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9: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既为我市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了组织人才保证,又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但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和难点。最近,我们对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着眼于干部“能上”,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逐步构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的工作格局,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断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竞争上岗工作。市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党政领导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和《永州市党政机关竞争上岗考试实施细则》,对竞争上岗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笔试、面试的组织、成绩的评定以及考试纪律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建立了竞争上岗标准化试题库,成立了命题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面试考官、评委队伍,使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规范。近几年来,全市实行竞争上岗的职位共4250个,参加竞争的人数达11168人。市直单位机构改革中,82个单位全部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共有1584人参加了716个正副科长职位的竞争。通过规范化的竞争上岗,市直机关新竞争上岗的305名中层正职,平均年龄由41.5岁下降到37.8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78%提高到95%;新竞争上岗的411名中层副职,平均年龄由37.6岁下降到32.5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81%提高到97%,干部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公开选拔了21名处级领导干部,今年又准备面向全省公开选拔1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各县区也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大力推行。2004年,首次实行统一公选县区科级领导干部,对各县区公开选拔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时间要求,统一选拔程序,统一发布公告,统一命题考试,促进了公开选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并突出加强了公选面试评委队伍建设,推行了公选面试评委比例制、差额抽签制和交流制。到目前为止,11个县区公开选拔了262名科级领导干部,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

(二)着眼于干群“信服”,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一是注重扩大干部推荐中的民主。坚持完善和落实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制度,并将之作为全面了解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2002年县区领导班子换届,我市对11个县区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并对下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进行了全额定向民主推荐。11个县区共有3490名干部参加了民主测评推荐,其中最多的县区达724人,最少的也有187人。根据民主推荐结果,确定了314人作为下届拟进班子人选的考察对象,对26名在民主推荐中得票没有超过半数、经考察确属不胜任现职的现任班子成员不再提名。二是注重扩大干部考察中的民主。为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我市不断改进考察方式,大力推行考察预告制和差额考察制,到目前为止,市、县两级共对提拔任用和公开招考的3450名干部实行了差额考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注重扩大干部决策中的民主。市委制定下发了《新任县区党政领导正职人选表决决定试行办法》,积极推行县区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票决制。2002年县区领导班子换届时,对22名县区委书记和县区长拟任人选,由市委全会进行审议,并进行投票表决,均高票通过,社会反响好。东安县借鉴市里的做法,对乡镇党委书记拟任人选由县委全会进行了票决。

(三)着眼于实现干部“能下能出”良性循环,积极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全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将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作为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改革用人机制的一个突破口,逐步拓宽干部“下”的渠道。市委制定下发了《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科学界定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明确了调整的原则、程序、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一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让无所作为的干部“下”。通过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政绩平庸的、排在末位的实行淘汰制。二是强化民主评议,让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下”。市委规定,凡是在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察确实不胜任工作的,免去领导职务。三是实行提前离岗退养,让年龄到限的干部“下”。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调整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7名,其中免职的5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2名。

(四)着眼于增强干部活力,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我市各级党组织以培养锻炼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为目的,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交流工作。根据干部的不同情况,在交流中我市重点把握了四种形式:一是实行任职回避交流。2002年县区换届领导班子调整时,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党群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检法“三长”按要求进行了回避性交流,共交流干部86人。二是进行区域交流。即市直单位与县区之间进行纵向交流,县区之间、市直部门之间进行横向交流,经济比较发达县区和经济落后县区进行互助交流,并注意把握正确流向,鼓励干部到艰苦、落后的地方和经济一线工作。三是进行换岗性交流。我市规定在同一岗位工作满10年以上的副职和5年以上的正职要进行换岗性交流,特别是加大了对掌管人、财、物及经济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四是推行培养性交流。根据部分干部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按照年轻干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机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纵向交流,以多种形式从上级机关交流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从市、县党政机关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省直机关上挂锻炼;以经历单一的优秀干部实行横向交流,使大批年轻干部在多岗交流中锻炼成长。(五)着眼于提高干部监督管理水平,着力构建系统的干部监督机制。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把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改进干部监督的方法,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一方面,突出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等形式,强化任前监督,坚决防止“带病提拔”。2000年以来,市委共对442名提拔任职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全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所有新提拔委任担任实职的处级干部实行了试用。通过实绩考核、日常督察、回复群众反映本人问题、谈话诫勉、警示教育、重大事项报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等形式,强化任期内监督,防止“带病上岗”。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离任监督,防止“带病离岗”。2000年以来,全市对60名单位“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查。依据审计审查结果,提拔任用的干部7人,留任21人,平级调动32人。另一方面,突出加强了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通过建立与执法执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聘任干部工作监督员、设立专线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考察追究责任制和任免责任制等一系列得力措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同时,加大对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方面的查处力度,近年来,市委先后4次组织督查组对全市各地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共纠正处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违纪违规事件132起,受到诫勉谈话的11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31人。

(六)着眼于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大担探索职级分离办法。为增强职级激励作用,稳定乡镇干部队伍,我市积极探索职级分离办法,将干部的实际职务与所享受的待遇级别适当分开,对任职时间较长、资历较深和实绩突出,但因领导职数、结构要求以及工作需要等因素不能提拔任用的干部,提高级别、留任原职。率先实行了乡镇党委书记职级分离新办法,制订了《关于解决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副县级干部待遇的有关规定》,结合永州实际,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为21名乡镇党委书记解决了副县级干部待遇。

(七)着眼于建立市场化配置人才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党管原则、组织考察、推荐和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企业领导干部由单一的委任制逐渐转变为以聘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等多种形式并举的任用方式,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明显提高,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1家市管企业面向全市公开招聘了总经理,占全市市管企业的39.7%。还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现已有17家市管企业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竞争职位192个,共有768人参加了竞聘。与此同时,我市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大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到目前止,全市已实行改革的事业单位3922个,改革面达78%,均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同时还采取转岗、退养、培训学习、停薪留职等形式多渠道合理分流近3500名职工。经过改革,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基本形成。

二、基本经验

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的进展和成效,主要经验和特点是:

(一)市委高度重视、认识明确,为顺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可靠保证。市委始终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加强了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从而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识上有高度,推进上有深度,落实上有力度。(二)全市各级党委大胆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增强了推进改革的创造力。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宏观把住,微观放活”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部门、单位对于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不一样的客观实际,大力支持探索,积极鼓励创新,突出特色。比如,我市大胆探索职级分离办法,走出了一条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的好路子。各县区委借鉴市里的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解决干部职级分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在突出调研工作的“龙头”地位,把加强调查研究,和搞好试点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推动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在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和落实之前,首先要深入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制订的改革政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同时,认真开展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并注意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完善改革政策,使之更具创新力和生命力。

(四)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有力的促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在总结各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市共制定出台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126个,其中市级26个,县区100个,有力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总的看,进展还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三个代表”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统一不够,导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不平衡。当前,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改革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从领导层来看,改革的主动性不够。有的怕改革出乱子,影响稳定而被“一票否决”;有的怕改革得罪人,自己丢选票;有的怕改革触及他人利益,而受到打击报复,因而顾虑重重,没有主动地去指导、协调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从管理层来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上荣下辱”、“官贵民贱”等传统观念影响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层干部特别是那些经过论资排辈“熬”上来的中层干部,不想、不愿同时也怕失去现有的职位和既得利益,在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组织实施改革的积极性不够高。三是从干部群众来看,参与改革的责任性不强。由于目前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够高,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个别地方甚至存在“职务内定”和“暗箱操作”现象,导致干部群众对一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可信度不高,因而在行使自己民主权利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影响了民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利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干部制度改革宏观指导不够,导致整体推进速度缓慢。一是制度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现有的一些制度中,有原则性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灵活性太大,可以变通的地方太多,致使下面难以执行或不执行。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到多大范围,面试评委怎样确定,群众“四权”落实到多大范围,何种程度才算是科学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中,虽然已经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立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实际执行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容易准确定性,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认定比较困难,成了干部能下的主要阻碍。二是改革经验及时转化为行政管理规范和法律条规不够。近年来,我市各地在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改革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办法和措施试点的多,全面推开的少,一些实践证明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没有及时总结上升为相关法律条规。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督查机制。由于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尤其对干部制度改革这项“软”任务没有进行硬性考核和督促,使整个改革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势必影响干部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整体推进。

(三)干部制度改革的整体配套性和协调性不强,导致推进深化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系统性不强。现在不少地方仍存在按年龄、性别、文化、党派等结构选配党政领导班子的情况,缺乏真正按能力选拔任用精明强干的领导人才。干部管理政策多散见于党内出的一些意见、规定、条例和通知中,单项制度多,系统性的法规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法规。如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和干部能上能下五个方面,就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二是干部制度改革各个环节之间不协调。如在三支队伍的人才之间、“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之间,市内外人才之间如何“架桥”,如何打破人才所有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没有新的突破;试用期制与有关选举的国家法律缺乏有效衔接,在实行任期制与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党委调整干部与人大选举、弹劾干部等方面,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缺少必要的耦合,执行起来难以适从。三是干部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配套。没有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没有与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改革相衔接。比如,干部交流如何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相结合,才能解决好交流干部的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干部“下”或“出”之后如何提供相应合理的社会保障,解决好“下”或“出”的干部的后顾之忧,为疏通干部出口提供了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组织人事工作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永州实际,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策与措施提出以下设想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动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人事干部的积极努力,而且要依靠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和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置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大局下去思考、去把握,进一步提高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继承、巩固与发展、完善与提高、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政策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等不靠、与时俱进,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大胆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突出重点,大胆攻坚,着力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针对性。一是在扩大民主方面有所突破。要把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仍然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任前公示制、任期制、试用期制、票决制等方法和程序,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得到有机结合和创造性应用。特别是要扩大票决制的实施范围,在进一步完善市委全会对县区党政正职实行票决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县委全会对乡镇党政正职进行票决。二是在干部能下能出方面有所突破。围绕解决干部“下”的标准、“下”的途径、“下”的去向等,进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制、辞职制和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形成“下”的良性机制。重点抓好干部任期制试点,抓紧制定领导干部因公辞职、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的实施办法。三是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努力提高通过公选产生的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总数中的比例,提高公选正职的数量。进一步改进面试方法,根据不同的职位特点和岗位要求,提出不同的资格条件,确定相应的测试方法。继续对县区科级领导干部实行“统分”结合的原则,减少公选成本,保证公选质量。四是在竞争上岗方面有所突破。坚持不懈地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妥善处理竞争上岗与组织任用的关系,注意调动因受岗位和年龄限制不宜参加竞争上岗年龄偏大同志的积极性,使其得到合理使用。五是在改进干部考核方面有所突破。研究制定《永州市党政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实施意见》,在继续抓好党政干部年度考核的同时,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实行届中、届末考核。研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制,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择优汰劣机制。六是在推进干部交流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行新提拔担任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跨县区交流任职,逐步实行市直部门跨部门、跨单位交流任职,重点对在同一岗位、同一职务上任职10年以上的县区和市直机关领导班子成员逐步进行交流。七是在加强干部监督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坚持和完善干部财产申报、离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谈话诫勉、向党组织回复反映有关本人问题等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切实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八是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国有企业逐步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推进经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事业单位重点推行聘用制,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

(三)巩固成果,完善提高,切实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效性。一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对改革的一些措施,已经成型的,及时将它从政策转化为制度,固定下来,以便长期坚持下去。比如我市的干部职级分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做法和政策规定已基本成熟,要及时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使之利于全面、有效的推行。对一些本身存在缺陷、操作性不强的制度,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完善提高。对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研究制订一系列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分配激励机制,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第二篇:关于永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永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扶贫开发是我们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深入了解永州目前扶贫开发工作现状,总结永州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发现和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永州扶贫开发工作步伐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督促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笔者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当地农户和移民搬迁户,对永州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新阶段永州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永州市现有新田、江华2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远、双牌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永县2006年列为省扶比照县,今年列为省扶县。2012年又有祁阳、东安、冷水滩、道县、蓝山列为省面上扶持县。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以自筹资金开展库区、深山区和移民搬迁扶贫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贫困人口从2007年底的61.65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52.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二点八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长1.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田、江华等五个国扶、省扶重点县地方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4.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7亿元。仅2011年,新田县扶贫办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市直扶贫工作队员蒋孔吉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市扶贫办获得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市熙可公司纳入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金融合作项目计划。在深入贫困地区及农户家中调查、座谈时,干群一致认为: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的惠民工程,是贫困地区的幸福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工程。没有扶贫开发的推进,就不会有今天贫困地区的发展。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重点加强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构筑良好平台。“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为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6亿元,其中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723处,新修维修三面防渗渠545公里,改善、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4362亩;新建人饮工程项目310处,解决了15.5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维修农村公路2195公里,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出行条件;架设输电线路896千米,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用电困难,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用电有了安全可靠保障;新建沼气池5163口,推广节柴灶3212个,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人口居住地的环境卫生状况;扶持贫困户建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解决了1117户贫困家庭的住房困难;扶持37个乡镇卫生院技术改造,添置医疗器械设备433台件,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

(二)实施整村推进,切实改善了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以五个重点县84个国定扶贫村、415个省扶重点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并通过争取和选派省、市直单位定点扶贫和引入群众参与式扶贫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理念,组织干群,集中资金,开展整修道路、土地整理、净化环境、植树造林和改水改厕等,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同时,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探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和经验。

(三)强化产业扶贫,着力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根据永州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粮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财政扶贫资金1.74亿元、建成了药材、楠竹、优质烤烟、优质水果、优质蔬菜、油茶、生姜、鸭鹅养殖和小水电等八大产业开发基地。培育规模龙头企业15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联接贫困地区农户10多万户,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近1亿元,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注重技术培训,努力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既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又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和劳务品牌。前十年,全市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317万元,举办科技带头人、村两委主干、村妇代会主任等各类中、短期扶贫培训班150多期,培训贫困农民31万人次,80%以上的受训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5万人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95%以上的科技骨干、村官受训后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和带领人。特别是实施“雨露计划”后,全市1462名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在扶贫政策的资助下完成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五)坚持社会参与,有效增强了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扶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2001年以来,全市共有国土资源部、中国诚通控股公司等2个中央直属单位(企业)和 7个省直单位进行定点帮扶,每个贫困村都派驻一个工作组,带思路、项目、资金、技术、信息进行帮扶。全市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企业扶贫、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各种社会扶贫资金总计达3.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48个,新修、维修道路1354千米,新修、维修水利工程1000多处,架设线路246千米,扶持产业或基地60多个,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当前永州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调查中发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偏多。按照国家农村贫困人口新标准(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五个重点县有84个国定扶贫村、415个省扶重点村,6个面上县140个省市贫困村中,还有贫困人口15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占农业人口总数的31.25%。这些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粮、缺水、缺致富门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用不起电、买不起农资、修不起房子。而且在局部地区,全市插花贫困已由点状分布向带状分布、带状分布向连片分布演变。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

(二)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返贫现象严峻。一方面贫困人口在减少,一方面返贫人口在增加,这是永州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基础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差,一遇天灾、疾病,极易返贫。加之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滞后,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仅近三年来,贫困人口集中的新田、江华等7个县,返贫人口就达19万多人。

(三)贫困问题与民族发展问题相互交织。永州境内有瑶、壮、苗等29个少数民族,人口57.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江华江永两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占该县总人口的60%、63.2%。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广,全市22个民族乡,有21个分布在新田、江永等 7县境内,52%以上的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与民族问题交织。

(四)发展差距仍然偏大。永州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人才劣势,使得资金、项目、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然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发展能力弱,债务普遍较重,缺乏“造血”功能,使其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继续拉大的趋势。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因为贫困,仍有一些适龄儿童失学,有的读了小学、初中后便外出打工,很多村40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

(五)扶贫开发投入凸显不足。永州仅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省定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能享受到的国家扶贫政策十分有限。加之永州市、县区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一般预算收入少,地方财政扶贫配套资金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自身增加财政投入更是困难,缺少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由于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中,永州尚未列入划定的罗宵山、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中,扶贫开发财政支撑矛盾更加突出。

三、对推进永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强化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永州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进一步强化领导,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和扶贫方式,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定期督查机制和合理的考评体系,确保“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制定扶贫开发战略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具体部署及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永州实际,科学制定永州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具体的实施计划。在编制新一轮扶贫规划中,要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加大财政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积极争取永州市纳入国家扶贫开发片区规划范围或争取我省建立九嶷山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将永州辖内22个民族乡纳入湘西开发扶持区域,为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三)切实完善扶贫开发投入长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广泛动员积极鼓励机关单位、相关部门、各类企业、农民群众、社会其他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调整充实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级别人员配备上力求与省、县相一致。市县区级财政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支出增幅,通过财政贴息、项目扶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行业扶贫资金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延伸,向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覆盖。适当提高贫困地区、移民区相关扶持和扶贫补助标准。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

(四,突出抓好扶贫开发主导产业。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完善创新扶贫开发推进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自下而上创新整村推进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倾斜贫因地区帮扶。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六)加快制定永州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根据永州扶贫开发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序开展制定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的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永州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或办法,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作者单位:永州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第三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材料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积极推进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10年,我们在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两推竞聘”和基层党组织领导职务直选为契机,精心组织,坚持原则,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市直医疗系统共有职工8000多名,直属14个单位(不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其中正县级单位7个,副县级单位5个,正科级单位2个;聘任选任前领导班子成员78人,其中正县10人,副县55人,正科13人,平均年龄48.7岁,78名领导干部都已在同一岗位任职5-10年,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班子建设显得缺乏生机与活力,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制约了医疗卫生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市领导高度重视,市直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极为关注。为此,我们在2010年年初积极主动向市委汇报,决定在市直卫生系统启动新一轮领导班子成员“聘任选任”,着力推进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组织领导,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为了确保市直医

1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聘任选任工作顺利进行。局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市直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聘任选任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报经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同意后实施。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领导多次深入卫生局和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调研、指导,全程参与整个聘任选任工作,为聘任选任顺利完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人员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为实施聘任选任工作构建了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这次改革对象都是单位领导干部,留任与否,直接涉及到切身利益,一人一事处理不好,都会影响整个改革进程,影响到单位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把宣传发动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把上级精神、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一名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群众,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选好班子、聘好班子上来。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5次,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市卫生局先后召开各单位班子成员参加动员会、专班人员培训会、工作指导督办会等专题会议13次,各单位也分别召开宣传动员会、工作专班会34次,支部书记会65次,真正做到了层层发动,广泛宣传,为群众积极踊跃全程参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规范操作程序,力求改革有新突破。在整个领导班子

聘任选任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打破干部队伍中“跑官要官”、“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无错不下,下必有错”等陈旧落后甚至错误思想,坚持“一把尺子”衡量人、“一个标准”选拔人、“竞争上岗”使用人,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一是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入围标准。这次按照任职资格条件有9名领导干部因年龄原因主动申请不参加聘任选任。任职资格的公开性维护了聘任选任的规范性;二是明确各单位领导职数,在控制领导班子成员职数上有突破。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领导职数选拔干部,不搞超职数配备、超条件凑数,聘任选任后还有三个单位空缺了3名领导职位,做到了“宁缺勿滥”。三是大力推行量化评价,在公开、公平、公正选任用人上有突破。首先是在入围环节上对原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得票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超过三分之一的,不能纳入入围人选;其次是在推荐环节上不搞一刀切,规定组织考察和领导推荐对每位竞聘人员评分应有所不同,最高为20分;其三是在竞聘环节上设定最低分数线,组织考察、领导推荐和群众推荐三项得分之和低于70分、原班子成员低于50分的直接落聘,并当场公布竞聘结果。四是统一了选拔任用程序,在竞聘或直选上有突破。行政领导实行“两推竞聘”,党组织领导实行“两推直选”,即行政领导由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差额竞聘,党组织领导由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党员大会差额直接选举,并通过“两推”产生候选人再参加竞聘或直选。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

子聘任选任中,共有110名干部参加竞聘或直选,其中89名干部当选,落聘或落选21人,新进班子17人。

(四)充分尊重民意,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一个干部的政治品质、思想素质、工作业绩,群众最了解,最具有发言权。在整个聘任选任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尽可能表达了群众意愿。一是组织群众参与度,落实民主推荐。严格坚持提拔干部必须进行民主推荐程序,未经民主推荐不列为考察对象。在操作过程中,对推荐对象事先不画圈圈、不作暗示。在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先后组织了三轮推荐,即大会推荐、座谈推荐和实名推荐,共组织1800多人参与民主推荐。二是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任用公信度。广泛推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和任前公示制,更好地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聘任选任工作结束后,所有聘任选任的干部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复议。三是发扬党内民主,把好用人决策关。在干部任免问题上,局党委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对候选人集中审议,严格把关,实行党委成员票决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避免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

三、几点启示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本次聘任选任共选拔、充实、调整正县级领导干部12人,副县级领导干部58人,正科19人,系统内部交流4人,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5岁左

右。通过聘任选任配齐配强了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健全了基层党组织,提高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可,其积极意义和社会效果已超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预期效果,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一)领导班子成员选任聘任是适应医疗卫生改革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要把人选准、选好,关键在于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而建立一种机制,出路在于改革。推行领导班子成员聘任选任,把竞争择优机制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中来,通过平等竞争,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二)领导班子成员聘任选任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的有益探索,是坚持党管干部同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最佳形式。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全程参与整个聘任选任过程,特别是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制定了科学、规范严格的实施方案。在推荐考察中,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全程参与。在竞聘、选举中现场指导,严格把关,始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任用人标准,既不降格以求,又不求全责备,很好地实现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

(三)领导班子聘任选任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行为示范,有利于激励广大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开竞聘领导干部,把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由组织选拔变成自荐、群众推

荐和组织选拔相结合,为干部展示自我才能提供了机遇,为公平竞争提供了舞台,切实增强了干部的竞争意识。聘任选任工作表明:要想自己有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努力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素质,锐意进取,勤奋工作,做出实绩。这种干部选拔任用形式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营造了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进取氛围。

(四)领导班子聘任选任是群众了解党组织工作的“窗口”。它打破了选任用人上的神秘化和封闭状态,使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创造了党组织和群众积极配合参与的民主环境和氛围,使党组织和广大群众能够运用同一标准对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每一名领导干部的最终当选与落选都兼顾了组织意愿和民心背向。

(五)领导班子聘任选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发现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通过公开竞聘,不仅使一批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配齐配强了班子,改善了班子结构,还有利于各级组织从广阔的视野中发现和掌握优秀人才。有的干部虽然没有最终当选,但是经过考察了解,大多数入围干部综合素质较高,在本单位表现较好,进入了组织的视野,这为进一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后备干部管理工作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篇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李军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第二个,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第三个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

一、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对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专门有一段话: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干部队伍。在这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部署。第一个方面,提出来干部人事工作的重大任务,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第三个方面,提出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个方面,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选人用人一定要有公信度,群众要公认。

第二个方面,搞好干部的选拔、干部的考核、干部的管理和干部的培训等重点工作。第三个方面的措施,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要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到党政干部队伍的渠道。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大问题,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的部署和安排。

二、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下面来讲第二个大问题,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面,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一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组织工作就要及时跟进,没有组织工作的保障,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这一条组织路线的执行和落实政治路线的人,政治路线就会落空。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同时要形成一个干部选拔和任用的科学机制,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聚集人才。

在干部人事队伍建设里面,要多一些围着科技创新转,围着国家发展转,围着人民幸福转的干部,尽量地少一些围着领导转,围着酒桌转,围着家人转的概念。

我们的围绕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转的干部有很多典型,如罗阳同志,罗阳同志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也是航母舰载机歼-15的项目总指挥,他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党的干部,在2012年11月25日在完成了航母舰载机的项目之后,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壮烈殉职。他领导的歼-15的项目小组,在短短的时间以内就完成了西方很多人预测的我国要再过两、三年才能够实现的歼-15的着舰起飞的科研项目。在这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我们的航母上面进行试验的时候,罗阳同志总是呆在距歼-15落舰只有一二十米远的地方来观察歼-15是怎么着舰的。

所以他的心脏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气流的振动,再加上他工作劳累,所以航母舰载机的成功着舰,凝聚了他的心血、智慧,乃至于生命。像这样的干部越多,我国的科学发展就会发展得越好,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也会落实得越好。所以选好干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这样的目标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我们选不好干部,甚至于说选出来了一些腐败干部,对我们党的事业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要为我国的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政治制度竞争力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需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干部选拔是不是民主、是不是有公信力?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于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苏联巨变前夕,苏联科学院做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

示:老百姓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利益的高达85%,所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是选人缺乏公信力,老百姓已经不相信它选拔出来的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的水平和公信力,能够增强政治制度的竞争力。

所以干部制度的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强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我在这里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于2008年3月的时候,在全国做过一个民意调查,就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对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大规模的民意调查,这一个民意调查遍及全球24个国家,最后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在上述两项的排名当中都位居24个国家的首位,我国的人民充分肯定我国的前进方向和对国民经济的满意程度,满意率分别高达86%和82%,而美国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只有23%和20%,而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表示满意的人数也只有30%左右。所以在这一个民意调查出台之后,很多国家的政要大出大家的意料之外。

美国当时的总统小布什表态抵制奥运就是得罪全中国人民,所以他表态要出席北京奥运会,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国家首脑也表示要出台北京奥运会。

所以人民群众对你这个国家是不是满意,对你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不是满意,对你选拔和用人是不是满意,决定你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途。所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人事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人事工作当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特别是在2000年中央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之后,我国明确了党政干部、国有企业干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干部人事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2009年的时候,中组部又颁布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划纲要》,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一把手”、“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部竞争择

优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小圈子当中选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当中选人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们在干部的任用当中重选拔,轻淘汰退出,所以干部能上不能下,缺乏一个健全的不称职干部的淘汰制度。同时,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下还不够有力,特别是在干部的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在选人用人方面,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对这一些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在某一些地方、某一些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用人腐败,整治工作任重道远。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下面来讲第三个大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我国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要推动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分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所以,在这一个目标里边,我们有20个字。

第一个是广纳群贤,广纳群贤就是要创新识人、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形成一个群贤必至,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二个,人尽其才。人尽其才就是要因事择人、量才任职,把最优秀的干部配置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去,让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舞台。

能上能下,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退出机制,做到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身份能官能民,使干部队伍实现良好的新老交替,优进劣退,形成这样一个制度化的机制。

公平公正,要保证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的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地选拔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充满活力,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是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选拔干部不光是一把手和其他领导干部的责任,更多的要让干部、群众广泛地参与进来;第二个目标,健全竞争择优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三个方面,完善干部的管理制度,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第四个目标,要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有效地遏制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第五个目标,深化分类分级管理,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坚持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邓小平同志讲过:“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体现。用人权是重要的执政权,放弃党管干部就意味着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所以,党管干部是我们要坚持的一项原则,但党怎么样管干部?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党管干部并不是党委的一把手管干部,更不是党委的一把手去管理干部的任用等等。党管干部要管什么呢?要探索党管干部的有效实现形式,党委重点要管用人的宏观政策,管用人的标准,管用人的程序要规范,而不是具体地去管用什么样的人。

第三个原则,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提出来了德才兼备,但当时事实上是把知识化作为了干部任用的重点,因为当时干部队伍当中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但发展到现在的时候,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知识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地提出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往往容易妨碍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特别是要重视考察干部的德。

考察干部的德有很多方式,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通过正反双向测评干部的“德”的方式就非常有效。什么是正反双向测评呢?首先是正面的测评,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正向测评,正向测评他的德,同时还反向测评,针对干部的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列出大局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反向测评。从反面来看他的道德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一个反向测评往往能够认真地核查出来干部的实际的德的情况。

第四个原则,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原则。我国在这几年大力地推广了竞争择优方式,从2008年到2011年,我们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厅局级、处级、科级干部多大28.7万名,并且竞争择优的工作由科级、处级逐步地向着局级、副部级的领导岗位延伸,由党政机关向企事业单位拓展。有些中央部门的副部级的干部也是 篇二:2014.9.2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13年12月02日08:09 来源:人民日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对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要求

《决定》提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的新概括,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要求。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把它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局下去认识、去审视,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干部工作需要充分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但必须明确,这种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党管干部水平,更好地为党选拔优秀人才,决不是放弃党管干部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每一项措施,都应有利于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而不是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着眼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习近平同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正确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新时期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对这一标准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就指明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着力点。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使各级干部都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水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很强,必须科学设计,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选人用人机制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管用,就是改革措施的推出要服务于选准用好干部的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遵循干部人事工作规律,坚持形式服从内容、过程服从结果。简便易行,就是改革制度的设计要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既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此,要正确处理继承干部工作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尤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发现和使用干部。要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改革措施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重大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要加强制度统筹,既着力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又有效防止制度繁密现象。要注意各项改革措施的衔接和配套,重视抓好已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把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完善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修订好干部任用条例、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等,努力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决定》提出,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

别的责任。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主要是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一方面,要改进民主推荐、测评方式和程序,增强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在干部工作中发扬民主,不仅体现在投票推荐上,而且体现在个别谈话、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等各个方面,体现在酝酿动议、考察预告、沟通协商、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对待票数,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组织平时掌握的德才和实绩情况对照起来分析,综合考虑确定人选。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而得票相对较少的干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保护的一定要保护,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现象。

二是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职位、范围、规模,坚持选拔任用条件和资格,改进选拔程序和方法,严格组织考察和把关,加强纪律监督,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防止把严肃的干部工作搞成选秀,坚决纠正唯分取人现象。

三是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根据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和票数权重,避免一刀切。选任制干部即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适用选举民主。委任制干部即各级党政机关的部门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适用“实绩晋升”。这一层面干部的选拔,主要是扩大提名、考察环节的民意收集和决定环节党委(党组)内部的民主,不能把竞争性选拔作为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

四是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总体规划。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尤其要放到基层、艰苦岗位去磨炼。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划线,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

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要据此改革实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导向,促进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实行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考核。改进德的考核办法,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检验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主要看是否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要把考察识别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健全到基层干部群众中、从履职过程中考察干部制度,完善通过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了解干部办法,建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制度,增强考核全面性和准确性。

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体制保证,有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首先要深刻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决定》强调,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是人才工作重要理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趋势。这不仅不利于把大批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而且易激起社会“仇官心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一些年轻干部破格提拔习惯性质疑,从深层次上折射出社会公众对社会流动不畅的焦虑。因此,必须着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大力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让社会各阶层人员都有通过平等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通道。

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当前推动基层各项事业改革发展,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才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学校、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机构和艰苦岗位人才匮乏、留不住人、人员素质整

篇三: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专题汇报

金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专题报告

市委组织部: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通知精神,近期,我们对十七大以来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几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5+1”等法规文件和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全区工作大局,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1、规范推荐提名方式,严把干部选任工作的第一道程序。规范干部提名方式是保证推荐提名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干部推荐提名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由组织部门根据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提名。当全区中层领导班子职位出现空缺时,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安排,成立干部考察推荐工作组,在全区范围内进

行民主推荐,推荐工作结束后,由区委组织部汇总推荐结果,经部务会研究后,提出考察对象建议人选。二是由区委组织部负责征集区级有关领导的意见,由他们根据空缺职位进行推荐。干部调整前,区委组织部要分别征集区委书记、副书记、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区委各常委以及区政府各副区长的意见,由他们针对中层领导干部空缺职位提出意见,区委组织部对推荐情况收集汇总后,再结合提名人选在基层单位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结果以及是否为后备干部等情况,经研究后,才能作为考察对象建议人选。三是区级中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或者干部自已向组织部进行推荐。区委组织部在收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推荐人选在基层单位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结果以及是否为后备干部等情况,经研究后,也可作为考察对象建议人选。从干部初始提名情况来看,由于畅通了提名渠道,提名人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大地提高了全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

2、实行票决制,有效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以及我区领导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在借鉴其他区县经验的基础上,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委员意见后,我区先后制定了中层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区委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工作程序及相关配套制度,对全委会召开和全委会闭会期间票决干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区制定了《宣州

市金台区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实施办法》,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利交给各常委,由各常委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区委换届以来,先后对58名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党政正职拟任人选通过全委会闭会期间征求委员意见的方式进行了票决,对120名副职拟任人选通过常委会进行了无记名票决。通过调整,一批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中层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谈话制度。凡经区委研究,拟提拔任用的中层领导干部,在正式发文任命前,都面向社会进行为期7—15天的公示,广泛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拓宽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在公示期间无不良反映、决定任职的干部,由区委领导及纪检、组织部门领导分别进行了任前谈话和廉政谈话。换届以来,先后召开干部大会两次,对140余人进行集体任前谈话和廉政谈话,对其在新岗位工作提出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及早打招呼,防止干部“带病”上岗。

4、干部交流工作稳步推进。在干部交流工作中,我们坚持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全区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在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干部交流。把需要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 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发挥干部特长;在一个地方或部门工作时间较长;在原籍、出生地、生长地任职而需要交流的领导干部,特别是热点部门和岗位上领导干部的交流工作,作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效能,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近几年,我区不断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力度,共有57名领导干部在街道、乡镇、区级部门之间进行了交流。经过交流,对促进广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边远和山区乡镇领导干部的交流,对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改进干部考核体系,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

1、建立健全考核工作办法。结合我区实际,根据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和省市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印发了《宣州市金台区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逐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体现工作实绩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地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实现了目标责任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为加快我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坚持考事与用人相结合,制定了《金台区运用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结果管理干部试行办法》,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于考核优秀的干部,在

干部提拔时优先考虑;对于考核基本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对于考核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加大调整力度,实行“末位淘汰”,必要时予以降职使用。近几年,先后对7名因工作不力,组织纪律性不强,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部门、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逐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

(三)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近年来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区根据中央、省、市委的有关规定,实行了领导干部诫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管理制度,使干部监督工作得到了加强。一是推行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协调纪检、组织、政法、人事、编办、计生、信访等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分析干部监督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干部监督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促进干部监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实行审计制度。根据《审计法》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坚持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审计制度,对发现有违犯财经纪律或给本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人员不得提拔使用,并视情节给予处理。换届以来,我们先后对7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审计和离任审计。三是妥善处理好涉及干部工作的各类来信来访。近年来,共受理信访件18件,接待群众来访25人次,接听群众举报电话

篇四:《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办发[2009]4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办发[2009]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中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对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规划,是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改革措施和制度规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努力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共中央办公厅

2009年12月3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2010—2020年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200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干部人事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制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

(二)基本目标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环节充分发扬民主,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和落实。

——健全竞争择优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广开举贤荐能之路,选人用人渠道进一步拓宽,选拔任用方法进一步完善,竞争性选拔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各类人才公平竞争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健康成长的生动局面。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干部考核科学规范,评价客观准确;流动渠道畅通,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约束严格,权力责任统一;激励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形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鼓励干事创业的有效机制。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用人行为规范,工作责任明确,监督制约有力,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深化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科学分类、分级管理、调控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

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项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政干部制度改革要抓住以下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明确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规范提名形式、提名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责任,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和监督。2010年制定和实施试行办法,逐步形成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二)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认真实行并不断完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试行)。2012年前在省、市、县全面实施。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 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探索地方党委差额票决干部办法,2012年前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认真总结经验。

(四)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

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坚持标准条件,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完善程序方法,改进考试测评工作,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质量。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五)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

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 2 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2012年前继续开展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

(六)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

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畅通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渠道。注重从优秀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中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要保持半数以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成员。注重从县、乡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和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

(七)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完善干部职级晋升制度,探索依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晋升职级的相关政策。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强化职级在确定干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2012年前制定和试行干部职级晋升和管理办法。

(八)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

合理界定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规范调整的原则、程序,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拓宽干部调整后的安排渠道,完善相关保障性配套措施。2012年前制定实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并进行试点,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九)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

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探索试行拟提拔干部向组织报告本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情况、本人涉及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情况、公示中群众反映问题的有关情况及其他方面廉政情况的制度,2012年前进行试点,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行。

(十)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畅通电话举报、信访举报和网络举报渠道,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巡视力度。健全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等用人问责制度,落实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责任制。到2012年,用人上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长效机制。

(十一)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

适应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求,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范围。实行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探索干部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信息向社会公开制度,适时发布干部工作政策法规、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情况及其岗位职责要求、考察对象或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干部选拔任用结果、选人用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等。建立党委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3 坚持和完善干部工作社会评价制度。到2012年基本实现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整体推进任务

在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项目的带动下,逐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整体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

(一)健全选拔任用机制

1、完善民主推荐制度。探索建立民主推荐职位预告制度。健全不同类型、不同职位干部民主推荐的办法,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改进民主推荐方式方法,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结果,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干部近年考核评价情况、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考察人选,既要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数高低取人,注意保护真抓实干、坚持原则、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干部。

2、改进任职考察工作。完善干部德才考察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完善考察预告制度、考察对象公示制度。坚持差额考察,落实延伸考察,增强考察准确性,防止失真失实。

3、规范酝酿和讨论决定程序。完善干部选拔任用酝酿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用前,要经书记与副书记及分管组织、纪检等工作的常委共同酝酿,并征求同级分管领导的意见。实行讨论决定干部向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预告制度。完善人选介绍内容,改进介绍方法。规范讨论决定干部的程序和方法。

4、完善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期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丰富公示内容,改进公示方式,推进媒体公示。探索扩大公示对象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间的管理,严格试用期考核工作。

5、规范干部破格提拔办法。坚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干部。制定出台干部破格提拔办法,明确破格提拔条件,规范破格提拔程序。

6、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适当扩大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创造有利于选举人表达意愿的环境和条件,切实保证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

7、建立党政机关部分职位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研究制定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明确聘任职位,规范聘任条件、程序、待遇及聘期管理等。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1、建立岗位职责规范。根据岗位的性质、任务和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标准,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实行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规范干部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考核。综合运用平时考核、考核与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等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4

3、改进考核方法。完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法。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整合考核信息,注意综合运用巡视、审计、统计及部门(行业)专项考评等结果。根据考核任务和考核对象,合理运用考核方法。

4、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和通报制度。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信息库。

(三)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1、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严格执行任期、连任限制和最高任职年限的规定。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法定任期内职务变动,保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稳定。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任期考核。探索扩大任期制的适用范围。

2、完善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推进上下级机关干部交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交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党政机关内部管理人、财、物和执纪、执法等岗位干部的定期轮岗制度,推进机关干部跨部门跨单位交流。坚持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培养锻炼,规范和改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改进交流人选产生方式。坚持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完善公务回避办法。

3、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培训实效。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组织调训制度,规范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生成、自主选学、考核评估和资源整合等机制。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健全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管理办法,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和管理办法。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探索增设新的职位类别。

5、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完善干部双重管理办法,科学界定双重管理的标准和范围,合理划分主管方与协管方的权限和职责,进一步理顺干部双重管理体制。

6、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加强上级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推行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建立健全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探索有效发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7、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干部任用前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用人行为。探索实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制度。探索有效发挥巡视工作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作用的途径 5 篇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特训系列之申论

模拟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据《学习时报》报道,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答该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之一。请问应该怎样理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李源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四中全会《决定》专门进行阐述和部署,充分说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极端重要、极为紧迫。第一,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第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第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不仅要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而且要应对激烈的思想竞争、制度竞争、政治竞争。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

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制度保证。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记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指导原则?

李源潮: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在改革中,放弃党管干部原则就等于放弃党的领导、放弃党的执政地位。其次,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建设方向。科学化,就是遵循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理论、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就是逐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制度化,就是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第三,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这抓住了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第四,要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竞争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

记者: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近年来查处的用人腐败案件,很多涉及这一环节。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李源潮:按照《决定》要求,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推荐环节的改革,一要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更好地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真实意愿。二要全面分析民主推荐结果,不简单以票数决定干部任用,防止误用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的“老好人”。三要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四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五要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让干部公平有序参与竞争。

记者: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普遍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如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李源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调查中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下一步,将继续把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一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对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机关中层以下领导职位除特殊岗位外逐步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形式。二是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进一步扩大民主,促进好中选优。三是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

量。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防止选用夸夸其谈的“马谡”。

记者:党内外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非常关注,将采取哪些有力的举措?

李源潮: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既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决定》明确提出,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我们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确保实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一是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三是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经过努力,要使全党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都有提高。

2.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老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在按这个道理办事。在一些人眼里,老实人竟成了“傻瓜”、“无能者”的代名词,似乎吃亏是理所应当的,老实人不吃亏谁吃亏?这说明:不让老实人吃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把老道理再摆一摆,并努力拿出一些办法来。

(1)隋志达是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普通一员。去年 4月,全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17个村检查完后,大家在一起商议。隋志达当头一炮:“只有两个村达标。其他都得返工!”在场人员面面相觑,有几个村支书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虽然不大情愿,15个村还是按照隋志达的要求返工。“这一较真,效果还真是不错。别的办事处一个月才完成,我们两个周就完成了。”负责这件事的办事处纪委书记任庆远说。

隋志达看到有的地方垃圾桶有碍观瞻,有的商家却没有地方做广告,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一下?他想了个办法:联系商家把广告牌做在垃圾桶前面,这样既遮挡了垃圾桶,又做了广告,一举两得。这个办法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

“这个人工作很踏实、很用心,就是特别爱较真儿、认死理,跟人交流也没有技巧,说话特别‘艮’。可能是这个原因,以前每次评奖树优时他都不能当选。”韩青介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办事处制定了《关于建立全体机关、基层干部业绩档案的决定》,每逢评奖树优,一般不再开展测评,只提取相关数据,有效地防止了“有功不赏”现象的发生。自此,隋志达凭业绩,连年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出色的表现也带动了城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隋志达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建立科学评价干部的机制非常重要。”临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祁学兰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2)“计生办与外界交流少、人不熟,我能当上民政所所长靠的是‘公开竞聘’!”1月 11日,茌平县乐平镇民政所所长李吉银说起镇里的“用人新政”深有感触。6个月前,李吉银击败7名对手,走上这一职位。

“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我们推行‘公开竞聘’,目的是给每个人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最适合的岗位。”乐平镇党委书记刘健告诉记者,去年 7月,他们拿出民政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等 28个中层岗位,面向全镇170多名机关干部“招贤”。年龄限制打破了,身份、学历放开了,谁报都行,报啥都中,通过公开演讲、现场打分,28位“千里马”从91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在推行“公开竞聘” 的基础上,乐平镇还实行了“政绩公示”,将 60 项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个站所、每名干部,在镇驻地醒目位置设置了 23 块公开栏,将考核结果定期“亮相”。

“拉出来遛遛”、“阳光下晒晒”,群众成为干部政绩的评判者和干部去留升迁的决定者。去年,乐平镇有7名“不称职”的村干部被取消评优资格,1名所长被“黄牌警告”,30多名干事创业的干部受到表彰。

乐平镇的干部精神面貌为之大振:干好事干成事就有“奔头”!

(3)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住宅楼拔地而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伸向远方;红瓦、白墙下,老人怡然自乐,孩子追逐嬉闹。记者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侯家村采访时,看到了一派悠然自得的农家景象。

侯家村曾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2003年侯新林被选为村支部书记,面貌大变。

1996年,镇里推广冬暖式大棚,侯新林建了两个。当年蔬菜行情不好,其他村民第二年都放弃了,侯新林坚持下来,两个大棚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

镇上及时培养这棵好苗子,吸收他加入了党组织,后来村里又选他当了支部书记。侯新林出资带村民到寿光参观考察,对村民建棚、供苗、管理、出售整个环节实行系列化服务,村里建起300多个大棚,年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

3 年来,沙镇先后有 56名老实肯干的致富能手被发展成为党员,23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东昌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华认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

让那些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得到提拔和重用,让他们有为更有位。这样,老实人才不会吃亏,光说漂亮话不做漂亮事的“老好人”才没有市场,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一些县市委书记说,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有待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简单地以票取人现象,以及简单地把干部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探索和解决。

3.2009年底,历时半年多的b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部完成。在这次改革中,b市2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然后再重新竞争1127个正副科级领导职位。近日,记者通过对b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以及数位竞岗人员的采访,着力重构此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揭示此次改革对b市干部人事制度和官场生态的影响。

据b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此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端于河北省从09年2月份开始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省委张书记在今年2月份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痛批了“少数干部”的不良作风,要求“决不能碌碌无为地守摊子、保位子,几年下来面貌未改、江山依旧”。

据了解,b市这次改革之前,市直机关中层干部出现了老化的现象,竞岗前的平均年龄是43.3岁。很多单位的中层干部长期在一个处室工作,存在着暮气较重、动力不足和“中梗塞”等问题。

“我实在是想挪一挪位置了!”参与竞岗的王敏47岁,他说出了很多中层“老”干部的心声。1995年,王敏来到市委组织部干部信息处工作,一干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王敏的职务从科员升为正科。在这次竞岗中,王敏成功竞上了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

今年50岁的艾通泉在市政府办公厅监察室主任的职位上已经呆了五六年,但是当初他并没有想到其他科室交流一下。“第一个是自己的年纪有点大了,第二个自己对于监察室的业务非常熟练,而且也有一定的成绩。”艾通泉说道。

截至日前,b市61个单位全部完成了竞岗任务,在1127个竞岗职位中,758名科级领导干部竞岗留任,369名干部通过竞岗提任科级领导职务(正科级197、副科级172),占竞得职务人数的32.7%,还有71名科级领导干部因年龄较大或群众威信较低等原因落选。

“通过这次竞争上岗,使‘能者上,庸者下’。而且这次竞岗经过了普通工作人员的投票,从而使上者服众,下者服气。”b市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说。

第五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干部队伍建设步伐

去年以来,吴起县以县乡党委换届为契机,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党管干部工作,全县干部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一是坚持综合研判。我县坚持在换届、干部调整动议前和考核时,采取听取汇报、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分析评价等方式,围绕领导班子结构、运行情况、整体功能、班子成员履职情况、存在问题和科级领导干部个性特点、特长优势、胜任岗位程度及存在和潜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研判,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规范选人用人程序。继续规范完善干部提名办法、考察、任用等程序,并制定出台了《吴起县关于全面推行党委全委会、常委会讨论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票决制的意见》。突出对干部德的考察,坚持把德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首要标准,不断优化干部德的考察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考察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实际能力,积极探索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方式,结合乡镇换届,在全县大学生村官中公开选拔了2名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副职。同时,在卫生系统公开三个医院院长职位,-1-

通过组织报名、考试、答辨、考察、酝酿和讨论决定等程序,将3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探索出了一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新路子。

二、着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围绕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研究制定《吴起县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积极抓好主体班次学习、开办“吴起大讲堂”和“吴起党员干部论坛”,开展“专家学者基层行”、“精英培训”等培训活动,共培训各层次干部2300人次。

三、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编制《吴起县2012—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五带头五促进”活动,引导各行业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带头为吴起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深入推进人人技能工程,不断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今年上半年,共向联办院校输送农村优秀青年和初高中毕业生168名,培训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员90名,培训机关干部220名,培训农民1300人次。全县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

下载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和方法 问题 (一)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基础。规范初始提名行为,是......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动力蕴藏在民意当中中组部部长李源潮19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章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

    关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大学生假期打工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商学院实习报告 关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大学生假期打工情况调查报 告 2011年的暑假,我针对我的家乡湖南永州市祁阳县的大学生的假期打工情况做了一个调查。我采取的是口......

    永州市卫生统计

    各位领导、同志们: 承蒙省厅和各市州的关爱和支持,一年来,永州市的卫生统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先进地、州、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今天,受大会委托,现就永州市卫......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汇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汇报近年来,我局干部人事工作在xx市工商局党委和xx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分局中心工作,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完善制度、加强......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 发布时间: 2011-09-0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来自中央组织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厅局级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发表日期:2008-6-26梁妍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就,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攻坚部位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总结和研究。一、单......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上下功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