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昔日工业瓷都今换新颜 江西萍乡特色农业更增辉大全
昔日工业瓷都今换新颜 江西萍乡特色农业更增辉
有这样几组数字,或许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所发生的变化: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37.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1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6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2.9%、224.4%、214.6%、59.1%、74.6%。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区排位取得新突破,其中生产总值列全省县区第22位,增幅列第9位;财政总收入总量列全省县区第26位,增幅列第11位,分别较2007年前移1、19、6、42位。今年1至9月,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03亿余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同比增长19.3%。
湘东区还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工业崛起先进县区、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全省节能减排先进县区、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区、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区、全省农村“改渡建桥”工作先进单位等60余项荣誉。
是什么原因使湘东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湘东区委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的发展新机遇,重新审视区情,广聚民意,确立了 “一个目标、两线布局、双轮驱动、三个突破、五个推进”的工作思路,http://www.xiexiebang.com围绕把湘东建设成赣西工业经济重镇目标,举全区之力建设十里工业带和百里特色农业带,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努力实现乡财、生态、作风建设新突破,着力推进项目引进、产业基地、乡镇经济、清洁工程和党的建设。
思路一变天地宽,围绕既定目标思路奋力拼搏,湘东区委以突出的党政凝聚力和执行力,有效地带动了40万湘东干部群众再创辉煌,加速瓷都崛起,以崭新的面貌献礼党的十八大召开。
新型工业
撑起发展脊梁
平台造就舞台,奠定崛起基石。为增强工业承载能力,湘东区不断优化布局聚集人才和科技的洼地,举全区之地打造萍乡陶瓷产业基地,作为湘东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平台。
6年前,地处下埠镇长春村的产业基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丘陵。如今,一座座厂房在这里拔地而起。朝着“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园区建设目标,湘东区累计完成投资近7亿元,完善“三纵四横”的园区路网构架,铁路专用线建成后年运输能力达800余万吨;以焦化煤气、天然气为主的园区多元供气和六回路供电体系遍布园区;高标准建设的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储备专业技术人才60余名的行业人才超市、博士创业园、高新技术陶瓷孵化园。
萍乡陶瓷产业基地一跃成为全省重点工业调度项目、江西省工业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园、省级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萍乡市经济转型特色产业园。截至目前,基地累计签约落户企业80余家,签约资金80余亿元,2011年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109.9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5.58亿元。
在基地“龙头”效应的带动下,十里工业带上的湘东博宏工业小区、荷尧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老关包装工业小区、腊市炉前工业小区等工业经济板块发展如火如荼,全区陶瓷、建材、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今年1至9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13.2%。
城镇化建设
为腾飞添翼
投资4.6亿元的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加紧施工、投资1.2亿元的商业步行街即将竣工、投资1亿元的东环路建设交付使用……仲秋季节,走进湘东,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城镇建设景象。老工矿区湘东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立足于“向东融入萍乡主城区、向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思路,湘东区坚持基础设施规划优先,突出打造赣湘特别经济区特色城镇,超前谋划、高点定位绘就未来30年远景城镇化建设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以规划为统领,坚定不移地构筑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镇化布局。近年来,该区共启动新型城镇化城区建设项目62项,总投资额50余亿元。突出打造“一心、一环、两线、两翼”路网建设,一个以主城区、萍乡陶瓷产业基地为主的两大城市功能区,沿320国道的城市发展主轴线,沿萍水河及工业大道的城市发展次轴线,以及若干个城区功能组团,构成了湘东城区“两区、三轴、多组团”的合理格局。分区规划出陶瓷产业基地、荷尧、麻山、萍乡河以南及萍水河以东、以北五个片区,并通过对绕城高速的线路布局,将湘东城区周围的乡镇连为一体,并通过城区干道向外辐射,加强城区与周围乡镇及绕城高速的联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居民群众的同时,香榭帝景、萍水春天等精品住宅小区以及文化馆、陶瓷广场等一批现代化公共设施拔地而起,配合沿街美化亮化工程,使城镇变得更为精致、清新、舒适,一座功能更健全、布局更合理、设施更完善、地域特色更明显的瓷都新城正在崛起。
丰富崛起内涵
因工而兴的湘东人,深谙“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的道理。湘东区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工业、农业“两线布局”,规划建设“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做大做强养猪、制种、油脂三个大区,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湘东现代农业由此拉开了大发展、大迈进的序幕。
围绕“农业特、田园美、休闲乐”目标,湘东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农业基地、景点开发融为一体,重点规划建设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资金投入向百里特色带集聚,龙头企业在百里特色带上做强,乡村旅游在百里特色带上推进,优美生态在百里特色带上创优。湘东发挥沿线乡镇优势,顺势而为,形成了麻山、东桥等6个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培育了56家农业产业基地、2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0个特色农产品专业村,沿线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点48个,花卉苗木基地总面积达2.5万余亩,形成了碧湖潭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幸福大观园等10个特色鲜明的休闲景区。
生猪养殖、水稻制种、油料作物种植是湘东农业的3个传统产业,湘东大力建设农业“三个大区”。重点在30个大型养猪基地推行“猪-沼-果(水稻、菜)”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全区生猪养殖业产值达11.5亿元;制种规模化、产业化更是令人惊叹,全区制种面积达20余万亩,占全国份额的11.7%以上,全区年生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3000万公斤,可满足2000万亩杂交水稻生产用种需求;创建高产万亩油菜、万亩油茶示范区,油茶林面积达23万亩,油菜面积达9万亩,年产油脂5000余吨。
在特色农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下,湘东农村成为萍乡的休闲后花园,涌现了幸福村、善洲村、官陂村等27个国家级和省级环境生态优美村,结合傩舞、皮影戏、铜管乐等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地方旅游业的主导品牌。
民生保障
促进和谐稳定
近日,随着全市最大的廉租房春风小区在湘东区竣工,该区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820套。然而似乎就在昨天,“住房难”还仍然是影响湘东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保障性住房工程仅是湘东区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回顾近五年,是湘东区保障民生投入最大的五年。湘东区紧缩各项行政开支,不欠百姓一分钱的“民生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个亿多元,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指标,连续五年在全市民生工程考评中居第一位。
一笔笔财政资金的投入,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确保了一大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民生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医保工程,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在99%以上,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3624.8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月标准由2006年的427.39元提高到1196.76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651人,比2006年增长96.1%;实施安居工程,改造棚户区 16.26万平方米,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4414套、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同时,城镇新增就业28044人,增长122%。到2011年底,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56元。
基层党组织
是发展“主心骨”
在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背后,是湘东区各级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快,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的见证。
湘东找准党建服务经济工作、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按照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要求,大力实施“五线五型”示范工程,在沿319国道、320国道、萍麻公路、麻凤公路、樟大公路等五线,把全区564个基层党组织划分为“园区型、产业型、生态型、服务型、功能型”五型,分类型扶持打造特色党建名片,推动全区90%以上的基层党组织普遍达到“五好”目标要求,涌现出了麻山幸福村、天涯种业等多个省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诚信母亲江志兰、防艾“天使”文化年等优秀党员标榜。
湘东在全市率先实施干部初始提名权管理,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提高选人任人公信度。不断激发村级党组织活力,建立发展有平台、教育有经费、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奖励、政治有前途、离任有补助、失职有问责的“七个有”机制。实施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提升工程,设了专家课堂、警示课堂、专业课堂、微型课堂、网络课堂5个特色课堂,分类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干部放到抓落实的一线、服务群众的一线,连续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心系群众促和谐”、“三进三同”等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各帮扶工作组、群众贴心人、企业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党建指导员、农技推广员“六支”队伍进村入户,深入企业,释疑解惑,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