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4 08:0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

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

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接收和使用,根据《深圳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固本强基社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以下简称社区配套物业)指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由开发建设单位建设的,为社区或公众提供专项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产权归政府的居委会、社康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托老中心、警务室、文体活动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厕、垃圾站以及市场、停车场、商业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福田辖区内商业、办公、住宅等商品房,各类政策性住房以及城市更新等项目的社区配套物业。

第四条 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物业管理中心)代表区政府对福田辖区内社区配套物业的规划、建设、接收和使用行使建议权、监督权,并统一接收、登记及调配使用。

第二章 规 划

第五条

社区配套物业的配置应根据中心城区未来发展需求,以城市规划为指引,以街道和社区为单元,综合考虑政策要求、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布局现状和市场开发 等情况统筹规划,使辖区内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配置达到布局合理、标准统一、规模充足、功能完善、产权清晰、效能集约的目标。

第六条 新开工用地项目方案审批阶段,须征求物业管理中心对社区配套物业规划设计的意见,程序如下:

(一)开发建设单位须在规划国土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持社区配套物业的项目规划及图纸征求物业管理中心意见。

(二)经审核同意的,物业管理中心向规划国土部门出具《审核同意意见函》并抄送开发建设单位;审核有异议的,退回开发建设单位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修改方案仍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向规划国土部门出具《审核异议函》并抄送开发建设单位。

第七条

城市更新项目方案审批阶段,须征求物业管理中心对社区配套物业规划设计的意见,程序如下:

(一)根据规划国土部门的规划设计要求,主管部门会同开发建设单位提出社区配套物业规划设计方案,并书面征求物业管理中心意见。

(二)经审核同意的,物业管理中心向主管部门出具《审核同意意见函》并抄送开发建设单位;审核有异议的,退回主管部门和开发建设单位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修改方案仍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向主管部门出具《审核异议函》并抄送开发建设单位。

第三章 建 设

第八条

物业管理中心应详细审核社区配套物业的规划建设方案及施工图纸,对物业的种类、名称、位置、权属、面积、空间、功能等指标进行审核。

(一)社区配套物业须按市、区有关规定进行配置,具体标准:

1、社区工作站(居委会)2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室100平方米以上;

3、社区图书室100平方米以上;

4、社区党员活动室100平方米以上;

5、社区文体活动室200平方米以上;

6、社区警务室100平方米以上;

7、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含计生、残疾人康复)400平方米以上;

8、托老中心(含星光老年之家)1000平方米以上;

9、公厕和垃圾(压缩)收集站120平方米以上;

10、中学小学、幼儿园根据相关规定配置。

(二)社区配套物业应集中、统一设置,不宜分散布点或规划在封闭式住宅小区内部,具体要求:

1、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用房应规划在通行便利,通风、采光良好且方便居民办事的一楼位置。

2、社区警务室用房应规划在通行便利,通风、采光良好,有独立出入通道的一楼位置。

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用房应规划在便于居民就医,通风、采光良好,有独立出入通道的一楼位置。

4、托老中心(含星光老人之家)用房应规划在三楼以下,通风、采光条件良好的位置,须配备无障碍通行设施并在规划验收后无偿移交区政府。

5、文体活动室(中心)用房应设置在三楼以下通风、采光条件良好或楼顶位置,楼层空间、高度等须符合相关设计规范,须配备无障碍通行设施并在规划验收后无偿移交区政府。

6、环保(压缩)公厕、垃圾站的面积、空间、工作出入口等应符合新型环保(压 缩)公厕、垃圾站的使用要求,须规划在小区临街位置,不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7、中小学、幼儿园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独立占地并合理布点。

第九条 固本强基类型的社区配套物业须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时注明“产权归政府,无偿移交”。

第十条

社区配套物业与项目主体建设应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明确约定社区配套物业开发时序,其中分期开发或独立用地的社区配套物业建设应明确在首期建设和验收。

第十一条

新开工项目审批阶段,开发建设单位未向物业管理中心征求规划配置意见的,物业管理中心可提请规划国土部门暂缓或停办其有关业务。

第四章 移 交

第十二条 物业管理中心代表区政府对社区配套物业进行统一接收、登记和管理,移交单位应根据《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社区配套物业的移交手续。

第十三条

物业管理中心有权对开发建设单位建设社区配套物业进行监督,对不符合相关规划设计或使用标准的可不予接收并发出整改通知;拒不整改的,可提请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 物业管理中心对社区配套物业的规划验收和初始登记进行审核,具体程序:

(一)预售许可阶段

1、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物业移交意向协议书》,开发建设单位执《物业移交意向协议书》到规划国土部门办理《房地产预售许可证》。

2、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向开发建设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合格后签订《物业移交意向协议书》。

3、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可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将符合使用要求的物业置换给物业管理中心,并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物业移交意向协议书》。

4、开发建设单位未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社区配套物业的,物业管理中心书面提请规划国土部门停办或缓办其预售许可手续,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二)规划验收阶段

1、规划验收符合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物业移交协议书》,开发建设单位执《物业移交协议书》到规划国土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2、规划验收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向开发建设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合格后签订《物业移交协议书》。

3、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可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将符合使用要求的物业置换给物业管理中心,并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物业移交协议书》。

4、开发建设单位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配套物业的,物业管理中心书面提请规划国土部门停办或缓办其工程规划验收手续,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三)初始登记阶段

1、符合移交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在《物业移交协议书》上确认盖章,开发建设单位执确认后的《物业移交协议书》到市房地产权登记机关办理房地产权初始登记手续。

2、不符合移交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书面提请规划国土部门停办或缓办其房地产权初始登记手续,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3、因特殊原因在工程规划验收阶段未经物业管理中心审核的,开发建设单位须向物业管理中心提供相关资料,符合移交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与开发建设单位补签 《物业移交协议书》,开发建设单位执《物业移交协议书》到市房地产权登记机关办理房地产权初始登记手续;不符合移交要求的,物业管理中心不予补签。

第十五条 成本价有偿移交的社区配套物业,依据深圳市《关于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清理移交工作下阶段安排的通知》(深府办[2006]189号)附件2《关于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有偿移交成本价的计算方式》进行成本价核算。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按成本价有偿移交的社区配套物业项目:

1、工程竣工验收后30日内,开发建设单位向物业管理中心提交成本核算相关资料,物业管理中心审核后提交区建筑价格管理站进行成本核算;

2、物业管理中心依据双方确认的成本核算结果,向区政府申请下达购置资金计划;

3、资金计划下达后,物业管理中心统一办理购置手续。

(二)市、区住宅建设部门建设的按成本价有偿移交的社区配套物业项目:

1、市、区住宅建设部门向物业管理中心提供成本核算审计报告,物业管理中心依据双方确认的成本核算结果,向区政府申请下达购置资金计划;

2、工程规划验收或房地产初始登记阶段未能及时出具审计报告的,可由物业管理中心与开发建设单位协商,暂定移交物业的成本价格,向区政府书面申请下达购置资金计划,再根据成本核算审计报告结果进行结算,多退少补;

3、资金计划下达后,物业管理中心统一办理购置手续。

第十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未按规划设计方案配置社区配套物业,或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配套物业的,物业管理中心可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并提请规划国土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 产权归政府的创新产业服务用房和政策性住房等,根据市、区有关文件及用地合同的约定进行规划配置,确定移交方式,并按照《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办理移交及产权登记手续。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物业管理中心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配套服务用房管理制度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配套服务用房管理制度

1、区民政局负责对社区配套服务用房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社区配套服务用房要充分发挥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区服务的功能。

3、社区要具备“五室四站两栏一家一校一场所”〔五室: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党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资料档案室;四站:劳动保障服务站、帮扶救助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服务站;两栏:宣传栏(法制宣传、科普教育)、居务公开栏;一家:星光老年之家;一校:居民学校;一场所:健身活动场所〕等功能。

4、社区配套服务用房的使用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倡一室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

5、社区配套服务用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出租或改作他用。

第三篇:韶关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实施细则

韶关市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建设和管理,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是社区内开展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和群众性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活动用房。

第三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由开发建设单位予以无偿配建,开发建设单位应将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纳入新建住宅物业项目建设计划。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登记、移交、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规划管理,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条件。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依据规划条件将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配建要求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应将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配建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以及权属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严格按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审核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情况。

民政部门负责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各辖区内的布点规划,拟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政策。

发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残联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管理工作。第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结合用地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具体设置情况和使用需求,合理确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坐落位置、建筑规模等。

第七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应当与住宅物业项目统一规划设计、同步配套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分期开发的住宅物业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明确其公共服务用房的建设规模、建设时序等内容。

第八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面积标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标准》(建标167-2014)制定当地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原则上1000户(套)以下的社区按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1000-2000户(套)的社区按600-800平方米、2000-3000户(套)的社区按800-1000平方米、3000户(套)以上的社区按1000-1300平方米的配建标准执行。

第九条 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应为独立成套的单体空间,设置在方便居民出入的楼层和方位,拥有独立使用通道,满足社区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和居民集体活动需要,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配备独立水、电、通信、卫生间等基本设施,达到正常使用要求。

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移交前,开发建设单位应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进行室内装修,室内装修方案由开发建设单位报经民政部门审查后方可实施。

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室内详细装修标准由市级民政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单个封闭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区域为一个配建单元。

同一配建单元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应统一集中布置;

当项目用地由多个封闭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区域组成的,应将不同封闭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配建单元。当单个封闭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区域内的住宅用户超过3000户时,则该封闭规划建设用地红线区域按每3000户划分为多个配建单元,不同配建单元应分别配建社区公共服务用房。

第十一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前,与住房保障部门和县(区)民政部门三方签订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协议。

配建协议中明确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的接收单位、室内装修、移交程序、监督管理、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

第十二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所有权归住房保障部门,使用权根据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使用功能归属社区“两委”等。

住房保障部门应将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分配使用情况向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应办理独立的权属证。

不动产登记部门根据开发建设单位的申请依法对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产权予以登记,权属证办至住房保障部门名下,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协助;

对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未办理规划条件核实手续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不动产登记部门不得进行产权登记。

第十四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完成后,应按照相关规定与住宅物业同步进行规划条件核实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开发建设单位要根据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内向住房保障部门进行移交社区公共服务用房。

住房保障部门及时将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交付所在社区直接使用和维护。第十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严格审核开发建设单位报批的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规划设计方案,对未达到配建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不予审批,且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主管部门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以及权属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严格按照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审核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情况。第十六条 新建住宅物业项目竣工后,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和建筑工程验收标准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不予办理规划条件核实手续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必须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在补足标准或调整用房后再行验收。

开发建设单位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室内装修未达到指定的标准,由民政部门责令整改。必要时,追究其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 民政部门负责监督住房保障部门将开发建设单位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列入国有资产并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善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民政部门监督开发建设单位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室内装修达到规定的标准; 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社区按规划用途使用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并制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使用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对未配建和已配建但未达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要求的新建住宅物业项目,国土部门根据出让方案约定不予退还履约保证金的申请,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条件核实手续,住建部门不得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权属登记部门不得办理权属登记。

社区公共服务所在民政部门应当要求项目整改,待确认整改完毕后,相关部门可办理后续的审批事项。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配建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有权向规划、住建、民政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监察委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条 新建住宅物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批准用途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闲置和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不得用于经营、出租、转让、抵押或挪作他用。

对擅自改变用途的,由民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不得随意改变;确需改变的,应当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调整。

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配建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拒不移交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或不配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的开发建设单位,由住房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依据配建协议追究开发建设单位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三条 规划、国土、住建、民政等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县、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职责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韶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2012年关于各社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指导意见(推荐)

2012年城南路街道关于各社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和国家、省、市、区关于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和要求,现就2012年各社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1、是当前新形势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需要。随着城镇化推进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热点、难点日益凸显,流动人口国家免费技术服务难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享受,合法权益得不到可靠保障,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新形势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需要。

2、是当前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时有发生,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部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不理解、不配合、不参与、不支持,造成管理难到位、服务难满意。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合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中来,寓管理于服务中,而推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效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3、是当前计生部门工作的实际要求。自2011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省、市、区等各级计生部门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并在全省、全市开展试点;作为全市试点街道,全街各社区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全面铺开;按照“5+10”的工作模式,努力在工作机制、服务方式、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率先构建各自的特色品牌。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为核心,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维护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全街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工作目标。到2012年末,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流动人口,基本建立运转协调、保障较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录率、职能部门公共服务职责落实率、流入群众对服务均等化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力争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现场观摩点。

3、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创造特色”的基本思路,探索构建“5+10”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模式。即:推进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五个方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身份管理、子女受教育、就业创业及培训、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便民利民、帮扶救助、老年人优待、政治待遇等十个方面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工作机制

⑴建立决策机制。为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的推进,各社区要认真深入调研分析,充分把握流动人口分布、年龄结构、职业、服务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试点项目和实施内容的科学决策;同时要充分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建立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辖区单位、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联系,研究解决试点工作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大试点资金的投入保障,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⑵健全工作制度。为顺利推进试点项目的实施,各社区要制定责任分工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结合试点项目内容,充分依托卫生、民政、劳动、教育、工商、税务、公安等多部门资源,拓宽和创新合作联手渠道,建立部门的联动机制,构建流动人口“就医、就业、就学和生产、生育、生活”等均等化服务平台;要整合辖区现有医疗、教育、单位人力、中介等各方面资源,签订《双向合作意向书》,建立《双向互动工作制度》;要充分整合社区“雷锋超市”、“绿色网吧”、“图书室”、“人口学校”等办公阵地,建立流动人口宣教、帮困、休闲等免费服务制度,以制度带动流动人口均等化的有序开展。

⑶完善督查考核。为确保试点推进取得成效,街道将建立《流动人口均等化评估验收办法》以及《流动人口均等化实施奖惩办法》,每季度对社区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7月底之前完成社区验收;各社区要根据评估验收标准,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对试点推进不力、效果不佳、特色不亮的社区要实行通报批评,并与年终考核挂钩;对试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为全街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作出了积极贡献的社区,要实行重奖,同时在年终考核中将加大加分比重。

2、完善服务体系

⑴延伸服务网络。各社区要建立由社区书记、主任总牵头,计生专干总负责,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楼栋组长、综合管理员、自愿者等人员融入各线和各块之中的社区划线分块服务网络,使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经济、民政、社保、劳动等各部门职能和服务延伸到社区“线、块”以内,形成网格式的服务格局,切实保障流动人口享受更加便捷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⑵建立交流平台。为更加快捷的了解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各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网络资源优势,设立流动人口QQ群,建立流动人口需求信息册,安排专人收集和整理流动人口需求信息,网上解答流动人口各种政策和知识咨询,有条件的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网站的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平台,做好相关工作的上门服务;同时各社区要结合“一推行四公开”活动,面向社区流动人口,以“服务卡”的形式公布社区工作人员电话号码和工作职能,开创“铃点”热线电话服务,搭建多种信息交流渠道,最大限度的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

⑶提升服务内涵。各社区要充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计生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巩固提升,要以艾滋病干预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十分钟服务圈”;以社区“流动党员归家”为载体,积极组织流动人口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确保流动人口党员得到均等的政治待遇保障;以部门资源整合为抓手,在流动人口帮扶救助、就业和再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健康医疗、税费政策、身份管理等方面的均等化服务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内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均等化服务体系,确保试点工作系统推进。

3、实行重点突破

⑴选定突破主题。街道将以身份管理为重要突破口,加强与派出所的联动,成立“城南路街道新居民俱乐部”,深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完善居住证“一证通”模式,不断充实居住证公共服务功能。各社区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照“5+10”的工作模式,选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主题,在机制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重点突破。

⑵把握突破方向。立足街道全局,围绕“新居民俱乐部”这一主题,将在智邦家园、黄兴路步行街、吴家坪市场三个地方作为突破方向,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各社区要结合自身特点,率先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市场、单位、楼宇建立均等化服务常态运作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实施。

⑶树立突破典型。街道将建立特色工作评估办法,设立创优创特奖励资金,加大投入、强化考核,兑现奖励,在机制上激励社区创优创特,在运作上积极争取和切实做好宣传报道,充分调动社区创优创特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社区创优创特工作培训和指导,督促创优创特工作有序开展,增强创优创特工作后劲。各社区要紧扣自身工作主题,积极创新、打造亮点、树立典型,努力构建 “一社区一特色”品牌。

城南路街道计生办 2012年2月29日

第五篇:京文公共发〔2011〕695关于发布实施《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文公共发„2011‟695号

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发布实施《北京市基层 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文化委员会、首都图书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为提高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见附件)。现将该规范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和完善。— —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

附件:

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

目录

第一章

则 第二章

旨 第三章

服务内容 第四章

运营时间 第五章

设施环境 第六章

运营机制 第七章

服务人员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九章

服务设备 第十章

激励监督 第十一章附

2011年9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中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办的用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街道乡镇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综合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设施(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以下统称为文化设施。

第三条

街道乡镇级文化服务机构(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文化体育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等)和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以下简称文化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本级文化设施。

第四条

本规范为基本服务标准,是考核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文化工作和各文化服务机构的基本依据。提倡和鼓励各单位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增加相应的服务内容。

第二章 宗 旨

第五条

各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各文化服务机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加强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

坚持政府主导、以人为本、运行有效、服务至上、— —

普惠全民、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提供综合服务。以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服务为重点,以街道乡镇文化设施为补充,为市民提供基本的、公益的、均等的、便利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赌博等法律禁止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第七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的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含来京务工人员)。

第八条

各文化设施应免费向公众开放,其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服务。

第三章 服务内容

第九条

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包括:演出排练、电影放映、图书阅览、展览展示、文化信息共享、文艺创作、文化技能培训、校外活动、学生自习和娱乐健身等基本服务,满足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街道乡镇文化设施应弥补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的功能不足,提升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可以增设综合性小型剧场。

第十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每月开展的重点文艺活动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24次;每月开展的文化、科技、教育等各类讲座不小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全年放映数字电影不少于10场次。应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及时增加相应的文化活动频次。工作人员要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登记备案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每— —

月要定期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满意度。

第十一条

各文化设施应当不断完善,丰富更新所藏图书和文献信息资源,每年应对藏书量的30%进行流转、补充或更新。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图书阅览座席不少于30席,藏书量不低于5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50种。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藏书量不低于2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

第十二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要加入本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利用“一卡通”服务,提供各类图书资源。鼓励各文化设施之间进行图书轮换流动,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应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每天累积上网时间不超过2小时。

第十四条

对于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一般性服务标准的个性化需求,可收取成本性费用。原则上应按照提供服务项目的直接材料成本价(不得包含人工费和水、电等间接性成本),确定低收费标准。低收费标准须经居民听证会同意后方可实行。有收费服务项目的文化服务机构,应公布收费服务项目和资费标准及其价格构成,明码标价。

第十五条

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的各类文化服务项目应避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

第十六条 应设立咨询电话和服务台,耐心解答咨询。第十七条

有条件的设施,还可免费提供存包、开水、雨伞— —

租借、自行车打气、失物招领等便民服务。

第四章 运营时间

第十八条

文化设施应全年(含节假日)免费开放。开放时间:9:30—11:30,14:00--21:00。根据季节变化、退休居民和上班族的实际需要,可延长或调整开放时间,但每周累计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对于需求强烈的设施空间,应按普惠大众、机会均等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时间,避免长期独占。

第十九条

因故暂时闭馆或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开放的,应提前征得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至少提前7日,利用有效方式向居民公告,说明原因。

第五章 设施环境

第二十条

各文化设施应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

文化设施中用于文化服务的面积不得低于使用面积(不含户外)的85%。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的图书馆(室)面积应不少于100m。在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中,应提供一定的独立空间,满足居民读书看报等图书服务需求;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图书室,避免动态干扰。鼓励和提倡一站(室)多用,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

应在文化设施户外明显处悬挂文化服务机构牌匾和标志。在设施周边以及设施服务辐射半径末端处,应有引导性指示标识,引导居民参与。户外有条件的,可设置自行车或— —

2机动车停车处。

第二十三条

文化设施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立无障碍设施,确保畅通,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没有无障碍设施的,应及时进行增设。残疾人活动空间,应设置在地面一层,专人负责接待。无障碍设施设备要有明显标识,方便识认。

第二十四条

文化设施室内外环境布置,既要突出功能需求,又要兼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功能布局上,要动静相宜,合理安排,减少互扰。

第二十五条

应按照卫生等相关部门规定,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消毒;特殊情况下,还应及时进行不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无异味。

第二十六条

要保持空气流通良好,采光照明符合相关要求。室内服务区域,夏季温度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6℃。

第二十七条

室内一层门厅悬挂楼层设施功能分布图、开放时间、资费标准、工作服务考核目标、规章制度、服务信息、工作人员名录、居民意见反馈手册和咨询电话、监督电话。

第二十八条

文化服务机构应制定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各项紧急应对预案和措施。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各通道要有明显的指引牌和应急指示牌。有条件的,根据实际需要,组织设施内的居民进行应急演练。

第二十九条

各活动区域或服务空间要张贴服务信息,信息内容要根据实际工作变化,及时更换。在设备器材上或就近悬挂— —

张贴使用方法说明和指导使用的联系电话。要定期对各类设备进行检修。

第三十条

要使用规范化的文字和标识。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还应增加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字。

第三十一条

禁止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在服务区域内聊天、吃零食、接打电话。服务区域内,任何人不得影响干扰其他人正常活动。

第三十二条

文化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应坚持先建后拆或建拆并行以及便民性的原则,进行重建。重建规模应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和现行建设标准复建,不得小于原有规模。

第五章 运营机制

第三十三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由政府设立。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市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村委会分别是对应辖区内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的管理责任主体,应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市、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指导监督本行业内或辖区内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 —

服务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具体指导、监督和支持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及其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村委会负责辖区内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管理。

第三十五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监督和支持本区县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活动。

第三十六条 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是正科级全额文化事业单位, 是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具体负责设施管理和组织文化活动等日常工作,指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村委会开展业务活动。

第三十七条 鼓励实行文化设施专业化管理。在区县文化、财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按照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文化设施的管理者,实施委托管理,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十八条 文化服务机构应负责制定考核目标,对受委托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核,并根据居民满意度,对受委托单位实施整改。未能及时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受委托单位,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予解除委托。在解除委托期间,要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和提供服务。

第三十九条 区县公共文化单位、街道和乡镇文化服务机构— —

应建立文化资源配送系统,定期为基层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及时更换流转。

第四十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第四十一条 区县文化主管部门及其公共文化单位应对群众文化组织员和文化志愿者进行集中辅导、培训和考核。全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考核结果应作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聘用的重要依据。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要根据居民意见,提出具体培训需求。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负责汇总上报需求。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需求计划,统筹安排,组织实施,满足基层需求。

第四十二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要指定专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统计、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下一级文化服务机构要定期每季度向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或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文化服务统计数据。根据上级要求,各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报送相关统计数据。各填报单位和填报人应准确、客观地填报数据,不得有不报、迟报、误报、漏报和瞒报等不当行为。

第七章 服务人员

第四十三条

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编制为3-4名专职群众文化组织员。每个社区行政村文化室(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配— —

备1-2名群众文化组织员。人口众多的社区行政村,每增加2000服务人口增设1人,不足额的按下一数级计算。编制不得挪为他用。

第四十四条

群众文化服务机构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职称),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文化事业,具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具有基本文艺技能,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群众文化工作,善于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负责人和群众文化组织员除具备文艺技能外,还应具备现代化办公技能。

第四十五条

经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负责人和群众文化组织员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考核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测试(分值30%)、群众满意度测评(分值20%)、完成本职工作(分值30%)、组织协调能力和其它方面(分值20%)。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用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或具有文化艺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士。

第四十六条

要对群众文化组织员定编定岗,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在岗人员请假、休假期间或退休、被调离、辞退后,各文化服务机构应及时补充配备相应人员,确保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第四十七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

(一)坚持正确的服务方向,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赌博等法律禁止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

(二)负责管理和维护文化设施,确保设施正常运营。

(三)根据上级要求和群众需求,完成组织文化活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统计报送等相关任务。

(四)指导、监督群众文化组织员完成各项任务,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五)做好月文化活动计划和居民满意度测评工作。

(六)做好应急预防和安全工作,处理紧急情况。

(七)完成其它工作。

第四十八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主要职责是:

(一)按时开放文化设施,维持管理秩序,保障居民正常文化服务需求。

(二)根据居民文化需求和上级要求,制定和月度文化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文化信息共享和文献信息流通等服务。

(三)根据居民需求,组织、辅导、培训居民,提高居民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

(四)负责日常维护设施设备,保障正常运营,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五)每季度末要做好居民文化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登记工作,有针对性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六)做好日常文化活动和固定资产登记,每季度清查一次。

(七)要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每周一闭馆后进行统一消毒。— —

(八)做好安全工作。遇突发情况,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帮助设施内的居民脱离危险。

(九)及时上报各类文化活动信息、基础数据、统计报表。

(十)按照上级和文化服务机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第四十九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应积极发掘和培育文化志愿者,引导文化志愿者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群众文化组织员完成各项任务。

第五十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经培训后上岗。工作时间内须佩戴工作证,工作证应标明姓名、编号和监督电话。

第五十一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准时上岗,不得无故缺岗。第五十二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微笑服务,有问有答;使用普通话,用语文明。

第五十三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不得影响服务对象进行文化活动或阅读。

第五十四条

有条件的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提供上门服务。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五十五条 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建设规划、政府预算、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

第五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将文化服务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加,本级财政— —

文化运行经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文化运行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文化设施设备维护和设备购置经费(包括基本服装道具和乐器等)、文化活动经费、培训费、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所需其它经费等。人员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由本级财政足额保障。要将人员编制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情况列入区县文化建设评分体系中。

第五十七条 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中,区县财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要确保专项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上。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应及时将政府保障的文化活动经费和文化设备拨付到下一级文化服务机构,并指导经费使用。

第五十八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应加强财务管理,运行经费应单独核算,有条件的可设立独立帐户;要切实做好文化设备登记入帐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文化设备按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财政文化经费。经费支出情况应在网上和社区公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对财政文化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并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工作,要将相关情况以书面方式及时报送区县文化主管部门。

第五十九条 接受政府扶持的社会力量,应向所在文化服务机构报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要遵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执行,各文化服务机构要做好登记、保管工作。

第九章 服务设备 — —

第六十条

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应配备基本的演奏乐器、服装、道具、便携式录放机、棋牌类及桌椅等必要性配套设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规定的网络设备,图书报刊及其书架、桌椅等必要性配套设备,基本视频音频播录制作系统等文化设备以及建筑设施必备的冷暖、安全保障系统等其它设备。

第六十一条 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除具备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需配设备外,还应具有一定数量的适合户外演出需求的专业灯光音响演出设备。随着时代发展,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基本的必要性文化设备应根据相关规定更新调换。

第六十二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文化设备,督促街道乡镇做好登记、维护和更新等相关工作。

第六十三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

第十章 激励监督

第六十四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相关规定和本规范,制定奖惩细则,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各文化服务机构均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办法,激发群众文化组织员的服务热情和责任意识。奖惩细则、考核办法和监督电话,应在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

第六十五条 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公众意见箱,公开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居民监督。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指定专人负责办理群众举报。— —

第六十六条 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信访有关规定,对居民意见和投诉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及时回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对投诉居民打击报复。

第六十七条 凡未按本规范执行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对其实施整改。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建设规模标准,按照《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2007年)等相关建设和规划标准执行。

第六十九条 本规范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题词:文化

公共

通知— —

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 2011年10月21日印发 — —

下载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田区政府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