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

时间:2019-05-14 09:5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

第一篇: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

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

李柯达

福布斯中文网编辑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

2015年10月29日10月29日傍晚,中国官方通讯社刊发了该国执政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在推出“单独二胎”政策两年后的第二次人口政策调整。

”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放开生育政策,生育率会大幅反弹甚至超过更替水平,真正要担心的是放开二胎还远远不够。”对于生育制度,携程网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的观点素来很明确,即“极低的生育率是中国走向衰弱的不归之路”。此前,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联合撰文称,开放二胎不够,要全面让生育恢复。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按照相关部门预计,此后中国每年新增人口会在200万左右。当时,福布斯专栏作家章家敦对此持一贯的唱衰态度。他认为,放开“单独生二胎”将于事无补。而事实上,2014年,新增出生人口为47万。计卫委数据显示,截至到今年5月,中国1100余万单独夫妻,申请再生育的仅147万。

“曾几何时,中国是全球人口结构最优的国家之一。”章家敦在分析中国人口政策变动时说,“然而,现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迅速,经济也开始受到了影响。例如,工资增长(尤其是由劳动力人口收缩引起的)远远超过生产力提高,撼动着停滞不前的制造业领域。此外,‘一大波老龄人口’即将到来。很快,一位劳动者将不得不赡养父母双亲和四位祖辈,这就是‘倒金字塔’现象。”

不过,梁建章大声疾呼中国全面放开生育制度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解决劳动力短缺等目的。“我们不会因为任何论点不利于结论就对其刻意淡化甚至忽略。”他分析过,低生育率造成劳动力短缺只是短期现象,因为随着需求的下降,就业市场最终依然会趋于平衡。“我们甚至认为,短期的用工荒是喜大于悲,因为这会让中国人的劳动收入更快地上升,而中国人根本就不该永远做廉价的劳力。”

他考虑的是更大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国人太多了吗》中,他将现代社会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归纳为1)城市化;2)小孩抚养成本和重视程度;3)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4)对于婚姻的态度;5)生育文化。

“很多人以为,只要放开限制生育就会回归正常,难道生育不是人的本能吗?只是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想要逆转却难比登天。环顾全球,没有一国的生育率处于极低之后还能够成功地弹回正常。”他称,如果借鉴和中国文化类似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国的生育率即使完全放开,也不会达到更替水平。“数据无可辩驳地表明,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

以下为福布斯中文网在两年前经梁建章授权,刊布的两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旧作。

梁建章:开放二胎不够 要全面让生育恢复

我们两位作者,求学国内,负笈海外,一位学统计,一位学经济。我们又都辗转回归,一位做金融,一位做网络。我们走到一起,不为稻粮谋,不为享荣光,而是因为对中国的前途怀着共同的梦想。我们思索探究,执笔撰文,希望中国的生育恢复正常,为的是让我们的梦想能够扬帆远航。

我们虽然背景不一,视角不同,但我们各自独立形成的、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观点几乎在每个细节上都一致。我们相信,这种高度的一致并非偶然,而是因为错误可以千差万别,但正确的道理只有一个。我们推崇温和与理性,尊重事实和证据,在分析中惟严谨和慎重为上。为了一个估值的准确,我们会用数月的时间搜遍相关文献,汇总其中所有的表格,不让一个记录遗漏。

我们对人口问题各自独立的研究都经年有余。深入的探究让我们发现,如此之多的流行观念似是而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当然。除了以国家和民族为重,我们并无预设立场,更未主观臆断人口政策该有的方向。我们去研究,是要客观地了解人口的趋势,我们去探讨,是要准确地理解这种趋势与各种因素的因果关联。正因此,我们不会偏废任何事实或证据。我们最终的结论是中国应该立即全面地放开生育,但我们不会因为任何论点不利于这个结论就对其刻意淡化甚至忽略。譬如,我们之前都认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或有性格缺陷,但广泛的文献阅读却让我们了解到,规范性的研究几乎一致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成年后的性格特征并无显著差异。又譬如,有人指责低生育率造成劳动力短缺,但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相信,这只是短期现象,因为随着需求的下降,就业市场最终依然会趋于平衡。我们甚至认为,短期的用工荒是喜大于悲,因为这会让中国人的劳动收入更快地上升,而中国人根本就不该永远做廉价的劳力。

然而,远为更大的诧异源自另一个方向的谬误。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就喜好生孩子,否则我们怎会是世界最大的民族?只是崇尚生育是所有留存下来的民族的共同特征,非华夏所独有。中国地域辽阔,外闭内通,众多的部落和族群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就了华夏,繁衍生息才形成了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民族。可是时至今日,东亚已是全球生育最低迷的地区。不仅日韩如此,甚至泰越都低于欧美,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港澳台新更是全球垫底。在本土的中国人,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都把少生当做正常。数据无可辩驳地表明,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

很多人以为,生育水平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低,到处不都是超生的孩子吗?只是直觉的判断会有极大的高估。假若一半家庭生一胎,一半家庭生三胎,那么每四个孩子中,仅有一个是独生子女,其余三个却都来自三胎的家庭。你会觉得超生太多,误以为人口在膨胀,但这是极大的错觉,因为这里每个家庭平均只有两胎,男孩又多于女孩,下一辈的人数其实会减少。正因此,惟有当你感到周围普遍都是三四胎家庭的孩子时,那些生一胎或不生的家庭所造成的亏缺才能得到弥补,这个民族也才能正常地繁衍不衰。

很多人以为,只要放开限制生育就会回归正常,难道生育不是人的本能吗?只是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想要逆转却难比登天。环顾全球,没有一国的生育率处于极低之后还能够成功地弹回正常。孩子越少,孩子越会被养得精贵,越会让愿意多生的父母们感到无法负担。正是因为孩子生得太少,中国才成为最养不起孩子的国度,反过来又会让生育更少,这看似矛盾的因果却是理性思考中的必然。一对夫妻照顾四个老人将不堪重负,养育更多的孩子只会雪上加霜,这又是一个难以抗拒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以为,资源匮乏是中国的宿命,谁让中国人太多呢?只是所谓世界人均这样一个常被用来衡量资源多寡的标准并无代表性意义,因为它会被极少数国家拉高。很少人知道,大多数国家的自然资源即使在人均意义上也不如中国丰富,这些资源比中国匮乏的国家却居住着地球的绝大部分人口,而且他们的生活整体上与资源更丰富的国家几无差别。耕地不足,淡水危机在中国早已耳熟能详,但权威的报告却显示,中国的耕地和水即使在人口峰值也足够。靠减人来提高人均资源是在削己足适他履。

很多人以为,减少人口可缓解资源压力,自然资源不是越来越稀缺吗? 只是三十年控制人口所缓解的压力,两年经济增长就会抵消。而且,资源的价值在经济中的比例其实很低,甚至越来越低。电视、汽车、房屋中资源的价值占多大比例?看病、旅游、上学又消耗了多少资源? 一种资源若因稀缺变得太贵,即使没有替代品,人们也会改变生活方式,把它从经济循环中排出,其影响对全球同步。中国控制人口是以自残的代价为他国节省资源,并降低自己的规模优势,让后代在未来资源市场上处于劣势。

很多人以为,减少人口才能发展更好,现在进口资源还不多吗? 只是这个变化其实是中国的进步,说明人口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所提高的效率超越了进口资源的价值。经济越发达,人的贡献在经济中的比例越高,以致发达地区大都是输入资源的人口集中地。即使欧美的先进也非资源丰富,而是其人口密集地区的公司、大学、基础设施的进步。资源丰富当然利于国家安全,但维持安全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厚植国力,强化国防。减少人口却是适得其反,更是让一个以人的创造为主的经济向出卖资源的低端方向退化。

很多人以为,现在的繁荣受益于少生了孩子,越生越穷不是人尽皆知的公理吗?只是估算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发现,严厉的生育限制换来的不过是让人均收入的增长在三十年里快了一到两年。这个微小的短期贡献所对应的长期代价是未来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衰减,其后果是经济失去活力,消费与生产同步萎缩,投资意愿低迷,无数行业会如夕阳西下,创新乏力,经济停滞甚至衰退,最终人均收入甚至相对下降。如此,中国将退化成为一个老气横秋,萎靡不振的国度,比今天的日本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人以为,人少了找工作会更容易,就业难不是因为人太多吗?只是工作机会都来自于人的需求。人少了竞争者少了,但机会则会更少。三十年来,人们从乡村去城市,从小城去大城,从内地去沿海,都是从人少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人少了真的有利于就业,人们只会反向迁徙。又有人担心,自动化的社会不需要人多。但历史现实却是,社会越进步,就业却越充分,因为从农田和生产线上省下的人力,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财富,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个合理的社会怎会因为效率提高了反而变得不能承受?

很多人以为,人少了城市会变得宽松,不是因为人多才拥挤吗?只是拥挤是效率的代价,因为聚在一起,效率才会更高。中国到处有荒凉的农村和宽松的小镇,但因为偏僻人少却少有机会和便利。缓解拥挤的良药是发展,让人们居住宽松却依然享有效率。可靠的数据显示,贫穷的国家,哪怕地广人稀,城市也拥挤;富裕的国度,哪怕地少人稠,城市也宽松。人口大幅减少,无数乡村甚至小城会因衰败失去吸引力,而大城市这则变得更加拥挤。这已经发生在俄、日,更是未来中国城乡的命运。

很多人以为,人的数量少了,人的质量可以更高,难道质量不比数量更重要吗?只是质量与数量并不矛盾,质量相同时,整体的力量与数量成正比。如此低生育率下,中国孩子的数量会持续地衰减,不仅农村甚至城市的学校也会快速地消失,未来降低的不仅是人的数量也是人的质量。年轻人比例越少,老人的比例会越高,相同的人口规模下,一个老态龙钟的国家怎能争得过朝气蓬勃的民族?如果都在健康的土壤中成长,五亿人中的精华也怎能比得过十三亿人中的优秀? 很多人以为,少生孩子能够换来一个富强的中国,人少了,人均财富不是更多吗?只是人不仅会消耗,更会创造,而且创造整体上大于消耗,否则人类怎会进步?西方发达不是因为人少,而是现代化提高了创造的效率,这与人多的优势并不矛盾。葡西荷被英法德取代,而英法德又被美苏压倒,都是人多的国家一旦崛起,人少的对手就成为边缘。中国有更多的人,成功的崛起会把人类文明推向新高,这本该是天命所归,但却被长期的低生育率釜底抽薪,或成昙花一现,中国世纪或许还未真正开始就将落幕。

很多人以为,放开二胎足矣,全面放开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吗?只是除了今日的中国,自主生育是古今中外的常理常情,我们在东亚的邻居以及少子化远没有我们严重的欧美几乎无一不在鼓励生育。全面放开生育不是什么极端的主张,而是要维持民族正常繁衍的最低诉求,因为即使现在就全面放开,在经历有限的反弹之后,依然无法避免几年后新生孩子数的雪崩式下滑。一面倒的宣传已经让整个民族的观念完全偏离了正常,以致把最低的要求都当成了极端。

我们曾以为,如此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一定经历过最严谨的论证,直到我们阅尽相关的文献才无奈地承认,支撑这个政策的假设之离奇推断之草率是匪夷所思。我们终于明白,如果一个政策太过荒唐,尤其代价巨大,人们在情理甚至情感上反而难以相信它会是错的。况且,人是负担的观念直接又直观,人是贡献的认识却间接而抽象。严厉限制生育的三十年正是中国突飞猛进的年代,很少人意识到,生育政策的效应有几十年的滞后,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前提恰是之前高生育率下积累的能量得到了释放。

一次次深入的反思将无数习以为常的人口观念击得粉碎。我们确信,这些观念之流行不是因为它们合理,更不是因为它们合情,而是因为在趋同性极强,规模巨大的中国,一个哪怕是极为荒唐的观念被持续地灌输后得以确立,其存在惯性都会淹没常人的思维。三人成虎的寓言每天都在重复。如果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人口太多是中国的问题之源,有几人会去怀疑这种说辞?

只是我们都不喜欢人云亦云,更不好随波逐流,我们不会因为一个观点认同者众就相信它正确,我们不会因为一个理念流行时久就相信它正当,我们更不会因为一个政策代价过大就相信它必然有理。我们愿意去思考,去分析。忧心愁思,不绝如缕,因为我们在乎华夏的未来。

记不清我们曾阅读过多少篇文献,试图去理清每个说辞的来龙去脉。

记不清我们曾请教过多少位权威,静心聆听他们在各个相关领域的见解。

记不清我们辗转反复多少个夜晚,翻来覆去辨析各种因素间的因果关联。

记不清我们曾搜集过多少数据,重复过多少计算,尽力用最可靠的证据和最恰当的方法来确立和验证我们的每个推测和判断。

这一切的努力带来的结论已然太清楚,那就是极低的生育率是中国走向衰弱的不归之路,这种趋势难以逆转。

我们一度占人类的三分之一,如今不到五分之一,而我们的新生儿仅略过世界的十分之一。即使立即全面放开,若不强势鼓励生育,我们至本世纪末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为人类的几十分之一。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民族短短几代人就会变得无足轻重,衰减的过程更是惨烈无比。虽然人多并不一定会富强,但繁衍长期处于如此的劣势,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衰亡。然而,心有不甘的我们都不是言败的人,我们不忍、不愿、也不会接受我们的民族走向衰亡。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年代,可以去探讨、去撰文、去宣讲,让我们的文字和声音在媒介中传播,激起更多同胞的反省与回响,让理性的火种燃起我们的希望,那就是让中国的生育恢复正常。

我们希望有一天,失独的伤痛不再频繁出现。我们周围曾有家庭,唯一的女儿不堪学业压力割腕身亡,父亲伤心自责而自尽,母亲精神崩溃砸烂了学校,失去独生孩子的不幸毁了整个家庭。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孩子就是一切,失去唯一孩子致使家庭绝望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尽管部分孩子夭亡不可避免,但失去所有孩子的概率,独孩家庭是多孩家庭的百倍。只要还有孩子在,为人父母的就有希望和责任继续生活,这个家仍不会毁灭。一胎化把家庭彻底毁灭的数目提高了百倍,换来的却是一个走向衰败的中国,这如何不让人悲伤又唏嘘?

我们希望有一天,孩子在家中不会哭闹着要一个弟妹时,妈妈只能幽怨地回答:“孩子,不是妈妈不想,而是国家不让。”到那一天,年轻的父母不再需要对他族儿女环绕的欢乐投去羡慕的目光,年老的父母身边常有子女,不再总是在孤独中对远方唯一的孩子望眼欲穿。古今中外,家有儿女,儿孙围膝的天伦之乐本该是天经地义。可是在三十年来的中华大地,无数家庭却被一种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剥夺了这种基本的资格,这是何等的辛酸与无奈?

我们希望有一天,像在几乎所有少子化的国家一样,养育多孩的父母会因为付出了更大的艰辛,对社会的未来有更多的贡献受到应得的奖励,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被惩罚。家庭养老是靠自己的孩子来赡养父母,社会养老是让所有的孩子来赡养所有的父母。养育多孩是个体家庭在以自己的心力给整个养老体系贡献更大的支撑。在年轻人将急剧减少的未来,这种支撑更是弥足珍贵。为社会付出了更多却受到惩罚,这是何等的荒谬且不公?

我们希望有一天,人可以回归人性的尊严,而不再被当成种种困难的托词。人会带来问题,但更会解决问题。感受拥挤,就去改善居住和交通。遭受污染,就去治理和保护环境。不就是因为问题不断地出现又被解决,人类才进步到今天?哪有遭遇了困难就要去自我消灭的道理?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欢乐和活力,即使今天是负担,但未来却是贡献。为了降低今天暂时的负担就剪去未来的希望,这是何等短视和愚昧? 我们希望有一天,人被视为最宝贵的资产,而不只是高昂的负债。农耕时代,人多一倍,国力只大一倍,因为人们大多只能在方圆百里内交流,人多不会让社会的复杂性更高。信息时代,人多一倍,国力强可超过一倍,因为个体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能交流,唯有语言和文化才是边界。正如此,人多的社会,社会复杂性可以更高,能酝酿更多的精巧。众多的人口本是中国最大的资产优势,是我们繁荣强大的根基,但却被视为负债被无情地消减,这是何等可悲和可叹?三十年多了,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人口还债的阶段逐渐来临,断崖已经开始显现,可我们还在消亡的岔道上疾走。危机潜伏,忧患日增,该从迷思的雾霾中走出来了。好在我们人口还众,青山还在。我们欣慰,这是一个鼓励梦想的年代,希望不灭,梦想依存。希望是梦想的起点,在希望之上,让我们把家国的情怀织进我们的梦想。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能找回失落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聪明,勤劳,自汉以降就形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平民社会,追求入世的成功。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内部语言相通,社会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认同。正是这些先天的优势,在庞大人口的倍乘效应下,让中国在历经磨难之后依然可以迅速崛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民族骄傲。我们应该挺起胸膛,重拾自信,迎难而上,不再以为只有大幅消减自己的数量才能在与他国的竞争中分到一杯羹。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能重回世界的富庶之巅,在总量,也在人均。我们拥有最多的劳动者,理应构建最完备的生产和创新体系,孕育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让中国的品牌不只是价廉,更是优越。我们拥有最多的消费者,理应形成最广泛和最细分的市场,让人们享受最多姿和最优良的产品与服务。我们拥有最大的人口规模,可以发展出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高超的效率,以此创造的价值来换取全球的资源,维持我们主导全球经济的优势。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只要真的做到以人为本,让发展为人来,而不是人为发展,这一切该是顺理成章。劳动者不应只付出辛劳而仅仅赚取微薄的薪水,外来工不应在一地长年劳作却依然无法生根。当人多被当成解决问题的优势,而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可以建设最宜居的城市,发展最快捷的交通,建立最合理的医疗,更应该提供安全的食品,维持优美的环境。众多的人口会产生更大的需求,筹集更大的财力,酝酿更多的解决办法,会更有条件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安稳和舒适之地。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不再需要为了追求卓越而漂洋求学,他们不再仰慕我们工作和学习过的哈佛和斯坦福,而是以我们求学的交大与复旦为荣。我们有最多的人口,理应产生最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最多的企业家和创富者。我们的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只要自尊自信,不为迷思误导求自宫而后快,而是沉着坚定,发挥才智,排除万难。假以时日,中国就该产生最好的的大学,创造最先进的科技,孕育最繁荣的文化。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人类社会回归正常。

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期盼,一次又一次地梦想,中国能够恢复汉唐的的辉煌,国富民强,雍容华贵,为万邦所向往。承载梦想的是人,实现梦想的是人。

只有人性舒展,才能国运昌盛。只有生生不息,才能历久弥新。只有希望成真,才能美梦相传。只有让生育恢复正常,我们的梦想才能远航!

放开生,中国人会生多少? 如果借鉴和中国文化类似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国的生育率即使完全放开,也不会达到更替水平。这一点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与人均 GDP的关系中可以推算出来。除了日本和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生育率都非常低。就连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越南的生育率也只有1.8,越 南并没有强制性的一胎化政策。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6000美元,按照其他东亚国家的经验,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8,而且在今后 10年内将会下降到1.5的水平。如果把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来看,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0美元,按照其他东亚国家的经验,当日本、韩国人均收 入达到10000美元时,生育率就自然地降到了1.5。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会自然地降到1.5左右,有了计划生育,实际降到了世界最低的0.7。

2006 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问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个。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为1.8个 和1.6个。在没有任何生育政策的限制下,意愿生育率只有1.7。而实际生育率会远低于1.7,因为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孕或不婚,还有很多人虽然想多 要孩子,但是经济和事业上不允许。所以如果没有限制生育的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7的意愿生育率。

还有一个有力的论据,可以说明 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不会大幅上升。在全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20世纪80年代,有四个地区作为试点,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它们是甘肃省酒泉、山西省翼城、河北省承德、湖北省恩施,这四地是典型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经过20多年的观察,这些地区的生育率也就在1.8左右。

所以完全没有 必要担心放开生育政策,生育率会大幅反弹甚至超过更替水平,真正要担心的是放开二胎还远远不够。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可是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才完成了一半。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移居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0%上升到20年后的70%。上海和北京的生育率是低生育率 的世界冠军,只有0.7,如果上海是中国其他城市的未来,用70%的城市化率来计算,加权平均生育率就是 0.7×70%+1.8×30%=1.03(农村姑且假设仍为1.8),也就是说,中国的生育率会降到接近1.0,这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每代人就会减半。事实上,华人社会的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生育率就已经降到了1.0左右,而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像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一样依靠移民维持繁荣。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影响生育率下降有下列几大因素:

1)城市化

2)小孩抚养成本和重视程度

3)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

4)对于婚姻的态度

5)生育文化

我们一一加以分析:

1)城市化

在所有国家中,几乎普遍的规律是城市人口的生育率要远低于农村人口。这是因为城市人的生活更加繁忙和丰富多彩。城市人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这就挤压 了家庭生活的时间。农村社会中所谓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生活乐趣让位于城市中的各种娱乐和社交活动。所以城市中的年轻男女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娱 乐,对家庭生活的依赖和眷恋程度要低得多。所以城市中的年轻人结婚晚,孩子少,离婚率也远比农村高。

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生育率必然持续下降。事实上,农村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将来面临抚养小孩的压力是和城市人是一样的,所以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和上一代人会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在多次生育意愿的调查中得到印证。

2)小孩的抚养成本

人口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抚养小孩的成本却涨的更快。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培养一个高质量的小孩,父母必须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父母又是世界上最注重小孩教育的。韩国和日本虽然都实施了义务教育,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花钱和花精力 把小孩送到各补习班学习。而华人对小孩教育重视程度更是世界之最。补习公司在中国迅猛发展,光去年就有三家补习班的中国公司成功到美国上市。从这些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看出,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支出高达几万元。如此之高的补习,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东亚国家,尤其是华人社会的父母不会生更多的小孩,因为他们更加注重质量。实际 上,相对于中国人的收入,中国小孩的抚养成本比其他东亚国家还要高。中国现在还只实行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幼儿园,大学和各种课外补习成本都必须父母承担。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个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也会比其他东亚国家更大。

3)妇女受教育程度

一般来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妇女受教育程度高,不仅毕业时年龄大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妇女的事业的机会比较多,就不愿意让生育来打断其 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国妇女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于男性)要比其他国家更高。以下是各个国家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可以看出中国的女大学生比例是相对较高的。中国女性的参与工作比例也比其他东亚国家要高。得益于解放后实行的“男女平等的政策”)。中国 的女性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更多和事业上的发展机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带来的副作用是低生育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未来的生育率会比其他东亚国家更 低。4)对婚姻的态度

东方和西方对于婚姻和生育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将近有40%的小孩是单亲妈妈生的。在一些北欧国家这个比例高达60%。这些小孩并不都是人们想象中的意外生育,很多妈妈都是高收入和高受教育的妇女,她们主动 选择建立这样的单亲家庭。像Steve Jobs就是来自于这样的不完整家庭。而亚洲发达国家,像日本,这样的单亲家庭的比例极低,只有不到2%。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在儒家文化的东亚社 会,未婚生子仍是为主流道德不可接受的。所以在东方社会,生育率首先要结婚率。而实际上,在所有现代社会中,晚婚和不婚的人越来越多。

在日本,现在妇女的平均结婚年龄高达29岁。有30%的妇女在30岁还未结婚,有18%的妇女到39岁还未结婚,估计有15%将永久单身。这无疑是低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问到一个日本朋友,日本妇 女为什么选择单身。他说现代社会女人不需男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嫁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还不如单身呢。

在中国,这种不愿意下嫁的现象,在 城市妇女中也很普遍。一些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白领妇女,过了30岁,就成了剩女,很难找到理想的男士。所以很多人就会主动 或者被动地选择单身,她们虽然不要男人,但是很多还是想要孩子的。而传统的东方道德又不允许她们这么做。所以,中国的妇女,既有像日本一样的对婚姻生育的保守传统,又有比日本人更高的较高的工作比例和独立性。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更低的生育率。

5)生育文化

一个家庭理想有几个小孩,这是由生育文化所决定的。,很多社会都有浓厚的鼓励生育的文化。很多宗教都有不准堕胎的教规,而中国则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是文明繁荣和维持的基础。

但是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文化,早已被实行了三十年的“一胎”政策摧毁殆尽。现在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环境,所有的媒体和舆论宣传的都是一个小孩。,她们 本身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小孩已经认为是常态。而在美国,一对夫妇有三个小孩是非常普遍的事。虽然美国的主流文化认为一对夫妇应该有三个小孩,但是因为 有这么多不孕、不婚的现象,实际上,美国的生育率也只能维持在2的更替水平。在农业社会,人们还有一个生小孩的动机之一是养儿防老。但是,不论是人类和动物,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要远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回报。所以从完全自私的角度,父母是不应该生小孩的。但是不生小孩,不就灭种了吗?所以,自然 选择的进化结果让人类和动物都有喜欢创造自己小孩的天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养老主要靠积蓄和 社会福利,养儿防老已经不是生育的主要动机。在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经过几十年人口政策的宣传,也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父母喜欢小孩的天性。随着抚养 小孩所需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越来越大,更多想要小孩的父母力不从心。所以要恢复自然的生育率,必须经济上予以补贴,并且重塑生育的文化。但是要从巨额罚款调整到鼓励生育的政策180度转弯需要很多年,重塑生育文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中国未来的生育率走向是十分悲观的。除非重新提倡要三个小孩才是理想的 家庭,就像现在的新加坡政府一样。

第二篇:全面二胎也不会生育井喷

全面二胎也不会生育井喷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口政策迈出跨时代一步:放开“单独两孩”。这一步迈得非常审慎,因为部分人口学家曾判断:全面放开两孩,生育率会超过4.4,每年出生人数4700万;“单独两孩”,生育率将上升到

2.4左右。卫计委也预测“单独两孩”政策可将生育率提升并稳定到1.8。而如果生育率达到1.8、2.4,每年出生人数就将从2010年的1384万增加到1900万、2500万以上。

但现实却未出现预期的“出生井喷”。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陆续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舟山市三个月申请再生育的父母不到300对,合肥、南昌一个月内也都只收到二三百份申请,九江市办理再生一胎生育证的仅150户,不到预期的2%。

此前“双独两孩”政策实施后的出生人数也远远低于预期。2011年年底,河南正式启动“双独二胎”政策,预测每年将多出生1.8万人,但是两年多来,仅有600多个家庭生了第二个孩子。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符合生二胎的家庭中,最终选择生二胎的只有10%。

面对新的形势,国家卫计委科研所马旭所长也表

态说,“单独两孩”今年新增生育量为大约200万人。他表示,对全面放开两孩的调研也在进行,但担心出生高峰对各类社会资源造成压力。

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越发达,教育水平和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就越低。中国大陆目前社会发展水平与20年前台湾地区、韩国相当,当年两地生育率只有1.6、1.7左右。泰国、伊朗目前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当,近年生育率也只有1.6左右。而且30多年计划生育,多数地方已形成生育的“爬蚤心态”,就像用罩子限制跳蚤跳的高度,跳蚤长期适应之后,取下罩子跳蚤也不跳了,变成了爬蚤。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山西翼城、甘肃酒泉等地的试点就是如此,放开二胎生育率也很难跳起来了。

即使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后出现短暂的补偿性出生高峰,期间生育率也难以达到2.3;每年出生总人数也很难达到2500万,仍远低于中国1963年至1971年、1987年至1990年和印度近年的水平。几年后生育率又将回落到1.6,人口峰值很难达到14亿,然后会快速负增长。对于可能出现的补偿性出生高峰,也不必过虑。中国医疗、婴儿食品、服装、教育行业的弹性很大,均可利用怀孕期和补生的滞后期提前做好迎接准备。

至于粮食问题,中国粮食亩产由1949年68.6公斤增至2009年364公斤,如今后亩产能达到美国和德国现在的水平,那粮食可增加30%。

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是内需不足。而停止计划生育后的生育高峰是超级内需,是驱动经济的“孩动力”航空母舰,所驱动的是一个庞大产业链,对内需的拉动作用远远比房地产和汽车要大。最重要的是,这种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将推动中国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正如战后的婴儿潮就曾奠定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济繁荣。▲

(作者易富贤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人口学专家)

下载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建章:华人早已是世界最不愿生育的民族,单独二胎不够,全面二胎也不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