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支付牌照呼之欲出 业界建议放低进入门槛(共)
电子支付牌照呼之欲出业界建议放低进入门槛
苦等2年之久的电子支付牌照即将迎来发放时刻,企业为此各个摩拳擦掌,但日前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却让它们“望牌兴叹”
2年的焦灼等待之后,国内数十家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日前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2007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明确表示,为了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电子支付业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央行将于近期发布施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电子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工作也会在《办法》的指导下展开。
早在2005年6月,央行就已经发布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但是由于电子支付行业发展太快,利益牵涉层面较大,《办法》的许多细节需要不断调整,加上与银监会、信产部等机构的协调、沟通复杂,2年来,有关方面的工作一直停留在意见征询和论证上,而业界的议论也是不绝于耳。
分析人士向《IT时代周刊》指出,电子支付牌照久唤不出的近2年时间里,国内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却十分迅猛。虽然此次央行的表态给厂商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对于已陷入无序发展境地的电子支付企业而言,它们望眼欲穿的或将是一场无情的“大清洗”。
弊病颇多
“电子支付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兴起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国外同业者的深刻影响”,这一观
点现在在业界已经不受怀疑。虽然它只是依靠商业银行网关进行清算业务,得到的附加价值并不高,但作为新兴行业,企业得到的市场机会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过去几年间这类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一度超过50家。
2003年,中国电子支付业在“非典”阴影下迎来第一个发展拐点,不敢出门的消费者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并接触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量因此快速上升。而在经过2004年厂商提出的“电子支付应以行业为基础的业务发展方向”理念冲击和一系列成功案例运作后,2005年的国内电子支付市场初步成型。“我们2005年的月交易量已经突破1亿元,全年月环比增长率从来没有低过10%。”上海环讯IPS(下称“环讯")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企业,其总经理栾毓敏无不自豪地说,“携程、如家、春秋国旅、锦江饭店都是环讯的客户,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可以直接跟银行结算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有环讯那样好的运气。最新数据显示,在现存的30多家电子支付企业中,真正盈利的不超过半数,相当部分企业因此萌生了退出的念头。
“这是求功心切酿成的苦果。”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子支付企业老总懊悔地指出,为了达到最快占领市场的目的,相关企业在刚进入时纷纷采用了免费模式。而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某些企业又开始不顾原本就很低的利润,盲目地引入风险资金进行“圈地”。更有甚者,不惜以送钱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尽管以上策略吸引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但真正有价值的客户却少得可怜。对比此前的巨额投入,企业的业绩报表令人不忍直视。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用户数量也导致了监管工作的疏忽,造成大量使用国外信用卡用户拒付的情况。据上述企业老总透露,信用卡一般都没有密码,只要求现场签名确认即可,但互联网消费无法进行签名确认。在半年拒付期内,由于没有密码和证据,国内电子支付企业几乎都遭遇过拒付的情况,有些企业损失十分惨重。
而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则认为,“相关企业完全能够避免这一损失。”他指出,国内网上交易的风险是国内信用卡的10倍以上。正因如此,早在2002年的时候,VISA、万事达卡等国际信用卡组织就已经在中国推广网上交易的信用卡3D认证系统,要求信用卡用户必须到银行开通网上消费业务,设置密码,只有输入正确密码才能消费。国内企业又怎能视而不见?
“它们的损失令人惋惜,但考察造成损失的原因则令人更加痛心!”潘辛平教授说。
谨慎创新
在世代习惯于现金交易的中国普及电子支付的买卖方式,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创新,而在电子支付企业发展不畅的背景下,国家的引导与规范就显得异常重要。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2006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预测,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将进入爆炸性发展阶段,2008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而到2010年则会达到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苏宁也认为,尽管人民银行已分别在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建成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实时支付系统,但依然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国家决定加大对电子支付行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以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
但为什么在《办法》意见稿出了六七个,正式稿也发布三四次后,正式条例还迟迟未出呢?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公司CEO关国光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谨慎。
央行一名参与《办法》制定的工作人员透露,《办法》是给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发放牌照的必备前提。但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电子支付涉及沉淀资金处理、企业退出机制和外资是否可以获牌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稳妥处理;另一方面,央行虽然承认第三方电子支付是银行业务的重要补充,但却难于定义它的性质。从开始时的“非金融行为”到后来的“非银行行为”,一词之差,却极大地改变了第三方支付在国民经济活动当中的地位。
据悉,为了推行审慎业务许可,督促支付清算组织完善内控制度,防范支付风险,保障客户权益。央行在出台《办法》之时还将发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以此防范电子支付被用于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切断非法活动的资金流,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由此看来,央行的谨慎其实就是要尽可能地解决好牌照下发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专家指出,2年的等待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电子支付行业的混乱,但却很有必要。因为当时的市场并不成熟,条例来得太早带来的副作用会占上风;但现在正是行业起飞的时刻,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实现最大化。
门槛之忧
据《IT时代周刊》了解,央行结算司已在日前通过了《办法》,并开始准备各分行对电子支付企业进行培训。按照惯例,《办法》公布后就是牌照发放。这也意味着,2年前就已经为得到牌照受尽折磨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将再次上演你死我活的争夺战。
就近况看,由于央行对授牌企业设置资格条件,厂商们一致认为“能否获牌将直接决定自己的命运”。环讯栾毓敏表示:“现在我们公司一切都是为牌照进行努力,如果需要我们准备一些东西,现在都能准备好。”而更多企业则认为,牌照发放后将促使电子支付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深入行业,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无论是对于行业的发展、商户还是用户都是共赢的局面。“把牌照比喻为跨越生死的一道坎并不为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他们表示。
但是,全力以赴并不代表就是胜券在握。潘辛平教授担忧地指出,央行出台《办法》的本意是把原来没管住的新兴第三方支付企业管起来,但它却把进入门槛定得过高,使得支付宝、上海捷银和上海环讯等第三方企业也很难进来。他解释道,《办法》规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净资产比例很高,鲜有企业能够满足要求;另外,它还要求股东变更大概5%就必须报批,这对于靠风险投资支撑创新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显然不适合;第三,《办法》对高层管理者的金融业从业经验要求也很高,潘教授认为,这一点意义不大。
“应该降低门槛,把他们先引导进来,因为如果20多家企业没获得牌照退出了,商户肯定会受到影响。”潘教授建议说,电子支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项措施进行管理。即进入阶段,保证大部分企业都能进来;运营阶段,逐渐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净资产率以及根据业务量提取准备金,避免商户风险;关闭阶段,让一部分疲弱企业退出,用风险准备金补偿客户。三项措施则是指建立健全风险纰漏机制、准备金和风险控制流程。对做得不好的企业,让客户明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使它们减少资金留存;对于做得好的,则建议商户多留存资金。
而针对沉淀资金管理问题,有不少分析人士也指出: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客户资金不过二十多亿元,数目很小。《办法》虽然要求把这些资金放到专门的账户里,但却没有明确收益主体。如果按照以往第三方支付企业以自己名义存款的做法,收益的绝不会是客户。
“《办法》的部分内容还值得商榷。”他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