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9: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

第一篇: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

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

摘要: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工艺有中卸烘干磨、风扫立磨、辊压机终粉磨及辊压机联合粉磨等几种粉磨系统。中卸烘干管磨系统适宜于磨蚀性较大的物料,但由于粗磨及细磨过程中始终存在研磨死区,电耗多在22~25 kWh/t范围内;风扫立磨利用料床粉磨原理,粉磨电耗多在14~18 kWh/t;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工艺较为复杂,应用较少,吨生料制备电耗高于立磨系统,接近于中卸烘干管磨,一般在20~22 kWh/t;而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充分发挥了辊压机挤压粉磨的技术优势,由于系统装机功率低,吨生料粉磨电耗 最低。

0 引言

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工艺主要有中卸烘干管磨、风扫立磨、辊压机终粉磨以及辊压机联合粉磨(该工艺应用较少)等几种粉磨系统,其中,辊压机终粉磨与其它三种粉磨系统相比,粉磨电耗最低、节电效果最显著。

采用中卸烘干管磨机的生料制备系统

1.1 配置状况

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采用中卸烘干管磨机的生料制备系统的流程见图1,不同规模配置情况各有不同。

1.1.1 2 500 t/d规模的配置

2500 t/d规模生料粉磨系统配置一台Φ4.6 m×(10+3.5)m中卸烘干管磨(主电机功率3 550 kW、筒体工作转速15 r/min、设计研磨体装载量190 t、设计产量190 t/h),视入磨物料粒径等物理性能以及系统装机功率、磨内结构与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系统产量在190~240 t/h之间,粉磨电耗22~25 kWh/t,平均粉磨电耗在23 kWh/t左右。

1.1.2 3 000 t/d规模的配置

3000 t/d规模生料粉磨系统配置一台Φ5.0 m×10.5 m中卸烘干管磨(主电机功率3 600 kW、筒体工作转速14.42 r/min、设计研磨体装载量200 t、设计产量230 t/h),系统产量在230~260 t/h范围,粉磨电耗24~27 kWh/t,平均粉磨电耗25 kWh/t左右。

1.1.3 5 000 t/d规模的配置

5000 t/d规模生料粉磨系统配置两台Φ4.6 m×(10+3.5)m中卸烘干管磨,由于入磨石灰石、砂岩等物料的粒径、易磨性与综合水分不同及磨内参数的不同,系统总产量380~480 t/h之间,平均粉磨电耗在22 ~24 kWh/t左右。

1.2 技术分析

由于预分解窑大多数已投运余热发电系统,进入中卸烘干管磨的热气温度比未投余热发电之前约下降100 ℃左右,磨机烘干仓较短,与物料热交换能力一般,对入磨物料水分较敏感,适应综合水分6%以下物料,入磨物料水分及粒度越小,系统产量越高。但在管磨机内部不能形成料床,研磨体对被磨物料随机做功,粉磨效率较低,故粉磨电耗高。管磨机的生产能力与其直径的3.5次方成正比,管磨机直径越大,虽粉磨能力增大,系统产量显著提高,但磨内“滞留带”(研磨体管状死区)的形成比例同时增大,吨生料粉磨电耗亦随之增加。在使用中卸烘干管磨制备生料的工艺中,随着磨机直径的增大,生料粉磨电耗增大。一般来讲,系统粉磨电耗均>22 kWh/t。但中卸烘干管磨机生料制备系统仍具有设备故障率低、检修方便、适应于粉磨磨蚀性大的物料、系统运行稳定、磨细能力好、细度调节更方便等技术优势。

实际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企业将石灰石矿山对外承包,容易导致监管缺失。石灰石内在质量(含泥量多)及破碎后的粒径不能保证,导致入磨石灰石粒径偏大,系统产量低;笔者曾在安徽XS水泥公司2 500 t/d生产线石灰石库底拿到样品测量粒径,最大值已超过100 mm,是设计入磨粒径允许值的4倍以上,Φ4.6 m×(10+3.5)m中卸烘干磨系统(主电机功率3 550 kW)产量只有180 t/h左右,打开磨门观察发现,粗磨仓和细磨仓有较多的磨圆角的颗粒石灰石及砂岩;后及时对破碎机采取措施,更换磨损严重的锤头后,入磨石灰石最大粒径降至25 mm以下,磨机产量则上升至230 t/h。仅此一个因素就导致系统产量降低50 t/h,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研磨体选择应用方面应注意:据调查了解,高铬合金铸铁磨球硬度高、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在山东联合水泥有限公司Φ4.6 m×(9.5+3.5)m(设计产量180 t/h、主电机功率3 550 kW)中卸烘干磨应用,吨生料研磨体磨耗仅为15 g/t,各仓级配相对稳定,系统粉磨效率相对较高。风扫立磨生料制备系统

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采用风扫立磨生料制备系统的工艺流程见图2。

2.1 配置状况

2.1.1 2 500 t/d规模的配置

国内2 500 t/d规模预分解窑生产线,采用风扫立磨制备生料,有以下几种典型配置:

(1)配置ATOX37.5三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3 750 mm,磨辊直径Φ2 600 mm,辊宽750 mm,磨盘转速24.2 r/min,主电机功率1 800 kW,风机电机功率1 600 kW,选粉机电机功率140 kW),设计产量160 t/h,实际运行产量200~240 t/h,系统粉磨电耗15.5~16.5 kWh/t。

(2)配置MLS3626三辊立磨一台(主电机功率1 800 kW,磨盘转速25.7 r/min,设计产量190 t/h),一般产量在190~220 t/h,高者在253 t/h,系统粉磨电耗18.75 kWh/t [1]。

(3)配置HRM3400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3 400 mm,磨辊直径Φ1 900 mm,磨盘转速28.15 r/min,主电机功率1 800 kW,设计产量210 t/h),实际运行产量220~260 t/h,系统粉磨电耗12~14 kWh/t。

(4)配置TRM36.4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3 600 mm,磨辊直径Φ1 850 mm,磨盘转速30.5 r/min,主电机功率2 000 kW,设计产量170~260 t/h),实际产量200~260 t/h,系统粉磨电耗15.2~17.5 kWh/t 5.35 g/t。

[2]。

(5)配置MPS3350B三辊立磨一台,产量190 t/h,系统粉磨电耗15 kWh/t,磨耗(6)配置CRM3604四辊立磨一台,广安桂兴2500 t/d预分解窑生产线应用成都院CRM3604四辊生料立磨,运转率达90%以上,生料细度R80<12%,台时产量210~230 t/h,最高达260 t/h,系统粉磨电耗<20 kWh/t。

2.1.2 5 000 t/d规模的配置

国内5 000 t/d规模预分解窑生产线,采用风扫立磨制备生料,有以下几种典型配置:

(1)配置ATOX50三辊立磨一台(盘径Φ5 000 mm,辊径Φ3 000 mm,辊宽1 000 mm,主电机功率3 800 kW,磨盘转速25 r/min,风机电机功率3 000 kW),设计产量410 t/h,实际产量460~515 t/h左右,系统粉磨电耗16.5~19 kWh/t。

(2)配置RM57/28四辊立磨一台(盘径Φ5 700 mm,磨盘转速23.74 r/min,辊径Φ2 800 mm,辊宽820 mm,重量100 t,主电机功率4 200 kW,采用复合辊套,磨耗6.5 g/t),设计产量400 t/h,实际产量>450 t/h左右,系统粉磨电耗16~17 kWh/t

[3]。

(3)配置HRM4800四辊立磨一台(磨盘中径Φ4 800 mm,外径Φ5 600 mm,磨盘直径Φ6100mm,磨辊直径Φ2 600 mm,主电机功率3 800 kW,磨盘转速25.6 r/min),设计产量420~500 t/h,实际产量可达到520~550 t/h。第一台HRM4800立磨用于浙江虎山水泥集团,系统粉磨电耗为13.5k Wh/t[4]。

(4)配置TRM53.4四辊立磨一台(盘径Φ5 300 mm,磨盘转速25.16 r/min,辊中径Φ2 450 mm,辊宽820 mm,重量34 t,主电机功率4 200 kW,采用复合辊套、陶瓷衬板,磨耗5.9 g/t),设计产量430 t/h,实际产量470 t/h,系统粉磨电耗15.5 kWh/t [3]。

(5)配置LM48.4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4 800 mm,磨辊直径Φ2 150 mm,辊宽730 mm,磨盘转速26 r/min,主电机功率4 000 kW),设计产量400 t/h,实际产量>450 t/h,系统粉磨电耗17.5 kWh/t。

(6)配置LM56.4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5 600 mm,主电机功率3 500 kW),设计产量380 t/h,实际产量425 t/h,系统粉磨电耗17 kWh/t。

(7)配置MLS4531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4 500 mm,磨辊直径Φ3 150 mm,磨盘转速21.6 r/min,主电机功率4 000 kW,循环风机3 550 kW,选粉机160 kW,辅传160 kW),设计产量360 t/h,实际产量>440 t/h,系统粉磨电耗16~18 kWh/t。

(8)配置MPS5000B三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5 000 mm,磨辊直径Φ2 800 mm,主电机功率4 000 kW),设计产量410 t/h,实际产量≥470 t/h,系统粉磨电耗18.1 kWh/t。

(9)配置TRM38.4四辊立磨两台(主电机功率2 200 kW×2,设计产量185~280 t/h×2),实际产量>240 t/h×2,吨生料系统粉磨电耗15.8 kWh/t。

(10)配置CRM5304四辊立磨一台(磨盘直径Φ5 300 mm,磨辊直径Φ2 600 mm,主电机功率4 200 kW,系统风机电机功率3 800 kW),设计产量420 t/h,实际产量460 t/h,系统粉磨电耗≤20 kWh/t。

(11)配置UM50.4四辊立磨一台(盘径Φ5 000 mm,磨辊中径Φ2 450 mm),设计产量390 t/h,实际产量>400 t/h,系统粉磨电耗≤20 kWh/t。

2.2 技术分析

生料风扫立磨工艺系统简单,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且运行稳定,噪音低,在水泥生产线中生料制备系统应用最多。风扫立磨喷口环风速达80~90 m/s,烘干热交换能力强,可适应入磨综合水分>8%,甚至>15%的物料,而保持出磨生料水分≤1%。风扫立磨对入磨物料粒径适应能力好,入料粒径可达辊径的4%~5%,对于较大粒径物料适应性比中卸烘干磨及辊压机好,生料粉磨电耗低于中卸烘干磨4~6 kWh/t,高于辊压机终粉磨系统2~4 kWh/t;但立磨适宜于粉磨磨蚀性小的物料,磨辊与磨盘磨耗一般低于10 g/t。磨盘、磨辊工作寿命可达8 000 h甚至以上,运转率高,运行平稳。

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

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采用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工艺流程见图3。

3.1 配置情况

3.1.1 2 500 t/d规模的配置

(1)配置一台180~100辊压机(主电机功率900 kW×

2、通过量670 t/h)+VXR选粉机,设计产量180 t/h,实际产量210~230 t/h,粉磨电耗12~13.5 kWh/t。

(2)广东新南华水泥有限公司2000t/d生产线,生料制备系统配置一台HFCG160~120(900 kW×

2、通过量580~670 t/h)+VXR选粉机,设计产量180 t/h,实际产量231 t/h,粉磨电耗10.64 kWh/t

[5]。

(3)鲁南中联水泥

(287.08元/吨,0%)有限公司2 500 t/d生产线,将两台Φ3.5 m×10 m中卸烘干生料磨更换为采用一台180~100辊压机的生料终粉磨系统,台时产量达240 t/h(R80筛余14%±2%)、系统粉磨电耗由采用管磨机工艺时的22 kWh/t降至16 kWh/t,吨生料节电6 kWh/t;且金属材料消耗也由吨生料100 g/t降至辊压机终粉磨工艺时的3 g/t左右,节电、降耗效果显著[6]。

(4)宁夏赛马

(273.33元/吨,0%)集团银川一分厂2 000 t/d生产线,采用180~100辊压机+VV9620F选粉机+XR3200下进风双分离高效选粉机,生料粉磨功指数为14.2 kWh/t,辊磨易磨性系数为0.87,易磨性差;通过改进与调整,系统产量由170 t/h提高至200 t/h(生料R80筛余12%~13%,辊压机工作辊缝34 mm,工作压力7.4 MPa),系统粉磨电耗15.7 kWh/t[7]。3.1.2 5000 t/d规模的配置

(1)东平中联5 500 t/d超短窑水泥生产线,配置一台由200~160辊压机(主电机功率1 800 kW×

2、通过量1 400~1 800 t/h)+VX12020选粉机(处理能力1 800~2 300 t/h)+XR4000选粉机(喂料量900 t/h)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系统设计产量400 t/h,实际产量491.73 t/h,系统粉磨电耗13.8 kWh/t

[8]。

(2)四川亚东水泥有限公司采用KHD公司RP170~180辊压机(通过量1 250 t/h,主电机功率1 800 kW×2),生料终粉磨系统,生产能力340~350 t/h,系统粉磨电耗15~16 kWh/t [9]

。000 t/d预分解窑生产线不同生料制备系统装机功率及粉磨电耗分析见表1。

3.2 技术分析

一般来讲,2 500 t/d规模生产线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相比风扫立磨系统总装机功率约降低1 000 kW以上,5 000 t/d规模生产线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相比立磨系统总装机功率约降低2 000 kW以上;相对于立磨生料制备系统而言,采用辊压机生料终粉磨工艺,2 500 t/d规模生产线至少每年节电效益可达150万元以上,5 000 t/d规模生产线至少每年节电效益可达300万元以上;相对于中卸烘干管磨生料制备系统而言,采用辊压机生料终粉磨按吨生料平均节电10 kWh/t计算,2 500 t/d规模生产线至少每年节电效益近700万元以上,5 000 t/d规模生产线至少每年节电效益近1 400万元以上(平均电价按0.60元/kWh计)。

由于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装机功率均低于中卸烘干磨及风扫立磨,故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电耗比上述两个系统要低得多。但也有极少数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电耗高达17~19 kWh/t;该系统产量及粉磨电耗除与工艺线配置有关外,主要是控制入机原材料水分、粒径及易碎性及生料细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考虑到XR选粉机内气流速度一般在30~40 m/s,比风扫立磨喷口环风速80~90 m/s低一半以上,加之多数有窑系统企业投置了低温余热发电,供给风扫立磨系统用于物料烘干热交换的温度有所降低。

进入辊压机的物料粒径要求均齐,95%以上应≤55 mm,过大则辊压机运行不稳定;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入机物料综合水分宜控制<6%,水分过大则挤压后的料饼难以打散、分散,影响系统产量发挥,同时,应高度重视操作因素;生料不同于成品水泥,一般比表面积在230~250 m2/kg左右即可,而水泥成品的比表面积至少要达到300 m2/kg或在330 m2/kg以上。由于熟料烧成采用窑外预分解技术,辊压机终粉磨的生料颗粒均匀性较好,在生料细度R200筛余<1.5%、在满足易烧性的前提下,R80筛余可由12%适当放宽至15%甚至18%以上。

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电耗低、主辅机设备运转率高,是生料制备选型与改造的方向,在选择输送设备时一定要留出足够的富裕系数,避免系统出现瓶颈,现有采用中卸烘干管磨制备生料的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充分挖掘生料粉磨系统节电潜能。辊压机联合粉磨生料制备系统 辊压机联合粉磨生料制备系统见图4。

NMJD水泥有限公司5 000 t/d预分解窑生产线,采用HFCG160-140辊压机(通过量780 t/h,电机功率1 120 kW×2)+V选+Φ4.6 m×(10+3.5)m中卸烘干管磨(设计产量190 t/h,主电机功率3 550 kW)联合粉磨系统制备生料,台时产量达420 t/h,系统粉磨电耗22.1 kWh/t左右

[11]。

该工艺系统比较复杂,没有节能优势,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结束语(1)国内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生料制备工艺有中卸烘干磨、风扫立磨、辊压机终粉磨及辊压机联合粉磨等几种粉磨系统。

(2)中卸烘干管磨系统适宜于磨蚀性较大的物料,但由于粗磨及细磨过程中始终存在研磨死区,且无法形成料床,在上述几种粉磨系统中其生料制备电耗最高,多在22~25 kWh/t范围内。

(3)风扫立磨利用高效率料床粉磨原理,由于被磨物料的易磨性不同,该系统生料粉磨电耗多

在14~18 kWh/t。

(4)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工艺较为复杂,应用极少,吨生料制备电耗高于立磨系统,接近于中

卸烘干管磨,一般在20~22 kWh/t。

(5)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充分发挥了辊压机挤压粉磨的技术优势,由于系统装机功率低,吨生料粉磨电耗最低,多在12~14 kWh/t范围内。与其他几种粉磨系统相比,辊压机生料终粉磨节电幅度最大,应大力推广应用。

第二篇:粉磨系统技术标定在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粉磨系统技术标定在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粉磨系统技术标定是对粉磨系统的工艺条件、操作参数、运行状况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测定和检查。通过对系统中各物料的流量、粉体状态的测定和性能的试验,对系统的操作指标和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计算,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的、数量化的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解决生产问题、优化工艺参数、创新技术改造等提供决策依据。

一、技术标定的意义

水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以节能减排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伟大号召,实现“十一五”全国水泥工业节能25%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重要工作。水泥生产过程中,粉磨系统的能耗占水泥生产总能耗的70%以上,其工作状态对整个水泥生产线的节能减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粉磨系统技术标定的目的是对粉磨系统的工艺条件、操作参数、运行状况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测定和检查。通过对系统中各物料的流量、粉体状态的测定和性能的试验,对系统的操作指标和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计算,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的、数量化的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解决生产问题、优化工艺参数、创新技术改造等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技术标定实践,可以锻炼、提高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全面地了解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掌握粉磨系统各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规律,以选定最有效的技术管理及操作方法,实现粉磨系统优质、高产、节能、环保、安全、清洁生产的目标。

二、技术标定的分析判断

水泥生产线选用的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各企业不尽相同,需要了解、分析的技术问题也各不一样,所以,技术标定的项目和内容各有区别。要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选择其中一 1 部分项目进行测试标定,或对某一设备进行局部的检查和测试,然后作出有价值的分析判断。

三、技术标定的基本条件 1.技术标定前的准备工作

由专业人员组建技术标定机构。粉磨系统技术标定的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测定人员参加。因此,在测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成立技术标定的专业队伍,并由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总指挥,负责全面调度、处理标定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结果分析。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在技术标定前,首先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包括生产状况调查、设备运行情况调查、取样点位置调查等。

编制技术标定计划图表。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企业具体要求编制技术标定计划。首先绘制粉磨系统工艺流程图,在流程图上标注取样点的位置并编号,然后按编号顺序将取样点、标定项目、测试内容、时间安排、项目组负责人等列出技术标定工作计划进度表。

现场准备提前进行。按技术标定计划安排,对每一项检测内容进行周密准备,首先确定取样方法,然后按取样要求,在适当的位置开设取样孔;清理现场,搭建必要的操作平台等。

认真学习标定工作的技术规程。所有参加技术标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分工,各取样点固定专人负责;按计划安排,计算出自己分管的取样点应取的最小试样量,以保证在测试期间内取样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检查、调试、校正测试仪器、仪表及工具,备齐有关用品。在技术标定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必须提前检查、调试、校正、备齐,根据现场取样需要必须制作的辅助工具,也要提前准备好。在测试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药 2 品、材料等消耗品,应按质量标准规定准备充足。除各小组专人负责之外,总指挥有必要在标定的前一天进行全面检查、落实。2.技术标定工作应在粉磨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

无论是生料制备还是水泥制成,粉磨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包括以下内容:磨机声音正常,无异常响动;球磨机没有严重的“饱磨”或“空磨”现象发生;立式磨和辊压机喂料系统除铁器和金属探测器工作正常,磨体无超限振动情况。喂料系统按配料方案规定的加料量正常工作,喂料量连续、稳定,无明显粒度大小变化波动。配料系统计量加料设备经过校正和标定,计量误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出磨物料的提升、输送设备工作负荷在正常范围之内。出磨物料细度、回料细度、成品细度等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各机电设备和除尘系统运行正常。烘干磨、立式磨入磨热风风量、风温都在规定范围内。立式磨、辊压机液压系统工作稳定、正常。

四、技术标定结果分析

技术标定现场测试工作完成之后,应根据粉磨系统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整个系统的工艺、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技术改造、维护检修、管理创新等提供依据。

技术标定结果分析应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就事论事、无需遮掩;结论力求简明扼要,解决办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技术标定期间生产情况的简要叙述和分析。技术标定期间所用原料性能、产品品种和质量,主要操作参数和设备运行情况的描述和评议。通过对粉磨系统技术参数和工艺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系统粉磨能力、分级效率、工艺参数控制的合理性等,提出该系统下一步改进的意见,以及该系统节能高产的途径和可行性。对生料制备烘干磨或立式磨,除粉磨能力的评析之外,还要对系统热平衡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降低热耗的可能性和改进意见。对水泥粉磨系统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提出改善产品细度、比表面积、颗粒组成和颗粒形貌等工艺措施和操作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粉磨设备的结构、材质,研磨体品种、装载量、级配,立式磨或辊压机的设备工作参数、金属磨损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第三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3期

徐涵(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三个阶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改革影响较大的六种典型模式进行了阐释与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典型模式;评价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一直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程结构上,实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致使学生接触职业世界较晚,不能理解自己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二是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的是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

回顾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三十年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三个阶段。但是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分水岭,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拿来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但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课程体系,与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这就迫切需要先进经验和示范模式的指导。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和经济界首先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典型试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并且把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陆续引入国内,如加拿大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TEC等等,并在职业院校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典型试验。

在最初的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原则。比较典型的是:从1983年开始,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合作的框架内建立的30余个冠以双元制模式之名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这些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的基本上是“原型”模式的改革试验。在该类改革模式中,德方提供实验经费、教学设备、教学文件、并派遣专家;中方则按照德国的培训条例、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也基本上采用引进的德国原型。例如南京的建筑培训中心、十堰的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的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的精密机械培训中心均属这一类型,可称为“原型”的典型试验。尽管它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真正原型仍有区别,(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德国的实训教学完全由企业承担,而这在我国无法实现,我们的企业培训只能起到一个“相宜工厂”的作用,实训的基本立足点仍在学校内。但在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基本上采用了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改革探索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条件的要求很高,因此其改革经验很难在国内其他职业院校推广。尽管如此,原型模式中的某些元素,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企业的需求等等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

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开始了“国外经验,本土化的探索”历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在辽宁省13个市的1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机械类、电类、农业类及工商管理类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典型试验,20世纪90年代各职业院校开展的CBE课程模式的试验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部推行的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试验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该类型的实践探索关注是如何使国外经验的核心精神,如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注重根据中国的实际对原型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该类模式的探索中,国外先进经验的核心理念在课程模式的改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模块化的课程、综合性的课程等对中国本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丰富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进入到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阶段。如20世纪90年代由蒋乃平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21世纪初由教育部颁布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由上海市推行的“项目课程”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符合中国实际的自主模式,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六种典型模式及评价

在我国近30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与课程方案,其中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进行综合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典型试验,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合作的框架内建立的冠以双元制模式之称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所开展的双元制模式的典型试验;

(2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苏州、无锡、常州、沈阳、芜湖、沙市等六个城市开展的区域性的借鉴双元制经验的探索;

(3在三个职业教育研究所指导下,由多所职业学校开展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典型试验。

在上述三类典型试验中,无论从试验规模还是从试验效果看,影响最大的是由三个职业教育研究所指导开展的典型试验。该典型试验从1993年开始直至2000年结束,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同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加宽了专业学习面,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强化了环保意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精减了课程门类,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综合化的课程;确立了“职业基础培训、专业培训、职业岗位培训”新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引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该典型试验尽管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要在中国推广双元制教学与课程方面的经验也有较大困难,体现在:一是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教师习惯传授式的理论教学,缺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经验,难以接受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教师职业实践经验较少,实践能力欠缺。二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普遍缺乏企业支持情况下解决教学设备设施投入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建立可行的产教结合和资源共享的模式。三是教学辅助材料和媒体的缺乏是采用新教学模式的另一障碍。

(二)借鉴CBE课程模式,进行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CBE模式被引入我国,它的课程模式的理念及其开发方法迅速被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并在全国多个省份的职业院校进行了改革实验。其中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借鉴CBE课程模式进行的名为“10181工程”的课程改革影响较大。CBE以其对“工作任务胜任力”的突出强调,以及从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的特有思想,特别是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CBE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客观基础,其结果就是著名的DACUM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这也是该模式在我国得以迅速推广的原因所在。但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致

命的弱点:一是把劳动科学中的工作活动分析简单地移植到了课程开发中的工作分析中,使得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的内在联系在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的过程中消失了。在职业分析过程中,将所观察的工作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能力点,而这种由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研究方式,忽视了人类劳动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分;二是缺乏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合方式的理论依据,致使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运用职业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组合时,由于没有相应的对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序列化的标准,又导致人们按学科体系对这些内容进行组合,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大规模的CBE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按照DACUM方法进行的课程开发,几乎没有见到教学设计的成功案例。尽管如此,通过借鉴CBE课程模式的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师接受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即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模块化的课程。这些基本理念的确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索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在借鉴双元制、CBE、MES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进行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职业转换和职业适应能力。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重视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应是生产一线的中级技术人员,同时具备继续学习的基础,使学生 适应技术进步和职业变换的需要。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宽基础”面向职业群。强调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注重在一个职业群中转岗、晋升的基础,注重通用职业技能的训练。“宽基础”是由四大板块,即德育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社会能力类板块和职业群专业类板块组成。德育文化类板块由德育、数学、语文等科目组成;工具类板块指外语和计算机两科;社会能力板块由公关能力训练和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门课程所构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群专业类板块是由一组针对一个职业群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模块构成,是毕业生在一个职业群中就业、转岗和晋升的基础。二是“活模块”面向工作岗位。侧重强化从业能力,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追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对应。学习内容既考虑就业方向,也注重学生个性,更着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强化训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

“宽基础”、“活模块”两阶式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窄,适应性差的问题。但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建构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之间的联系很少被考虑到。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

程模式就会发现,该模式是把传统的各类课程归类于不同的模块之中,而具体的课程的主体内容仍然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依据什么选择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按照什么标准和方式进行组合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82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

20世纪末新世纪之初,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职成教司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系列文件。新《目录》把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等13个大类,共设有270个专业,减少了原有几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数量,调整、合并了原有的面向较窄的专业,拓宽了专业业务范围,克服了专业学科教育的弊端,使专业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在调整专业的基础上,为创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教育部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开发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按照《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要求,教育部组织有关出版单位,以82个重点建设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专业课程基本要求为依据,开发编写了1000种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国家规划教材和100种多媒体课件。

新开发的教学指导方案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新的教学指导方案一是更加关注企业的需求,把对职业岗位的分析作为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更加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专业覆盖面拓宽了,注重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训练,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课程结构也由传统的三段式向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这表明人们在制订新的教学指导方案时试图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并且把实践导向作为建构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但是,由于新的教学指导方案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全面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探索

针对劳动力市场对数控、汽车、护理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该方案是新世纪在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开发的一揽子教学改革方案。与以往的教学改革文件相比,该方案在引进先进理念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

《指导方案》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既把提高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又提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生产组织变革和工作关系等提高技术素养的教育目标,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等关键能力,以期实现毕业生不但能在短时间内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同时,《指导方案》还将“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正式纳入了课程方案。

2.建立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综合化和案例性课程,关注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 《指导方案》把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根据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确立了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3.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指导方案》明确提出了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为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开发和探究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指导方案》试图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而该模式的实施是以紧密的校企合作为基础的。

(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探索

项目课程是借鉴德国最新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主研发的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该模式目前在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得以广泛推广与运用。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项目课程不仅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求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2突出职业能力。项目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要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经验。(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项目课程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符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但该模式的实施需要较高的框架条件,一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二是较好的实训教学条件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因此,该模式目前主要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试验与推广。

上述六种课程模式与课程方案的实践探索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广泛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并努力使这些经验本土化;二是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建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把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四是努力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五是强调与企业的合作,并努力使企业界的需求体现在课程模式之中。这些实践上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必将为建构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四篇: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企业现状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管理

首先从物资管理自身需求来看,一是分散的物资管理,会造成库存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企业上库存流动资金占用1.86亿元;二是库存积压物资庞大,重复采购。

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分析了该企业物流方面存在问题,结合该单位对其库存采购等方面进行改造的需要,亲历了该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物流的整个过程,该系统建设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出发,达到完善企业物流库存管理工作的目的。

一、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管理物流的目标

该企业在库存管理以及物流方面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库站分散、信息沟通不畅,同类设备多、备件重复储备、数据“孤岛”无法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单位自身的特性,但大部分属于我国企业库存管理上的共性问题。企业决定尝试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物流网络管理。设计企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建立规章制度,整合管理资源,扁平化管理和软件研发,通过开发已实现“数字化物流”系统,同时通过接口开发与企业的财务系统互联,努力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四流合一”。通过系统建设,预计库房流动资金周转将提高一倍,周转天数降低46.4天,节约库房流动资金占用5 000万元,节约银行利息250万元。

二、企业现状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管理

首先从物资管理自身需求来看,一是分散的物资管理,会造成库存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企业上库存流动资金占用1.86亿元;二是库存积压物资庞大,重复采购。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同类储备很难综合调剂。积压物品,将影响生产成本;三是手工记账,无法高效准确地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仓库盘点往往出现物品数量和账目不符的情况,管理人员多,工作效率低;四是单个微机库存管理,形成企业内部封闭的信息孤岛,很难全面及时地掌握库存物资的动态信息。

其次从物资使用单位需求来看,一是计划处理反馈不及时。计划上报后,是否正常处理、合同签订情况、供应商情况、到货情况使用单位不掌握,以致计划重复上报;二是对单位物资库存分布情况和实时成本情况无法监控,调剂成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成本不实;三是分散的采购和储备管理,不能发挥集中采购的竞争优势;四是成本实时监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部分制造部门已经提出物资核算到车间班组机台的内部管理要求。

最后从监管的角度看,一是财务和业务没有实现一体化,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物资到货情况、估价入账的明细情况,财务核算不及时;二是管理手段的落后,造成了管理机制上的漏洞。急需的物资进不来,不急需的长线物资占用库存,计划上报和预算管理脱节;三是供应商及付款管理不够规范;四是传统的手工统计方法,滞后的信息反馈,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提出的具体解决手段

通过对企业物流库存管理进行重新流程设计,实现流程全程计算机规范化管理,通过计算机控制物流工作。首先用料部门直接在内部网上提出物资需求计划,单位专业人员进行网上汇总,各级领导在网上审批,交库领用后的质量监控反馈网上闭环管理流程。其次规范招标采购流程,加强供应商管理,实现中标信息网上传递。同时约束合同标底、供应商,由计算机生成合同,依据合同按照生产进度需求合理交库。第三规范交库、应付款挂帐的业务流程。交库单全部依据合同生成,应付款依据发票和验收入库单自动生成,ABC方式付款结果自动形成。通过上述流程规范了库房管理的业务流程,彻底甩掉传统的手工记账流程。同时审计建议配合新业务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系统制约功能。

具体实施思路。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建设通过建立预算、计划、招投标、合同、交库、资金、统计七大功能模块,从而形成涵盖企业全部业务流程的四个闭环控制系统。

(一)计划闭环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依据预算指标,按月均形成分类预算,限定月需求计划。各用料部门上报月需求计划,汇总后网上三级审核上传计划到供销部门。超预算计划,计算机系统自动锁定无法输入审核。计划必须在指定日期前在网络上传递。通过上述控制提高上报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物资管理部门对月消耗做到心中有数,由事后统计转为事前控制。

(二)合同闭环控制系统。采购人员接到月需求计划后,要先利用库房管理系统,查询当时全部库存信息,进行利库处理,无库存由计划人员确定采购方案,由招标人员审核投标方资格,提交招标管理委员会进行招标。采购人员、计划人员、招标人员三方职权分离,形成互相监督、制约的透明机制。一旦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渠道和价格后,由采购人员在系统中起草机制采购合同文本,合同管理人员按中标通知书,审核机制合同。任何人无权修改中标结果。

(三)入库核销资金闭环控制系统。采购人员依据计划及采购合同,在网上开具机制入库单。入库单上标明供应商名称、合同编号、品名规格、计量单位、计划入库数量等。保管员直接在网络上填写实际交库量,系统自动在合同中减去所开具的物资数量,入库单数量必须小于等于合同所剩数量,超合同数量与无合同不能开具机制入库单。

(四)查询闭环控制系统。供销部门物资管理工作业务,全部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计算机完成的每一项操作在系统中都留有记载,从面实现通过系统对计划、招标、合同、入库、出库、资金占用、挂账、付款信息的查询,为实时了解各环节工作状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形成了监督制约保证体系,促进了规范化管理。

上述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数字化物流系统,将全部物流信息存储在系统中,它不会因为任何个人工作变动,而使某些有价值的信息数据遗失。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按制度规定设定各级人员工作权限、开机进入应用系统的密码,与本工作无关的人员,无法进入系统中查看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保密工作管理水平。

企业的上述“数字化物流”思路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在物流、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管理缺失,加强对各环节管理、规范,也是杜绝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企业亟待建立物流网络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 孟林)

下载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水泥工业典型生料制备系统评价(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