作做为的重点工作来抓,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但还是较低,究其原因,在乔木林造林上,违反了自然规律,几十年陕北造林经验和8年项目实践,证明在延安以北不宜大面积造林,只宜走大力发展灌草,沟道少量栽树的路子;在种草上,片面强调种植面积,忽视草的利用,忽视草的转化,忽视草的深加工,致使农民在种草上得到的效益很小,因而造成常年种草不见草的局面。

2.对项目区原有植被保护不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图好看,施工中不注意原有地面植被的保护,造成地面裸露,增加了土壤侵蚀量和水分蒸发量,不利于水土的保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四、取得的成果

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以上,建成水浇地1571.11hm2,坝地1407.7hm2,果园14479.61hm2,对项目区12318.15hm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一期项目经过8年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4.6%增加到目前的48%,治理程度由19.0%增加到60%,项目实施以来的减沙总量达3064.07万吨,年减沙能力达383万吨。项目区全面脱贫不反弹,儿童入学率达98%,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畜饮水基本解决。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81公斤提高到517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00元提高到1458元,增长了近4倍。而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项目促产业,以苹果、柿子、枣、仁用杏、酥梨、布尔山羊为主的大型商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从优质果品生产、布尔山羊繁殖到果品加工、草粉加工已经从农户向现代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渭北地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果品产业、畜牧产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大量采用了新技术,项目区已引进了大扁桃、早结实核桃、美国阿尔钢金苜蓿、布尔山羊等新的果、草、畜品种,并建立了药用植物示范基地、布尔山羊良种羊繁育基地,引进了新配方继承套先进设备,建起了果品加工、草粉加工企业。三是大面积种草、舍饲养畜、封山禁牧成效显著,使种草、养畜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造林成活率高,普遍达85%以上,彬县高达95%,结束了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五是机制创新有了重大突破,培育了一批治理大户,引入了一些企业参与,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项目区治理,加速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的形成。

五、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得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引发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持续不断来项目区考察访问。特别是1995年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先生,在项目区考察后,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把黄土高原水土保

持世行项目树立为世界范围内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使陕西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的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大大增强。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受江泽民的委托,到我省世行项目区就“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专题调研,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在陕西的考察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向全国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7年8月,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现场会在项目区召开,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各省区政府的负责同志、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项目区参观学习,使陕西省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全国有60多个地市以上的省、市、区到我省项目区学习。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为陕西招商引资赢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年、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连续两年到项目区视察,并提出了“以工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16字方针,对项目建设后期的发展给予亲自指导。在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仅陕西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经验和教训

1.经验:

①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理念;如世行当年提出的将水土保持与扶贫作为项目宗旨、社区参与等理念;

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方、受益方(农户)等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并对项目设计进行反复多次地实地论证;

③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团队; 2.教训:

①所用贷款没有必要坚持必须全部转贷到户。短期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可以转贷到农户,而公益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由集体(地方政府)承贷;

②应当进一步论证项目监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监测质量,保证监测成果的利用率更高。

第三篇:彬县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彬县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社区发展中心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4.8万人。县境内沟壑纵横,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彬县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区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15.43平方公里,涉及43条小流域。项目区为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5100(t/km2〃年),沟壑密度1.2(km/km2),年均降雨量560.6毫米(mm)。该项目于1998年评估立项,1999年启动实施,2004年完成建设任务。项目累计投资7259万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4659.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56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3040.7公顷,建成水浇地276.2公顷,营造乔木林5727.2公顷、经济林6050.4公顷,建成果园7.8公顷,人工种草1530公顷,封育天然林2000公顷,建设中心苗圃1处、中心果库10座、农户果库130座,修筑骨干坝3座、淤地坝10座、谷坊27座、沟头防护工程27公里,新打水窖400眼,建成蔬菜大棚70座、畜棚8000平方米。

项目实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做到“五抓”。一是精心组织抓领导。县委、县政府将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在项目启动之初,县上就及时成立了彬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建设 的计划下达、勘测规划、组织实施、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各镇、各社区也分别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站,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落实政策抓宣传。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彬县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彬县柿子生产基地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推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等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县上将宣传工作作为项目实施的先导工程,采取制作电视专题、驻村入户宣讲等手段,并利用《彬县信息》、《彬县要情》、《彬县农田水利》等刊物,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全面推广先进经验。全县各镇(社区)村组普遍通过召开会议、刷写标语、悬挂横幅、组装宣传车等途径,广泛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投身项目建设的自觉性。三是因地制宜抓规划。为了保证水保世贷项目实施的整体效果,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我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渠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综合配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每次治理施工前,县项目办都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各流域、各镇(社区),实地勘测,现场规划,真正做到了图、表、实地三对应,从而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规范建设抓质量。县项目办先后印发了《水土保持规范》、《造林整地技术要点》、《苗木栽植规范》、《苗木质量标准》等规范性技术资料,对整地标准、育苗要点、苗木质量、栽植技术及工程技术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项目建设中,县上抽调专业 技术干部,实行包流域、包镇(社区)责任制,跟班作业,现场指导,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坚决予以限期弥补和改进,直至完全达标。在植树造林中,县上坚持把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放在首位,对乔木林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办法规范栽植;对经济林严格实行“挖坑、修根、蘸浆、植苗、浇水、整盘、点籽、覆膜”八道工序,建立了供苗、验苗、调拨“三卡”制度,千方百计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时,县上实行县、镇(社区)、村三级质检制度和工地质量验收合格卡制度,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据统计,近年来在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县经济林平均成活率达到了95%,乔木林平均成活率均在90%以上。五是强化措施抓管护。为了巩固治理成果,我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了禁牧管护工作。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和《彬县柿子生产基地建设林木管护办法》,各镇、各社区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禁牧制度,划定禁牧区域,设立禁牧标志,强行封山禁牧。目前,全县共建设林木管护房219间,落实护林人员387人,刷写禁牧警示标语560多条。同时,县上还成立了护林联防队,各镇(社区)普遍成立了管护巡查队,坚持长期巡回检查,大力查处毁林案件,从而使项目区牛羊放牧现象成为历史,一方治理、多方破坏和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已不复存在。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六年来的持续奋战,我县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项目区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30.8%,治理程度由40.31%提高到74.96%,年均 减沙12万吨,减沙效益30.4%;全县农村产业结构由项目实施前5:5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5:3:2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7667公顷,全县大家畜存栏8.1万头,羊存栏4.3万只,分别是1998年的7倍和3.2倍。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我县生态、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四篇: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项目

建设管理情况

一、项目自然地理概况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08′,北纬29°24′。县城沿澧水干流的左、右岸及支流溇水河口地带分布,根据《慈利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区范围逐步扩展到东起零溪镇万福村,南至羊角山,西到宝莲村,包括铁路边青山村、白云村,北至蒋家坪白虎山脚等地,四面环山。县城现有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7.22 km;至设计水平年2010年县城城市人口规模发展到为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3km;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8km。

二、项目审批监管职责情况

慈利县水务局委托常德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于2000年12月编制完成了《湖南省慈利县城市防洪规划报告》,慈利县人民政府组织对该《规划报告》进行了初审,2001年12月张家界市水利水电局对《规划报告》进行了复审,并以张水函(2001)71号文对该《规划报告》进行了批复。湖南省水222

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8月编制完成了《湖南省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8月湖南省水电厅对《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同意慈利县城城市防洪工程按城南老城区、城北区、永安渡三个防洪圈分区设防,规划防洪保护总面积13.9km,设计水平年保护人口13万人;同意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城南区、永安渡两防护圈按重现期20年一遇、城北区按重现期1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同意城区规划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24h排干。2005年11月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湘发改农[2005]930号文对湖南省山丘区城市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湖南南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6年编制完成了《湖南省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初步设计报告》。2007年4月湖南省水利厅以湘水重[2007]1号文对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

三、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2007年7月和2009年10月湖南省山丘区城市防洪亚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业主、中化建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采购代理机构分两次三个标段对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的永安渡保护圈和城南区保护圈土建工程进行了招标。有关招标事项的核准、招标信息的发布、开标、评标、定标及水利工程进场交易等情况由省山丘区城市防洪亚行贷款项目

2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经招标确定:湖南山丘区城市防洪慈利县永安区保护圈土建工程由湖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以9029829元中标;湖南山丘区城市防洪慈利县城南区保护圈土建工程由湖南省岳阳市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以22081705中标;湖南山丘区城市防洪慈利县零溪永安渡土建工程由湖南省岳阳市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以27903928.87元中标。2008年2月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委托常德市正平水利水电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对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的永安渡保护圈和城南区保护圈土建工程施工监理进行了招标,确定湖南江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中标并于同年3月签订了施工监理合同;2010年4月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站委托湖南天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对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零溪永安渡土建工程施工监理进行了招标,确定湖南省余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标并于同年5月签订了施工监理合同。

四、工程建设情况

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项目从2008年3月份开工,完成堤防主体工程6540米,完成工程投资3337.1万元,工程共完成拆迁款346.2万元;双孔涵闸1座、单孔涵洞2座、水厂桥1座、渡口码头2处、下河台阶33处、过水涵洞38m;完成土方开挖60549m³,砂卵石垫层16526m³,M7.5浆砌石35355m³,水下抛石88051m³,C15砼7584 m³,预制六方块6677m³,土方填筑271128m³,石渣回填112777m³。

五、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1、2008年以来,省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办和县政府共安排资金2947万元,其中亚行贷款144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49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947万元,目前县级配套资金已全部支付。慈利县城市防洪工程亚行贷款指标为422万美元,当前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为1:6.29,折合人民币2654万元,现已报回资金1665万元,剩余989万元。

2、我站根据相关法律和《湖南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工程“四制”的要求,分别设置了专户专账,做到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履行监督基建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资金的来源、使用和资金的完成,认真做好日常会计核算,记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账目处理及时、准确,做到账账、账证、账表、账实相符,做到无挤占、截留、滞留、挪用专项建设资金等问题。

六、存在的问题

受城关电站发电水位控制,城南保护圈双安段堤防工程位于城关电站上下游约300米左右未建,待与城关电站协商好之后再建。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下载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