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损不足以奉有余?
带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大学生魏则西在武警某医院离开了人世,留下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现在分析某单位任意处理干部的一起案例,可以看出有些单位人品不是很好,就算没有魏则西,也会有其他人出现。
一、简要情况。
2005年4月,云南省腾冲县公安局/保山市边防支队某边防派出所一名干部,和一名实习排长、三名战士、一名联防队员,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几句醉酒人进行管理时,造成一人死亡,刑事技术鉴定为呕吐物吸入呼吸道窒息死亡。这只是一个意外,对于有行政执法权的公安现役民警就是一个无赖。事后主动承担全部责任,但还属于军队干部计划安置对象。2008年被非正常处理档案,潜规则回乡,相关权利本可以实现一部分,有关单位指鹿为马,信访监督作用有限,目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二条:“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以处罚。醉酒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害或者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将其约束到酒醒”。
二、行政为主、司法滞后。
军法的长期独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现象,外面无权过问,内部行政第一,法制观念淡泊。保卫机关是政治部门的一个科室,不是公安机关,不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人员经常变动,业务水平有限,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作有局限性。军人违法首先是原单位调查,然后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还原案件有一定片面性。许多一般违法人员,被行政化开除处理。
相关政策:《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几个问题的规定》、《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的几个问题的规定》以及后来的《办理军队和地方互涉刑事案件规定》
三、给你生的希望,再毁灭它。
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魏则西是家中独子,父母倾尽全力为他治病,得到的都是坏消息。武警某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是美国斯坦福的技术。求医心切魏则西一家人没有顾虑,家里的钱不够,又找亲戚朋友借钱,一共花了二十多万。结果是病情迅速恶化,如果不是后来买到了靶向药,恐怕就没有后来了。
按照复员处理,农村入伍干部有出路,政策规定由乡镇安排适当工作或者划地生产、修建住房。有关部门是不会让你得到这些权利,在2008年已经处理了档案,对于《警官复员审批报告表》要求回原籍予以否认,不承认公安机关的户口簿。西方文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关于一九八七年做好军队刑满释放和其他受处分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对农村入伍的干部,当地有条件的,可在乡镇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安排工作有困难的,应按照政策规定,划给责任田(山)和自留地(山),或安排承包其它生产经营任务。”
1、转业改为复员,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
事发时,单位党委说的很好听,一定安排工作。2005年8月隔离审查刚结束,支队、大队两级党委态度就变了,情节十分恶劣,要求自己写申请把户口迁回去,由原籍地考察,美其名曰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人情味很浓。2002年3月,户口已经移交当地公安分局登记管理,但是军籍与户籍仍然混在一起,迁移户口意味着开除。因为没有政策依据,本人的坚持,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才没有实现。军人缓刑依据条令是降职处分,除了不晋职、不晋衔,和其他现役军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地方的职务自然取消。同年10月,总队党委以[2005]武滇边政151号文件,作出降职处分决定,由上尉降为少尉,由副营降为正排,与条令规定“降职、降衔通常只降一职或者一衔”有很大的区别。现在档案中只有《处分登记表》,没有对应的处分文件。政策规定劳动教养或者被开除党籍丧失干部身份的不安排工作,刑满释放是重新确定职务,确定的原则一般应低于其服刑前的职级。无论是谁抽走的文件,改变不了已经处分过一次的事实,复员就是二次处分——开除。
200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六十条:处分决定以书面或者口头下达,在队列前、会议上宣布,也可以书面传阅或者只向受处分者宣布。书面下达的处分决定采取通令形式。书面和口头下达的处分决定,必须填写《处分登记(报告)表》(式样见附录四)。处分宣布后,应当将《处分登记(报告)表》、处分通令以及其他有关的处分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涉及军官缓刑的文件,目前只有一份,《关于一九八七年做好军队刑满释放和其他受处分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将缓刑列入其他受处分干部转业安置,后期的文件把刑满释放干部分开单独处理。作为政策的延续,同时与条令的对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缓刑作转业处理。网上文章《军人一般缓刑的管理与安置》,政策与案例的解读,讲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欢迎查阅。
《关于一九八七年做好军队刑满释放和其他受处分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因违反党纪、军纪受到其它处分的干部,在退出现役时原则上作转业安置,但问题没有结论或留党察看期未满的,应待问题结论或察看期满后再安排转业。”
2、档案记录清晰,排斥当事人权利。
《警官复员审批报告表》缺少对应的文件、《转业∕复员干部鉴定表》等重要材料,与《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在姓名、出生年月、家庭出身、籍贯、住址等各不相同,家庭出身由贫农改为工人,住址由农村改为没有的小学。
上面盖有云南省边防总队政治部、云南省保山市边防支队党委、云南省边防总队党委、四川省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印章。本人对工作分配的意见和理由一栏至今是空白,没有本人签名。
家庭出身是不会变更的,阶级成分应以土改或土改复查和民主改革时划定的为准。由贫农改为工人,据有关人员说,从农村入伍家庭出身是贫农,是因为母亲是农村人,回乡改为工人,是因为父亲是工人。这个回答有些超前,土改复查工作于1953年8月结束,省、自治区民政厅成立于1954年9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于1962年1月。
3、地方民政有法,情况大为不同。2008年9月,地方民政收到干部档案后,完全可以不接收。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签收了,向云南省公安厅政治部发出了11月31日的《复员干部接收通知书》,至今没有送达本人,也没有干部按通知要求送回乐山市民政局,至今在个档案中。作弊是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没有人会把作弊材料和试卷一同交给考官。乐山市民政局收存的报到材料出现在个人档案中,说明没有干部报到。
民政厅不是乡镇基层政府,批示“不安排工作”,这不是笔误,《警官复员审批报告表》与《复员干部接收通知书》有同样的记录。省厅剥夺乡级干部的政策性权利,这不合适。
《复员干部接收通知书》要求:“限本人于11月31日前,持本通知到乐山市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报到。” “抄送乐山市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
《关于做好2003年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规定:“军队复员干部接到报到通知后,由师以上政治机关直接介绍其到安置地县(市、区)民政部门报到。”
4、落户记录清楚,有关部门不认可。政策规定军人返乡由原籍、入伍地或者配偶、父母、子女常住户口地落户,《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记录的原籍、入伍地均为农村同一地点。《警官复员审批报告表》要求回原籍,派出所按照《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登记的入伍地址、市中区民政局办理的《离婚证》落户乡镇规划区,符合《现役军人和人民武装警察居民身份证申领发放办法》,户口登记信息至今没有变更。这是一个实际有的地址,不是没有的小学。
《关于做好2003年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第二条 军队复员干部一般由其原籍、入伍地或者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因工作需要或者有特殊情况需要易地安置的,须经省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
信访网上答复却说是随配偶落户,不享受农村复员干部权利。据有关人员解释说是有政策,2012年3月的《军队转业复员干部移交安置工作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转业复员干部军龄、配偶随军年限以及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年限计算的截止日期,为干部转业复员当年的3月31日。”2008年3月还没有离婚,同年6月离婚,12月回乡还得算是随配偶落户,并且是在配偶所在地的派出所落户。过去一个派出所管理几个乡镇的户口,现在分开了,这是户口管理机关的变更,和个人没有关系。
当事人落户,除了部队没有发给《复员证》,依据《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离婚证》,符合2012年3月的《军队转业复员干部移交安置工作规定》,离婚单身落户回原籍。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复员干部持复员证、户口本(结婚证)、安置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落户介绍信(函)、有关户籍证明等材料,到安置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有关部门不执行这一条。
5、信访监督有限,事难办。
当事人拿着离婚证、户口簿原件以及相关材料找有关部门解决,答复就是不清楚政策,或者军人犯罪政府不解决出路,要么自己去找有关部位。部队和民政就没有出过信访答复书面材料,老百姓相信信访,找信访解决问题,答案就是绕圈子、强权与诡辩。魏则西事件,有关各方都认为自己行使权利是合法的,都冠冕堂皇地做了辩解,在他们眼里魏则西花光了全家的钱,是因为他自己有滑膜肉瘤。当前医学发展水平,有些疾病是无法救治的,但却有人利用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弱点,抛出根本不可能的救命稻草来收取他们的钱财,这是医生不应该做的。我们无法想象魏则西父母得知被骗后的心情。
四、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与西方文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相似,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但老子主张的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希望做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老子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是软弱无力。
回到魏则西的案例,医生的生活条件很好,薪资较高,福利优越,住房几乎是零租金,花园式营区,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没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资产为全资国有,维修、新建都是财政全额拨款。医院收走的是昂贵的医药费,逝去的是大学生魏则西年轻的生命,留下的是父母沉重的负担。以救死扶伤的崇高名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毫无节制地收费,颠覆了东方文明 “仁爱”的价值基础,没有人在乎老子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坑爹”技术却不断推陈出新。
警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公安边防派出所工作过失,已经承担了责任,判决、裁定有出路,政策规定有出路,农村入伍是事实,落户原籍是事实,中央政策没有写错,是有关单位、个人在运作。人品决定口碑,曾经的时尚“红五星、绿军装”,变成云南部分青年逃兵役,扎耳眼刺纹身故意答偏题,自我设计,自我淘汰。
年仅21岁的魏则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悲凉发问苍天:“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 当我们不能回答什么是恶的最大时,我们也应该身体力行去选择最小的善。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百年来,这份修养从未断绝,不应该在现在失传,更不是某单位“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希望有党员帮助解决!希望有好人转载!
第二篇:《黑天鹅》影评——何苦过分压抑人性之恶
《黑天鹅》影评
——何苦过分压抑人性之恶
影片的最后,临近死亡的女主妮娜,露出久违的笑容:“我体会到了完美,我完美了。”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妮娜以如此轻松的口气说话,如释负重。与其说她体会到了演出的完美,倒不如说她体会到了解脱时的快感。
——题记
《黑天鹅》讲述的是女主妮娜自幼学习芭蕾舞,技艺出众,一心想完成自己和母亲的心愿——成为演出的主角。纽约剧团为重拍芭蕾舞剧《天鹅湖》,总监托马斯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者要分饰黑天鹅和白天鹅。最后,托马斯选择了妮娜。但在影片的前大半段,一向乖巧的妮娜能饰演好白天鹅的角色,却因为无法释放自己从而无法演绎好妩媚诱惑的黑天鹅。
妮娜的母亲曾是芭蕾舞者,母亲说:“因为生你,毁了我的事业。而且我不想你走回我的道路(妮娜的母亲一直是舞剧的配角)。”她不断地训练妮娜,要求妮娜,她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成为舞剧的主角)强加到妮娜的身上。虽然妮娜真心喜欢芭蕾舞,但从小有意无意地接受“我要成为主角”这观念,背负着要莫大的压力,似乎成为演出的女主,似乎达到演绎的完美,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补偿自己对母亲的“过错”,才能挣脱母亲的束缚,自由开心的生活——自以为成为主角就意味着生活的全部。
母亲称妮娜是sweet girl(乖女儿),可她却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了poor girl(可怜女)。“是你欠我的”,“你要还我”,“你不许不乖”这些强烈欲望把人性恶的一面压抑。但压抑、没表现性本恶的一面,不代表人性的恶就能从此消失——何况人性之恶的本性压根儿无法消除。
妮娜被选为《天鹅湖》的领舞者当天,母亲做了蛋糕,妮娜说会胖且胃不舒服,不想吃。母亲喜悦的脸瞬间阴沉下来,冰冷道:“那就倒了吧。”妮娜阻止,强颜欢笑,继而顺从母亲。在影片的前半段,妮娜表面很乖,从不敢违抗母亲的意义,不敢疯玩,不敢钉耳钉,不敢晚回家,不敢穿性感的衣服……在母亲思想的控制和禁锢下,妮娜成了乖乖女,不敢触碰不好的事物。但无论善与恶,都是本性的一部分。真实的欲望被压抑,妮娜的生活毫无生气与活力,她甚至活在了严重的抑郁的氛围当中。片中大量的与性释放有关的场景体现了妮娜双重人格的挣扎与破裂释放。而双重人格导致的自残是她发泄压抑已久的愤懑与怨恨的途径之一。
真正演出时,妮娜释放自己被压抑和禁锢许久的真实的另一面,她将自己的黑暗面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完美成功地展现了黑天鹅的妩媚、诱惑、邪恶,她的演出赢得全场掌声。
故事的最后,白天鹅坠崖瞬间,伤口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花,鲜血四溅。倒地后,妮娜露出就为的笑容,她说:“我体会到了完美了,我完美了。”她用生命换取了解脱,解脱铸造了她的完美。
黑天鹅和白天鹅的角色不仅仅是存在于《天鹅湖》的芭蕾剧中,也同时存在于妮娜的的身上,同样,两者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人性善恶本来就同时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和压抑本性之恶,而是接纳和坦然面对恶的存在,平衡心中的善与恶,适当正确地表现自己恶的一面。一味避免与压抑恶的存在,它迟早会以另一种更可怕的形式出现与爆发,比如《黑天鹅》中妮娜
得了双重人格而自残——最终,酿造了难以承受的后果。
第三篇: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
教学目的:
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重点:
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
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
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 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生:甲祈祷上帝赐医术或药方,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乙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他所受的痛苦!)
3、从他们的愿望,你看到了什么?(甲的美好和善良,乙的自私与恶毒)
正因为甲的美好愿望,他最后——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并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因为自私与恶毒,他最后——对人生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身体快速衰老,最后不治而亡。其实,善与恶,更多的影响的是——(学生总结)自己的人生。
二、理性认知,明晰主题
1、善与恶,分别是什么呢?
(1)字典中说:善,即好的行为与品质;恶,即坏的行为与品质。(2)请学生试说: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大家你理解的善与恶?
(将黑板分为A、B面:A面归纳“善”;B面归纳“恶”)教师协助组织语言——
善:孝敬父母;有爱心;护送过马路的老人、孩子(尊老爱幼);关心别人;乐于助人;同情弱小;拾金不昧;义务献血;为贫困地区捐助;看到残疾人主动帮忙;热心公益活动;做义工;见义勇为;爱护公物;善待生灵„„
恶:仗势欺人、以大欺小;放纵不羁;肆意践踏草坪;故意毁损公共设施;说脏话、暴粗 口;污损墙壁;在文物古迹上刻画;虐待涂炭生灵;杀人放火、违法犯罪„„
2、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善与恶的事情,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吗?
三、绘本故事,深议主题
A、或许于我们的眼中,所谓的善与恶真可以一目了然,说不上复杂与深奥。生活中的问题,不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也不都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应该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去创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于人性的奥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翻开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看看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博士十二组对立的观念在这本书里的展示——
对于人性的善与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
1、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好的东西常常也会披着漂亮的外衣。【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故意装作关心你的样子,打探你的隐私】
2、有些人认为,善与恶在所有地方都差不多,人们对它们的定义是相同的。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震惊。【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外国人夸陌生女孩漂亮,女孩会很开心的感谢;在中国如果这样做,会被人误以为图谋不轨】
3、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有规范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每个人自己的性格,我们可以自己来决定,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抽烟,如果影响了别人肯定招人厌恶,但如果能自律地到没人的地方去抽也无妨】
4、有些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做善事,是希望看到别人幸福,因为这样也会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但也有人认为,做善事应该考虑回报,如果自己帮助了别人,他就应该做更多的事情回报我们。【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示例:有目的的做善事会失去原本的意义,但如果“善”唤来了更多的“善”,那将是推广和促进】
5、有些人认为,有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是必要的,比如,保护自己、惩罚别人,或者阻止别人做坏事。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做坏事,人们应该用善心去感化恶行,而不能以恶制恶。
6、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引导我们生存的有效准则,它们能够让人类平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人认为,善和恶的准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如果遇上了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完全不用友善地对待。
7、有些人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只要跟随内心深处的情感指引,我们就会去做好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行善也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而且,也不是想到什么就能做什么。
8、有些人认为,我们必须赶走脑海中不好的意念,因为它们是所有恶行的源头。
但也有人认为,就算我们的心中有一点点恶念,只要不表现在行动上,也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9、有些人认为,我们不用追求十全十美的善良,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的真理,虽然得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10、有些人认为,大自然中也存在着善与恶,动物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可以意识到善与恶的存在,而动物不能。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准则,它能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11、有些人相信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他们喜欢那种被人呵护的温暖,喜欢听听别人的建议,感受别人的热情。
也有些人会怀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自认为比别人懂得更多,比别人知道什么更好,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12、有些人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做好事,尽量不去做不好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生活来说,我们可以积极地追求真理,让自己自由、快乐和从容。那么,你认为呢?(围绕这十二组对立观念展开讨论)
B、人性原本没有严格的善与恶之分,而善与恶其实是相伴而行。来听这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欧提德穆斯对善与恶的讨论——
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反问):欺骗、盗窃是恶么?
欧:当然是恶,欺骗与盗窃怎么会与善沾边呢?
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欺骗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这不是恶。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假如你的朋友想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杀不成,这也算恶吗?
欧:„„
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假如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援军就要打来了,结果士气大振,打了胜仗,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恶吗?
欧:„„
这则对话,我们能感受到所谓的人性善与恶,原来如此的充满玄机与奥妙!不同的人在对善与恶的定位时,真的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内涵的。善过火了可能就会演绎成恶,这叫物极必反。恶适中了也可能达到善,这谓之为因祸得福。
这就好比你帮助一个人原本就是善,如果因为你一直的善,却惰化了别人自身生存能力,这叫好心办坏事。如果你有一个恶意的竞争对手,他不时地打击你、挖苦你、嘲笑你、激怒你,而你却因这个对手的恶,激发了斗志和成就,将来你还会感谢他的“恶意”,这叫坏到极点反而善了。儿童哲学·教学设计
这说明一个道理:善与恶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交替渗透的,关键看你怎样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它。
四、知情明理,升华主题
1、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
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2、如果你是这位老者的孙子,你听懂了这位老者话中的含义了吗?(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3、(总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
我们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虽然不会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所贡献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地做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品高尚的人。作为我国现代万民楷模的雷锋,他的一生中,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不是靠干“一件半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成就的。
然而,有的人认为,干了“一件半件”小小的坏事不要紧,影响不了自己的品质。任何一个品质低下,干尽坏事的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坏人,而是他没有注意品德修养,放纵自己,从一件一件小小的坏事干起,最后坏事干得多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坏人。
所以,请同学们一定牢牢记住这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人。
第四篇:人性的善与恶——《复活》读后感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诱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
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妓女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第一部
在这个故事的开始,首先出现的是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然后在法庭上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开始不安,在审判中插入了聂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对玛丝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玛丝洛娃由那个纯洁的女孩,变成现在的一个毫无羞耻的妓女。主人公开始犹豫是否要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给予补偿。是呀,的确对于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钱,有地位,别人看见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说那个年代,直到现在,有谁不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
他这样做等于自毁前途,于是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当玛丝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时,一直沉迷于荣华富贵之中的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纯洁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后终于复活了。
可是让聂赫留朵夫失望的是当他向玛丝洛娃认罪时这个女人已经对他的热情异常的冷淡。这时的聂赫留朵夫终于意识到当年所犯下的错误是如此之大,他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当时的聂赫留朵夫,你会怎么做呢?是决定放弃这个计划继续过他的花花公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生活与一位公爵的女儿结婚,还是低声下气的去到处求人帮着玛丝洛娃并已娶她来弥补所犯下的罪过呢?以聂赫留朵夫当时的地位与名声要找关系并不难,但是为了一个现在已沦为妓女的女人值得吗?是的,选择放弃的确是个很好的决定,你可以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是试问这样你的良心还好过吗?在心灵复活的初阶的聂赫留朵夫的确想过这样的问题。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灵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当上军官以后过的生活是那么的肮脏!反思以后的聂赫留朵夫对贵族的看法完全改变的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是多么的虚伪,为了讨好那些上层的人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然而看到这里,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来,人性的虚伪还是改不了。现在为了升官发财的人们还不是一样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或给钱收买别人?当人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样的可耻、卑贱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
“聂赫留朵夫‘不论你说的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玛丝洛娃‘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去塞给我一百布卢。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
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
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第二部
我们可以通过第二部来了解那些当权的“大人”是如何欺压老百姓的。对于那些被判错的犯人,和那些由于无缘无故而被人关进监狱的人,当权者表现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好心的聂赫留朵夫尽心尽力地帮助这些人,可是要想想一个国家里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诬陷的,单凭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变多少呢?令我觉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聂赫
留朵夫告诉农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给他们的时候。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没有一个人会做出这样的事,大家都猜想这是老爷所设的陷阱,为的是想进一步剥削他们。这时的聂赫留朵夫被大家当成是一个怪人,承受着这样的压力,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被人当成了异类。他与以前的好鹏相遇,却发现有着远大理想的朋友也变得那样庸俗了
。人性恶习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样是原来那个人,但是思想却和你以前所见的截然不同了。
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复活也不是那么顺利的,在他去求玛丽艾特的时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种日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中,恶果的种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也开始有点萌芽。是的,在我们的心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或者已经成熟的阶段,也是很难抵挡这些诱惑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某一种力量来控制自己。恐怕比坏行为更可悲的是产生坏思想。第二部所见的事最好的一个总结就是一切关于正义、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话不可能是空话,为的只是掩盖最无耻的贪欲和残忍。
对于“真正的上等社会”这一个解释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对于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柯察金永远都不会理解这个词并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带来劳动成果的人。
诚然,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因为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己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所以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第三部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从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终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护的。
“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对于这句话,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在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看上去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又是一个整体。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别的。一种互助互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就连动物也能够理解和去执行,为什么我们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无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因为没有一个定义去划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间上的事物都会有正负两面,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上帝说人有罪恶,那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善。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的观念都改变了,善与恶已经无法再以从前的标准来区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越拉越远。由一个总体而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位,就是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在以一个人为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上了。
复活
人性的复活指的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
第五篇:人性之恶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坐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在此,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在反方辩友刚刚的发言中,对方辩友也可谓是妙语连珠、巧舌如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方辩友的言论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漏洞,下面请允许我逐一指出: 1.对方辩友不断强调....,但请问对方辩友.....(用具体事例,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名言格句等来驳论)2.对方辩友还提到,但是不是有.....3.对方辩友还把...拿出来说事,那么对方辩友有没有听清楚我方在一辩(或二三辩)中 提到的.....所以.....4.对方辩友还一直纠结于......,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过....因而....这不正就是我方的观点吗
5.对方辩友一直在回避我方提出..(问题),现在就有我来替您回答....6.对方辩友总对...模糊概念,偷梁换柱,这难道实在无力的同意我方观点吗....总而言之(用一排比作结,提高语气,一剑封喉)
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各位理清脉络,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我方认为富有相比贫穷而言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无论是由内及外,我方都有着确凿的理论论证。我方一辩在开篇立论时曾指明:人性之恶即违反伦理、道德及法律的阴暗心理。因而,“人性之恶”这一心理现象本就存在于每个人之中,只是每个人暴露的程度不同而已。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因而,对方辩友之前所强调的穷人因为生存所迫而进行的行恶动机本身是不足以论证贫穷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的。因为贫穷,所以便需要行恶本身也没有正面直视问题,不具备普遍讨论的条件。反观富有而产生的动机中,既存在着因为厌倦富足生活而寻求刺激的现象,也有着追求更高层次的富有而产生的贪婪行为。贫穷之人由于良知限制,不会草率的违背本心作恶,他们主要追求的是满足温饱与生存;而富有之人却拥有着多种多样的行恶动机,令人防不胜防。由此观之,显然富有相比贫穷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
从外部影响而言,为什么贫穷的人想去抢劫、诈骗?因为想变得富有。为什么富有的人会去垄断、倾销?因为想维持富有。仇富现象有为什么存在?因为富有的对比使贫穷的人看到了差距,有对比才有伤害,才吸引贫穷之人不择手段变富。奢侈享乐之风又为什么不断影响社会,让无论贫富之人都陷身其中无法自拔?还是因为富有。富有的存在导致种种社会等其产生,从而导致其他人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因此,从文化层面而言,富有更容易使人暴露人性之恶。
放眼社会,《资本论》有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二者不可调和,只能够通过斗争解决。那么,所谓的资产阶级的人性指的是什么,想必也不需要明说。百科之中,资产阶级的定义为:阶级划分的富有阶级之一,由此观之,利用烧杀抢掠积累原始资本,利用黑奴贸易换取黄金,利用压榨无产阶级人民赚取利益,难道不是说明了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吗?
综上所述,富有通过影响个人,给予他人暴露人性之恶的动机与条件;富有通过感染文化,引导他人暴露人性之恶;富有更通过社会条件,培育出暴露人性之恶的温床。那么,难道富有还不比贫穷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吗?
在现今社会,无论是网红,炫富现象的出现,或是“宁坐宝马上,不坐自行车”言论的热传,都恰好反映出富有对人性之恶的一种吸引力。让我们自身,让整个社会显现出人性之善,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因为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而放弃富有,而是警示我们应当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富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正视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这一事实,并且从自身做起,才能够让整个社会煜煜生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