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9:1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

第一篇: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

开设社区老年食堂 破解老人就餐难题

[背景]

宁波目前有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XX万人,七十岁以上老年人XX万人。而据一份来自市政协的社情民意显示,至2011年底,本市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目前,本市老年人群除了少部分住在敬老院外,绝大部分都是与子女居住或与子女分居,他们对自行解决一日三餐的“买洗烧”力不从心,不少人每天的午餐甚至草草应付,营养和安全难以保证。XX社区空巢老年人较多,过去社区没有老年食堂,大多数老人们得自己去买菜做饭,也经常吃冷饭剩菜。社区经过研究,决定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老年食堂,切实解决辖区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实施过程] 一,今年三月底,社区向上级提出开办老年食堂的计划,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并选定了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老年食堂地址;相关工作人员跑遍了辖区,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并吸收企退人员和老人对于开设老年食堂的意见和要求,又精心挑选了几家正规的餐饮企业,并进行了实地考察。

二,社区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多次讨论、研究、考察,决定以企业让利和社区争取政策补贴的形式,与某餐饮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社区老年食堂,并根据老人饮食特点和经济能力,每周固定菜谱,实行套餐制,统计当天就餐老人数量后上报,由企业统一配送。每天中午十一点前,将老人饭菜配送到社区养老中心,再让老人前来就餐。

三,社区为辖区户口在本社区的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以及“三无”老年人提供优惠就餐价格,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只需凭相关证件来社区办理就餐登记就能在老年食堂就餐。老年食堂还结合自身实际,推行免费送餐上门服务,最大程度地解决辖区卧床、残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就餐难问题,真正为他们带来便利和温暖。

四,由社区工作人员、企退志愿者等组成食堂监督小组,定期对社区食堂运行情况、环境卫生、食物质量、就餐秩序等进行抽查,促进了食堂规范化工作,保证了老人的就餐安全。[效果] 从老年食堂开办之日起,每天都有一部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前来就餐,只需花上八块钱,就能吃到专业餐饮企业提供的可口新鲜的饭菜。老人们吃完饭后也经常留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拉扯家常,把这里当成了家一样。这样一来,不仅增进老人之间的交流,又满足了家庭的养老愿望,同时也使子女们可以安心工作。

社区负责人表示,像这样由社区创办,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服务多样化的社区老年食堂,是社区解决居家养老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为进一步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满足了社区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篇:社区老年食堂运行(本站推荐)

XX社区老年食堂运行

“今天是什么菜啊?”中午11时,社区81岁的XXXX就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吃午餐。

“黄瓜虾仁、肉片炒花菜、白菜胡萝卜木耳。。”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帮忙端菜上桌一边回答道。今天是社区老年食堂第一天开门迎客,一大早附近的老年人就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边唠唠家常,一边等着配送车辆来送饭菜。从今天起,每天会有一部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花上八块钱,就能吃到专业餐饮店提供的可口新鲜的饭菜。

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空巢老年人较多,过去社区没有老年食堂,大多数老人们得自己去买菜做饭,也经常吃冷饭剩菜。像现在这样,由社区创办,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服务多样化的社区老年食堂,只用成本价就让老人能吃上营养健康的饭菜。随着午餐服务的普及,此后还将根据老人的需求,考虑开设早晚餐的服务,让老人全天都能享受到食堂的便利。

第三篇:以社区协调理事会破解社区建设难题

以社区协调理事会破解社区建设难题

——来自青岛李沧区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单位人变为社区人,社会管理的重心转向基层社区,只有社区治理好了,才能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到基层,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文明。近年来,李沧区委区政府面对社区发展的新要求,围绕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主体力量是谁、怎样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等社会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和谐社区建设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社区治理的突破口,构建起覆盖全区的126个社区协调理事会,由社会组织“唱戏”,以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公益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建设与治理水平。

一、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难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导致社区建设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代表的主要利益主体陷入矛盾纷争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代表居民利益,反映居民诉求;业主委员会是社区内已经置有产业的居民的利益共同体,业主与社区居民既存在共同权 益,也有重大区别,如有些业主将自己购买的住房出租,租赁方成为社区居民,而业主并不在社区居住,但社区的某些决策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物业公司是由业主大会批准聘请的管理方,一般负责社区卫生、设施维护、小区治安等日常管理事务。社区内三个主要组织各有其职责。在实际运行中,时常遇到矛盾,谁来化解成为难题。依靠社区居委会行吗?如果遇到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矛盾,社区居委会可以从中调解;如果遇到业主与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往往无能为力;如果遇到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的矛盾,那就成了矛盾的一方。所以,社区建设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在体制上缺乏矛盾与纠纷的化解渠道。社区共同体难以形成,原因在于各唱各的戏,相互掣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二)多元利益诉求与整合遇到困境

目前社区服务遇到的主要困境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与单一制市场服务不相适应。公共服务作为居民生活制度保障,似乎与社区没有很大的联系,有联系也主要负责提供信息,协助完成某些方面工作;公益性服务几乎是刚刚起步,社区虽然统计了大量的志愿者,但大都是有名无实;剩下的就是充实社区各类的市场化服务机构。有些居民有需求,但服务量小无利可赚,市场自然不会延伸到位,有些服务价高质低,居民又很难接受,明显存在市场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专业化服务需求与粗放式公益服务不相适应。以往社区公益 性服务大都有居委会组织,如开展对社区困难居民的救助,组织一些精神文明活动,对个别问题突出的人员进行帮教等。这些活动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居民专业化服务需求。时代急于呼唤社会组织运用项目化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三是动态化的社会救助需求与分散慢节奏的公共服务体制不相适应。低保制度设计应该是动态的,但由于人员和手段的关系,低保制度不能很好的随物价涨幅波动,同时做到随进随出。各职能部门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使得社区行政职能无法有效整合。有些有偿的公共服务,居民也往往是“被服务”,有些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三)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准行政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尴尬

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名实难符。居委会几乎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腿”,每天忙于应付来自上面的检查、考核、评比等工作。完成来自上级的各项任务成为社区居委会的中心工作,多达上百项,各类档案多达百余本,居委会人员整天忙得团团转,苦不堪言。有的设想减负,但往往是工作任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地增加。这样势必造成居民区的工作受到影响,协调解决社区居民存在的各类问题,所投入的精力和人员都很难有保障。居委会普遍感到出力不出成绩,出力不讨好。近年来,顺应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一些单位部门纷纷将触角伸向社区,如劳动、统计、计生等,不但在社区建立起网络,有的还 在社区建立自己的中心、工作站、设联络员等。这看似减轻了居委会负担,实际上更增加了管理协调的难度。

二、突破体制障碍的新探索

面对社区建设难题,青岛市李沧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区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建立起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主体,由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成立的社区协调理事会,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日益发挥着突出作用。

(一)运行模式及特点

1.以馨苑社区为代表的自治型。该社区成立于2004年8月。作为一个新社区,社区居民结构呈多元化,分别来自20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青岛市户口仅占34%;少数民族的281户,占居民户的13.8%;有常住户口的316户,占居民户的15.4%;另有40余户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等地的居民。同时,社区内还有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商业服务公司、老年协会、文体联谊会、计生协会等各类组织。2008年3月在全区率先成立社区协调理事会。社区协调理事会的成员主要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志愿为社区义务服务的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其他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居民代表。采取交叉任职方式,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居委会成员与社区协调 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协调理事会为社区的最高议事与协调结构。主要职能有三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整合资源”,这三项职能几乎贯穿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社区广场改造,小到居民房屋漏雨的协调,都离不开各方参与。该社区协调理事会先后制定了《社区协调理事会章程》、《议事规则》等多项制度。社区协调理事会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会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讨论本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和发展思路,并根据所反映的情况,立足本社区的实际,整合社区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由居委会组织实施。馨苑社区协调理事会除了规定的例行会议外,还建立了随时协调的制度。不管什么时间,只要遇到需要协调解决的事,理事会的有关方都自觉主动参与协调,真正做到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2.以环湾社区为代表的社企共建型。环湾社区是一个老城区,共有208个大大小小企业,辖区内有821户居民,以周边企业职工居多。社区协调理事会于2008年6月成立后,每年召开2次理事会会议,目前刚刚完成第七届社区事务协调理会换届选举工作。该社区协调理事会的基本特点:一是企业会员多,如青岛碱业、环湾实业等。二是实行会员制,原则上每个会员每年600元。个体经济组织300元,经济情况差一些的200元。目前实有会员26家。三是将辖区内的派出所、工商所等政府组织纳入理事会。四是理事会内没有业主委员,也没有物业公司,其相关职责由社区居委会履行。理事会的工作职责主要有9项: 扶贫济困;助残服务;文化交流;就业招工;计生服务;公益活动;治安联防;品牌宣传;庆典活动等。围绕这9项工作,每季度召开1次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定期举办大型活动。社区协调理事会通过社企共建,整合资源,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以福林苑社区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型。福林苑社区协调理事会成立于2008年,该社区有住宅楼58栋,居民2404户,人口达6000人,是目前青岛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社区协调理事会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负责人、辖区内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组成。社区协调理事会制定了《社区协调理事会章程》,对理事会成员的权力、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理事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共同研究社区建设事项,作出决议以后,由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居委会负责监督。社区协调理事会成立以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重点抓了文化类娱乐类社会组织发展,先后培育发展了金色阳光艺术团、家庭文化培养及技能培训孵化基地组织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区社会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活跃在社区的舞台上,曾经参加过李沧区“民俗文化节”的演出、社区大舞台演出、庆国庆90华诞演唱会。这类社区社会组织不仅成为维系群众自身感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纽带,更成为社团组织带领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4.以君峰社区为代表网络服务型。君峰社区2004年建成,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共有800多户,1287名居民。居民构成:原曲戈庄村民、驻地公司职工加购买经济使用房的住户。2009年上半年成立社区协调理事会,2010年,根据办事处的统一要求,改为社区服务组织联合会。联合会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员主要有原曲戈庄村委(改为青安公司)、物业办主任、市场管理部主任、业委会主任、社区老党员、老工人以及经营业户代表。联合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联合会成立以来,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坚持街社联动,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作用,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运行效果

李沧区委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协调理事会,各社区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各自的实际创出特色。具体的发展类型虽然各有不同,但作为协调理事会在推进社区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效果明显。

1.在社区治理方面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过去社区为了协调各方面关系,也曾成立过协调领导小组。由于行政色彩浓厚,权利义务不对等,除了居委会积极主动外,其他各方积极性普遍不高,社区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协调理事会的建立,为社区内各个利益主体建立相互沟通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密切了社区 单位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馨苑社区实现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步调一致,共同服务社区。以环境整治为例,经过理事会决定,以三家名义发布公告,进行楼道整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环湾社区通过社区协调理事会,将经营组织的市场功能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共建社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提高了共建社区的积极性。

2.在社区服务方面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以往大家都认为社区服务主要居委会的事,居委会承担着很大一部分行政职能,从事服务工作也是力不从心,而且有些服务也不在职权范围内。协调理事会的成立,更好的调动了社区各类组织利用自己的资源共同为居民服务。君峰社区把社区服务网络化、流程化、标准化,确保各项服务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居民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环湾社区协调理事会把低保边缘的26 户困难居民与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单位结对子,既调动了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也帮助了困难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他们在社区建立“残疾人工作站”,承担全街道36位一、二级残疾人购物、洗衣等日常便民服务任务,除了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外,他们还利用协调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残疾人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3.在社区文化方面真正做到了凝心聚力。在现有的社区发展阶段,能够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首当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也是提升社区人气、振奋社区士气、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重 要载体。文化活动涉及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只有协调理事会齐心协力才能使社区文化得到全面提升。馨苑社区文体联谊会有9支文艺队伍活跃在社区。为了满足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馨苑社区协调理事会共同筹资修建文体活动场所、门球场、改造广场、购买文体器材和设备。

4.在社区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各负其责。社区建设由政府和开发商投入外,还必须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共同建设社区,在这方面协调理事会作用更为明显。环湾社区是一个未实行物业管理的老城区,又处于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任务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协调理事会不等不靠,发挥各自的优势一项一项的突破。先后为10个单元安装了防盗门,为两个楼院协调安装了一户一表,为两个楼院安装了健身器材,为一个楼院修理了屋顶粉刷了墙面,为两个楼院协调安装了暖气和煤制气,绿化了一条街等等。每一项无不关系到老百姓的冷暖,无不连着老百姓的心。馨苑社区每年都要通过协调理事会办几件实事,其中2009年办了9件大事。2011下半年又计划改造广场,现在正在研究确定改造方案,征求全体居民和驻社区单位意见,这项改造完成后,社区广场的功能会大大提升,将会满足社区更多的文化活动需求。

(三)基本启示

李沧区社区协调理事会的建立是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区建设需要实现新突破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积极 探索,这一创新适应了社区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尽管这一探索进程时间不长,但是成效显著。通过李沧区建立社区协调理事会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社区发展需要去行政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由社区自我协调到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必然,社区协调理事会作为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符合这一路径选择。

2.社区资源必须高效整合,建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只有荣辱与共、同心协力,才能形成共建社区的合力,社区协调理事会将这三方组织建立起了有机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是当前我们找到的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3.社区减负、社区服务必须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化购买、项目化运作,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4.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繁荣,才是增强社区建设活力之所在。社区协调理事会可以发挥“母鸡”效应,有利于孵化根据社区发展需要的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

三、如何完善之思考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营利组织就是美国的社区”。虽然中美国情不同,但社区发展的共性规律还是存在的,对中国社区建设而言,社区居委 会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社区主体,社区应该成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李沧区正在根据讲话精神的要求,回顾总结社区协调理事会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及不足,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特色来询标、树标、对标、达标、超标。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各个方面完善社区协调理事会功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协调理事会这一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对社区协调理事会的跟踪调研。协调理事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生事物,不能只发个文件就了之,要跟踪调研指导,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论证,以把握好协调理事会正确的发展方向。

2.将社区协调理事会逐步发展成为登记制社区社会组织。目前的协调理事会大都只是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治理结构不成熟,没有独立的办事机构,功能发挥受到制约。成为登记制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协调理事会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其权限是有限的,如有些业委会既不能依法按程序成立,又不能定期召开业主大会报告重大事项,对此协调理事会就显得苍白无力。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政府应该有制度上的安排。

4.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协调理事会理事长一般由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协调理事会作用发挥的好坏取决于居委 会,尤其是取决于居委会主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哪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选拨到居委会主任岗位。

第四篇:南昌市青山湖区检察院推行“三四三”工作模式破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三大难题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检察院

推行“三四三”工作模式破解社区矫正

检察监督三大难题

近年来,南昌市青山湖区检察院结合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建立三项制度,强化四项措施,开展三项活动,破解 “交接、管理、帮教”三大监督难题,有力推进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143人,无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一、建立三项制度,破解交接难题。该院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交付执行容易脱节、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等现象,建立三项制度,促使社区矫正交接工作规范开展。一是建立交接流程管理制度。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当地工作实际,制定《社区矫正工作检察办法》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流程图》,规范社区矫正人员交接程序,使交接等工作有章可循。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在该院的现场监督下,该区各公安派出所向司法所移交了143名社区矫正人员,并按规定要求当场签署《社区服刑人员移交清册》。二是建立限期报到回执制度。积极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协商,会签了《社区矫正对象交付接收办法》,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限期报到回执制度,规定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情形时,必须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社区矫正对象当庭签收《社区矫正告知书》和宣读《保证书》,并持法院出具的报到函在七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在收到报到函后,将回执寄往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三是建立“五到场”交接监督制度。今年4月,该院组织召开辖区公检法司

四部门联席会,共同制定了“五到场”交接制度,规定交接时,派出所干警到场、镇(街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到场、村(社区)干部到场、犯罪人员家属到场、犯罪人员本人到场,制作《社区服刑人员交接检察情况登记表》,规范社区矫正交付接收重点关键环节的检察监督。

二、强化四项措施,破解管理难题。该院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容易脱管、漏管等现象,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改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台帐细核对。编制了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统计表,指定专人负责每月将法院裁判、监狱寄送的矫正对象名单与各司法所掌握的矫正对象名单及矫正情况进行对照汇总,建立一套包括矫正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矫正教育情况、出入行踪等情况的社区矫正台帐,通过核对,及时发现脱漏管的矫正对象,发出检察建议书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监督纠正。二是借助科技牢掌控。针对该区公安天网工程已实现全覆盖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与区综治委、公安局、司法局沟通,在塘山镇司法所试点高科技监管手段,将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工作与公安天网工程对接,司法工作人员通过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的手机GPS定位和摄像功能,随时掌控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较好地解决了矫正对象的脱管问题,这一做法即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三是开展检查勤监督。该院在每半年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察的基础上,通过到各司法所查阅资料,走访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群众以及社区矫正对象的亲属,约见矫正对象谈话等形式,每月不定期对矫正对象报到情况、人数动态、监管措施的落实、矫正对象的建档材料是否齐全、日常监管是否到位、责任人员是否落实、是否实行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和矫正预案等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共性问题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司法机关

改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对于违法、违规的监外执行罪犯,及时建议有关机关收监执行或者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四是帮助指导强管理。针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多为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和法律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该院为负有矫正职责的镇(街道)司法协管员、社区志愿者等开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和专题讲座6期,赠送法制宣传资料和法律书籍50余册、VCD碟片6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1人次。

三、开展三项活动,破解帮教难题。该院针对过去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的情况,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角度出发,认真开展帮教工作,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增强社区矫正监督效果。一是开展“约见检察官谈话”活动。对矫正对象进行经常性走访、谈心,采取“边接收、边教育、边管理”的方式,每周至少选择1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实行重点监督对象必谈、未成年人必谈、矫正期满人员必谈、再犯罪可能性大和回归社会趋向差人员必谈、生活上有困难人员必谈等“五必谈”制度,掌握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加强思想引导,督促矫正对象接受社区教育改造。矫正对象在矫正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存在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向检察人员进行申诉和反映,检察人员及时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二是开展志愿帮教活动。与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加强沟通协调,组织由志愿者和矫正对象邻居、亲友组成的社会矫正工作队伍,协助司法所组织公益劳动、思想引导、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心理矫正以及就业指导等,有效促进了矫正对象的人格修复和“再社会化”。三是开展就业帮扶和生活救助活动。联合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对依法不得离开居住地,并且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矫正对象,为其提供创业培训机会,帮助寻求创业项目,争取

小额担保贷款、国家资金扶持;对因残疾或重大疾病、年老体衰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积极与民政、所在镇(街办)和村(社区)联系,将其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今年以来,已帮扶11名矫正对象自主创业,帮助7名老弱病残矫正对象办理低保。

第五篇:98期 “多元参与”破解社区难题—新华西街道党工委加强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

第98期

海勃湾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1日

“多元参与”破解社区难题

——新华西街道党工委加强区域化党建和

网格化管理工作

新华西街道作为海勃湾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将全市“城市提质年”和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街道党工委进一步强化“多元参与”的工作思路,大力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1+N+M”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和“44211”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构建“1+N+M”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1”是指街道党工委;“N”是指社区党总支、“两新” 组织党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M”是指区级“三走进三服务三促进”单位、市级“包联共建”单位、辖区未建立党组织的非企、辖区各类志愿者队伍、社团组织。截止目前,4个社区均成立了联合党委,纳入联合党委成员单位30家。滨水社区和九完小建立了“书法培训基地”;海达社区与铁路医院、旭升眼科建立了“医疗服务基地”;盛世社区成立了和谐共建社区理事会;新华社区与驻区单位铁路退管中心建立“党员活动中心”,联合党委共驻共建合力进一步增强。

街道根据非公企业分布、党员人数和辖区单位情况,在街道、社区、企业分别建立了区域党建协调委员会、区域党建工作站、党群工作部,将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内党员的教育管理直接纳入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范围,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覆盖面。协调委员会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示范户)”、建立共驻共建示范点、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示范引领能力。先后组织开展便民服务、环境卫生治理、群众文化等活动24场次,参与和受益群众达万余人。

构建“44211”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4”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总支为主体,以小区党支部为基础,以楼栋党小组为单元,成立“四级组织体系”;“4”是街道作为一级网格,社区作为二级网格,小区作为三级网格、小区内单元网格作为四级网格,形成“四 级网格”;“2”是健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两项服务机制”;“1”是建立一支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聘请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协调各项工作;“1”是在社区建立以党员为主的民情信息员队伍。并在10个条件成熟小区成立了小区党支部,分别实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党员中心户(党员义工)+社区民意联络员”的“3+1”管理模式和“小区党支部+物业管理公司+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示范户、堡垒户)+社区民意联络员”的“4+1”管理模式,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多元参与。

街道按社区布局将470余名自管党员和1000余名在职党员按照个人特长、居住区域、群众需求组建了16个党小组,39个党员中心户(示范户、堡垒户),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社区党员,比如滨水小区党支部书记于金融长期为社区活动义务摄像照相;社区党员姚明胜主动联系社区并每天和物业警卫轮流值班,以有效遏制河槽大车频频出入小区的乱象;康泰小区党支部书记马秀花常年义务帮助小区老弱病残者买菜、送药,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此外,通过设立社情民意接待岗、开通民情民意热线、召开民情民意分析会等多种渠道,收集民情民意1300余条,协调解决问题280余件。比较典型的事例有:新天地小区1-5号楼缺乏物业管理,环境卫生较差,小区党支部了解具体情 况后与新天地物业协商,并多次深入居民家中做工作,帮助物业公司收费,终于在2011年7月使物业正式进入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新华西街道党工委通过“1+N+M”新型区域党建格局和“44211”社区网格管理模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多元参与,做到了有效整合辖区资源,及时掌握辖区重要事情、重大隐患,更好的服务了居民群众。

编辑:纪新彤

下载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破解老人就餐难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