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

时间:2019-05-14 08:3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

第一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

强化区域协同创新

——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更是明确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目标牢牢锁定在第一方阵,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加强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创新非常重要。上海、嘉兴、杭州各地均在近年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规划中表达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强烈诉求,嘉兴作为中间夹心层更是积极推进与沪杭同城战略。因此,建议在浙沪合作中重点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

■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意义

纵观国际创新发展,通过一条或多条高速公路作为重要连接轴建设创新走廊,这是多城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如从硅谷到旧金山湾的101高速,东京城到筑波科学城的三乡国道和常磐自动车道等。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从长三角发展需要看,提升在全球城市群中的竞争力,亟需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落地。

建设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有利于融合与拓展上海、嘉兴和杭州的创新和产业优势,有利于推动城市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有利于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为我国推动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因此,在长三角先行先试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将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引领区和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具有很强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空间布局

以G60沪嘉杭高速公路为主轴,由“双核一区”构成,一核是上海,另一核是杭州。“一区”即中间约一半的空间地处嘉兴,这是“双核”的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具体而言,配套区定位主要是为两核提供其产业化的配套服务,而链接区,则是提供两核向外转移和两核互动所需要的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方面的链接,缩短两核之间直接对接的相关成本。承接区,则是从未来嘉兴定位来说,面对上海、杭州进一步高速发展所带来成本的快速上升,部分中高端创新资源溢出,在配套区、链接区的基础上,嘉兴应当凭借自身的区位、人才和制度环境方面的优势,承接沪杭两核的中高端创新资源,并通过区域内的创新要素集成与整合,使得相关资源在嘉兴区域内生根发芽,并逐步发展壮大进而反哺两核的创新发展。这一走廊将具有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整合与辐射功能。

上海、杭州和嘉兴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骨干节点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三地的区位优势突出、科技实力雄厚、沟通协调通畅、合作基础优良。同时,杭州、嘉兴分别作为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居省内前列,这将为把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提供优越的基础条件。再者,沪嘉杭三地经济发展水平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彼此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三地间这种梯次创新实力关系决定了区域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间进行,合作潜力巨大。

■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功能定位

省校和院地合作示范带。要充分发挥该区域现有的省校(院地)合作的先行优势,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全面深化省校(院地)合作。进一步突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使能型创新基础设施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该地区建设成为“创新水平领先、高新企业集聚、配套服务完备”的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走廊。

创新要素集聚共享带。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提升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创新型产业集聚引领带。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聚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

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带。在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创新主体培育和激活、科技试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金融制度改革、技术辐射转移带动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的新路。

■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举措

以机制创新带动创新资源整合。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跨越上海和浙江,所以需要上海和浙江共同谋划、合力打造。为此,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集聚众多创新要素和具备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运营机构,建议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使能型创新基础设施在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建议把科技创新券的区域互通互用作为科技领域全方位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在G60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区域内,沪嘉杭三市政府发放的创新券可以通用,便于科技型企业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在这一制度创新落地后,进一步在科创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创新型企业的认定标准等方面探索合作共享机制。

以科学布局带动科技创新集聚。学习和借鉴美国硅谷和128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在沿线科学规划、加快提升多个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进而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创新要素有效互动、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G60科技创新走廊全长200公里左右,嘉兴要充分利用这一区位空间优势,强化与沪杭多种创新平台的多渠道合作。建议嘉兴境内G60沿线的县(市、区)增设若干个与沪杭合作的科技功能平台,平台形式包括科技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园区,也可以在原有科技功能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注入沪杭合作基因。为了增加G60科技创新走廊的视觉效应,应推广桐乡市的做法,凡新建和扩建的科技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园区,尽量建在G60沿线,并设置鲜明的标识。

以主体培育带动创新能力提升。依托走廊上一些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与上海、杭州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新型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研发平台和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好、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整合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知名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中心,鼓励其升级成为大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推动区域内各地区优势产业联动发展,建立跨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飞地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以成果转化打通创新创业链条。充分依托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推进高校优势学科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对接、联动融合,构建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金融于一体的机制,构筑学科——人才——技术——产业生态链。根据杭州、嘉兴产业需求建设关联性强、辐射范围大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大力推进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聚焦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建立信息对接沟通机制,做到区域内企业发展需求等信息的互通。

第二篇:北科建李顶新:落实科技驱动战略,打造创新科技平台

北科建李顶新:落实科技驱动战略,打造创新科技平台

今天受组委会的邀请,我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北科建集团从 事地产的经验,谈谈我的看法。我演讲的主题是“落实科技驱动战略,打造创新科技平台”,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孕育着一次新的技 术革命和产业变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渐缓,世界各国都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国家把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强人 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等新型产业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点。美国出台创新战略,明确 提出美国未来经济增长以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力,欧盟2002战略明确将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作为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把建设创新联盟作为七大配套旗舰 计划之首。日本提出了未来开拓战略。俄罗斯提出了发展再生能源,国家政策作为重点。韩国提出了绿色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提出把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强调根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 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产业。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发挥 科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总体看来,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仍将长期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 技方面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总 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很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 出。在全球IT企业投入的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1家企业上报,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两 倍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在未来激烈国际竞争中仍将处于战略的被动地位,在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控制权 的争夺,如果中国不能取得突破,不仅无法战略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更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财富版图的切割中被分化。

上世纪,我国为发展高科技发展产业开始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建设,二十多年来,国家高 新区在发展科技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国家高新区共创造全国11.5% 的工业增加值、8%的GDP和16.8%的出口创汇,但国家高新区万元能源消耗平均只占全国一半。2010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 润、上缴税收、出口创汇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了182.4%、111.6%、207.5%和21.8%。以中关村为例,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达 到1.6万亿,全国高新区的总收入是10万亿左右,而中关村就占全国园区总收入的1/6左右,同比增长22.6%,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23.5%,可以看出以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的重大举措。

北科建集团是北京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加快中关村园区建设批复的大型企业,北科建始 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转换、提高社会效益为使命,成功的开发了中关村商务核心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高科技园区,吸引了微软、IBM、普天、甲骨文、百度、博傲芯片等4000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高新技术区企业落户在我们园区。园区累计获得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专 利5000多项,中关村商务核心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的典范,仅2010年就创造产值2600多亿,上缴税收160多亿,软件园是首批国家软件出 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被命名为国家生物产业医药基地,两个园区有上市公司27家,其中汉王科技、广连达、碧水园等12家企业都是入主我们园区后通 过支持不断壮大,分别在国内外上市。目前有上市企业224家,仅次于美国第一大科技园区硅谷。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北科建积累了园区开发的经验,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先进的规划理 念和持续的创新精神,培育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全产业链团队,尤其是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够切实把握高新技 术企业需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需求,为提升园区的质量、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平台奠定了基础。

进入“十二五”以来,北科建仅仅把握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机遇,认真总结 了参与中关村开发建设的经验,发挥了自身的资源禀赋,传承创新,提出了全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和科技地产的发展模式。科技地产是产业地产市场上的细分,以 房地产开发为手段,整合科技和产业资源要素,对接金融资本市场,着力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开发研究的载体和产业增值服务,在科技地产的开发中房地产开 发已经退居为基础和手段和支持的平台,而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成为主角。在开发中我们强调整合产业资源、服务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 专业化服务,以加速企业的成长这一十八大强调的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高度吻合的,因此科技地产开发模式已经超出了传统房地产开发的范畴,是服务于技术创新,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模式更加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强调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步建 设,从硬环境的研发载体来看,园区按照环境清新优美、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的标准进行高品质的建设,产品涵盖了孵化器、研发楼、办公 楼、商务酒店、配套宿舍、教育培训等多种业态,可从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为企业提供研发和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物理空间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出 语成章期的企业既需要办公厂房、实验室等相对独立的空间,同时又不愿意离开创业地和智力密集区,因此载体设计需要多元化。同时要完善社区的配套服务和做好 他们的生活配套。从软件环境看,园区围绕着产业发展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四大要素,构建了产、政、学、研、介、贸、媒等八大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支 持,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北科建科技地产模式有两类产品,科技新城和专业化的科技园区都强调在园区的建设上突出多业态,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强调专业化,全

方位为企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速企业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科技地产的模式全力打造嘉兴支付城,同 时在无锡正在建设无锡中关村软件园的太湖分园和青岛蓝色生物产业园两个高端专业园区,总投资达到250亿,总建筑面积在400万平方米。

科技新城遵循着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包括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和住宅区,囊括了孵化器、研发楼、厂办一体化、写字楼、星级酒店、餐饮街、购物中心、住宅等八种业态,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最适合的研发和载体,和最舒适的工作生活和配套环境。

嘉兴智富城总投资约100亿,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 业,以产业研发为核心,把商务功能区、生态住宅区有机融合,是集科研研发、企业总部基地、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时尚购物于一体的中心,预计实现产值 250亿,实现就业5万人。目前园区孵化器已经完成并交付使用,国家纳米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已经入驻,该项目不久前获得精锐产业创新奖,也是产业创新奖设立 以后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产业地产项目。

长春北湖科技园占地6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亿人民币,园区以生 物产业、先进的材料、电子信息为重点产业,着力打造集基础研发、科技孵化和总部办公为一体的国际高端科技园区,园区正式投入运营后,预计将吸引孵化创新型 企业和中小企业500余家,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0个亿,税收达到15亿,直接可以为两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园区将以环境清新优美、智力资源丰富成为长春高 新区重点支持的项目。

无锡中关村软件太湖分园位于无锡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新区,作为中关村软件园在长三角地区的延 伸,太湖分园结合北京与无锡两地在产业、市场、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物联网信息服务、创新创意为主导,同时辅以中小企业的孵化、软件人才培训、中介服务、投资融资等服务,打造以高端、低碳、环保、生态为特色的国际化综合生态高科技园区。园区建成后,预计吸引入驻企业500余家,实 现年均产值200亿,上交税收18亿,将吸引4万名创新创业人才入驻我们的园区。

青岛蓝色生物产业园,位于青岛未来第三代新城核心区,总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重点吸引国家基础医药、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海洋生物药物、检测检验及生物制剂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机构和著名企业入驻我们的园区,园 区建有12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主要用于孵化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为这些科研单位提供研究的场所。园区建成后预计提供3万个岗位,每年预计 收入可达100亿人民币。

当前,在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北科建集团正 在研究和谋划第三代科技园区,我们认为由园到城实现产业功能的充分融合,是未来产业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新城开发模式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 划,强调政府指令性的资源分配,通过外生力量改变资源配置,实现人口与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缺乏强大的产业支撑,使城市缺乏了产业功能。我们目前正在着力 打造的科技新城强调的是先业后城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实

现新城的崛起。科技兴城本质是里独立于城市形态,在其内部产业、居 住、商业、休闲、教育、社区管理等功能共同共生。不仅强调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融合,而且强调通过运营物联网和云计算实现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成为经济发展和 商务文化的中心区。

朋友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房地产企业从事到产业地产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地产的发展建设中来,打造出更多的科技创新的平台,让我们自觉的成为区域经济的推动者,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践者。北科建集团愿与各位朋友一起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铸基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的发展,为抢抓第三次产业下的中国机遇贡献我们的力量。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beikejian01 http://house.focus.cn/ztdir/2011bkj/ http://beikejianjituan.blog.tianya.cn

下载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