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

时间:2019-05-14 09: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

第一篇: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

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

李喜燕

摘 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引起了各种争论。本文在明确该意见的突破与局限的基础上,分析该意见实施中存在保障对象的落实、公租房的供应量、公租房的资金来源、公租房建设适用性、公租房的租金价格、公租房的公平配租、公租房流转、问责机制问题等各种困境,建议从保障对象、住房供给、资金筹集、适用机制、价格机制、配租机制、监管机制、责任机制等方面完善公租房相关制度。

关键词: 公租房 公租房意见 实施

6月13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该意见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

①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这是官方首次对解决“夹②心层”住房难提供解决思路。自此公租房意见公布以来,各种争论不断,欢呼者有之,忧心者有之,褒贬不一。该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本文尝试进行分析探讨,力图使公租房意见能够名至实归。

一、公租房意见的理性突破与局限 公租房意见是政府基于“居者有其屋”思想提出的对各地公租房的推行的一种肯定和导向,是继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之后的第四类保障性住房,是保障性住房的一种新的理路和突破。

首先,公租房意见摒弃了户籍限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按照以前的住房保障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受限于有地方福利因素的户籍制度,是没有资格享受住房保障待遇的。此规定使得城市的住房保障系统开始抛弃了户籍限制,将农民工纳入了公租房的覆盖范围。虽然此处规定有个限制性条件“有条件地区”但毕竟是对于户籍福利分房的摒弃。

其次,在供应对象层次上,明确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弥补了对于“夹心层”住房保障的空白,其社会意义巨大。按照当前中国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可以逐步通过保障性的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解决,比较富裕阶层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商品房市场解决。这就使得部分阶层游离于现有住房保障制度框架之外:一部分是指不符合廉租房租赁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一部分是指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群体一方面受到地方购房信贷等政策的限制,在商品房市场买不起房,又不属于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范围。虽然公租房政策的实施能否较好地实现政府的初衷有待时间检验,但从意见明确的公租房供应对象可以看出,它几乎涵盖了眼下城市亟须改善居住条件的所有家庭和个人。【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课题“民营企业员工社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重文理科„2008‟2号,项目编号54)成果之一。李喜燕(1974-),女,河北张家口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①农民工事实上构成了该公租房意见供应范围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部分,本文标题及正文多处地方用农民工指代该公租房意见中的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为了突出农民工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无其他意义。②《七部门力推公租房发展 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http://中国日报网,2010年6月14日访问。同时,不可否认该意见对于夹心层享受公租房尚有一些限定性条件,其实施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在该意见中,我们看到把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并不是一个一般强制性的要求。“可以”就足以让这样的意见在实施和推行方面打折不少,既然是“可以”,而不是强制要求,当没有利益可图时,多少地方会自愿这么做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意见中,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这么做,那么什么是有条件的地区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标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了教育和医疗,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投入没有达到GDP的4%目标,很多地方的理由就是经济还

③不发达,可是相反的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这样的地区并不是

④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同样的,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施“免费医疗”这样的地方同样并不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最发达地区做不到,为什么不是最发达的地区能做到呢?恐怕原因就在于“有条件”缺乏相应衡量和量化标准。当没有这样的标准时,有的地方就可以用“没有条件”为理由不实施了。把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会不会有同样的命运呢?这不得不让人担忧。

二、公租房意见实施的困境

公租房意见保障对象要享受公租房保障,除了受到上述限定性条件限制外,在实施中尚存在一系列困境。

(一)保障对象的落实问题 虽然意见规定“有条件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各一线城市理应是属于“有条件地区”,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目前知道的只有重庆和上海有限地打开了户籍篱笆,将外来人口纳入了公租房的供应范围。在重庆市,规定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本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本市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的无住房人员,进城务工及外地来渝工作的无住房人员,均可申请该市的公共租赁住房。但是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一方面强调公租房夹心层条件,⑤另一方面又在具体配租中优先符合廉租房条件者。比如北京、青岛、广州等一线城市。可见,“夹心层”难以真正享受到公租房的保障待遇。

(二)公租房的供应量问题

虽然公租房意见规定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但是在昂贵的土地成本和有限的财政投入约束下,中央和各地政府扩大住房保障之路走得相当曲折。廉租房建设缓慢的例子已经摆在眼前,公租房在短期内供应量不会很大。从各地当前实施情况看也是如此。以北京为例,2009年建设了50万㎡公租房,总约8000套,而同时期市场上实际租赁房屋120万套,盖10年8万套,和120万套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建设计划最多的是重庆,三年也只有30多万套,僧多⑥粥少。鉴于此,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租房供应机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公租房的资金来源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保障房,都会受制于土地财政思维主导,一块地如果不盖保障房,③参见《陕西吴起免费教育调查:部分老师不会用先进设备》,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12/161420661429.shtml新浪新闻网,2010年7月20日访问。④参见《陕西神木官方称将继续推进全民免费医疗》,http://news.sina.com.cn/c/2009-05-23/075117874458.shtml新浪新闻网,2010年7月10日访问。⑤参见:1.《北京中低收入家庭8月1日起可申请公共租赁房》,http://content.caixun.com/NE/01/ga/NE01ga8r2.shtm,2010年7月16日访问.2.《政府力推公租房 “夹心层”住房之困得以解决》,http://中国经营网,2010年6月20日访问。

⑧《孙荣飞:“‘住有所居’:中国式住房保障艰难启幕”》,http://finance.qq.com/a/20080229/001427.htm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6月16日访问。⑨《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 至去年完成率不足1/4》,http://sanya.house.sina.com.cn 新华网,2010年04月17日访问。⑩ 《『重庆』公租房政策的缺陷》,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45/1/1159649.shtml,2010年6月16日访问。11张遇哲《公租房的梦想与现实》,《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43期。关系房和腐败房。那么公共租赁房配租和分配如何审核,如何监管,目前尚没有完善的配租与监管体系。公众对新保障性住房政策是警惕的,太多寻租案例让他们不得不担心:公共租赁房又会否因为缺乏监管而落入经济适用房之尴尬地步?经济适用住房由于监管不力,开奔驰、宝马的高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公租房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政府部门如若自己建设,自己筹集房源,同时拥有产权与监管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一家”的情形难以避免,如何防范公租房变成“寻租房”甚或成为富人手中致富的工具?

(七)公租房流转问题 公租房意见规定: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可依法益转让。公租房可以转让,那么还怎么来保障它的福利性质。公租房本来可以作为中低收入群体的过渡住房,一些老住户走了再租给新住户,租金低于市场价。可转让后由谁监管,还租出来么?这不能不令人担心。其次,虽然该意见规定,公共租赁住房只能用于承租人自住,不得出借、转租或闲置,也不得用于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承租人违反规定使用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责令退出。承租人购买、受赠、继承或者租赁其他住房的,应当退出。对承租人拖欠租金和其他费用的,可以通报其所在单位,从其工资收入中直接划扣。但在具体执行中,目前因我国尚缺乏有效的个人信息监控机制,难以保证公租房承租与退出规定的有效执行。

(八)问责机制问题 公租房执行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也是影响公租房新政落实的重要问题。如果没有健全的责任机制,难免发生政策难落实问题。从我国当前看,政府往往会对已成事实的政策投机分子与舞弊行为,很少采取惩罚与补救。城市出现不少空置或租赁的经济适用房,有几个被查封收回或罚款惩戒的?对于公租房,如果按当前的政策漏洞与相对松散的执行监督力,裙带关系与内部腐败问题仍将不可避免的趁虚而入,受益者往往不会是真正需要的弱势群体,最终结果是莫过于怨声载道,激起民愤,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进程而已。

三、公租房意见实施的现实求解 鉴于以上所述各种质疑和问题,需要建立或完善一系列相关制度,切实推动公租房意见的实施,从而真正发挥公租房的应有保障功能。

(一)保障对象:突破二元户籍的藩篱

人生而平等,没有身份差别。而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虽然在产生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严重不符合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而今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他们在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上也受到歧视,户籍功能异化。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制度成为我国城市农民工生存、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也是群体性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产生的根源。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作出了贡献,城市就应该回报他们。让他们住上公租房不是对他们的一种恩赐,而是城市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该抛弃这样的“可以” 恩赐思维,而是用“责任和义务”的思维,全盘规划,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好足够的公租房,从而和当前的户籍改革相互促进。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强化户籍管理为提供户口信息和为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的功能,确立户籍身份和社会福利相分离的原则12,将公租房意见所指的“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真正完全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使这部分群体真正获得平等享受城市的社会资源的身份和权利。

(二)住房供给:住有所居思想指引下的多渠道筹集机制

首先,树立住有所居的思想是前提。作为百姓重要生活资料的住房产品,不仅是一种商品;它实际上带有准公共品的性质,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给百姓提供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源,是政府应有的责任担当。所以,要让外来民工真的住上公租房,我们就应该有一个强制的规定。一是对什么是有条件的地区做出明确的解释,达到这个标准的就要无条件的把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二是根据经济状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多少,每年 12参见李喜燕《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价值取向和制度路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要建设或增加多少公租房,要有具体的要求。

其次,确立公租房多渠道筹集制度。要落实该意见多渠道筹集的要求,必须建立相关法律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根据住房需求量,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建立公租房多渠道筹

13集机制。主要有:通过政府通过在限价房、普通商品房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公租房; 通过政府将土地财政收入一部分用于兴建一定比例的公租房;3.通过住房过滤原理来增加公租1415房房源供给; 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等集体兴建一定比例的公租房。同时,鉴于公租房的“准公共品”性质,认为无论哪种形式建立的公租房,均可以采取灵活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但不应该允许自由买卖。

(三)资金筹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在公租房意见规定多种投融资方式和投融资渠道基础上,必须设定具有可行性的多元化公租房投融资机制。一方面通过政府向民生输血的方式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公租房投入;另一方面公租房的运作模式需要更多社会的资源的进入,需要在融资上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可以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根据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取得的经验,政府公共住房建设逐渐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是一种普遍趋势,这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保障公租房建设的长效性。具体做法是通过降低开发商的土地成本、相关税费的减免、简化各种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使开发商积极参与到公租房建设中来;二是,可以征收住房保障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目前世界征收不同形式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己有80多个,住宅保障税是其中一种。比如借鉴新加坡兴建公共住房实行累进税率制,为使我国住宅建设结构逐渐倾向满足多数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可以考虑向购买居住别墅、高档商品房的高收入群体征收特别

16住房保障税。该项税收专门用于公共住房建设、修缮和对公共住房租金进行补贴;三是,可以吸收社会捐赠,吸收社会捐赠应该纳入公租房融资途径之一。通畅捐赠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为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进行捐赠,将为公共住房建设的融资增添一臂之力。四是,通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解决公租房建设的资金也是最为契合有效的方式之一。从经营模式上看,公租房作为一种公共福利产品,其持有、经营、收益方式与商业物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产权人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管理,收益部分来源于承租人的租金及政府对房租的财政补贴,并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如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妥善安排专项政策,充分利用REITs自身优势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能够以发行专用于公租房市场REITs产品的方17式,拓宽融资渠道。六是,以政府举债的方式发行证券。政府发行住房建设公债方式可以弥补公租房建设资金的不足。发行债券虽然会增加政府的付息负担,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18下,也不失为筹措公租房建设资金的有效方式之一。七是,可以尝试建立“房屋券”制,盘活农民工农村房产,用于兴建公租房。

(四)适用机制:符合保障对象需求的建设机制 建立公租房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夹心层”居住权。这部分人群收入低又需要住房保障,不仅要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又无需他们支付过高的成本。如果公租房建设标准太高,因车库等额外的配套而致使租价高于他们承受能力的,则公租房难以达到其最佳保障效率; 1314参见未名《北京公租房将成为主要保障方式》,《城市规划通讯》,2010年第1期。

Sullivan住房过滤简化模型认为政府对新建中档住房给予补贴,中档住房的数量增加,价格降低,会对低档住房市场产生两种效应:(1)替代效应。部分低收入者迁入中档旧房,会减少对低档住房的需求。(2)过滤效应。部分中档旧房向下过滤为低档住房,会增加对低档住房市场的供给,降低房租。通过调动中档住房向下过滤为公租房通过中档住房的新建使中高收入阶层实现住房消费升级,过滤出的旧房使住房二级市场上有了交易和承租的基础和前提,也即有了保障房的后备房源。参见:李爱娟《我国廉租房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4月。15唐艳明《北京首个公租房拍出1.255亿》,《城市住宅》2009年第9期。16参见巴曙松,张旭,王森《廉租房建设融资现状和创新趋势》,《国际融资》2006年第9期。17参见李宇中《浅谈利用REITs发展公租房建设——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商业》2010第11期。18 参见:未名《“房屋券”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另一种思路》,《贵州统计》2009年第2期。如果建设位置过偏,距离需求者工作地段过远则因因此而产生交通费用过高而高于保障群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难以避免保障房保障不经济的结果;如果公租房设计均为整套出租或套型面积大,超出了受保障对象可承受能力,同样容易导致其保障不适用的局面。因此,要实现公租房能保障、恰当保障、有效保障“夹心层”居住权的目标,就务必构建严密的公租房建设机制,来决定保障房的地理位置;构建严密的建设调查机制,调查保障对象的住房要求和需求层次,以便使保障房既能够满足保障对象的住房需求,又避免保障不经济、不实用而导致保障房空置、闲置的局面。

(五)价格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的定价机制

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目标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而公租房的发展恰恰解决的是占比重最大的“中端”群体的住房问题,因此,公租房租金应高于廉租房但低于市场价格。然而,租金价格低于市场租金价格,但是究竟低到什么程度,以什么为依据,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定价机制。换言之,公租房的租金价格不应该是政府、建设者或产权所有人单方面确定的高价,也不应该是仅仅考虑承租人利益的片面低价,而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在保障基本的运行成本基础上具有适当低水平的运行收益。因此,公租房租金价格需要建立相应的定价制度,在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建设和运营成本、所处地段、公租房本身的保值维护和适当有限的运行利益。公租房的租金定价必须避免两个极端:租金价格过高或过低,过高则与市场租赁无异,承租户无法承受,过低则与廉租房难以区别,国家难以保障。要一方面保障公租房经营者应有的一定利益,另一方面又要达到其住房保障的功能,不至于一边是公租房空置、闲置,一边是“夹心层”住房难以保障。既要防止变相成为暴利经营,脱离其保障性本质,又须确保租金及收益的稳定,还要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以防止投资者丧失信心。

(六)配租机制:实体公平基础上的程序公平

由于城市“夹心层”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数量庞大,公租房资源僧多粥少,且公租房的性质决定了其租价与商品房租价存在价差,公租房供给对象的确认和配租,应该确立一套既能确保实体公平又能保证程序公平的法律机制,从而把有限的公租房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首先,公共租赁房应以收入水平为指标选择出租对象,而非户籍所在地,唯有如此才能打破二元户籍保障的藩篱。其次,公租房的建设、配租制度应该体现公平、公正、透明。从公共租赁住房从规划、建设、使用都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在报纸、网络上公示),让公众来监督,使公租房建设区域、建设标准能够真正适合公租房保障对象的需要;在公租房的配租过程中,审查部门一定严格审查,并设计相应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配租程序,不能让不符合申请标准的人“浑水摸鱼”,杜绝类似“开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再次,建立享受者名单在社区公示制度。针对目前市民提出的享受保障房的名单公示较单一,对资质监控力度不够的问题,大范围的公示并非切实有效的监督办法,更为有利的做法应该是社区、邻里之间的监督。因此,建立在居委会、街道审核资格后的社区公示制度。又次,建立多方互动筛查资质制度。对保障房申请人的资质采取更为主动、全面的监管方式,对申请人的房屋所有状况进行筛查,和银行、车管所以及社保进行联动,全面考察申请人的财产情况。最后,建立和完善动态审核制度。健全享受公租房家庭情况动态管理机制和定期审核机制,根据公租房保障家庭情况,及时调整公租房保障人员名单。

(七)监管机制:建立个人征信及激励惩戒制度

公租房制度要让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得到最合适的住所。为此,需要建立一套个人征信及惩戒制度。1.建立家庭收入申报制度。完善的家庭收入申报制度使政府能够掌握家庭真实的人均收入、己有的住房面积和产权状况等情况。政府部门要依靠法律强制手段,要求全社会成员履行申报全部收入的义务,使家庭收入申报的查询,能够更清楚的反映公租房申请者的真实情况,给公租房申请审查程序提供保障。针对对家庭收入的鉴定难题,比如:家庭收入 除了基本工资外,还会有补贴、额外的报酬、甚至是一些临时打工报酬,设定相应的监管程序;2.建立个人资信档案制度是公租房动态监管的有效手段。公租房制度能否有效实施,依赖于个人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的个人诚信数据极端分散,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人事、建设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公用事业、邮政、电信、移动通讯、保险等商业机构各自保有部分个人信息,而且处于相互屏蔽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人诚信管理体系。应当通过立法、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促进个人诚信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美国为例,目前在美国有效的信用立法共有16项,最重要的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和《电子资金转账法》等法案。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的运作己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这些相关规定对中国来说大多具有借鉴意义。3.还要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惩戒制度。针对公租房的退出管理难和骗租家庭的惩罚难问题,设定相应的激励与惩戒制度。一方面对于符合条件主动退出公租房住户探索一定方式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违规承租人责任。首先在法律或行政法规中规定公租房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责任制度对潜在违规人的违规行为的预防功能;第二,在立法中适当设置惩罚性规定。通过设立诸如罚款、取消某一期间的租房资格等惩罚性责任,加大公租户的违法成本,减少违规行为,节约政府的行政资源;只有把公租房配置流程置身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才能让公租房精确制导,最大限度惠及普通民众。

(八)责任机制:阳光管理下的严格行政责任制

虽然该公租房意见规定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违法单位和人员责任,但是规定太过笼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相关规定:第一,构建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信息公开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我国公租房建设应该严格遵守条例的规定,实行信息公开。应公开公租房的建设进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资金来源和用途;应公开公租房申请的具体条件和方式;应公开每期受惠群体的名单,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二,完善相关政府官员责任主体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呼吁政府官员要干实事,真正做到为老百信服务,重视社会的整体安全和和谐。有效的问责机制能够督促政府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并努力为公民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公民的正当需求。公租房意见目前还难以提供有效地问责机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行政责任主体、主观恶性、损害程度和不同的违法行为,设置不同的责任规定,确保责任与行为相适应,以便发挥法律责任的效果。第三,从相关行政监督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行政监督方式包括:公民监督:采用有奖举报等方式鼓励民众大胆揭露公租房建设中的违规操;人大监督:在监督过程中,人大可以创新监督方式,摆脱非事前即事后的监督方式,更多的采用事中的、实时的监督,及时的对公租房建设纠偏;社会舆论监督:运用新闻媒体等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公租房建设中的具体事宜,并促使其沿着公共性、法制性的方向前进。

此外,对于公租房投资者权益流转问题,也需要探索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以防范公租房“不公租”。

参见《公租房政策是亮点也是难点》,http://中华报业网,2010年6月18日访问。Can the Public Resting Houses Become Reality in Name and in Practice

Li-Xiyan Abstract: The i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speeding up the public resting houses has given rise to various controversy,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seven departments formed by housing and urban and rural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and so on.The thesis first explicates the breakthrough and limitations,then analyses the dilemm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objects, the supply quantity, the capital source, the applicability ,the renting price, the fair distribution, the transference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uty of the public resting houses in the implement of the suggestions ,and aims to put forth the suggestion of the relevant perfection on the aspects of security objects, housing supply ,fund resources, applicability mechanism,price mechanism,housing distribu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Key words: the public resting houses;suggestions on the public resting houses;implementation

下载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喜燕:公租房能否名至实归0815栗老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