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润:母子公司纵横管控
华润:母子公司纵横管控
华润,以贸易起家,在各行业大打并购战,纵横捭阖,快速扩张。然而如何管理旗下行业跨度大,企业层级交叉重叠的众多子公司,华润遇到了问题。
华润在大陆引起广泛关注,缘起于1990年代中期在地产界收购深圳万科和北京华远;在啤酒行业将沈阳雪花、四川蓝剑、浙江钱啤等37家啤酒企业的控股权收入囊中。
当时的华润以横扫内地各产业的疯狂并购引起普遍质疑,它依靠资金与政府背景,在国内大肆收购零售、房地产、啤酒、纺织、电力、建材、微电子、农业深加工等等一系列不相关联的业务。并一举成为与青岛啤酒并列的啤酒业龙头,稳坐纺织行业老三的位置,也是中国地产行业中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于1995年实现了由贸易为主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华润前总经理宁高宁曾说:“大猫非猫,猫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远超过26只猫”。虽然宁高宁曾想把华润做成一只老虎,但在很多人眼里,华润却只是26只猫而已。仅仅通过并购和资本运作显然达不到整合的效果。拥有了繁杂的子公司,华润却陷入了治理困境。
● 子公司众多造成集团战略模糊。
华润在1990年代初中期基本上是在不断并购中度过的,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缺少理性的并购。在宁高宁眼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事情,只要是有利润,不违法,什么都可以做。比如进入啤酒业的初因,一直流传的说法是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当时看了青岛啤酒的招股说明书,被该行业的增长前景打动所致。
但是对华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集团内部却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专业化的声音似乎更符合外界的期望,因为世界上能够多元化成功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比较中看的标本是GE,而亚洲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资本市场对华润的多元化似乎也不买账,普遍认为其战略不清,香港的郎咸平更是三番五次的进行质疑。
当然,华润自有华润的道理。华润作为一家以贸易起家的企业,如果要在某一个产业做深做透,缺乏明显的技术优势、经验积累和人才储备。但是华润却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雄厚的资本实力,可以趁很多行业市场集中度差、缺少行业领导者、没有市场标准的时候进行大刀阔斧的并购,迅速壮大规模。一旦成为行业垄断者之时,就可以谋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率,并左右行业发展方向。所以,多元化成为华润当时最现实的选择。
然而随着几大行业并购的逐渐成形,其“产业整合”却未达到预期的影响力。由于集团旗下业务地域分布广、产业跨度大、业务关联度低的原因,在华润集团原有九大业务类别中,除去啤酒和纺织,能够较好体现华润“产业整合”理念的行业很少,华润根本无力对诸如地产、食品、零售、石化、水泥、电力、微电子等行业产生实质的影响力。
● 企业架构紊乱无序。
华润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张,使企业数目迅速增多、业务庞杂、交叉经营严重,整个组织被分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机构层次重重叠叠。有很多子公司都经营房地产和酒店业务;相同加工企业不断在各个子公司重复出现;上游下游的产品分属不同子公司经营等等。而且国企没有改革之前,每一级的公司都与相应的行政级别相对应,也与待遇挂钩,非常僵化。
● 财务管控乏力。
随着规模的扩张,华润财务管理分散、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投资和担保易失控、同类业务分散经营、核心业务不稳定等问题开始涌现。
虽然华润资本实力雄厚,但是面对大规模的收购和迅速增多的子公司,华润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1990年代初,华润就开始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财务管理,但是核心是包干式资金管理,总部仅仅是制定基本规定约束下属企业“不准代开信用证,不准放账,不准对外担保”,但旗下的二级子公司都不能严格遵守。有些违规的经理人因此受到集团的严厉处罚,可是客观上已经给华润集团造成巨大损失。
面对产业整合的难题,财务出身的宁高宁于1999年为华润导入了一套被称为母子公司运行大平台的6S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利润中心编码制度、报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业务评价体系、审计体系、经理人考核体系六个部分,形成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投资控股型母子公司管控体系。2003年,华润进一步引入BSC,增强集团的战略协同性。
纵向梳理:6S 体系理顺母子关系
华润通过6S体系,对旗下繁杂的子公司进行整合,在业务上进行同类项合并,在财务上进行集权,对母子公司的权、责、利进行明确。
● 利润中心专业化路向
为了回应外界对华润战略模糊的忧虑,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宁高宁认为华润应该在集团层面保持多元化的优势,在具体的利润中心实现专业化,做深做透。并且决心将一级利润中心上市,通过公众公司来促使其稳健发展。
但是在原有的诸多产业和子公司中,什么样的产业能作为专业化对象,位于相同产业的子公司如何处置,怎样才能从层级重重的二、三级子公司中发现未来业务的亮点?这都是宁高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编码利润中心:从2000年开始,宁高宁就在华润内部推动了一系列的“资产清理与重组”工作,采用的就是“6S体系”中的利润中心编码制度。他们不按产权关系,而是按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划小核算单位,把所有的利润中心都搁在阳光下,将多个业务相对统一的利润中心划归为一级利润中心,再往下将每个利润中心划分为更小的分支利润中心,如二级利润中心等,依次类推,逐一编制号码。如此一来,集团层面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级利润中心下面有多少业务单元,总部心里有谱后,能够不断从中发现亮点和问题点产业,顺利开展了清理、合并过多子公司的工作。
二是业务拆分与整合:那些业务单元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或业务相同的就被逐步合并,例如华润水泥就是从分属五个子集团中剥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子集团;那些业务单元有市场前景、经营基础好的,但挂在贸易下面就不伦不类,而且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资源,于是就逐渐从三级、四级公司中提升到集团层面,进入一级利润中心序列重点发展,例如华润电力、华润酒精、华润超市;那些不符合主业发展、亏损严重且华润控股意义不大的业务,被列入特殊资产序列,由特殊资产管理部进行清理,或出售,或剥离,或注资盘活,如华润特钢就属于注资盘活一类。
经过清理重组,华润逐步将原先较为庞杂的业务及资产整合为分销、地产、科技及策略性投资4大类,前三类分别由华创、华润置地和华润励致进行,管理架构也发展为现在的由25个一级利润中心、108个利润点组成的、主营业务相对突出的实业型控股集团架构,华润逐步转向了有限度相关联多元化战略下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 财务集权式管控
鉴于以往严格的财务审计,使得华润在1997年成功避过金融风暴,因此华润对财务管控非常重视,此次导入的6S体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套财务管理体系。
在财务方面,华润集团首要的就是将原先在二级公司手上的“资金使用权”全部回收,不再进行传统的包干式资金管理,而是由集团统一审批,一下子堵住了“出血点”。集团层面,则是从整个资源调配角度来考虑问题,整体资源是否可以承担,行业战略是否需要这些投资等。在被收回了“财权”以后,华润的二级公司还需要接受严格不定期内部审计,以及每个月都要进行预算方面的监测。这一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内部贪污和资金漏洞的产生。2004年华润物流存在的个别人违反财务纪律的情况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的。
那么利润中心的角色是什么呢?华润CFO蒋伟指出:“实际上从集团层面上来考虑的话,利润中心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为华润集团贡献利润,贡献现金流。简单的说,就是用了集团公司的多少钱,就需要„使用者付费‟,从利润中扣除相应大小的资本成本,返还给集团。”据蒋伟介绍,集团下面有华创、华润置地、华润励致和华润策略投资等四个资金中心。集团鼓励利润中心把资金存入四个资金中心,以便集团的统一管理。集团相应减去利润中心所应承担的“股东资源成本”。这样利润中心就有动力为集团贡献现金流,提高了整个集团的投资回报率。
在业绩评价中,当国内还只是净资产方面的保值增值时,华润就于1997年导入增值利润(EVA)的概念,重视股东价值方面的保值增值了。在建立6S体系的时候,EVA体系中“派息文化”已经导入,华润旗下的二级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就比较能够接受新的评价体系。
华润通过预算管理、资金审计体制和EVA业绩评价体系相配合,三管齐下,挤干了水分,可以同时看到了旗下子公司的“真实成本”和“真实收益”,避免了欺上瞒下、信息失真、财务失控的现象。
● 打造强势总部
宁高宁很欣赏韦尔奇说的一句话:“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可以指挥得动手脚的大脑”。母子公司管理失控的原因通常不是下面子公司不行,而是上面总部不行,总部运行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缺乏强大的控制力去推行。
2001年,华润提出了“再造新华润”的战略目标。通过对业务的清理与重组、设置利润中心、回收财权和投资决策权等方式,华润成功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母子关系。集团总部从纷繁复杂的具体业务运作中脱离出来, 转而追求在特定业务领域内的投资回报最大化。而将利润中心被限定为资产经营者,负责最大化占用资本的回报率及具体的业务经营。
但是中央集权下如何做到对利润中心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呢?在2001年的第三次高层培训上,华润在初步规划了利润中心发展战略后,明确了集团的角色和对利润中心的授权范围。指出集团的职责有7个方面:制订战略、任免主要经理人、负责财务政策、资金管理、预算和评价考核、协调内部资源、负责企业形象。利润中心的责任是确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在批准的年度预算内行使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 治理标本:华润水泥
水泥原是华润机械五矿经营的一个商品。随着贸易的边际利润降低,公司清理整顿贸易业务之后,手中仅剩下东莞水泥厂这唯一的一个实业项目。当时,东莞水泥正处于严重亏损时期。经过重组股权,取得对东莞水泥的控股权后,华润对该公司的管理团队进行了调整。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握机会,兼并了广西红水河水泥,获得了稳定的熟料供应基地、知名品牌,扩大了产能,2003年中港混凝土与东莞水泥实现重组后,华润水泥又进入了下游的混凝土搅拌和预制件生产领域。至此,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并于2003年7月29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2005年初,公司水泥年生产能力为520多万吨,商品混凝土年生产能力达47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预制件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2004年,公司营业额为14.38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为8,866万港元。
横向织密:BSC引领战略协同
加强了掌控,却忽视了协同。于是华润引入BSC将华润战略直击业务单元最基层,以严密的考核网络纠正着对财务指标的偏爱,整合效应开始凸显。
● 6S的困境
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有一个比喻:“企业的组织就像是一幢房子,当一个组织变大时,房子中的墙和门就越多,这些墙和门就阻碍了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而为了加强沟通和协调,你必须把这些墙和门拆除。”
华润当时的6S利润中心管控体系管控了集团的财权,对集团的扩张发挥了控制和稳定的作用,但却没有在扩张过程中形成战略协同效应,比如全国布局的华润置地本来可以和零售产业进行很好的整合,就像万达模式所作过的那样,而华润的零售也可以和它的啤酒,物流发生化学反应,华润的基础建设和置地也可应整合的更好。甚至就在啤酒产业内部,如何进行不同品牌之间的协同,都是一个很头痛的话题。
6S从财务的角度梳理和控制了多元化的产业,但是产业之间的战略管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怎么样在多元化业务之间串其一个链条,是华润面临的新选择。
● 战略协同的两大关键
2003年华润开始引入平衡记分卡(BSC)来补充6S体系战略协同的不足。这一新6S管理体系,与以前变化最大的是业务战略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相应地,6S的定位也由预算管理和运营控制系统提升到战略管理系统。
一是提炼SBU:原有的6S体系下,由于业务单元数量庞大,华润总部的战略思路要想深入一级利润中心下的业务单元是非常困难的,也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而引进BSC后,华润对所有的业务单元进行纵向产业链和横向关联化的研究,对各利润中心任何一项业务经营的好坏都按战略进行检讨,然后圈定一些华润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将其按战略管理的原则划分为数十类战略型业务单元(SBU)加以重点扶持,比如电力,钢铁,基础建设等。
以华润机械属下原有康贸公司利润点为例,它原来是做印刷机械、印刷业务和相关贸易的。在原有的战略型业务单元中无法归类,没法跟核心业务挂上钩,也就不能成为战略业务单元,但调整的结果就是将其对应分解为制钢业务利润点,以及待研究发展的印刷利润点和贸易利润点。这样这三个利润点都是有战略型业务单元,是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研究的,可以横向比较,可以从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管理。
二是优化评价体系:由于宁高宁自身的财务背景,最初引进的6S体系处于对财务集权的需要,在业绩评价中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强调利润贡献,这在后期的战略协同和整合中开始不适应。所以需要引入BSC,更多的关注指标间相互驱动的因果链关系,犹如战略地图反映出企业的战略轨迹,由此实现从业绩评价到业绩改进、从战略实施到战略检讨的联动效应。
改革后,利润中心业绩评价体系转化成了财务、顾客、流程和学习四个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对企业的业绩评价由改革前比较偏重短期、财务性、与过去比。转变为使企业不仅要与过去比,还要和行业平均水平比,和行业标杆企业比;不仅要看营业额、利润、ROE等财务指标,还要比客户和员工满意度、员工专业技能提高程度、社会贡献度、环保安全等“绿色指标”、软指标;不仅要重视短期效益,还要关注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等。
以华润集团人事部为例,他们在如何判断、挑选、评估经理人的问题上改变单纯依靠业绩评价的做法,将业绩评价与经理人考核结合在一起,即在利润中心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再按经理人标准进行考核。其中利润中心业绩评价得分占70%权重,经理人考核结果占30%权重,两者共同形成利润中心负责人的评价。
在构建经理人标准的过程中,华润集团高层经过多次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废除了过去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领导要求很综合、苛刻,但又较片面、表象,混杂了很多非企业因素和标准。将华润经理人的特质分为无形和有形分别加以衡量,并最终确定为两个层面的12条标准,具体为:激情、学习、团队、诚信、创新、决断,学历、经历、智力、表达、体质、环境。其中无形的特质即前6条标准在职务越高时影响越大、越重要,有形的特质在完成一项特别任务时更重要,但要通过无形的东西逐步释放出来。
2004年6~7月间,华润进行了第六次高层培训,董事长陈新华号召在华润系统全面推行以BSC为框架的6S管理体系。利润中心通过围绕竞争战略制订战略地图,服务中心围绕职能定位制订工作地图,辅之以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KPI指标考核和行动方案,使战略的“行动计划”落地,生成“战略结果”。
结语:经过一番6S体系的艰苦整顿,华润希望将一级利润中心都打造为独立的上市子公司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截至已有华润创业、华润置地、华润励致、华润水泥、华润电力、华润生化、华润万众7家上市公司,而拟议中的华润啤酒也力图明年上市。另外,战略协同的效果也日益显现。作为一级利润中心中的多元化企业——华润创业,2005年之中期业绩也颇为不俗,零售、饮品和纺织业务表现理想及物业重估盈余,公司上半年纯利大增70%至12.62亿元,公司主营业务中,零售业务盈利上升66%至1.05亿元,啤酒业务盈利升14%至5,989万元,食品经销业务盈利上升26%至2.47亿元,纺织业务盈利升32%至5,566万元,物业投资业务盈利4.29亿元,大幅上升158.6%。
第二篇:母子公司管控设计-中国企业扩张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地快速增长,中国的企业因此而也得到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的商海沉浮,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进入集团化的发展阶段,母子公司管控问题成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课题。谈到母子公司管控,我们有必要对母子公司管控所需要研究的重点进行澄清,换句话说就是母子公司管控设计涉及哪些具体的内容。佐佳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母子公司管控设计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澄清,它包括母子公司关系边界的界定、母子公司的战略澄清、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选择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母子公司管控运作机制设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而展开。第一步 产权分析,界定母子公司关系的边界 母子公司关系形成的基础是产权关系,只有具备一定产权基础,才能称得上母子公司关系的形成。因此进行母子公司管控的设计,首先要界定研究对象是否具备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条件,只有搞清楚这个前提才能去谈母子公司的管控。一般而言,作为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是全资和控股的产权关系,至少是相对控股的关系,否则研究对象就不存在母子公司的关系。第二步,战略梳理,进行母子公司的战略澄清 在界定出母子公司关系边界后,我们有必要对母子公司的战略进行澄清,因为战略定位是影响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战略澄清主要包含了集团(公司)、业务(竞争)和职能三个层面的战略: 第一层级,集团层面。集团层面战略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样的业务,以及如何利用各个业务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发展这些业务。它包括集团任务系统设计、集团战略目标及业
务组合的规划、集团战略关键战略举措等内容。第二层级,业务层面。业务层面战略是在集团战略的指导之下设计的,它主要是对集团的各个业务进行具体的规划,可以说它是在集团战略基础上的对各个业务进行细化。该层面的战略包括业务单元的任务系统设计、业务单元战略目标及关键战略举措等内容。本 第三层级,职能层面。职能战略主要关注如何落实集团与业务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在各职能的具体操作、实施上述两个层面的战略,落实战略意图?职能战略强调“如何将一件事情做正确”,一般是由更详细的方案与行动计划组成。第三步 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 在完成战略梳理后,要着手进行(母公司)总部的基本功能定位分析,它是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选择的前提。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展开: 1.母公司所拥有子公司的股份 产权关系既是界定母子公司关系边界的基础,又对管控模式选择产生制约,它是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和一个相对控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管控权限上的可选择空间是不同的: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越多,总部功能定位可选择的权限空间就越大;而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越少,总部功能定位可选择的权限空间就越少。由此可见,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与总部可选择的权限空间是呈正比关系的。2.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也会对母子公司管控产生影响,作为战略重点的子公司,在总部的能力与资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部可以集中更多的权限;而有些非战略重点的子公司,母公司可能会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总部实行分权,在有限的资源配置前提下让市场逐步淘汰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战略定位的影响还会体现在战
略性资源的经营上,总部可以在战略性资源的经营上考虑自己的功能定位,例如战略性业务的孵化、品牌资源的经营控制、技术资源与资质的控制等等。3.业务相关性 业务相关性是影响总部功能定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业务相关性的强弱与总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子公司之间业务相关性越强,子公司之间战略协同性的要求就会越高,总部发挥协调与控制的功能越多,总部需要集成的功能也就越多;而子公司之间业务相关性越弱,子公司之间战略协同性的要求就越底,资源共享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总部发挥协调与控制的功能越少,总部需要集成的功能也就相对越少。4.组建背景与发展阶段 不同组建的背景与发展阶段的母子公司,其总部所拥有的管控能力与资源条件、企业文化等因素都是不同的,而管控能力、资源条件、企业文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母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例如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在产权改革中,存在“拉郎配”的现象,母子公司组建的本身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而是完全的行政撮合,这种组建的背景导致了部分企业的总部在子公司运营控制能力及资源支持上暂时都不具备有利条件,出现“想管却又没有能力管”的现象,这时候总部功能定位上的暂时分权也是“无奈之举”;属于这种组建背景的企业,在初期的还存在母子公司文化融合的问题,由于总部功能的定位也是一个母子公司管理权限的再分配,而在文化没有得到有效融合的时候,盲目地追求总部管控的理想状态确实是行不通的。第四步 选择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选择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实际上就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所需要采取的具体的管控手段、力度的选择。从母子管控的发展历史来看,不同企业的母公司对分子公司的管控模式都各不相同,但是
还是可以综合为几种基本的形态的。对于集团管控的基本形态,不同的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分别是按照三种类别或四种类别的划分方法,三种类别划分方法就是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战略与操作型三种基本模式;而四种类别划分方法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战略、经营与职能管控四种基本模式。无论是三种类别还是四种类别划分方法实际上在理解上基本是一致的。
第三篇: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中的治理难题
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中的治理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环境下由政府出面组建起来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显而易见。集团组建起来后也是按国家计划、政府指令运 行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直接在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中表现出来。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集团存在着对政府部门的依存关系,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具有 明显的行政化特征。
(1)集团内部的连结纽带脆弱
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是在行政化或行政性部门翻牌等状况下组建的,只存在形式上的资本关联,缺乏企业自发的利益驱动。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具备合理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2)行政治理内部化内部化
具体表现为:
ⅰ集团的领导强调行政指挥的统一和权威性,无论是生产计划指标还是职工数均从上至
下地直接下达给集团,领导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因而不可能对集团领导者形成有效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
ⅱ集团有行政级别,集团的主要领导者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
ⅲ重视行政权利的等级顺序和领导与被领导的直线关系,忽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缺乏有效的监督;
ⅳ集团领导者要接受几乎所有上级政府部门的指令和考核,这既使他们无所适从,也使他们可以有各种理由规避责任;
ⅴ封闭的领导体制,集团领导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集团内部产生的,集团领导能上不能下。
ⅵ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治理由企业外部移到集团内部,在人事任命、经营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企业干预过多,政府行政机制替代了企业集团内部治理机制,造成企 业集团发展所面临的难以克服的体制型困难。
(3)企业集团治理机制虚化
由于行政型治理的内部化和企业集团整体性功能的缺乏,企业集团要么集权过度,统得
过死,要么分权过度,难以发挥集团的合力,集团的治理机制不能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治理机制呈现虚化状态,即使形式上构筑了治理结构也形同虚设。
(4)集团战略规划不清晰
许多集团公司仍然以一个单体公司的身份来考虑集团战略规划。单体公司战略主要是关于某具体产业或公司发展的问题,范围比较窄,其战略管理层次也比较简单,主要针对单体企业管理控制;而集团公司管理涉及多个公司之间的资源共享,战略协同,通过集团化管控,各单体公司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1+1>2的效果,由于各单体公司资源状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相对复杂的多。
(5)集团财务管理不健全
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无疑就是财务管控了,因为财务数据指标是母子公司管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母子公司管控的核心。
而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在集团财务管理方面表现出具体表现为:
ⅰ母公司缺乏对子公司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最终决策权;
ⅱ母公司缺乏对子公司的会计规范权,子公司不执行母公司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政策;
ⅲ母公司缺乏对子公司的财务规范权;
ⅳ母公司缺乏重大财务决策事项以外的其他财务规范事项的权力,如费用开支标准、资金调度等;
ⅴ母公司缺乏对子公司的完善的审计与考评权;
ⅵ母公司缺乏对其子公司投资的最终收益权;
ⅶ母公司按照其投资额及回报比例设定子公司的利润分配目标,并以目标利润为其依据加以控制,只对结果的进行控制,而对利润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不闻不问;
ⅷ母公司只是对子公司资产处置进行最终审批。
这种分散权力造成的结果就是,母公司在资本纽带这一唯一联系基础上,并没有实施自身得财务管控权利,最终沦落为子公司的提款银行。
(6)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不健康
集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通过人力资源制度体系的完善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人力资源管控 作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重要的环节,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差异,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高管人员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和高级人才 发展职能。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ⅰ缺乏对分子公司经营层的考核与激励;
ⅱ不能对委派子公司人员的有效选拔与管控;
ⅲ集团公司没有集团人才梯队建设及继任计划;
ⅳ无法建立总部与分子公司人力资源功能模块的衔接。
(7)集团供应链管理脱节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 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普遍表现出管理脱节,主要表现为:
ⅰ无法在时间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应流程,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
ⅱ无法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客户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
ⅲ无法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
(8)集团研发管理不统一
研发管理就是在研发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平台对研发进行的团队建设、流程设计、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活动。
目前不少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在研发管理上相当的不统一主要表现为:
ⅰ研发管理缺少研发体系结构;
ⅱ无法按照体系结构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
ⅲ无法设计合理高效的研发流程;
ⅳ无法借助合适的研发信息平台支持研发团队高效工作;
ⅴ无法用绩效管理调动研发团队的积极性;
ⅵ无法用风险管理控制研发风险;
ⅶ无法用成本管理使研发在成本预算范围内完成研发工作;
ⅷ无法用项目管理确保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ⅸ无法用知识管理让研发团队的智慧联网和知识沉淀。
(9)集团营销管理混乱
主要表现在:
ⅰ不能建立总部在营销管控的核心——营销计划、预算上,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传达公司的意图和保障重心,如何结合子公司的思考,如何从制度上消除营销业绩的波动和失控;
ⅱ总部不能确定使用怎样的组织和管理手法来管理和控制子公司的营销行为;
ⅲ总部不能确定应该着重在哪些领域加强管控,而哪些领域是应该让权给一线的;
ⅳ不能保障总部的指挥和调控是创造价值的;
ⅴ不能保障总部的管控能力和相关的人力资源的打造;
ⅵ不能做到营销知识与能力的系统管理;
ⅶ不能用相应的流程和控制点来管控子公司的营销过程,不能从过程管控中进行干预和纠偏,不能保障制度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ⅷ不能管理子公司,办事处的业绩,如何进行多层次营销业绩管控;
ⅸ不能打造营销团队和接班人计划;
ⅹ不能针对子公司和办事处进行营销知识剥离和集中管理,如何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xi不能做到前后台信息畅通。
(10)集团品牌管理无秩序
在品牌大行其道的今天,集团公司管控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注定无法完成使命的。
如果集团公司能够具备品牌管控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对集团下属企业的品牌施加强大的管控,实际上也就控制住了生命、阳光、空气和水。下属企业即便是一 只飘忽不定的风筝,品牌管控也就是那根不可须臾离开的长线。反过来,集团公司如果忽视或者说没有能力对下属企业实现品牌管控的话,则集团母子管控效果大大 降低。
但是,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在品牌管理上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ⅰ集团品牌的管理部门不能负责总体品牌的管控,从而整个集团缺乏品牌组合的管控、集团公司品牌的管理以及对下属企业品牌的管控。因此无法通过品牌组合战略,实现强势品牌联合;
ⅱ集团不能通过品牌组合的管控,从而无法实现品牌组合中的主品牌、子品牌、担保品牌、联合品牌和品牌延伸等的条理化,重塑公司的盈利能力。
ⅲ进行品牌组合只是简单的拼凑,在品牌组合战略中,品牌之间差异程度不高。
2.国有企业母子管控解决的探索
(1)国有企业发展改革要求解决母子公司管控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环境下由政府出面组建起来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显而易见。集团组建起来后也是按国家计划、政府指令运行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直接在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中表现出来。以国有企业为 主的企业集团存在着对政府部门的依存关系,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
对于国资委来说,在体系中,集团公司有着非常特殊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资委通过履行在集团公司中的出资人代表身份,达到对央企的监管;而集团公司 则通过对旗下子公司行使出资人代表的资格,达到对旗下子公司的监管作用,从而完成国资委对整个国企监管的完整性。
但是如果集团公司的控制力不够,这种监管就不能完全得到实施,国资委对于那些活跃在一线进行实际商业运作的子公司的监管,只能是“强弩之末”。而现实的状 况则是,弱势状态的集团在中央企业中并不是少数,很多企业很大,但是不强,且存在先天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对于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的发展要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以下观点:集团管控力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国资组织结构问题。
可以这么说,解决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关口问题刻不容缓。
(2)国资委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母子管控问题的解决
在央企母子公司管控的途径方面,国资委也为旗下众多弱势集体企业提供了政策性建议。在12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推进内部整合增强集团控制力经 验交流现场会上,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和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作为代表发言。在组织经验推广会的同时,国资委高层也在传达央企在解决母子公司管控难题上应该 采取的措施。“集团公司应该成为三大职能的管控中心:重大问题决策中心,资产财务管理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实现管战略,管财务,管人事。”邵宁说。同 时邵宁认为,要实现真正有效的管控集团,采取的措施都差不多,比如扁平化,减少层级等等。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还透露,推进央企内部重组整合,提高集团管控力,将是今后数年国资委推进企业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邵宁表示:根据一些央企的经验,企业要提高集团管控力,需要建立七大制度:一要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式管理,管理幅度要小而有效;二是要内审,保证内部 透明度;三是要建立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最好能集中控制;四是要防范投资风险,建立投资的授权体系及决策程序;五是要防范法律风险,法务人员要尽可能多地介 入到企业各项活动中;六是要建立目标、考核、薪酬挂钩的制度;七是要真正履行出资人职权。
与此同时,国内母子公司管控专家华彩咨询在经过多年的母子公司管控咨询经验积累之后,也摸索出一套解决母子公司管控的方法论。
二.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根源
我们认为,引起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5个方面。
1.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体公司的管理层次
集团化是中国社会最热的实践和话题,也是许多企业不断探索的方向。但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导致许多经理人用单体公司的管控手法去管控母子公司,把那 种适用于一眼望到底的环境里适用的人治手法,条线式直接管理的手法,照搬来搞母子公司管控。
但母子公司管控不仅研究管理,还要研究管理的管理。子公司直接管理业务,但母公司通过设置各种规则和分配权力去支配或遥控子公司的管理行为。换言之,母公 司就像一个平台,通过平台的运行,使得子集团,子公司的运行都受到平台的支配和源规则的影响。
2.母子公司管控平台的缺失
母子公司的管控平台包括公司治理体系,集团战略,组织体系整合,以及由此形成的管控模式。
(1)公司治理体系
众所周知,公司治理是企业最根源的层面,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企业所有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权利体系、利益体系全部是公司治理这个大树之根上长出的 枝离叶蔓。同时治理管控也是母子公司管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治理管控的底蕴就是通过集团内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和母子公司之间的职能制衡来进 行集团公司管控运作。
但是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导致了集团战略的盲目。
(2)集团战略规划
集团战略规划要关注最重要三件大事:投资组合、产业组合和横向战略,而这三件事单体战略规划不需考虑或没那么重要。
由于单体管理模式思维的禁锢,集团公司无法制定合理的集团战略,从而引发了集团组织体系的混乱。
(3)公司组织体系
公司组织架构的形式有如下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无论何种形式,运作的核心都在于在横向战略的基础上,通过识别 和管理关联关系,使下属各个职能部门获取协同效应,增加竞争优势。
然而,影响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具体形式很多,除了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业务组合、行业特点,还包括企业规模、管理传统、政府政策、法律规定、集团所处的不同 发展阶段,等等,甚至包括经营者的风格。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多半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 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
由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决定了各自战略目标之间的差异,这也势必要求相应的组织形式应该所改变。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作出正确的改变。如果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也就意味着公司会选择一个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管控模式。
(4)管控模式
所谓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集团功能定位决定管控模式,管控模式必须与集团功能定位相适应,这是管控模式设计的铁则。
管控模式的选择一般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ⅰ战略地位。现阶段子公司在公司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一般分为战略核心、战略重点和战略从属三种战略地位;
ⅱ发展阶段。现阶段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ⅲ资源相关度。现阶段子公司与集团掌控的资金、人才、设备、品牌、客户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相关程度。
如果无法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那么母子公司管控就失去最基础的平台。
三.德隆系崩溃案例分析
1.德隆的战略
德隆是以资本运作+整合产业的思路,通过以下八个步骤达到其战略目标,其方法和步骤一定程度上是有可操作性的,是一种创新。
(1)通过上市公司筹措资金,然后将资金注入产业,整合产业,利用产业收益带动股价上升,然后再获取进一步股市融资的资格……这种思路本身是值得借鉴的。
(2)营造“俱乐部式”的企业文化氛围,融合不同文化、崇尚个性与创新、提倡团队合作、不为繁文缛节束缚。通过消除集团各公司间的文化差异,提高集团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3)通过资本运作获取资源:德隆通过并购和合作等方式,利用国内外企业成熟的营销网络进行集团的产品销售,不仅节省了营销成本,而且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提高了集团的整体收益。
(4)通过总部进行战略预算质询实现对子公司的战略管控
(5)通过总部进行稽核与偏差分析建立对子公司的过程监控
(6)通过企业家俱乐部形式输入人才
(7)通过中企东方建立对子公司的行业分析与竞争研究
(8)通过强势输入管理模式和营销资源提升子公司效益
换句话说,德隆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子公司实现有效管控以达到预期目标。
2.德隆战略的问题所在事实上,德隆在实施该模式时,面对众多诱惑,贪多求快,盲目扩张,以至于对一些产业的收购并没有达到预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没有解决好短、中、长期的投 资比重,过分投资长期项目,占用了大量资金,给企业资金链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收缩银根又导致了德隆的产业发展失去了银行的资金支持,恶性循 环,以至于德隆开始出现危机。
德隆危机的实质是在公司高速扩张的时 候,只有产业整合之名,没有产业整合之实。即:公司没有真正实现对整合行业的分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或者这些管控只是流于形式,虽然有制度体系,也有经 营计划和偏差分析,但并未产生利润,德隆既缺乏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层面的分析,也缺乏微观层面出现偏差后改进的有效办法,控股企业众多,但随后的母子公司 有效管控却没有跟进植入,陷入了资本扩张的怪圈,导致最终的悲剧。
四.母子公司管控的解决思路
1.解决的框架
(1)对子公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人事控制来越过法律上的治理结构障碍
ⅰ集团公司董事长不担任子公司董事长,子公司董事长由其它合适的人担任;
ⅱ子公司董事会中大多数董事为集团公司派出;
ⅲ子公司高管和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派出,董事长不兼任总经理;
ⅳ通过控制董事会和高管层、关键财务人员来控制子公司。
(2)对公司高级管理者监督体系的设计
中国公司监督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机制不健全,因此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各种制度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作者认为公司的监督 体系应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人手,其中内部监督是基础,是关键,外部监督是保障。同时融资结构是构建公司高层管理者监督模式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融 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监督模式。
企业集团需要加强内部监督,包 括完善监事会的职能、结构,确保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另外,需要引入并购机制;还有就需要完善公司内部职工民主权益组织,充分发挥职工对公司发展和管 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大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
(1)完善公司治理
ⅰ公司治理的含义和要求
公司治理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 系.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一个现代公司能不能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它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
公司治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它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授权平衡,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权利平衡,短期管理与长期管理之间的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之间的平衡。
ⅱ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
我们发现一个的良好公司治理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六点: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和权限有清晰的界定;股东通过总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总公司高级管理层有足 够的监控能力;董事会能有效的发现公司问题并上报股东会,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公司经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 组织架构;能够对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管理;能够及时、充分地进行重要信息的报告。
ⅲ完善公司治理的方法
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建立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价和实现机制。这包括建立对技术资本和管理资本的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对技术资本和管理资本的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岗位评价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完善董事会的结构和监控,实现董事薪酬与管理层脱离。
完善公司治理还需要实现股权治理方式的协调变动,也就是合理解决期权、期股问题,以及建立人力资本补偿制度,包括过错补偿与追索、绩效追加。
(2)改进管控能力
ⅰ管控能力的含义
所谓管控,就是管理加控制。所谓管控能力,就是母公司管理子公司的能力和控制子公司的能力。
集团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战略执行、资源平衡和利益协调能力。集团企业的管理能力,是集团战略结构调整并最终实现部署的基本保障力量。
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是企业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加强管理、规避经营风险的必然要求。
ⅱ加强管控能力的方法
集团公司提高管控力必须要走好主业选择、重组和整合以及清理退出这三步。主业选择要划分业务板块。注意符合企业实际;符合中央企业的身份,规模不大、层次 不高最好不要进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门槛高,要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重组和整合要打破原有的企业边界,进行资源重组,消除集团内部企业的互相竞争,重组的 深度越大,效果越好。而清理退出则是要退出非主业、困难企业以及三级以下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集团管控体系,主要包括7项内容:减少管理层次,加 强内部审计,建立财务和会计集中控制制度,防范投资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建立目标考核奖惩体系,做好母子公司体系建设。
(3)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企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有:
ⅰ筹资风险评估,如企业财务结构的确定、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币种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和筹资的偿还计划等都应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
ⅱ投资风险评估,企业对各种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都要作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
ⅲ信用风险评估,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信用授予标准,规定客户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施中的实时跟踪。信用活动规模大的企业,可建立独 立信用部门,管理信用活动、控制信用风险。
ⅳ合同风险评估,企业就 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科学试验,必要时可聘请律师参与。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必要 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3.母子公司管控的预期结果
(1)强化集团的内部管理机制
在组建母子关系体制过程中,应着重从建立良好的母子公司关系入手,澄清几个基本认识,达成双方的共识,从而才可能使母子公司均处于良好的和谐运行状态之中。
i 树立和谐共处的良好紧张观念。一方面,对于母子公司结构,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母公司是集团的头脑,子公司是身体,是所谓的手与脚,是行动的部分。如果 行动的这一部分与头脑分离,不采取统一的行动就很难走路。采用母子公司结构,带来了投资与经营的分离,所以作为集团的经营与身体一样,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应该能够将其方针明确地传达给子公司,这样整个系统才可能处于和谐状态。
另一方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良好意义上的紧张关系,双方在监督与平衡下进行合作,从而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具有监督与制约 功能的组织,容易产生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的经营,无法对其进行阻止,直到破产。所以母公司保持投资者的姿态,子公司作为经营执行者保持与母公司的良好紧张 状态是很重要的。即在母子公司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紧张感,同时在母子公司之间建立起共存共荣的关系。
ii 完善母子公司的协调机制,形成一体化之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加强思想沟通,增进相互的了解;加强信息交流,了解新技术新方式的信息,不落后 于社会变化;注重集团内部的信息交流,了解其他公司的情况,从而有利于经营方式的改变,也使经营者开阔视野。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可以使子公司提高对母公司经营方略的采用意识,并重新认识作为集团一员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培养一体化的意识。
iii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我们研究的许多实际案例来看,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而且从许多控股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一般地,母公司是纯 粹的经营者,它决定公司的方向。把现场某一公司的运营交给子公司经营者负责,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对其予以信任。基于信任的充分的分权与授权,才 有可能达到母子公司双赢的效果。
(2)强化集团的竞争优势
人员优势
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经营者。由于子公司是在自我承担风险的条件下运作的,再不能完全依靠总公司,若企业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在这种条件下能够培养出 真正意义的经营者。通过对已实行此结构形式的公司的观察,我们发现,子公司可以为未被作为资产认识的人重新被作为资产进行评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而这 种被分离出去的子公司若能获得成功,就会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有效地避免患上大企业病,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所谓大企业病,就是公司经营的 应变能力越来越小、创新能力越来越少,下级只会按照上司的命令办事,工作缩手缩脚,没有开拓精神,从而整个公司缺少经营活力。其主要是因为组织过大,经营 者的意志很难传达到基层;公司的员工过于相信公司的实力,缺乏紧张感;大批既得利益者不希望变革。采用母子公司结构,对于母公司来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 对于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因素。
资金优势
母公司可以规避风险或降低经营风险。一方面,采用母子公司结构,由于母公司只对按其所控股权对子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所以即使子公司倒闭,母公司的负担也 可控制在当初的投资和借款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公司中,可能大量存在因为害怕风险而不下决心进行经营而最终不能获得成功的例 子。
容易进行资产交易。由于公司是通过拥有一定量的股权对子公司进行控制,所以通过股权的转让可以实现企业的买卖活动。
可产生资金放大效应。从形式上看,要控制一个公司,至少要掌握其股票的50%以上,但由于股票持有人分散,并且买少量股票者居多。因此,母公司通常只要掌 握某一公司股票的30-40%’(甚至5-10%)就能控制一个公司,并能操纵其经营业务。这样母公司就可以以较少的股份控制众多的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 战略发展,从而产生资金放大效应。
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250万股东,一个基金会作为最大的股东,其持股比例仅为55万股左右,但该基金会的代表在公司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子公司有时可以使用母公司的信用,通过母公司来筹措资金。作为子公司的企业一般是中小型企业,仅凭自身的信誉难以顺利地筹措到资金,或资金筹措成本较高。为了防范这样的风险,母公司可以以有利的条件向金融机构统一借款,或以母公司的信誉作担保,以利于子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
子公司可以使用自己的信用,独立筹集资金。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是“公司内的公司”,是利润管理的彻底分权化的单位,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机构,并独自负有利 润责任,拥有较大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权力。
其他优势
可以有效地采用新科学技术,在采用新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常常伴有风险,风险较大的事业可以采取首先让子公司担当的做法,同时工作的多样化会创造出新的事业。
集团内的骨干企业可以提高集团的整体形象,提高母公司的知名度和活力。一般地,母公司创业历史悠久,经营上易保守、僵化,而子公司历史短,朝气蓬勃,富有 生机与活力,具有企业家式的创新精神和带动集团积极向上的活力。
能发挥自主经营优势,迅速做出决策,而不至于由于受程序等的制约而延误时机。
是防止企业兼并的手段。成为大企业或集团的子公司??证一定的独立性,又有较为稳定的经营业务。
第四篇:关于报送母子公司管控办法建议的通知
关于报送母子公司管控办法等建议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
根据公司经营管理发展需要,本着“分类管控、简政放权;大部制合并、精简机构”的原则,近期公司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部门和子公司管理将本着“简政放权,优化流程”的原则进行。公司拟定于6月份出台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制度文件,以明确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母子公司权利和职责,理顺并优化母子公司间相关业务流程,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1、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根据组织机构调整方案初稿(祥见附件1),提出相关母子公司管控办法建议,涉及业务主要包括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研发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审计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建议可涉及母子公司间业务协同、集分权模式、资源分配、人员管理、绩效考核、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请结合自身业务开展情况,本着优化业务流程的原则,将本部门/子公司涉及业务分类别、分别提出母子管控有关建议。请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将建议填入附件3表格内。
2、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根据新机构部门职责初稿(祥见附件2)提出修订和完善建议。
3、请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将修订后建议表(附件3),经主管领导审批后,通过OA形式于5月16日前报经营计划部,如无OA则通过腾讯方式报送。
经营计划部
二0一四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系统读书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材料
构建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应能充分体现集团发展规划的引导方向,能为集团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体系支撑。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应具有集团自身的特点,适合集团资源配置能力,符合集团发展背景和发展战略阶段性要求的综合管控体系。
一、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是集团化管理模式有效运作的支撑体系
投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完成了向集团公司转变的进程,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是我公司的发展需要。从整个集团的业务特点、集团整合优势、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流程、信息系统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管控体系的设计是一各逐步演进的过程,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
从理论上讲,完整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首先需要明确集团基本战略及业务发展战略作为管控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需要搭建一个与集团管控模式相比匹配的组织平台;作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主要支撑,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体现为三个体系,即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人力资源管控体系,母子公司在资产纽带关系下将管事、管资产、管人贯穿于完整的管控体系中;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集团内部风险管控,织就一道风险防范网,来全面减少集团的经营风险;为保证管控体系运行效能,重点抓住两个管理——绩效管理和预警管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通过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条线贯穿下去。基于子公司所处的战略地位,即现阶段处于集团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是战略核心、战略重点还是战略从属地位体现管理的差异性;按照现阶段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处于起步阶段、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管控重点有所侧重;按照资源相关度,即现阶段子公司与集团掌控的资金、人才、设备等各种资源的相关程度,确定体现母子公司管控效能的核心内容或核心指标。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运行中,没有“最佳”,只有“最适合”,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即使是“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也会随着一些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因此,母子公司管控体系选择和调整,要在立足发展,追求整体效益,体现集团整体的价值大于各子公司价值的简单总和。这是集团存在的根本要求。
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与集团发展匹配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集团化管理模式的选择是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母子管控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需要,贯穿于集团经营管理运行的全程。因此,在构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过程中,随着战略调整的需要,其所涵盖的各项子体系都会相应地进行修改调整,管控重点在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有所侧重。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审视现有的管控模式的合理性,没有一劳永逸,简单地将一种管控模式进行到底。也就是说,管控模式的评估和选择始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我公司成立时具有一定政府背景,因此占有了一定的关系资源,在资源上享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拥有大量的资本和资金资源,而这些资本许多具有一定升值潜质、可及时获取收益的项目;同时,部分监管企业占有的要素资源在规模、结构上相互差异,但有些要素资源又能相互补偿,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构建和设计必须服务于集团发展的需要,与集团整体实力和资源配置相适应,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在管控手段、途径和制度体系建设中,规范的公司化治理有助于实现科学管理,战略引导寓于决策管控,风险防范与财务管控必须紧密衔接,绩效考核体系应全面涵盖重要管理要素的评价。集团公司职能定位的价值增值是提高管控效果的关键。
三、在明确的战略规划的引导下构建科学规范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在既定的管控模式下,建立起战略管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控制、财务资产管理控制等核心职能支持体系,这些体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促进管控模式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并最终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灵活运用管控模式,使集团公司既能对所属公司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协调,使其经营活动围绕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进行,又能充份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发挥子公司的能动性和开拓精神,最终达到母子公司共同发展,发挥整体集团优势的目的。在管控体系构建和管控功能的落实中,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授权平衡,监督约束与激励间的平衡。针对集团公司依然存在的行政管理色彩比较浓、人才管理干部化现象严重、流程管理粗放随性等现象,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健全集团公司的功能定位,提升集团
化管控的附加值,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确定的关键在于总部的功能定位。
母公司是集团公司的投资主体和决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对能否发挥企业集团整体优势,确定母公司管理控制模式,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集团总部实现的职能主要是战略管理、决策管理、风险控制、运营协调、服务支持四个方面。针对集团公司目前以管控为主的功能
定位,提升集团公司服务和协调水平,使下属公司更明确地感受到母公司存在的价值,增强凝聚力和所属公司的归属感。母公司的功能定位由以“管控”为主导的角色向以“提供附加值”和实现“母和优势”转变,提高集团公司在集团整体实力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贡献
(三)搭建运用好母公司的管控平台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在搭建和运用平台控制型模式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转变母公司的职能,改变治理结构行政化的做法,通过集团公司职能部室权力的制衡和母子公司之间的职能制衡进行管控运作;集团战略应关注那些涉及整个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策略的决策上;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引导和促使子公司全力配合母公司的组织结构体系。在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中与集团功能定位相适应,兼顾子公司在公司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阶段以及子公司与集团掌控的各种资源的相关度,从战略高度构建符合核心企业战略,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竞争力。
除此之外,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构建中,不断完善的战略管控体系、财务管控体系和人力资源管控等主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管理手段和监督途径,促进母子公司管控效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