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09:5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篇: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伴有辐射项目建设和其它伴有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循本办法。

第三条 辐射环境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辐射环境管理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辖区内各类伴有辐射的建设项目、设施的环境日常监督和管理以及物件的申报与建档;

(二)负责对伴有辐射的项目和活动导致的环境影响组织进行监测;

(三)参与辐射污染事故及从事纠纷的调查处理;

(四)负责辐射物质运输工程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五)开展放辐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臵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辖区的辐射环境日常监管工作,督促落实涉源单位用源安全,建立放射源的登记、使用、退役、废弃处臵的管理台帐,实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及时报告检查结果。

第九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臵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臵、报警装臵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条 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受市环保局的委托,分别负责组织开展辐射类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书面报告开工建设情况,并定期书面报告“三同时”执行情况。第十一条 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在“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建设项目存在“三同时”执行不到位、尚未构成环境违法的行为,应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整改,并书面报告市环保局。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依法进入试生产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开展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应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完成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在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发现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应及时书面报告市环保局。

第三章 许可证及备案管理

第十三条 辖区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向市环保局提供以下材料报省环保厅统一办理:

(一)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表(电子版填写打印,加盖公章,一

与防护培训合格证);

4、经使用地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备案材料(备案表、告知表);

5、移出地省辖市或县(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预备案意见;

6、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7、辐射安全防护规定。

(三)射线装臵出市作业

1、辐射安全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

2、射线装臵异地使用备案表;

3、经使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备案的证明材料;

(四)射线装臵入市作业

1、射线装臵作业单位申请材料,使用单位证明材料;

2、辐射安全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

3、操作人员登记表及人员资质复印件(操作上岗证、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合格证);

4、移出地省辖市或县(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预备案意见;

5、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6、辐射安全防护规定。

第四章 工作场所及个人防护管理

第十五条 销售、使用、贮存等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工作场所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其入口处要设臵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联锁报警装臵或工作信号,并在作业区周围设臵安全警戒线。

第十六条 用源单位应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程序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并接受调查处理。第二十一条 使用放射源、射线装臵的单位和个人,应在放射源和射线装臵闲臵或废弃后三个月内将废旧源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并交集中贮存;完成交送后,应到所在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产生辐射污染的单位,应当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和资料汇总报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代为监测。

第二十三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臵警示标志。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罚。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11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环境安全管理,切实落实管理职责和各项环境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放射源安全,杜绝放射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对放射源的购买、环评验收、取证、运行变更、闲置退役管理及职责分工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环境保护部

负责对各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要求,并监督落实。

第四条

各单位

放射源使用单位需设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辐射防护工作、并负责放射性设备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 辐射安全许可管理

第五条 各单位购买新的射线装置前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并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经环保部门审批,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后。许可证有效期(5年)满,需要延续的,于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向环保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第六条 各单位在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申请放射源购买。

第七条 使用射线装置前,从事许可证范围内的辐射工作,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项目投入试运行3个月内向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投入正式运行。

第八条 各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许可登记内容或终止放射工作时,应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颁发辐射许可证的环保局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或注销手续。

第九条 射线装置退役或在使用期间破损,及时向环保部门做好射线装置档案的注销登记,不随意处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放射源的单位或送交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第四章 辐射安全日常管理

第十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应建立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单位法定代表人为辐射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十一条 放射性设备的安装地点必须悬挂放射性标志牌,放射性标志牌,要求安装牢固、字迹和图案醒目。放射性物品实行专库存放,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防范措施。每年定期对射线装置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当地环保部门。配备监测仪器以及剂量率仪器。

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如实、准确制定放射源清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型号、编号、放射源种类、放射性活度、进货时间、安装或存放地点。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建立放射物品检查记录台帐。

第十二条 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守法和自我防护意识,获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辐射相关工作。从事辐射安全管理的人员也要定期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辐射安全管理。

各单位从事辐射及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对本单位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等内容进行培训。

第十三条 从事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无禁忌症方可上岗,上岗后每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体检结果由单位存档;辐射工作期间,辐射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每季度接受剂量监测,尽可能做到“防护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原则,监测结果由主任负责记录,并存档;合理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发放相关津贴、加强营养。

第十四条 单位每年对辐射工作安全与防护状况进行一次自我安全评估,安全评估

报告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安全评估报告每年1月底前报当地环保部门,并抄送省级环保部门备案。评估报告包括射线装置使用台帐、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和应急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辐射环境安全应急管理

第十五条

辐射事故发生时,必须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环保、公安、卫生部门以及集团环境保护部报告,并在辐射事故发生两小时内提交事故总结报告,并提出整改方案加以落实,以防发生同类事故。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公司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289号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安全管理和电磁辐射管理。

本办法所称放射性安全管理,是指对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铀(钍)矿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管理,是指对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防护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辐射环境管理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协调处理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公安、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广播电影电视、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科学技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依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防治辐射污染。

第六

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辐射环境管理宣传,普及辐射环境科学知识。

鼓励、支持辐射环境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

第七条

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专项规划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辐射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建设单位应当保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拆除、闲置辐射污染防治设施。

第二章

放射性安全管理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法报经批准后申领。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贮存、运输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按照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一)放射工作场所按规定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设备;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保障安全管理信息畅通,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

(三)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对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管理,建立个人剂量数据库,加强监测信息的评价和应用;

(四)培育单位安全文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使其具备相应资格;

(五)强化内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放射源保存、贮存制度,切实防止放射源丢失;

(六)按规定要求清除污染、处置废物;

(七)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八)制订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开展隐患排查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事故;

(九)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的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三)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送贮等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四)场所辐射监测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数据;

(五)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六)核技术利用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七)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落实的其他情况。

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第十一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测设备,防止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以及剂量差错等造成事故性照射。

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公示放射诊疗的操作流程和服务规范,指导就诊人员安全就诊。

第十二条

从事移动探伤作业、利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要求,划定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移动探伤作业场所难以划出安全防护区域的,探伤作业单位必须建造探伤室。

第十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放射源跨设区的市移动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在实施作业10日前,向作业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放射源参数、作业的地点和时间、拟采取的辐射防护管理措施、辐射防护责任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

第十四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确定的管理目标和要求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

废旧或者闲置的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出口方,或者送交取得相关资质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禁止随意堆放、掩埋、丢弃放射性废物。禁止将放射性废物与普通废物一起处置。

第十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产生低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按规定配备暂存库。暂存库及其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

第十六条

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和运营情况。

第十七

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依法贮存或者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督促其依法处理;发现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废弃放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采取收贮等措施。

第十八条

需要报废X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对射线装置内的高压射线管进行拆解,并报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核销。

第十九条

拆解、回收、冶炼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配备放射性检测设备、人员,对废旧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如实记录检测结果。检测发现放射性水平异常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

第二十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和射线装置,需要终止或者部分终止相关活动的,相关单位应当编制退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并按照审批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场所修复和保护等各项退役措施。完成退役并经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终态验收后,依法注销或者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

铀(钍)矿需要退役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伴生放射性矿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材料及产品的伴生放射性检测和工作人员必要的放射性防护,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生产产品。

第二十二条

生产花岗岩石材、陶瓷产品,或者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制造砖、水泥及其他建筑装饰装修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产品出厂、销售时,应当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明示适用的标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承诺。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

禁止使用铀尾渣、浓集放射性核素的工业废渣等生产建筑材料或者直接作为建筑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核设施的稳定、可靠运行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按照国家规定对核设施流出物和核设施周围环境实施监测,每年一次向省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问询。

核电厂换料检修及运行中发生涉及环境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者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及总量出现异常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及时报告省环境保护部门。

第三章

电磁辐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组织制订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及其他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第二十六条

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与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其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不得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条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应当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基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移动通信基站,不得擅自提高经批准的发射功率等影响电磁辐射水平的参数;确需提高的,应当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布局,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在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确需调整线路路径的,建设单位应当对调整的部分进行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说明,并在施工前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线路路径或者选址有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重新报批。

建设单位对同一区域、同一规划建设时期内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可以按同一批次或者等级进行整体性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九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使用电磁能应用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屏蔽等防护措施,保证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十条

在电磁辐射超过限值的区域,有公众日常长时间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整改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确保电磁辐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有公众可能进入并短暂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通过设置警告标志、栅栏等现场管理措施,控制公众进入。

第三十一条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项目建设前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开展公众调查,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听取意见,做好说明、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

第三十二条

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建设和运行的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破坏其建设、运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卫生、公安和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和执法协作,全面掌握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共同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具体规定本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定权限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有关具体工作,可以依法委托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承担。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情况定期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

第三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建设全省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事故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第三十八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建设开发活动的实际情况,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全省伴生放射性矿源项普查,指导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防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活动和辐射环境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第四十条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发生放射源丢失和被盗的,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和追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水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对公路、水路有关运输单位的内部安全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建筑材料等产品质量和专业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危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给予协助、配合和技术指导。

第四十二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申报进口的废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规定保留检测记录;发现放射性超标的,由海关依法责令退运。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做好辐射环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促进公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管理信息公开范围和提供渠道,提高管理透明度,增进公众对辐射环境安全政策和措施的信任、支持。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加强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及时修编、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相关预案之间的协调对接,并组织应急培训与演练。

第四十五条

核电厂的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浙江省核电厂辐射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其他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参照其执行。

第四十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发生辐射事故的,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当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报送辐射事故初始报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辐射伤害的,还应当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的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直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辐射事故的严重程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辐射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突发事件应对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有关事故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第十三条规定报告放射源移动作业信息的;

(二)未按第十九条规定配备检测设备、记录检测结果、报告异常情况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正常使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规定,不履行辐射管理职责、义务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出厂、销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

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未落实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责任,造成辐射安全事故的,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或者处理。

第五十四条

环境保护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法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相关文件的;

(二)不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三)缓报、瞒报、谎报、漏报辐射事故的;

(四)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的;

(五)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危险、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探伤,是指使用X射线或者γ射线装置对物体内部缺陷进行摄影检查的工作过程。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是指列入国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并纳入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系统和设备。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辐射环境督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辐射环境管理督查工作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辐射环境管理督查(以下简称督查)工作,促进地方环保部门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家政策、方针、任务有效落实,提高督查工作效能,促进督查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督查工作要统筹规划,紧密围绕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事业发展。

第三条 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归口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管理督查工作;各业务司负责提出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需要督查的事项,指导各监督站开展督查工作,必要时,可直接组织开展督查。

第四条 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每年12月会同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和各监督站制定下督查工作要点,印发监督站,抄送省级环保部门。

第五条 各监督站负责对辖区地方政府及其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督查,主要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批办事项落实情况;环境保护部部署或委托的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地方辐射环境管理履职情况;重大辐射事故的处理情况;以往督查意见的落实情况;承担环境保护部交办的其他督查工作等。

第六条 各监督站根据督查工作要点和自身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督查工作计划,报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备案后执行,并抄送相关省级环保部门。各监督站工作计划应综合统筹各类监督检查、督查事项,实事求是,合理安排。

第七条 督查工作方式包括例行督查和非例行督查。

第八条 例行督查事项是指按照环境保护部下发的督查工作要点确定的有关事项,由各监督站按照督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每年1次。核安全监管各司应按照业务领域向监督站提供相关材料。

第九条 非例行督查事项是指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监管各司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的特定督查事项,由任务提出部门组织开展。

非例行督查任务应通过书面文件形式下达,并抄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备案。

第十条 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应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督查组构成,一般应提前书面通知督查对象。督查可以采用书面督查、听取汇报、人员访谈、现场核查等方式开展。

第十一条 督查结束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应形成书面督查报告。针对地方政府的督查报告,由部办公厅转发地方政府办公厅;针对地方环保部门的督查报告,由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发送被督查单位。督查报告同时抄送任务提出部门、核安全监管各司及各监督站。被督查单位在收到督查报告后30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方案,自整改方案报送之日起6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

第十二条 各监督站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督查工作报告报送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抄送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及相关省级环保部门。

第十三条 督查情况作为环境保护部安排辐射安全监管项目和经费、开展评先评优的依据。

第十四条 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由核安全监管各司依据业务领域研究处理,涉及违法违纪的,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负责跟踪及督办督查意见的落实情况,对整改落实不力的,可综合运用督办、约谈、限期整改、区域限批等手段,督促地方环保部门加强整改落实。

第十五条 各监督站应交流督查工作情况和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第十六条 各监督站应严格遵守党中央、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完善督查机制,改进工作作风,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第十七条 各监督站依据本办法,制定内部工作制度,规范督查工作的计划、实施、报告以及跟踪督办等工作程序。

第十八条 省级环保部门对地市级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督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核设施安全监管司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庆阳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庆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6号

《庆阳市地下水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10月17日庆阳市人民政府三届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栾克军 2012年11月14日

庆阳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和《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含地热水和矿泉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等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利用、节约为本、保护优先的原则,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 市水务局负责全市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1—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对无序开采、浪费及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有权予以监督和举报。

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开发与利用

第六条 开发与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坚持采补平衡、防止污染、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原则。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以及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布局等,应当与本区域地下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严格控制大量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

第八条 开采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确定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向取水单位或个人下达取水计划,并监督检查取水计划的执行情况。

县区遭遇特大干旱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取水总量的,由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指标,逐步削减开采量直至采补平衡。

第十条 在地下水超采区以外的区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新增地下水取水指标或者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

(一)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供水能力能够满足需要的;

(二)可以利用地表水供水的;

(三)没有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措施和设施的。

第三章 节约与保护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取用地下水的,应当附

—2—

节水设施设计方案。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节水设施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取水。

已建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措施的,应当限期按规定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十二条 取水单位或个人应加强用水管理,减少漏损。年取用地下水资源量在50000立方米以上的取水单位应每2年至少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并及时将水平衡测试结果报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地下水应当分层开采,禁止潜水和承压水以及各层承压水之间混合开采。

第十四条 建设地下工程设施,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造成地下水含水层串通,以及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的,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五条 禁止利用废井、废坑、裂隙等向地下排放废水、污水,倾倒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用污水进行回灌。

报废或者施工未成的深井,深井所属单位、个人或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封填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并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同级环保部门划定地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臵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场;

(二)堆放、填埋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

(三)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四)有可能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下水水位、水质、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对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实行动态监测。

第四章 取水管理

—3—

第十八条 直接取用地下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并附具建设项目地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获得批准后方可按照取水许可的规定取水。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和免予取水许可的除外。

当申请的许可事项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出具第三人的承诺书或其他文件。

第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地下水取水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取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不符合取水许可申请条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书面说明理由。

取水申请材料不齐全或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书面通知取水申请人补充或修改材料。

第二十条 凿井施工单位,必须持有国家认可的凿井施工资质证书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到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方可在行政区域内承接与其施工资质等级相符的凿井施工业务。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凿井施工业务。

第二十一条 取水单位或个人与凿井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后,凿井施工单位必须向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提交凿井施工方案和开工申请。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若发现地质、环境不宜凿井的,应立即停止施工,及时向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报告,另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未经批准私自开凿的机井,不分配取水指标。

第二十三条 凿井工程完成后,取水单位或个人应向所在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成井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凿井工程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地下水取水设施应安装和使用合格的地下水计量设施。新凿机井应同步安装智能水表,已安装普通水表的机井,应更换智能水表。取水单位或个人应保证计量设施完好,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更改。

—4—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地下取水机井的管理,每眼机井应当安装智能水表,实行智能卡管理,建立机井档案,完善运行管理纪录,定期进行检查。

第二十六条 取水单位应有专人负责机井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如实纪录地下水取水台账,并按规定报送取水许可审批机关。

第二十七条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或个人,应依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按时足额缴纳地下水资源费。

第二十八条 取水单位或个人超量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就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三)进入生产、经营或者取水场所进行检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停止违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或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地下水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5—

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和五十三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一)不按照规定报送取水情况的;

(二)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三)未安装计量设施的。

第三十三条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对申请人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地下水资源费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滞纳部分2‰的滞纳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五年。

—6—

下载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辐射安全与环境管理机构

    关于成立辐射安全与环境管理机构的决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公司辐射安全与环境管理工作,提高我公司辐射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辐射环境安全生产承诺书

    辐射环境安全生产承诺书为防治放射性污染,确保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落实辐射工作安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辐射防护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 浙大发设〔2007〕2 号 编辑:admin 日期:2009-06-03 14:02 第一章 第一条 总 则 为了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

    xx市关于加强辐射环境安全总结

    **市关于加强辐射环境安全 监管工作总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核技术等高科技日趋广泛利用,电离辐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广泛的引起社会的关注,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成为我国......

    加强放射源管理,维护环境辐射安全

    加强放射源管理,维护环境辐射安全 福山区环保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彻底消除辐射安全隐患,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放射源安全......

    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精选5篇)

    大刘中心卫生院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大刘中心卫生院是隶属源汇区卫生局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经漯河市环保局审批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号为:漯环辐证【00012......

    庆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庆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时间:2016年06月06日 文章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17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能力,使农民病有所医,依据......

    辐射安全

    辐射安全类 辐射安全类(共82题) 一、单选题(共27题) 1 我国的辐射安全标准为:公众年平均所接受的照射不能超过()mSv。 A 0.5 B 1.0 C 2.0 D 2.5 答案:A 2 以下对放射性垃圾的安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