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14章第3节旅行社、景区、高风险旅游项目、住宿、交通等经营者的安全经营规范[范文模版]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
蔡正敏 主讲
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副校长
(《旅游政策与法规》,浙江省旅游局编,2014年5月第4版,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十四章 旅游安全法律制度
第三节 旅行社、景区、高风险旅游项目、住宿、交通等经营者的安全经营规范
一、旅行社安全经营规范
(一)特别说明和警示义务,包括在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和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向旅游者告知旅游者不适合参加旅游活动的情形、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旅游者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内容。
(二)在遇到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造成旅游者滞留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置措施。
(三)旅游行程中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当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以避免发生安全事件。
(四)在旅游者自行安排活动期间,应尽到必要的安全提示、救助义务。
二、景区安全经营规范
(一)景区开放条件
《旅游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经过安全风险评估,满足安全条件是景区开放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
1.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1)场所的安全保障
如景区内道路交通、卫生环境、山体、植被、物种或水域、雷电等自然环境危害的防范设备等。
(2)设施设备的安全保障
如工程管线、游乐设施设备、消防设施、防灾设施设备等。(3)针对旅游者的安全保障制度等
如治安保卫、安全救护、安全警示标识、安全使用说明、紧急救援配置、景区流量控制等安全制度和预案情况、安全操作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状况及安全培训等。
2.景区安全风险评估
景区安全风险评估,是指运用各相关领域的科学、专业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景区本 身及开放接待旅游者可能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认景区是否具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能有效地保护旅游者。
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识别景区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危害(2)评估危害的风险
(3)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及管理
(二)景区流量控制制度
《旅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1.景区及其责任
景区是流量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承担以下几项责任:
(1)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景区最大承载量,即景区最多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数。如果景区因改建、扩建、项目调整等,导致景区最大承载量增加或者减少时,应当向景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重新核定最大承载量。
(2)景区应当在其收费处、入口处、网站,必要时还要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公共媒体等途径公布最大承载量,保障旅游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景区应当制定并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做好各项预案,在旅游旺季时提前增加入手,配备力量,及时分析流量情况,采取各种手段严格控制景区流量。
(4)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应当提前广而告之提醒旅游者,并同时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根据旅游流量控制方案、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疏导、分流等措施,保障安全。
2.当地人民政府的职责
当地人民政府对景区流量控制负有统筹职责,景区主管部门具有核定和监督景区承载量的职责。
3.景区采取流量控制的主要方式为门票预约等
门票预约,是国际上普遍采取、比较有效的一种流量控制方式,尤其是对旅游团队实行预约制度。
除了采取门票预约方式外,景区还应当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流量。如,合理设计景区内的游览线路,提高旅游者的流动率。
三、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经营规范
《旅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一)高风险旅游项目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旅游法》首次正式提出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概念,并将其概括为五个种类,即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
1.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概念
(1)高风险旅游项目,通常是指在旅游业务经营过程中,以高风险旅游活动为经营载体的商业项目。
(2)所谓高风险旅游活动,是指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情况、可能给旅游者带来人身伤害的旅游活动。
2.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种类
(1)高空类项目主要包括滑翔伞、热气球、动力伞等空中项目
(2)高速类项目主要包括轮滑、滑雪、卡丁车以及大型游乐设施等速度类项目(3)水上类主要包括摩托艇、游艇、水上飞伞以及水上游乐设施等水域类项目(4)潜水类项目主要指旅游者穿戴潜水服、氧气瓶等潜入水下的观光、休闲项目,以及水下游艇等水下旅游项目
(5)探险类项目包括穿越高山、峡谷、暴走以及蹦极、攀岩等项目
(二)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或者经检验合格
目前有些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已对高空、高速、水上、潜水和探险类等旅游项目作出了规范,有的要求事先取得许可。
1.高空旅游项目一般依照《民用航空法》的规定,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及其设立的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实施许可和监管。
2.高速旅游项目一般是依托游乐设备等特种设备来实施的旅游项目。3.水上旅游项目包括水域和海域两种水上空间。4.大众化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也是高风险旅游项目。
根据《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相关体育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2)具有达到规定数量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救助人员;(3)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经营体育类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依照上述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5.探险旅游一般是依托山地环境所进行的高风险活动。
四、住宿经营者安全经营规范
(一)住宿经营者应遵守的安全经营规范比较繁杂
1.涉及治安管理的《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
2.涉及卫生的《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3.涉及娱乐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4.涉及特种设备的《特种设备安全法》
5.涉及组织大型活动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
(二)《旅游法》相关规定
《旅游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景区、住宿经营者将其部分经营项目或者场地交由他人从事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旅游交通等经营的,应当对实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五、交通经营者安全经营规范
(一)《旅游法》相关规定
《旅游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从事道路旅游客运的经营者应当遵守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并在车辆显著位置明示道路旅游客运专用标识,在车厢内显著位置公示经营者和驾驶人信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督电话等事项。
(二)旅游客运安全管理的规定
1.客运车辆夜间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日间限速的80%,并严禁夜间通行达不到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通行。
2.夜间遇暴雨、浓雾等影响安全视距的恶劣天气时,可以采取临时管理措施,暂停客运车辆运行。
3.加强旅游包车安全管理,根据运行里程严格按规定配备包车驾驶人,逐步推行包车业务网上申请和办理制度,严禁发放空白旅游包车牌证。
4.运输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长途客运驾驶人停车换人、落地休息制度,确保客运驾驶人24小时累计驾驶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日间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夜间连续驾驶不超过2小时,每次停车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
5.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超时、超速驾驶的驾驶人及相关企业依法严格处罚。
6.旅游包车应严格按规定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加强公路巡逻管控,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和整治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吸毒后驾驶、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7.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对发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道路运输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准予恢复运营,但客运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客运班线,旅游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旅游车辆。
案例与分析
【案例】领队陪游客消夜发生交通事故,旅行社应负相应责任
2004年9月18日,广东某旅行社组织广东某传媒公司李某某等18人赴日本旅游。在行程出发前,领队到传媒公司召开行前说明会,将行程、须知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告知,但李某某并未参加说明会。„„
见教材第282-284页。【问题】
1.请根据《旅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分析旅行社是否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2.如果领队不是陪游客李某某去消夜,而是征得游客同意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旅行社应当承担何种责任?
【分析】
1.因旅行社在旅游者自行安排活动期间没有尽到必要的安全提示义务,应承担少许责任。
2.旅行社应当承担的责任就不再只是“必要的安全提示和救助义务”,包括更多的安全保障义务。但同时,游客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旅游安全?
2.《旅游法》对旅游安全规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旅游经营者应当履行的主要安全保障义务有哪些? 4.旅游经营者应当说明或者警示的内容有哪些? 5.景区是流量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承担哪些责任?
第二篇:《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11章第3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
蔡正敏 主讲
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副校长
(《旅游政策与法规》,浙江省旅游局编,2014年5月第4版,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十一章 旅行社法律制度
第三节 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
一、旅行社业务许可证制度
(一)旅行社业务许可证制度的含义
旅行社业务许可证制度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市场主体从事旅游业务的许可管理制度。
(二)违反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行为的类型与法律责任 1.无证经营
即没有取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而从事旅游业务的行为。法律责任:
《旅游法》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2.超范围经营范围
旅行社未经许可而从事出境旅游和边境旅游业务。法律责任:
《旅游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除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外,并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3.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行为
法律责任:
《旅游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除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外,并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法律实行的是“双罚制”,既处罚相关的旅行社,又处罚相关的责任人。
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
(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含义与意义
《旅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旅行社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用于旅游者权益损害赔偿和垫付旅游者人身安全遇有危险时紧急救助的费用。
1.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含义
从法理上讲,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是旅行社为自身经营活动和服务质量所提供的资金担保。
它是旅行社依照法定标准和数额所缴纳的专用款项,由第三方依法进行管理,并在法定情形下用该款项先行偿付旅游者的损失。
2.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意义
(1)一方面是给旅游市场进入设定一定的门槛,防止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主体随意经营旅行社业务;
(2)另一方面,主要是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提供资金保证,防止在旅游者出现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时,因责任人无足够资金保障而得不到及时的合理救济。
(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的主要规定 1.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缴纳(1)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数额
旅行社在设立时,应当缴纳符合规定的质量保证金,其数额严格对应于旅行社的经营范围。
①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应当存入质量保证金20万元;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应当增存质量保证金120万元。
②旅行社每设立一个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分社,应当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增存5万元;每设立一个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分社,应当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增存30万元。
(2)质量保证金的缴纳形式
质量保证金有现金和银行担保两种形式。①现金形式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取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旅游局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定符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并提出书面申请的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作为保证金存储银行。
旅行社需要存缴保证金时,须持《营业执照》副本、《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副本到银行办理存款手续。存缴保证金的旅行社须与银行签订《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款协议书》,并将复印件送许可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为防止保证金存单质押,银行应在存单上注明“专用存款不得质押”字样。②银行担保形式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取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提供保证金担保的,由银行向许可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银行担保函》。银行担保期限不得少于一年。担保期届满前3个工作日,应续办担保手续。
2.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赔偿范围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主要用于赔偿旅游者因为旅行社的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旅行社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使用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
(1)旅行社违反旅游合同约定,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查证属实的;
(2)旅行社因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旅游者预交旅游费用损失的。3.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管理(1)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产权管理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专项存储之后,其所有权关系并未发生改变,质量保证金仍属于旅行社的财产。
《旅行社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旅行社不再从事旅游业务的,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凭证,向银行取回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是满额管理
《旅行社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使用质量保证金赔偿旅游者的损失,或者依法减少质量保证金后,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应当在收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补交质量保证金的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补足质量保证金。
《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旅行社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存入、增存、补足质量保证金或者提交相应的银行担保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3)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动态管理
《旅行社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旅行社自交纳或者补足质量保证金之日起三年内未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交存数额降低50%,并向社会公告。旅行社可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凭证减少其质量保证金。
《旅行社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使用质量保证金赔偿旅游者的损失,或者依法减少质量保证金后,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应当在收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补交质量保证金的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补足质量保证金。
三、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一)旅行社责任保险的含义与意义 1.旅行社责任保险的含义
所谓旅行社责任保险,是指以旅行社因其组织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和受其委派并为旅游 3 者提供服务的导游或者领队人员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2.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意义
为加强对旅行社经营活动的监管,分散和减轻旅行社的经营风险,切实维护旅游者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不受损害或减轻损害,国家实行强制性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二)旅行社责任保险的特征 1.旅行社责任保险是强制保险险种
《旅游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以及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
《旅行社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应当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的具体方案由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另行制定。
2.旅行社责任保险是财产保险
所谓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3.旅行社是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投保人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4.旅行社是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三)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投保 1.保险期限
所谓保险期限,又称保险期间,是指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也叫保险责任的起讫期限。《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间为1年。2.投保方式
通常的投保方式是保险人和投保人通过协商订立保险合同。
旅行社既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和保险公司单独协商订立保险公司,也可以选择加入统保计划,按照统一的标准缴纳保险费以及签订统一的保险条款。
3.保险的合同签订
投保时,旅行社应当与承保保险公司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为防止旅行社通过解除合同来逃避投保义务,《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对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解除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第十一条 保险合同成立后,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情形外,保险公司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第十二条 保险合同成立后,旅行社要解除保险合同的,应当同时订立新的保险合同,并书面通知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但因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注销而解除合同的除外。
第十三条 保险合同解除的,保险公司应当收回保险单,并书面通知旅行社所在地县级 4 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四)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赔偿范围 赔偿范围:
第一,因旅行社疏忽或过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 第二,因发生意外事故旅行社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
第三,国家旅游局会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五)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简称保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也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投保金额。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责任限额可以根据旅行社业务经营范围、经营规模、风险管控能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行社自身需要,由旅行社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但每人人身伤亡责任限额不得低于20万元人民币。
保险公司依法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在旅行社责任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
(六)索赔程序 1.索赔主体
在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后,当事人可以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提出索赔要求。通常情况下,是由旅行社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
特殊情况下,允许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请求。《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旅行社对旅游者、导游或者领队人员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旅行社的请求,保险公司应当直接向受害的旅游者、导游或者领队人员赔偿保险金。旅行社怠于请求的,受害的旅游者、导游或者领队人员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金。
2.具体的索赔程序
(1)向保险公司通知保险事故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中发生保险事故,旅行社或者受害的旅游者、导游、领队人员通知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告知具体的赔偿程序等有关事项。
(2)提供相应的证明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旅行社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偿保险金时,应当向保险公司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旅行社补充提供。
(3)核定赔偿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险公司收到赔偿保险金的请求和相关证明、资料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公司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旅行社以及受害的旅游者、导游、领队人员。
(4)支付赔偿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旅行社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3.先行赔付和代为求偿(1)先行赔付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先行赔偿保险金用于支付抢救费用的,保险公司在接到旅行社或者受害的旅游者、导游、领队人员通知后,经核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可以在责任限额内先向医疗机构支付必要的费用。
(2)代为求偿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第三者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自直接赔偿保险金或者先行支付抢救费用之日起,在赔偿、支付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旅行社以及受害的旅游者、导游或者领队人员应当向保险公司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所知道的有关情况。
(七)对旅行社责任保险的监督管理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行社的监管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不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2.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保险公司开展旅行社责任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保险公司经营旅行社责任保险,违反有关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保险公司拒绝或者妨碍依法检查监督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旅行社监督检查制度
旅行社监督检查制度,是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旅行社经营行为进行检查,督促其合法经营,并查处旅行社违法经营行为的制度。
(一)监督检查机关
在行政机关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对旅行社经营行为负有主要监督 6 检查职责。
《旅游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旅游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交通等执法部门对相关旅游经营行为实施监督检查。
《旅游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有权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1)经营旅行社业务以及从事导游、领队服务是否取得经营、执业许可;(2)旅行社的经营行为;
(3)导游和领队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检查的具体规定 1.执法人员数量与程序
《旅游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监督检查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的,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
2.执法检查的权力
《旅游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可以对涉嫌违法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资料进行查阅、复制。
3.旅行社接受检查的义务
《旅游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对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如实说明情况并提供文件、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旅行社及其分社应当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旅游合同、服务质量、旅游安全、财务账簿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信息等统计资料。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旅行社应当按将下列经营和财务信息等统计资料,在次年3月底前,报送原许可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1)旅行社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形式、出资人、员工人数、部门设置、分支机构、网络体系等;
(2)旅行社的经营情况,包括营业收入、利税等;
(3)旅行社组织接待情况,包括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组织、接待人数等;(4)旅行社安全、质量、信誉情况,包括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认证认可和奖惩等。4.检查机关的义务
《旅游法》第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监督检查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保密。
(三)公告
《旅游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的情况。
《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旅游、工商、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监督检查的情况。公告的内容包括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颁发、变更、吊销、注销情况,旅行社的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旅行社的诚信记录、旅游者投诉信息等。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条例》第十七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各项公告,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本部门或者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发布。
质量保证金存缴数额降低、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颁发、变更和注销的,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备案后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
旅行社违法经营或者被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
旅游者对旅行社的投诉信息,由处理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季度向社会公告。
案例与分析
【案例】四方旅行社违规经营赴港澳旅游业务遭处罚
四方旅行社于2009年10月27日招徕、组织了孔德铸等三人赴香港、澳门旅游,并在招徕旅游者后将孔德铸等三人委托给合肥五联国际旅行社提供旅游接待服务。
经查明:四方旅行社在未取得旅行社出境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开展出境旅游业务,其间,四方旅行社在招徕资料、行程和线路计划材料上,并未标明系接受组团社委托代为招徕旅游者;且四方旅行社以自己的名义与旅游者订立未明示“委托招徕专用”的旅游合同并加盖了四方旅行社的印章。四方旅行社出具的收费收据上也未在项目栏中标明代组团社收取旅游线路团款的字样。
合肥市旅游局认为,四方旅行社的该项经营活动已经违反了《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项的“未取得相应的旅行社业务许可,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的”的规定。依照《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四方旅行社立即停止非法经营旅游业务,并处人民币10万元的罚款。
【问题】
1.四方旅行社招徕孔德铸等人赴港澳旅游的行为,是代为招徕还是组团行为? 2.四方旅行社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分析】
1.四方旅行社招徕旅游者赴香港、澳门旅游的经营行为,不符合委托代理招徕旅游者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是变相的组团经营旅游业务的行为。
2.属于未取得出境旅游业务许可擅自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违法经营行为,违反了《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项的“未取得相应的旅行社业务许可,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的”的规定。依照《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六条之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旅行社?其法律特征有哪些? 2.旅行社申请设立的条件有哪些? 3.简述设立旅行社的程序。
4.什么是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国家确立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什么是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的特征有哪些?
第三篇:《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2章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
蔡正敏 主讲
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副校长
(《旅游政策与法规》,浙江省旅游局编,2014年5月第4版,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1)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概念。(2)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
(3)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基本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4.本质要求:解放思想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概括,指出了它所包括的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2.简要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要准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其次,要两个基本点相互联系,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论改革开放,也不能离开改革开放谈论四项基本原则。
最后,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要围绕着一个中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1)确立依据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认识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技术、信息、管理等。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就是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二)政治建设
1.坚持走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 3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
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民治)。
②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他们是参政党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 4 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不由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的提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地讲,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第二,加强司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第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第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3)法治中国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三)文化建设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社会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穿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保障和改善民生
6(1)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2)社会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1.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 7 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解决的问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第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新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与此同时,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2.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要经受当前的“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8(2)基本路径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五个基本单位: ①从思想上、政治上
②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 ③从提高领导骨干素质上 ④从夯实组织基础上
⑤从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上
3.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三型目标”提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简称“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2)相互关系
学习、服务、创新,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是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贡献,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了改革开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祖国统一等理论。
案例与分析
【案例】“票证经济”的教训
1953年,粮食、食油率先凭票供应。1954年,又将棉布、棉絮、煤油纳入凭票供应范围。1957年,少数大城市实行凭、购货证供应猪肉、食糖。1958年至1959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对肥皂、碱面、鸡蛋、鱼、糕点、香烟、自行车、手表、毛衣等货源不足的商品,采取了限量供应办法,分别凭专用票或购粮证供应。至1962年上半年,全国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乃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
那时侯,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那时候,每人月定量30来斤米,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人们的饭碗中,一半多是青菜,戏 9 称“瓜菜代”;二两米加两次水蒸两次,看起来多,吃了就饿,美其名日“双蒸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称为“文革票证”。
十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问题】
1.“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分析】
1.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
思考与练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有哪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问题是什么?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1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第四篇:《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第12章第3节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旅游政策与法规》精讲
蔡正敏 主讲
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副校长
(《旅游政策与法规》,浙江省旅游局编,2014年5月第4版,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十二章 导游与领队人员法律制度
第三节 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实质是导游人员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与导游人员发生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三类,即政府、旅行社、旅游者。
一、导游人员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导游人员的权利 1.依法从业的权利
导游人员是满足法定要求,通过一定程序取得导游证的公民。取得导游证(行政许可)的公民,即有权从事导游工作。
未取得导游证从事导游活动的人员,《旅游法》第102条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予以公告。
2.行政救济的权利
行政救济是有关主体在正常的法定权利状态遭到破坏或者妨害时采取补救、恢复措施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申诉、信访、调节、仲裁等救济制度。
导游人员从业活动中受到行政处罚或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损害的,有权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导游人员的义务
导游人员具备导游从业资格的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对导游人员设定的从业规范。这些从业规范构成了导游人员的义务。
根据《旅游法》规定,导游人员行政法上的义务包括: 1.不得私自承揽业务
《旅游法》第40条规定,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业务。
《旅游法》第102条第二款规定,导游违反本法规定,私自承揽业务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设定该义务,主要是基于市场秩序以及旅游者权益保护的考虑。2.佩戴导游证
《旅游法》第41条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戴导游证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设定该义务,既是规范导游从业活动,也是便于游客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督。3.告知与引导游客
《旅游法》第41条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4.不得索取小费
小费应当遵循旅游者自愿的原则。
《旅游法》第41条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不得向旅游者索取小费。
《旅游法》第102条第三款规定,导游违反本法规定,向旅游者索取小费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5.严格履行旅游合同
《旅游法》第41条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中止服务活动。
《旅游法》第100条规定,导游人员拒绝履行合同或在旅游行程中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6.依法安排购物和自费项目
《旅游法》第35条,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旅游法》第41条规定,导游从事业务活动,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旅游法》第98条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没收违法所得,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7.依法安排参观项目
《旅游法》第33条规定,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旅游法》第101条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8.及时报告
《旅游法》第55条规定,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出入境旅游,发现旅游者从事违法活动或者有违反本法第十六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我国驻外机构报告。
《旅游法》第十六条规定,出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外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入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内非法滞留,随团入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旅游法》第99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
其他违法规定:
《旅游法》第10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被吊销导游证的导游,自处罚之日起未逾三年的,不得重新申请导游证。
《旅游法》第108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的导游,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二、导游人员与旅行社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导游人员与旅行社之间建立的通常是劳动合同关系,特殊情况下,签订的则是劳务合同关系(社会导游)。
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劳动合同关系的情况。这种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要有两方面依据: 一是法律依据,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旅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法定权利义务;
二是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不同的劳动合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权利义务约定。
(一)劳动合同权利
1.要求旅行社依法与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权利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旅行社导游有权要求旅行社及时与其订立书面形式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2.要求旅行社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的权利
《旅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本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导游服务费用。
《旅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安排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导游服务费用。
3.要求旅行社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权利
《旅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4.其他劳动权利
导游人员作为劳动者,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享有多方面劳动权利,包括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依照法定工时制安排劳动的权利等。
(二)劳动合同义务
导游人员在享有劳动权利的同时,也向旅行社承担相应的义务。
1.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约定的核心义务是导游应当认真完成旅行社安排的带团工作。劳动合同还可以就某些特别事项做出约定。2.遵守旅行社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旅行社有权依法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以更好地管理企业生产经营。
导游人员作为劳动者,应当接受旅行社合法的管理,遵守旅行社的劳动规章制度。
三、导游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导游人员自身与旅游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民事合同关系。
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存在旅游合同关系,旅游者从导游人员那里获得的导游服务,是其针对旅行社享有的权利。
(一)导游人员针对旅游者具有的权利,本质上属于旅行社的权利 《旅游法》相关规定:
第十四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 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二)导游人员针对旅游者具有的义务,本质上属于旅行社的义务
导游人员违反义务,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可能基于劳动合同关系被旅行社追究责任,或基于《旅游法》等法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旅游者无权直接向导游人员追究损害赔偿责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导游人员与旅游者都具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双方都应当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