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我 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 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以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工作。
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 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 划。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利用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生产和建设 活动,制定有利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 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全省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技术规范,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八条 建设可能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 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计划,并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种类和产生源,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
对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制品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固体废物,能回 收利用而不回收利用,或者没有回收利用能力又不提供给他人利用的,县以上环 保部门应当责令其回收利用或者提供给有利用能力的单位利用。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承担固体废物回收处置费用。
第十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和其他防止污染的措施。
对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弃置、堆放、倾倒。
第十一条 饲养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配置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并对饲养过 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屠宰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对所产生的固 体废物应当集中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单位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焚烧填 埋处置。
从事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应当 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
前两款规定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十三条 运输固体废物过程中发生散漏、•流失,应当立即停止运输,并采 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
运输固体废物的运行线路,应当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第十四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渗漏、防扬散及相 应的监测措施,并到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关闭填埋场,应当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关闭后的填埋场,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对贮存、处置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需开发利用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市与市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向危 险废物移出地市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者应当向接受地市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接受 地市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书面决定,并 通知移出地市环保部门。经许可转移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有关许可的规定转移。
第十六条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保部门 核准;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境卫 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 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和侵占用于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第十八条 •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必须依法办理审 查许可手续。加工利用单位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应当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和利用情 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发展城市煤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 源,改进燃料结构。
鼓励和扶持净菜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 源化的处理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必 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 建筑、•装修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处置在建筑、装修施工中产生的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十二条 •客货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对在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应 当按照规定送生活垃圾接收设施处置,不得在运输途中丢弃、倾倒。车站、港口、码头及航空港,应当配套设置固体废物接收设施。
第二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6毫米以下(含 0.06毫米)非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鼓励使用布制、纸制等可重复使用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购物袋。
第二十四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 立岗位责任制和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输、处置危险废物。
第二十五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必 须接受专业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该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 所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定点,并对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协调和监督。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其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贮存危险废物的永久性设施,•必须有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和其他环境的有效措施。
处置危险废物,必须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措施和设施。作业方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
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包装物品和其他装置,需改变用途时,必 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农田、下水管道倾倒、排放危险废物。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
转移固体废物进出我省行政区域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依 法向县以上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5日内到原申报登记 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以上环保部门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丢弃、倾倒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从事 医疗、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未按照规定进行无害 化处理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二)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发利用贮存、处置过固体废物的土地 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执行。罚款和收缴罚款按照《辽宁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 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附: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修正案
1、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填埋场关闭后,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2、第十五条修改为:“在我省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在危险废物转移3日前向移出地和接受地环保部门报告。”
3、第十六条修改为:“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场所,必须县级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复”。
4、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
第二篇:64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以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利用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生产和建设活动,制定有利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全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技术规范,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八条 建设可能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计划,并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种类和产生源,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
对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制品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固体废物,能回收利用而不回收利用,或者没有回收利用能力又不提供给他人利用的,县以上环保部门应当责令其回收利用或者提供给有利用能力的单位利用。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承担固体废物回收处置费用。
第十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和其他防止污染的措施。
对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弃置、堆放、倾倒。
第十一条 饲养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配置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并对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屠宰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对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集中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单位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焚烧填埋处置。
从事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
前两款规定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十三条 运输固体废物过程中发生散漏、•流失,应当立即停止运输,并采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
运输固体废物的运行线路,应当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第十四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渗漏、防扬散及相应的监测措施,并到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关闭填埋场,应当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关闭后的填埋场,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对贮存、处置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需开发利用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市与市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市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者应当向接受地市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接受地市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移出地市环保部门。经许可转移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有关许可的规定转移。
第十六条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保部门核准;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 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和侵占用于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第十八条 •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必须依法办理审查许可手续。加工利用单位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应当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和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发展城市煤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源,改进燃料结构。
鼓励和扶持净菜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 建筑、•装修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处置在建筑、装修施工中产生的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十二条 •客货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对在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当按照规定送生活垃圾接收设施处置,不得在运输途中丢弃、倾倒。
车站、港口、码头及航空港,应当配套设置固体废物接收设施。
第二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6毫米以下(含0.06毫米)非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鼓励使用布制、纸制等可重复使用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购物袋。
第二十四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输、处置危险废物。
第二十五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该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定点,并对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协调和监督。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其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贮存危险废物的永久性设施,•必须有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环境的有效措施。
处置危险废物,必须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措施和设施。
作业方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
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包装物品和其他装置,需改变用途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农田、下水管道倾倒、排放危险废物。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
转移固体废物进出我省行政区域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依法向县以上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5日内到原申报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丢弃、倾倒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从事医疗、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未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发利用贮存、处置过固体废物的土地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罚款和收缴罚款按照《辽宁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环保 污染 管理办法
发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各新闻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1月8日印发
第三篇: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
附件:
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征求意见稿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防治原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管机构;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确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需要;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政策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建立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
第六条(产生者责任)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第七条(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协调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固体废物专职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研究提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供销等部门负责固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容环卫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国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与标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分拣回收和处理等设施,实行无害化处置;并对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回收及病死畜禽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负责对危险废物道路运输安全实施监督,并负责前述事项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八条(信息公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九条(有奖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第十条(利用优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发改、商务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纳入生产经营管理,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对产生的废物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应当提供给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利用。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能力、资质的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
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十一条(申报登记)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转移、处置固体废物,建立固体废物档案并按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固体废物档案应包括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
第十二条(处置设施建设要求)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可以不自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但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和省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关闭。
第十三条(鼓励集中处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四条(收费政策)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规定向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固体废物处置费,保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按照
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固体废物处置收费的具体原则。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具体原则,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处置具体收费标准,报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经营要求)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散固体废物;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运输固体废物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条件,在可能情况下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保护特殊区域。
第十六条(污染场地修复)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终止或者搬迁的,应当对原址土壤和地下水受固体废物污染的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原址土壤或者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应当进行环境修复。修复方案应当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环境监测、评估、修复等费用由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和造成污染的单位承担。
对办法施行前已经终止或者搬迁的单位已污染场址的修复,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开发利用固废场地要求)开发利用已停止使用或者关闭的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的,应当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原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八条(交通运输固废处理)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应当
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本办法实施前未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补建。
从事公路、铁路、航空、水陆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并在到达车站、机场、港口后及时并送交机场、车站、码头、港口等配套设施处理,禁止在运输途中抛撒、泄漏、丢弃或者倾倒。
第十九条(露天焚烧管理)禁止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焚烧处置设施焚烧沥青、油毡、橡胶、轮胎、塑料、皮革、电线电缆、电路板、覆铜板、电子电器、塑胶机械过滤网、生活垃圾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对执法中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优先进行综合利用;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置,禁止露天焚烧、随意填埋。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收缴的执法部门负责向本级财政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二十条(电子废物处置)电子废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处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络和规划建设电子废物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废旧电子产品收购单位及个人的监管,禁止将其收购的废旧电子产品提供给非法加工者。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规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或者临时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电子废物应当由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拆解利用处置。禁止任何个人和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禁止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拆解、利用和处置。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利用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第二十一条(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产生单位或者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置,或者委托有相应能力的单位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属于危险废物的,其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应当符合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其污泥利用或者处置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不自行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确定处置方案,并在污水处理设施试运行前将代为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情况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款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的处置。
第二十二条(生活垃圾的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施工垃圾的管理)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收集场所,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当分类存放,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施工现场出口处应当设置冲洗、清理车辆的设施,出场车辆应当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清运施工垃圾时应当使用密闭式运输工具,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农村固体废物的管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措施推行农村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集镇或者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秸秆沼气集中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推进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病死畜禽的处置应当符合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防止疫情扩散和污染环境。
第二十五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快组织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逐步实行城乡共建共享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六条(进口废物管理)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省外废物转移)禁止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及无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转移进入本省。
第三章 危险废物管理
第二十八条(危险废物认定)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但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认定为危险废物的,纳入危险废物管理。
对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害废物,适用本章危险废物有关规定。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有害废物名录。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非废物和垃圾中进行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二十九条(危险废物管理计划)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在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前将下一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备案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进行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向产生单位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重新制订并备案。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计划,采取措施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合理贮存、充分利用或者安全处置产生的危险废物,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
第三十条(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
(一)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类别发生变化的;
(二)危险废物产生数量超过预计的20%或者少于预计的50%的;
(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备、工艺发生变化的;
(四)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受托方变更的;
(五)其它重大变更事项。
第三十一条(应急预案)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进行检查。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逐步推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提高防范污染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十二(危险废物产生记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时间、数量、去向等情况。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将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保存五年以上。产生单位终止的,应当将台帐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存档管理。
第三十三条(危险废物贮存期限)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及时对危险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确需贮存的,应当符合污染防治要求。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必须报经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倾倒、丢弃、遗撒危险废物;贮存、填埋危险废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三十四条(危险废物转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
(一)不同单位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
(二)跨县(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危险废物转移条件)申请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危险废物接受单位应当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二)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有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污染环境的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六条(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县(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所在地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转移。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报送移出地、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无转移联单的,运输单位不得承运,贮存、利用、处置单位不得接受。
移出地、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转移危险废物的审批结果及转移情况向社会公开,并定期报告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单位和接收单位必须建立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将从事的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情况于每一季度结束后10日内报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备案。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单位和接收单位必须对自留存档的联单至少保存10年,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经营台帐永久保留。
第三十七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程序及其监督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执行。
从事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必须依法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对危险废物的贮存、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评价文件由有权审批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室废物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所属实验室产生的废药剂、废试剂及其它实验室废物的管理,防止其污染环境或者危害公众健康。
实验室产生的液态废物应当分类暂存,不得直接倾倒。过期、失效及多余药剂应当设置专门贮存场所分类存放,不得擅自弃置、填埋。
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定期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处置。第三十九条(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实行集中就近原则。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或场所的建设应立足于处理、处置、利用本省废物。危险废物利用设施或场所,接受省外危险废物不得超过其利用能力的50%。持有处置含多氯联苯废物、含汞废物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处置本省行政区域以外相应类别的危险废物。
第四十条(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医疗废物实行就近集中处置原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
求,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农村,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化工、制作生物制品、科研、屠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废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混入其他废物和垃圾中进行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四十一条(经营设施退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终止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或者经营设施废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应当对经营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未处置的危险废物作出妥善处置。
填埋危险废物的经营设施服役期届满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采取封闭措施,并在划定的封闭区域设置永久性标记。
综合性、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经营成本;退役费用未列入投资概算的,可以从处置收费中预提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退役费用,列入经营成本。退役费用应当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设施和场所退役后的维护和监测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挪作他用。退役费用的预提办法,由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二条(查封扣押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暂扣、查封:
(一)不当场暂扣、查封,将可能造成证据灭失或者非法转移的;
(二)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暂扣、查封措施,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出具暂扣、查封清单,交当事人签字。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在暂扣、查封清单上注明情况。
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且解除暂扣、查封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
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
对暂扣的设备、交通工具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收缴的执法部门负责向本级财政申请,由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责任追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经批准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拒绝现场检查)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现场检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但尚构不成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未建立危险废物台帐)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贮存期超过规定期限)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危险废物贮存期超过一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联单管理)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运输单位承运的,或者贮存、利用、处置单位接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利用经营许可)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或者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或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违反电子废物处置管理)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
(二)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和个人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
第五十一条(未按规定实施退役)违反本办法规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未按照规定实施退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4年
月
日执行。
第四篇: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第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广和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排放数量、污染情况及处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九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
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 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 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
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 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
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经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三十条 禁止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
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填埋的永久性档案,填埋过的场地应当建立识别标志,并将填埋情况向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依法申报登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
第三十二条 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条件,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经营许可证:
(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
法律、行政法规对利用危险废物申领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特性、形态、包装方式、数量、转移时间、主要危险废物成分等基本情况;
(二)运输单位具有运输危险货物资格的证明材料;
(三)接受单位具有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资格及同意接受的证明材料;
(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方案。
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省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批准文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危险废物依法跨区域转移、利用和处置。
第三十五条
一年内需要多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次年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危险废物转移计划经批准后,每次按计划转移危险废物时可不再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应当包括拟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特性、数量、运输单位、接受单位、利用和处置方案、转移时间和次数等内容。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转移计划执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超过计划,或者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接受单位与批准的计划不一致的,应当另行提出转移申请。
第三十六条 经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转移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危险废物的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关于该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标准和方式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
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
禁止销售或者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第三十八条 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原则。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经县级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自行处置医疗废物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九条
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有证据证明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可能发生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赶赴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处理。
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村)民公告,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需要疏散人员,控制现场,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进一步污染环境的作业活动,消除危害。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暂扣、查封:
(一)不当场暂扣、查封,将可能造成证据灭失或者非法转移的;
(二)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暂扣、查封措施,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出具暂扣、查封清单,交当事人签字。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在暂扣、查封清单上注明情况。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或者造成其他损害。
第四十三条
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且解除暂扣、查封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
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
对暂扣的设备、交通工具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
从事利用和处置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害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利用和处置设施、设备及技术、工艺;
(二)有两名以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保证有害废物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有害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有害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有害废物的处置应当按照有关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和要求处置。
第五章 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十五条 产生电子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责任。
电子废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处置。
本条例所称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国家规定为电子废物的其他废弃物品。
第四十六条 从事电子废物收集、拆解、利用和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登记制度,如实记载电子废物的数量、来源、流向等情况。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络。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 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拆解场所和拆解工具、设施;
(二)有一定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的技术人员;
(三)对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处置条件和措施;
(四)有保证安全拆解和利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不得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经营活动。
拆解、利用电子废物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法律、法规关于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规定执行;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有害废物的,按照本条例关于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导致环境突发事件未能及时妥善处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病死畜禽处理未尽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不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
(七)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经批准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买卖或者转让进口固体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医疗废物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或者未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不具备规定的条件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对被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和处置,或者清理、处置后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开发利用土地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销售、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塑料及其复合制品,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废塑料、废布料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不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或者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未建立填埋的永久性档案、识别标志并报备案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同意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无法确定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偿。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9年2月27日制定,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9年3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4月7日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9年2月27日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 2009年3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监督管 理适用本条例。
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积极预防、合理利用、集中控制和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促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支持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对本辖区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工业经济、建设、市容、安全监督、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交通、市政公用、规划、国土、农林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监督。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六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计划,采用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降低或者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第七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电子废物的单位,应当在第一季度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当年固体废物预计产生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申报事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变更申报。
第八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电子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对不处置的单位,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的,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承担。
第九条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电子废物应当分类堆放,在指定的场所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
运输固体废物不得沿途抛撒、倾倒。运输易飘散的固体废物,应当采取有效的密闭或者遮盖等措施。
第十条禁止下列行为:(一在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排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二向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倾倒固体废物;(三利用渗井(坑、溶洞、河滩(岸等处排放、倾倒固体废物;(四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固体废物;(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一条销毁假冒伪劣产品的,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得露天焚烧。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交有资质的处置单位集中处置;未集中处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处置。
第十二条对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应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修复和处置。开发利用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受污染的程度,并明确修复和处置的要求,按照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进行修复和处置:(一化工、印染、电镀等单位停产、关闭、搬迁后的原址;(二危险废物的堆放、填埋场地;(三其他受污染的土壤。
评估、修复和处置受污染土壤的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应当遵循安全、规范、可行、彻底的原则,消除土壤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修复后的土壤环境应当按照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进行专项验收,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开发利用。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十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综合利用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予以扶持。
第十五条单位对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当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交有条件的单位利用;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分类安全存放或者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处置。
第十六条堆放工业固体废物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采取防水、防火、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等环保措施;(二建立台账并定期检查、监测;
(三国家有关堆放场所和设施的其他规定。
第十七条堆放、填埋工业固体废物的场地停用或者关闭后,有关责任单位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并按照规定处置。
第十八条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产生者或者责任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处置。
第三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十九条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的经营活动。
禁止伪造、出借、转让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的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第二十条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实行集中和就近的原则。具体办法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禁止随意倾倒、抛撒、堆放和擅自填埋危险废物。第二十一条转移危险废物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 出申请,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接受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核对、验收危险废物,发现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包装方式与转移联单填写内容不符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不可利用再生的危险废物,不得转入本市贮存、填埋、处置。
第二十二条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的作业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三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应当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应当依法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置,禁止回收利用。医疗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医疗废物被回收利用。
从事医药化工、生物制品生产、教学、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应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五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节有害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有害废物的名录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七条从事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利用、处置设施和设备;(二有相应的处置技术和二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污染环境防治应急措施;(四其他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二十八条有害废物的处置应当按照有关无害化处理的标 准和要求处置。
第五节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电子废物应当进行集中拆解、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拆解电子废物,应当按照废物性质分类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属于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的,按照本条例有关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建立电子废物经营登记制度,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电子废物数量、来源、流向、拆解、利用、处置情况。
第三十一条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中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处置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理电子废物,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交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的单位处置。
第六节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三十二条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按照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执行。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及时清扫、分类收集和密闭运输,并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农村生活垃圾应当实行村(社区收集、镇(街道中转、区县集中处置。第三十三条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处理运输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三十四条建筑、装修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坚持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并按照规定及时清运和处置建筑、装修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第三十五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对农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畜禽规模养殖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及其他固体废物。
农药及有毒、有害农用化学制品的容器和包装物,应当交销售者回收,不得随意丢弃。
第三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组织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的固体废物回收网络,并加强对固体废物回收单位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编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划,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监督实施;(二宣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知识,推广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三监督管理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中污染环境的防治;(四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种类、数量、处置等相关信息;(五定期检查、检测固体废物堆放场所和处置设施;(六依法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应当对固体废物利用和 处置活动中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活动中疾病传播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市、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受理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并于十五日内答复处理情况;情况复杂需要调查的,可以延长至三十日;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接收单位应当在三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具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工作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后不予查处的;(三对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符合利用、处置有害废物要求的单位,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四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将工业固体废物、有害废物、电子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 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被污染的土壤未进行修复和处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修复和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对产生的污泥未进行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有害废物,是指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固体废物。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条例》的说明 ——2009 年 3 月 25 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 2009 年 2 月 27 日审 议制定了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现就《条例》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南京市化工、汽车、钢铁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规模较大,年产生 工业固体废物约 1314 万吨,另有危险废物约 26 万吨。固体废物量大 类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颁布较早,许多规定比较原则,不易操作。随着人们对环境 保护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提高,需要采取具体而有效的防治措施,贯彻好上位法,作出补充细化规定,实现依法治理环境目的,促进资 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之路。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五章四十四条,主要
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的一般规定和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电子废物及 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同时明确了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的 监督管理职责。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防治原则 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积极预防、合理利用、集中 控制和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促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 和资源化,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二)关于建立社会防治机制 一是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规定了政府应当增加资金投 入,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规定了政府应当根据本 地实际,统筹规划,组织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的固体废物回收网 络,加强对固体废物回收的管理;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二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防治工作,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 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三是加强社会监督。规定了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监督。
(三)关于防治的具体规定 一是扩大了申报范围,明确了处置要求。规定了产生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电子废物的单位要进行申报;产生工业固体废物、有害废 物、电子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处置固 体废物,并承担处置费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电 子废物应当分类堆放,在指定场所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建筑垃 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二是规定了对受污染土壤应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处置。针对化工、印染、电镀等单位关停并转后的原址,堆放、填埋过危险 废物的场地,规定了开发利用土地应当由开发利用者事先委托有资质 的单位进行环评,并按照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进行修复和处 置,经环保验收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开发利用。三是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和堆放、填埋场地的后续管 理作了规定。政府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综合利用粉煤灰、炉渣等工业 固体废物,并对相关产业予以扶持;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 污泥,产生者或者责任者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处置;堆放、填埋 的场地停用或者关闭后,有关责任单位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 范,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置。
四是对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从事危险废物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的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和专 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 保部门备案;危险废物应当定期收集,禁止不可利用再生的危险废物 转入本市贮存、填埋、处置; 医疗废物应当依法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置,禁止回收利用。五是对有害废物实行名录管理。规定了对其利用、处置应当按 照无害化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利用和处置单位应当报市环保部门备 案。六是规定了电子废物应当进行集中拆解、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拆解电子废物,应当按照废物性质分类收集、贮存、利用、处置。从 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登 记制度,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有关情况。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 中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处置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保密 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理电子废物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交列 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的单位处置。七是对处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农业固体废物作出了一般 性规定。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请予审议。
关于《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审议意见的报告 ——2009 年 3 月 25 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经南京市第十四届人 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现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省人大常委会法 制工作委员会在该条例通过前进行了初步审查,并征求了省环保厅、省国土厅、省卫生厅等有关部门以及部分省人大代表、立法专家的意 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于 3 月 11 日召开全体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了审 议,现将审议意见报告如下: 南京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为支柱产业,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多、数量大,对 环境滞后性的污染与危害加重。为了有效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充分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市根据国 家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该条例是十分必要的。该条例对上位 法进行了细化,同时对危险废物、有害废物、电子废物等设立了相应 的管理制度
和措施,内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该条例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建议本次会议审议后予以批准。以上报告,请予审议。