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

时间:2019-05-14 09: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

第一篇: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

第五节 指 数

一、指数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指数是反映事物或现象变动程度的—种相对数。

1、指数按照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一个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综合指数是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指数按照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 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

3、指数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简单指数是把计人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加权指数是对计人指数的各个项目依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然后进行计算。

4、指数按照所选定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和同比指数。

在指数中,如果是根据报告期的定基指数除以上年同期定基指数计算的,称为同比指数。要选择

1页

2页

由此可知,简单几何平均指数是既不偏大也不偏小的较理想的指数。(二)综合指数编制之二——加权综合指数木木考资课件QQ739371184

3页

加权综合指数是通过加权来测定多个项目的综合变动状况。由于权数可以固定在不同时期,加权综合指数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1.拉氏加权综合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1)拉氏质量指数

4页

5页

第六节

房地产统计指标

一、房地产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房地产统计指标是反映与房地产有关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由一系列有着内在联系的房地产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或指标群,就是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木木考资课件QQ739371184

二、房地产的主要统计指标(一)反映房屋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

1.实有房屋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末已建成并达到人住和使用条件、含自有(私有)房屋在内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之和。

2.实有住宅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末含私有(自有)房屋在内的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等房屋建筑面积之和,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使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

3.实有住宅套数:是指报告期末按设计要求已建成并达到入住和使用条件的成套住宅的套数。成套住宅是指由若干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等组成的供一户使用的住宅。

4.成套住宅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末成套住宅的建筑面积之和。(二)反映房屋建设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

1.房屋施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面积和上年开发跨人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以及上期已停建在本期复工的房屋面积。

6页

本期竣工和本期施工后又停建缓建的房屋面积仍包括在施工面积中,多层建筑应填各层建筑面积之和。2.房屋新开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建筑面积,不包括上期跨人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房屋的开工应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创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

3.竣工房屋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房屋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人住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三)反映房屋减少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

1.房屋减少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内由于拆除、倒塌和因各种灾害等原因实际减少的房屋建筑面积(包括私有房屋)。

2.住宅减少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减少的住宅建筑面积。(四)反映居住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

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末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其计算公式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m/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居住人口

居住人口是指报告期末与住宅统计范围一致的居住人口。以公安局的统计数据为准。

(2)户均住宅套数:是指报告期末按居住户数计算的平均每户拥有的住宅套数。其计算公式为:户均住宅套数(套/户)=实有住宅套数÷居住户数

居住户数是指报告期末与居住人口相应的户数。“户”以公安派出所核发的户口簿为准,一个户口簿即一户。

(3)住宅成套率:是指报告期末成套住宅建筑面积占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住宅成套率(%)=成套住宅建筑面积÷实有住宅建筑面积X100%

(4)住宅自有率:是指报告期末自有(私有)住宅建筑面积占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住宅自有率(%)=自有(私有)住宅建筑面积÷实有住宅建筑面积X100%(五)反映房屋交易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

1.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是指房地产主管部门核发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上载明的面积。

2.商品房可预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内经批准预售仍未竣工的商品房面积连同上期结转的可预售总建筑面积之和。

3.商品房预售面积:是指报告期末仍未竣工交付使用,但已签订预售合同的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屋面积。报告期预售又在报告期转正式或协议销售的商品房屋的面积应列入实际销售面积,同时统计为销售收人。

27页

4.商品房结转可售面积:是指以前年度(不含本年度)新上市的楼盘至统计时点为止的未售出的商品房面积。5.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是指已实际成交的登记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载明的面积。

6.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已竣工的房屋面积中已正式交付给购房者或已签订(正式)销售合同的商品房屋面积。

不包括已签订预售合同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屋面积,但包括报告期或报告期以前签订了预售合同,在报告期又竣工的商品房屋面积。

7.商品房实际销售额:是指报告期内出售房屋的总收入(即双方签订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同口径,包括正式交付的商品房屋在签订正式买卖合同时交付首付款后的应收房价款或购房尾欠款,不包括未交付的商品房所预收的款项。

收取的外汇按当时外汇调节市场价折算在其中。

如果商品房是跨年完成的,应包括以前年度所收的定金及预收款。

8.商品房出租面积:是指报告期末房屋开发单位出租的商品房屋的全部面积。

9.商品房空置面积: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开发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10.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套数:是指报告期内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预售商品房屋总套数。

11.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预售商品房屋总建筑面积。

12.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金额:是指报告期内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预售商品房屋交易总金额。

13.商品房交易过户套数: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商品房屋总套数。14.商品房交易过户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商品房屋总建筑面积。15.商品房交易过户金额: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商品房屋交易总金额。16.存量房成交套数: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存量房屋总套数。17.存量房成交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存量房屋总建筑面积。18.存量房成交金额:是指报告期内已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存量房屋交易总金额。19.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面积:是指已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各类房屋的建筑面积。20.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金额:是指已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各类房屋的租金金额。

8页

例题:()中的观测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量,其特点是序列中的各观测值可以累加,累加后的观测值反映现象在更长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量。

A 相对数时间序列 B 时期序列

C 绝对数时间序列 D 时点序列 答案:B 例题:按照观测值的表现形式不同,时间序列分为()。A 方差时间序列 B 绝对数时间序列 C 标准差时间序列 D 相对数时间序列 E平均数时间序列 答案:BDE

9页

第二篇:2015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5.自由落体运动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x12at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2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落体运动在自然界中是比较常见的,学生既熟悉又比较陌生。要从实际的落体运动出发,总结得出理想情况下的落体运动的规律,需要通过实验、分析,提示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落体运动的实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掌握了落体运动的规律后,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自由落体运动在教材中是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安排的,如果教材处理得当,对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验探求规律的能力等都是极为有利的,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验:整节课由多个演示实验、1个小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又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自由落体实例,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给出自由落体的最新科学证实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讲述,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索、设问点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5.层次分明:这节课的程序是:(1)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分析及实验观察,说明实际的落体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正确地提出问题,研究在真空条件下的落体运动,以及在实际中如何近似地满足自由落体的条件;(3)揭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研究在真空条件下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探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地清脆美妙!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它动摇了2 000多年来统治着人们头脑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近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的时候,你们想过这种运动吗?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展示目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于落体运动,同学们都了解、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在小学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及其它各种途径中早已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落体实验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研究落体的运动?落体运动的性质怎样?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实验设疑,引出矛盾的结论,揭示问题的复杂性)

问题: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探究】

2(演示)取一枚硬币,一枚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出硬币先着地,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演示)取一颗小石子,一张比小石子重的大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出小石子先着地,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

(演示)取两张完全相同的大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相同的(采用控制变量法),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到纸团先着地,重力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同。(归纳小结,正确地提出问题)

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的轻重关系比较复杂,既不能说俞重俞快,也不能说俞轻俞快,重力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同。这说明如果停留在“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轻、重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上是找不到出路的,必须换个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那么,除了物体的重力外,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分析得出是空气阻力。影响空气阻力大小的因素太复杂(物体形状、速度大小、空气密度等),引导得出最好先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的落体运动。

把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物体叫做自由落体,这种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提出假设,实验验证)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的下落快慢会怎样呢?思维敏捷的学生对观察、实验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会作出各种假设,学生们争论不休,期盼结论。

(演示)取一枚硬币,一枚与硬币等大的纸片,将纸片捏成团。让硬币与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

观察到在空气阻力可忽略时,两者几乎同时着地。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

(演示)钱羽管实验。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下落得快,羽毛下落得慢.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做牛顿管对比实验要注意:①抽气达到一定的真空度时,应先关闭钱毛管阀门,然后再停止泵的运转;②先让学生观察羽毛、软木塞或金属片在已抽真空的牛顿管中同时下落,它们几乎同时落到管底;③打开进气阀,让学生注意听到进气的声音,看羽毛被气流吹起的现象,再让学生观察羽毛、软木塞或金属在有空气的牛顿管中同时下落,它们的下落快慢差别很大;④实验时,勿使金属片压在羽毛上,以免不抽气时出现同时下落的现象。

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展示最新的实验证据)用多媒体系统播放有关资料。

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特点

(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相同。

在地球表面附近从高处下落的物体,事实上都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但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则物体的下落也 3 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例如,对于实心金属球、石块等,在它们运动速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把它们的自由下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若它们从非常高的地方自由下落,当它们的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它们运动的全过程就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于另外一些物体如一团棉花或纸片从空中静止下落时,与重力相比,空气阻力的影响太大不能忽略,它们的运动就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处理。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小资料,体会空气阻力的影响。

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要受到流体的阻力,阻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流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空气中运动,要受到空气的阻力。快速骑自行车,我们就会感到空气的阻力,轮船、潜艇在水面或水下航行,要受到水的阻力。鱼在水中游动、人在水中游泳,都要受到水的阻力。

流体的阻力跟物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雨滴在空气中下落,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与雨滴所受重力相等时,二力平衡,雨滴开始匀速下落。流体的阻力跟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阻力越大。.跳伞运动员在空气中张开降落伞,凭借着降落伞较大的横截面积取得较大的空气阻力,可以比较缓慢地降落。航天飞机着陆后,在飞机后面张开一面类似降落伞的装置,加大阻力,以便较快地停下来。

流体的阻力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系,头圆尾尖的物体所受的流体阻力较小,这种形状通常叫做流线型。鱼的形状就是流线型的.为了减小阻力,小轿车、赛车、飞机、潜艇以及轮船的水下部分,外形都采用流线型设计。

一般来说,空气阻力比液体阻力、固体间的摩擦力要小.气垫船靠船下喷出的气体,悬浮在水面上航行,阻力减小,速度很大。磁悬浮列车靠电磁力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行驶,速度可高达500 km/h。

3.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探究】

按照教材第43页的图2.5-1装置做实验,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一端系着重物,另一端穿过计时器。用手捏住纸带,启动计时器,松手后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小点。仿照前面对小车运动的研究,测量重物下落的加速度。

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说明:落体运动物体的位置往往变化得比较快,凭目测难以观察和记录,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就可以记录下运动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在的位置(运动信息),这样得到的纸带(或照片)可以用来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教材中用打点计时器较好地将重物下落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做既简便易行,又拓宽了对基本仪器的应用,但实验的准确度较难把握,因此在实验中要注意:

①按教材图示和实验要求连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②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③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④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

⑤手捏纸带松手之前,不要晃动,保证打出的第一个点清晰;

⑥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取只有打出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疑问暂且不要解释)

⑦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实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并给予具体引导,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⑧要求学生保存好记录了自由落体运动信息的纸带,为下节课研究运动规律作准备。问题:完成实验后,分析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请思考下列问题:

4(1)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2)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2(3)有的同学从实验结果中得出x∝t,有的同学得出x∝t,你的结论又如何呢?(4)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有怎样的关系?(5)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分析纸带可获取信息:

(1)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速度方向不变;

(2)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速度越来越大,即速度大小改变,具有加速度;(3)位移x与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

(4)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相等;(5)影响实验精确度的因素主要是阻力。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

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实验探究结果: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也可用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测出有关的数据,结合结论Δx=xⅡ-xⅠ=xⅢ-xⅡ=„=aT,定量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课堂训练】

意大利的城市比萨有座著名的塔,建于1173年,塔高55.4m,由于塔基问题,塔身发生倾斜,这正是理想的落体实验场所。传说,经典力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论断,曾于1590年的某天邀请了许多支持者和反对者到斜塔旁观看他的实验。只见伽利略一步一步登上塔顶,一手拿着一只1磅重的小球,另一手拿着一只10磅重的大球,在提醒观众注意后一松手,两只球同时开始笔直下落,伽利略令人信服地胜利了。

这段描述今天已无从落实是否真实地发生过,然而比萨博物馆至今还展览着据说是当年伽利略用来做实验的木球,比萨斜塔也由于这个传说而更加闻名于天下了。

(1)请同学们补充上述实验的结果──两个各重1磅与10磅的球落地的先后情况是怎样的?(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结论? 参考结果:(1)同时落地;(2)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探索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本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物体下落的“快”、“慢”,这可以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下落距离的大小(或下落一定距离的时间长短),也可以指物体下落的速度大小。那么,对一种变速运动来说,最能反映它的运动本质特点的物理量是什么呢?

引导得出是加速度,因此,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①仅受重力作用的不同物体是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②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多少?

2由公式x=at/2,根据各不同物体下落相同距离的时间相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或闪光照片,可定量地计算出g=9.8m/s。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5 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让学生看教材第44页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越往北重力加速度越大,说明重力加速度与地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随纬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值逐渐变大。通常情况下g 取229.8m/s,粗略计算时g 取10m/s。(初中学过的常数g=9.8N/㎏,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

【课堂训练】

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2.5-4是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如果要通过这幅照片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试一试。照片中的数字是小球距起落点的距离。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

1.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v=gt

1位移变化规律:x=gt2

22.推论 v2=2gx

vvv

2t中3.特点

v1∶v2∶v3„=1∶2∶3 „ x1∶x2∶x3 „ =12∶22∶32 „ xⅠ∶xⅡ∶xⅢ„ =1∶3∶5 „

2Δx=xⅡ-xⅠ=xⅢ-xⅡ= „ =gT 【讨论与交流】

在现实中,雨滴大约在1.5 km左右的高空形成并开始下落,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 m/s,为什么它们的差别会这么大?

参考: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得出了物体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即不受阻力)由静止开始的运动,叫

2自由落体运动。那么一切物体的下落都一样快,加速度都为g=9.8 m/s,在任意时刻物体的速度vt=gt,12在任意时刻物体下落的高度h=gt2,这样,可以得出v=2gh。现在说说雨滴的下落是否是自由落体吧,2首先说说雨滴的形成:由于大量湿空气的上升,随着高度增加压强逐渐减小,水蒸气出现过饱和,使水蒸气凝结而形成小水滴,大量小水滴聚集起来形成云.小水滴吸收水汽,形成大水滴,受重力开始下落,又与上升的热水汽形成更大的水珠,这样形成的水滴的下落是自由落体吗?我们先假设水滴下落是自由落体,并

2且还假设云的高度为2000m,那么这样的水滴下落到地面的速度有多大?由v=2gh易计算得到v=200m/s。

那么水滴在下落时的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小?原因是水滴在下落时要与它正下方的小水滴(上升的水汽)相碰并吸收,由于小水滴的阻碍作用,减慢了它下落的速度,水滴下落的速度越大,这种阻碍作用越强,当水滴的重力与阻碍的力相等时,雨滴就会匀速下落。当雨滴的半径大到某一程度时,受到气流的影响而会分裂,较大的部分继续下落,而较小的又会随上升的气流上升,又起到阻碍大水滴下落的作用,所以我 6 们看到的雨滴不会太大,就是这个道理,而且雨滴速度也不大,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m/s。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着普遍的意义。

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并且研究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用到。

【布置作业】

教材第45页“问题与练习”。

【做一做】

测定反应时间

日常工作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于战士、驾驶员、运动员等更是如此。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这里介绍一种测定反应时间的简单方法。

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图2.5-2),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直尺时,你立即捏住直尺。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

【做一做】

估测曝光时间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2.5-3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板书设计

5.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特点

(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随纬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值逐渐变大。通常情况下g 取229.8m/s,粗略计算时g 取10m/s。(初中学过的常数g=9.8N/㎏,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v=gt

1位移变化规律:x=gt2

22.推论 v2=2gx

vvv

2t中3.特点

v1∶v2∶v3„=1∶2∶3 „ x1∶x2∶x3 „ =12∶22∶32 „ xⅠ∶xⅡ∶xⅢ„ =1∶3∶5 „

2Δx=xⅡ-xⅠ=xⅢ-xⅡ= „ =gT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重要是对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若仅仅是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则这堂还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出来的结果比教师告诉得到的结果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让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好的效果。另外,这节课要注重把实验做好,如果实验不成功,这节课就如同让学生去死记几个结论了,效果不好。

第三篇: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5节多普勒效应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课件

第五节 多普勒效应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教材分析

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

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通过音频播放、多媒体演示观察体会,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改变波源与观察者距离,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验生活物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学会“数字化”学习。教学重点:

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

对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解。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二)新课教学

1、多普勒效应

教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1)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课件演示: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频率。(2)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3)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4)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观靠近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5)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师生总结规律,得出多普勒效应的概念。[课件演示: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教师讲:不仅是机械波,以后要学到的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2)学生阅读课文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部分。(3)学生总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可以从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

②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③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④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波的又一特性――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减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2、课后阅读教材《科学漫步》栏目中的短文“超声波”。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6节惠更斯原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课件

第6节 惠更斯原理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声音的反射现象。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一定基础,本节课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接受一些新概念和惠更斯原理,并利用机械波的基本知识好惠更斯原理推导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最后的落脚点却在应用两个定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师:引导复习学生:思考回顾

2、水波的反射和折射

教师: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认识

(可采用发波水槽和实物投影仪,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学生:观察实验,认识现象

二、惠更斯原理(了解惠更斯对波传播规律的研究)

1.相关概念:波面和波线: 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表示波传播的方向?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和平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和波线? 学生:

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1)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在同一时刻构成的,叫做波面。(2)图中与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2.相关概念:子波源和子波→ 惠更斯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理解:(1)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以球面波为例,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传播。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1)理解并能叙述惠更斯原理:(1690年提出)

介质中波前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一个新的波源(子波源),能够发出子波;其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这就是惠更斯原理。

(2)理解子波源、子波这一对概念

(3)如何根据某时刻的波面和波线,作出过一段时间后新的波面? 阅读教材上利用惠更斯原理在球面波、平面波两种情况下确定新波面的方法。

三、波的反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体会用惠更斯原理尝试对波的反射定律作出证明。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反射现象;并证明波的反射定律。

课本上已经把反射现象中的波面波线关系画在了图中,请证明时参考使用。如果学生证明有困难,老师可在学生思考后给出证明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结合图形引出入射角、反射角,并给出明确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1)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2)反射波的波形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反射角。(3)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4)在波的反射中,遵循下述规律——反射定律: ①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波的折射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再进行演示:

(1)在水波槽的一部分底面上放一块玻璃板,把槽分成深水区和浅水区两部分。(2)让水波由深水区射到两个区域的界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3)明确观察到的现象:看到波由深水区进入浅水区能继续传播,但是改变了传播方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

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学生:阅读课文,解答下列思考并理解:

(1)什么是波的折射?(2)什么叫入射角和折射角?

(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什么规律?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教师:总结折射现象所遵从的规律:

(1)波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波的波线界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下列规律:

①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②折射波和入射波的波速和波长不同 ③在波的折射中,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之间有下述关系。.这就是波的折射定律。

其中v1和v2是在介质Ⅰ和介质Ⅱ中的波速。由于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故是一个只与两种介质有关而与入射角无关的常数,叫做第2种介质相对第1种介质的折射率。用表示,则

如果v2v1,波在进入第2种介质后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这与实验中波的折射现象一致:在水波的折射演示实验中,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速度减小,传播方向向法线靠拢。我们观察到的正是这样。【课堂小结】

本节的知识点(概念和规律)较多可概括如下: 一个原理:惠更斯原理 两种现象:波的反射和波的折射 两个定律:波的反射定律、波的折射定律

多个概念:波面、波前、波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 波的反射定律

(1)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波的折射定律

(1)入射波的波线、折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率与在第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率之比,即:。(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折射率)【作业与活动】

第五篇:高考生物 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光

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 D.孔雀开屏

解析:选D。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2.(原创题)“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A.声音

B.颜色 C.气味 D.地表的振动

解析:选C。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大熊猫的嗅觉较敏感,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答案:B 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5.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A 6.(2012·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7.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9.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此天然牧场存在的食物链是。若用网把草罩起来,虫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使草被吃光。可见完整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的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以舞蹈动作示意其他蜜蜂去采蜜,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解析:选AC。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量属于物理信息里面的光信息,而非行为信息,所以C错;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A错;利用黑光灯捕杀害虫,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B对;舞蹈动作传递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行为信息,D对。

12.(2012·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的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选CD。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说明破坏程度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所以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因此D选项正确。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动态平衡,所以A选项错误;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4.(2012·珠海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不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逐渐变清澈 恢复力(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5.(探究创新题)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所需的器材: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答案:(4)光

(5)①光 ②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分解者 ③不能

下载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0第九章第5节、第6节 指数及房地产统计指标(2012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