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教学技巧的研究》结题报告
《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教学技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二、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应该重视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且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到:“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有理数,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著名情境教学特级老师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没有情感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
三、研究内容:
1、教师影响学生情感激发的因素的研究
2、学生情感的研究
3、语文教学中情境营造与学生情感激发的研究
4、文本中情感因素的发掘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⑴、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⑵、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⑶、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⑷、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探索高效策略。
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09年12月
选择课题,撰写个人课题申报表。
2010年4月——8月
研读著作:《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作者:雷玲
主编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各8篇
2010年9月——2011年2月
研读著作《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李吉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完成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各3篇
2011年3月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㈠教师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准备
对于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课前预习;二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要做好的相关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扫除难点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带着课前预习的难点学习,自然精神注意力要好很多,更容易唤醒学生情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教师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方方面面,从本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讲,我想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1、语文课要唤醒学生情感,首先教师要获得情感。无论要教什么内容,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去有所体验,“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对于自己要教的课文要反复朗读,读透课文,直到自己对课文深有体会了,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为止。要让学生对某项活动有所体验,教师也要深入活动,亲身体验。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以情动情。
2、要做好相关的活动准备。在学习课文中,不少内容的理解都是要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了相关的生活体验,学生会有话可说,会兴致盎然。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课堂就会陷入死气沉沉。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蒲公英》一文前,专门组织学生观察了野花。学习前通过实地观察,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3、要做好相关的教具的准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的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再说,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还是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原因,还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形象化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要更好。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教具的准备。当然这些教具的准备要讲究物美价廉,既要耗费低,又要效率高。这些教具的准备,不但可以使文本易于被学生理解,更可以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但在营造教学情境时,教师在课堂应该根据文本的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教学器具。
4、除了做好物质准备,老师的知识准备不能忽视。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各个方面,当遇到你不熟悉的知识时,只有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才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当今社会,语文教学主张大语文教学观,课文成了拉动更多文本的导火索。这一点在闫学老师的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在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走进李白》中,在李吉林老师执教的《荷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课文在学习之前,学生或许已经读过好几遍了,所以失去了新意;而往往补充点课外的知识,学生反而兴致盎然。但不是所有补充的内容学生都感兴趣,所以,课堂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是要在课前进行认真的搜索和筛选的。
5、要写好备课。上面讲到的是几个零散的准备工作,而备课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将零散的准备工作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中间涉及到各个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教学活动之间的平滑过渡、教学导语的设计等等。只有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才能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深入,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升华。
㈡教师的课堂教学
完成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了。基于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想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开展课堂教学前奏,如同一出戏中的“序幕”。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好的导入,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而一堂课开始如何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但是教学导入最终让学生产生一个疑问,并对探究疑问有着深厚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也就容易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获得情感体验了。比如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时首先回忆学过的一单元的课文,从中挖掘出一个叫“最爱想”的小朋友。并且说:“这五篇课文,李老师也喜欢,因为课文中的小朋友特别会动脑筋,他想得很远、很奇,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就叫“最爱想”这一课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些小朋友像“最爱想”一样也喜欢动脑筋,也能想到很远、很奇,好不好?在引导学生回忆了课文中“最爱想”的奇特想象后,李老师又说:“想到这儿,你一定会问:这‘最爱想’怎么这么会动脑筋,是不是?”生齐答:“是。”师又说:“好,李老师告诉你们,‘最爱想’他来到小鸟的王国,小鸟王国知道‘最爱想’喜欢动脑筋,就借了一对神奇的翅膀,[把原先出示的“最爱想”的肩上插上一对翅膀]张开了这对翅膀,他的思想就飞得很远、很奇,他的脑袋呀就越想越聪明,你们想不想有这对神奇的翅膀?”学生凝神地看着,羡慕极了,齐说:“想。”师又说:“这小鸟的王国啊,只要你肯动脑筋,他就肯把这神奇的翅膀借给你,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把这神奇的翅膀借来,好不好?”我们看到,在李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下面学生的表现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课堂怎么不激情洋溢呢。
2、教学新授环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能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只是让学生获得去学习的冲动,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还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了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新授环节要使学生保持导入时的深厚兴趣,甚至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即以情动情。前面说过,在教学准备时,教师要以情动情,那么教师要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呢?首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就是其中一种渠道。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范读的语气、语调、语态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自然而亲其情。其次,教师向学生传达自己情感的渠道是充满感情的语言。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盛新凤老师做得很好,她诗一样的语言,像波涛一样冲击着学生的灵魂。下面是盛新凤老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片断:
师:那银铃样的笑声,那天使般的笑脸,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啊?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众生:天真、纯洁、快乐、开心、甜美、灿烂、动人、幸福„„
„„
师:是啊,这么多语言信息都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明明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对这么一个孩子来说,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说她想喝开水,可是„„(想象说话)再比如说,她想走出去找小伙伴玩,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是啊,你能接着想下去吗?
生:(想象说话)
师: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着太多的磕磕碰碰,尽管生活对一个忙孩子来说没有一点色彩,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着太多痛哭的理由,可是(还是这个可是),可是天真可爱的明明,却向生活张开了天使般的笑脸,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满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心痛的笑啊!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些描写明明笑的语句。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
师:是啊,因为有爱使明明笑得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那么富有内涵;因为有爱,这笑才会“银铃样清脆”;因为有爱,笑脸才会美得像个天使;因为有爱,这笑,才会一串串地追着人走;因为有爱,笑脸才会像最美的番茄太阳;因为有爱,这番茄太阳才会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盛老师句句都在向学生传达着自己的情感,有了这富有情感的语言,学生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①、进入角色,体验情感。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太阳》一课时,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让学生带着科学精神去探究太阳的奥秘;在教学《我是一棵蒲公英》一文时,又给了学生一个“蒲公英”的角色,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②、启发想象,激发情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有了创造的想象,才有可能有创造的行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要求想象的训练题来培养学生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时,通过仔细研究文本,会发现课文中留下了许多空白,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环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并分别用“——”、“~~~”画出描写夏洛蒂命运坎坷、勤奋学习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给定句式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夏日炎炎,别的孩子(),而夏洛蒂();寒冬腊月,别的孩子(),而夏洛蒂()。这样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感受。启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会“倾听”语言文字发出的“声音”,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加深理解,有所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行了思维训练。
③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但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相关的切身体验。学生的想象力还没有达到作者、教师的水平,我们可以借助挂图、投影、录像等现代电教手段,创设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情感。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影象再现等手段,营造了当年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难别的动人情境,孩子们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就置身这送别的人群,自然地开始了跟与其说课文语言弗如说是亲人的对话。“志愿军叔叔,我(小金华)怎么能不哭呢?我不是不刚强,我是舍不得你们离开啊„„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最后再为你们唱一次《捣米谣》吧„„”就这样,文字材料被儿童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
④品词析句,领会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理解,让学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文字熏陶。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好好体验,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这样才能对词语包蕴的深意真正有所领悟。只有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细心体会,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而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下面是盛新凤老师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的片断:
师: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一次吗?生:不是。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经受过一次又一次”和“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二个词说明它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师: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还有,你说生:还有“冻死过多少次”这个词可以看来。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生1:读。师: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生2:读。师: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生:没有。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师: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师: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师:这个“又”你们强调得真好,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 生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师:被劈断了枝干—— 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 生读: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师: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师: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生:我要坚强地活下来,一定能冲过许多的困难,最后长成一株茁壮的大柳树。师: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它是这样地鼓励自己的。生: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好了!师:马上就过去的,马上就过去的,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还有,你说。生:它肯定鼓励自己撑下去。因为风雨之后一定能看见彩虹。师:说得太棒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所以——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师:“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接读: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 生接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生接读:“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师:好,把这个词写在撑立的边上。生:上台板书“顽强”。生:坚持不懈地撑立。(板书)生:不畏艰难。(板书)生:坚强不屈(板书)生:勇往直前(板书)生:不屈不挠(板书)
“多少„„多少„„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些词语传神地描绘出了柳树在频繁遭受摧毁时撑立的不容易。课堂上,盛老师没有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扩展,而是创设情境,放飞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翅膀,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语文互相融通,让学生直面柳树的精神,抒写内心的意会。
⑤、反复导读,强化情感。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语文情感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的情感,此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领悟不能代替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理解,以读悟真情,既提高了自悟能力,又让学生心灵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但是反复导读,也要讲究方法的问题,即如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朗读、体会。一位老师在执教《詹天佑》一文时,设计了下面两个片断:
片断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生成。)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断二:
1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从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表述)2了解到这些,你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学生练读——指名读)3其实,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屏幕显示以下文字——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师以低沉的语调读: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年数千万金,但还原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⑤
相信你读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你的心情不再平静了,再来读读课文的这句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引读课文——(Ⅰ)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入困境,此刻,詹天佑想——(Ⅱ)当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时,詹天佑想——(Ⅲ)当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悲痛之中,他想——
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课文中的重点句,却没有机械也要求学生读三遍,而是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不变中寻求变化,即在不同的情境下,让学生朗读感悟同一句话;又在学生朗读感悟同一句话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变化。学生的读的设计,让我们感觉到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对人物的崇敬感不断增强。
⑥、开放课堂,畅所欲言。“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其实,这正是他们一颗颗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活泼泼的童心。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是儿童自由成长的心声。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教师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
⑦、引入素材,丰富情感。对于课文,在教学前学生往往已经有所预习,学习完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更是熟悉,所以此刻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已经大大降低。再者,编入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文章所表现的都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为了延续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了让学生获得对事物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增加课堂容量,依托教材,引入相关素材。对于这一点,我是在研究闫学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感受到的: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比如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以及《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每个小故事只截取了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当中的一个“立面”。每个故事截取一个侧面,最后形成人物的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非常丰满的。闫老师的课是基于比较宏大的基于鲁迅的语境之下,整体感觉这个课非常丰厚,无论是信息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文学的大语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互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以为这一课上得非常大气。再如要吉林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的教学,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以后,补充了《王冕看荷花》这一素材,加深感受了荷花的外表美;接着李老师又补充了《爱莲说》一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其品格美,使学生对于荷花获得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巩固环节
借情动情,引起共鸣。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深厚的情感后,便会产生不言不快的感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呢?一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安排说话和写作训练;三是进行课本剧表演。然而,学生在表达自己胸中的情感的同时,他也成了一个感情传达的个体,这一个体的情感在抒发的同时,也在感染着其它同学,结果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处仍以闫学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在教师用一个个故事丰富了鲁迅先生的形象后,学生被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感动,为鲁迅先生的去逝而悲伤。此时学生的情感郁积在心中,不吐不快。所以闫老师结合文本设计了“前来吊唁的人你最关注谁?”,让学生的感情有前来吊唁的人身上得到寄托和表达。然后,闫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写作练习,写出阿
三、车夫和周晔面对鲁迅遗体可能会有何表现,其实学生的表达不仅是在说这三个人,也是学生内心的表白,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这种真情也会冲击着其它同学的心灵。
总之,让语文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的技巧很多,但归结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感染,这个外部的媒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情境,还可以是学生间的互动;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情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切身实践体验等等。最后用要吉林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没有情感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语文教学只有唤醒学生的情感,才能上出精彩,上出高效。
八、研究后的思考:
1、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必然需要一定的教学器具,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当今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落后以及购买教具的经济来源无法解决成了这一教学措施实施的障碍。
2、激发学生情感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然而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好多老师都不敢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这也成了制约学生情感激发的一个因素。
3、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情感,然而好多教师的素质尚需提高,听课中,不少教师的朗读和表达现状令人担忧。
第二篇:《让学生走进醇香的古典文学世界》结题报告
《古韵悠悠翰墨香——走进古典文学》结题报告
让学生走进醇香的古典文学世界
——对小学生阅读状况的思考
我校就小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对我校6个年级12个班级共方6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小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
《三国演义》 24%;《水浒传》27%;《西游记》27.6%;《红楼梦》竟达36.7%。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小学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2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 '3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但是小学老师就不一样了,小学语文考试只会考到教材中那几篇学过的诗歌,于是老师就体现出因人而异的重视程度了。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此次调查研究,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而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
读文学作品吃力j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l:水浒传》
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到大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
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小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
本人认为: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第二,指导学生读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要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教师应鼓励学生既要读文学名著,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各种各类有益的书,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作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一本书的精华。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第三,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考试的制度和方法。没有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素质教育是不可能顺利推行的,阅读古典文学也是纸上谈兵的。当然,我们也不要把学生推向“读书死”的境地。
诸葛芬
上饶市第三小学
2011-10-8
第三篇:学生饮食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学生饮食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课题的确定:有人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健康是1,幸福家庭是0,事业成功又是0,健康可使家庭变为10倍的幸福,可使事业成功变为100倍的可能。但是,失去健康也即失去1,剩下的0也就失去了意义。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所以食堂饮食卫生成为我组研究的课题。
1、意义和目的
通过这个过程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食堂卫生的重要,知道食堂存在的缺陷,了解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也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让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研究课题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去解决问题。
2、和课题有关的学科、化学、生物、政治、语文、数学。
3、活动计划
(1)活动步骤概述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并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并讨论分工。
第二阶段;按组员分工计划,施实行动,查找资料等。
第三阶段;定时的召开小组会议,整理所有资料经过加工完成论文。(2)详细活动运行过程
第一阶段;由林鑫,洪雅芸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下载,打印。第二分阶段杨建生,林佳怡进行调查,采访采集相关资料。第三阶段:资料汇总,分析资料,交流各自想法,形成理想模型达成共识,杨志根,洪浚强负责设计文稿及调研报告。
(3)、组内分工情况表
组长:
1、负责与指导老师沟通。
2、引导组里的研究方向。
3、协助组员的工作。
成员:
1、负责查找资料。
2、整理资料。
3、打印资料。
4、负责排版。
(4)简要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校外,各个学校的学生。校内,本校的老师、同学、校领导。
采访内容:食堂饮食卫生状况,食堂的设备。食堂卫生对该校环境影响,了解学生饮食卫生意识等。(5)课题研究内容 1)食堂饮食中毒事件 2)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学校饮食安全工作的状况 4)我校饮食卫生状况 5)政府对食堂卫生的管理 四.研究性课题报告(论文)(1)食堂饮食中毒事件
2005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8起;与2004年相比,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减少35.5%,中毒人数减少38.2%,死亡人数减少16.7%。2005年各地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销售、保存等环节卫生条件差,群众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2.8%和45.1%。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8.8%。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0%和85.5%。在我国,类似的校园食物中毒事故不在少数。从2005年9月4日至18日的短短半个月内,山西省便连续发生了7起中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殃及约600名学生。有关部门对学校学生当日所吃食品检查发现,馒头和汤面发霉。这些频频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暴露出学校食堂存在着不少的卫生安全隐患,这不由得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忧忡忡,学校开学一个月,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先有山西学校食堂短短半月内连发7起食物中毒事件,殃及600名中小学生,今又有河北食堂管理员因私犯投“毒鼠强”致72学生集体发病。
假后开学的第二天,海口市昌茂花园学校小学部就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35名学生陆续出现了呕吐、腹胀、腹痛、头昏等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到120急救中心抢救。经过有关部门的治疗和调查,最终确认29名生系因食用了学校食堂早餐剩下的炒河粉等变质食物而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近期连续发生了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饮食卫生的特点,提出了保障、预防饮食安全的策略。
9月中旬,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近期连续发生学生集体中毒事件的通报》通报了省内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多次学校师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笔者在网上输入“食物中毒”四个字,网上很快出现了数条关于食物中毒的新闻。根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135起,中毒人数6237人。其中发生在学生集体食堂的有30起,中毒人数2602人,41.7%的中毒人群为学生。2001年上半年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85起,3334人中毒。其中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的有21起,1818人中毒。54.5%的中毒人群为学生。以上资料证明学生已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危人群。作为学校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者,在带领职工学习、贯彻落实120号文件精神的同时,深深认识到:学校饮食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学校饮食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管理,减少食品污染机会,建立健全饮食安全防范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师生的饮食安全。
(2)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1.细菌性中毒食品: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2.真菌性中毒食品: 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动物性中毒食品:有两种情况:
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
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4.植物性中毒食品:有3种情况:
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毒蕈、桐油)
2)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如木薯、苦杏仁、四季豆等);
3)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
5.化学性中毒食品:有四种情况:
1)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如农药、有害金属等);
2)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3)添加非食品级的、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
4)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酸败的油脂)。(3)学校饮食安全工作的现状
1.食堂基础设施薄弱,食堂卫生状况差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有的学校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体经营者后,不管不问。一些食堂无防蝇设施,加工流程无序,食品原料直接放在潮湿的地面上;餐具无消毒措施;有的学校根本不作餐具的消毒,也无保洁的措施;有的学校自建生活饮用水设施,但是缺乏消毒设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近年大多数学校都新建或改造学生食堂,其中不少食堂外表和就餐大厅富丽堂皇,但是,均存在一定程度上功能不配套,设备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对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相差甚远。2.外购食品隐患突出
有的中小学校日常的学生营养餐、课间餐等多是在外订购。在订购过程中,校方常常忽略供餐者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资格审查,对其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加工能力不能做到认真考察,而更多的是考虑价格等因素。部分非法企业打着“学生奶”、“营养餐”的名义,将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出售给学生。由于利益驱动,加工者粗制滥造,或由于加工能力所限导致超负荷运转,极易使所加工的食品腐败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3.社会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影响学校食品卫生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总体水平不容乐观。表现在食品的种植、养植过程中存在的农药、兽药污染问题,一些不法生产经营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安危,在食品生产经营中滥用农药,兽药,掺假等。如在大米添加矿物油和人工合成色素、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事件。这些问题和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4.食堂饮食卫生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重视不够,学校食品卫生条件不符合相关要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隐患。如周口体育运动学校食堂无卫生许可证,6名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就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在卫生监督部门多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后,拒不整改。
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主要是食堂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从业人员上岗前未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卫生知识匮乏等导致学校食堂选址、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及原料时索证意识不强。
公共餐具问题严重,有的甚至检出致病菌。有的单位无卫生消毒设施;有的有消毒设施但无保洁设施,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都是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洛阳市老城区对13家幼儿园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中,大肠菌群阳性率高达33%。(4)我校的饮食卫生状况
1.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存在浪费与污染。我们学校一共有学生3000多人,住宿生占多数,放学后吃饭的人数将达到2000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将达到2000左右,我们每个星期将要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至少10000,据还不包括那些无聊的学生多拿筷子与拿整捆筷子消遣的数目。面对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使用方便、快捷的一次性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原料却是树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树木被伐。树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量树木被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现象越来越明显。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2.剩饭剩菜的乱丢乱倒,不仅存在浪费问题,而且影响我校的校容校貌。这是关于食堂饮食卫生的重要体现,所以这个要引起重视。
3.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临时聘用,有的未经培训和未取得健康证就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这些人员往往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知识匮乏,在加工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操作,存在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因多种原因,造成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饮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4.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不少学生就餐时间只考虑饭菜的外观、价格、口味、方便等,往往忽视卫生,不考虑加工间的卫生状况,生产原料的来源、质量,特别是在外面小吃部就餐表现突出。有的学生使用学校备用的公共餐具,这不卫生,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学会增强我们的卫生防范意识,少用公共餐具,自己备用自己的餐具。
(5)政府对食堂卫生的管理
市卫生防疫站把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与抓好“餐桌卫生”结合起来,使学校与集体用餐场所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
前不久,我市相继发生两起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抓好“餐桌卫生”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全国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的统一行动安排,市防疫站兵分三路,深入全市各地学校,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督导,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农村学校食堂存在的卫生设施简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设施、加强管理”的整改意见,使不少学校领导克服了“重课堂、轻食堂”的倾向。与此同时,市卫生防疫部门还结合往年市区餐馆中发生“嗜盐菌”中毒的事例,组织了大型餐饮业主与市区学校食堂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纠正了人们对食品的一认识误区,提高了餐饮业人员生熟分开、煮深煮透的自觉性,收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就餐的管理与监督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承担更多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就餐的管理与监督。目前,我国对向学校、学校供餐的食品企业的管理除有《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外,有些地方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了针对这些食品企业的专项许可证制度,对申报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内外环境、卫生设施、工艺流程、生产用水、个人卫生、生产用具等进行严格审查,对获得供应学生集体用餐专项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可以通过行文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卫生监督机构要委派业务水平较高,素质较好的卫生监督人员负责学校定点用餐,供餐管理上,依法严格审查,建立有效的卫生准入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对涉及学校食品卫生的相关产品要加大监督监测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隐患。坚决打击向学校推销假冒伪劣食品和其它与健康相关产品的行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配合学校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增加监督的次数、力度,在监督工作中对存在问题的食堂要依法查处。在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到保证学生营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监督制度和快速检检验技术,促进学生餐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对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应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支持下,严格整顿,努力改善生产经营场所的卫生状况,确保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
饮食服务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饮食服务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主动适应高校后勤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转变思想,进一步树立“三服务、二育人”观念,以服务为宗旨,用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稳定员工队伍,努力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健立建全管理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从源头上杜绝饮食安全事件的发生。
(6)学校对食堂管理
学校加强食堂和集中供餐点的管理学校既为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应成为学生饮食卫生安全的保卫者和学生选择饮食的引导者。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遵循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过早“断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一个时期内,地方和高等学校对后勤要继续给予投入和补贴。特别是高等学校食堂的建设和大型维修改造费用,原则上还应以政府和高等学校投入为主”。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饮食服务,按《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努力改善学生食堂的卫生状况。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证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工作,设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食堂的采购、加工、贮存、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厨师技术,从加工食物安全、色香味及价格等方面将学生牢牢吸引在校园内就餐。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经常向师生宣传普及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从而提高学生识别劣质食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的健康行为。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 食堂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抓好食堂管理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教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食堂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学生和教师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统筹管理学校食堂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及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不管食堂经营采用何种方式,学校对食堂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学校要建立食堂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确定分管校长具体抓好落实,建立食堂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使食堂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1、进一步改善食堂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抓好食堂建设,加快改善食堂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使其符合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卫生安全和操作要求。新建学校食堂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2、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关。学校食堂要建立食品进货管理制度,落实卫生安全保障措施。采购的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要与“放心菜”工程、蔬菜基地、种粮大户、信誉优良的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确保食品质量,绝不允许质量低劣、腐烂变质的食品进入学校食堂。食堂要将食谱公布于众,价格要公正合理,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作的食品既要适合师生口味,又要注重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成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切实加强食堂经营管理。学校食堂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食堂经营必须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严格按规定控制综合毛利率和利润率,严格控制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规范伙食价格。学校食堂经营一般分为学校自办和社会化经营两种形式,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稳妥地进行食堂服务社会化改革。从2005学年第二学期起,凡学校食堂实行社会化经营的,必须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发展公司指导下按规定程序公开招投标,投标单位一般不少于三家企业。投标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营业执照和一定的经营业绩等条件,经集体评标后确定中标企业,并签订经营合同。较大的食堂可由若干家企业同时经营,鼓励正当竞争。对已经实行社会化经营的学校食堂,合同期满后按上述规定办理。对社会投资建造并经营的供师生用餐的食堂,学校要按有关协议对其进行监督。
4、建立学校开办食堂审批制度。学校开办食堂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由学校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报告,经教育行政部门实地考察后予以审批。过去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要在2004年3月底前补办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基本条件的食堂要限期整改,整改期满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停办。
5、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管理。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相应的业务能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坚持持证上岗制度。食堂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要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考核,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6、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学校食堂必须独立建帐,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除收取适当的房屋维修和设备租赁费外,学校不得向食堂收取其他费用,不得在食堂开支应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不得利用食堂为教职工发放钱物,更不得在食堂设立“小金库”。
7、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有关制度要上墙公布,严格按规范操作。
三、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学校食堂服务水平
1、学校必须建立食堂管理会,负责监督食堂管理和经营行为,管理会由学校领导和工会、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定期检查、监督食堂管理和经营工作。
2、学校要主动与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建立卫生检测制度,经常对食堂卫生、食品卫生进行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定期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问题严重的食堂,要限期整改,对造成重大事故的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3、建立食堂财务公开制度。要委托中介机构,每学年对食堂财务收支进行一次专项审计。食堂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公布.四.食堂员工须做准则
1、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要体检一次,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
2、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岗,不留长发,勤修指甲,不戴戒指作业。
3、炊事员必须做到“五不”,即不随地吐痰,不在操作时间闲谈,不带闲人进配餐间,不穿工作服上厕所,不在工作时间抽烟。
4、提倡学生自备餐具,公用餐具一律做到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
5、炊事员按卫生操作规范加工:即生熟食品分开加工,不用手抓熟类食品,生熟品应分开保管,对食品做到防尘、防蝇、防鼠、防毒。
6、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做到三餐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7、不卖变质腐烂食品,不销售不新鲜、腐败变质、有毒的食品。
8、餐具保管要定人、定位。餐具存放整洁有序,专用食品加工机械要加盖。
9、饮用水池要勤洗,不得供应未烧开的开水。
四、个人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研究,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定得到很大的提高。
指导老师-吕海景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的收获十分大。不仅让我们学习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青少年饮食健康的知识,还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同龄人存在的饮食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反省自身不健康的饮食问题,并且改正,带动他人改正。
组员-林鑫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组员-杨建生 同学们的饮食不太健康。仍有许多同学不吃早饭、吃街头小摊食物、挑食、喝饮料,甚至还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很少吃水果。
组员-李波
促进同学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而且我想,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的感情的桥梁正在建立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作用。
组员-洪雅芸 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们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吧,是挺简单的,无非是先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后再进行研究。但是真的弄起来,要多方面考虑。既要找有关资料,还要采访不同阶层的人事。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的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不错的学习实践机会。
组员-林佳怡
通过了这次的研究学习,我发现了我们的饮食是需要这么多的知识。很多中学生都喜欢不吃饭,通过访问,我们知道其实不吃饭不一定就不健康,只要那些代替饭的食品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可以了。另外,我们还根据调查数据,提出了多吃肉类是否不好这个问题,罗主任表示我们正是发育的时期,吃肉类可以补充蛋白质,但多吃就不是很好,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我们中学生的饮食健康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注意均衡饮食,做一个吃得健康吃得快乐的人!
组员-洪浚强
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各个器官都在增大,脑、心、肝、肾等功能增强,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也需要更多的热量。热量主要来自主食米、面和脂肪、蛋白质,因此中学生应首先吃好三顿正餐。要多吃鱼、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量约为80~90克。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青少年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肌肉组织细胞数量直线上升,要特别注意钙、磷、镁和维生素A、D的供给。大量组织的形成需要铁,供给不足则可发生贫血,特别是少女由于月经来潮,每次要损失一定量的血,因此铁质的补充更为重要。此外,随着甲状腺机能加强需要更多的碘;体格发育和性器官的逐渐成熟都需要锌;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离不开充足维生素的供给。有些中学生有偏食和择食的习惯,喜欢吃这种、不喜欢吃那种,或只吃几种食物,其他的一概不吃,尤其是蔬菜,这样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譬如偏吃荤腥,不吃蔬菜,易造成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且为成年后患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所以,要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搭配。青少年时期是智力投资和体质投资的黄金时代,只有不误“天时”,才能生长发育完好、体质健壮、思维敏捷、健康成长。
组长--杨志根
第四篇: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2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3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
③对鲁古完小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自审批之日至2010年10月30日)本着“以研促教
以教带研”的原则,本课题研究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撰写心得体会,并把理论学习所得带入教学实践。
②教学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撰写分析报告。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
③撰写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及地区特点撰写阅读教学案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
④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课题组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研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⑤2010年9月底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⑥组织教师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教学案例等。⑦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②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题优秀课堂实录。③撰写课题汇报材料和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审评鉴定。
6(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2、调查法:深入学生,调查学生学习现状,用第一手资料指导研究。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中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读是继续了听、说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可以把字、词、句印入脑海,并将其理解掌握,加深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可以把一篇好的文章深刻理解,最终将作者的意图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内心,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读是情感的升华与再造,从读中去感悟,并在读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其他素养。调查中发现:(1)学生读的时间少。(2)学生各阶段对读的要求及目的混乱。(3)学生读的兴趣不浓。(4)齐读水平低下。(5)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单调机械。(6)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得到体现。(7)学生阅读面狭窄。(8)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读的量少,漫无阶段性读目的要求,极大影响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学生读的时间安排。
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没有合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是不行的也是不科学的。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我们把学生自主读的时间作出划分:早间齐读;晚间个人自由读;语文课堂中必须保证度的时间 7 安排,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学生读的阶段性划分。
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层次的影响,读的要求及层次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3、各学段学生读的要求划分。
《新课程标准》中已对各阶段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显的要求,遵循新课标中的阅读是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作出了如下创新: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① 学生大声读,克服指字读。学生用普通话大声的读,尽量读准、读清每个字,每个词。改掉用手指着字读的习惯。
② 学生模拟学习读。学生读法从教师那获取,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教师的读法、语气、情感等,深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③ 背诵一些优美简单的句子,并能将背诵内容讲给他人听。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① 教师导读,学生领悟读。老师不再对课文进行全篇的范读,教师只针对课文中难读、模糊的句子进行导读,让学生结合教师读的口吻,进行自我加工,用自己的读法把文章读出来。
② 口语表达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语言自我组织,将读懂的、感知到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复述中应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将整篇文章有血色地表现出来。
③ 加快朗读的速度。有理解、有感悟才能有速度,速度是体现学生理解程度的指标,尤其全班齐读,一定的速度是可以刺激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① 情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归结情感的领悟,学生只有 8 领悟到每句话的情感才能有情感的将其读出来。学生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情感,用附有该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读课文。
② 学生自主交流表演。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素材,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急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及思想贯穿课文,但不能照搬课文。
③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去读文章。读的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是对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感兴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是为了尊重人个性发展需求,只有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音、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及理解,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认知层次。
(二)提高读在课内的地位,提升课堂实效。
如果把课堂说成一只船,那么教师就是船长,学生则是舵手。把控课堂并不是掌控课堂,教师如何指挥是很关键的。船长不能不能取代每一个舵手,只能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每一个舵手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使课堂有气氛,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注意课堂把控的教师往往会弄出:(1)整堂课都是在围绕字、词不停的讲解。(2)每句话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讲解,惟恐学生不理解,用尽全身力气将学生的思绪往教师设计好的框框里拖。(3)教师声情并茂地表演,学生目瞪口呆地欣赏,下课铃一响整场戏全都结束,学生一无所获。
课堂是各环节穿插的结果,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整体,可以说教师的手段就是尽力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优化。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牢靠的,死板刻薄的讲还不如注重课堂中读的分量:
1、多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读。知识获取的方法源于看、听、读;知识的再造源于说、读、写。可见,读既是知识或其的方式,又是知识再造的方法。课堂中把一些难懂的词、句交给学生去读,保证读的时间,学生将会是快乐的领悟,而不是死板的接受。
2、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记住并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9 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反复的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及文章,另一方面更能把学到的知识识记。反复地读文章有助于情感的深化,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情感,最终将在语境中找到突破,形成个人的见解。
3、让表演成为学生的任务与爱好。表演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体现。把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表演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理解的结果,更是课文思想情感的再造。我们培养学生课堂表演的能力,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品味知识。
(三)教师观念和能力的改变与提高。
1、教师观念的改变。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而强调工具性,忽而强调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一个阅读教学的度。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教学中,为了应试,狠抓字、词、句的讲解,有的甚至重复啰嗦地讲,使一篇完整的课文变得枝零破散。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影响了他的终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学法的指导。通过这次研究,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跳出了以前模式化教学的框框,立足于读,多读、熟读、精读。正如古人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能力的提高。
有教必研,以研促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行性又可以验证研究的成败。通过这次研究,每位教师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教学上,尽力把知识面拓宽,保证了课堂上语言的精炼,把充足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在研究中,10 我们积极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为这次研究献计献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必须自己要身先士卒,做好读书的榜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在这次课题的带动下,使不少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迈进。
五、研究结论:
(一)低段(1至2年级)的阅读策略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通过故事引趣。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
(2)利用设疑激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3)角色表演生趣。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比如在读《猫和老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3、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搭建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比如让学生们购制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二)中段(3至4年级)的阅读策略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 12 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重视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 13 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高段(5至6年级)的阅读策略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1)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读课文,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可以在布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每天晨间学生进校的十几分钟播放当天要学的课文的录音,即使个别学生事先没有读过课文,听上几遍也是有用的。
(2)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中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他们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记录,本学段课文长了,笔记也多了,老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记关键的词,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2、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首先是老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读懂文本,凭借文本该教些什么? 14 学生学些什么?应该清楚明白,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如何来解读文本呢?
(1)抓住“题眼”,切入教学。(2)抓住人物的情感思路来解读。
3、抓语言训练的点,落实语言训练。
(1)从文本的字、词入手。
我们知道字、词、句的教学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字、词不仅仅会认会写,更主要的是理解与运用。对中、高年级来讲,重点是对字词语意境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思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
(2)从文本的句子入手。
在我们教学的文本中时有过渡句出现,我们知道文章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了过渡句便犹如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前后联系,全文的结构清晰。因此在领悟了这种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落实运用的训练,我们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运用。
(3)从文本片段入手。
抓住文中“提示语”的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师生对“我”实事求是做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能领悟写人物的语言写好“提示语”很重要,能让读者深刻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精神等。然后设计相应的写段练习,进行实践学习。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仍然不足。
2、对于优等生和有活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再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要再上台阶。
3、该怎样丰富学生活动,使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的活动行之有效 15 而不是徒有形式。
4、民族文化差异,我校地处高良壮苗瑶族乡,民族文化致使其与汉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造成学生接受迟缓
5、家庭文化素养差,这是农村小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式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家长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守旧,既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6、学校硬件欠缺,限制了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7、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化存在衔接问题。
8、我乡点多面广,研究成果很难在全乡全面开展实施。小学阅读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课外的延伸,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很难在面上很好地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要组织教师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为此课题的研究做好结题准备。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继续研究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
(三)总结、反思、推广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还要求教师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角色。在课题研究中,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其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前一阶段工作,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丰富学校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使研究出的成果更具实用性、挑战性,更好为教学服务。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课题研究组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结题报告
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结题报告
作者单位:诸暨市浣东街道太南完小
作者姓名:黄燕君
联系电话:***
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
一、研究背景:
关键词:民间游戏 学校 孩子
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民间游戏无处不在。造房子、踢毽子、打弹子、跳牛皮筋、拣五子、撑花线„„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儿时的闲暇时光,有些游戏渗透着孩子们对社会的感受和理解,孩子们无师自通地把社会现象转化为游戏内容,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智慧、灵感和创造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游戏正逐渐远离孩子的生活。孩子不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那些曾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欢乐的游戏,他们生活在卡通、电脑游戏及现代玩具的时代。面对民间游戏在孩子生活中这种微乎其微的地位,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近年来,民间游戏成为国内讨论和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我国民间游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一部分因丧失其赖以存活的传统文化根基而归于消亡,但很多游戏则经过时间的洗礼,一直延续传承到今天,是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民间游戏正逐渐消逝于人们的视野中,呼吁民间游戏重新回到学校和是孩子的生活中来并在孩子中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小学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小学里,我们的孩子王——低段教师并不熟悉这些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民间游戏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蕴含,但是,民间游戏在学校里的具体应用,大多数小学教师还没有作好开展这一有趣味的游戏形式的准备。我们太南完小,以民间游戏作为突破口,把它引入学校课间活动中,开展了系统的民间游戏教育,把优秀的适宜孩子发展的民间游戏引进到学校游戏中来,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将通过几年的实践,让民间游戏在学校里盛行,以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发展。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游戏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孩子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游戏是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民间游戏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与继承,并且符合孩子好动,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孩子学会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等社会性发展的良好品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民间游戏资源的搜集
1、平时注意观察孩子自发的游戏,发现有属于民间游戏的内容马上记录。
2、民间游戏发源于民间,散见于民间各地,要求教师深入生活实践、深入民间去学习与挖掘民间游戏的内容。并且利用每位教师身边的关系网,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助搜集。
3、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回忆记录。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的游戏生活,玩过许多民间游戏,大家坐在一起,边回忆边记录边相互补充。采用这种形式不仅能搜集到许多有趣的游戏,而且把老师带回美好的童年生活,使她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将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个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玩耍的游戏,制定出太南完小民间游戏活动资料记录,并在宣传窗中宣传各个游戏的目标、玩法。把民间游戏带进了千家万户。
4、另一方面,我们发动广大家长帮助收集。学校将积极开展以“回忆童年、追忆童趣”为主题的民间传统游戏征集活动,动员家长协助学校收集民间游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了学校的民间游戏资料收集中来。
(二)、民间游戏的归类及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
1、民间益智游戏。七巧板、拼图、猜灯谜、翻绳、走迷宫、跳棋、五子棋、闯关棋等。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开设出以上其中几个活动区域,让孩子触手可及。拼图和棋艺类游戏将智力活动和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如在“七巧板”的拼图游戏中,孩子凭着想象,凭着自己已有的一点经验,拼排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用图形纵横排列,作为厅堂摆设,宴请客人时则可“按图设席,以娱宾客。”另外,七巧板的组成又有利于孩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民间美术游戏。民间美术包括剪纸、折纸、撕纸、编织、民间玩具及废旧物品的合理利用等。民间美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用料简单,便宜实惠,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自己收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也可发动孩子及家长一起收集,并保证这些材料安全、无毒、卫生、有一定的潜在制作价值。如剪纸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剪纸艺术活动,要求每个教师用自己的双手,刻画出一幅幅剪纸作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示民间艺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通过活动,教师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学生积累了艺术经验,更好地开展艺术活动。还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剪纸课更好地实施,并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既可以美化教室,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民间体育游戏。其包括:跳方格、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炒黄豆、拖拉玩具、捉迷藏、丢手帕等。孩子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外部运动,包括:走、跑、跳、投及身体的平衡与协调等动作。在民间游戏中大部份都有利于孩子基本动作的练习,而单纯的进行体育训练并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民间体育游戏大多带有简单的情节,角色和简单的玩具材料,使孩子在游戏中情绪高涨。孩子在带有很强的趣味性游戏中,不仅愉悦了孩子的身心,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材料和人数的限制,只要有人,就可以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玩起来,并可以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例如:一个人时可以自己玩踢毽子、跳房子等游戏;两个人时可以翻绳、捉迷藏的游戏;人再多时可以玩挤油渣、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皮筋就更有意思了。这些游戏可以在班队课、课外活动课和体育课中加以实施,我相信一定会受到老师和孩子的喜欢。
4、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童谣有着很长的历史,流传于民间的童谣更易为孩子接受。孩子感兴趣于童谣那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和生活化的语言。童谣有一定的韵律节奏,而且童谣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化,生活化,易为孩子接受。童谣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劳动。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以把说唱表演性很强的游戏融入到活动之中。童谣中带有简单的情节,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小老鼠偷油吃的样子,并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和表演。这样,满足了孩子的表演天性,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用民间游戏培养孩子的各种品质。
1、民间游戏有助于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2、民间游戏有利于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
3、民间游戏有利于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
4、民间游戏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研究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民间游戏资源的搜集
1、平时注意观察孩子自发的游戏,发现有属于民间游戏的内容马上记录。
2、民间游戏发源于民间,散见于民间各地,要求教师深入生活实践、深入民间去学习与挖掘民间游戏的内容。并且利用每位教师身边的关系网,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助搜集。
3、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回忆记录。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的游戏生活,玩过许多民间游戏,大家坐在一起,边回忆边记录边相互补充。采用这种形式不仅能搜集到许多有趣的游戏,而且把老师带回美好的童年生活,使她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将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个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玩耍的游戏,制定出太南完小民间游戏活动资料记录,并在宣传窗中宣传各个游戏的目标、玩法。把民间游戏带进了千家万户。
4、另一方面,我们发动广大家长帮助收集。学校将积极开展以“回忆童年、追忆童趣”为主题的民间传统游戏征集活动,动员家长协助学校收集民间游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了学校的民间游戏资料收集中来。
(二)、民间游戏的归类及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
1、民间益智游戏。七巧板、拼图、猜灯谜、翻绳、走迷宫、跳棋、五子棋、闯关棋等。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开设出以上其中几个活动区域,让孩子触手可及。拼图和棋艺类游戏将智力活动和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如在“七巧板”的拼图游戏中,孩子凭着想象,凭着自己已有的一点经验,拼排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用图形纵横排列,作为厅堂摆设,宴请客人时则可“按图设席,以娱宾客。”另外,七巧板的组成又有利于孩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民间美术游戏。民间美术包括剪纸、折纸、撕纸、编织、民间玩具及废旧物品的合理利用等。民间美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用料简单,便宜实惠,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自己收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也可发动孩子及家长一起收集,并保证这些材料安全、无毒、卫生、有一定的潜在制作价值。如剪纸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剪纸艺术活动,要求每个教师用自己的双手,刻画出一幅幅剪纸作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示民间艺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通过活动,教师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学生积累了艺术经验,更好地开展艺术活动。还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剪纸课更好地实施,并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既可以美化教室,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民间体育游戏。其包括:跳方格、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炒黄豆、拖拉玩具、捉迷藏、丢手帕等。孩子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外部运动,包括:走、跑、跳、投及身体的平衡与协调等动作。在民间游戏中大部份都有利于孩子基本动作的练习,而单纯的进行体育训练并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民间体育游戏大多带有简单的情节,角色和简单的玩具材料,使孩子在游戏中情绪高涨。孩子在带有很强的趣味性游戏中,不仅愉悦了孩子的身心,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材料和人数的限制,只要有人,就可以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玩起来,并可以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例如:一个人时可以自己玩踢毽子、跳房子等游戏;两个人时可以翻绳、捉迷藏的游戏;人再多时可以玩挤油渣、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皮筋就更有意思了。这些游戏可以在班队课、课外活动课和体育课中加以实施,我相信一定会受到老师和孩子的喜欢。
5、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童谣有着很长的历史,流传于民间的童谣更易为孩子接受。孩子感兴趣于童谣那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和生活化的语言。童谣有一定的韵律节奏,而且童谣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化,生活化,易为孩子接受。童谣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劳动。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以把说唱表演性很强的游戏融入到活动之中。童谣中带有简单的情节,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小老鼠偷油吃的样子,并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和表演。这样,满足了孩子的表演天性,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六、研究成效:
1、实施过程中我抓拍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抢凳子
一年级的教室里传出了美妙的音乐和阵阵欢笑声,你们猜他们在干什么吗?原来他们在做“抢凳子”游戏呢!老师在放音乐,孩子们在转圈,音乐一开始,几个孩子就围着凳子转圈,当音乐声一停,孩子们就开始抢凳子,如果没有抢到的孩子就输了(凳子数量始终要比孩子少一根),采用淘汰的方式,抢到最后一根凳子的孩子就是赢家。这个游戏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地玩耍,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镜头二:丢手绢 场景一:一人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一年级的孩子们和以往一样开心地玩起了丢手绢的游戏,只见敏敏发现了身后的手绢,快速的追逐放手绢的文文,在文文差点跑到敏敏的位置时,敏敏加紧了步伐,抓住了文文。敏敏成为了藏手绢者。其他孩子轻轻地叫嚷着“嘿!把手绢藏我这儿吧!”几个轮回下来,原先雀跃的场景渐渐平静起来,没有起初那么热情,圈内的孩子也不像原先那么紧张背后的手绢,更多的是等待,甚而一不留神或没有关注藏手绢而败给了对方。有趣的游戏开始随着孩子对游戏活动的熟练程度渐显无趣。场景二:两人藏手绢
丢手绢的游戏又开始了。教师根据孩子对游戏的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将原来的一位藏手绢者增设为两位,由这两位藏手绢者互相商讨如何藏“一块手绢”。孩子们再次对丢手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圈内的孩子不敢不对藏者设防,再度提起精神来,凯凯开心的抓到了真正的藏手绢者静静,而皓皓拳头捏得再紧也无法掩饰他并非真正藏手绢者的事实。皓皓和静静沿着圈跑起来,一圈半下来,皓皓在涛涛的背后做了一个放手绢的动作后撒腿就跑,警觉的涛涛马上站起来追赶她认定的藏手绢者,可最后抓到皓皓时,他却得意地摊开夹有手绢的手,原来他只是做了一个假动作。“呵呵呵,涛涛起得太快了!看也没看!”圈内的孩子又是一阵欢笑声。游戏继续。
在场景一中,孩子们在重复参与已熟悉的游戏活动后游戏兴趣渐减,并且开始渐渐被动。场景二中,教师随着孩子对丢手绢游戏掌握程度的提高,结合孩子发展的特点,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即在场景二中由一名藏手绢者变成两名,并由这两人合作,使得游戏更富有挑战性。孩子们开始在游戏中尝试思考,参与辨别,进一步提高反应能力,他们在游戏中在胆想象、创编动作,给游戏增添更多的乐趣。镜头三:跳房子
“小朋友,我们用沙包来玩跳房子吧。”孩子们拿沙包选了自己喜欢的房子开始跳起来,他们玩得很起劲,一会儿扔一会儿跳。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玩。可是我发现许多孩子不会,不知道规则。此时我开始关心丽丽,她跳得很不错。“丽丽,你跳得真好。”“在家里妈妈给我画了一个大房子,我们一直跳的。”“哦,是这样呀,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跳的吗?”我也假装和她一起跳,孩子们看到了都开始模仿,还有的直接请教“丽丽、丽丽,我和你一起玩!”“丽丽教教我吧!”
游戏最难掌握的是规则,跳房子也是,怎样让孩子欣然地接受游戏规则,而不是由老师反复示范、讲解,丽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这是孩子有效掌握游戏规则的一种方式。镜头四:炒黄豆
民间游戏内容具体生动、形式丰富多彩并伴有很强的节奏感,许多游戏都伴有儿歌、口令,孩子可以边游戏边吟唱。比如,两个孩子玩“炒黄豆”的游戏,就会一边唱儿歌《炒黄豆》“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一边跟着儿歌的节奏做动作。当一组孩子翻过时,我马上给予鼓励和肯定:“你们真棒!”孩子翻不过去时,我会鼓励说:“没关系,再试一下”。我边说边帮助他们翻,当他们翻过时,我翘起大拇指说:“我知道你们会行的”,这样一鼓励,孩子非常开心,翻了还想翻,当孩子走到教室里去时,还会积极地做此游戏。
孩子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均有差异,在众多孩子中,总会有能力差、对活动不感兴趣、自卑、内向、孤僻的孩子。《学校工作规程》中指出:教育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中,对于这些孩子,我总是多关注、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做这种游戏,孩子的身心都得到舒展,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最后,孩子在游戏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分配角色、控制游戏、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以其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孩子从中体验到民间游戏的快乐,进而喜欢游戏,提高了孩子游戏的积极性。
2、民间游戏有效实施中的风采剪辑。
滚 铁 环
走 高 锹
踢 毽 子
总之,民间
游戏已
经成为鲜艳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花卉,盛开在太南完小。我们将继续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新鲜资源,成为太南完小的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的“一扇大门”。
七、研究结论:
因为民间游戏具有以下特点,所以实施方便,总体效果较好:
1、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孩子民间游戏。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日常的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的儿歌一般是当地的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2、民间游戏具有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孩子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玩具材料的准备,到游戏情节的发展,都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这就使得游戏符合孩子特点。
3、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民间游戏的内容一般较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许多游戏中还配有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孩子在游戏中边玩边吟唱,情绪较为明快,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4、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不要求有整块的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想游戏,愿意玩,就可以在走廊、活动室的一角、花园、操场或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地玩耍。
5、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具有简便性的特点。孩子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甚至没有玩具也可以用替代物。
八、研究反思: 这次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民间游戏活动,发现孩子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还能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借此身体的活动,使动作变得更灵活,反应也更敏捷,我想应该鼓励孩子玩耍,鼓励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民间游戏中蕴藏着无穷的快乐,快乐了,孩子们就会乐于学习从而有所乐,有所学,有所得。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不会玩耍的孩子也就不会学习。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些民间游戏是否可以吸引孩子。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问题。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玩过的都是新鲜的、有趣的。我想如果能把这些失传已久的活动,很好的发掘出来开展,就更适合现代孩子心态的一些改造,加上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也许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玩中学习,让孩子慢慢长大;快乐无边,让童年感受精彩。
九、参考文献:
[1] 李晶.长春某学校开展民间游戏的个案研究 2007,10.[2]邱学青.论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导刊.1997,(02)[3]陈同梅.民间游戏与孩子素质的提高 山东教育.2004,(3)[4]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2006,6 [5]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
[6]李姗泽.课程 教材 教法 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学校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