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指导意见-长江水利委员会
关于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
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实施以来,各级水利、环保等部门依法开展工作,为保障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当前长江的入河排污口管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沿江部分地区入河排污口与取水口犬牙交错,威胁供水安全;部分入河排污口存在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影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入河排污口没有纳入审批,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尚未建立入河排污口统一监测监控体系,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还缺乏必要的支撑。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 新时期治水方针,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采取多种措施,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布局、落实保护。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以相关规划为引领,以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严格规范入河排污行为,保障水体功能正常发挥。
2.分区指导、分类管理。根据入河排污口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划分不同管理要求的排污控制分区,并按照分区和项目分类开展入河排污口管理。
3.严格监控、有序整治。开展监测和监控能力建设,将监测和监控作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按照区划开展现有入河排污口的专项整治。
4.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级水利、环保部门的作用,加大入河排污口巡查和现场检查力度,完善分级监督机制和通报制度,建立部委(流域)督查、省级巡查、地市检查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
(三)主要目标
实施长江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推进入河排污口的专项整治,关闭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强化入河排污口监测监控和论证审批等综合措施,建立形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实现长江水质 状况整体趋好。
二、重点任务
(四)实施入河排污口布设区划
根据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划定的禁止排污区、严格限制排污区和一般限制排污区,指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聚集区、城市新区及重大项目等排污需求的合理布局,并促进现有排污布局的不断优化。
1.禁止排污区。禁止排污区为保护水域或者保护要求很高的水域,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批复实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跨流域调水水源地及其输水干线、区域供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通道、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
2.严格限制排污区。严格限制排污区是保护要求较高的水域,主要包括:①与禁止排污区水域联系比较密切的一级支流及部分二级支流;②水功能区已划定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的水域;③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达到或超过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水域;④现状水质评价不达标的水功能区。
3.一般限制排污区。一般限制排污区为上述水域之外,其现状污染物入河量明显低于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尚有一定纳污空间的水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参照水利部提出的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分区,抓 紧开展辖区内河湖的分区规划。区划成果作为入河排污口整治、审批及涉及入河排放类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依据。
(五)推进入河排污口分区整治和规范化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按照长江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的分区要求,组织其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开展入河排污口分区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1.禁止排污区的整治。对禁止排污区进行全面清查,采取关停、迁移或零排改造等措施,限期关闭禁止排污区内的入河排污口,确保禁止排污区优良水质。
2.严格限制排污区的整治。严厉查处严格限制排污区内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综合运用污染源治理、升级提标、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有效消减污染物入河量,逐步提高水域质量。
3.规范化建设。按照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相关要求,做好规模以上(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入河排污口公告牌、警示牌、标志牌、取样明渠等规范化建设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制定辖区内入河排污口整治的实施方案,列出整治清单,明确各阶段目标与具体计划,征求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意见后实施。
(六)落实入河排污口设置负面清单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水利部 制定实施的长江河段利用负面清单有关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提出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长江干流、长江8条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的干流河段以及5个重要湖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滇池)本辖区内沿线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要求,划定禁止和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河段,并提出负面清单落实的具体措施,为入河排污口设置主体的投资决策行为提供参考。
(七)推动工业聚集区和城市江段的规划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综合考虑沿河湖区域的发展需要、排污布设区划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限制,对工业聚集区和城市江段的规划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论证。
1.工业聚集区的规划入河排污口论证。对处于规划和建设阶段的工业聚集区应开展规划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根据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和聚集区入驻企业类型,拟定区内污水接管标准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并针对特征污染物提出限制要求。根据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合理确定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明确规划排污总量和排污强度上限。建立工业集聚区内企业-园区相结合的多级风险防控体系。
2.城市规划入河排污口论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开展规划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对城市江段的废污 水产生量、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处理能力等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结合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要求,科学设置入河排污口位置,合理确定入河排污物排放量上限,并制定可靠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规划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结论应作为城市发展和工业聚集区布局、规划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依据。
(八)严格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
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在涉及入河排污建设项目的审批中,应充分考虑受纳水域的纳污能力,突出资源保护要求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入河排污口布设区划及负面清单,实行分区分类审批。
1.分区审批要求
(1)禁止排污区。禁止新批任何形式的入河排污口。(2)严格限制排污区。严格限制新设入河排污口。如确需新设入河排污口,应通过同一水功能区内其他入河排污口关停或排污腾挪出水域纳污容量,以不新增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总量作为审批限制条件。
(3)一般限制排污区。应按照项目清洁生产要求,合理核定入河排污口设置位置和排污量,维持水功能区水域功能。
2.分类审批要求
(1)对于造纸、印染、化工、核电类重点监管排污项目,应明确提出废污水处理工艺先进性的要求,严格限制污染物入河量和污染物种类,尽可能少排或零排。通过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应将园区污水处理厂纳入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范围。
(2)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类项目,应明确污水构成及对区域减排的效果,重点关注处理工艺的可靠性和建设的合理性,并提出中水回用、提标升级等减少入河排放量的要求。
(3)对于火力发电类项目,应甄别排水污染物类型,如对受纳水域存在水质污染和热污染,其入河排污口设置应纳入审批。
(九)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执法
进一步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执法力度和范围,开展水利、环保等共同参与的多部门联合监督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排放行为,清理未依法办理申请手续的入河排污口,并逐步将直接入河的市政综合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督管理范围。
1.偷排和超标超量排放执法。加大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和对重点河段的巡测力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偷排和超标超量等未按批准文件排放的违法行为,形成执法高压态势。
2.非法入河排污口清理。全面清理没有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手续的项目和园区入河排污口,依法处罚并责令其进行限期补办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相关手续。3.市政综合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对以排污闸泵和港渠形式设置的市政综合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确定排放源、污水构成及排放规律,对闸泵和港渠管理单位进行登记,逐步将排污闸泵和港渠纳入水质水量监测范围,有效掌握废污水排放情况。
(十)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
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控能力建设规划,健全流域监控平台,完善常规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措施,提高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监控能力。
1.流域监控平台。依托现有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平台,有效整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环保部门的监控数据,建立涵盖入河排污口及省界断面、水功能区的统一监控平台,实现长江大保护水质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对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组织其水利、环保部门,抓紧组织完善省、市级监控平台建设,对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应按有关要求安装在线监测设备,逐步实现在线监测数据接入,省级平台数据接入长江流域平台。
2.常规监测。加大入河排污口常规监测力度,按照《水环境监测规范》、《入河排污量统计技术规程》等技术要求,逐步实现流域或区域内入河污染量占比80%以上的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对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施重点监测。3.监督性监测。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入河排污口管理权限,将监督性监测作为一项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根据入河排污口项目类型及排放规律,制定监督性监测方案,组织开展监督性监测。
(十一)建立年报、通报和公示制度
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年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对辖区内入河排污口审批、整治、监测、执法及废污水排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送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便于动态掌握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及废污水排放总体情况。
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定期将长江水质现状、重点污染河段及部际联合督查情况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通报制度。
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向公众公示有关信息,在入河排污口口门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牌,标志牌内容应包括入河排污口名称,地理坐标,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浓度和总量,排入的水功能区名称及水质保护目标,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入河排污口审批单位及监督电话等信息,便于公众监督。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树立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整体意 识,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各部门作用,明确工作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十三)落实考核问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对河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 “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等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整改不到位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四)强化部门协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组织地方水利、环保、监察、住建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流域管理机构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会商,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部门间在执法监察与违法案件查处、许可审批与监督检查等工作上的衔接制度,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间的监察执法联动机制,实施长江入河排污口的联合监管、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
(十五)增强公众监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积极开展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母亲河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江大保护的公众平台,发挥公众 对入河污染排放的监督作用。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听取公众对重大建设项目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意见。(十六)落实政策资金
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控的流域和省级平台由中央有关部门解决。入河排污口整治、年报通报及地方监控平台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解决。
第二篇:长江水利委员会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办法
长江水利委员会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办法
第一条 为落实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管理,保护水资源,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审批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验收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的承办单位。
第三条 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批的入河排污口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设置单位应向长江水利委员会提请对该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验收。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同时办理了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的,设置单位可在提请取水许可验收的同时,提请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
设置单位提请验收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报表;
(二)入河排污口设置符合性自查报告;
(三)入河排污口监测报告(表);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书;
(六)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审批文件;
第四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符合性自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废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口门是否符合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的要求。
(二)入河排污口的废污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质浓度和总量是否符合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的要求。
(三)有削减要求或削减承诺的,有关削减措施或承诺是否落实。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规定的各项水资源保护措施是否落实。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规定的其他事项是否落实。
入河排污口监测报告(表),由排污口设置单位委托同时具有省级以上(含省级)计量认证资质和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水环境监测单位编制。承担入河排污口验收监测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结论负责。
第五条 承办单位应自收到入河排污口验收申报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第六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内容是:
(一)污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
(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齐全;
(三)入河排污口已按行政许可决定的要求建成,污水排放符合行政许可决定中提出的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
(四)有削减要求或削减承诺的,有关措施和承诺已经落实。
(五)污水处理设施水质水量监测设备、报送信息方式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六)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有完善的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七)有关水资源保护措施全面落实。
第七条 承办单位在组织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时应成立验收组。与取水许可验收同时提请的,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可与取水许可验收同时进行。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组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所在地有关部门代表,当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项目涉及复杂技术时,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参与。入河排污口的建设单位、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入河排污口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验收组应对入河排污口设置位置、废污水排放方式、水量和水质等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针对是否符合第六条的验收条件提出验收意见。验收意见是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是否通过的主要依据。
第八条 根据验收组的验收意见,对符合第六条规定的入河排污口,待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通过后可正式使用。
对不符合第六条规定的入河排污口,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及相关单位应根据整改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应重新提请验收。整改意见由承办单位根据验收意见提出。第九条 未经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入河排污口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入河排污口投入使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验收组工作人员在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报表以及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监测报告(表)的要求和格式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规定。(附件一、二)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XX街道办事处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方案
XX街道办事处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全办事处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整治和规范办事处长江入河排污口,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长江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方案,结合全办事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为平台,深入开展全办事处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排污口溯源,基本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完成部分整治任务;经过2-3年努力,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整治成效,查缺补漏,强化监管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2021年4月30日“视频调度工作会议”精神、省厅《关于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的通知》《XX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要求,立行立改,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现状,制定分类整治规划方案,健全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整治和规范全办事处长江水系入河排污口,高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长江环境质量,提高长江水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践行长江碧水保卫战的政治站位,筑牢长江水系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三、排查对象
依据XX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清单,全办事处有入河排污口4个。均为农田入河退水口、灌溉、水产、畜禽养殖等排水口,需进一步排查包括通过管道、沟、渠、涵闸等直接向长江水系排放废水的排污口,通过河流、滩涂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溯源。
在排查、监测及初步溯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查清污水来源,确认整治责任主体;组织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明确取缔、合并、规范任务,并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标志牌设置工作。(二)分类整治。
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稳妥有序推进排污口分类整治。严格整治标准,实行拉条挂账,清单式、销号式管理。(三)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遗留问题的整治力度,强化监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责任明晰的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五、工作安排
(一)建档立卡。
按照《XX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清单》,对全办事处排污口进行分类整理登记,全部纳入日常动态管理。(二)制定清单和措施。
因地制宜根据全办事处所有排污口实际情况,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管理责任人,要求长江沿线各村成立长江入河排污口工作专班,负责对排污口开展日常巡查工作,确保排污口无超标废水排出。(三)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
全面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逐一查清排污口污水来源,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四)组织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
在排查、监测、溯源工作基础上,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整治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五)标志牌设置工作。
按照市生态环境部门要求,对6个排污口设置标志牌,保障标志牌内容清晰准确,确保标志牌不遗失。(六)巩固深化整治成效,建立长效机制。
深入总结,加大遗留问题整治力度,巩固深化整治成效。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信息化建设。排污口排查整治、设置审核、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到2025年底前建立较为完善的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六、进度安排
从2021年5月份开始,对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月调度、季分析”。每月重点调度排污口溯源、分类、命名编码、立行立改及“一口一策”工作开展情况;每个季度末对当季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一)2021年7-8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
(二)2021年9月底前:配合市相关部门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污口分类、命名与编码工作。
(三)2021年10月底前:完成“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编制工作。
(四)2021年11月底前:基本树立标志牌,印发“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形成分类整治具体清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沿线各村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成立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专班,由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靠前指挥,扎实推进落实排查溯源整治工作。(二)强化沟通协调。
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政府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整合排污口相关数据和信息,共同推进溯源整治工作。(三)强化工作保障。
加强对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的保障,党委会专题研究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将工作经费列入相应财政预算。(四)强化公众参与。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引导公众投身美丽河湖建设,加大排污口管理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意识。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益组织、社会公众举报身边的排污口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第四篇: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温州市水利
共青团温州市委 温州市温瑞 塘 河保护 管 理 委 员
温州市水利温 州 市 环 境 保 护 温 州 市 林 业 局
团温联„2010‟6号
━━━━━━━━━ ★━━━━━━━━━ 关于举行“绿色生活·有你有我”——温州市青少年保护母亲河行动暨第二十三届各界青年“共栽同心树
共享低碳生活”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团委、市直属各单位团组织:
为广泛动员我市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母亲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监督与保护,不断扩大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参与面,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生活,团市委、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决定联合开展“绿色生活·有你有我”—— 温州市青少年保护母亲河行动暨第二十三届各界青年“共栽同心树 共享低碳生活”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温州市水利局、温州市环境保护局、温州市林业局
二、活动时间
3月12日(星期五)下午14:00—17:00,为期半天。
三、活动地点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六虹桥路1000号)
四、参加对象
市直各单位团组织、青年自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志愿者家庭(参加活动人员须以家庭或团体为单位报名)。
五、主要内容
1、启动仪式: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领导致词(2)团市委领导讲话(3)市领导讲话
(4)领导为“保护母亲河小额资助项目”和高校优秀生态监护队颁奖;
(5)低碳行动志愿者代表宣读倡议书
(6)领导为各高校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队和低碳行动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2、各界青年共栽同心树(地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内汇昌河畔);
3、各高校生态监护队前往包干区开展生态监护;
4、摄影志愿者到温瑞塘河(市区段)沿线开展捕捉污染破坏母亲河“黑镜头”拍摄活动;
5、各条战线适时组织团员青年到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府路)参观温瑞塘河保护与整治图片展。
六、其他事项
1、参加启动仪式的人员由各单位团组织或志愿者组织主要负责人带队,于12日下午13:30前到达现场;
2、驾车前往人员务必听从指挥,按指定位置停放车辆;
3、劳动工具由主办方准备。
附件:温州市第二十三届各界青年共栽同心树活动回执
共
青
团
温
州
市
委
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 温温温
州州州市
市环市
水境林保利护业
局 局 局
二О一О年二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保护母亲河活动通知
抄送:团省委办公室,团省委青农部,市委办,市府办,市委
宣传部,市绿委办,市生态办,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市政园林局,各有关新闻媒体
共青团温州市委办公室2010年2月26日印发
附件:
温州市第二十三届各界青年共栽同心树活动回执
第五篇:银川市业主委员会组建、运行和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银川市业主委员会组建、运行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建设和谐社区、改善人居环境,结合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行业乱象整治,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业主自治管理和小区综合管理体制,发挥社区建设管理多元主体作用,完善街道党组织领导,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业主“三位一体”服务群众机制,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业主委员会的组建 (一)准备工作 各县(市)区街道办事处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符合组建业主委员会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的底数,确定待组建业主委员会和期满未换届的物业管理区域名单,结合业主申请,明确具体操作步骤和工作进度安排,按照分级负责的方式对参与指导和组织业主委员会组建和换届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业主大会筹备组的成立和业主委员会组建程序 符合成立业主大会的物业管理区域,街道办事处在接到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区域内 20%以上业主联名申请 60 日内,组成以辖区街道工作人员任组长、社区书记任副组长,择优选取党员业主、民主党派和优秀业主代表为成员的筹备组,首届业主大会筹备组应邀请开发建设单位参加。筹备组成立后,公布成员名单和工作职责,并拟定《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委员会选举办
法》等草案,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征求业主意见。筹备组通过入户上门、谈心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矛盾问题等有关情况。
首届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不得成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三)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应符合条件 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筹备组制定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产生办法,提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条件和人数(业主委员会一般由 5-11 人组成,且党员人数不少于总数的一半,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应当是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业主是指房屋所有权人,以不动产登记为准),并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房地产、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及专业基础知识; 3.遵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模范履行业主义务,按时缴纳物业管理相关费用并提供连续三年缴费相关凭证; 4.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道正派; 5.具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和公信力的; 6.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不在本物业管理区域提供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工作; 7.其他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不宜参与的情形。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成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曾受到刑罚、监外执行、行政拘留和社区矫正的; 2.违反党纪国法,正在接受纪委和监委立案调查的; 3.受到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和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不满三年的; 4.参与非法组织,参加非法集会的; 5.利用家族势力和黑恶势力干预小区正常工作和生活的;
6.拒缴、延期缴纳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物业服务费、电梯费、车辆泊位费等应缴费用; 7.在公共场合或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不实言论,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 8.在本小区私搭乱建,噪音扰民、非法侵占绿地、不文明养犬等侵害小区他人正当权益等行为的; 9.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在本物业管理区域提供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工作; 10.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差,业主反映强烈意见较大的; 11.已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的(法院、税务、银行等部门记录的); 12.有产权争议的。
(五)业主委员会候选人推荐、提名的考察工作 发挥街道、社区组织优势,采取街道、社区“两委”推荐、10 名以上业主联名推荐,与业主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推荐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注重挑选业主中符合条件的“两委”成员、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优秀志愿者等。注重推荐党员业主,特别是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推荐的业主委员会候选人中,党员比例不得低于 60%,业主委员会选举实行差额选举。
街道和筹备组负责对业主委员会候选人进行初步考察,广泛听取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和居民群众及有关单位意见建议,与候选人逐一见面谈话,摸清候选人基本情况、参选动机和工作思路。街道会同辖区纪检、民政、物业、信访等部门,对业主委员会候选人进行初步审核。
“两委”是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支部委员会。
街道党工委和筹备组依据民主推荐、谈话考察、走访调研等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综合分析后,确定候选人,并在小区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六)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产生 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可通过召开会议,业主现场投票的形式,也可采取现场投票与书面征求意见相结合的形式,对规模较大、户数较多的小区,可以楼栋或者单元或者楼层为单位推选业主代表,业主代表应持有所代
表的业主户数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中应明确委托事项、委托期限,由业主代表选举产生。
筹备组在筹备业主大会时,要公示召开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筹备组组织动员业主中社区“两委”成员、党员等积极参加选举,提高业主的直接参选率,街道党工委组织筹备组成员、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和志愿者,采取上门走访、公示公开等方式,向业主介绍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广泛争取业主的认同和支持,确保经过组织提名考察符合提名的人顺利当选。当选后的委员应当签订履职尽责尽职承诺书,并在小区内进行公示。
业主委员会委员产生后七日内召开第一次会议,推选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并确定其他委员的分工,并将结果和分工、联系电话等进行公示。
业主委员会在民政、街道和社区的指导下履职尽责,并接受全体业主的监督。
(七)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的终止、辞职和候补等事项 1.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 3 日内将其保管的档案、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财物移交业主委员会。
2.业主委员会可以设立候补委员。候补委员人数不超过业主委员会正式委员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候补委员可以与正式委员同时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其选举产生规则、任职资格和职务终止规则应当与正式委员相同。设立候补委员的,应当和业主委员会一并备案。
3.业主委员会因委员辞职等原因缺额且缺额人数不超过正式委员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的,可以从候补委员中按照得票数的多少自动递补,并且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业主委员会委员缺额人数超过正式委员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的,应当重新选举业主委员会。候补委员具体递补规则等内容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予以明确。
4.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 3 个月,向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物业管部门、街道(乡镇)和社区报告,在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物业管部门、街道(乡镇)和社区监督指导下,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进行换届选举。
街道(乡镇)和社区应当督促、指导业主委员会开展换届选举工作。业主委员会应自任期届满之日起 10 日内,将其保管的档案资料、印章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新一届业主委员会。
5.未能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不足总数的二分之一的,在新一届业主委员会产生之前,在街道的监督指导下,由社区指导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召开业主大会,并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后,社区应当终止行使上述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党组织指导下,成立由业主代表街道(乡镇)和社区代表等组成的小区管理委员会,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 a)不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的,或具备成立条件后六个月内未能筹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b)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终止,新一届业主委员会未能及时产生的;c)业主委员会不按规定召开业主大会,或虽经街道(乡镇)和社区协商确定召开时间,但逾期仍未召开的。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自行终止。
a)任期届满的; b)因物业转让、灭失等原因不再是小区业主的; c)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 d)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提出辞职,并经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同意的。
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被终止,任期内,被终止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的,五年内不得进入下一届业主委员会组成人员:
a)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外执行、社区矫正的,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 b)违法党纪国法,被纪委和监委立案调查的,暂时终止其委员资格,受到党纪处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以上的,行政记大过处分以上的)终止其委员资格的; c)有 20%以上业主要求罢免其委员资格,并经半数以上业主同意,终止其委员资格的;
d)不履职尽职或以权谋私侵害业主正当权益,造成恶劣影响的,街道和社区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后,拒不整改,提交业主大会经半数以上同意后,终止其委员资格的。
四、做好业主委员会组建后续工作 (一)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 30 日内,持下列文件向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街道(乡镇)和社区办理备案手续并告知物业主管部门(一式四份): 1.业主委员会备案登记表;2.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的报告(成立申请、批复及选举情况);3.管理规约;4.业主大会议事规则;5.业主大会决议;6.业主委员会成员个人简历表、房屋产权登记证明或在房地产部门登记的购房合同、无犯罪记录证明、物业公司出具的业主委员会成员缴清物业费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党员证明;7.备案所需的其它资料。
(二)业主委员会向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街道(乡镇)和社区办理备案手续后,持备案材料方可向公安机关申请刻制业主大会印章和业主委员会印章。业主委员会印章上应明确业主委员会的届数和任期。
业主委员会任期内,备案内容发生变更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变更之日起 30日内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五、业主委员会的运行与管理 (一)业主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决议;2.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实施情况;3.与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4.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5.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6.督促业主交纳物业服务费及其他相关费用;7.组织和监督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8.调解业主间因物业使用、维护和管理产生的纠纷;9.拟订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收益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方案;10.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代表全体业主参加因物业管理活动发生的诉讼。
11.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二)业主委员会应当向业主公布下列情况资料: 1.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2.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决定;3.物业服务合同;4.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5.物业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况;6.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机动车车位的处分情况;7.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的收支情况;8.其他应当向业主公开的情况和资料。
(三)业主委员会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及业主大会的决定召开会议。经三分之一以上业主委员会委员的提议,应当在 7 日内召开业主委员会会议。
业主委员会委员不能委托代理人参加会议。候补委员可以列席业主委员会会议,但不具有表决权。
(四)业主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召集和主持,主任因故不能履行职责,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业主委员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委员出席,作出的决定必须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
(五)业主委员会应当于会议召开 7 日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业主委员会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听取业主的意见和建议。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制作书面记录并存档,业主委员会会议作出的决定,应当有参会委员的签字确认,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 3 日内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
(六)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工作档案,工作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会议记录; 2.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 3.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和物业服务合同;4.业主委员会选举及备案资料; 5.专项维修资金筹集及使用账目; 6.业主和业主代表及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册; 7.业主的意见和建议。
上述档案应由专人保管,业主委员会应当自任期届满之日起 10 日内,将上述档案、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财产移交给新一届业主委员会。
业主可以查阅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档案,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收到查询申请之日起 10 日内予以答复。
(七)业主委员会应当加强与业主的联系沟通,经常听取业主的意见建议。鼓励业主委员会通过上门走访、来信来访、热线电话、网络媒体等渠道接受业主的咨询、投诉和监督。
(八)业主委员会应加强与街道(乡镇)、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系沟通,主动参与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九)业主大会决定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的,应当及时召开全体业主大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总面积过半数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后方可解聘,并提前 3 个月将有关决议书面告知物业服务企业。
(十)业主大会决定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应当及时召开全体业主大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总面积过半数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后方可选聘,
也可通过招投标方式开展物业服务企业选聘工作,并提交业主大会决定,公开发布选聘信息。中标企业确定后,业主委员会应将其基本情况和与其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中的服务内容、标准及价格等主要内容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向全体业主进行公示。具体流程参照《银川市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六、监督和保障 (一)业主委员会应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重要之处要建立完善的公示、意见征求和决策制度;财务收支要建立财务审计和换届审计公开公示制度;要保障全体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广大业主主动履行业主义务。
(二)业主委员会应当加强对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严格审核维修内容、施工单位、工程预算、资金额度等事项;组织征求业主意见并在小区内公示;维修方案和征求意见情况及时报送社区备案;邀请社区和业主代表对维修项目的申报、施工和验收进行全程监督。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管理经营用房、其他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经营性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可用于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改造或补充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用于物业管理的其他需要,将使用情况提前报送街道、社区审批。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前,经营性收益由前期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成立后由业主大会决定。
(四)经营性收益应当每半年至少公示一次收支情况。
经营性收益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进行存储及管理。
(五)业主委员会应当按照业主大会决定的经营性收益使用分配具体办法使用经营性收益。使用前应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并接受社区的监督。
(六)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公示的经营性收益收支情况提出异议时,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应及时接受业主的质询。
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的相关人员侵占、挪用经营性收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党员的,还应按党纪追究责任。
(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可在经营性收益中列支。具体额度由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或者业主委员会提出意见,并在业主大会会议上表决通过后执行。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的收支情况,应当定期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接受业主监督。
(八)住建、公安、消防、民政、城管、环保、市场监管、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街道(乡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处理业主、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
(九)已交付使用的专有部分面积超过建筑物总面积百分之五十,建设单位未按要求报送筹备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相关文件资料的,辖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街道(乡镇)可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
(十)业主委员会不按照规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或在规定时间内不组织换届选举的,业主可以请求街道(乡镇)或社区协调确定召开时间或换届选举时间;逾期仍未召开或组织的,由街道(乡镇)或社区指导业主召开或组织。
(十一)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印章管理规定,并指定业主委员会主任以外的委员专人保管印章。使用业主大会印章,应当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或者业主大会会议的决定;使用业主委员会印章,应当根据业主委员会会议的决定并由二分之一以上委员签字。印章使用情况均应当进行登记存档。
违反前款规定擅自使用印章的,街道(乡镇)或社区可责令限期改正,并通告全体业主。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是党员的,还应按党纪追究责任。
(十二)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拒不移交所保管的档案、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所有财物的,其他业主委员会委员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移交。
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后,拒不移交所保管的档案、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所有财物的,新届业主委员会可以请求当地公安机关协助移交。
(十三)业主不得擅自以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名义从事活动。业主以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名义,从事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十四)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物业服务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汇总、统计和分析。辖区物业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相关平台信息的采集报送工作,建立业主委员会履职情况档案,民政部门应建立业主委员会的年审制度,每年的第四个季度业主委员会应向民政部门提供相关材料,未通过年审的,该业主委员会暂停第二年职能。
(十五)业主委员会在履职工作和党建工作中应完善工作记录,规范工作制度,接受业主及其他各方监督。
(十六)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街道(乡镇)或社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
(十七)街道(乡镇)或社区应当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以及业主委员会委员开展物业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
(十八)民政部门、街道(乡镇)和社区可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和委员的考核评比,考核评比结果抄送其所在单位,作为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
本《意见》自 2019 年 XX 月 XX 日施行,有效期至 XXXX 年 XX 月 XX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