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

时间:2019-05-14 09: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

第一篇: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

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

震惊全世界的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世贸中心的9·11事件过去快11年了。11年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和巨灾事件:法国戴高乐机场候机大厅倒塌,美国卡特丽娜等4个飓风先后登陆美国,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印尼海域发生了伤亡惨重和举世哀悼的强震与海啸等等。这11年,我国也相继发生了汶川地震和7.23动车事故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

在这些举世关注的巨灾面前,国土安全、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防灾体系、气象灾害防范、反恐措施与安全检查等不断提到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但是,只要我们回顾和总结一下11年来社保制度在处理9·11事件当中发挥的作用,就会看到,社保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巨灾风险补偿和保障功能,至少它对社会保障的制度性质的评价标准提出了一个挑战,使人们对社保制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对我国完善社保制度改革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社保制度为9·11事件遇难者“埋单”

据估计,9·11事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当然,这只是包括初期的医疗费用、遗属津贴、保险赔款、重建投资等;对致残致伤人员的补偿将一直持续到将来的正常死亡为止。

我们知道,美国基本社保制度体现在巨灾补偿机制方面的项目主要有2个。一个是“养老、遗属与残障保险”计划即常说的“OASDI”,美国人经常挂在口头上的“社会保障”这个概念就是指这个计划,在美国它是狭义上的社保制度。另一个体现在医疗保险方面。

先看“老遗残保障”的巨灾补偿作用。在美国9·11事件两周年的时候,美国社保总署发布了一份报告披露,社会保障制度为9·11事件中涉及到的残疾和遗属津贴的支付为大约6700万美元,每月支付约3百万美元左右。在9·11之后的几天里,美国社保总署总共接待了来自2281个家庭的5629人的遗属与残障津贴的申请,其中绝大部分给付是9·11事件中的亡者的遗属津贴。在美国社保制度的框架里,遗属津贴制度本来就是一个主要的社保项目,2001年当年全国大约有200万儿童享有遗属津贴的待遇,平均每个子女是554美元/月。根据规定,9·11事件中死亡人员的家庭成员享有获得遗属津贴的资格,截至2003年9月两周年时,在美国社保总署领取遗属津贴的遗孤为2375人,配偶853人。除了每月的津贴以外,一次性津贴的受益人是1800人,总计为5028人。9·11事件中领取残障津贴的人数远远少于遗属津贴的人数,2003年每月向498名受伤致残人员支付残障津贴,此外还有81名配偶和子女。

再来看医疗保险的补偿作用。美国没有覆盖全民的强制性医疗保障制度,只有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照顾计划”和针对穷人的“医疗救助计划”。9·11以后,除了死亡待遇以外,医疗救助工作完全是由全美红十字会承担起来的,主要内容就是对9·11事件的受伤者和患病者的医疗服务提供“经济救助”,资格条件的限制是必须在2001年9月11日至9月18日这一周之内发生的上述伤残患病者。提供经济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一是针对商业医疗保险投保者“共同支付”部分进行救助;二是对“老年医疗照顾计划”、“穷人医疗救助计划”、社会基本保险的残障保险等计划不予报销的部分进行救助;三是对不属于精神病处方的不给报销部分进行救助。慢性病不在红十字会救助范围之内。

9·11事件发生之后,一般的美国人对美国社保制度的看法发生了三个重要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在普通人的感受和印象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的,其效率远不如商业保险那样高,但在9·11事件处理过程中,许多人改变了这个看法,他们认为,公共的社保制度还是有效率的。第二个变化是,认为社保制度提供的是基本保险,水平较低,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没想到在巨灾面前,某些新的紧急专门立法与社保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特殊条件下对社保制度的一个“制度援助”,大大提高了社保制度的补偿水平,为遇难者家属解决了很大的经济困难。第三个变化是,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使许多美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在遇到巨灾时社会保障制度是多么重要,她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参保人本人的一个退休计划,实际还为其遗属及其残障问题提供了一个“家庭保护”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对单职工家庭来说甚至挽救了整个家庭。

“9·11遇难者补偿基金”与政府作用

9·11恐怖袭击造成的巨大损失对美国的社保系统和补偿机制无疑是个挑战。9·11仅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就将近400亿美元,其中再保险公司承担3/4。这主要是财险,其次是寿险,他们均为商业保险。据悉,9·11是以往由恐怖事件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最大赔付案的30多倍。那么,美国的赔偿机制是如何具体运转的?政府的补偿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国家为9·11造成的损失花费了多少经费?这一直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9·11这个惨痛事件来说,美国的补偿机制主要有三个:政府计划、保险公司、慈善机构。这三个补偿机制都是通过“9·11遇难者补偿基金”这一个渠道和机构发挥作用的。对遇难者及其家庭进行补偿,这是“9·11基金”的第一个职能,第二个职能是利用补偿来刺激和恢复纽约的经济活动,资助其尽快运转起来。

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国际比较

1、美国的“老遗残”补偿机制。按照美国“老遗残”(OASDI)即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遗属津贴分为两种,一种是“全保”,一种是“现保”;“全保”的含意是,参保人本人及其家属享有全额的待遇资格,其前提条件是参保人从21岁到62岁时,每年至少获得一个“积分”,满分为40个积分。这个门槛很低,只相当于10年工龄的缴费,或说等于每个季度的收入达到最低标准就可以了,目前的这个标准是830美元。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可获得终生“全保”。换言之,只要参保人正常缴费就可获得“社保积分”,每个季度每收入830美元便可获一个积分,这样每年就可累计获得4个积分,10年获得40个,在退休时年龄达到65岁时就可以享有全额退休金的资格;62-65岁之间退休的话,其退休金不是全额的。每季度的收入830美元,这个标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全保”等于没有门槛,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达到,只要参保者不去世,一般都可获得全额退休金,一旦去世,其配偶可获得“全保”的死亡待遇。另一种是所谓的“现保”,指参保人没有获得“全保”的状态,但只要参保人目前还处于参保状态就算作是“现保”了。例如,参保人在过去的13年里已获有6个积分,当前每个季度的收入达到了830美元。这时,如果他去世,其家属即可获得“现保”标准的死亡津贴。

遗属津贴标准是这样计算的:配偶只要有16岁以下的子女,不管年龄如何,均可获得75%的死亡津贴;配偶年龄超过65岁者获得100%;年龄在60-64岁之间者享有71-94%。子女津贴的计算公式是:未独立的子女可获得75%的死亡津贴;如果领取死亡津贴家庭里,其成员超过一人以上,那么,津贴总额就有最高限额,但一般来说相当于死亡津贴的150-180%。不管去世者是“全保”还是“现保”,还有一次性的255美元特殊津贴,支付给配偶或子女。

2、其他发达国家社保制度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美国的一次性死亡津贴是255美元,比较低,有些国家提供的一次性死亡津贴比较高,例如加拿大的一次性津贴1999年的标准相当于亡者6个月的退休金,最高限额可达2.5万加元。葡萄牙一次性津贴的标准也很高,相当于亡者最后5年最高工资收入的2年平均工薪收入水平的6倍。

美国的遗属津贴标准略高于大部分其他发达国家,给付期也较长,非婚子女年龄达18-19岁高中毕业。也有一些发达国家的给付期更长,支付到正规教育结束之后,甚至包括大学教育,年龄在18-27岁之间。遗属津贴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立法,如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其给付标准大约在亡者生前月均工薪的7.7%至59.9%之间。有些国家,例如澳大利亚、芬兰、德国、爱尔兰、以色列和英国等,他们将定额式的遗属津贴与收入调查式的补充津贴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混合型的遗属津贴。法国和挪威还建立了一个额外的子女照顾津贴制度,目的是帮助其完成学业。

由于近年来巨灾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遗属津贴的重要性,把遗属待遇看作是社保制度减灾和巨灾风险补偿的重要机制之一,把遗属津贴给付公式的设计看作是社保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二篇:巨灾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思考建议

对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活动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属性方面的分析,在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回顾和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效用问题,并归纳了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式8.0级地震,震中烈度为11级。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而我国的应急理体系在此次巨灾面前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并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建立以行政首脑为核心的高效指挥机制。第二,国家应急力量主导应急救援全过程。第三,社会民间资源与国家力量主动协同。第四,灾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增强了国家整体的抗灾能力与信心,彰显了信息沟通在灾害应急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现代科技与现代装备的应用凸显了当代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此次巨灾应急救援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我国的应急能力与管理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

其一,震灾之后,应急预案迅速启动,然而巨灾下各类应急预案在预见性、时效性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给预案的实施带来了严重挑战。

其二,为了全面应对震灾和协调军、地、民各方救援力量,在救灾指挥中设立了若干多层次的临时管理机构,由于灾情的紧急和非常态管理的要求,这些机构在协同救灾中出现了行动无序和资源调配的低效率,给我国正在建设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其三,震灾后的通讯设施全部被毁导致通讯中断,严重影响了救灾的有效进行,这给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行政管理系统和救援力量动员方式提出了挑战。

其四,应急通道的全面中断,应急物资总量匮乏与多品种物资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使得应急物流问题如通道替代、物资调配、物资替代、物品储运与分拨等,成为摆在未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位置上。

其五,震中区的灾区社会管理问题凸显。数十万的军队与武警、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需要专门的后勤支持,同时,数十万受伤灾民的医疗救助,还有数百万灾民的栖地安置,后续的灾民渡夏过冬问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管理难题。

其六,巨灾应急救援涉及到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报警、应急救援、次生灾害控制、善后和灾后重建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表现了应急管理的长期性特质,也预示着巨灾后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与常态下的政府管理将交叉共存,这对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

上述问题仅仅反应了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某些问题,显然,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理政智慧,也需要应急理论研究上的支持,需要专业应急技术的支撑。为了明晰和理顺我国巨灾应急管理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发展,有必要先对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其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灾害程度难以预计,常规防治手段失效,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的紧急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一般由自然灾害、重大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构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耦合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以及传导变异性等特征,是一种社会非常态事件,更多的表现为全新类型、全新危害特征,与常态社会下的解决方案有很大差异。

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罕见的公共安全事件。地震发生前,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震级和烈度多大等极为不确定。地震发生后,将沿着何种途径扩散,会造成怎样的次生灾害,会与怎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耦合演变成新的灾害也不确知;常态的救援路径与通信技术基本失效。但是地震对汶川地区以及四jil数市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影响四川i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生活秩序稳定。面对此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常规的应对方法和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整个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上下协同,倾力合作,共同应对。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在加速,但固有的自然条件,不断复杂化的社会经济过程,以及新时期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造成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形势严峻,每年事故死亡约2o万人,经济损失达gdp总量的6。而突发事件带来的时间紧迫,资源紧张,决策体制复杂,利益冲突,信息不完备,心理压力,事件演化和衍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决策和组织实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特殊的约束。因此,基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本身的特性和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防灾减灾指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应当是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理论来揭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现代信息科学、计算

第三篇:关于保险公司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关于保险公司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积极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业巨灾发生后恢复生产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对保险公司计提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通知如下:

一、保险公司经营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以下简称补贴险种)的,按不超过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本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本保费收入×25%-上已在税前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结存余额。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数,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补贴险种是指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部关于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的相关规定确定,且各级财政部门补贴比例之和不低于保费60%的种植业险种。

三、保险公司应当按专款专用原则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使用制度。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同时附送巨灾风险准备金提取、使用情况的说明和报表。

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襄阳市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襄阳市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进一步依法规范征地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建设征地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领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鄂土资发[2010]98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评估的原则

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主法制的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项目所在地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当组织国土资源、信访、公安及项目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等部门(单位),实施本辖区内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二、评估的范围和事项

全市范围内实施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修订,各类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征收或者农用地转用的,在建设用地报批前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未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项目,一律不得上报建设用地审批。

(一)在实施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修订、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报批文件中明确提出风险评估结论意见,经风险评估可实施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在报批文件中作出说明。

(二)在实施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等重大事项前,要弄清所涉及土地的权属情况,经风险评估可实施的项目,报批时一并上报风险评估情况。

三、评估的责任主体

征地补偿标准的调整修订,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评估,修订成果上报审批时一并呈报风险评估报告。

城市批次用地,由拟实施项目所在地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评估,在用地报批时,呈报单位应在报批文件中对风险评估情况作出说明。

单独选址及具体项目用地,由用地申报单位即项目建设单位在批准立项(核 1

准、备案)前进行风险评估,并报主管部门确认。征地报批时,由项目所在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在报批文件中对风险评估情况一并作出说明。

四、评估的内容

征地补偿标准的调整修订、土地征收或者农用地转用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围绕评估事项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进行评估,分析、评估不稳定风险以及风险程度和可控程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合法性。事项(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中央和部、省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申报要件是否齐全、真实、有效。

(二)合理性。事项(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长远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是否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可行性。事项(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是否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对需要举行听证或群众要求进行听证的事项是否经过听证,措施是否完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

(四)安全性。事项(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是否会存在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否有应对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

(五)可控性。事项(项目)的决策与实施,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对可能出现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五、评估的程序

(一)责任部门进行评估。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征地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应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提出对策、项目报审、开展工作之前对所涉及事项、范围、人群等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事项,或者应由政府组织评估的事项,应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指定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按职责进行评估。

(二)牵头(主管)部门审查。牵头(主管)部门会同各责任单位从法律法规、政策、维稳层面,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对涉及的相关不稳定情况和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审批部门提出风险评估结论性意见或建议。

(三)决策者作出决定。有权作出决定的当地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定。

(四)反馈评估决定。地方人民政府作出评估决定后,应及时将决定情况和相关要求反馈给责任单位。事项所涉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要将地方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做好稳定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落实维稳措施。国土资源部门及评估事项所涉责任单位要严格执行评估决定和要求,制定和落实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修订、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风险评估具体程序:

1、制订评估方案。作出决定前,国土资源部门应对拟实施的项目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面向社会公示征地补偿标准调整或修订具体情况,公示实施征收、农用地转用项目情况。应将拟征地转用地块、位置、面积、征收补偿方案、实施单位等在被征收、转用村组进行公示。

3、听取各方意见。采取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座谈走访、专家咨询、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各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学者及被征收人的意见和建议。

4、形成评估报告。根据收集的相关文件资料、公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拟实施的事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形成报告。

六、评估工作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评估事项的具体责任人。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对属于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要认真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评估,对超越部门职权的事项,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二)认真组织评估。全面了解评估事项基本情况,把握评估重点,制订评估方案,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涉及民生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等重大事项,要举行听证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确保评估事项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三)编制评估报告。通过评估,对评估事项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书面

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评估项目的申报(立项)依据、拟决策实施事项的相关工作准备情况(如征地拆迁项目补偿资金筹措、人员安置途径)、事项实施中可能引发的矛盾问题及化解影响稳定风险的措施、结论性意见和建议。结论应明确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决定。对评估中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评估结论应明确暂不办理或暂缓办理:1.绝大多数群众不赞成、不支持;2.已经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并且没有息访;3.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矛盾没有解决;4.可能引发恶性事件;5.可能引发群访、集访、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或者恶性事件等其他情况。

(四)建立报告备案制度。各县(市)、区、开发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及时将所涉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责任单位要在政策实施范围和项目实施相关地区设立维稳信息员,及时了解决策事项(项目)实施情况,发现影响稳定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

(五)制订工作预案。通过风险评估拟实施的事项(项目)、责任单位和事项(项目)承担单位,应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工作预案,按照“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加强预防,及时妥善化解稳定风险,保证决策事项(项目)顺利实施。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下载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9·11事件凸现社会保障体系巨灾风险补偿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