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青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225号
《青岛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已于2012年12月18日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新起 2013年1月21日
青岛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环境的危险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四条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危害和治理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属于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治理难度较大、又无可靠措施确保安全运行,且15日内不能整改排除,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因外部因素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国家、省对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
第五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专家咨询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及时协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七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依照本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二章 排查治理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行业自查指导标准,编制与岗位、工艺、设备相适应的事故隐患排查标准,明确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的主要范围和具体内容。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明确排查、建档、报告、治理、监控、举报奖励、资金保障及使用等工作要求及相应责任,并组织落实。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重点围绕本单位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监控设施以及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事故隐患日常排查工作。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必要时邀请专家参加,开展事故隐患全面排查或者专项排查工作。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冶金、船舶修造、海洋捕捞、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以下统称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每月至少组织1次全面排查或者专项排查,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每个季度至少组织1次全面排查或者专项排
—2—
查。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出的一般事故隐患,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排除;对重大事故隐患,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整改:
(一)根据整改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专家依据有关标准和办法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及周边环境情况、整改难易程度,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三)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的目标与任务、方法与具体措施、负责机构、人员与职责分工、经费与物资保障、时限与要求、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四)落实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 对确认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同时报送风险评估报告和治理方案。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收到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并采取责令停产停业、设臵安全警示标志等应急管理措施。
第十五条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期间,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定期听取治理情况汇报,保证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所必需的资金和物资条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或者通知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臵警戒标志,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的要求,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详细记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发现日期、基本情况、类型等级、治理情况等内容,并妥善保存。一般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至少保存1年,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至少保存3年。
第十八条 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
—3—
况进行逐月和逐年统计分析,并分别于次月5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通过青岛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将统计分析情况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逐季和逐年统计分析,并分别于次季首月10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通过青岛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将统计分析情况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时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存在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
(二)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并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三)承包单位、承租单位负责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非因承包、承租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隐患,由发包单位、出租单位负责治理,承包单位、承租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对监管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落实。
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治理或者限期整改,及时跟踪了解治理情况,并根据需要组织核查。
第二十一条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和途径,受理事故隐患举报。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受理事故隐患举报后,应当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
—4—
监管档案,记录获知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信息。
区(市)安全监管部门每月将信息汇总整理后报送市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每月将信息汇总整理后报送上级部门和同级安全监管部门。
市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信息系统,接受、汇总、分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及时抄告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 对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或者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危害后果严重的,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拖延或者拒绝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实行挂牌督办。事故隐患治理的监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由安全监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实行挂牌督办。
第二十四条 负责督办的有关部门对承担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的单位,应当下达包括以下内容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指令书》:
(一)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
(二)事故隐患的类型;
(三)法律依据;
(四)事故隐患治理相关责任单位;
(五)事故隐患的治理要求和治理期限。
第二十五条 对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在治理期间,仍然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须经专家论证或者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评估认可,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安全,方可进行。
第二十六条 对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应当于期限届满前10日内向督办部门提出包括延期的原因、延期的时间等内容的书面延期申请,经督办部门同意后方可顺延相应期限。
第二十七条 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包括以下内容的评估报告:
(一)事故隐患基本情况,包括名称及由来、类型、所处位臵、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相关图片资料等;
(二)事故隐患的评估方法;
(三)事故隐患的危害因素、程度、影响范围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分析;
—5—
(四)治理措施及防范措施实施效果;
(五)评估结论;
(六)其他相关内容。
承担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的单位为政府指定部门的,由该部门负责评估。
第二十八条 经评估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下达《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指令书》的督办部门提出恢复生产和摘牌销案的书面核销申请。书面核销申请包括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治理方案、治理效果及对治理情况的评估报告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督办部门收到书面核销申请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审查验收。审查验收合格的,督办部门向作出挂牌决定的政府或者部门申报,办理摘牌销案手续,恢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审查验收不合格的,督办部门依法责令其继续治理;继续治理完成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督办部门依法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监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事故隐患日常排查和全面排查或者专项排查工作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报送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监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生产经营单位
—6—
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事故隐患,未按照规定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治理的;
(二)对在排除事故隐患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未按照规定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或者未组织进行风险评估,或者未制定并落实治理方案的;
(三)对重大事故隐患未按照规定报告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
(四)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未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
第三十三条 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7—
第二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及治理办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及治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分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及治理,最大限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公司下属各项目经理部。
第二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界定和分类
第三条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三条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它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第四条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五条 根据集团公司事故隐患分类,分为安全管理缺陷类隐患和现场安全隐患,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分为:安全管理缺陷分为重大安全管理缺陷和一般安全管理缺陷;现场安全隐患分为重大危险安全隐患和一般危险安全隐患。
第三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防控制职责
第六条 项目经理为项目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防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管理职责。
第七条 对物的危险状态及不良的环境因素有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项目部总工程师应根据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及时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与安全技术方案(或安全技术交底),履行审批及发放手续,交工程部门实施。项目部总工程师对安全技术方案(技术交底)编制不及时、内容不翔实、技术措施不到位等方案缺陷产生的事故隐患负主要责任。
第八条 项目部工程经理应根据技术部门出具的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组织人力、物力严格按方案进行实施,并在实施完毕后组织技术、安全部门进行验收。在实施过程中,确因现场条件无法按方案实施的,应报技术部门调整或变更技术方案,并重新履行审批手续。因工程部门未按方案、交底实施而产生的事故隐患由工程部门负主要责任。
第九条 项目部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参与并协助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危险源的识别,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方案及应急预案,负责督促项目相关人员落实。对方案实施全过程监督,根据公司《施工现场危险作业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级别危险作业审批和旁站监督,并参与现场验收,保证做法与方案交底的一致性,并对监督不力、不严格按方案交底验收产生的安全隐患负主要责任。
第十条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项目部安全部门负责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及进场工人进行全员入场安全教育,负责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进场审核、教育、考核及现场作业管理,负责工人劳保用品的使用管理;项目部技术部门负责对现场作业工种、分项工程施工、特殊作业及关键部位、新技术及新工艺对安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并确保对施工人员全员交底。项目部工程部门负责协助项目安全部门及技术部门实施对工人的教育、考核及交底,并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作业的监督,并对违章行为及时制止。
第十一条 对安全管理的缺陷有可能导致的事故隐患,项目部应健全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安全责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实施有效管理及监督。项目部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对项目安全管理的缺陷负主要责任。
第十二条
项目部其他人员的安全责任由项目部依据集团公司及分公司的相关文件自行分解,作为控制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及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职责依据。
第四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验收
第十三条 项目部应按集团公司及分公司相关规定认真开展教育、培训、考核、交底、安全验收、日检、周检、月检及其他安全专项检查等活动,排查事故隐患。根据本文件第三章规定,各类事故隐患预防控制的责任人,即为事故隐患排查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部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为各类事故隐患排查的主要责任人。
第十四条 对项目部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一般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一周内)无法有效解决的,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当日向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并书面向项目经理报告,填写(重大)安全隐患报告书。项目经理应根据“五落实”原则(落实整改内容、落实整改标准、落实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落实整改期限、落实整改责任人)组织隐患整改,在规定的期限内复查并留存记录。
第十五条 分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对项目部进行过程安全监督检查,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等采取定期检查(包括绩效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排查安全隐患,并监督整改。
分公司安全环保部根据检查结果,开具检查整改通知单,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以及重大管理缺陷评定等级为严重的项目部进行重点跟踪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分公司安全环保部应根据检查结果,建立项目部事故隐患排查记录台账,根据隐患严重程度,限期整改完成,并进行复查。
第十七条 由行业(系统)等政府监管部门、集团公司、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查出的项目部经存在的事故隐患,对较大及重大安全隐患,项目部应立即向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隐患的性质、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实施整改,报送政府监管部门和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对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整改完毕后,应执行分公 司《施工现场安全防护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确保物的不安全状态予以消除。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的缺陷,应完善制度、措施及办法。针对重大管理缺陷的评定等级为严重的,要由项目经理召集相关部室进行评估,将验收及评估结果向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根据项目部整改及验收结果,进行不定期复查。
第五章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对项目部开具的每份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彻底整改。
1、存在一般安全隐患及一般管理缺陷在10处(含)以下的,要求项目部限期整改到位,并将整改报告上报分公司。
2、存在一般安全隐患及一般管理缺陷多于10处(项)的,除要求项目部限期彻底整改外,对项目部在分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且通报项目经理和相关责任人,对相关的资源方限制准入3个月。
3、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重大管理缺陷的,要求项目部限期彻底整改,并对项目部在分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处以5000元罚款;对项目经理进行通报,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的资源方限制准入6个月。
4、对连续两次出现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部,要求项目部限期整改,对项目部在分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处以10000元罚款;对项目经理免职1年,并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责任人调离岗位或终止合同,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的资源方限制准入1年。
对分公司开具的隐患整改通知单不按限定时间进行整改的、回复记录虚假的、或同一事故隐患重复出现的,将加倍处罚。
第二十条 由行业(系统)等政府监管部门、集团公司、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查出的项目部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的,且不按要求落实整改的,经分公司业务部门查实的,对项目部追加一个级别处罚力度。
第二十一条 因未按“五落实”的原则整改安全事故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将对发生事故的项目部按照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及责任追究办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 年 月 日起施行,此前发布规章制度与本办法有冲突者,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分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2011年1月重新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本公司硫酸储运库的库区管理、卸船、装车等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包括:
(一)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二)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公司负责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有关行政主管和生产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任何个人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均有义务向公司有关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有关安全监管部门接到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核实、查处;发现所报告重大事故隐患不属于本部门处理的,应及时移送公司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六条 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奖惩制度。鼓励、发动职工争创无隐患岗位。对职工主动排查、排除本岗位及其他部位事故隐患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排查或岗位存在事故隐患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条 生产分管负责人应当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职工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登记建档。
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
第九条 将公司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等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职责。
第十条 公司按有关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
第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必须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台帐。
(二)对于一般事故隐患,应当立即排除或整改。
(三)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公司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将事故隐患情况和治理方案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公司分管负责人组织整改验收,验收合格由生产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存档。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公司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验收。
第十二条 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将隐患部位、隐患内容、治理措施等向本单位全体职工公开警示,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监控、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三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安排专人负责接收预报预警信息和指令,一旦发生灾害性天气,立即停产撤人,落实监测、监控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每季度对本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于下季度初的10日内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安全监管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主管安全领导应当每季度组织对重点设施、设备检查一次,生产部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或督查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并由检查组组长签字。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到本公司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公司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六条 公司主管安全领导应加强对有关部门职责履行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检查情况和重大事故隐患台账建立情况等的监督,确保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生产安全。
公司应当于每季度后15日内将上季度本公司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报送有关安全监管部门。
第十七条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事故隐患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和监控;并传上一级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司依法对具体负责人处以罚款;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的;
(二)未定期对本单位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
(三)对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的。
第十九条 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中,未履行或者未按照程序履行其相应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直至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和行政处分;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应当组织验收而未验收的;
(二)发现重大事故隐患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篇: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三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当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单位主责、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支持和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部门考核内容,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
市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并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水务、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园林绿化和农业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本条前款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统称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有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承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消除;无法立即消除的,应当按照事故隐患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整改难度,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隐患排查治理所需资金。所需资金按照实际发生额列支,可以依照税法有关规定实行税前扣除。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二)督促、检查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投入的有效实施。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拟定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二)按照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三)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四)督促落实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措施。第九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细化和明确从业人员、基层班组等基层作业单位和工艺、技术、设备等部门,事故隐患排查的具体内容、周期、责任等事项,对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监控、治理、验收各环节和资金保障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月向从业人员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公示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一)事故隐患无法及时消除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
(二)非本单位原因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隐患的。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监控和防范措施,必要时应当派员值守。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设臵警戒标志,暂时停止使用相关装臵、设备、设施。第十四条
事故隐患消除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验收。暂停使用的相关装臵、设备、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
本市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全过程记录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分析、预测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分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定期通报本辖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发布预警信息,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事故隐患的排查时间、所属类型、所在位臵、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措施及整改情况等内容。
第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监督检查计划,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事故隐患。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事故隐患举报渠道。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职责范围难以确定或者存在争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确定。
第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相关行业、领域的事故隐患目录。
第十九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采取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措施,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事故隐患报告的,应当及时调查、了解有关情况,采取治理措施;对于超出本部门管理权限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市鼓励安全生产协会组织、技术管理服务机构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技术和管理服务。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举报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
第二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应当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和教育培训。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定期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或者未公示重大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将无法及时消除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隐患,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一年内有两次以上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被约谈、教育培训或者行政处罚的信息,应当纳入本市信用信息系统,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决定。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模版)
安徽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草案征
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够立即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
(二)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资金投入;
(三)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协
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应当由政府负责的事故隐患治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辖区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的,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事故隐患举报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处理;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并为举报者保密。
第二章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下列事项进行排查: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情况;
(三)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四)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等情况;
(五)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六)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发放和使用情况;
(七)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配备等情况。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对设施、设备、工艺等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一般事故隐患的,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根据事故隐患不同级别,制定并实施相应治理方案,确保安全。
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分为一级和二级重大事故隐患。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很大,需要停产停业七日以上方可排除的隐患,或者需要协调外部单位予以排除的隐患;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停产停业六日以内予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并立即报告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一)根据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二)组织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整改难易程度。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责任人员、所需经费和物资条件、时间节点、监控保障和应急措施;
(四)落实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
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安全的人员,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应当派员值守。
事故隐患涉及相邻地区、单位或者社会公众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通知相邻地区、单位,并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信息档案,并保存两年以上。信息档案包含下列内容:
(一)排查事故隐患的人员、时间、部位或者场所;
(二)事故隐患的具体情形、数量、性质、级别等情况;
(三)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将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报送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将本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送本级安监部门。
安监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
第三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本地区、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安监部门应当指导、协调、督促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组织现场核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排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可以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八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重大事故隐患跟踪督办,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任务、措施和时限,以及督办部门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必要时,报本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
负有整改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不力,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追责,并按照规定将其录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被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生产。
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织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同意其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责令继续停产整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恢复生产。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定期报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根据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二)未按规定及时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三)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的。第二十二条
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到事故隐患举报,未按照规定处理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造成后果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